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精编)
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
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
当然可以,咱们换种更生活化的说法来聊聊量化和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方法
想象一下,量化研究就像是在做数学题,目标是算出具体的数字答案。
它像是用秤去称苹果,关心的是苹果有多重,有几个。
研究时,可能会发问卷,让大家打勾选答案,或者设计实验看不同条件下结果的变化。
然后,把这些数据丢进电脑,用各种公式和图表来分析,找出规律。
比如,想知道新药是不是比旧药有效,就会给两组人分别用药,最后数有多少人病情好转了,用数字来说话。
质化研究方法
而质化研究呢,就像是跟朋友聊天,想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方式不那么在意数字,更在乎的是背后的故事。
研究者可能会坐下来和人们一对一深聊,听听他们的经历,观察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甚至读日记、文章来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之后,就像是拼图一样,把收集到的各种故事和细节拼在一起,找出主题和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要了解一个村庄的文化,研究者会住在那儿,参加村民的活动,听他们讲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从中提炼出文化的精髓。
总结
简单说,量化研究就是爱好数字,想要确切答案;质化研究则偏爱故事,想挖出背后的原因和情感。
有时候,研究问题复杂,就需要两者搭配使用,就像是既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又用画笔描绘风景,这样能得到更丰满、立体的答案。
第1章第3节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2020/11/26
5.质化研究具有整体观
•质化研究更多地关注研究问题的过程, 关注有关的人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想和这样做。这种系 统的观点,有利于洞察研究对象的全貌, 从不同角度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变化, 用不同的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特点,比较 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中的各种关系和模式 。
2020/11/26
(3)课前印发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辅导 •提前发放问题,让学生预习课本,了解将 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节约课堂时间。 •开始课代表把问题抄在黑板上 •后来,我自己刻印,给每个学生一份。 •学生要提前预习,我要督促学生预习。
2020/11/26
4.“学案教学法”实验
•怎样在课堂上做更多的事情,进行更深 入的思考呢?
2020/11/26
五、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1.质化访谈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研究 现场后,以合适的身份深入到研究现场 ,详细地了解现场所发生的事情,真实 地记录所有相关的信息。
2020/11/26
2.质化观察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深入的谈 话。了解研究对象的看法、观点,以及 有关的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深入地 认识与研究目的相关的问题。
2020/11/26
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观念、模式、方 法和术语。
2020/11/26
•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对教学的理解是多么 浅薄、空洞和落后。
•学校倡导的模式:读、议、练、讲、评 。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定义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 也译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质化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
如果说量化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质化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量化研究(Study on measure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量化,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量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
与量化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
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质化研究是在一群小规模、精心挑选的样本个体上的市场研究,该研究不要求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
主要方法有:小组座谈会(Focus Group)、一对一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2、两者的特点质性研究特点主要是: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资料2)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3)重视过程与结果4)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6)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7)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8)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量化研究:1)可在短时间内收集资料,有利于现存问题的分析2)严格控制研究情境3)以旁观者的角色了解研究对象三、两者的区别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一直都强调质化与量化研究相互结合,因为两者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相互促进。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定义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 也译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质化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
如果说量化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质化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定性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领域(如人类学、人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学等)常用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运用一种特殊的技术既可以了解事物的一般现象,又能获得定量研究方法所无法得到的信息,如人们的想法、动机和感受等深层次内容。
定性资料分析运用的是归纳法,即通过整理分析资料得出假说或理论;定量资料分析运用的是演绎法,即事先定好一个理论或假说,然后收集资料以验证这一理论或假说是否成立。
量化研究(Study on measure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量化,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量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
