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02)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

12 词四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词都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词..2.品味语言,体味词的韵律美、意境美..3.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感受词的音韵美..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1)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2)体会作者的情感..2.难点: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九年级上册时,我们一起学习了《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步骤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诵读,让学生把握诵读的节奏、停顿和语气..提问:朗读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明确:低沉、忧郁、哀伤..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塞.(sài)下浊.酒(zhuó)燕.然(yān)未勒.(lè)羌.管(qiāng)寐.(mèi)3.学生合作疏通文义,分别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明确: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凄凉的秋景;下阕重在抒情,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忧国思乡之情..4.用散文的笔法改写上阕内容..(提示:紧扣“异”字..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改写的内容..)明确:每当秋天来临,边塞的景物就与中原迥然不同:边塞没有江南的风景宜人,有的只是一片凄凉:大雁向衡阳飞去,无半点留恋..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塞独特的声音..重重叠叠、形势高险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因战事吃紧而早已关闭,戒备森严,虽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开阔,但已没有了那种壮美..此景怎一个“凄凉”了得..步骤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1.这首词不仅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深沉、真挚,而且语言简洁含蓄,比如“异”字,统领上阕内容,准确含蓄..请合作赏析本首词的精彩词句..明确:“衡阳雁去无留意”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秋景的凄凉;“长烟落日”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极具边塞的特色;“浊酒”写出了边塞生活条件艰苦;“燕然未勒”引用窦宪的典故,使语言精当典雅;“羌管悠悠”运用叠音词,写出了羌管之音的悠扬、哀伤,更能衬托守边将士的思乡情结..教师小结:整首词通过描写艰苦的守卫边疆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作者忧国与思乡之情相互交织,矛盾纠缠,最终爱国战胜了思乡..2.请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明确: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二)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文、书、画上均为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下此词..步骤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发(fā)骑(jì)为(wèi)2.应以怎样的语调和气势读这首词?明确: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之情)4.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步骤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明确: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而出,观看狩猎;“狂”在他自比孙郎,乘马射虎..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明确:上阕写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意气风发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这一情怀又具体表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词:“开张”——豪放..词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步骤四:品读课文,赏析手法1.苏轼的这首豪放词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2.带着热情、豪放的感情朗诵课文..朗诵指导: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教师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生活中总有许多磕磕绊绊,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去面对..三、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附: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 风景异{雁去 边声 角声千嶂 长烟 孤城归无计{燕然未勒白发 泪}守边御敌 思家爱国江城子·密州出猎狂{牵黄擎苍:姿态 信心:亲射虎锦帽貂裘:着装 忠心:遣冯唐倾城千骑:行为 决心:射天狼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位英雄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这一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爱国战将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中原的理想..步骤二:诵读课文,把握大意1.听录音,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并划出节奏..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3.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词句..步骤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2.“沙场秋点兵”的“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明确:不仅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渲染了肃杀的气氛..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在梦中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4.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坚决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教师小结: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梦中和抗金队伍战斗的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之情..(二)学习《满江红》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成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仿效学作..鉴湖女侠的这首《满江红》,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的《满江红》..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秋瑾(1875—1907),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父亲就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钧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就是此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而远走高飞,踏上自费留学日本的道路..秋瑾在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步骤二:诵读课文,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步骤三:分析探究,理解内容1.内容分析..明确: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际上活得“奴仆不如”,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这八年的辛酸坎坷..“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凌云壮志,“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然真诚恳切地待人,但仍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2.明确主旨..明确: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的心情和即使有所顾虑,也要坚定地摆脱世俗,走向革命道路的决心..表达了秋瑾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和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教师小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一方面写出自己虽挣脱家庭束缚,但又怕知音难觅的担忧;另一方面表现了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要摆脱世俗,坚定地走向革命路..三、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2.完成《课时A计划》的相关练习..附: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满江红{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课后反思◇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品味、鉴赏,要多渠道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绽放课堂、享受课堂,使师生共同演绎高效精彩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对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我进行了补充,这无疑对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  教案

12词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这四首词的内容,背诵这四首词。

2.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资料助读(一)题目解读《渔家傲·秋思》“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词的题目,其中“秋”点明季节,“思”指忧思。

(二)作者档案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代表作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诗《江上渔者》等。

(三)背景材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 词四首 优秀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 词四首 优秀教案

