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288报 刊 荟 萃文化视角wenhuashijiao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认为是有特定目的的。
译者以原文为基础,在考虑翻译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
而翻译的目的或者说翻译的意图常常与译者或者翻译活动的发起者有一定联系。
翻译目的论注重的标准与一般翻译理论不同。
一般来说,翻译理论普遍强调“对等”或“等值”,但是德国功能目的论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此次翻译的目的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来选择最佳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
该理论自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广大学者和译者的关注与研究,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其中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忠诚原则也使翻译标准更为多元化。
一、翻译目的论中的原则(一)翻译目的的目的原则在翻译活动中,“目的原则”被认为是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也是目的论的核心原则。
也就是说,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使译文符合原有的预期和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原本的预期或者说目的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制约翻译的方法与手段。
翻译的预期或者说目的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翻译的交际目的。
所以,译者应在明确翻译目的后,选择对应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通过使用适合的翻译方法,对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进行良好的处理,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二)翻译目的的连贯性原则译者在目的论知指导下进行翻译时,还要注意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译文创作时,要考虑语内连贯的标准,使译文符合该标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有学者形象地将翻译工作比作一架连接原文作者和目的语读者的桥梁,若翻译工作做得好,符合连贯性原则,读者就能顺利地走向对原文的理解。
由此可见,连贯原则是对目的原则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三)翻译目的的论忠实性原则目的论理论下,译者还应遵循忠实性原则。
所谓忠实性原则,是指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要尽可能地保持语际连贯一致。
译者根据他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并考虑翻译目的后,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进行翻译。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作用和意义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作用和意义目的论(skopostheory)是翻译行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首倡者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HansJ.Vermeer指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到目的的制约。
该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这一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
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方法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如果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
从这种目的论延伸出来的译文评价体系则认为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 equivalence ),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目的论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个实际意义,是就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提出新的看法。
原文通常原本是为源于文化中的一个情景而制作的,因此处在“原文”的地位,而译者的作用是进行跨文化的沟通。
因此,翻译的目的就是由任务决定的目标或意图,原文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必要时可由译者来修改。
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围绕语言转化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本身的结构差异,同时还应考虑到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差异。
【翻译目的论的作用意义】在传统译论中,首先考虑的都是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而在目的论理论中,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都被退回到次要位置,取而代之则是翻译目的和忠实的问题。
其次,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目的论使翻译标准多元化,而翻译标准多元化使翻译更接近于实际。
再次,目的论学派使西方从以语言学派为主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后,功能派理论有助于人们开展翻译批评。
由于目的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模式,将翻译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目的的选择上,是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因此这样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不足,从而为翻译学科的探索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浅析翻译目的论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妍斗艳,为翻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已经 有了很大的突破。理论家开始从阐释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话语权利、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角度去阐释翻译现 象,出现了操纵派、多元系统派和功能派等多个派别。其中,功能 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西方翻译 理论从聚焦于语言和文本的微观研究,到论证社会、历史、文化对 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多元的翻译 研究格局,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翻译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 学翻译理论、纽马克的关联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培训班、多元体系 翻译理论,以阐释学为基础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描写翻译研究等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 由德国译论家 Han 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 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 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 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译是人的一种行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 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威密尔提出 “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 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 。因此,翻译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根据行 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 行为,它既是构成具体情境的一部分,又对情境有一定的影响。由 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是一 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但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 行为一样,翻译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 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 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目的论的发展。前者重点 研究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后 者提出了 “忠诚原则” 关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 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 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 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 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他在 1997 年出版《目 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对功能 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一一做了解答。针对不足, 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译文应该在目标文化中实现预期的功能。
下面是如何用目的论来评析译文的一些步骤:
1.确定翻译目的:首先,需要明确译文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传达信息、促进文化
交流、诱导行动还是表达情感。
2.分析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阅读习惯等,
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3.对比原文和译文:比较原文和译文在信息传递、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看
是否在目标文化中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4.评估译文效果:根据目标受众的反应和译文的实际效果,评估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
度,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总结和反思: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
译水平和能力。
在使用目的论评析译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精髓和特
点。
2.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采用适
当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表达方式。
3.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
误译或漏译的情况。
4.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在评析译文时,需要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看是否能够
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实现预期的目的。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2019年33期总第473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何九红一、引言目前,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文化、语言、交际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那么在翻译中许多因素都应该被考虑,其中最易造成翻译困难和交际障碍的便是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的策略问题。
二、翻译目的论简介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代表人物为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克里斯汀娜·诺德,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守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而且将目的原则置于首要地位。
翻译目的论(Skopo)为德国翻译功能派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
目的论允许根据目标文本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翻译相同的文本。
弗米尔在其与凯瑟琳娜·赖斯合著的一本书《翻译理论的一般基础》中指出:译者的整体参考框架不应是原文及其功能,和基于对等的翻译理论那样,而应是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实现的功能 他还说:“目的论要声明的是,一个人必须有意识地、始终如一地按照尊重目标文本的某些原则翻译”(Reiss&Vermeer:1984:221)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是由译者希望译文履行的功能决定的, 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诺德扩展了目的论。
她将翻译定义为:“翻译产生具有功能的目标文本,它与给定的源文本保持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目标文本的预期或要求的功能来指定的。