与量化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
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质化研究是在一群小规模、精心挑选的样本个体上的市场研究,该研究不要求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
主要方法有:小组座谈会(Focus Group)、一对一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2、两者的特点质性研究特点主要是: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资料2)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3)重视过程与结果4)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6)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7)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8)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量化研究:1)可在短时间内收集资料,有利于现存问题的分析2)严格控制研究情境3)以旁观者的角色了解研究对象三、两者的区别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一直都强调质化与量化研究相互结合,因为两者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相互促进。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精编)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概念上的区别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
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
知识点归纳 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知识点归纳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教育研究是指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在教育研究中,常常使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这两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方式以及数据分析技巧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一、量化研究量化研究是通过收集数量化的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量化研究侧重于量化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力求得出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
以下是量化研究的几个关键要点:1. 研究目的明确:在进行量化研究时,研究者需要准确地定义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从而明确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和量表。
2. 样本与总体:量化研究常常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然后通过统计推理的方法将样本的研究结果推广到总体。
样本的代表性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3. 问卷调查:量化研究常常使用结构化的问卷来收集数据,研究者会设计问题和选项,然后要求被调查者从选项中进行选择。
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被量化,从而方便分析和比较。
4. 统计分析:收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统计分析进行解读。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研究者可以得出量化研究的结论。
二、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非量化的数据,如文字、图像、声音等,以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特定现象。
质性研究侧重于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和情境,并从中提取出主题、模式和理论。
以下是质性研究的几个关键要点:1. 研究目的开放性:质性研究通常没有预设的研究假设,研究者更倾向于通过开放性的探索来理解研究现象。
因此,质性研究的研究目的通常较为宽泛。
2. 采访和观察:质性研究往往通过深入采访、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采访过程中,研究者会提出开放性问题,以引导被访者自由发表观点。
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会记录事件和行为,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3. 数据分析: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通常是主题分析或者模式识别。
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
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质化研究方法,那可真是超有意思!你知道不?质化研究就像是在挖掘宝藏,一点点地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深处的奥秘。
首先呢,得确定研究的问题,这问题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神秘的大门。
然后深入实地去观察、访谈,跟人聊天,听他们的故事。
这感觉就像在听一场精彩的演唱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旋律。
注意哦,可不能随便听听就算了,得用心去感受,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你想想,要是不用心,那能发现啥有价值的东西呢?质化研究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
比如研究一个社区的文化,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时候质化研究就像一个超级侦探,能揭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啊,能深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看到那些数字背后的故事。
不像有些方法,只看表面,那多肤浅啊!有个实际案例,研究一个古老的小镇。
通过质化研究,跟镇上的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过去。
哇,那些故事简直太精彩了!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小镇的前世今生。
这效果,难道不令人惊叹吗?再说说量化研究方法。
嘿,这就像一场精确的科学实验。
先设计好问卷或者实验方案,然后收集大量的数据。
这就像在收集宝石,一颗一颗地积累起来。
接着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找出规律。
这感觉就像在玩一个解谜游戏,要把那些数字密码解开。
注意啦,数据可得准确,不然得出的结果那可就不靠谱了。
你说要是数据错了,那得多闹心啊!量化研究在很多领域都有用武之地。
比如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这时候量化研究就像一个强大的武器,能帮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它的优势就是精确、客观,可以用数字说话。
不像质化研究那么主观,对吧?也有实际案例哦,一家公司做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
分析后发现了消费者的痛点,推出了新产品,大获成功。
