应急管理基础知识.doc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1.应急管理基本概念(1)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
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厂区重建和社区的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预防阶段: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计划和措施,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准备阶段: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和应急队伍,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做好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和更新,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响应阶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加强信息发布和社会稳定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恢复阶段:组织灾后评估和重建工作,恢复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心理疏导和社会援助,实现灾后恢复和重建。
应急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旨在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
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居安思危、统一领导、依法规范、快速反应和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预测、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
在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应强调对潜在突发事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即由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组成。
在四个阶段中,应急管理需要做好预测和评估、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组织灾后评估和重建工作等。
在预防阶段,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安全规划,并进行风险分析、评价和控制。
同时,还需要进行监测和监控,购买灾害保险,遵守税务鼓励和强制性措施,开展公共应急教育和安全研究等工作。
二)准备准备阶段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应对突发事件发生,并提高应急行动能力,推进有效的响应工作。
在准备阶段,需要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通告和报警系统,建立应急医疗系统,建立应急救援中心,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储备应急资源,签订互助救援协议,制定特殊保护计划等。
三)响应响应阶段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的行动,目的是保护生命,减小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在响应阶段,需要启动应急预案,向社会发出应急通告,迅速通知各应急部门,迅速开展各种应急救援行动,控制事态恶化,提供应急医疗服务,进行疏散和避难等工作。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国家和北京市关于应急管理的法规有哪些,是那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2008年7月1日颁布实施2、什么是突发事件,分为哪几类,试举几例。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风雹灾害、强降雪、森林火灾、泥石流、地震)、事故灾难(社会火灾、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瓦斯爆炸)、公共卫生事件(甲流、非典、三聚氰胺)和社会安全事件(3.14西藏打砸抢、群体性事件、邪教等)。
3、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突发事件可分为几级;由我县负责处置的是什么级别的突发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实施办法)。
按照《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规定,一般及较大级别突发事件由我县负责处置,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北京市负责处置。
4、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预警可分为几个级别,分别用什么颜色标示。
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5、实施办法规定了公民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哪些义务和权利。
义务:1、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其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4、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服从市或者区县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市专项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和安排,配合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权利:1、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因应对突发事件采取措施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财产损失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国家没有规定的,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补偿办法。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什么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有哪些特征?◆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衍生性、扩散性等特点。
2、我国突发事件是如何分级的?◆在我国,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突发事件性质和可控性等因素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1)一般事件。
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2)较大事件。
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3)重大事件。
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4)特大事件。
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在不断蔓延。
3、什么是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涵盖哪些活动?◆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公共组织,为了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所进行的预防、响应、处置、恢复等活动的总称。
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应急管理贯穿于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二是应急管理是事前、事后的管理和事发、事中的应急的有机统一。
4、应急管理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什么?◆应急管理的基本任务有:(1)预防准备。
要通过应急管理预防行动和准备行动,建立突发事件源头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制度,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准备。
(2)预测预警。
采取传统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将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旦发现不可消除的突发事件,及时向社会预警。
(3)响应控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4)资源协调。
应急管理机构应该在合理布局应急资源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与调配机制,以有效利用可用资源,防止在应急中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
应急管理知识
应急管理知识一、什么是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通过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等手段,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应急管理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民众。
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1.保障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
例如,在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下,应急管理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2.提高国家形象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保障公共安全,还能提高国家形象。
当国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并避免严重后果时,将增强国际社会对该国的信任和尊重。
3.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当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时,可以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企业和个人的财产安全,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
三、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应急管理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能够避免或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2.分级负责应急管理需要分级负责。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都应当有自己的应急管理体系,并根据各自职责进行分级负责。
3.统一指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有统一指挥机构进行协调和指挥。
这样可以确保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提高处理效率。
