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贤育儿经:儿童之始
【育儿 】从古人智慧看婴幼儿家庭教育的重点
【育儿】从古人智慧看婴幼儿家庭教育的重点1教育是什么?我国东汉年间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简单来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向善,方法是以身作则。
有人会说,现在社会,善良的人容易被骗、被欺负,很吃亏的。
比如,排队买票结果被蛮横的人插队,扶老太太过马路最后被讹钱,给路边乞丐施舍结果人家比自己还富有……但是,即使这样,依然有很多人还在坚持着“善”,因为“善”不是烂好人或者人们口中的“软弱”,“善”是内心对于世界的美好希望、对于人性的坚守、对于道德的信仰、对于规则的守护……这些是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在这个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我们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
2幼儿教育是什么?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长大后很难再改变。
所以培养孩子要从幼儿抓起,等到孩子青春期或者高中、大学再去管教,家长再费心费力,也不一定会有效果。
而在幼儿心智尚未成熟之际,培养孩子做事做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通过习惯的培养,将行为内化为孩子的品质。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
儿童大脑功能的可塑性比较大,不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容易形成习惯。
据日本心理学家调查,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定型,如果以后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改进。
因此,爸爸妈妈应该从小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
3幼儿习惯养成内容一、规律生活一个人的生活作息,在现代多元的社会里,看来似乎越来越不重要,因为每个人所享有的自由越来越多。
但对于一个正待灌溉成长的幼儿而言,合理正常的规律生活,对他的生长发育、有效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相信熬过夜加过班的家长应该很能体会不规律生活的伤害,何况一个孩子呢。
同时,还有调查发现:小学里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的聪明、智商高,而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很有规律,下课后先去洗手间,再去饮水,上课听讲也认真,作业写得也整洁。
古人对儿童的启蒙教育
古人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古人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因此在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古人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古人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
在古代,儿童的品德修养被视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一生,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
他们通过故事、寓言等方式,向儿童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教导他们要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友善待人,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
其次,古人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
古人认为,学习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诵读经典、学习诗词、练习书法等,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
古人认为,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习能力,儿童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
此外,古人注重培养儿童的身体素质。
古人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因此,古人通过各种方式,如练习武术、参加体育活动等,培养儿童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身体上更加强健。
最后,古人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古人认为,审美情趣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使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古人通过赏析古代文学作品、学习音乐绘画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古人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视,他们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些古代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希望我们能够借鉴古人的教育智慧,为当代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
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1. 重视早期教育:古人认为,儿童早期是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及早进行教育。
例如,《三字经》中强调:“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生命的初期,性格和天赋都是相近的,但随着教育和习惯的不同,人们会变得各有差异。
2. 循序渐进:教育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逐步进行。
例如,《论语·学而》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从复习旧知识中获得新的理解。
3. 因材施教: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能力,教育应根据每个个体的特点进行。
例如,《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应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教育,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
4. 重视实践与体验:古代家庭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例如,《礼记·学记》中提到:“教学相长。
”这句话意味着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通过实践和体验,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培养品德:古代家庭教育最强调的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例如,《弟子规》中详细列举了儿童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待人以诚等。
6. 倡导勤学苦练:古人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努力和锻炼的过程,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和刻苦的锻炼,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例如,《论语·公冶长》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意味着学习要勤奋不懈,教育他人要耐心不倦。