这效果,难道不厉害吗?那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到底哪个好呢?其实啊,它们各有千秋。
就像左手和右手,缺一不可。
质化研究能深入了解人的内心,量化研究能给出客观的数据。
在实际研究中,可以结合起来用,发挥它们的最大优势。
艺术教育研究示范中量化研究与制化研究优缺点
艺术教育研究示范中量化研究与制化研究优缺点摘要:一、引言二、量化研究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三、质化研究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四、结论正文:一、引言艺术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艺术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是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二、量化研究的优缺点1.量化研究的优点(1)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可重复性:量化研究通过量化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有利于验证研究假设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2)结果的客观性:量化研究采用数字化的数据,减少了研究者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观偏见,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客观。
(3)易于比较和统计:量化研究的结果可以进行数学统计和比较,有利于研究者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2.量化研究的缺点(1)过于依赖量化工具:量化研究需要借助各种量化工具,如问卷、测试等,可能无法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忽视个体差异:量化研究往往将研究对象进行平均化处理,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
(3)难以解释深层次原因:量化研究主要关注数量上的变化,对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的解释能力较弱。
三、质化研究的优缺点1.质化研究的优点(1)深入理解研究对象:质化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能够全面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动机、情感和行为,有利于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重视个体差异:质化研究注重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能够发现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3)有利于提出新理论:质化研究能够发现新的研究问题,为理论创新提供素材。
2.质化研究的缺点(1)研究结果的主观性:质化研究的结果受到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可能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
(2)研究过程的复杂性:质化研究的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对研究者的专业素质和耐心要求较高。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质化研究是通过文字、照片、录音、视频等非数字化的材料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一种方法。
它强调对于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对于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的把握。
质化研究通常采用的是小样本、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对于数据分析则强调的是归纳性思维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
质化研究的优点是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动机、信念和意义,对于复杂、变化快速的现象有一定的优势。
质化研究的缺点是样本容量有限,可能不具备可重复性,数据受到研究者主观意识的影响,结果的推广性受到限制。
量化研究则是通过数字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来考察研究对象的分布、变化和关系。
量化研究通常采用的是大样本、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于数据分析则强调的是归纳性思维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的优点是可以用较精确的数字来描述和比较现象,结果易于量化和推广,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量化研究的缺点是可能忽略了一些研究对象的细节和复杂性,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在决定因素,对于某些主观感受和非可见性的现象难以量化。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实践中并不是对立的,而常常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研究者可以针对不同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用的方法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同时,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出现了一系列混合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研究问题和现实情境。
总之,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自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局限性。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应根据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定,合理运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才能获得可靠有效的研究结果。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变迁、评价与走向——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1、本文研究方法:质化研究理由:本文根据“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变迁这个现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编码和可靠性检验,再次基础上作出评价和对未来进行预测,符合质化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
2、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定义与特点: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是Habermas于1968年提出的两种研究范式。
量化研究是针对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根据已有的理论,提出一系列假设,并根据数据的客观分析,证明假设的接受与否,而证实理论是否正确,重在经验证实;量化研究的前提是研究对象已经被抽象提取出来、且该领域研究者对此已达成共识,先提出研究假设,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质化研究是指对发生的某一现象,研究者提出问题,采用各种数据、工具去推断结论的方法,重在解释架构。
质化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知识、主观价值判断来选择研究问题,无需得到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研究的意义存在于关系之中,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
