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攻略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42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42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42题解题技巧引言高考历史是许多考生所面临的一门难题。

其中,题量最多的是选择题,占据了总分的42%。

解答这些选择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历史42题。

技巧一:仔细审题高考历史的选择题通常会在问题中提到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或者概念。

因此,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理解问题的要求。

常见的审题错误包括:没有读懂问题、只看选项不看问题以及理解偏差等。

通过仔细审题,考生可以更准确地选择正确答案。

技巧二:排除法高考历史的选择题通常会给出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使用排除法是一个有效的解题策略。

通过仔细阅读问题和选项,考生可以辨别出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将其排除,从而缩小选项范围,增加选对正确选项的概率。

技巧三:注意细节高考历史的选择题通常会涉及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在解答这些选择题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例如,日期、地点、事件的顺序等。

这些细节问题可能是探针,通过正确回答细节问题,考生可以提高整体解题的准确性。

技巧四:善用背景知识高考历史的选择题常常会结合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考查。

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多积累历史的背景知识。

善于运用背景知识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点,选择正确答案。

技巧五:切忌死记硬背高考历史的选择题通常不是纯粹的记忆题,而是需要考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活动。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切忌死记硬背。

应注重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选择题。

技巧六:强化练习高考历史的选择题解答技巧需要在实际中不断地进行强化练习。

通过做大量的历年高考试卷,分析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答题准确率,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提高。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技巧,为高考历史的选择题做好充分准备。

结论高考历史的选择题解题技巧是考生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高考历史全国卷1各类题目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全国卷1各类题目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全国卷1各类题目答题技巧总结广东省高州市第二中学黎新成1.选择题总结:(1)要看材料,不要受课本的影响。

(2)材料讲什么就选什么(3)假设倒推:①首先假设四个答案都是对的,一个一个答案跟材料对比,材料说到的就对,材料没有说到的就错。

②或者假设四个答案都是错的:(相对容易)一个一个答案对比,材料说到就对,材料没有说到的就错。

(4)绝对化的选项大多是错误的选项(5)注意把握选项的正反两方面,以材料为准,要在材料中找到依据,有依据就选,没有依据就不选(促进了还是阻碍了、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直接还是间接、改变了还是不变等等)(6)不能概括完整材料的选项不能选。

选择题有多句材料的,要从整体把握材料主旨,不能单就其中一句说话得出答案。

(7)多个选项正确的前提下,选本质选项(一般是关系到生产力、生产关系、制度、性质等选项)(8)没有时间和数据证明的或者没有数据比较的不能选(开始、主要、主导、主流、深入人心、普遍、深远影响、持续、已经等)(9)把握选项的关键词,把选项的关键词分成几部份,一一去对材料,材料都有说到就选,材料没有说到的就不选。

2.材料题41题总结:(1)概括类的题目不能出现: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符号、官职等(高度浓缩)一句话一个意思。

不能照抄材料(2)原因影响类题目:第一种方法,(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结合通史内容(历史阶段特征),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外交、社会等。

第二种方法,材料一句说话概括一个意思。

(3)比较类题目(比较异同):①两段材料对比,结构基本一样,第一段材料说的内容第二段材料基本相同或相反,一句话一个意思(简单)②历史要素的比较(难):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比较什么方面的情况下,把抽象内容具体化为历史要素,一般就是比较下面几方面(原则:比大不比小):时间、地点、人物,(小) 原因、背景、过程、内容、措施、结果、影响、意义、作用、性质、地位、特点(大)(4)认识启示类:①认识:对事物客观描述或概括。

全国卷42题的解题思考(2018-2019)

全国卷42题的解题思考(2018-2019)