翻译不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达到预定的效果,或者译者【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越来越频繁,解决这类翻译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成功的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准确、灵活地运用归化或异化这两种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发展分析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分析功能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影响和应用。
功能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和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功能翻译理论的起源、发展、主要观点和实际应用,旨在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启示和贡献。
本文将回顾功能翻译目的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梳理其理论背景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阐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目的的决定性作用、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以及翻译功能的实现。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应用,分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总结功能翻译目的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2、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其核心思想是翻译活动应以目的为基础,即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这一理论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几位著名翻译学者的研究成果。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功能翻译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信息的传递。
他强调,翻译应努力在译语中产生与源语相同的效果,即动态对等。
这种效应不仅包括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包括情感、风格和文化背景的传递。
福尔摩斯的“翻译学派”理论也为功能翻译目的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福尔摩斯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行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他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期望来确定,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原文。
Reiss和Vermeer的“功能增值翻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目的论。
他们提出了翻译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目标、任务和操作,强调翻译应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它融合了多位翻译学者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个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体系。
简析翻译目的论述评
简析翻译⽬的论述评简析翻译⽬的论述评 在学习和⼯作的⽇常⾥,⼤家都经常接触到论⽂吧,论⽂对于所有教育⼯作者,对于⼈类整体认识的提⾼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要怎么写好论⽂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简析翻译⽬的论述评,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论⽂摘要】 翻译⽬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中国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了新鲜⾎液。
本⽂在总结前⼈研究的基础上,对⽬的论进⾏较全⾯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域⽅⾯的应⽤。
【论⽂关键词】 ⽬的论,⾏为理论,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 ⽬的论是汉斯,弗⽶尔以“⾏为理论”为基础创⽴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
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理论突破。
⽬的论⾯世以来,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在总结和借鉴前⼈的基础上,对⽬的论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领域⽅⾯的应⽤进⾏较为全⾯的研究。
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对⽬的论有更全⾯清晰的了解。
⼀、⽬的论的研究现状 ⽬的论的主要思想在弗⽶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有系统的阐述。
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的论形成的基础。
赖斯在以“对等”(译⽂应该与原⽂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有时译⽂与原⽂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的,有时这种等值是不应该追求的,因为在⼀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译⽂⾏不同的要求,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的功能特征⽽⼩⾜对等原则。
弗⽶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对等”为中⼼的等值论,以“⾏为”理论为基础创⽴了⽬的论。
他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学,因为第⼀,翻译并不单单是甚⾄并不主要是语⾔过程,第⼆,语⾔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提出,⼈的⾏为都是有⽬的,翻译⾏为也是⼀种有⽬的的⾏为,译者应该在⽬的的指引下,考虑⼀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法,使译⽂达到预期⽬的。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递信息、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商业交易等。
在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法则”(Skopos Rule)处于核心地位,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此外,还有“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商务翻译涉及合同、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等多种文本类型,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交易。
在商务翻译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的准确翻译商务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于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术语翻译的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快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是为了保持法律文件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则可能需要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文化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务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浅谈翻译目的论
浅谈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基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概述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接着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其优缺点。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以期对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翻译目的论的平台。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由其后的学者如诺德(Nord)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换句话说,翻译并非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包括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目的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
因此,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了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原文的信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直译的策略;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即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应该具有与原文在原语言文化环境中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当我们在翻译的海洋中航行时,翻译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座明亮的灯塔。
这个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和受众对象的重要性,为我们指导了翻译实践的三个核心原则。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翻译目的论。
在翻译目的论中,第一个原则是翻译目的至上。
这个原则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和策略。
简单来说,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向、方法和风格。
例如,在翻译一份商业合同时,译者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合同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因此会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在翻译一篇旅游指南时,译者的目的则是帮助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因此会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描述性语言转换成更具象化的表达。
第二个原则是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
根据翻译目的论,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注意保留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采用直译的方法,避免主观性和歧义。
而在翻译一篇小说时,译者则需要将原作的情感、氛围和人物性格准确地传达给受众,采用意译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创作。
第三个原则是受众对象与翻译效果。
这个原则强调译者的翻译需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语言水平、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一部学术著作时,译者的目标读者可能是专业研究人员和学者,因此需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在翻译一本儿童读物时,译者的目标读者则是儿童,因此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体现在译文中,确保儿童能理解并享受阅读。
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有所依靠。
通过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翻译挑战,提高我们的翻译质量。
无论是在处理商业文本、法律文件还是文学著作,甚至在面对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受众时,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三个原则,就能找到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
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一、目的论的内容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
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