量化研究的优点在于它能测量许多人对一些有限问题的反应,并促进数据的比较与统计集合,使得研究发现得以简洁而经济的呈现。
而质化研究的优点则是在于产生少数个案的丰富数据,促进我们对研究个案和情境的了解。
区别:研究目标:量化研究重视预测控制,目标是解释研究对象的普遍性特征,阐明社会现象之间客观的、必然的联系,总结出不受时空限制的社会规律,并作出判断和预测,证实一种普遍存在性,寻求共识;而质化研究重视对意义的理解,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研究结果的表述方式是日常生活语言,并结合研究对象的语言来描述一个事件、经验或现象,它反对普遍规律性和预测,重在解释;研究对象:量化研究强调事实的客观实在性,研究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在量化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客观二元关系;而质化研究强调对象的主观意向性,研究对象是具体而变化的故事、事件及其过程和意义等方面,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地被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带有个人价值观念;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注重经验证实,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然后探查我们如何成为实在的一部分,以及我们如何知道那个实在;量化研究的前提是,研究对象已经被抽象提取出来、且该领域研究者对此已达成共识,先提出研究假设,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精选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资料
提问题的方式:
提问题时常见的问题:
• 开放型和封闭型;
问题过于宽泛;
• 具体型和抽象型;
开始的问题太难;
• 清晰型和含混型。
问引导性问题;
2019/6/28
找不到提问内容。
26
开头的内容主要有:专家与访谈对象的背景介绍、访谈的目的
或意图、有关说明包括访谈时间长度、保密义务等;中间是问题 清单;结尾。
访谈的专家会比较熟悉访谈要点,而且要对访谈提纲涉及到 的相关知识、数据库等,作比较充分的了解,甚至有时还需对访 谈对象个人的一些情况作有针对性的了解。
访谈专家应该超脱于对某些事物的习惯性看法和自我传统的 认识。也就是说,当访谈专家进入访谈现场开始工作的时候,应 该在抛掉成见的前提下全神贯注地去感受访谈对象的各个侧面。
10
研究者身份与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个人因素(生理和社会特征) 性别 年龄 文化背景 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 个性特点、形象整饰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 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学习者、鼓动者、研究者) 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 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2019/6/28
11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局内人与局外人 公开与隐蔽 熟人与生人 参与者与非参与者
2019/6/28 以及信息的类型和容量。
15
与观察法比较
观察法只能看到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很难 深入到研究对象内部的思想动机和心理活动。
访谈是直接的语言交流,可以了解对方的 思想活动和情绪反应,了解他们行为、语言所 隐含的意义,可以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 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
2019/6/28
2019/6/28
2
质的研究的特点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精编)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概念上的区别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在数据收集方面,一般用观察法、量表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来搜集数据,这些方法在实施之前都已经设计好,不允许随意改动。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
第16卷第1期(2004年1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 EGES OF SHANXIV ol.16N o.1(J an.2004) [收稿日期]2003-09-14[作者简介]梁丽萍(196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梁丽萍(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摘 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所代表的不仅是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资料的不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属于不同的科学思考典范。
量化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方法,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强调科学方法的普遍性及妥当性;质化研究以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俗民方法学、符号互动论等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主体性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期望把握更真且具人味的真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逐渐被整合到同一个研究之中,称之为多元方法。
多元方法之科学哲学上的取向是寻求值得信赖的解释,所以,它被视为一种基于质化研究的非线性式的三角交叉检视法。
[关键词]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多元方法[中图分类号]C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4)01-0025-04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所代表的不仅是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资料的不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分歧更在于其哲学、意识形态及认识论上的不同假设,也就是说,它们在科学思考上属于不同的典范。
量化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方法,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强调科学方法的普遍性及妥当性;质化研究以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俗民方法学、符号互动论等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主体性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期望把握更真且具人味的真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逐渐被整合到同一个研究之中,称之为多元方法。
多元方法之科学哲学上的取向是“寻求值得信赖的解释”,所以,它被视为一种基于质化研究的“非线性式”的三角交叉检视法。
教育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论析
教育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论析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两个基本范式。
