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2《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桥是一个重要的建筑结构,它不仅仅是人们通行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交流和连接的象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桥的主题来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桥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设计1. 教材选择: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选择与桥有关的故事书籍或图书。
比如《桥梁的故事》、《桥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桥梁,以及桥梁的设计和建设过程。
2. 图片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世界著名桥梁的图片,如金门大桥、伦敦塔桥等。
通过对这些图片的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桥梁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3. 桥的材料实验:准备一些材料,如纸、胶水、牙签等,让学生动手制作小型桥梁模型。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理解到桥梁建设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强度、稳定性等。
4. 桥的设计挑战: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座自己的桥梁。
要求他们考虑到桥的功能、形状、材料等方面的因素,并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
最后,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设计,并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5. 地理调查:让学生选择一个著名桥梁,进行相关地理调查。
可以了解到该桥梁所处的地理环境、建设背景等。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该桥梁对于当地经济和交通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堂以桥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学生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上了解到了桥的相关内容,更是在实践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而且,桥梁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思考,他们会思考桥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设计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到桥的功能和相关原理。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设计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通过地理调查和研究,学生可以主动探索著名桥梁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2《桥》教学反思3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
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2课《桥》优秀教学设计
(难点巩固)
5.拓展练习,集中指向对“人”的认识。
再次感知老汉的形象,用学生的认识引出作家谈歌对老汉的评价。
小结
走出《桥》,走进生活——我们依然会遇到那位“老汉”。无论是在汶川地震、新冠肺炎,还是南方洪水……灾害来临时,无助的苍生总能与伟大相逢!让我们铭记这一座座特殊的桥,那是“人”应有的模样!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关注环境描写
①修辞角度:全文总共才600多字,开篇就写了环境,总共有6段。这些描写很多地方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狞笑”等词句中作者把洪水说成魔鬼猛兽,让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和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紧急。
②语言特色:除了修辞手法,这些段落语言基本上都很短促。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具体语言环境的关键词句分析及长短环境描写类比分析
2.通过假设修改小说情节对比理解设置悬念的好处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认识单元导读。出示单元导读,指出关键词语,对应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累方法。
2.认识小说学习目标。引出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及群像,结合课文初谈对老汉的印象。
4.关注情节设置
①明确概念:情节,通常由若干具体事件组成。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
②主要矛盾:小说中最主要的冲突是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一般人都会让自己的亲人先过去,但是老汉却阻止儿子插队,把他留到了最后。
③修改情节,激发学生对比感知的兴趣。
④同样的素材可以有不同的安排,情节——展示着作者的构思;情节,影响着小说的品质。引导学生感悟情节安排对理解人物的重要性。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 4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桥》是一篇微型小说。
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
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以“读”为主线。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渗透学习方法。
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2.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
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时,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
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
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
”“真了不起。
”“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他像一座山。
”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军,是群众的靠山。
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他像一座山。
”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对老汉精神的感悟。
3.读读写写: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
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第【1】篇〗在《桥》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和描写老支书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桥》的备课中,我把自己假设为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回答和提出问题。
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
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
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
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
完成《桥》的教学后,觉得有些遗憾,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首先是结尾写法的好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指导的作用,其次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
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第【2】篇〗《桥》在教学中我至少讲过两遍,但是每次讲完都觉得效果并不理想。
面对生死关头的紧迫,学生们并没有体验过,无法理解危机情况;而父母尤其是内敛的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深沉的爱,有些需要细细品味才可见。
这些对于学生理解这篇课文都产生了障碍。
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直观的理解。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第一课时一般是生字和课文大意,这篇文章两个课时同等重要。
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是对于洪水的理解,借助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洪水到来时的猛烈,逐渐上涨的危险,作者特殊的写作表达手法。
这些都为第二课时做了铺垫。
当我把课文段落放在屏幕上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他们很快的找出来人们惊慌失措的重点词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2《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2《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研究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研究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了解梗概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狂嗥、嗟叹、祭奠”等。
【课件3】生字:XXX淌哑揪呻废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跌跌撞撞搀扶祭奠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产生、发展、、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四、研究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第1篇】前一天下午三点,接到电话第二天要去xx镇小上一堂课,三位老师,同课异构,课文题目是五年级下册《桥》,有点慌。
时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接到电话我还慢条斯理的请假,安排好课,放学回家还像客人一样去吃了晚饭,吃了饭我还到菜地田野逛了一圈。
我自己都觉得悠闲。
可是关键的原因还是,文本太难处理。
回来的晚上,我一直在看各种设计,一节课,第一课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分配这四十分钟。