自拟论题类 自拟论题类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 自拟论题类 论题进行阐述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
14~15世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 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
纪 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
全国卷42题解题指导
一、试题回顾
年份 2011 2012
2013
卷别 课标 课标 卷1
卷2
卷1 2014
卷2
卷1 2015
卷2
卷1 2016 卷2
卷3
试题内容(素材)
试题设问
类型
欧洲崛起的方式 中国近代化的动力 东汉唐代地方区划方式的比较
“评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
观点论证类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中外关联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较 为准确,论证较充分,结论合理;逻辑较严谨,表述 通顺。
4-6 能够拟出论题,基本符合要求;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 题,有一定的分析和论证,表述通顺。
0-3 能够拟出论题;能够运用史实说明。
其次找到中外关联:要对材料的史实进行解读,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2,怎样拟论题
钟表的发展历程 钟表的前生今世 钟表的发展史 钟表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这些论题只是罗列所给的材料, 对所给信息没有进行由表及里的深 入思考,只是泛泛地总结归纳,是 假论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汉代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2020高考历史】 全国卷第42题开放题的解法(共46张PPT)

【2020高考历史】 全国卷第42题开放题的解法(共46张PPT)

17世纪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 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 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
收复台湾。
月花号”到达北美。
相关论题:
1、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 2、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3、文明在碰撞、交融中发展
关键的信息点 第二组 中外对比角度
时间
中国
外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
阐述: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 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 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 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一条鞭法改 革,推行货币地租,征收统一的银两;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 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 的增值;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 时也把中国文化带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总之,新航路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
注意: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1、含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 题是论文要讨论的题目,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学业 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后者如《说勤奋》。 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 实际,符合科学真理;观点要明确,赞成或是反对,不能含糊其 辞,态度要鲜明。论题的确立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 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3、形式不同。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 句,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论题的出现常是一个短语, 如《想和做》《发问的问题》《谈骨气》。
答题范围: 世界近代史

高三历史-42题解题技巧

高三历史-42题解题技巧

紧扣主题 删繁就简 观点明确
抓准主题、紧扣主题,与所学知识建立 有机紧扣主题联系,从而对材料进行快 速、准确甄别,提出观点或提取信息。
观点一般是针对局部某一问题而提出, 所以避繁就简尽量不要变动整个结构。
观点要指向明确,具体化
逻辑严密
在阐述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 逻辑严密形成“因果关系”
了解评卷评分结构
格式规范
问题时要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格 式规范怎么样?”的模式进行作答。
三、国卷第42题解题方法指导 一
(一)自拟论题类(最常见)
解题要领:
1、观点要明确,最好是一具完整的话。所谓观点明确,不同于观点正确,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即使不正确, 也能获得“观点”这一项分数。(阅卷一般论点满分是2-3分)
3.重视唯物史观的考察和运用
2011年以来,全国卷第42题已先后运用过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革命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来设计题目,从根本上体现了 引导考生用发展了的现代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命题思想。
三、国卷第42题解题方法指导
答题的基本原则
开放性试题评 分结构主要有: 观点分、论证 分、结构分、 逻辑分、表达 分、整体评价 分等。
提出见解,说明理由
卷:《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
拟定论题(提炼观点)加以论证 (述)
|二、国卷第42题命题特点分析
1.题材内容不断变化,设问形式渐趋成熟,“一题多解”成为 常态。
题材内容 已使用过的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 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设问形式 主要集中在三大类:观点评析或论证;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说明或分析;结合材料自 拟论题并加以说明或论证。 答题要求 在“答题要求”上以“观点明确”取代以往常用的“观点正确”。这“一字之变”也体现了命题 指导思想与评价观念的重大转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圆其说。

高考历史42解题指导

高考历史42解题指导
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到明清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 态,对外闭关自守,结果加速了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 略,中国主动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学习器物、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学 习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但又出现 了“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态。国民只有对本国历 史的深入了解,在存有温情和敬意同时,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 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
1940 年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宏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抗战胜 利的信心。 结论:
总之,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才能增强国民 意识,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 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 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 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42、(2019 年全国 1 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 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 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 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 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高考历史】
2020 高考历史 42 题解题分析与指导
42.(2018 年全国 1 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 1719 年,其中许 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 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 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 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 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 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 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 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 确全面。) 2018 高考 42 题参考答案: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2020年高考全国Ⅰ文综(历史)卷[有官方标准答案,附42题思路]