7. 强调家庭与学校合作:古代家庭教育不仅注重家庭的教育作用,也重视学校的教育作用,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例如,《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意味着,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庭和学校必须密切合作,共同为儿童的教育付出努力。
8. 崇尚礼仪教育: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礼仪教育,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范,也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的必备素质。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法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法“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咱们中国人的心坎里,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种温暖又伟大的情怀。
咱自己家的孩子,那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看着自家小宝贝那肉嘟嘟的小脸,笑起来像个小太阳似的,心里就满是欢喜。
孩子磕了碰了,当爹妈的那个心疼啊,就像心尖儿被人掐了一下。
这是人的天性,对自己孩子的爱那是发自肺腑的。
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啥呢?就是让咱们把对自己孩子的那份爱啊,也分给别人家的孩子一些。
这就好比啊,你有一个特别好吃的糖,你自己的孩子吃着觉得甜得不得了,你看到邻居家的小孩眼巴巴地看着,你能不能也给人家一块呢?要是能做到,那就是有这种情怀了。
我给你们讲个事儿。
有一回我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在玩。
那孩子拿着个小铲子在沙坑里挖沙子,玩得可高兴了。
不一会儿呢,来了个小男孩,他没带玩具,就站在旁边看着。
这个妈妈看到了,就对自己孩子说:“宝贝呀,把小铲子借给弟弟玩一会儿好不好呀?”那孩子开始有点舍不得,妈妈就说:“宝宝,你看弟弟多可怜呀,他也想玩呢,咱们一起分享,会更快乐的。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就把小铲子递给了小男孩。
两个孩子就一起玩起来了,那笑声传得老远老远的。
这个妈妈就是在践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呀。
在生活里,这样的事儿还有很多呢。
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带了特别有趣的文具,要是他能大方地让其他小朋友也看看、用用,那多好啊。
这就像是把自己的快乐也分给了别人。
要是每个孩子都被这样对待,那整个世界对孩子来说就像一个充满爱的大花园,到处都是花香和欢笑。
其实,这不仅仅是对孩子好,对咱们大人也有好处呢。
你想啊,当你对别人家的孩子好的时候,人家家长心里肯定感激你呀。
这就像你在别人心里种下了一颗善意的种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开花结果呢。
比如说,你今天帮邻居照顾了一下小孩,明天你有个急事儿,邻居说不定就会主动来帮你。
这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别人家的孩子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
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
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一)孔子教子学《诗》、《礼》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
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马上就去学《诗》。
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
’我马上又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
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
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二)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
28045学前教育思想史第1章
【考核知识点】1.贾谊关于及早施教、慎重择师、三育并举、深浅适宜的观点。
2.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教育儿童的时机,德艺双修的教育内容,严格要求、熏陶感染及闻见结合的教育原则。
3.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原则。
4.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目的、任务、程序、形式、原则与方法。
5.陆世仪关于重视早期教育、强调以身示范、加强礼乐教化、注意难易适中、力求宽严得当的观点。
6.张履祥关于正其心术、耕读相兼、谦虚笃实、恭俭勤谨、知耻改过的观点。
7.崔学古关于爱护儿童、因人而异、宽严相济、正面引导和家馆合作的观点。
8.唐彪关于尊重蒙师、分层致公、随读随解、启发思考和奖功督过的观点。
【考核要求】(一)概念掌握三公、《颜氏家训》、艺教、风化、眼学、《小学》、《童蒙须知》、主敬、考德、习礼、歌诗、随人分限、《节韵幼仪》、《初学备忘》、耕读相兼、《幼训》、爱养、《父师善诱法》、分层致功。
(二)理解分析贾谊、颜之推、朱熹、王守仁、陆世仪、张履祥、崔学古、唐彪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及其特色。
本章小结考核知识点(一)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君主)(二)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理论及《颜氏家训》(三)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小事)(四)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改革儿童教育的主张考核要求(一)识记1、贾谊、早喻教、选左右、师保傅。
2、颜之推、《颜氏家训》。
3、朱熹、《小学》、《童蒙须知》。
4、王守仁、顺应性情、量力施教。
(二)理解分析1、贾谊论太子教育的目的和实施。
2、颜之推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方法。
3、朱熹论儿童教育的意义、学眼前事主张。
4、王守仁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自然教育论的意义、内容和原则。
(论述题)古代中国历史背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儒家的教育观也就成为古代正统的教育观,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倡人本、主仁义、重育人影响深远。
一、重人生,以人为本。
二、重道德,仁义并举。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一儿童教育不能太功利化古人重视给孩子打好基础,让孩子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下大量的经典,然后用特殊的方式开启孩子的智慧。
不注重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有什么样的作为和成绩。
而今天的人们则非常重视孩子掌握了有多少种技能了,参加什么比赛获得奖了,每次的考试一定要考双百之类。
非常功利化。
一个人在成长时期,就像一棵果树一样,它有一个休养生息和扎根长枝蔓的过程,你不能从小就叫他背负着结果实和荣耀天下的责任,如果你硬要去逼着他这么做,结果就是使这个果树的寿命减少,作为人,如果这个人的定型太早,他未来的成长就受到了局限。
我们知道,人自身的成长,也都不是一下子定型。
婴儿生下来之后,那个大脑上面的囟门是开着的,等到他身量长到一定的程度,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个囟门才闭合,也就是说人的成长就在践行这样一种规律。
