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哲学的研究领域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第一讲:中国哲学概说一、人类是有理性思维能力的1、汉语表述人的“思维”的概念(1)“思维”——思惟,思考,《汉书·张安世传》:‚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维得失。
‛(2)“思想”——思考,思虑,《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3)“思虑”——思想,《荀子·哀公》:‚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
‛2、汉语表述“理性”的概念(1)事物法则之“理”——《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
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
‛(2)世界万物的本原之“理”——《二程遗书·伊川语录》:‚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也。
‛《朱子文集·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3)人际社会生活之“理性”——《墨子·所染》以“丝织染色”比附国家政治善恶:‚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所染当,故王天下;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4)日常生活中的“道理”——由玉石的纹理引申抽象:玉石的纹路、治玉的理路、本原之理、法则之理;推诸社会生活领域:原则之理、规则之理、准则之理;人生与文本中:文本义理、道义之理、是非之理二、哲学是论涉人类思维智慧的学科1、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智慧之学。
(1)中国观念文化尚学崇哲的思维智慧传统发轫已久。
法兰克福学派之哈贝马斯
主要研究领域及著作
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瓦解所进行的历史探讨:《公开活 动的结构变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地 位所进行的考察《知识与人的利益》(1968),(1971 年英文版);为批判理论制订一种哲学框架(《理论与 实践》(1963);《走向合理的社会》(1968);对行 动理论的发展(《交往的理论》,1981年德文版),对 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的类型所进行的分析(《合法性的 危机》),以及对社会进化论的重新建设。
第二讲法兰克福学派 之
哈贝马斯
主讲人: 单位: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6月18日-),是德 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历任海 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 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 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 1994年荣休。他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 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 物。
1964-1971年,哈贝马斯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和社会 学系教授。 60年代中期,哈贝马斯发表的许多政论性 文章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思想和理论 成为1968年学生抗议运动的精神力量。由于 对联邦德 国当时形势的认识分歧,他同学生“德国社会主义学 生联合会”决裂。他指责学生们脱离现实、理论立场 上过于教条主义,认为 议会中的不民主现象只能采取 说服或者启蒙的形式解决,而不应该借用暴力。学生 运动领导人则宣称哈贝马斯是“文化革命的叛徒”。 由 于这种矛盾,哈贝马斯于1971年离开法兰克福,到 慕尼黑市郊的斯塔恩贝格,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 技时代生活条件研究所所长。19 83年,哈贝马斯重新 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直到1994年 退休。
哲学导论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 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对philosophy 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它作为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特定信念,我们称之为世界观;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处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一定的“哲学观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哲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的课堂上和哲学家的书斋里;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质,往往是对生活经验的直接的、粗浅的反应;它们作为信念是未经理性审视和证明的假定;哲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普遍加以接受的信念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价,在更进一步的要求中,还要探讨这些信念在人类生活的一定的文明类型中的根基,从而导向对文明基础本身的批判性研究;凡世界观,就其性质而言,不是一种由殊相上升到共相的科学概括,而后又在观察和实验中能被重复证实;世界观是对人自身及其所面对的周围世界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态度,它无法为任何一条具体的经验事实所确证或否证;这种无法为经验所证实的理解和态度就是信念;在人们所持有的种种不可称作知识的信念中都隐藏着某种基本的思想,常人对于这种基本思想往往并不自觉地意识到;从信念追溯到思想的考察,是哲学的旨趣所在;因此,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是:哲学将世界观所隐涵的基本思想予以揭示并对其作理性的考察,然后探讨其根源和广泛的后果;哲学在这样做了之后,往往也就形成了成为学说体系的世界观,诉诸人的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第三节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凭藉对历史的理性考察来推进人的自我认识;历史上的和不同民族的每一种文明类型都以人的特定的自我形象作为其核心;这种人的自我形象构成了该文明规定其自身价值的基本的精神尺度;文明不是自然界演进的自然产物,而是人通过劳动而实现自我教化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劳动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基础;人是在劳动中自我诞生的;这个诞生过程是劳动把人教化为一种精神存在的过程;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教化才使劳动成为社会的生存方式,从中生发出人的自我形象,以构成特定的文明类型的精神尺度;文明的精神尺度是哲学的考察对象,不管这种尺度采取何种表现形态,是原始巫术的形态,还是宗教的形态,或是艺术的形态;文明的精神尺度总是特定的、历史的和包含内在矛盾与冲突的,这反映了人的生成的自我命运;所以整个历史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哲学在历史的维度上考察人的自我形象改变的过程,从而力图揭示人按其本性必将走向何方;人由于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所以他必然将未来包括在他的视野之内,也就是说,他对自身的既有的文明形式必然采取一种从理想的层面而来的批评态度;哲学的根本任务即在于将人们得自于生活意识的自发的、尚属模糊的理想通过分析使之明晰,通过批判使之符合于人性本来的发展趋向;一句话,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通过这种证明,哲学力图指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基本的原动力哲学研究的基础部分—本体论研究—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由于哲学从事对文明的精神尺度的考察,哲学包含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进行文化批判;无需哲学的教导,人们也能知道通货膨胀的危险或天黑遭人抢劫的危险,但是由这些问题所组成、所表征的整个文明的根本病症需要来自哲学的诊断;在这种诊断中哲学家并不杜撰新原则或新观念,而是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暗含的“文化基因”突现出来,使这些“基因”所包含的毛病昭然于天下,从而有利于人们去形成正确的基本思想;唯有我们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我们才能获得对于特殊问题的正确答案;第四节哲学问题的特征和研究的方法每一门学科就其根本而言都生存于它所专有的问题域中,哲学也复如此;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问题域不能为其他学科的问题域所还原、所替代;日常生活中的以及科学研究中所处理的问题无非有两大类:经验问题和逻辑问题;对付这两类问题的方法也无非是经验观察或实验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或逻辑的推论方法;但是另有一类问题是追根究底的思考所必然提出的问题如“磁性和磁力究竟是什么,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某种实体吗”再如,“数真实存在吗数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或是物质实体的属性、样式,抑或仅是人心中的观念”;对于这类问题,人们既无法通过经验观察来求解,也无法通过单纯的逻辑推断来求解;这类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哲学问题