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合集下载

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各样的图片铺天盖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例如地铁通道两侧的墙上,餐厅饭桌的桌面上,路边行人发的传单上······就连百度的桌面上都有“图片”这一栏。

由此可见,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什么是读图时代什么是读图时代呢?这是一个图片袭击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里,文字让人感到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

“一图胜千言”,图片的生动、现场感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是任何语言都无法企及的,这种效果在现实中是很明显的。

图片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浅显易懂,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它也是值得大众喜欢的。

随着印刷业的发达,文化教育的普及,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增多,各种图片也随之增多。

电视、电影、录像、网络中的图片、视频、电子邮件、新闻报道等,数不胜数。

从大众的角度分析,读图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一点也不为过。

因为大众已经习惯了电视画面的直观、动感,这种心理也带到了阅读当中。

在当今,谁还愿意读19世纪那种长篇累牍的心理描写、风景描写,反而喜欢带有图片更直观的书籍。

因此,现在,图文互读的书籍更受人欢迎。

走进读图时代现在的报纸图片越用越多越用越大,版面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多彩。

现在的书籍要是没有一个好的封面就有可能卖不出去。

现在的小孩从小就爱看漫画书,看电视、电影······于是,用图画来代替文字似乎已成为一个趋势,自然地有人高呼:读图时代已经到来。

忽然想到,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初,先是画形状,后来才把形状变成文字并固定了音节。

而这一演变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岁月之后,似乎又回到了新一轮对文字的摒弃和对图片的亲和。

图片的膨胀看书读报曾是人们传统中最普遍的阅读方式,而且最初的书报也都以“文本”为主。

进入现代化以后,看电视、电影、录像,玩电子游戏、计算机、电子出版物成为人们新的阅读方式。

读图时代图画书出版及其反思

读图时代图画书出版及其反思

读图时代图画书出版及其反思*□文│杨向荣图像作为叙事方式,自古有之,人类很早就开始采用图像符号展开叙事,如原始岩画、象形文字、青铜纹样等。

今天,文化领域出现了图像转向,它表明了生活和文化正由“话语的意识形态”向着“图像的意识形态”发展。

读图时代不仅标志着文化形态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转变。

现代视觉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关注图像是人类的本能。

眼睛被喻为‘心灵之窗’,人类获取信息的80%来自眼睛”。

[1]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童书出版出现了新变化,尤其是图画书(含绘本)的出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建构了新的儿童阅读文化,同时也衍生出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读图时代的图画书出版现状在西方,17世纪开始出现图画书。

在中国,晚清时期出现了图画书,20世纪上半叶,小人书盛行,成为图画书的主要形式。

世纪之初,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画书获得了极大发展,图文结合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1.图画书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发展来看,捷克作家夸美纽斯1658年出版的《世界图解》是第一本为儿童创作的图画书,此书强调了“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

20世纪上半叶,图画书迎来了创作高峰期,尤其是英国作家波特的《兔子彼得的故事》,称得上是图画书创作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在中国,晚清时期出现的《小孩月报》以图画作为叙事手段,为儿童提供知识性内容。

其中的插画以写实的动植物为主,采用铜板雕印,艺术性颇高,对后来图画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1922年,郑振铎创办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儿童世界》登载《滑稽画》栏目和《图画故事》栏目,可谓我国儿童图画书的真正萌芽。

20世纪50年代,图画书有了较大发展,不少作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图画书中,为后来中国本土原创图画书的创作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早期图画书的主要形态是连环画,是一种连续图画并配以文字的图书。

它们或根据文学作品和故事改编,或取材于现实生活,巴掌大小,因主要读者为少年儿童,民间俗称“小人书”。

“读图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图文关系

“读图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图文关系
着文字 , 一边结合 图片去理解 、 感悟 文章的内涵 , 这样 也有利于学 生思维 的深度发展。 在经历 了四年级这个思维发展的转 折期 之后,小学 高年级 的 学生进入 了抽象逻辑思维稳步发展的时期。由于这个年龄 阶段 的 小学生在知识经验 的积 累 、 智力活动 的锻炼 和大脑功能的发展 等 方面都有 了进步 ,他们 已能对事物的本 质属性 和内部联 系进行初 步抽象 的概括 。 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 , 可以让学生直接对文字进行理 解、 感悟 , 使他们渐渐脱离 对图的依赖 , 加强他们 对语 言文字的感
重要 。

逻辑思维仍具有很大程度 的具体形象性 ,所 以 , “ 在不同的教育 阶
现 状 分析 与思 考

段, 文图的显示方式与 比例应有所不 同” 。
1 . “ 图” 对 小学 语 文 阅读 教 学 的影 响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是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 式的 ,他们
可直接感 知的东西 , 他们喜欢看的是图 随着 现代 信息 技术 的 飞速发 展 , 小学课 本 中插 图的数 量 明 掌握 的大多是具体形象的 、
若要求低年级学生掌握 比较抽象的概念 , 指} { = ; 事物的本质属 显增多 , 色彩鲜艳 , 画面精美 。的确 , 图的形象生动 、 直观易懂 等优 画书 , 与生动的表 势 是不 言而喻 的,它把学生从对语 言文字的单调乏 味的学 习中解 性则是很 困难 的,因为他们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维活动在很大程度 J
2 . 根 据 学生 思 维 发 展 特 点 合 理设 置 图文 比例 整个 小学阶段 , 小 学 生 思 维 发 展 的 特 点 是 从 以具 体 形 象 思 维
闯入了教育界 。 在小学各学科中 , 语文 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点