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是拼命的在儿童、青少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去往他的头脑里灌输一些死的知识,同时用考试的方法不断强化它,把它给定型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分低能,没有独立的思维,没有灵活的思辨能力,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也没有在社会上的很好的人际交流能力。
众多的家长看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来的不好的结局,儿童读经热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二古人启蒙教育中的智慧做法可是,我们知道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方面不能太功利化,另一方面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古人学经典,是因为古人就生活在那个古文流行、阅读和学习的天地里,他的整个人生就和这些知识打交道,和这些书籍打交道,所以古人小时候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是在背诵,但是他过了背诵的年龄,也有具体的讲解和社会实践。
我们看到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古人从儿童启蒙之后就有一个对句的练习,用各种各样的景物、历史人物、典故、事件,去做成一个句子,由对方来对,或者自己来对。
这个对句的过程,看起来好像是个文字游戏,但它不是,它本质是把历史融会贯通,而且用这样一种方式,使思维、思辨的能力大大的提升,同时又使自己的语言文字技巧、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强化。
[转载]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青年养德成年立业
[转载]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青年养德成年立业我们的老祖宗按人的正常发展,归纳出人生的五个教育历程,即“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青年养德”、“成年立业”,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儒家教育阶段论,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分阶段教育思想”。
其一“幼儿养性”,说的是从孩子出生始就要滋养他做为人应有的本性,“三岁看大”的关键时期就在此。
滋养的核心是“善”,“人伦”培育的是做为人应有地位关系。
“父子有亲”说的是老与少的关系,“夫妻有别”讲的是各自的责任,“兄弟有序”摆的是大与小的位置,“朋友有信”说的是诚信为本,而“君臣有义”告诉孩子的是上下级相处的基本原则。
丢掉了传统的“五伦”教育,现实中我们亲手培养了不少“无老无少、没大没小、对天地父母没有敬威感、唯有自己人权”,老话叫“四六不知、没有家教”的孩子,怎么可能避免得了恶性杀戮的一再上演呢。
其二“蒙童养正”,强调的是“七岁看老”的习惯养成期。
小学生到学校学的不是知识,而是到集体中去演练自己生活、学习、交往、活动的良好习惯。
或者说是培育直正、不歪不斜的基础树干。
事实上小学最基础的“读写算”没有多少东西,是低效耗时的考试评估,是人为的重复、记忆式的大量劳作和以及都想从“娃娃抓起”的额外负担,挤满了小学生的课程课表。
使他们没有时间去自由的悦读,没有时间去看世界走天下,更没有时间消化吸收“读写算”基础的应知应会。
从而在养正的最佳时机把孩子搞得虚胖囊肿。
其三“少年养志”,“自古英雄出少年”讲的不是少年真的成了英雄,而是说少年期是立志、树理性的最佳时候。
十二至十八岁的少年,认知能力已经形成,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和青春期的骚扰,时时检验他们抵抗诱惑的能力,所以他们也常常处在“无志者常立志”的矛盾期。
关注这个时期的理想、道德、志愿的追求;关注这个时期的交友和榜样的追逐,以及对名著名篇、科学密秘的深度探究将会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少年都沉浸在中考、高考的漩涡之中,无瑕顾及养志,好在还有一个成年宣誓仪式在提示他们。
三字经(幼教版适合学龄前儿童)
三字经(幼教版适合学龄前儿童)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究,旅立志。
立志原,立身正。
心忠信,意逍遥。
采其事,存其心。
纯是故,高且矣。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三字经是一本重要的启蒙读物。
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给孩子们传授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和知识。
这本书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告诫父母和教师们要及时给孩子们进行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在幼教版的三字经中,通过讲述一些小故事和比较短小的诗句,启发孩子们对于家庭观念、友情、孝道、礼仪等方面的认识。
比如说,书中提到了孟母3择邻处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要选择好的环境和朋友,由此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面的交往观念。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每个孩子都要尊敬父母、老师和长辈,学会与人友好合作。
同时,三字经也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五行、四时、六畜等。
这种启蒙读物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到系统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在幼年时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古代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古代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古代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古人以教育子女为人生之要职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
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
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
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二、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人不立志,非人也。
”古人教育子女非常注重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
颜子推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古人不仅认为立志重要,而且还提出立什么样的“志”最好。
明代杨继盛说:“人须要立志……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
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
”可见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强调要明理,要先做一个正直的君子。
这种“立志”与“做人”联系起来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将来就可成为什么“家”、什么“长”或什么“师”。
社会固然需要各种“家”、各种“师”或各种”长”,可要建成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更需要胸怀大志、正直明理的人。
中国古代有很多辉煌时代,潜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与当时古人懂得人生价值和道德教育,重视“先做人才能做事”,是直接关联的。
三、古人教子注重俭朴、廉洁教育以勤俭为本,爱惜一布一饭,这是人生道德启蒙教育的一部分。
儿童教育古训