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影响人们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但是,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其实隐藏着对哲学问题的特定的回答;这种不自觉的回答支配了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哲学固然不能烤面包,但是没有一块面包不是在人们回答了人生意义问题的前提下被烤出来的;在科学发生危机的时刻,科学一向所采取的对哲学问题的不自觉的回答便突现出来;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是它的超验性;哲学问题并不直接针对经验事实本身,因此无法直接由某项或某类经验事实来解答;它也不指向人们认识、表述、整理经验事实的逻辑形式,它不是逻辑学问题;它的超验性在于它关涉经验的总体性质与根据;这里所谓的“超验”并非指完全脱离经验而去玄想事物的超验本质,而是试图发现使经验事实得以可能的根本原理;这种原理不是来自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共相概括,而是来自对人们如何获得一定领域中的经验的基本方法的考察;我们可以把这种考察一般地称之为“思辨”;思辨是哲学的“正宗”但并非“思辨哲学”是哲学的唯一形式,因为思辨哲学只是一种特定的称呼,用来指专以对概念和范畴的思辨来超越地获取事物的本质的那一类哲学,不管思辨是指向感觉质料、或指向语言、或指向概念、范畴、或指向人的非理性的存在状况;思辨取向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哲学路向;哲学问题要用思辨的方式来解决,但却并不意味着思辨的解决可以完全不顾来自经验的“证词”;恰恰相反,任何哲学理论的证明与自我辩护正是在于它能使它所揭示的“超验之理”合适地指明人类经验的总体性质和经验所由形成的根据所在;在这里,例如,物理学理论对待日常物理经验的思想方式与哲学对待总体经验世界的思想方式在原则上就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物理学的方式能够凭借数学的精确性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在物理经验的领域内的普适性,而哲学的方式则要通过论证使经验总体得以可能的人的生存的“隐秘判断”来证明自己对“超验之理”的演说;第二讲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上第一节前本体论:世界本原学说哲学的起点是探求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这就形成世界本原学说;世界本原学说的缘起是人类对自身文化创造的最初体会;以劳动为基础的文化存在中的合目的性与内在统一性造成人类关于世界存在的信念;文化是诸创造物的总和;“创造物”这一观念蕴含“创造者”的存在问题;原始宗教的基本思想是用超自然的创造主体诸神来反映对文化的合目的性与统一性的体会;在宗教那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超自然的人格神造物主;把“造物主”驱赶出去,便产生哲学泰勒斯,即产生最初的前本体论问题—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本原问题把创世问题转变为万物如何从统一的根源产生出来的问题;本原问题的提法已经肯定了本原一定能够找到,但是,承认本原存在无异于假定在经验世界的因果链上有一个绝对的起点,然而这样一种起点因其仍在经验之中,所以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必须超越相对的、有限的经验事物,才能去解决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问题;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里所需要的“超越”,即摆脱经验事物的纠缠而去追问诸存在者的统一根基对“超越之法”的探寻开辟了“本体论”的境界;第二节从第一因观念到自因实体观念的转变:本体论之诞生本体论的主旨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经验事物,这就要求从第一因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因”不在作为现象的经验世界中,有如“太阳本身”与“阳光”的区别:“太阳”是存在者,即自因之存在,它不是感性的对象,而“阳光”则是感性经验中的事物,太阳与阳光的因果关系中不包含时间因子;所以,自因乃是“实体”;实体不是感性之对象,只能是思维之对象;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首次从经验事物折向纯粹思维,把“逻各斯”语词看成是思维的居所,指出隐藏在话语中的思维是存在的本质:“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巴门尼德开创了本体论;第三节宇宙本体论:借助形式逻辑去指认存在者的基本规定本体论在其历史发展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基本的形态:宇宙本体论、理性本体论、存在本体论;宇宙本体论的基本特征是直接从思维范畴中为世界寻找其统一的基础;旧唯物主义与理念论的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物质本体论与理念本体论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实质是如何看待人的精神的能动性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与意义问题;由于这两种本体论都坚执抽象的实体范畴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因此都未能真正发现文化创造的最基本的原动力;宇宙本体论的基础是将思维的形式法则实体化,所以无法消解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峙;第四节理性本体论:借助先验逻辑去指认存在者的基本规定纯思范畴不是“自在之物”自身固有的法则,也非彼岸的理念世界的产物,而是人心自身的先天法则;但这个“人心”并非作为“灵魂”的主观精神实体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开创者的功绩与失误;康德以“先验自我”的概念指出人类理性的主体性是文化创造的最基本的原动力,规定了理性是人的主体自由,扬弃了旧本体论所暗含的“造世主”观念,张扬了根基于普遍理性的人的主体自由这种理性的主体自由既使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知识得以可能,又使社会世界得以可能;但是,康德保留了先验自我无法对其行规定的“自在之物”,这就使得对于世界基础的先验的理性证明无法贯彻到底;自在之物的世界是无法进入语言和思维的“本无”世界,而人却双重地生活在理性逻辑的世界和“本无”世界之中;由此可见,康德由于停留在人心的逻辑形式之中,而终于把文化创造的原动力的真实内容放逐到了“本无世界”中;黑格尔力图在坚持理性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同时使先验的理性本体化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即,使之仍然成为诸存在者的基本规定,也即赋予理性的先验形式以现实的历史内容;他以辩证逻辑改造先验逻辑,使之可以将人类历史进程的极为丰富的内容纳入绝对理念自身的辩证的逻辑展开;这样,黑格尔便把文化创造的原动力描述为绝对理念自身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把人在逻辑前的“本无世界”中的生活内容归结为概念运动的表现形式;康德的理性原则在本体论的目标前面停步不前,而黑格尔则完成了理性本体论;第五节生存本体论:在文化的非理性成分中寻求本体前两种本体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从思维形式中探寻人类文化创造的原动力,而遗忘了人在“本无”中的存在;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哲学渐次发生本体论上的重大转向,即重新要求记起被遗忘了的“存在”;存在不是实体的一种属性—哪怕是最重要的属性—,而是没有存在就根本谈不上实体;存在是一切事物之逻辑前的“在场”;这种在场在人那里得到真正的自我领悟;这种领悟,在马克思那里是与人们以劳动实现的生存活动相一致的关于人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实践意识;在这种实践意识的基础上才有思维的逻辑及其真理;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作为人对自身在场的领悟,是此在的在世之在,即每一个个别的人对世界的逻辑前的领会;这种领会的基本特性是它的有限性与历史性;只有紧紧抓住这种存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才能使终有一死的人避免在概念的思想方式中把自己物化为由概念所处理的客观对象;只有始终从存在本身出发,才有人类文化创造的活水源头,才不致于使文化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为对人本身的桎梏;但是,当代西方哲学尚未真正找到能够克服文明危机的新的文化创造的原动力;西方哲人正以各种形式到逻辑前的本无世界中去发现对文化的生命感受,但对于人的本性的新的自我认识,或者说一种新的人的理想,即足以鼓舞西方人去开拓克服异化的新文明的人的自我形象还远未达到;哲学中的当代本体论创新还在走在半途中;第六节本体论与人的终极关怀——兼谈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是人必定要向自己提出的;人生在世,有种种关怀:对存活的关怀,对物质利益的关怀,对爱与尊敬的关怀,等等;还有一种关怀则涉及到人的安身立命,即关涉有限人生的最终意义问题;这种关怀便是所谓“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对“终极实在”的关怀,是力图找到人生在世不得不被抛入其中的变化无常的世事背后的“终极实在”使生活价值得到无条件肯定的最高真实性;可见,终极关怀问题属于本体论范围;中国现代哲学家熊十力先生曾经报道自己求学问道如何出于终极关怀的需要的心路历程,这是很具有典型意义的见熊十力:心书·船山学自记;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的人生理想反映了古代西方理念论的本体论对终极关怀问题的解决方法;源自东方犹太哲学对理性的绝对权能的怀疑的基督教思想,代表了宗教对终极关怀根本态度,这种根本态度生发出宗教信仰对人心的持久的吸引力;宗教信仰的力量根植于人的自我的存在所必然包含的对立面——虚无;逻辑的理性无法处理外在于自我意识之绝对的肯定性的那个“自我意识的非存在”,即虚无;当代哲学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重新把终极关怀问题列为哲学的最为严肃的课题之一;宗教否认理性的努力是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合适方法,它认为终极关怀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