读图时代

读图时代

读图时代人类主要依据视觉与听觉实现彼此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私密的今人则因摄影技术普及而进入了“读摄影,尤其是数码摄影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像的留存与传播成为人人能及之事,以图达意的优势某种意义上文字正是因为图形成像不易才采用的模拟与简化之法,既然可以直接读图,何乐而不为?如今手机与网络诸种功能的开发,已使图像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此前不可思议的巨大作用,哪种传正在于有图,那位雷先生几十小时内倒台,如果不是“图”的实证作用,如何可能?现在几乎人人随身带着有摄影摄像功能的手机,微博又可以即时传播,事实上已然进入一个全民监督的时代,并进一步影响和规范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发展。

我在六七年前开始学拍照片时只是为了修身养性,所得体会也与此相关。

譬如认识到摄影比文字更仰仗直觉——而那是全部知识与本杭州|生活品质Hangzhou | quality life34 2013.3一次追寻最后都会成为对自己的催逼,令你历险境如履平地。

所以专业的摄影师,尤其是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多数在做化腐朽为神奇的事儿。

太平常的美叫人厌倦,只好到超级的美乃至不美中去挖掘素材,通常后者更易寻觅。

所谓后现代艺术一般来说就是用垃圾来制造美,或干脆就在那儿放上一堆垃圾。

我们当然有权力耽溺于美。

但只要你疯狂或者执着地追求美,美一定会厌弃与拒绝你。

为美而累,不可能有例外,这就像爱美人也同样是让人幸福而劳累的事儿,往往会变成劳累又痛苦的事儿。

如同越来越不讲究技巧的当代艺术,玩的更多是概念——成为一种纯粹的脑力劳动,与手艺的关系越来越小。

摄影亦如斯,当下越是大师的作品,或越是成功的作品,往往越看不出美来,不但看不出美,还看不出任何别的意思。

想到从前恒久的美,无不与宗教联系在一起。

宗教让人单纯,淡定,目不斜视——惟此才有恒久的美。

拿起相机时,我仅仅渴望休息,而休息也许是这世上最难的事,工作着是简单的,因为你必须工作,而对于休息来说,没有什么是必须的。

这么一些体会,产生于我用消费级的小机器,拍了差不多一年的时候。

“读图时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读图时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读图时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读图时代”,图像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读图时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图像化信息对文字阅读的冲击。

在“读图时代”,人们更习惯于通过图片、视频等图像化的方式获取信息,而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相对较弱。

这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语文阅读不仅包括对文字的理解,还需要对语言和文化的感知和领悟。

教师需要针对“读图时代”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读图时代”也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图像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语言和文化。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在线阅读教学和互动学习,使学生在虚拟的阅读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

针对“读图时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一是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向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从多种感官途径获取信息,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二是阅读引导。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在“读图时代”中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是开展互动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在线阅读教学和互动学习,增加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不断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四是注重文化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和体验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提升对文字的理解水平。

“读图时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读图时代图像阅读读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读图时代图像阅读读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读图时代图像阅读读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摘要:读图时代已经来临,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学生阅读习惯的改变,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此,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考虑读图的优势与缺陷,调整教学策略,应对图像的挑战。

关键词:读图时代图像阅读思维方式教育长期以来,文本阅读一直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社会的发展,目前学生的阅读对象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报纸到杂志,从课外读物到教科书,图片、图像的比重急剧上升,读图已成为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

许多文化界人士断言:读图时代到来了。

作为一种文化,读图的确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读图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图片、图像相对于文字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它能优先唤起人们视觉神经的感知,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读图可以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接受更多的信息,同时其丰富多彩的生动画面容易使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性学习中去。

1.1读图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获取信息高效快捷文字是抽象的,在表现形式上显得单调、枯燥,信息技术却把图像的形象性特点发挥到极致。

它直接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和视觉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的兴趣,同时,图像简洁明快,概括性强。

表现力丰富,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1.2读图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可接受性强图像是人类的通用语言,不受国界限制。

它直接真实地再现人类社会和自然,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因此,读图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进度。

1.3读图具有同时性,参与感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至浩瀚的宇宙星球,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万物都能通过照片、图像纪录下来,图像步人了人类无法涉足的许多领域,这正是它独具的魅力。

2读图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图像大行其道,因其突破了文字的抽象性和理解的间接性。

“读图时代”图像认知媒介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读图时代”图像认知媒介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声屏世界2021/1什么是“读图时代”最早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他预言随着电影的发展和普及,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超越并取代印刷文化。

在此基础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在他看来,当代社会已经转变为“世界图像的时代”,“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本雅明等学者看到了现代传媒技术的复制能力,而复制是传播的基础。

在本雅明看来,复制将传统的图像从独特性中解放出来,给予图像现实的活力。

因此,“读图时代”是依托现代科技而产生的,以图像为主导性信息传播媒介的后现代文化形态。

图像意义建构的进化史图像意义建构根植于人类自身的生理属性和文化自身的传播属性。

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指出“观看先于语言”,这无论在人类进化史还是在个体成长历程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不可否认,图像叙事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相始终的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岩画和图腾崇拜,这是文本文化所远远不能及的。

但历史的久远性不能等同于意义建构的支配性。

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文明的绝大多数时间以文字作为主导信息传播媒介,文字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文字的独立性和时间性使人们有可能脱离以口语传播为纽带的小型部落,从而将文明向外播散,并促使文化融合发展,文字的抽象性有可能记录复杂的社会变化,促进人类的抽象思维和内省认知,但同时也束缚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感官认知能力。

随着现代和后现代通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兴起,电影、电视、互联网、各种移动终端飞速发展和进步,图像成为大众文化生活和话语生活的主导媒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更多地依赖于形式多样的图像媒介,图像意义建构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更转变为后现代的标志性生活方式。