12词四首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重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诵读法;赏析法;合作交流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时代往往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范仲淹(1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这是作者于1075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2.字词积累千嶂.里(zhàng)羌.管(qiāng)不寐.(mèi)擎.苍(qíng) 貂裘..(diāo qiú) 千骑.(jì)鬓.微霜(bìn)【阅读感知】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老题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渔家傲·秋思》:上阕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下阕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垂下思乡之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我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鼠裘衣,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词四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同时,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能够对诗歌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叙述。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随机教师会挑选一位学生作为主持人,让他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其他学生评分,得分最高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奖励。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韵律和格律。

2. 文本导读教师在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逐行分析,分析出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并且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结构和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小组讨论随机选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这首诗歌。

每一个小组应该有一个组长,其他组员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来讨论这首诗歌,如情感,意义,结构,词汇的巧妙运用等。

4. 格律分析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格律,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并让一些学生上台表现。

5. 个人表达针对这首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或对诗人的评价。

四、教学评估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评价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课后用课堂讨论和写随笔的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方向,避免跑题。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诗歌的分析,在教材上获得更多的乐趣。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共包括四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辛弃疾的《太常引·人日idge》。

这些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欣赏到词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词这一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四首词的作者、背景及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2.重点:通过分析,理解词的特点,欣赏词的魅力;3.难点: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词的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以一首现代词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词,了解词的背景,感受词的魅力;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教师进行指导;4.课堂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5.总结提升:教师对四首词进行总结,强调词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6.课堂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0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02)

第12课词四首【教课目的】1.联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神韵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觉词的境界,品尝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厚流光和广博精湛,进而建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微风小雨之于狂风暴雨。

此刻,我们一同来感觉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诵这首词,概括全词粗心。

明确:边塞上秋季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迷恋的情义。

从四周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独有的声音跟着军号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岳里,长烟直上,夕阳斜照着关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想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但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伟绩,何时能够回归家乡没法估计。

羌人的笛声婉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眠,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发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显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研究——写景抒怀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夕阳归雁长烟夕阳孤城夕阳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哪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凄凉孤独孤单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单愁苦的心情,委宛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败、脆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长——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盼望杀敌报国的壮心壮志。

请写出此中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参军行》)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王翰《凉州词》)四、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在凄凉悲壮中显出一种激越奋斗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大方而又难过的情绪。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12 词四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12 词四首

12 词四首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

二、学习《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江苏吴县人。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军事家,1040年,曾带兵组织西北战线,抗击西夏。

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对苏辛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了解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3.理解词意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4.品读分析上阕:写边塞特有的景色。

下阕: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5.赏析名句(1)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交流点拨】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交流点拨】“家万里”和“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交流点拨】“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2(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2(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壮烈的爱国情怀和面对困难的充分思想准备以及孤独落寞苦闷)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思想感情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2.分上下片理解赏析词。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第一句,抓住“醉”“看剑”“梦”“连营”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虚实、视觉听觉)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景物描写的作用)
2.抽学生背诵。
学生回顾清理上节课重点内容,朗读背诵。
巩固已有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重点研习
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3.思想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 词四首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2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两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豪放派词作,导入对豪放派词作《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

二、教学《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工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

有《范文正公集》存世。

(2)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第12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纵然身处暗流,仍要提灯远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家傲·秋思》是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的第一首,是一首苍凉悲壮的边塞词,体现了作者范仲淹在思家与报国的矛盾中毅然选择为国坚守边塞、杀敌护国的崇高情怀。

范仲淹首次把边塞风光写入词中,一扫五代以来的绮丽词风,成为开启宋代豪放词风的先驱。

二、学情分析面对范仲淹,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在文言文拓展练习中学生了解到的是勤奋苦学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学生们认识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者范仲淹,再学《渔家傲·秋思》,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应该没有难度,对文本的意象以及体会意象所表达的词情,应该也没有难度,但是学习古诗的最终目的,除了积累基本的知识之外,还在于了解一个人,明白一个人,并最终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借助必要的背景知识,我们会在短短的64个字的词中了解范仲淹,感知他坚守边塞、为国杀敌、志在家国的拳拳之心。

三、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词风,理解词意。

2.品读感悟,读出词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3.拓展延伸,感受词人志存天下家国的崇高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2.抓住词中的意象,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难点:结合背景资料,从词中的典故中读出范仲淹的志在家国的高尚品格。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1.方法:朗读法、讲授法2.PPT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起范仲淹,同学们的耳边一定会回荡一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宣言,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人生抱负,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来看一看词人是否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而忧愁的?(二)朗读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词意1.析题:明确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秋思是这一首词的题目。