“2020年高考全国Ⅰ文综(历史)卷[有官方标准答案,附42题思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2020历史全国高考1卷第42题专项练习

2020历史全国高考1卷第42题专项练习

第42题练习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1 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万吨)——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论题: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

(3分)阐述: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

(9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论题: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一降一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

(3分)阐述:一战后政治环境才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9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仪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下表是晚清民国时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据戚其章《晚清史治要》、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等从表中提取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观点论证说明:该题中的“传统文化”应做广义的文化理解,即不仅包括思想文化,而包括中国古代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类似观点一至观点四可以从两个方面或两个阶段予以说明;类似观点五六可以采用正反论证予以说明。

观点一: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巨大挑战;观点二: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出路存在局限性;观点三: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以全盘西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观点四: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观点五:梁启超提出的将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结合的主张具有合理性;观点六:毛泽东提出的将传统文化与科学理论和国情相结合的主张符合传统文化转型方向;……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高考全国1卷历史试题解析解读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1卷历史试题解析解读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1卷历史试题解析解读分析2020年全国I卷高考历史试题,与往年12道单选题和3道材料题的试卷结构相同,整体比较稳定,试题难度变化不大。

同时稳中有变,变中出新。

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体现了对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的综合考察。

24.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本题以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为背景,考察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难度较小。

25.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贯彻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体现学生审美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题以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为材料,考察学生对史料的解读与理解,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26.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本题以宋代农作物的种植为背景材料,考察古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通过良种引进和种植面积扩大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难度适中。

27.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本题以清代篡修宗谱为背景,考察儒家思想对宗法观念的影响,难度较小。

28.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本题以《格致汇编》“相互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的图表为材料。

考察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难度适中。

29.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本题以民国时期的度量衡统计为背景,考察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难度适中。

30.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回应热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依据”。

本题以建国前期的经济建设为材料,以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为背景,考察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难度较小。

31.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本题以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改革为材料,考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难度较小。

32.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回应热点“依法治国”。

本题考察罗马法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对比,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主权在民”的特点,难度较小。

2020年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之解题方法第42题研究课件 (共31张PPT)

2020年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之解题方法第42题研究课件 (共31张PPT)
(表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 的内容提出自已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示意图)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 探讨。
题型 题型 五: 自拟 论题 类
题型 六: 观点 提炼 类
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历史第42题(12分)考查情况一览表
年份 2016年全国I卷
2017年全国I卷
2017年全国Ⅲ卷 2016年全国Ⅱ卷 2018年全国Ⅱ卷
备考指导:
1.重规理论指导提升学科素养 2.突出问题意识,细化能力培养 3.归納命题规律,强化方法被巧
题型分析 题型一:观点评论 (析)类.
[题型特点]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 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 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 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 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 者的青睐。
(文字目录)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 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同的原因。
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历史第42题(12分)考查情况一览表
题型
题型三图 表信息类
年份
典型例题
2014年全国I卷 (目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 修 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2015年全国Ⅱ卷 (表格)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 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年全国Ⅱ卷 (地图)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 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题型四关 系探讨类
2016年全国Ⅲ卷 2017年全国Ⅱ卷 2018年全国Ⅲ卷 2015年全国1卷
(地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 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 以简要分析。

考前必备丨2020年高考历史42题攻略

考前必备丨2020年高考历史42题攻略

考前必备丨2020年高考历史42题攻略专题01 42题考情分析一、42题命题特点分析题材内容已使用过的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试题特点42题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其开放性已获得各界好评和认可。

特点:切入: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景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的观点不同。