信仰的行动,即一种向比我们人类更高的存在一种比自己更伟大的救赎形象献身的行为;研究本体论是哲学指向终极关怀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理论的,而非实践的;但是,哲学的理论途径可以有效地避免对于人生的消极逃遁,批判种种愚昧的信仰形式,以与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相一致的方向探索人生的意义;第三讲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中第一节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形而上学metaphysics在希腊语中原指“物理学之后”,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在整理亚氏的著作时所创,用以指亚氏讨论“第一哲学”的著作;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基础部分;在本体论所提供的视野范围之内,形而上学研究人对于他所面对的整个世界之基本性质与根本法则的理解方式;因此,形而上学除了本体论问题之外还包括如下一些问题:身-心问题、自由与决定论问题、目的论与因果决定论问题等;一身-心问题自我的存在及其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种种不同的理论;1唯物论的身-心关系说:并不存在心灵实体,人的存在只是物质实体的一种样式,所谓“心灵”只是在人身上发生的物质事件的一种现象;2唯心论的身-心关系说:唯一的实体是精神,自我具有最高的真实性,人的肉体存在是心灵的外部表现;3相互作用论:心灵与身体是两种实体,它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作用,甚至可以找到相互作用的联结点;这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理论;4偶因论:心灵与身体是不同的实体,它们并不相互作用,意志不能推动肉体,肉体也不能产生意志;人的一切心灵生活是由上帝偶然给他带来的,上帝使这种心灵生活跟身体内发生的一切情况严密地保持一致.这是法国哲学家马勒伯朗士提出来的理论.5身心平行论:心灵和身体是同一个实体的两个方面.一切事物都可用物质的谓词来描述,亦可用精神的谓词来描述.这是荷兰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6先定和谐论:一切事物包括灵魂都是单独的实体单子,这些实体在被创造之时即已有彼此之间的先定和谐的关系,即各个单子发展变化的历程和内容都是彼此和谐一致的.这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理论.7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自我是人与其身处的人群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的产物.这种关系即是人的社会存在,它同时也是人的实践意识.实践意识是社会在个人身上的现实存在,它使具有自然意识的生物个体转变为具有文化精神的"自我".8海德格尔的此在学说:自我并不是被封闭在人的体肤内的某种实体或事件.人的基本特征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人必须先"存在"而后才有"我".人的存在是一个"场",即"在那儿的在"Dasein,此在,"我"即意味着我所牵挂的世界,"我"弥漫于整个这一世界中.儿童最初对自己的名字的反应透露出"自我"的真相--一个必须对之作出反应的"场".二自由与决定论问题1决定论的基本原理:世界从过去到现在的一切状况在其每一个细节上都是确定的,就连人的思想和意愿本身在每一特定的时刻也都是确定的.每一特定时刻上的状况之所以是确定的,因为它是前此状况的结果;也就是说,因果联系是普遍的、永恒的.这就规定了从过去到现在直至将来的一切世界状况的唯一性.2自由意志的基本原理:世界状况中的某些因素是由人的自由意志所产生的;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包含对将来的某种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人在作出行为之前要进行"考虑"."考虑"并不是指试图预知未来的真实事情,而是试图作出抉择.人的行为因此就以承诺自由意志的存在为前提.这个前提是使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得以可能的一个形而上学信念.没有这种关于自由的基本信念,就没有任何道德责任可言.3对自由意志论的反驳:自由意志是一种假象,比如,一块被抛到空中去的石头如果突然具有了意识,由于它只意识到自己正在运动,而不认识运动的真正原因,它就会以为自己是运动的根源.斯宾诺莎4现象的自由与本体的自由之区分: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具有双重的存在--在现象界中的存在和在本体界中的存在.前者是宇宙普遍的因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后者则超越因果关系,是理性的自主性.自由意志的根源就是人具有理性赋予的超验能力:他能摆脱因。
浅谈对哲学的认识
浅谈对哲学的认识在我看来,哲学是人类思维能力的结晶,它涵盖了众多领域,既包括对于人类存在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的探究,也包括对于智慧、道德、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凭借思辨和推理得出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和答案。
哲学的本质是思辨和探究,通过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和探讨,人类能够逐渐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改善自身的生活和环境。
哲学的研究领域包罗万象,它包括了诸多的分支学科。
其中最基础的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它研究万物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伦理学(ethics)则是探讨人类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学科,而美学(aesthetics)则研究艺术、美感和审美的问题。
逻辑学(logic)则是研究正确的推理方法,让人们能够从一些假设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哲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我们思考生命、世界和自然规律的根本问题。
通过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逐渐了解自己、理解世界、认识真理。
对于个体来说,哲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我,探究内心的真谛,理清我们的人生方向。
对于社会来说,哲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引导我们正确的行为。
此外,哲学还能够启迪我们的灵感,使我们更加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虽然哲学的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它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哲学被视为一种摆脱不开的学科,许多人认为它过于抽象和偏离现实。
此外,文化的差异和翻译的困难也成为哲学的一大挑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持着开放的心态,透过这一问题,去透彻地理解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
总之,哲学是一门复杂而神秘的学科。
它代表了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理性,具有无限的探索和发现的潜力。
在这样一个充满圣贤与英雄的时代,我们应该将哲学作为我们生命的伴侣,一步步探寻我自己,探究那些熙攘的梦想和愿望,最终方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
[哲学]第二讲功能主义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功能主义第一节何谓功能主义一、系统(system)●对一种研究对象的构成性质和存在状态的本体论假设。
●一种具有普遍渗透性的实体,高于所有的个体,并与其对立,系统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不为后者所改变;●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稳定的、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关系,每个部分不可能单独地发生变化,如果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会产生连锁反应。
●这种关系决定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决定了系统不能化约为其部分。
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形式,必须从它们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关系角度出发来说明。
●帕森斯认为“系统”有两个基本的特性:(1)系统与环境相对而存在,有一定的边界,这个边界既是相互区分的标志,又是信息交换的通道。
●(2)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控(self-regulating)的能力,以适应环境之变化,在环境面前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性。
二、从系统到功能●系统的上述特征引出一个问题:系统是如何维持的?莫顿认为,系统肯定有某种或某些机能来调整系统状态,使其适应环境之变化。
这个“机能”就是“功能”。
●功能的概念牵涉到观察者的观点,而不必然涉及参与者(当事者)的观点。
社会功能系指可见及之客观后果(observable objective consequences)而不是主观的意向(subjective dispositions)。
(Merton,R.)●对于帕森斯而言,“功能”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想象宇宙的视角,一个分析的工具。
“功能系指对于决定生命体系运作的诸般条件加以理论上的构作。
这些条件是有关此系统稳定或不稳定,存在或者灭亡。
及其寿命等等。
”“‘功能’概念因此牵涉到某一类生命系统的一般特征,及其与一种或多种环境间的关系等较大的理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
