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现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养成学习习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1、读中感悟。

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

2、想象情境,点拨引导法。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流水依依,千折百回。

高山伫望,恍然如梦。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顺势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

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

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

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

全文虽然只有80余字,但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很有画面感和震撼力,充分体现了音乐之美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后资料袋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3.能根据文中描述想象音乐表现的画面,感悟“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根据文中描述想象音乐表现的画面,感“知音”深情。

2.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诵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乐曲导入,理解题意。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遇知音,学习关于知音的小古文《伯牙鼓琴》。

2.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理解“鼓”,出示古琴图。

)(设计意图:乐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出示古琴图,认识古琴,初步感受音乐美,激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文,读正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一生朗读课文,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4.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触碰文字,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同时,也为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感情打下坚持的基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现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养成学习习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1、读中感悟。

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

2、想象情境,点拨引导法。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流水依依,千折百回。

高山伫望,恍然如梦。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顺势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三个生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能说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重点: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全文;难点:能说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1解题遇“鼓琴”1.读好课题,引导理解“鼓”的意思。

2.生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的意思后进而理解“伯牙鼓琴”的意思。

2初识读“鼓琴”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汇报难读的句子。

3.聚焦难读的句子作指导。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指导读好“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②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指导理解“足”“为”的意思,以文言字词的积累、理解提升朗读的质量。

3.齐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①人物:伯牙锺子期②事件: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③结果: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3“鼓琴”遇知音1.指名配乐朗读全文,生思考并用横线勾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生汇报伯牙鼓琴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听之的句子: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师生合作读。

4.同桌互读并圈画出“鼓琴”,数一数这“一鼓一听”之间有几处写到了这个词?①在学生寻找到三处的基础上引导“一鼓一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是不是还可以在什么地方添加一处“鼓琴”呢?②生寻找到可添加的地方:少选之间(鼓琴)而志在流水5.全班分两大组读:一组读鼓琴的语句,一组读听琴的语句。

思考:在这“一鼓一听”之间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6.生汇报伯牙弹琴时和子期听到琴声时的画面。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省级优秀教学设计6篇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省级优秀教学设计6篇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

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

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

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

(板书:1.借助注释)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

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

(板书:2学会变通)三、范读引路: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

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

(板书3反复诵读)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

请四人小组朗读。

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四、研读交流: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基于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单元导语“借助语言文字,感受艺术魅力”,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说--悟--写”。

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故采用资料填充,再入情入境品读、感受,让孩子能先有所感,并结合课后作业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知音文化,再领悟文章主题。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的阅读量,且在学习上也已梳理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五年级学过文言文,也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较少,还欠缺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悟文章情感。

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伯牙鼓琴》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采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品读重点句,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古琴曲。

(播放高山流水)听了曲子,你有什么感受?2.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它不但旋律优美,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3.揭题,读题,题目什么意思?4.出示全文,这篇课文与以前学的课文有何不同?我们要学的就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

二、读通课文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发现朗读中的问题。

由于古文与我们现代文有许多不同,所以读起来比较拗口。

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来。

3.出示划好停顿符号的课文,学生自由练读。

4.检查朗读。

(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哉:感叹,相当于“啊”,乎:语气词,轻而短。

范读,齐读。

(2)出示第三句:指名读,少的读音,少选什么意思?汤古今读音和意思的区别,若,好像,跟现在意思差不多。

反复读。

(3)出示第四句: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弦,生字,弦是琴的哪个部位?书空。

以为、复为读音的区别。

理解“足”值得的意思。

(4)出示全文,多种形式读。

指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三、理解文意1. 读着读着,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一个是?(板书)2. 你觉得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3. 出示方法,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理解文意。

4. 说说全文的意思,先自己练,再互相说。

四、感悟人物形象1.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一位是普普通通的樵夫,他们怎么会成为知音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有关词句。

2.学生交流。

(方、少选:懂琴)3.当伯牙心里想着——引读二三句,想象:子期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4.子期除了从琴声中听到了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什么?这就是伯牙的志啊!看来只要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志趣相投,心意相通啊!5.师生合作读,这样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让你感受到什么?倾诉、回应、默契6.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但能表现高山流水,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拓展7.子期真是伯牙的知心人那!如果你是伯牙,遇到这样的知音,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8.闭眼听高山流水的乐曲,感受知音的相知相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