正如德波所说,现代社会已转变为“景观社会”。

图像意义建构的社会已经取代了物质性存在的社会,视觉文化主导的“读图时代”由此成为典型的后现代文化景观。

高中作文题材库话题40 读图时代

高中作文题材库话题40 读图时代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读图时代●走进读图时代●图片的膨胀●读图一代●你准备好读图了吗●走进读图时代现在的报纸图片越用越多越用越大,版面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多彩;现在的书籍要是没有一个好的封面,就可能卖不出去;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热衷于看漫画书。

于是乎,用图画来代替文字,似乎已成为一个趋势,自然地有人高呼:读图时代已到来。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初,先是画形,后来才把形变为文字并固定了音节,而这一演变走过了自身漫长的完善过程,那么今天似乎开始了新一轮对文字的扬弃和对图画的亲和呢?●图片的膨胀看书读报曾是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而且最初的书报也都以“文本”为主。

进入现代化后,看电视、电影、录像带,玩电子游戏、计算机、电子出版物成为人们新的阅读方式。

原以文字为主的报纸如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片已占据了大量版面。

而那些书刊杂志也把图片的运用发展到了极致,图片成为杂志的重头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中国人对“读图时代”的感受尽管来得晚,但步伐却是迅疾的,它的膨胀速度出人意料。

●读图一代所谓“读图”,是读者对以图形为主体内容的读物的一种阅读爱好,而孩子们便是这类读者的主体,当大批国外卡通漫画涌入中国,并迅速扩大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无一漏网的被这些画风唯美、线条柔和的卡通形象所俘虏。

卡通画多是只画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最能说明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或最能展示故事进程的画面来;卡通基本上没有成段的语言叙述,它以画连接故事,无论帝白或是主人公的话都很简短;卡通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逼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很快理解、阅读、辨认并立刻受到感染。

这也使得“读图一代”不断地产生,发展,壮大。

●你准备好读图了吗对读图时代的到来,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人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对文本的阅读,更以成人姿态嘲笑酷爱读小人书的日本人。

如今东方的太阳终于照亮了我的头顶。

浅析“读图时代”的图像传播

浅析“读图时代”的图像传播

《201 年度工会工作目标考核细则(事业单位)》201*年度工会工作目标考核细则(事业单位)201*年度工会工作目标考核细则系统工会(所辖管工会具有机关、事业性质的)一、组织建设(10分)选树工会创先争优典型1个。

(10分)二、民主管理(11分)1、事业单位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厂(事)务公开。

(8分)2、制订出台“六五”普法规划。

(3分)三、困难帮扶(15分)1、新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1个(未建工作站的相关系统)。

(6分)2、已建帮扶工作站要有运行资金、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工作制度、帮扶项目,正常开展帮扶活动。

(9分)四、经济技术(11分)1、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参加县职工读书节。

(6分)2、创建市级以上职工书屋1个。

(5分)五、宣传教育(20分)1、完成县总下达的上级工会报刊、工运杂志征订任务。

(10分)2、向县总上报信息10篇以上。

其中被省录用2篇以上、被市总录用5篇以上。

(5分)3、开展“学习道德模范,争当文明职工”活动。

(5分)六、女职工工作(10分)1、女职工组织组建率达100%。

(4分)2、实施女职工五一巾帼提升行动“五个一”工程活动面达到90%以上。

要有计划、有部署、有考核、有评比、有总结。

(3分)3、开展女职工关爱行动。

有部署、有资料图片、有总结。

(3分)七、工会财务(13分)1、基层工会独立建帐、经费使用正常,经审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达标,规章制度健全。

(5分)2、及时完成县总下达的工会经费收缴任务。

(8分)八、积极参加县总组织的各项活动。

(10分)备注:得分≥85分为合格得分<85分为不合格加减分项目一、加分项目:1、关于表彰。

本级或基层工会受县总表彰一次加2分,累计不超过5分;本级或所属基层工会受市总表彰一次加5分,累计不超过10分;本级或所属基层工会受省总表彰一次加8分,累计不超过15分;本级或所属基层工会受全总表彰一次加10分最多不超过20分;2、承办会议。

承办现场会、观摩会或会议交流发言的(省级加15分、市级加10分、县级加5分。

文学的视觉研究讲义

文学的视觉研究讲义

图文对立”的“图像偏见”在近年来的视觉文化研究中,围绕着“图像”与“文字”的纷争一直持续不断。

“图像转向”几乎就是“视觉转向”的同义词,视觉文化的到来即意味着图像在当代文化中的泛滥,而这一图像更具体地指向了以影视网络这些新的视觉媒介技术为载体的文化形式。

于是“图像”/“文字”、“观看”/“阅读”、“图像文化”/“印刷文化”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式分析便获得了展开。

除了这种理论上的思维惯性之外,对“视觉污染”、“图像泛滥”而引发的文化焦虑也构成了产生“图文对立”的“图像偏见”的原初动力。

“读图时代”所包含的“由读图而带来的阅读危机”成为关注的重心,而对“读图时代的到来欢欣鼓舞”则被指责为“落入了‘进步主义’的陷阱”。

由此,“读图时代”以一种新的危机的形象而开始了其学术化的历程,并成为人文学者对当代文化实施理论批判的场域①。

对于这种图像恐惧和文字忧虑的理论表达,便是将“视觉”等同于“图像”,从而与“文字”相对立,甚至将之上升为“图文战争”的高度,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忧虑和恐惧在不断加深。

在“图像转向”取代“语言转向”的逻辑下,视觉文化时代最重要的文化后果被认为是“图像”对“语言”的僭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家园的丧失。

于是问题的焦点便集中到了“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与文学阅读”的焦虑。

比如说近年来一致密切关注媒介文化、视觉文化的金惠敏,当他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角度来思考视觉文化的到来时,他对视觉文化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及其影响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一旦他把重心转到文学研究,思考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境遇问题时,其忧虑之情则溢于言表,如其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一文中,他认为电子媒介所带来的时代症候就是图像的增殖,而这对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学危机,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二是瓦解了文学赖以存在的深度主体,新媒介拟像一方面抽掉了文学对现实的指涉,另一方面则现实地被资本主义商品语法所操纵和榨取②。