在整个20世纪中,量化研究处于研究方法中的主流,质化研究却处于研究方法的边缘。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尤其是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教育研究是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教育现象,并且尝试改变现有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主体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
这就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需要不仅仅用一种研究方法或者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两种方法厚此薄彼,而是要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的论体系,提高了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比较(一)量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
在运用量化研究时,人们通常认为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价值观念问题,要保持价值中立,它依靠的是统计、测量和对变量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客观、正式、系统的研究过程。
量化研究是科学实证主义在教育研究中体现,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思想的解放,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它使人类在制服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的丰富。
“科学既是知识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又是知识合法性的衡量尺度,惟有进入科学之域,知识才有合理性并获得合法性”。
科学主义的盛行使量化研究在教育研究中长期处于主流地位。
量化研究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策略。
量化研究强调研究情境是预先严格控制的实验情境,要排除先入为主的判断或价值取向;多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如抽样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用数字来阐释和证明假设;强调价值中立,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多用演绎的方法,先提出假设并指出可能出现的结果,再用演绎法对假设理论进行检测。
(二)质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质化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
量化研究报告及质化研究报告
量化研究报告及质化研究报告量化研究报告是一种基于统计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的报告。
量化研究通常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使用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进行分析,以获得对研究问题的量化评估和解释。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提供数量化的结果,如百分比、平均数和相关系数等,从而客观地评估研究问题。
质化研究报告是一种基于深入访谈、观察和文件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的报告。
质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感受、观点和经验等非数量化的信息。
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非数量化的信息,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研究问题,并提供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质化研究报告通常包含引用具体案例、引用研究对象的直接话语和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量化研究报告和质化研究报告有各自的优点和限制。
量化研究报告的优点在于它们提供了数量化的结果,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可以提供客观的评估和预测。
然而,量化研究的限制在于它们只能提供局限于研究问题中的变量和因果关系的信息,不能提供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相比之下,质化研究报告的优点在于它们可以提供深入的理解和解释,可以揭示研究对象背后的复杂动因和意义。
质化研究也可以灵活地适应研究问题的变化,并允许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直接互动。
然而,质化研究也有一些限制,比如样本规模较小,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可能有限。
无论是量化研究报告还是质化研究报告,都需要进行严谨和透明的方法论和数据分析过程。
在写作研究报告时,需要清楚地描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并结合具体的例证和分析结果进行详细的解释。
此外,还需要说明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的偏见,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总之,量化研究报告和质化研究报告各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限制。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标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在写作研究报告时遵循严谨和透明的方法论和数据分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概念上的区别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
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
在数据收集方面,一般用观察法、量表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来搜集数据,这些方法在实施之前都已经设计好,不允许随意改动。
实验过程中有严格的控制。
数据分析通过专门的分析手段,如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软件等,研究者可以利用他们解释数据并预测因果或相关关系。
2、质化研究:(1)质化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主观价值判断来选择研究问题,研究者进入被研究者的立场,描述、分析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和行为,研究者认为自身就是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强调观察到的世界是由研究者构建出来的,承认自己在知识建构中的核心地位。
(2)具体方法上,质化研究多采用目的性取样,抽取出典型的样本;数据搜集方面,质化研究者根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决定如何对被试样本进行访谈和调查,并借助于文献、实物寻找出所要研究问题的相关材料。
在数据解释方面,质化研究者依赖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认知建构,包括直觉和推理,用日常语言进行描述,不受任何外在标准的束缚。
五、关系1、二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释、预测和控制。
2、研究过程中,质化研究也会采用一些数量化的手段,借助数据来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结论。