4.全员参与应急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不仅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积极参与,在突发事件面前,广大民众也需要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应急工作中来。
四、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1.国家级组织体系国家级组织体系是指由国务院领导下设立的国家应急管理机构。
该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的应急管理工作。
2.地方级组织体系地方级组织体系是指由省、市、县等地方政府设立的应急管理机构。
该机构负责本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
3.企业级组织体系企业级组织体系是指各企事业单位自行建立的应急管理机构。
该机构负责企业内部的应急管理工作。
五、应急预案1.什么是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套具体措施和行动计划。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应急管理就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得一门新兴学科,就是一个综合了公共管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得交叉学科,就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得突发公共事件,为了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得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得后果与影响,达到优化决策得目得,而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得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得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得管理。
它涵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得各个过程,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得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得应对行动、事发后采取得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害得行为。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得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得人员伤亡与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得各项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得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得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得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得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得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与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志愿者队伍得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得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先进得监测、预测、预警、预防与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与专业人员得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得科技水平与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与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与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得综合素质。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针对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通过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措施,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活动的总称。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包括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内容。
作为应急管理人员,首先需要了解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是指应急管理的定义、范畴和特征等,它能够帮助人们全面认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包括灾害学、风险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等,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其次,应急管理人员还需要了解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组织机构包括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等,它们的设置和职能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
工作职责包括信息收集和分析、预警预测、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和事后评估等,每个环节都对应急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应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应急预案编制。
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制定的应急工作方案,它包括灾害类型、预警预测、应急响应措施、组织协调机构、资源调配、信息发布等内容。
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对各类灾害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预警预测机制,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和处置。
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模拟突发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应急处置演练,可以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应急处置的水平和效果。
应急资源管理是指对应急救援资源的统筹调配和管理,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信息化建设是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传递,可以提高应急管理的响应速度和决策效果。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应急管理基本知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的管理活动。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包括应急管理理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管理流程和应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应急管理理论是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的核心和基础。
应急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灾害学理论、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资源管理理论等。
灾害学理论研究灾害的发生原因、类型、规律和演变过程,为制定应对灾害的应急预案提供理论支持。
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突发事件处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科学指导。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危险源的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为预防和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资源管理理论研究资源的配置、调度和利用,为有效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提供支撑。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急管理基本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机构、部门、组织和社会力量等。
政府机构是应急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包括国家级、地方级和各部门的相关职能机构。
部门和组织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包括公安、消防、卫生、医疗、交通、通信、气象等相关部门,以及应急救援队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等。
社会力量是应急管理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包括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群众组织、商会、媒体等。
应急管理流程是应急管理基本知识中的重要内容。
应急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预防、储备、响应、恢复和评估等各阶段的具体工作措施。
预防阶段主要是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宣传教育、完善防护设施等措施,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损失。
储备阶段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物资资源和救援队伍的储备体系,提前准备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和人力资源。
响应阶段主要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和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置工作。
恢复阶段主要是在突发事件得到控制和解决后,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和后续工作,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和经济活动。
评估阶段主要是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成效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应急管理知识汇编(20篇)
应急管理知识汇编(20篇)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具有哪些特点?突发事件具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突然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强的随机性,暴发突然,蔓延迅速,始终处于急速变化之中,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二是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各有各的情况,很难对某一个事件的形成、发展、演变给出一个明确的客观判断。