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

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

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第【1】篇〗《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运用借助注释、课外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美好的友谊,懂得“知音”的含义,学会珍惜友谊。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谊。

【教学准备】乐曲《高山流水》和教学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1分钟)1.播放《高山流水》,板书课题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送你一首乐曲,名字叫《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鼓琴)2.理解题意我们一起看课题,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伯牙,“鼓”的意思是“弹”。

那么,伯牙是怎样弹琴的?又有着怎样高超的技艺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1.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①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师:谁来读一读?(学生读完,叫学生评价,正音后再读)需注意的字音:第二句有两个“为”,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学习三个生字“哉”、“巍”、“弦”,重点写“巍”。

三、花样朗读,把握停顿(5分钟)1. 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指名读文章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一)感遇知音之喜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2.生反馈。

3.当我们读到“巍巍乎”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读到“汤汤乎”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

师生合作读文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__。

7.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在伯牙的琴声中,为什么我们的课文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补充资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②之风,山高水长③。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注释】①泱泱:形容水深无边的样子。

②先生:指严子陵。

③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

比喻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高山流水的深意。

(二)痛失知音之悲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创新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

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

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

《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一.激情导入,揭题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第【1】篇〗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

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课件出示译文)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第【1】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哉,巍”等7个字。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多种方式读懂课文。

熟读成诵。

3.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对一首歌,一幅画的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

教学重点:朗读.翻译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用自己的话讲一下故事。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的学习方法,感受阅读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高山流水》让同学们来欣赏音乐,说说自己听后有什么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审题辨体《伯牙鼓琴》:鼓,弹。

琴:古琴题意:伯牙弹古琴。

(二)了解作者1.《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共同编撰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

(三)读文识字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第一遍听范读2.第二遍听范读(节奏)3.自由读4.指名读5.齐读(把书拿端正)(二)理解内容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出示文言文翻译法。

逐字逐句翻译课文(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方:正在(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少选:一会儿因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在琴声中就能听出来,钟子期不仅懂的琴音,更懂得志。

想到一个词“知音”他们还会想到什么谁试着来填一填。

伯牙志()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潇潇乎若( )因为得到知己伯牙应该是什么心情,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在来读读这段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1篇】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课文。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教师范读。

(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2.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生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课前游戏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一)导入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

(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需要注意的字音: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谁再来读读。

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

(不错,一字不差)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

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过程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

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

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

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

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感悟知音情怀,加深对“知音”的理解,并懂得珍惜友情。

一音乐导入,理解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你们熟悉的旋律,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脑海中联想到的或想象到的画面。

2、你联想或想象到了什么?谁来和大家分享?生答,师评价。

3、今天就让老师和会倾听、爱想象、擅表达的你们一起开启第七单元的艺术之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共同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和音乐有关。

它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

4、指名读课题。

理解课题意思,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好课文1、文中除了写伯牙,还写了谁?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答,师板书,生圈出“之”字——“之”是什么意思?生理解,师:一个之字就指代了伯牙弹琴,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体现了古文行文简练的特点。

——齐读这句话。

2、伯牙弹奏了什么?锺子期又听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或读不准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

3、预设:(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①指名读准善哉乎,理解意思,师引导:乎是个文言虚词,在这里有表示赞叹的语气,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啊。

善哉乎鼓琴就是弹琴弹得真好啊!谁能试着读出赞叹的语气?指导朗读,师评价。

②巍巍乎怎么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联想自己看到过的高山的画面谈谈理解;指导朗读:请你读出这种巍峨的感觉。

师引导:乎在这里表示停顿,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读慢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师范读,指名读,师评价。

③谁能用刚才的方法读好下一句?指名读,理解汤汤的意思,指名读,生评价。

齐读这两句。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中有一个多音字“为”,你认为分别读什么音?为什么?生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3.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

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师: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

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3.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怀,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

”后来,锺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

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

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1.教师神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

伯牙子期洒泪而别。

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

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一起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预设: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②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出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增广贤文》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伯牙与子期一个鼓琴,一个听之,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了呢?(学生读文,交流。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锺子期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牙的善鼓琴。

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设计意图】课文仅仅83个字,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了文字之简练。

这一点学生不容易发现。

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伯牙的琴技高超,更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精妙。

七、对比质疑,关注编者意图1.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

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

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2.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

《伯牙鼓琴》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

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九、板书设计伯牙鼓琴俞伯牙艺术的魅力锺子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