“读图时代”背景下高中课文插图的运用

“读图时代”背景下高中课文插图的运用
景观插 图 四大类 , 根据 每类插 图 的性质 , 可如 下 图,固然不能把故事发生的环境与这两幅插 图对
安排使用 。

号入座 , 但借助这两 幅插 图, 更易想象主人公所生

结合 肖像插 图 , 走 进人物
活的时空情景 , 更能清楚 当地的 自然 山水 、 人文生
1 1 7 幅图片 中 , 肖像 占的 比重最大 。 肖像可 分 态 , 以此与文本引发 的阅读想象相互 印证 , 既有 吻 为作者 肖像和正 文主要人物 肖像两种 。 通过解读 合处的喜悦 , 也有 自我修正后收获真知 的充实 , 图 肖像 , 可 以走 进作 者 的世 界 , 把握 主要人 物 的精 文结合的快感就萦绕胸怀了。 如此使用景观插图 , 神。 无论它们是 照片、 木刻, 还是铜, 现 了人物独特 的精 神面貌 。总 的来说 , 对于 肖像 引导读者对文本 的历史 隋景有 了具体的而非抽象 人物 , 我们 既可用 来导入 文章 , 加深 对作 者 的了 的、 直观的而非想象 的切实体验。 解, 更 好地知人论世 , 也可用来把握文 中人物 , 借 此进入他们灵魂深处 , 管窥他们 的精 神层面 。 二、 欣 赏书法插 图 。 走 进文本 以上 仅就课 堂上学 习文本 时插 图可发 挥 的
多地把 图像仅仅 当作 书籍 的装 饰来打 发 ,至 于 字共 同促进信息 传播 优化的一种状态 ” 。对 于它 “ 补 助文字 之所不 及” 的效 用就被束之高 阁了 ; 其 的到来 , 对 于它对 我们 E l 常生活和教学 环境 的影
次, 教材编写者对图片的安排设置还有不 少欠妥 响应有持 续而积极的关注 。 纸质媒体 、 平面媒体 , 之处 , 导致不少 图片无 从发挥 功效 , 教师 除了把 博 客 、 微博 、 微信等都有着大量 的图像 , 人们生活

“读图时代”巧用图

“读图时代”巧用图

“读图时代”巧用图作者:蒋晓鸥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9期在21世纪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展现平面媒体的魅力,如何抓住更多受众,是期刊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图片的运用愈来愈得到期刊工作者的重视。

纵观群刊,可以说,任何一本优秀的期刊都离不开精致到位的图片选编。

《读者》被称为中国期刊的第一品牌,一贯重视图片的运用。

翻开《读者》,一幅幅优美的配图伴着墨香扑面而来,极大地增加了刊物的魅力。

随着新的读图时代的来临,《读者》又及时地抓住了时机,从一般的读者群中“剥离”出高端读者,推出了高品位的读图杂志《读者欣赏》。

可见图片已经成为期刊不可忽视并且极具发展空间的重要元素。

通过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图片在刊物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要注意图片的导向性。

就期刊而言,不仅文字报道有导向的作用,图片也有一定的导向性。

在选编图片时,要注意所选用图片对受众的政治导向和社会导向不能出现错误,新闻类刊物尤其要注意图片的导向性,并要明确所选图片的出处和保证其真实性。

《江淮》杂志作为党刊,一直以来就非常注意选用图片的导向功能。

特别是“时事政治”版块,新闻性强,选用图片繁多,内容包含量大。

在众多的图片中,无论是“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类的会议图片,还是“惊涛骇浪,书写淮河抗洪新篇章”类的新闻图片,选用的角度都是正面理性的,都给受众一种严肃真实的可信感。

二、图片对文字的说明作用不能忽视,图文的配合要和谐。

报道中图片的配发可以起到很强的功效,为文章增姿添色。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保持图片为文章推波助澜,为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期刊的图片对于期刊的文章来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从属性,一般而言,应以从属性为主。

因此,编辑选取图片之前,对文稿的内容应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免出现图不对文的现象。

有的刊物配图时仅仅为了美观,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与文章意义相左,这样的图片选用肯定是失败的。

曾经有本科普读物,在一篇蛾类分析的文章标题旁,放了几只凤尾蝶图片做装饰,这样很容易使读者误会,把凤尾蝶和蛾类错误地联系在一起。

读图时代还是读标题时代报纸版面元素构成关系资料

读图时代还是读标题时代报纸版面元素构成关系资料

读图时代还是读标题时代报纸版面元素构成关系一、“读图时代”的质疑自从1990年在银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形成"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共识后,图片在报纸版面元素中的作用开始日益受到重视。

特别是对于综合性的都市类日报来说,图片究竟应该在版面构成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

“读图时代”是一个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基本含义就是都市类报纸应该增加新闻图片的比重,由以文字报道为主转为以图片报道为主,采用图片来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更主要的是将图片作为“卖点”来吸引读者。

即“读图时代到来的突出标志,就是图片报道需求量迅速增大,这种市场需求的巨大力量必然催生各方协调作战的大图片采编格局的出现。

”[1] 并且有北京的《竞报》等报纸明确提出了“图片报”的办报理念与实践。

“读图时代”最核心的证据有两点。

一是当前已经进入了快速阅读的时代,而图片是适应这种转变的最好版面元素;二是报纸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吸引读者,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作出看哪份报纸的取舍,图片是唯一的答案。

也就是“充分发挥图片的视觉效应,用图片来吸引公众的‘眼球’,‘吊’住读者的‘胃口’。

”[2]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图片在都市类报纸的版面元素中起到怎么样的视角效果?或者更直接地说:图片是否是报纸的首要版面阅读元素?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献作过真正的实证分析,所有的论断都是建立在个人的感觉基础之上的。