儿童教育古训古时,世人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和能力,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许多古训流传至今,具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尊师重教、勤学力行、孝道家教以及忍耐宽容四个方面,探讨古代关于儿童教育的智慧和哲理。
一、尊师重教古代有着对师傅的尊敬和敬畏之情,师德师风的培养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训云:“师恩重如父母。
”这句话表达了尊敬师长、尊师重教的思想。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对老师的尊重,学会感恩师长,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儿童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勤学力行古人认为,能够勤奋学习和积极实践是儿童成才的关键。
古训云:“知之者不如习之者,习之者不如好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儿童教育中,要鼓励孩子们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实践所学的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孝道家教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孝道,孝顺父母被视为最基本的美德。
古训云:“有孝当然有仁”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培养儿童品德的基础。
在儿童教育中,家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导他们要孝敬父母、关心家人,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孝顺之心,努力培养健康、有责任心的儿童。
四、忍耐宽容古人认为,忍耐和宽容是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古时古训云:“忍一时,风平浪静。
”这句话表达了忍耐的意义,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学会忍耐与宽容。
在儿童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忍耐精神和宽容心态,有利于他们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古训中包含着对儿童教育的智慧和启示。
尊师重教、勤学力行、孝道家教以及忍耐宽容等古训思想,都可以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儿童教育。
通过传承和运用这些古训,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儿童的品德和价值观,为他们健康、快乐和成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古人说
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古人说:“养其习于意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
”意思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为其一生的大业奠定了基础。
作为家长,不仅应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行为规范内容和要求,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和训练。
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加强行为训练与习惯培养,并以身作则,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1、学习用品的整理通过一些小事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刚入学的孩子,由于识字不多,入学2~3周内,家长可帮他理好书包,提醒他第二天需要带的物品。
3周以后,家长可站一旁引导孩子如何理书包,例如:教孩子将第二天要的本子、试卷理在一起,放进一个塑料袋,其它各学科书分档归类,剪刀、胶水、短绳之类,可放在书包侧袋中,以免弄脏其它书本。
一个半月后,家长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有些家长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估计得太低,对孩子不放心,一见孩子理不好书包,或理书包动作太慢,就索性代劳。
久而久之,常由家长包办一切的孩子,易显得毫无主见,时时处处都要依赖家长。
因而,可家长可从旁指导,另外,一年级孩子极易弄丢学习用品。
针对这一点,家长可帮孩子在每件学习用品上均写好名字,对于一些无法直接书写名字的文具用品,可把名字写在小张纸上,再用胶纸贴好。
家长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自觉地爱惜学习用品,自发地管好学习用品。
为避免孩子上课时开小差,家长不要让孩子把玩具及易分散注意力的学习用品带至学校。
2、日常行为规范从早上起床到到学校,从课堂学习到课间休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问”也不少(1)家长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孩子有条有理地安排早上时间,让孩子有足够的上学时间,做到上学不迟到。
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家长应督促孩子按课表理好书包,将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叠好,放在身边。
孩子早上的时间较为紧张。
有的孩子早上起床拖拖拉拉,再加上有时学习用品尚未理齐,至使匆忙上学时,拉下了当天所需的学习用品。
而且,由于早上匆忙准备,有的孩子还不能保证早餐,时间长了,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
育儿知识-宝宝的国学美德教育5大经典分享
宝宝的国学美德教育5大经典分享'【教养学堂】宝宝的国学美德教育5大经典场景孩子日后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是父母最大的愿望,让宝宝从小学习国学经典有助于家长实现这个愿望。
读经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规范人的品行、约束人的行为、提升人的修养、净化人的灵魂;孩子因此会变得乖巧、懂礼、优雅、文质彬彬。
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个个特定的情景,把美德教育与自身的行为结合起来,和孩子一起身临其境享受国学、温故知新,使之浸润在“孝、礼、勤、诚、耻”之中,感受美德就在身边,在亲力亲为中逐渐使自己的品行高洁起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要知道,很多古老的国学经典,在今天看来,仍然适用!场景1吃东西时讲“孔融让梨”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见了喜欢的食物只顾吃独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谦让。
此时,正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讲“孔融让梨”故事的好时机:孔融4岁时就非常懂得礼节。
一天,父亲让孔融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挑梨吃,小弟挑了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个最小的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着他。
”讲完了,问问孩子:“宝宝吃东西时应该怎样做呢?”也许,孩子立刻会挑一个最大的鸡翅递到奶奶嘴边:“奶奶年纪大,应该吃最大的。
”这个典故是培养孩子谦让、懂礼品质的最好事例,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
因此,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个故事作为饭前或吃点心前的保留节目,请孩子给大家讲一讲。
日久天长,就能将体贴关心他人的行为衍化成一种习惯了。
同时,父母可以由此引导孩子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
'。