(1)朗读感知,明确韵脚,读出兀傲凄壮,铿锵有力的词调。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2课《词四首》第2课时《满江红》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2课《词四首》第2课时《满江红》

新知导入
满江红 秋瑾
新知导入
接下来我们学习秋瑾的《满江红》,了解一位巾帼英 雄怀揣革命的崇高理想,冲破家庭的牢笼,踏上新的 人生征途,创下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 。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 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 民主革命烈士,因策划起义,被清政府逮捕 杀害,她的诗词具有丰富的时代性。今有 《秋瑾集》《秋女士遗稿》等存世。
精读课文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 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这首词是述怀之作,曲折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 一个满怀理想却不被理解的女人的苦闷忧愁,表达了词人 寻求救国良方、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上片—中秋景美,心情苦闷 满 江 红
下片—知音难觅,坚定报国
篱下黄花 秋容如拭 徒思浙 殊未屑 身心矛盾 侠肝义胆 知音难觅
豪情壮志 赤胆忠心
跟踪检测
1.按要求填空。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融__梦__幻__(_梦__境__、___理__想__)_
与__现___实____于一体,写了想象中抗金军队中的生活,富于浪漫色彩。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紧承上句的“中秋”,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篱 下”“黄花”分别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 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主要表现了词人冲破家庭 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
精读课文
简要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前一句化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中国被列 强入侵、前途危殆的处境,也暗指自己被困封建家 庭的境况。后一句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学案

12 词四首学习目标1.学会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感受诗歌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诗歌文化的巨大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塞下:之地,这里指。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4.千嶂:。

5.天狼:星名,这里喻指。

6.了却:。

7.可怜。

8.蛾眉:。

二、文学常识填空9.《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作者是(朝代)的,字,号,与和并称“三苏”。

他的词属于词派。

10.范仲淹,字,(朝代)著名的、,今传有《》。

1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

(朝代)著名爱国词人。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理解性默写12.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13.《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1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

1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而顺利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17.《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的句子是:?!四、理解诗词内涵18.《渔家傲·秋思》中,人为何不寐?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19.《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中太守的形象怎样,他的特点是什么?20.请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 12课《词四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 12课《词四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 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 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1. 了解词人和写作背景。

2. 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 通过质疑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理解古人的情思,学习他们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敢于献身的传统精神和求真求美的创作态度。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3.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此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有效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他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

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以他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2、明确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赏析古代诗词,了解豪放派词风的特点;(3)通过拓展练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词作中汲取精神养分。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作者介绍:本词的作者是,字,号,文学家,书画家。

之一,与并称“三苏”。

词派的创始人。

(2)、读准字音:聊发.又擎.苍貂裘..千骑.酒酣.鬓.挽.(3)、找出易错字: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自学任务1、多媒体范读,学生在书中划分朗读节奏2、学生朗读展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3、这首词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作者的形象与当时的场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词四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三、品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句式说话。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四、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附板书设计:《江城子·密州出猎》【情境导入】同学们,杜甫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酒酣之后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两鬓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2.教师提问:《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渴望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

二、深入探究——形象分析1.教师提问: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希望自己能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教师提问:简述词中引用“孙权射虎”“冯唐持节”“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明确:引“孙权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乘马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

引“冯唐持节”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拓展延伸——爱国名句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代还有很多人抒写了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句爱国诗词。

明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四、本词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附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情境导入】同学们,他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样,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爱国英雄,21岁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

他,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走进他的报国梦,解读他的爱国情!【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学生朗读,借助注释了解全词大意。

明确:夜里酒醉后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连营。

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响霹雳作响的雕弓。

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2.这首词上阕写了什么景或事?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这首词上阕写了军旅生活。

下阕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二、深入探究——词意词情1.词的上阕所写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明确: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沙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2.在这首词中,哪几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两句抒写作者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

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小组探究,展示交流,明确:“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

三、本词小结同学们,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

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附板书设计:《满江红》【情境导入】同学们,1903年中秋节,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鉴湖女侠秋瑾目睹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她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朗读全词,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明确: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二、深入探究——词意语言1.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明确: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2.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3.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三、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