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但需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设问方式:从答案生成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是,自拟论题类解题要领:1、观点要明确,最好是一具完整的话。

所谓观点明确,不同于观点正确,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即使不正确,也能获得“观点”这一项分数。

(阅卷一般论点满分是2-3分)2、论证过程是最能体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考察要求的。

行文结构上按照论点、史实、总结的步骤答题,包括分阶段阐释,分层表述,注重结构完整性。

具体论述过程要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

具体论证过程中,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一般建议学生写2个以上的史实,并且最好做到史论结合;所选取的史实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又能紧紧围绕材料;也可以尝试从正反两面举例来印证论点,增强说服力和论述的辩证性,体现出历史价值取向;行文时,注意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现象与历史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文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202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202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202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作者:***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年第08期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

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由此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

王位世袭制仍然存在,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C项。

【答案】D2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解析】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又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

该图没有展现西域风情,排除A项。

该图也没有反映市井风情,排除B项。

该图只是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

【答案】C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解析】占城稻的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

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

区域经济不仅仅包含农业,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

2020高考历史试题解题技巧 (1)

2020高考历史试题解题技巧 (1)
3 、能力体现: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包括了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体现了 考试的综合性这一方向。
二、试题学情分析
1 、本题以“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作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考查能力全面且要求较高。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三、试题拓展分析
• 1 、试题解析拓展(方法技巧) • 2 、试题答案拓展(答题模式) • 3 、试题改编拓展(相似命题)
表 1 1995 年 7 ~ 8 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父母在,不远游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2.9
4.3
8.2
7.2
பைடு நூலகம்
15 . 1
21 . 8
42 .( 2020 年全国 3 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表 1 摘自 1995 年 7 ~ 8 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 60% 为 18 ~ 35 岁的青壮年。
表 1 1995 年 7 ~ 8 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

生动的情境,有效的考查——品读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2题

生动的情境,有效的考查——品读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2题

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判断,提出问题解决 方案。
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或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并进
此类问题情境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具 行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
创新性 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要求学生 能力,考查学生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新规律、研
多角度、开放式思考问题。
发新理论、开发新技术,为制定新政策、开拓新领域
“情境”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在于:任何情境, 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情景,也是附带着很多具体而个 性化的要求,这绝不是任何一个单纯的问答题所能 够取代的。诗人歌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 生活之树常青。”[2] 我想其真谛也许就在于此。
《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基于情境和情境活动 的命题要求”[3](见下页表):
提供支撑的能力。
念素养的水平。
我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中,随机抽取了 69 名
学生进行这道题的实测,统计结果如下:
选择朝代(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含明清)
学生人数 0 7 16 1 0 3 3 4 16
占比 0
14% 32% 2%Fra bibliotek0 6% 6% 8% 32%
从上表中看出,学生选择最多的朝代,突出集
卷 113《论逐路取人札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围 绕理学的哲学化选取“问题探究”中一则史料,为 第 70 页《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 70《读大纪》。
概言之,统编历史新教材教学须围绕主题,整 合教材,逻辑构建知识体系,进而明确每一部分的 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和结合学情,确定课堂教 学的重难点,精选史料,设置问题,开展合作探究。
整合能力的。有许多学生选择了秦朝,取书名为《秦
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选择明清的学生取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攻略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攻略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攻略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攻略题材内容:已使用过的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试题特点42题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其开放性已获得各界好评和认可。

特点:切入: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景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的观点不同。

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但需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设问方式:从答案生成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是,自拟论题类解题要领:1、观点要明确,最好是一具完整的话。

所谓观点明确,不同于观点正确,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即使不正确,也能获得“观点”这一项分数。

(阅卷一般论点满分是2-3分)2、论证过程是最能体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考察要求的。