课文重难点很清楚,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特点和感悟老汉的形象。
我想让设计出彩,正是这样的念头,让我忽略了很多东西,甩掉了环境的铺垫,直接切入主题。
因为我不知道第二年考量我的不是设计的出彩,而是表现的沉稳。
设计可以很朴实,但是老师的素质要体现出来,要达到他们拿得出去的标准。
正是这种方向的偏离,我看到了自己最大的弊病。
第一,平时上课对自己语文课堂的语言要求不高。
口头语较多,这一点,在你不自信的时候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特别是在这样心里没底的情况下,紧张会让你的许多小毛病都钻出来。
我不得不说,这一次真的挺紧张,因为在前一天11点多,我还在斟酌文本的取舍。
课件的制作已经被我撇到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因为准备得不够,所以不自信。
第二,课文内容的选择上,很冒险。
作为第一课时,我要在前15分钟处理好字词、文章的主要内容。
后十五分钟重点品读老汉的形象,最后10分钟根据品读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而一个小练笔。
上完后我自己也觉得环境的烘托没有读,学生很难走进老汉,感受他的形象。
可是当我觉得太多人回去选择前面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下说语言特点的时候,我就想当然的把它撇掉了。
真当是舍本逐末啊!幸好这是我自己上完课之后就后知后觉的。
第三,板书,还要再练。
一手好字,可以让一个语文老师提高许多分。
可我,态度认真点,写的好点,态度不认真就随便了。
以前教高中真好,可以带点草或有自己的特色,可是到了小学,要写一首漂亮而有特色的正楷字,我还要练上三年吧!所有的反思都回到了语文老师最初应该努力的方向,漂亮的朗读,漂亮的板书,还有漂亮的设计。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13 桥 精华版教案
13 桥【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老党员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语言运用:能通过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思维能力: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审美创造: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感受“留白”的意味。
【课前解析】关注故事情节:《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关注叙述特点:《桥》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
山洪暴发,村民们慌不择路“逃”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的“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
第二次冲突是老支书下令过窄桥“党员排在后边”,从而引发其他党员认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产生冲突。
第三次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写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再次因党性原则,“揪”出了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
第四次则是在木桥摇摇欲毁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
关注语言形式:一是短句多,自然段也极为简短,多以一两句短句组成,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让人在朗读中无形中产生顿挫、紧迫之感。
二是课文中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像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
三是小说的留白处很有意味,党员形象如暗线贯穿全文。
【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短句。
2.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3.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感悟环境描写对烘托情境衬托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感受小小说的文本特色,学习抓住小说三要素读小说。
教学过程一、速读课文,回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微型小说《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回忆小说的情节,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情节)3.课文描写了哪些情节呢?山洪爆发——组织撤离——桥塌人逝——祭奠亲人4.这就是小说情节中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5.结合情节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黎明时,一个山村山洪爆发,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村民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几天后一位老太太来祭奠死去的亲人。
6.短短的一篇小说,634个字,27个自然段,最短的一段才仅仅7个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板书:人物),那就是——老汉。
二、品读形象1.接下来让我们用批注阅读的方法,想一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批注在空白处。
2.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有很多。
批注可以让我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交流,可以让我们受到别人的启发,对文本理解得更广。
接下来让我们交流一下,通过刚刚的批注阅读,你认为老支书是一位怎样的人?预设交流:(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3)老汉冷冷的说:“可以退党,到我这报名。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这一冲一揪一吼,以及老汉的那句震撼人心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个不徇私情的好支书。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桥》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12桥[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语文要素】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8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谈话导入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将会是一座怎样的桥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学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交流)(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2.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课文结构。
(第1~6自然段:山洪逼近;第7~13自然段:疏导撤离;第14~23自然段:桥塌殉职;第24~27自然段:祭奠亲人)三、深入学习,感受洪水的狂野1.洪水来了,洪水要摧毁这座让村民安全逃生的桥,老汉为了村民,舍生忘死,这座桥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谈话交流:(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①仔细分析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像泼。
像倒。
”两个字就是一句话。
②平时我们写作,都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像泼。
像倒”,可以怎么说?用一个句子又怎么说呢?③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句子写具体呢?(突出当时情况危急)(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洪水来势凶猛)②思考:“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5【教材分析】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
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桥》说课稿中卫市第六小学张晓帆一、说教材这篇课文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2课。
是一篇叙事写人的小小说。
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并结合高年级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情感态度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含义。
四、说教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悟情的过程中。
五、说学法:向学生传授“学法”。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这是我这次说课的重中之重,在整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合理,并结合自己的优势声情并茂的朗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视频来感受形势危急,教师诵读。
交流:感动之一:(第一次喊话)老支书的壮举: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在这里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老汉的嗓音为什么沙哑了,试想之前发生了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感受好汉的辛劳。
并第一次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的回答会比较肤浅,但我并不做回答。
通过“拥戴”“像一座山”体会威望如山、才沉稳如山、威严如山则、责任如山、大爱如山。
在指导朗读时,采用的是补白的方式,教师渲染气氛,师生合作完成。
感动之二:(第二次喊话)老汉的壮举: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教学反思12.《桥》教学反思《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以“读”为主线。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渗透学习方法。
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2.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
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时,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