家庭教育是幼儿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是幼儿发展的关键作者:范菊仙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5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急剧加快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到来,各类人才已成为各国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谁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未来社会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则是人的性格特征的竞争,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以后成熟性格特征的好坏。
我们的孩子能否在明天的较量中取胜,取决于今天的教育。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对人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人一降生,首先接触的是家庭,第一眼看到的社会中的人是父母,最先受到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由于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直接,因此家长与幼儿的亲密关系,对于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而又十分独特的。
近年一些研究证明,特别是在幼儿期,幼儿的性格特征还没有定型,但这是他们未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幼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便是父母,幼儿期是一个从完全依靠父母开始逐步向独立自主过渡的阶段,幼儿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谈举止,性格行为及教育方式对孩子事事、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且孩子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性大,依恋情感深,家庭的影响作用就更大。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十分巨大,环境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婴幼儿时期被剥夺或忽视给予智力刺激的儿童,将很难达到他们原来应达到的水平。
家庭实施早期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求我们不失时机的给儿童充分发挥智慧潜能的机会,使儿童不虚度智力发展的最宝贵的关键期,充分发挥其潜能,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之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
我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
在我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古代中国人重视教育,尤其是
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教育无常师”、“学而时习之”等教育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蒙教育遗产。
古代中国的儿童启蒙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师傅教育两个方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父母会教孩子识字、识数,教他们做事情、做人的道理。
而在师傅教育中,儿童会跟随师傅学习手艺、技能,师傅会传授他们一生受用的技能和知识。
在古代中国,儿童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体能锻炼。
在道德修养方面,父母和师傅会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
在文化知识方面,孩子们会学习识字、识数,学习古诗词、历史故事等。
在体能锻炼方面,孩子们会学习一些体育运动,如射箭、骑马等,以培养他们的体魄和意志。
古代中国的儿童启蒙教育方式多样,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书院教育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亲自教导孩子,传授他们生活的道理和知识;在师傅教育中,孩子会跟随师傅学习一些手艺和技能;而书院教育则是一种集体教育方式,孩子们会在一起学习识字、识数、古诗词等。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儿童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师傅教育是主要的
教育方式,内容包括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体能锻炼。
这些教育方式和内容,为古代中国的儿童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蒙教育遗产。
固须早教文言文翻译
古之圣王,莫不早教其子。
故曰:“教子婴孩,教妇初来。
”夫婴孩之性,如草木之芽,易养而难成;妇人之性,如丝之缕,易引而难收。
是以古之人,必早为之教,以成其德。
译文:古代的圣明的君王,没有不早早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因此有这样的话:“教育孩子要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妻子要从刚嫁过来的时候开始。
”婴儿的天性,就像草木的嫩芽,容易养育却难以成长;妻子的天性,就像丝线一般,容易引导却难以收回。
因此,古代的人,一定要早早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便培养他们的品德。
《固须早教》原文:夫教者,非徒教其言辞,亦教其心术也。
言辞者,心术之表也;心术者,言辞之本也。
故教子者,必先正其心术,而后教其言辞。
译文: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他们的言语,也是教育他们的心性。
言语是心性的外在表现,心性是言语的内在基础。
因此,教育孩子的人,必须首先端正他们的心性,然后才能教育他们的言语。
《固须早教》原文:教子之道,有三:一曰养德,二曰习礼,三曰习文。
养德者,所以立身;习礼者,所以立行;习文者,所以立言。
三者兼备,然后为全人。
译文: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品德,二是学习礼仪,三是学习文学。
培养品德是为了立身处世;学习礼仪是为了立身行事;学习文学是为了立言立行。
三者兼备,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固须早教》原文:养德之道,在于教之以孝悌忠信,使之心存善念,行善事。
习礼之道,在于教之以礼仪廉耻,使之行有规矩,言有分寸。
习文之道,在于教之以经史子集,使之一生所学,皆有益于世。
译文:培养品德的方法,在于教育他们孝悌忠信,让他们心中存有善念,行善事。
学习礼仪的方法,在于教育他们礼仪廉耻,让他们行事有规矩,言语有分寸。
学习文学的方法,在于教育他们经史子集,让他们一生的所学,都能对世人有益。
《固须早教》原文:夫早教者,非独教子之术也,亦治国之要道也。
教子之成,国家之兴;教子之败,国家之衰。
故曰:“教子者,国之宝也。
”译文:早教,不仅仅是教育子女的方法,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儿童教育与家庭教育
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儿童教育与家庭教育古代儿童教育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更是其中的核心。
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其他教育形式所取代,然而古代儿童教育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教育理念在现代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儿童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古人常说:“幼而学,则可以立志。
少而学,则可以立业。