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这是一种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而非仅仅追求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背景、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挑战与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翻译目的论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翻译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翻译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能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应。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其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或等值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可能因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读者需求而异。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可能更注重传达原文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在商务翻译中,可能更侧重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商务目标的达成;而在科技翻译中,可能更强调术语的精确性和科技信息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强调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翻译理论往往将译者视为原文的忠实仆从,而翻译目的论则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需求,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
这种观点有助于打破翻译中的僵化和刻板,使翻译更加灵活多样,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是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强调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读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翻译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三、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翻译活动应始终以翻译目的为导向。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遇见你之前》中的运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遇见你之前》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分别为:实用主义原则、实证原则和对等原则,《遇见你之前》电影翻译有着极佳的表现。
实用主义原则是一种实用翻译理念,注重以实践和实用性为根本准则,以满足实用要求为准绳,以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和表现为终极目标的翻译观点,它要求翻译译文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望,和读者的普通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等进行合理的耦合,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时的相互尊重,创造一个真实的新译文。
《遇见你之前》对原文的翻译运用了实用主义的原则,将一些复杂的句子简练清楚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达到了实用目的。
实证原则要求翻译者以充分可靠的语言证据、合乎逻辑和内容的语法、简明而具有可读性的表述为前提,以客观地把握原文内涵和译文的内在特征,对原文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全面阐释,形成客观准确、生动凝练且满足实用要求的翻译译文。
《遇见你之前》片中的翻译采用实证原则,将原文中复杂又抽象的概念、行为表达清楚,做到准确入微,内容毫不苟言笑,老外观众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到中文之中所包含的信息,还帮助观众理解电影剧情,达到实证原则要求的高水准。
对等原则是比较程度原则,它要求翻译笔记完全符合源语语言情况的特性,保持翻译语言的比较度,在置换源语的信息时,翻译者也要遵循此原则,保持原文和
译文的异同,使译文有良好的表达效果。
《遇见你之前》中把中文原句的比较程度用英文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单独词汇来翻译,可以很好地将中文原句的信息表达出来,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内涵和精神,以及忠实于中国文化,达到对等原则的要求。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翻译实践日益频繁,翻译理论也日臻完善。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探讨这些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明确翻译的三原则及其内涵。
随后,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展示其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在应对不同翻译类型和翻译场景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加深对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解,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翻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三原则解析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提出了三大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确保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它强调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主要方式,即结果决定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意味着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应该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让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一原则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信息、意图和风格。
浅析翻译目的论
本文由csq3011贡献 pdf1。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理论 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 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
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的原则。
本文 简单介绍了目的论的一些基本内容,指出了它对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原则;翻译实践 Abstract: Seen from the target-oriented perspective, Skopostheory boasts itself of one of the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ich focuses on the target-text’s function and practicability. Skopostheory hold that translating is a purposeful communicative human activity. Skopos rule is the primary one of the four rules that includes skopos rule,coherence rule,fidelity rule and loyalty. This paper, at the outset,presents a brief content of Skopostheory,and then,discusses its positive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Skopostheory; rules; translation practice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妍斗艳,为翻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浅谈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浅谈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作为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背景。
接着,文章将分析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目的论如何适应和满足这些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探讨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指导作用,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译文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将进一步说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总结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深化对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指导作用的理解,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的翻译理论,后经其学生诺德(Nord)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逐渐成为了翻译研究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即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目的论框架内,翻译的最高法则不再是“对等”或“忠实”,而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目的论还提出了“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作为对“目的法则”的补充。
其中,“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一定的语际连贯,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接受者的期待。
目的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指导思想。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的转换,更要关注文化层面的传递和交流。
翻译目的论的概念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
目的论即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法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
一、目的法则
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的过程应该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达到它预期的功能为标准,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不再以对等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及其功能为标准,而是注重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所要实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目的性原则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
二、连贯性原则
译文必须语内连贯,换言之,译文必须对于具有目的语交际环境和知识背景的接受者是可理解的。
也就是说“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
三、忠实原则
在目的论中,忠实性法则仅仅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
忠实的程度与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的目的。
诺德认为,“在能够达到译文预期功能的情况下,译者应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
”。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给翻译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它改变了过去的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的状况,开启了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过程主导原则的新时代。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即翻译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个原则,其对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都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一、引言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那么,翻译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难免遇到“如何翻译”的现实问题。
翻译实践的过程和译文证明,仅依靠单一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那么就需要翻译理论作为支撑来进行翻译。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翻译过程应用到的翻译理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并选择了日本文学作品《在城崎》作为翻译的文本,来解读翻译的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二、翻译目的论(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她在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中第一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提出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度研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斯从新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为翻译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翻译也具有目的性。
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翻译目的论是费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