量化研究的假设部分和研究结论部分一般也是质化性质的,离不开质化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元分析方法(一)含义:是一种对分析的分析,以整合结论为目的,通过对大量个别研究结果进行的一种再统计分析。
(二)特点:(格拉斯Glass)1、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不是对原始数据的统计,而是对统计结果的再统计。
2、应该包含不同质量的研究。
3、目的是寻求一个综合的结论。
(三)元分析的研究步骤: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目的:即组织研究框架,既可以考虑不同范围中的实践问题,可以考虑理论问题。
(1)确定研究中想要探索的文献领域及将要包括的题目范围,建立一套挑选研究样本的“包含”与“排除”标准。
(2)充分理解自己所要分析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2、彻底的文献搜索。
是元分析研究的关键。
根据Rosenthal(罗森塔尔1984)提出的大概分类标准,包括书、期刊、论文、未发表的研究、电子数据库等文献资料。
3、分析以往的研究结果。
对搜索到的研究报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各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样本大小、被试特征、结果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等,并根据分类的原则,从中筛选出进行元分析的独立研究结果。
4、元分析方法实施。
结合研究结果和研究目的,进行定量元分析。
(1)首先,提出假设,构造进行元分析的统计量。
(2)然后,计算各研究的综合统计量,为元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5、撰写研究报告。
报告元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优点1、相对于显著性水平检验而言,在对效应值的估计和对效应值的信度分析上更为精确。
2、对研究过程要求严格,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
3、能发现一些单独研究不能发现的潜在的效应和规律。
(五)缺点1、发表(出版)偏见。
发表的文章多为显著性效应明显的文章。
2、研究文献的质量问题。
3、时间跨度较长,导致研究结论的时效性问题。
心理测验的编制步骤1、确定测验目的(1)明确测量对象;测谁?(2)明确测量目标;测什么?(3)明确测量用途。
什么用?2、制定编题计划:编制测验的总体构思,要明确两个方面信息。
(1)全面而具代表性的测验内容;(2)对各个内容点的相对重视程度,通常用百分比来表明。
3、编辑测验项目(1)收集测验资料。
资料要丰富、趣味,有普遍性。
(2)选择项目形式。
题型、材料、表述等。
(3)编写测验项目。
注意项目取样的代表性、范围、难度、表述、数量、说明等。
4、预测和项目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同质样本进行预测,对测试难度、项目区分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5、合成测验:把预测后有价值的项目选择出来,并排成有组织的测验。
(1)测验项目的选择:根据测验的性质选择,注意难度和区分区。
(2)测验项目的编排:由易到难。
并列直进式和混合螺旋式两种编排方式。
(3)编制复本6、测验标准化:对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测验分数的程度的一致性做出规定。
7、鉴定测验:确定其信度和效度。
8、编写测验说明书。
多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过程:5步第一步:计算数据总体变异量并对之进行分解。
1、各自变量的主效应量。
2、各自变量的交互效应量。
3、误差效应量。
(残差)第二步:计算各因素引起变异量对应的自由度(即数据发生变异的次数)1、各自变量主效应对应的自由度:dfA=a-1 ;dfB=b-1(a,b是自变量A、B的水平)2、自变量交互效应对应的自由度:dfAB=(a-1)(b-1)3、残差的自由度:总自由度减去上述三项自由度:dfE=dfT-dfA-dfB-dfAB(dfT=被试总数-1)第三步:计算各变异源引起数据变异的方差,即均方(MS)第四步:计算各效应是否显著的检验统计量F比率。
即计算各效应方差与残差方差的比值。
F比率越大,表明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交互效应越明显。
第五步:给出方差分析表和分析结论。
包括各自变量的主效应、交互效应、残差三个方面的数据。
多因素实验设计分类1、独立组实验设计:随机方法分配被试,每一被试只完成一种实验处理。
2、配对组实验设计:对被试进行配对分组,每一被试组只完成一种实验处理。
3、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被试不分组,被试完成所有的实验处理。
4、混合实验设计:每组被试完成某一个或多个自变量所有水平的实验处理(被试内),但只完成另一个或另几个自变量的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被试间)。
平衡额外变量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
1、区组实验设计:将个体差异从残差中分离出来。
(只有一个额外变量)2、拉丁方设计:将两个额外变量的影响进行平衡并将变异从残差中分离出来。
选择实验设计的类型,需要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实验条件确定,特别是变量的性质。
1、被试的多少(少:重复测量,多:混合、独立组)2、自变量性质(适不适合做被试内变量,即实验处理的顺序效应大不大)3、实验任务繁杂(简单:重复测量;复杂:混合、独立组)混合实验设计:一般用矩阵表示。
(被试间因子构成行,被试内因子构成列)增强统计检验能力而又少犯I型错误1、a表示I型错误,即零假设成立,但是由于各种误差使统计检验达到显著水平,因而下结论说平均数之间有显著差别。
换句话说,研究者侦查到不存在的实验效应。
2、措施:(1)降低误差变异。
这可以通过实施好的方法来达到:清晰无误的指示语、可靠的仪器、前后一致的程序、任务-被试协调一致等。
(2)增大实验效果。
要求采用更强的实验操作。
(3)适当增加被试人数。
减少样本本身的随机误差。
(4)改变分析方法。
(5)改变实验设计。
方差分析中,把个体差异从误差项中剔除时,检验能力就增强了。
这可以通过区组设计、协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设计等方法实现。
改变实验设计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实验中使用较少的实验条件。
这样,每组的被试人数相对增大了,同时,使用较少的实验条件也会使实验效果增大。
(6)改变任务。
稍微或显著地改变实验任务(使用新的实验范式),使实验任务更符合被试的心理年龄特点。
(7)减少极端数据。
第一,在实验程序中使任务清晰明确,被试不会误解;第二,通过筛选、排除极端被试或使用重复测量设计;第三,修整数据。
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误差来源及其相应的控制方法(一)各种误差的来源:1、忽略相关变量导致的误差。
如果我们对影响某一问题的因素了解愈多,我们就能愈恰当地计划研究。
忽略相关变量常常导致误差。
控制方法:(1)在实验之前大量地查阅文献。
文献要有选择地精读。
(2)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来保证科研信息的丰富和畅通。
2、对数据的不适当分析导致的误差。
3、不适当的取样导致的误差。
4、与研究者(实验者)有关的误差。
(1)实验者的预期导致误差。
1963年,罗森塔尔等人发表的关于聪明白鼠和笨白鼠的研究,是心理心理学史上说明实验者的预期对导致实验结果误差的著名例子。
控制:采用双盲实验,让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假设,不知道谁是实验组,谁是对照组。
(2)研究者与实验者伪造数据。
近期较为著名的例子是韩国克隆专家黄禹锡学术造假事件。
控制:实验结果要由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实验室加以重复检验,同时,要提高学术道德素质。
(3)与实验者有关的误差还包括:实验者没有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实验;实验者在登记数据或转录数据时出现错误,而且,这种错误时有利于实验者意愿的。
5、使用二手不准确的材料导致的误差。
有一些误差不与实验本身有关,而与报告它们的方式以及科学文献中传播这些研究信息的方式有关。
较为著名的例子是霍桑实验研究结果的不正确信息和解释没有加以甄别而广为流传。
控制:尽可能使用一手资料,对二手资料的真伪要加以严格的甄别方可使用。
(二)误差的控制1、个体差别的克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