”这句话表达了古代对于儿童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古代儿童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品德和健康发展。
首先,古代儿童教育强调培养良好品德。
古代家长重视教育孩子的道德修养,注重教育他们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规范。
父母亲居于仿纣之行,则子孙尚师哉(《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其次,古代儿童教育注重全面发展。
古代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智慧、体魄、美感和劳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素养。
在古代,儿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和智力,使其具备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二、古代儿童教育的特点古代儿童教育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儿童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独特理解。
首先,注重家庭教育。
古代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儿童应该从小就与父母亲密相处,从父母那里获得爱和教育。
家长要耐心教导孩子学习知识和培养品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其次,重视礼仪教育。
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礼仪教育。
它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古代家长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待人有礼、守时守约,这些都是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
再次,注重经典教育。
古代儿童教育注重教孩子学习经典著作,使其受益终身。
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育儿知识分享之孩子成长的三个关键期
育儿知识分享之孩子成长的三个关键期【此文档是给宝爸宝妈们或者想学习育儿知识人群整理的】本系列的文档会教你用正确的方法面对孩子成长的烦恼,把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最靠谱的前沿育儿理念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一部迪士尼的动画片,叫做《人猿泰山》,电影里面一对夫妇遭遇了海难,漂流到一片原始森林,结果这对夫妇不幸被花豹所袭击,双双毙命,而他们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却幸运地被失去幼崽的母猩猩收养了,还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泰山,在电影里面泰山既学会了猩猩的语言,又能够和人类交流,经过不断地成长,成为了强壮的丛林之王,保护了森林的安全,最后还抱得美人归。
电影是看得我们很过瘾,于是我就在想,如果真的有一个人,他是被动物养大的野人,那他会像电影里的泰山一样成为人生赢家吗?其实啊,在现实世界当中,还真的有这样的孩子。
早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人们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男孩,他被发现的时候已经12岁了,据说,这个孩子在婴儿的时候被父母遗弃。
是一只猴子把他养大的,所以从外表上看,他的动作和习性都像一只野生的猴子。
人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维克特。
那维克特会像电影里面的泰山一样身材健美、性格活泼吗?恰好相反,这位真人版的人猿泰山身高只有一米三六,看起来有些发育不良。
他既不会说话也听不懂人们说些什么。
而且还害怕和人交流。
他不习惯吃煮熟的食物,还经常撕烂人们给他穿的衣服。
所以维克特既不强壮又不聪明。
他只是一个身体和智力、社交能力发育迟缓的孩子。
为了让这个“野孩子”恢复到人类的习性,人们把他送到巴黎的一所聋哑学校,在那里有一位权威的心理学家——吉恩。
吉恩对他进行驯化教育。
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吉恩的团队几乎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恢复到正常状态。
他的感觉能力、情感反应、道德教育、社会行为、语言和思维等等所有的方面,他每天都跟踪记录。
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几乎用尽了他们的洪荒之力。
那么这么拼的心理学家他们成功了吗?很遗憾,他对维克特的教育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东方文化关于“儿童是谁”的历史先声——《老子》儿童观探析
东方文化关于“儿童是谁”的历史先声——《老子》儿童观探析东方文化关于“儿童是谁”的历史先声——《老子》儿童观探析导言:儿童是一个社会的未来,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而对于东方文化来说,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探索东方文化中关于儿童的观念,对于理解东方文化的历史演进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众多东方经典中,《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其中的儿童观念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一、儿童是真性与无为的象征在《老子》中,儿童常常被提及并凸显了他们作为无为状态的象征。
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曰:“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儿童在这里被形容为看不见、听不见、捉不到的存在,从而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他们没有成人所具备的见识和才干,但由此就获得了一种纯真和自由。
而这种自由又与道家学派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相契合。
二、儿童是天然的智慧体现《老子》中的儿童观念也体现了儿童是天然智慧的一种存在。
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曰:“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这里所称的“朴虽小”,据学者解释,即指的是儿童。
儿童天生没有被社会标签和束缚,他们没有受到成人的教育和思维的限制,他们纯真、无邪地思考问题,展现出直观、自由的智慧。
这种纯真智慧被王弼解读为最高的智慧状态,形容其具有未被扰乱的纯粹的观照力量。
三、儿童是道德的模范《老子》中的儿童观念也将儿童视为道德的模范。
在《道德经》第十九章中,曰:“维时有之,其若希夷,几其若母。
”这里的“希夷”被解读为指儿童的状态。
儿童像母亲一样无私、淳朴,毫无欲望和计算,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并对之产生直观的理解。
与此同时,儿童也是无私、善良的体现,通过他们的行为、纯真的言辞,使成人们能够从中汲取道德的力量。
结语:《老子》是东方文化千百年来的哲学经典,其中关于儿童的观念通过对儿童的特质与状态的描绘,探寻了儿童所具有的真性与无为、天然智慧以及道德模范等方面的内涵。
古人如何对待学前儿童教育?以养为教,教养相成,以家庭教育为主
古人如何对待学前儿童教育?以养为教,教养相成,以家庭教育为主何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何为'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可以根据教育的场所和性质不同,大体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有如俗语所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前儿童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素养和成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当代还是古代,人们都很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