这种个人感觉影响着具体的报纸编辑工作,并且可能产生误导作用。

由此,本文就对这一问题作一实证论述。

本次论述的数据基础是四次不同城市的大规模读者调查,分别是:2002年8月的《成都商报》读者调查,2004年7月和2005年7月的两次重庆城区报纸读者调查,2006年1月的泉州城区读者调查。

[3] 二、报纸首要的版面阅读元素是标题,而不是图片在三个城市的四次读者调查中都设置了同样的问题:“当您翻到一个要阅读的版面时,通常您首先看的是:图片、标题、直接找到要阅读的栏目文字内容?”。

论“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对报纸的影响

论“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对报纸的影响

在日益激烈的报刊竞争中,由于新闻图片的直观性强,比文字来的真实,又可以把新闻主题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中,给人以简介、震撼的效果,所以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目前很多读者成为报纸的“浏览者”,如何在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已成为报纸成功的关键。

一、图片在报纸中起到的作用现代社会是图像爆炸的时代。

图文并茂是设计好报纸版面的原则之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图片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所占据的版面位置也越来越大。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已经很少花大量时间去读完一份报纸,跳跃式地简单过滤图片和标题已成为普遍的阅读习惯。

伴随着读者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的变化,加之图片本身就具有的传播功能,图片对于报纸的作用是日益增强的。

今天报纸的版面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内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代的报纸多以大图片、多图片为时尚。

大的图片在视觉上能照成重视情感的印象,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使人舒服愉快。

版面增加图片数量,放大图片使用,可以使版面活泼丰富起来。

而且报纸对大小不同图片的安排恰当与否,与版面的美观程度以及形成版面的视觉中心有直接影响。

二、图片在报纸中的运用规则(一)不同数量的图片在版面中的应用图片的数量可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仅有一幅图片上版情况下,首先要求图片要有较强的新闻性和形象性。

这样的图片可以占位大一些,位置重要些。

版面如果采用两张以上的图片,那么在版面设计上要注意分清图片主次,一般情况下避免面积等大。

最好是将其中一幅画面较好、内容新鲜、更具有形象性的图片着意放大,另一幅则可以相应缩小。

三四张图片,可以采用选形以及图案排列等手法,如等大照片的横竖、梯形组合排列、集合占位方法等。

众多图片甚至是整版图片的发布,涉及的问题就更复杂些。

首先要弄清主题,对内容、图片、形式,效果进行分类,对画面进行严格的选择、裁剪和重新定义,其次采用各种组合方法将其设计就位。

(二)图片位置的重要性由于报纸是对折放置的,一般只能展示版面的上半部分,因而图片放置的位置,直接关系到版面的构图布局和能否成为视觉中心。

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一)

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一)
波德莱尔的搏斗
文人写画评和画论是极正常的事,古今中外都有,而且,意识到画和文异同之处的也不在少数。代写硕士论文东坡居士就有评王维诗画的名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现代的鲁迅更是对西洋美术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极高的鉴赏力,当然,他也曾经亲自编订《十竹斋笺谱》这样传统的中国美术作品。据朱光潜先生的说法,“诗和画的关系在西方一直是一个老问题。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所说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已替诗画一致说奠定了基础。”(2)德国剧评家莱辛专门就造型艺术与诗之异同写过一本小册子《拉奥孔》,副题就是“论画与诗的界限”。但莱辛对诗画异同的看法基本上还是属于古典美学的范畴,虽然莱辛正生活在德国启蒙运动的时代。
或许,真正在现代意义上看到诗画的本质性区别的乃是“现代性”概念的始作俑者波德莱尔,而且,据我粗浅的了解,虽然差不多法国同时代的左拉、雨果、马拉梅等小说家均写过美术批评的文字,尤其是左拉对马奈的评论,但波德莱尔无疑堪称杰出的美术批评家,尤其是他对现代法国画家的评论,而他最为欣赏的就是德拉克洛瓦和贡斯当丹·居伊。有意思的是,他为后者所写的评论《现代生活的画家》,因其思想的成就成了现代文艺批评史上的必读篇目,而作为批评对象的画家却湮灭在浩瀚的美术史中,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多少美术史的地位和价值。
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提出的对现代性、浪荡子和女人的理解已经广为人知。但第十二节关于“女人和姑娘”的结尾处,有一段文字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这些形象(按:指,“把在现代性中寻找和解释美作为自己的任务”的居伊在画中描绘的那些“花枝招展的、通过各种人为的夸张来美化自己的女人”)具有特殊美的,是它们的道德的丰富性。它们富于启发性,不过是残酷的、粗暴的启发性,我的笔虽然习惯于和造型的表现搏斗,可能也表达得不够。(3)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波德莱尔并非自谦,从居伊画笔下的那些女人身上,诗人看到了家独特的眼光和灵魂,看到了那些女人们内心深处的平庸、迷茫、野蛮和一种“恶的美”,无论是诗人的语言,还是批评家的描述,似乎都不足以呈现那一种特殊的美,和富于启发性的道德的丰富性。这是事实,不是虚伪的谦虚,更不是不够自信。事实就是语言和造型各有长短,各擅胜场。但令我惊奇的是,为什么波德莱尔要说“和造型的表现搏斗”?