三是社会性。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势必会给事发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并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四是决策的非程序化。
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必须打破常规,省略很多程序,由现场指挥员直接决策,负责指挥处置,而不能按部就班地层层召开会议研究。
三、应急管理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是什么?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四、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哪几个方面?应急管理机制包括隐患排查监控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
第二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一、《发事件应对法》是什么时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7章70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能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应急管理是指针对突发事件或灾害事故,在出现紧急情况时,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调度和协调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一种管理行为。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是指掌握应急管理的原则、体系、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优先、综合治理、科学决策、公开透明、依法管理、社会协同、追责问责等。
预防优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采取预警、预报、防范等措施,尽量避免事故和灾害的发生;综合治理是指要从源头上控制事故隐患,通过系统整合和协调优化各种资源,提高应急能力;科学决策是指应急管理要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意见,通过科学分析,做出合理的决策;公开透明是指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确保公众对于应急工作的了解和参与;依法管理是指根据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应急管理相关规定;社会协同是指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专业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形成合力;追责问责是指对于不按照规定履行应急管理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追责问责。
应急管理的体系包括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和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是指通过预警与监测、应急救援、灾后恢复等组成的一系列应急工作,对突发事件进行应对和处理。
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是指通过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措施,降低灾害风险和提升社会的防灾能力。
应急管理的方法包括风险评估、预警与监测、应急响应、救援与救护、恢复与重建等。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潜在风险源的辨识、评估和分析,确定各类风险的程度和可能影响范围;预警与监测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和信息系统等手段,及时获取异常情况的信息并作出预警;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预警和监测信息,迅速组织应急力量进行处置;救援与救护是指对伤员和被困人员进行搜救和救治;恢复与重建是指在事故或灾害发生后,通过清理、修复和重建等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应急管理的工具包括应急预案、应急设施、信息系统和应急演练等。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组织协调、控制和处置等一系列应急措施,以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管理活动。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包括应急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应急资源的分类和调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以及应急演练和评估等内容。
一、应急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组织、指挥、调度和协调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活动。
应急管理的目标是提前预防、控制和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应急管理的原则包括全面性、灵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等。
二、应急资源的分类和调配应急资源主要包括人员、物资、金融、信息、技术和其他各类资源。
应急资源的分类是指将各类资源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便于调配和利用。
常见的分类包括人员资源、物资资源、技术资源和金融资源等。
应急资源的调配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需要,将各类资源合理地分配给各个相关单位和人员,以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应急预案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提前制定的具体措施和步骤的文件,是组织和指挥应急工作的基础。
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工作流程、任务分工、应急响应等内容,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
应急预案的实施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的要求进行组织和行动,以确保应急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应急演练和评估应急演练是指通过模拟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实战演练,以提高应急工作的能力和效率。
应急演练需要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目标、演练内容和演练步骤等,以保证演练的质量和效果。
应急评估是指对应急演练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总之,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了解应急管理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降低损失和风险。
应急应会知识
应急应会知识应急应会知识一、应急管理基础知识1. 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目的应急管理是指在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 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环节。
预防是指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措施,尽可能避免灾害或事故发生;准备是指在预测到可能发生灾害或事故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案编制、物资储备等工作;响应是指在灾害或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援等工作;恢复则是指在灾后尽快恢复受灾区域的正常秩序和经济社会活动。
3. 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减少损失和恢复正常秩序,有关部门事先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工作程序。
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机构、任务分工、预警信息、应急处置流程、物资储备等内容。
二、灾害类型及应对措施1.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面产生振动的现象。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迅速躲到桌子下或墙角处,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使用电梯,迅速撤离建筑物;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要尽可能找到安全通道等待救援。
2. 火灾火灾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焰燃烧而造成的灾害。
在火灾发生时,人们应尽快逃离火源,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乘坐电梯,要走楼梯离开建筑物;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可以用湿毛巾堵住门缝等待救援。
3. 暴雨洪涝暴雨洪涝是指因暴雨导致的地面积水和河水泛滥而造成的灾害。
在暴雨洪涝发生时,人们应尽量避免到低洼地带或河岸附近,以免被淹;不要开车行驶在水深超过车轮的路段上,以免被困;如果被困在洪水中,要尽量找到高处等待救援。
4. 爆炸爆炸是指因物品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强烈冲击波和火焰的现象。
在爆炸发生时,人们应尽快逃离爆炸现场,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靠近可能存在危险品的区域;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要尽快寻找安全通道逃生。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综合了公共管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的交叉学科,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了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而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
它涵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的应对行动、事发后采取的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害的行为。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国家应急管理知识试题
国家应急管理知识试题第一部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1.什么是应急管理?请简要描述其定义和重要性。
2.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列举并解释其中的两个原则。