功能概念最为关切的是:在生命体系中,某种在经验上可资辨认的结构与过程,其存在与特性有些什么后果。
当然,还包括所指涉之结构与过程产生的条件,以及发展或持续的可能性等等的考虑。
哲学研究方法论及其应用
哲学研究方法论及其应用在哲学领域,研究方法论是指研究者在探讨哲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方法和原则。
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了解和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对于开展哲学研究至关重要。
1.哲学研究方法论的概念哲学研究方法论是指在进行哲学研究时所遵循的方法和规范。
在哲学领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分析哲学、历史哲学、实证哲学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2.常见的哲学研究方法2.1分析哲学分析哲学是一种重视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的哲学方法。
研究者通过剖析概念和语言的结构来探讨哲学问题,力求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清晰的表达解决哲学难题。
2.2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通过对哲学思想和思想家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来揭示哲学发展规律和思想的变迁。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化背景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哲学问题。
2.3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是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经验观察来检验和验证哲学理论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观察,试图以科学的方式解答哲学上的问题,注重事实和实证数据的支撑。
3.哲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不同的哲学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问题。
在实际的哲学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以获取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比如,分析哲学可以帮助澄清概念,历史哲学可以揭示思想背后的文化脉络,实证哲学可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哲学研究方法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础,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只有在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有意义的哲学研究成果。
在进行哲学研究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研究者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以便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哲学问题。
哲学原理分类
哲学原理分类
哲学原理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分类:
1. 本体论原理:研究存在的本质、实体的本原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等。
2. 认识论原理: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认识的过程和有效方法等。
3. 伦理学原理:研究道德价值、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4. 逻辑学原理:研究思维规律、推理规则以及正确论证的方法等。
5. 形而上学原理:研究实在的本源、存在的结构以及宇宙的本质等。
二、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分类:
1. 实证主义原理: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来验证哲学理论的科学性。
2. 合理主义原理:强调通过推理和逻辑推断来确定哲学理论的真理性。
3. 综合主义原理:强调将实证和合理主义相结合,综合考虑经验和理性的因素。
4. 实践主义原理:强调通过实践和行动来验证哲学理论的可行
性和实用性。
三、按照历史发展的不同分类:
1. 古代哲学原理:包括古希腊哲学、古印度哲学等,探讨宇宙的本源、人类的目的和道德伦理等问题。
2. 中世纪哲学原理:主要是基督教哲学的发展,探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神的存在等问题。
3. 现代哲学原理:从启蒙时代开始的哲学思想,包括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实证主义等不同的研究方向。
4. 当代哲学原理:包括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研究方向,关注实在、主体、语言、社会等问题。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哲学原理分类方法,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分类方式。
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奥,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哲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先验论
1、唯心主义先验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
孔子的“生而知之”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2、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培根,洛克为代 表的经验论过分强调了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而忽视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能动性、创造 性。这是以“白板论”为典型代表的旧唯 物主义认识论——直观的反映论
1、从这首温涵哲理的佳作中你可以引申出一个认 识论上的什么道理?
2、
怎样才能提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
(三)、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
列宁说:“生活、 实践的观点,应 该是认识论的首 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
《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42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之所以是认识论的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就在于实践对认识起 着决定的作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 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个时 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 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 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的 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后, 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 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先秦时期的”知易行难” 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历史上 探讨知行问题的发端.后来 的思想家大都承袭了这一 思想. 孙中山在总结中国革命 实践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 提出”知难行易”
第二讲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追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本章的主要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对实践的相 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3 正确构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4、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 5、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以及真理检验标准 问题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6、价值的本质,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二讲 柏拉图
2)灵感表现是迷狂 三种迷狂:民间的迷狂术,像预言术;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除病灾的巫术,祷告人进入迷乱的状态; 诗神附体的迷狂。 诗神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 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出 各种诗歌,赞颂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 为后世的教训。…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 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文艺对话集》,第111页