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
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
”“真了不起。
”“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他像一座山。
”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军,是群众的靠山。
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他像一座山。
”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对老汉精神的感悟。
3.读读写写: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本文档是关于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一个案例研究。
本文档以《桥》这一课文为例,分析了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过程,并进行了教学反思,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桥》这篇课文中的词语和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桥梁的好奇心,并培养学生对桥梁的欣赏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准备好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并复印到教材中。
2.教具准备:准备好黑板、粉笔和一些与桥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以便于引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准备: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准备一些关于桥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初读与理解(10分钟)•在黑板上写下课文标题,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信息。
•全班师生一起读课文,教师念读课文,鼓励学生跟读。
•请几个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师生一同讨论。
3. 分析课文(15分钟)•教师分析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解释其意义。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并让学生一起理解和分析。
4. 再读课文(15分钟)•教师再次读课文并解读,在黑板上标注重点词语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以下问题:课文中描述的桥梁的特点有哪些?桥梁对人们有什么重要作用?如果你是桥,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让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6. 课文讲解(15分钟)•让学生大声读课文,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解释课文中的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7. 知识巩固(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的阅读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谈歌,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小学语文《桥》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理解题目所蕴含深意。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表现了党支部书记临危不惧、心系群众安危、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意图
1、听写。导入新课,交流新知。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生字。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指导学生朗读,并小结全文。
1、学生读课题。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指名读,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初步了解学习的主题。
自此,从学生的表现中,让学生领会到洪水无情人有情的精神。感受恶魔般的洪水的汹涌和猛烈的可怕,但是,共产党员永远不怕,不会向困难低头。
2、认读字的读音,学习新词。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设计
16、桥
山洪暴发
人们(群众)
老汉桥
死←(党员)→生
小伙子
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死的危险六给自己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应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学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围绕“文中的老汉是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之后与同学们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小学语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桥》
姓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2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了解梗概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生字:咆哮嗓党淌哑揪呻废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12《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了解梗概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生字:咆哮嗓党淌哑揪呻废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桥》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镇定地指挥村民跨越一座窄窄的木桥逃生,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
文章在表达上有三大特点:一是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三是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紧张的气氛。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情感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被故事中的英雄事迹所打动,但可能难以深入体会在生死抉择面前人物的高尚品质。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中的情境有一定差距,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咆哮、狞笑、拥戴”等。
-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掌握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环境描写的句子,理解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老支书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环境描写所营造的紧张气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勇于担当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1. 分析老支书的形象特点,理解他在生死抉择面前的高尚品质。
2. 体会文中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结尾处“似乎想说什么”的深刻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了解梗概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生字:咆哮嗓党淌哑揪呻废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Www.PuxueWang.com}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
(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点拨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五、拓展延伸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1.听写词语:【课件7】一、咆哮党员流淌呻吟揪出沙哑废弃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2.交流:(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课件8】◇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板书: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4.出示【课件9】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Www.PuxueWa〕(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
“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板书:老汉——忠于职责舍己为人)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1. 出示:【课件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2. 学生汇报。
3. 师生评价,教师指导: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板书:桥)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
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
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
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
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
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
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学生写一段话)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板书内容桥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
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1、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宋濂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