3.应急管理的阶段划分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4.突发事件中的“金字塔原则”是什么?为什么在应急管理中有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应急预案编制与评估5.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是什么?请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6.应急预案的评估方法有哪些?请简要介绍其中的一种方法。
7.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效果评估?举例说明评估指标和方法。
第三部分:灾害风险管理8.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举例说明灾害风险评估的具体应用。
9.如何制定灾害风险管理计划?请列出关键步骤并简要描述其具体内容。
10.灾害风险管理中如何进行应急演练?为什么应急演练是必要的?第四部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11.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并解释主要特征。
12.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响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13.在危险化学品事故中,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请详细说明具体步骤和方法。
第五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框架是怎样的?请说明其主要构成部分。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关键环节有哪些?请简要描述各环节的重要性。
16.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进行风险沟通和危机公关?请举例说明有效做法。
第六部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17.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一条法规。
18.应急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是怎样划分的?请说明主要部门的职能和合作方式。
19.对违反应急管理法规的处罚措施有哪些?请说明法规执行的相关程序和要求。
结语通过以上试题,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应急管理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掌握应急管理的基础知识、预案编制与评估、灾害风险管理、危险化学品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应急管理及应急预案基本知识
应急管理及应急预案基本知识应急管理及应急预案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一系列组织、协调、指挥、处置和恢复的措施,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的相关工作。
以下是应急管理及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
一、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应急管理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协调、指挥、处置和恢复的措施,以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工作。
应急管理的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并在灾害发生后迅速恢复经济社会运行。
二、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采取安全措施和科学管理,预防灾害事故的发生。
2. 保护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3. 组织协调、快速响应: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和体系,加强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
4. 全民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动群众,实现全民防灾、抗灾。
5. 分级负责:根据灾害事故的性质和范围,明确各级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责和权力。
三、应急预案的概念和内容应急预案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突发事件的预测、评估和应对措施进行编制的计划,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种准备工作。
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1. 突发事件的概述和分类:对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分类进行概述,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
2. 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和专业队伍,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应急防范和预警:制定应急预警机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灾害信息和预警信息。
4. 应急处置措施:根据不同类型的灾害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包括救援、医疗和安置等。
5. 应急保障措施: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保证救援和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是指在突发灾害或紧急情况下,依照预案和程序进行有序协调、组织和指挥,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是我国当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因为在极端天气、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中,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显。
以下将对应急管理的基础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一、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的意义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的意义在于化危为机,有效地应对紧急情况,保障公共安全,减轻灾害损失。
应急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
通过加强预案制定和紧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可以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的内容1. 应急预案的制定预案是应急管理的关键工具之一。
对于各种重大事故和灾害,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是有效防范和应对其发生的重要途径。
应急预案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指导措施、任务分工、工作程序、资源调配等规定的文件,从而保障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实用性和可行性。
2.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救援力量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保障。
在应急事件中,救援队伍拥有重要的逻辑和物理作用。
因此,在平时需要进行综合培训、技能提升,提高专业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
建立一支规模大、素质高、应急反应灵活、协同作战的队伍是应急工作的基础。
3. 应急指挥系统的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是应急工作的指挥调度中心。
疏通各种信息渠道,建立多级联动的指挥系统,准确快速地掌握灾害和事故的信息,统一指挥资源的调配和管理,组织救援人员进行处置工作,是应对灾害和事故事件的关键环节。
4. 应急物资库存和调配在紧急情况下,物资调配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也是保障工作的基本条件。
因此,构建应急物资库存,确保物资的供应和调配,采取有效的物资措施和技术手段是处理应急事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5. 社会心理服务紧急情况下,人们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社会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
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和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
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应急管理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应急管理研究的萌芽时期中国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地震、水旱灾害的加剧,我国学术界在单项灾害、区域综合灾害以及灾害理论、减灾对策、灾害保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而对应急管理一般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多数是以专项部门应对为主的灾害管理为研究对象的成果。
目前可以检索到最早研究应急管理的学术文章是魏加宁发表于《管理世界》1994年第6期的《危机与危机管理》,该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
此外,有一些学者将应急管理的发展追溯到了建国初期甚至中国古代。
如:人无远虑,必人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晴带雨伞饱带粮,洪水未来先提防等等。
第二阶段:应急管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暴露了我国政府管理存在的诸多弊病特别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众所周知, 2003年“非典”事件推动了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结合事前准备不充分、信息渠道不畅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不健全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新一届政府下定决心全面加强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1 .应急管理基本概念(1)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 •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
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厂区重建和社区的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
恢复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影响评估、清理现场、常态恢复、预案评审。
4 .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应急救援体系主要有组织体系、运作机制、预案体系、保障体系、法规制度等部分组成。