※具体表现
1、在艺术本质的认识上,依据理式论,柏拉图 提出三种世界:理念—现实—文艺(艺术)。 柏拉图的“理念摹仿说”本质上是一条客观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为“有神论”留下了 生存空间。但“理念摹仿说”否定了艺术反 映现实世界生活的客观属性,否定了艺术的 真实性,贬低了文艺的作用意义。
2、在文艺社会功用问题上,柏拉图的态度是明 确的:文艺必须对社会有用,为城邦政治服 务。有用则是好的,否则是坏的。这种效用 说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功利主义原则,把文 艺变成政治的附庸,贵族统治的工具。
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因此文艺只是摹本 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二)文艺价值论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伦 理观为特征的
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要求文艺“不
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 果”,即有意义建设“正义”的城邦和培育 “正义”的人格。 他以此为标准,批评古希腊文艺一是亵渎神 灵,丑化英雄,“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 二是摧残理性,滋养情欲,“对于听众的心 灵是一种毒素”。因此,他要把诗驱逐除理 想国,除非它“真正能给人教育,使人得 益”。
(一)文艺本质论是以客观唯心主义的 “理论式”为基础的。
1、柏拉图所说的“理式”并不依存于 物质存在,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 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理式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人只有领 会了它,才能认识世界和真理。
学哲学用哲学课件
不同的政治哲学流派和思想家对政治价值 和原则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形成多元化 的政治哲学观点。
伦理哲学
伦理哲学的核心问题 探讨道德的本质、基础和标准, 以及人类行为的正确与错误。
伦理哲学的应用 伦理哲学在医学、法律、商业等 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解决现实 问题提供道德指导和规范。
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 伦理哲学不仅关注个人行为的道 德评价,还涉及社会和公共政策 的道德基础。
03
学习哲学的方法
系统学习法
总结词
系统学习法是一种全面、深入学习哲学的方法,强调对哲学理论的系统掌握和整体理解。
详细描述
系统学习法要求学习者从哲学史、哲学流派、哲学理论等方面全面了解哲学知识,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 思想,注重对哲学理论的系统梳理和整体把握。通过系统学习,学习者可以建立起全面的哲学知识体系,深入理 解哲学的本质和精髓。
通过对不同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了解,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群。
提升审美情趣
哲学思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艺术、 文学和音乐等领域的内在价值,培养 高雅的审美情趣。
促进个人成长
自我认知与反思
哲学思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 己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目标,
促进自我成长和实现。
道德素养
哲学探讨伦理道德问题,有助于 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02
哲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存在、意义、价 值、知识和真理等根本性问题的学科 ,旨在寻求普遍、根本的真理和智慧 。
哲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的思想、 信仰、价值观、道德、文化等多个领 域,旨在通过理性思考和反思,深入 探究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历史发展
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期的哲学家们如苏格 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对人类存在、真理、知识和 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2008年10月◎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
《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
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
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
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
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
(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
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
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进入自身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一一部分世界一一特殊规律哲学一一整个世界一一一般规律3、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般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一一指导一一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哲学课中的名词解释
哲学课中的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探寻人类生活意义和真理的学科,而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名词,这些名词代表了哲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几个常见的哲学名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
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它强调个体自由和责任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人通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它关注人类面对无意义和孤独的存在状态,试图通过追问人类的存在意义来理解人的生活。
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西门·德·波伏娃和尼采提出了“人类的存在就是性”。
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存在本身和事物的本质。
它关注于超出我们感知世界的现象,探讨世界的根本性质、原因和目的。
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宇宙、时空、本体论和认识论等。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的哲学分支。
它关注人类行为的正确与否,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伦理学分为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两个方面。
前者研究道德规范和标准,后者则关注具体的道德问题,如医学伦理、商业伦理等。
四、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推理和论证正确性的分支学科。
它主要关注推演的形式规则和形式规律,而不涉及具体的内容。
形式逻辑运用符号和符号运算,用于检验推理过程的逻辑结构和有效性,以确保推理的正确性。
五、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哲学分支。
它关注知识的起源、限制和合理性。
认识论探讨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真理的概念和知识的验证等问题。
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包括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等。
六、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实用主义认为一个理论或观念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被接受为真理。
实用主义哲学家如詹姆斯认为真理与效用紧密相关,真理的价值在于实践中的适用性和效果。
七、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
它强调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领域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领域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超越经验现象的存在和本质。
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世界的结构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本文将介绍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以及它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形而上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意为“超越经验”。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不能通过感觉经验而获得的存在和本质。