_读图时代_的图文_战争_

_读图时代_的图文_战争_

“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周 宪内容提要 “读图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当代文化的图像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图文“战争”。

“读图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

“读图”的流行隐含着一种新的图像拜物教,也意味着当代文化正在告别“语言学转向”而进入“图像转向”的新阶段。

“读图时代”的图像“霸权”2004年,《一个人的战争》刊行了“新视像读本”,在读书界引起了一些反响。

照作者的说法:“现在是第八个版本,……这一次是诗人叶匡政的设计。

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封面是上层烫银的,画是李津的。

……叶匡政说,李津的画似乎是专门为《一个人的战争》画的;《一个人的战争》也好像是为李津而写作,这话我并不相信。

但是看到最后,发现此言实在有几分道理。

”①其实,这种图配文的格式古已有之,诸如古代“绣像本”小说。

但这一新版本标示为“新视像读本”,它与古代绣像本有何不同?“新视像”又新在何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时下流行的一个关键词———“读图时代”。

这本“新视像读本”全文238页,配有图画212幅(有少许重复)。

用策划者叶匡政的话来说:“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

如此之多的图出现在文本中,单从图像数量上就已不同于传统的绣像小说了。

历史地看,传统的图文书(包括绣像本)中,图配文从数量比例上总是文字为主,图像为辅。

插图只是一些点缀性的,用于说明关键段落或文字。

图文数量上的差距,表明了传统书中图文孰轻孰重的格局。

今天流行的图文书却形成了图片上与文字数量上势均力敌。

图文关系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数量比例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图书出版理念的变化。

我们应追问的是,《一个人的战争》在刊行了7版之后,为何又隆重推出第8版“新视像读本”,这一版与以前各版差异何在?显然,第8版文字依旧,惟一新元素就是画家李津画的那200多幅图画。

新版吸引读者的正是这些图像。

假如这一判断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可以推论说,“读图时代”图文书的真正“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读图时代背景下高考图文转换题的意义探讨

读图时代背景下高考图文转换题的意义探讨

读图时代背景下高考图文转换题的意义探讨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多元化的形成,学生的阅读对象悄然发生变化:图片、图形进入了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可以说,当代社会信息化的一大特征即是“信息图像化”。

这就需要学生在读图时代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信息。

一种新题型——图文转换题,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种新题型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图文转换题有更多的优点: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关键词:读图时代图文转换意义一、绪论(一)读图时代的到来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媒体多元化的形成,图像以纷繁多彩的形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理解。

我们周遭世界被眼花缭乱的图像包围,图像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社会信息化的一大特征即是“信息图像化”。

身处读图时代,文本阅读备受冷落。

随着文学作品被不断地翻拍成电视剧之后,学生往往通过电视剧的方式来亲近名著而非文本阅读。

这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忧虑。

(二)图文互释,相得益彰生活当中的广告、徽章、电影、电视、漫画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某种文化意识、审美元素和创意。

书籍中的插画能够阐发难懂的文字,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某些图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由于时代差异和经验缺乏造成的阅读理解上的障碍。

一幅图片、一段视频能给学生营造氛围,让文本的语言更能扣动心弦。

读图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客观来讲,读图是一把“双刃剑”。

在读图时代,图像在很大程度上占据我们的认知空间已成为事实,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各取所长,保持读图与读文之间的张力。

而不是对读图时代的到来忧心忡忡,大声疾呼“回归文本”。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读图时代是否应该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法方式解读信息?(三)图文转换题——读图时代下的语文教育的宠儿读图有利也有弊,关键是看读什么图,怎么读,以及能不能读懂。

浅谈“读图时代”历史课中的图像使用

浅谈“读图时代”历史课中的图像使用

TECHNIQUE教学方法编辑 姜 菁浅谈“读图时代”历史课中的图像使用文/谢云洁摘 要:读图时代是指当下人们对图文视频形式的媒体传播易于接受的阅读方式。

此背景下,在历史课中使用图像资料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对此,本文提出,要注意图像不能取代文字阅读,过度用图会导致课堂的娱乐化,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思维缺乏深度流于肤浅。

对图像的使用要依照科学正确的原则进行选择,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则,使学生智育德育美育、思维得到提升。

关键词:读图时代 图像资源 视觉冲击 娱乐化近年来,人们对信息的接受以图文结合或以图代文的形式较为常见,有专家称之为读图时代。

图片包含的信息不仅直观而且生动形象,迎合了人们短平快的阅读需求,很受人们欢迎。

其实,把不易理清楚的人物或事件的关系脉络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国内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左图右书”图文并茂,如司马迁《史记》中的十表。

那么,如何运用丰富的图像资源为历史课堂服务呢?一、一图胜千言,图像资源多多益善1.丰富了教学资源随着网络的传播,历史类的视频、图片为数众多。

这些图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的教学资源。

此类资源鲜活、生动,在使用的时候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烘托气氛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且相关资源提供的历史事实可以和教材融为一体,拓展了教学内容。

如笔者在校本教材《抗日战争》一题时,首先播放一段川军将士出川上前线的影视资料,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顿时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然后分防御、相持、反攻三部分讲述,通过丰富地图像资料再现了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侵略,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史诗,揭示了“远离战争,珍视和平”这一永恒主题。

学生课后反映本节课触及灵魂感慨良多。

这节课的效果有力地证明了,图像资料比语言表述更深入人心更具有说服力。

2.活跃了课堂气氛现在的学生对空洞的说教非常不感兴趣,对枯燥的课本也难以产生兴趣。

如果我们将图像资料与课程进行整合,把图片、音频、视频等融入到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的读图时代 第二章 语文读图源流 第一节 原始读图时代