行文结构上按照论点、史实、总结的步骤答题,包括分阶段阐释,分层表述,注重结构完整性。

具体论述过程要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

具体论证过程中,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一般建议学生写2个以上的史实,并且最好做到史论结合;所选取的史实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又能紧紧围绕材料;也可以尝试从正反两面举例来印证论点,增强说服力和论述的辩证性,体现出历史价值取向;行文时,注意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现象与历史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文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攻略题材内容:已使用过的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试题特点42题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其开放性已获得各界好评和认可。

特点:切入: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景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的观点不同。

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但需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设问方式:从答案生成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是,自拟论题类解题要领:1、观点要明确,最好是一具完整的话。

所谓观点明确,不同于观点正确,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即使不正确,也能获得“观点”这一项分数。

(阅卷一般论点满分是2-3分)2、论证过程是最能体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考察要求的。

行文结构上按照论点、史实、总结的步骤答题,包括分阶段阐释,分层表述,注重结构完整性。

具体论述过程要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

具体论证过程中,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一般建议学生写2个以上的史实,并且最好做到史论结合;所选取的史实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又能紧紧围绕材料;也可以尝试从正反两面举例来印证论点,增强说服力和论述的辩证性,体现出历史价值取向;行文时,注意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现象与历史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文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阅卷一般史实1分,史论2分)3、最好能有小结(结论)。

回扣主题观点,并能将材料的认识进行升华。

(一般赋分值是2分)类型二是:观点评述(析)类主要区别:①评析:材料观点---表明态度——持论有据、分析原因、影响——总结升华。

②评述:叙述观点---表明态度——持论有据、分析原因、影响——总结升华。

答题要领: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

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2.具体论述要注意多角度分析;行文时,注意思路的系统性、完整性。

思路一: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理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史实要对应,层次要分明。

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步,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观点1: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发展。

观点2: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怎么样)。

二、洞悉命题一、多维化洞悉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命题特色(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考生全面发展转变。

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第41题中的表现特别明显: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文综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4)从考查内容上看近几年高考文综第41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灵活,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

(5)从开放角度上看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变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近几年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答案设计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

四、丢分误区在观点(信息、论题)部分:不能提出较正确的观点,观点背离材料,观点不能高于材料等。

——对策:紧扣材料,观点明确,自己最熟,论证最易。

在论证部分:(1)论证角度单一——对策:2—3个案例,从政、经、文、外等多个领域,从古今中外正反等角度思考。

(2)史实调用不合——对策:多读几遍题目要求,先构思,后答案。

(3)缺失论证语句——对策:运用史实后要用一名总结性的话提示史实与史论间的关系。

(4)无法调动史实——对策:建构系统的通史知识。

在结论部分(1)缺失结论——对策:严格按三段论的格式要求。

(2)无法提炼——对策:换种语言或角度重述观点。

写作过程:要分段,有要点,有关键词,切忌一团糕。

四、开放性试题答题基本原则历史小论文具体要求如下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

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论述四原则分明(系统性原则)历史小论文试题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一分为二。

(史论结合原则)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要有史有论。

(结构性原则-总分总一篇小论文就是一篇浓缩的完整的文章,要做到:(1)开篇一定要注意开门见山,主旨明确;(2)中间论证一定要注意层次清楚、史论结合;(3)结尾一定要注意结论呼应,简明扼要。

(精炼性原则)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故要求抓住关键信息,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要点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六、解题技巧(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

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

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

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

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另外小论文形式创新,提取信息要注意题材不同,而方法基本相同。

大致可分为文本类、表格类、图片类(地图、统计数据图、画作)、公式类、概念解析类、目录增删类,不胜枚举。

如何寻找关键信息及答题思路,一般先看标题及材料出处,寻找有效信息。

接着看题目具体要求,切记审题清晰,确保题意要求的要素一定要体现在小论文中,切勿因时间紧迫而惊慌失措,乱写一通。

小论文一定要保证留有8分钟时间,基本结构写全。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

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

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

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

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

”或者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

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

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

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一般通用结构是总分总。

时刻谨记这一点,做到一般能确保4分保底。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

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