它关注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探讨的是存在的根源和本质的问题。
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宇宙论、人类学等等。
本体论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属性,探讨的是实体的存在方式和归属关系。
认识论研究的是人类认识的本质和限制,探讨的是知识和真理的来源和性质。
宇宙论研究的是宇宙的结构和本质,探讨的是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探讨的是人类的价值和目的。
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中,存在是一个核心概念。
存在是指实体的存在状态和方式,是实体的根本属性。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是绝对的,不依赖于人类的感知和思维。
存在可以分为实在存在和虚构存在。
实在存在是指真实存在于世界中的实体,虚构存在是指人类思维中的概念和想象。
形而上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探讨实在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和综合两种。
分析方法是通过分解和剖析来研究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它关注的是实体的各个方面和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来揭示实体的本质特征。
综合方法则是通过整合和归纳来研究实体的关系和整体结构。
它关注的是实体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通过综合来揭示实体的整体性质。
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为其他哲学分支提供了基础和支撑,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形而上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世界、理解人类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对于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研究的是超越经验现象的存在和本质。
第二章哲学的研究领域
三、外国哲学
•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哲学经 历了这几个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早期,这是希腊哲学 的产生、发展时期;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哲学的成熟时期;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把希腊哲学推向鼎盛阶段;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进 人晚期,它传播到希腊化地区,又被后来的罗马征服者所吸收,流行 于罗马帝国的广袤疆域之内,随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希腊哲 学也逐渐颓败,在罗马帝国瓦解之际终于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
三、外国哲学
• 外国哲学主要是研究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历史上的产生、形成、演 变的过程以及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其中,西方哲学的研究范 围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和现代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则主要是对印度哲学、日本哲学、朝鲜哲 学、阿拉伯哲学等东方国家哲学的研究。根据当代中国普通高校哲学 专业所学内容,我们在这里主要是简略地阐述一下外国哲学中的西方 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 同创立,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是哲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变革,标志着人类哲学思 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崇髙目 标及其所创建的学说,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产物,也是时 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通常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予以表述,并在通常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中把它叙 述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四个方面的理论内 容。在这种表述中,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涉及对人类价值观、意义、目的和行为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定义与意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是通过对人类社会行为、文化传承和社群关系等现象的探索,对人类的存在、价值观和意义进行哲学上的思考。
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行为的动机和意义,并试图从中揭示普遍的真理和道德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对人类社会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观念和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与规律,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改善路径。
二、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1. 价值观与伦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涉及对人类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的思考和研究。
通过分析和探讨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模式,并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2. 社会认知与行为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也关注社会认知过程和人类的行为决策。
通过研究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哲学基础,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人类行为中的动机、期望和偏差,从而促进更有效的社会交流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3. 社会政治哲学:社会政治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思考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包括对社会公正、权力分配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通过分析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可以为构建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4. 文化研究与社会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对于文化现象的研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文化符号、意义和社会建构的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
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影响与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应用价值。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哲学通过对人类行为和价值观的研究,可以为社会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社会公正和民生改善。
哲学专业介绍
哲学专业介绍哲学是一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学科,它通过理性的思辨和探究,对人类存在、知识、价值、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以下是对哲学专业的详细介绍。
1. 哲学基本概念哲学是一种对智慧的追求,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探索人类存在、知识、价值、意义等问题。
哲学既是一种学术学科,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关注人类思想自由和追求真理的本质。
哲学的探究范围广泛,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美学等方面。
2. 哲学发展史哲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到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尼采等思想家,以及现代的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哲学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宝库。
中国哲学同样历史悠久,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3. 哲学主要流派及观点哲学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包括柏拉图主义的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实在论、康德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辩证唯物主义、尼采的唯意志论等等。