语文的读图时代  第二章 语文读图源流  第一节 原始读图时代

第二章语文读图源流图,一般是相对于“文”而言的,故而历来对同一书刊妙“文”美“图”的完美结合有“图文并茂”之说。

“书籍”之谓“图书”,也与自古“图”“文”不分家有一定的关系。

清代的胡渭就说过,“古者有书必有图。

图以佐书之所不能尽也。

凡天文地理鸟兽草木宫室车旗服饰器用世系位著之类,非图则无以示隠赜之形,明古今之制。

故《诗》《书》《礼》《乐》《春秋》皆不可以无图”(清·胡渭《易图明辨·题辞》)。

胡老先生此言有点夸大其辞,古者并非“有书必有图”,他说的五经应该是抄本或刻本,“原版”的“《诗》《书》《礼》《乐》《春秋》”也不可能皆有图。

不过,胡老先生却指出了“图”在书中的作用,非文字所可为也。

并且认为,书中插图以“佐书之所不能尽”是由来已久的事儿。

书籍插图的发展一般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是图书的制作材质,限制性最大;其次是插图技术的发展。

我们单从图的阅读角度来考察,按照图的存留介质不同,可以作以下四个分期:从人类产生到文字的产生,为纯图画阅读期,我们称之为“原始读图时代”,大约100多万年的时间;从文字的产生到东汉蔡伦发明新纸张,为图画与文字并读期,我们称之为“版帛阅读时代”,大约4000多年的时间;从东汉(105年)“蔡侯纸”的发明到1826年摄影技术的发明,为纸本图画阅读时期,我们称之为“纸图阅读时代”,大约1700多年;摄影技术发明到今天,为纸本图画与多介质图像阅读期,我们称之为“图像阅读时代”,仅仅170多年的历史。

这是按照当时的主流图画阅读读物来划分的,每个时期的阅读对象都不可能是清一色的。

越是到后来,阅读的对象种类就越齐全,比如现在的阅读对象就既有纸本、图像,又有帛图、岩画,还有其他种类的读物。

第一节原始读图时代这一时期的上限不能确定,以人类在地球上存在为界,下限到汉字产生为止。

汉字的产生,根据目前出土的大汶口文字,以及西安半坡村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文物来看,可以远溯到6000年前。

“读图时代”的课外阅读指导

“读图时代”的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jiɑocɑijiɑofɑ随着电子阅读逐渐取代纸质阅读,我们也发现阅读正向着快餐化、碎片化发展,图片阅读不知不觉占据了我们的眼球和阅读世界。

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读图时代”:一种对图像的崇拜正在让人们陷于感性主义和快乐原则的沉迷之中,读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对“图片阅读”的无限趋近,却失去了对文字的耐心品味。

一、现状解析:“快感+节约”毫无疑问,充斥我们眼帘的图文并茂的各类读物,直观形象,读来省时省力,就像考驾照时人手一本的“小册子”,图文对照,一目了然。

但当文字渐渐成为图片的一种“注释”而尴尬地存在着,传统的经史子集渐渐无人问津,各种“插图本”或“戏说”“水煮”系列的图书追捧者众多。

我不禁反思:且不说改编后的名著还能否被称为名著,就读书而言,面对我们的下一代,对他们的课外阅读应指导些什么?掀开“读图时代”的面纱我们会看到,多媒体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受时间限制的线性传播方式,引入了空间关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从而使“读”的行为也具有了多维特征。

当然,因为传媒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读”不再是少数训练有素的“文化人”的行为,即便文盲也能看懂一些图,这就带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交往。

这样的“读”开始以视觉优位为特征,阅读行为更加趋于表层化,带有更多的形象思维的特点。

这样表层化的“浅阅读”促进了绘画、设计、电子影像制作等视觉艺术的发展,却退化了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深层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其实阅读本就是包括读图和读文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把读图和读文对立起来。

也不要简单认为,学生年龄小就读图,大了就读文。

把读图和读文割裂开来,会导致学生不易建立阅读兴趣及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牢固。

对于学生来说,文字也是一种图形。

我们应该在学生还没有难易之分的时候,让他们去熟悉、去注意文字。

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每次看书翻几页就不读了,很快就看完一本书了。

细心分析一下,原来是他们阅读时仅仅靠读图,因此并没有完全领略故事的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周宪内容提要“读图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当代文化的图像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图文“战争”。

“读图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

“读图”的流行隐含着一种新的图像拜物教,也意味着当代文化正在告别“语言学转向”而进入“图像转向”的新阶段。

“读图时代”的图像“霸权”2004年,《一个人的战争》刊行了“新视像读本”,在读书界引起了一些反响。

照作者的说法:“现在是第八个版本, ……这一次是诗人叶匡政的设计。

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封面是上层烫银的,画是李津的。

……叶匡政说,李津的画似乎是专门为《一个人的战争》画的;《一个人的战争》也好像是为李津而写作,这话我并不相信。

但是看到最后,发现此言实在有几分道理。

”①其实,这种图配文的格式古已有之,诸如古代“绣像本”小说。

但这一新版本标示为“新视像读本”,它与古代绣像本有何不同?“新视像”又新在何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时下流行的一个关键词———“读图时代”。

这本“新视像读本”全文238页,配有图画212幅(有少许重复)。

用策划者叶匡政的话来说:“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

如此之多的图出现在文本中,单从图像数量上就已不同于传统的绣像小说了。

历史地看,传统的图文书(包括绣像本)中,图配文从数量比例上总是文字为主,图像为辅。

插图只是一些点缀性的,用于说明关键段落或文字。

图文数量上的差距,表明了传统书中图文孰轻孰重的格局。

今天流行的图文书却形成了图片上与文字数量上势均力敌。

图文关系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数量比例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图书出版理念的变化。

我们应追问的是,《一个人的战争》在刊行了7版之后,为何又隆重推出第8版“新视像读本”,这一版与以前各版差异何在?显然,第8版文字依旧,惟一新元素就是画家李津画的那200多幅图画。

新版吸引读者的正是这些图像。

假如这一判断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可以推论说,“读图时代”图文书的真正“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在这些新版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

这种状况不仅反映在图书中,在杂志、报纸、手册,甚至各种教学资料中,图片的数量倍增似乎标示着传统的文字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了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

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图像对眼球注意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眼球经济”。