和当代教育按照年龄划分层次接受教育的制度不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在没有严格的按照年龄和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制度,因而国民接受教育没有严格的年龄分界线。
这也造成学前教育由于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年龄和场所的不同,学前儿童教育既包含家庭教育也包含了学校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将幼儿从识字开始到巧岁入大学前这一阶段,称为'蒙学阶段'。
以此为本,文章所指的学前儿童教育便是泛指这一'蒙学阶段'。
如上文所述,在蒙学阶段,中国古代的学前儿童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其主要的形式依然是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古代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代教育可考的记录在于殷商时期。
而在史前原始社会,由于缺少专门的教育活动,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学前儿童教育'。
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存在的更多是'公育',低龄儿童由氏族公社年长者统一看护和教育。
其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着原始社会劳动经验和原始生存技能。
随着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私有制的出现,固定配偶的出现,才逐步产生了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贫富差距下,不同阶层的家庭对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尽相同。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在物质层面的依赖性较大。
家庭学前教育中,普通家庭的幼年儿童,会在家庭审过中得到长辈的照料,熟悉基本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贤育儿经:儿童之始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今不逐目条列,名日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
著为童蒙须知。
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
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
谓头紧、腰紧、脚紧。
头,谓头巾。
未冠者,总髻。
腰,谓以绦或带,束腰。
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
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
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箧中。
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
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
须要勤勤洗浣。
破绽,则补缀之。
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悦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
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使损污。
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
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
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节身之要毋忽。
语言步趋第二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
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
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
或日,当是偶尔思省未至。
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
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
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
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
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
取用既毕,复置元所。
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扎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及时取还。
窗壁,几案,文字问,不可书字。
前辈云,坏笔,污墨,瘭(解:旷废,音:同关)子弟职。
书几书砚,自黥(解:刺刻花纹并涂颜料,音:同晴)其面。
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
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
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摺。
济阳江禄,书读未完,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
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着豪。
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
须要早起晏(解:晚,音:同燕)眠。
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
无益之事,不可为。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
但粥饭充饥,不可阙(解:缺少、亏损,音:同缺)。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燕(解:烧,音:同弱)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
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
凡称呼长上。
不可以字,必云某丈。
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
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
虽暂出,亦然。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
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
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忘。
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
住,必居左。
凡饮酒,不可令至醉。
凡如厕,必去外衣。
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
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
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
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
举箸,必置匙。
食己,则置匙箸于案。
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
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
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汝曹宜勉之。
责编:陈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