这些流派和观点各具特色,关注的问题和思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在探索人类存在和真理的本质。
4. 哲学与宗教关系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和宗教都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但它们的视角和方法略有不同。
哲学更注重理性和思辨,追求真理和智慧;而宗教更强调信仰和经验,追求灵性和启示。
在一些哲学家看来,哲学是宗教理念的基础,因为它提供了对上帝、道德、灵魂等宗教元素的理性解释。
同时,宗教也对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基督教思想对中世纪欧洲哲学的影响。
5. 哲学思维方法哲学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反思、批判、分析综合等。
哲学家们通过这些方法对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其中,反思是最基本的哲学方法之一,它通过质疑和追问来探究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批判是哲学对错误观念的否定和反驳,它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真理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哲学研究是一门涉及思维、存在、价值和知识等广泛领域的学科。
它探讨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深层结构,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哲学研究中,有一些主要的内容和领域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探索的。
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它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质。
形而上学试图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世界是什么样的?宇宙是如何存在的?真实的本质是什么?它还探讨物质、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等概念,并尝试解释它们的本质和关系。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知识的本质。
认识论探讨知识的来源、范围和限制,并研究思维、感觉和经验等认知过程。
它还涉及到观念、信念、理性和直觉等概念的研究,以及真理和错误等认知评判标准的探讨。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和价值观的研究领域。
它探讨人类行为的道德性和道德价值的本质,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伦理学研究人类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并试图解决一些道德困境和伦理问题。
它还涉及到自由意志、责任和正义等概念的研究。
四、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探讨政治权力、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本质和原则。
它研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分配原则,以及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等概念。
政治哲学还研究政府的职能、权力制衡和民主原则,以及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五、美学美学是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
它探讨美的本质和美学价值的来源,以及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特点。
美学还涉及到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和艺术批评等概念的研究,以及审美标准和艺术哲学的探讨。
六、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中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研究领域。
它研究正确的推理形式和论证方法,以及有效的思考和分析过程。
逻辑学探讨命题和谓词逻辑、归纳和演绎推理等概念,以及逻辑推理和论证的规则和原则。
总结起来,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和逻辑学等领域。
这些内容涵盖了人类思维、存在、价值和知识等广泛领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哲学
老子关于宇宙创生的理论,用“道法自 然”对世界的生成作了新的有系统的解 释,是自然主义天道观。
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它的人生哲学 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 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 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 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道家哲学
道家从人的自然本性去构筑理想社会, 希图超越社会礼教伦常,以虚静复归自 然真实。老子把道作为世界本原时,也 把道规定为人生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主张见素抱朴、无知无欲、绝圣智弃仁 义,与儒家伦理观是对立的。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 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 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 的和谐体。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致力于人生的探索,但 它不是孤立地研究人,而是在天 人之际追寻人之为人的根据。
因此,中国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 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 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反叛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主要包括英美分析哲学(科 学主义哲学)和欧洲大陆人文哲学,
并形成了以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文主 义思潮的斗争与融合为主要内容的 哲学。
逻辑学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及 其规律和规则的学科,是“暂时 撇开思维的内容而专门研究思维 的形式结构”的学科。
逻辑学的历史分期
哲学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宗教学 科学技术哲学
关于马克思
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 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 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 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 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 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 解放的条件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内容
主要探讨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本体 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科技发展所涉及的各类文化问题; 分析研究国外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诸 流派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方面的 各种观点。
科学技术哲学的 学科研究范围
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原理、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生态哲学、科学社会学、技 术社会学、科学思想史、各门科学技术 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方法论、科技 战略和科技政策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 研究、环境和发展研究等。
“千年伟人”
英国广播公司B BC于1999年秋天,在国 际互联网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的结果 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 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 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 果的确令人深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 主义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无产阶 级发展壮大并起来斗争。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 近代新学等主要阶段。
中国哲学的特点
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 紧密结合;
中国哲学形成“天人合一” 的思维模式;
中国哲学的无神论传统。