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

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

图像化的结果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抽象的文字和直观的图像互为阐发,无疑使得阅读带有游戏性,从文字到图像,再从图像到文字,来回的转换把阅读理解转变成视觉直观。

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

”②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有趣的吻合”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因为图像与文字之间复杂的关系造成了某种张力。

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

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

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与文之间的紧张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

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

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

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

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

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

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the dominant)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

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字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

这场“战争”还广泛地延伸到越来越多的文化领域。

文学作品不断被影视“殖民化”,也是这场“战争”的一个侧面。

“读图时代”由于形象工业的空前扩张和膨胀,越来越多的非图像文化资源被图像化地开发利用,许多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名著被搬上影视银屏,或被改编成漫画和连环画。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大量的甚至粗制滥造的图像化和影视化,这在助长和强化公众以图像来理解文学名著的偏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冷落了文学文本。

因为看电影和电视显然比读小说更轻松、更快感,因而也就更具吸引力。

尤其在一些青少年读者中,“读图”的偏好似乎取代了读书的乐趣。

从对文字读物的偏爱,到热衷于各种图像读物,这表明读者的眼睛所追求的东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文学不得不改变着自己的“生态”,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以成就影视为目标的“文学作品”,甚至是由影视“定制”的作家、作品。

其结果是,一方面影视业的视觉需要和市场行情制约着文字,迫使文学屈就于影视的典型视觉性要求;另一方面, 各类专为影视写作的文人,其文学创作的独立自主性逐渐丧失,渐渐蜕变为附庸于影视的“寄生者”。

更有甚者,影视作品成功的巨大诱惑,也改变了作家成名的方式,刺激了他们“功夫在诗外”的冲动,即借影视强势影响来扩大自己的文化资本。

一些影视知名导演选择作家及其作品为作家们提供了非文学的“成名”路径。

更有趣的是,文学作品也会随着影视的成功获得更大的市场和读者,这在《哈里·波特》那种电影与文学“双赢”的策略中体现得最为明晰。

这个局面目前尚难判断,究竟是有利于文学自身的发展,给文学带来新的生存空间?还是潜藏着文学愈加边缘化的危机,迫使文学“沦为”影视强势文化的“奴仆”?不仅影视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图像对语言的“霸权”,就是在大众媒体中,视觉媒体对文字媒体同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诸如电视对报纸的压制和诱惑。

布尔迪厄注意到电视对报纸这类传统文字媒介的挑战。

他指出,电视在新闻场的经济实力和象征力上渐渐地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报业面临着新的危机,不少报纸在电视的挤压面前销声匿迹了③。

他特别分析了电视与报纸之间的竞争,说穿了也就是图像与文字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种关系尤其明显地体现在文字记者对电视的崇拜和对文字的失望,因为电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报纸④。

电视的魅力、强力和吸引力,说到底就是图像的力量,换言之,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至此,我想提出的问题是,“读图时代”的来临,是否意味着文字主因的文化已经被图像主因的文化所代替?是否可以说今天图像比文字更具魔力和吸引力?是否可以断言今天确实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巴尔特如下陈述给这些问题提供了肯定的说明: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形象不再用来阐述词语,如今是词语成为结构上依附于图像的信息。

这一转变是有代价的,在传统的阐述模式中,其图像的作用只是附属性的,所以它回到了依据基本信息(本文)来表意,文本的基本信息是作为文本暗示的东西加以理解的,因为确切地说,它需要一种阐释。

……过去,图像阐释文本(使其变得更明晰)。

今天,文本则充实着图像,因而承载着一种文化、道德和想象的重负。

过去是从文本到图像的涵义递减,今天存在的却是从文本到图像的涵义递增。

⑤巴尔特所表述的现象可以是当代视觉文化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向,文字和形象,或文本与图像的传统支配关系现在被颠倒了,不再是文字或文本支配图像,而是相反,图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霸权”。

其结果是,图像的“霸权”不但对文字或文本构成威胁,使之成为依附性和边缘化的媒体。

图像拜物教“读图时代”的标志是确立了图像的霸权,它昭示了一个从语言主因型文化向图像主因型文化的深刻转型。

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一历史转型呢?拉什提供了一种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路径。

他认为当代社会视觉性凸现的发展趋势,可以从“表意体制”角度来解析。

而“表意体制”又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文化经济”,包括特定文化产品的生产关系、接受条件和消费结构;二是意义模式,亦即符号学所规定的文化符号的能指、所指和指涉物的复杂关系。

⑥这对我们探究“读图时代”具有启发意义。

从“文化经济”的角度看,当代“读图时代”的图像霸权,具体反映在当代文化的符号生产、流通和消费均呈现出一种图像中心的模式。

德波概括为“景象社会” (thesociety of the spectacle)的到来, “景象既是现存的生产方式的筹划,也是其结果。

景象不是现实世界的补充或额外的装饰,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主义的核心。

景象以它特有的形式,诸如信息或宣传资料,广告或直接娱乐消费,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生活现存模式。

景象是对在生产或必然的消费中已做出的选择普遍肯定。

景象的内容与形式同样都是现存状况与目标的总的正当性理由,景象也是这正当性理由的永久在场,因为它占用了现代生产以外的大部分时间。

”⑦即是说,景象不仅成为生产结构中的核心元素, 而且成为生产之外的人类活动的主导因素。

从前一方面看,商品的生产从事伴随着各种形态的图像生产,从产品的外观设计到品牌标识再到广告策划等等,以至于商品的市场实现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赖于自身品质之外的图像性策划、传播和公众认可度。

所以说,商品即形象。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读图时代”,为什么图像会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性生产资源;不难理解为什么商品拜物教会演变为新的图像拜物教,而越来越多的商业竞争已转变为图像资源的争夺。

这里需要特别讨论一下图像本身的生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