5 ,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将应急预案体系为三级结构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应急预案)。
6. 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概念综合应急预案(综合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专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
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现场处置方案(现场预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
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7. 综合应急预案的内容目录具体内容总则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工作原则单位危险性分析及预控措施单位概况、危险源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组织体系、指挥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危险源监控、预警行动、信息报告与处置应急响应响应分级、响应程序、应急结束信息发布后期处置保障措施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应急装备物资保障、经费保障、其他保障培训与演练培训、演练奖惩附则术语和定义、应急预案备案、维护和更新、制定和解释、应急预案实施8 .专项应急预案的内容目录具体内容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应急处置基本反则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组织体系、指挥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危险源监控、预警行动、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处置响成分级、响应程序、处置措施、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9 .现场处置方案的内容目录具体内容事故特征应急组织与职责应急处置事故应急处置程序、现场应急处置措施、注意事项10. 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2)收集相关资料;(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4)应急能力评估;(5)应急预案编制;(6)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11. 应急预案的评审方法应急预案评审分为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评审可采取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方式简单判定。
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
(1)形式评审依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和制订过程等内容进行审查。
形式评审的重点是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2)要素评审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从符合性、适用性、针对性、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要素评审包括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
为细化评审,可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要素进行评审。
评审应急预案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表中的评审内容及要求进行对应分析,判断是否符合表中要求,发现存在问题及不足。
12 .应急预案的评审程序(1)评审准备应急预案评审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成立应急预案评审组,明确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1通知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具体评审时间;%1将被评审的应急预案在评审前送达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
(2)会议评审会议评审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介绍应急预案评审人员构成,推选会议评审组组长;%1应急预案编制单位或部门向评审人员介绍应急预案编制或修订情况;%1评审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讨论,提出修改和建设性意见;%1应急预案评审组根据会议讨论情况,提出会议评审意见;%1讨论通过会议评审意见,参加会议评审人员签字。
(3)意见处理评审组组长负责对各位评审人员的意见进行协调和归纳,综合提出预案评审的结论性意见。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合格项进行分析研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或完善。
反馈意见要求重新审查的,应按照要求重新组织审查。
1 3 .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的材料(1 )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2)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3)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1 4 .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的情况应就下述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修改或修订:(1)日常应急管理中发现预案的缺陷;(2)训练或演练过程中发现预案的缺陷;(3)实际应急过程中发现预案的缺陷;(4)组织机构发生变化;(5)原材料、生产工艺的危险性发生变化;(6)施工区域范围的变化;(7)布局、消防设施等发生变化;(8)人员及通信方式发生变化;(9)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10)其他情况。
15 .应急培训的程序(1)制定应急培训与教育计划;(2)应急培训与教育实施;(3)应急培训与教育效果评价和改进。
1 6.应急培训与教育计划的八个要素一个科学的培训计划应该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我们组织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培训的对象是谁?培训负责人和培训教师是谁?培训的内容如何确定?培训的时间和期限?培训的场地?培训的方法?如何评价培训的效果?”八个要素。
17.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应急培训包括对参与应急行动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的最低程度的应急培训与教育,要求应急人员了解和掌握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如何启动紧急情况警报系统、如何安全疏散人群等基本操作。
(1)报警1)使应急人员了解并掌握如何利用身边的工具最快最有效地报警,比如用手机电话、寻呼、无线电、网络,或其他方式报警;2)使应急人员熟悉发布紧急情况通告的方法,如使用警笛、警钟、电话或广播等;3)当事故发生后,为及时疏散事故现场的所有人员,应急队员应掌握如何在现场贴发警报标志。
(2)疏散为避免事故中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应培训与教育足够的应急队员在紧急情况下,现场安全、有序地疏散被困人员或周围人员。
对人员疏散的培训可在应急演练中进行,通过演练还可以测试应急人员的疏散能力。
(3)火灾应急培训与教育由于火灾的易发性和多发性,对火灾应急的培训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应急队员必须掌握必要的灭火技术以在着火初期迅速灭火,降低或减小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危险,掌握灭火装置的识别、使用、保养、维修等基本技术。
由于灭火主要是消防队员的职责,因此,火灾应急培训与教育主要也是针对消防队员开展的。
18 .应急演练的目的(1)在事故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点;(2)辨识出缺乏的资源(包括人力和设备);(3)改善各种反应人员、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水平;(4)在企业应急管理的能力方面获得大众认可和信心;(5)增强应急反应人员的熟练性和信心;(6)明确每个人各自岗位和职责;(7)努力增加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社区应急预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8)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19 .应急演练的类型(1)桌而演练桌面演练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运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的演练活动。
桌面演练的主要特点是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非正式的活动。
主要目的是锻炼演练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
桌面演练只需要展示有限的应急响应和内部协调活动,应急响应人员主要来自本地应急组织,事后•般采取11头评论形式收集演练人员的建议,并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总结演练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应急相应工作的建议。
桌面演练方法成本较低,主要用于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
(2)功能演练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活动举行的演练活动,主要目的是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响应人员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
例如指挥和控制功能的演练,其目的是检测、评价部门在一定压力情况下的应急运行和及时响应能力,演练地点主要集中在若干个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所举行,并开展有限的现场活动,调用有限的外部资源。
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响应人员和组织,因而协调工作的难度也随着更多应急组织的参与而增大。
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外,还应向地方提交有关演练活动的书面汇报,提出改进建议。
(3)全而演练全面演练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
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儿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演练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响应人员和资源,并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练,以展示相互协调的应急响应能力。
与功能演练类似,全面演练也少不了负责应急运行、协调和政策拟定人员的参与,以及国家级应急组织人员在演练方案设计、协调和评估工作中提供的技术支持,但全面演练过程中,这些人员或组织的演示范围要比功能演练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