儒家哲学
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 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 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 下不一而论。
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说“照中国的传统,研究 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 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 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 业的人。”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特点
西方哲学是在宗教—科学二元性 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
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 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唯心主义是不 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二者的共同之处,则在于其都不懂得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意义。
当代中国的哲学改革
在哲学原理内部形成了重新 理解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的改革潮流。
各个哲学分支学科也出现了 自身的改革,从而深化了哲 学原理教科书改革。
“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
近些年来,哲学界又提出以“实践唯物 主义”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首先是突出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根本特性即实践性。
实践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环 节,离开了实践观,就无法理解马克思 恩格斯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根本性变革。
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 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 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西方哲学表达人性内容的方式是 间接的、隐晦的;
西方哲学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问题展开的,并依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不同的派别。
西方哲学的历史分期
古希腊罗马哲学
西方哲学的开 端,其核心是 本体论问题, 它的重大成就 是确立了一个 理性主义的思 维模式。
中世纪经院哲学
运用哲学为神学 论证的特殊形式, 它构成中世纪的 意识形态,唯名 论和唯实论的争 论是其主要内容 和表现方式。
宗教与艺术、道德、 法律、哲学的关系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宗教艺术通常是以宗教为内容和题 材,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宗教的思想 观念和感情,服务于宗教神学。
宗教艺术对宗教徒有很强的感染力, 使其获得某种心灵的满足和审美的 享受。因此在宗教学研究中,宗教 艺术成为一种重要对象。
宗教和道德的关系
宗教从其产生起,就对道德发生重 要影响。随着宗教的发展,它的道 德化特征更为明显。
在认识论上,宗教哲学把神灵世界和超自然 现象作为认识客体,用神的启示来解释认识 现象和认识过程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它的检 验标准。
在历史观上,宗教哲学多持宿命论观点,用 神的旨意和计划来解释和描绘人类历史。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是对科学技术本身及 其与经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各 个方面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以便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从哲学 和文化的层面认识科学技术的性质。
自然科学条件——从“收集材料” 到系统地“整理材料”的科学,为 辩证理解自然、社会、思维的运动 过程提供了科学前提。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 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通常 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予以表述,并在通常的哲 学原理教科书中把它叙述为唯物 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四 个方面的理论内容。
当代中国哲学改革的趋向
80年代前,哲学的各个学科处于界限分明, 壁垒森严,互不介入的状态。90年代后, 出现了一种双向融合的趋向。哲学原理和 哲学史相结合、哲学原理与具体学科的结 合,从而改变了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和自 身形象。
哲学史和各分支学科也强化了自身的“原 理意识”
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还出现了“专门化” 的倾向。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 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 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 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儒家哲学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 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 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 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 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 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宗教和哲学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世 界观体系影响人们的全部生活。
宗教以超验的性质和形式影响人们 的生活,哲学则以理性性质和形式 影响人们。
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是以哲学概念、逻辑方法在理论上 解释、论证、阐发宗教教义的学科。
在本体论上,宗教哲学把神的存在作为出发 点和归宿,用各种方式来论证和解说神的存 在。
思考题
哲学的二级学科包括那些科目? 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简述西方哲学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特
宗教的信条和教义以道德规范的形 式渗透于社会之中,直接调节人们 的生活。
宗教与法律的关系
宗教主要是依靠灌输宗教法规和 道德信条,并通过内在的信仰和 外在的习惯、舆论来规范人们的 行为。
同时,它也以其组织和制度中的 强制和惩罚来维持其权威。
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宗教教规 同时就是世俗法律。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欧洲近代哲学
欧洲15—18世纪哲学,包括大 陆唯理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 学与法国启蒙哲学。
其中心问题是认识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并 集中地展开了经验论与唯理论 的论争。
德国古典哲学
是欧洲传统哲学 的最高成就。其 出发点是试图综 合唯理论和经验 论,是理性思辩 的哲学形式。唯 心辩证法是它的 贡献
现代西方哲学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利益和道德的关 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是经济关系和道德谁决定谁, 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能动作用的 问题。
第二方面是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的关系问题,即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 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服从个人 利益。
美学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嘉通 首次提出来的。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表述的两层含义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 物主义”,既区别于唯心主义哲学, 也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是辩证 法与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
其二,“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 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和 应用”,也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去解释和说明社会历史。
第二讲 哲学的研究领域
教学目的
简要了解哲学学科下各二级学 科的概况。
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美 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