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在大一期末考试中,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马哲作为一门哲学理论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期末考试中常见的马哲知识点。
1. 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阶级组成的,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它认为社会发展是受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决定。
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关系就会发生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3. 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自由。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5. 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但被资本家占有并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存在导致了压迫和剥削。
6.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解放。
7.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8.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机构。
9.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工具。
10.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过渡阶段,其本质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其特点是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
以上是大一期末考试中常见的马哲知识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解答试题时能够准确运用这些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完整版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绪论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根本组成局部,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开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底和思想渊源.6.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熟悉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 a 从实际出发,努力熟悉和把握事物的开展规律. b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局部.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事物普遍性的含义: a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b 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 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c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8.关于“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 a 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b 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认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存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即共性, 特殊性即个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0.事物的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11.量变与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变化的根本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2.否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事物〕开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否认观〔内容〕:a 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 否认是事物开展的环节.c 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 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 .13.归纳与演绎: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的推论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那么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水平、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根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 〔三个根本要素〕2.实践的三种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根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3.虚拟实践:主要活泼于网络世界,具有互交性、开放性、间接性.4.实践在熟悉中的决定作用: a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b 实践是熟悉开展的动力.c 实践是熟悉的目的.d 实践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人的熟悉活动具有创造性: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熟悉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创造离不开反映,反映也离不开创造.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摩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6.对事物的正确熟悉具有创造性: a 从实践到熟悉,是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感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需有两个根本条件: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呵护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b 从熟悉到实践,是第二个飞跃,由精神到物质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在于熟悉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二在于熟悉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开展.辩证运动开展的根本过程:由实践到熟悉, 由熟悉到实践这样屡次反复. 说明了熟悉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开展的过程.7.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形式是主观.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而价值是多样的.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 a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那么的界限.b 人类熟悉按其本性来说, 能够正确熟悉无线开展着的物质世界,熟悉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相对性: a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b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a 两者相互依存;b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9.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区别是相互对立的,与对象符合的熟悉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熟悉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其二, 真理又是全面的. 〔转化条件: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开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内容〕逻辑证实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实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11.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12.自由是什么: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熟悉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的条件:一是熟悉条件,二是实践条件.第三章1.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根本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类关系.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 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开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3.列宁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生产力的开展.4.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根本矛盾: a 生产力是社会根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开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b 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开展.C 社会根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开展.5.什么是改革?改的是什么?改革的作用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什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开展;改的内容包括改革经济、政治改革、文化改革;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英雄史观产生的社会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7.英雄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熟悉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8.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9.社会精神财富形成和开展的源泉: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 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生活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开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第四章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两个局部.2.价值是在交换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创造出来的?〔生产环节〕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资本值量为根底,根据等价交换的原那么进行.作用: a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c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其消极后果: a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b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c 阻碍科技进步.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其表现: a 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开展过程. b 私人劳动矛盾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和其他一切矛盾的根底.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6.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原因: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a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表达出来. b 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c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的表现出来.7.劳动力的价值构成: a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练习所支出的费用.8.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出来的. 可变资本:用来购置劳动林的那局部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意义: a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确定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家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9.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m -m/v m'是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P'=m/〔c+v〕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p'是利北^率c+v表示全部预付资本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a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水平的需求的相对缩小的矛盾 b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产生的原因: a 当生产集中开展到相对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限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b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C 剧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预防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成的垄断资本.3.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途径: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4.垄断利润是什么?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a 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增强b 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限制市场,使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c 通过增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d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局部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5.垄断价格的产生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7.金融垄断资本的主体:以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8.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经济动因: a 讲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b 讲局部非要害的技术转到国外,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攫取高额利润;c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 保证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9.经济全球化萌芽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兴旺资本主义国家.11.国家资本所有制表达一局部垄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任然是资本主义形式,表达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第六章1.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那么.3.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兴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兴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社会主义开展模式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开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杨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七章1.根本特征: 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大学期末考试专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宏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相识历史和时代问题供应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冲突、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隐私和它被社会主义必定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觉的基础上,阐明白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白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更,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确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讨新状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相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觉、有所创建、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重点1、名词解释 4题,每题五分,共20分2、简答题 5题,每题六分,共30分(基本观点)3、材料分析 2题,每题十分,共20分(每题三小问,答题要简洁)4、论述题 2题,每题十五分,共30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7、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机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3、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4、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5、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点详细整理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1)、内涵不同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最早的概念是在德国出现的,主要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宇宙界是一个无数矛盾斗争的复杂系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第一性原则、任何事物都存在内因和外因的联系、量变转化为质变、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强调人类社会是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等。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矛盾普遍性与斗争性、事物发展的主导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等。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包括: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肯定的否定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揭示客观规律性的一种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相互联系的一面。
自然科学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复习考试知识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他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所以是彻底而完备的学说。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为马克思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一系列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5.说说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习马基原理的根本方法);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4.把马克思主义当做行动的指南:a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b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c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大学马哲期末详细知识点归纳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变成现实。
3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大二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狭义)狭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14共4点)第一,它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它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3.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4.什么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可被认识的不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5.什么是辩证法?是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6.什么是形而上学?是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7.物质的含义和意义?含义: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意义:①它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②它指出特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坚持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8.社会意识的作用与本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本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9.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P38-39)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马克思期末复习重点
导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P2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P6两个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
《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造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P6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P6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7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据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
P9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五、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P17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
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理论,当然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汇总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属于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并非人人都有,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中国:五行说,汉代王充的“元气说”。
古希腊: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4、物质的科学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简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论述)○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简答论述○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社会根源:(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a.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b.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c.本质:意识是人脑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普遍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二下学期进行教学。
它是一门涉及较多概念和理论的课程,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联系、质量互变原理等。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等。
2.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指导世界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矛盾,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主要矛盾: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如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
4.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 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形式,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5. 生产的社会化与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的社会化表现,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产生。
- 价值规律: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
6.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异- 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消灭剥削和阶级。
- 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按需分配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7. 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 乌托邦社会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但缺乏科学性和历史根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发展过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
以上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提高马原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课程成绩有重要意义。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
①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象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出版。
②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革命的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一、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谁是第一个思考和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 辩证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世界,认为事物一般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指自然与人类社会内在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又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第一,客观辩证法第二。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对物质的概念是:“物质是一个标志客观现实的哲学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知识点汇总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实践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3)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
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1)区别:性质不同。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3.三大基本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1)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其核心要求是什么?(1)同一性和斗争性。
(2)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又叫做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又叫做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和对立的关系.二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斗争性(对立)就没有同一性(统一),没有同一性(统一)也无所谓斗争性(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为矛盾.16.如何理解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1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二是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对立”。
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18.实践的本质及基本特征?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三、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19.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突出特点?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21.认识运动的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特点上的区别,各自的表现形式?(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二)1概念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不同2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同一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23.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含义?价值的内涵?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二)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三)价值具有实践基础,价值是一种关系,价值是一个系统。
(四)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指引,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4. 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分别是什么?划分标准是什么?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2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5.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内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1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
(二)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7. 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1.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2、物质生产方式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3、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和变化发展.(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社会生产发展得越迅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越大.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2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
(二)(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一)1.经济基础的含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含义: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其意义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30.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根本作用表现?(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二)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1.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3.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
33.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人民群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34.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