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认识到德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比喻和论证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
3. 现实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为政以德”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5. 现实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2. 文本解读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比喻和论证手法方面的理解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 现实案例: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例子。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代的政治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为政以德”的实践意义。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政治决策过程,体会德治的重要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以及如何将“为政以德”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4.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的理念,提高道德修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观念;
2.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4.课外阅读:推荐一本关于孔子或《论语》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将“为政以德”的理念运用到家庭生活中,为家庭成员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300字。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论语》中“为政以德”的内涵。同时,针对学生在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课堂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
4.反馈与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论语·为政以德》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反思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为政以德》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案例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观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2. 课堂讨论总结: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讨论中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为政以德》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教学材料。
4.2 教学材料1. 学生教材:《高中语文》相关单元。
2. 参考资料: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第二节课:案例讨论,分享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3. 第三节课:课堂总结,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为政以德》中的比喻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为政以德》。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法: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和《为政以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为政以德》,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完整性、结构清晰性和语言表达准确性。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关键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2)对孔子为政思想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论语》及《为政以德》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孔子为政思想,分享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分组讨论,第2课时用于布置和讲解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为政以德》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科书。
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孔子思想的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
2. 讲解“为政以德”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讲解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总结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为政以德”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为政以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是否清晰地讲解了“为政以德”的概念和内涵,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是否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置课程,回顾已学的关于“德”的相关知识。
(2)提问:“德”在现实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要求学生标注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解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阐述自己对“为政以德”的理解。
2. 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解释其寓意。
五、课后反思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对于“为政以德”的理解和应用。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可相互评价,了解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为政以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引用经典文献,解释“为政以德”的出处及其含义。
通过现实案例,展示“为政以德”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导入:通过引用经典文献,如《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
1.4.2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国内外政治领导人以德治国的事例,让学生了解“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
1.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例子。
1.4.4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进一步阐述“为政以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章:理解“为政以德”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包括道德、公正、仁爱等方面。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的原则应用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读经典文献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分析其中的道德、公正、仁爱等要素。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将“为政以德”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
2.4.2 讲解分析:详细解读经典文献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强调其中的道德、公正、仁爱等要素。
2.4.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将“为政以德”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场景。
2.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角色扮演体验,讨论如何将“为政以德”原则应用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
2.4.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和角色扮演进行点评,并进一步强调“为政以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本篇文章所讲的教材为《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这本教材是以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为主要内容,精选中国古代文化中众多名篇背后所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文字、注释、翻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能够通过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本教案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并能够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倡导的为政以德的法门,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现实纷扰,进而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案设计1.任务型阅读首先,老师要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存在问题,在阅读的教学中附上个别化的问题解答,并让学生做任务型阅读,即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例,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问答形式的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问题解答。
如:《三人行》(1)本篇文章主旨是什么?(2)“有意者进,请坐。
”中的“意者”指的是什么?(3)文章中的独孤口谈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带着问题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要求,达到知道和理解文本的目的。
2.课堂破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老师选择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破题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以德而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这个问题是老师事前为学生准备的,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德治天下”的思想,探究为政以德的具体实现路径。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在确保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式地分析指导,引导学生避免与现实脱节。
3.教材外的拓展借此机会,老师还可以参考其他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和佳作来拓展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给学生心灵上的一些启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
高二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获奖教案之一
高二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获奖教案之一高二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获奖教案之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教学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教学建议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充分预习自读三遍。
集体朗读,正音正字。
告知本课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自己琢磨。
参照注释和译文翻译各章,找出翻译不顺或你认为有误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论语选读》1-4课是政治专题,本课中心论题为“为政以德”(板书)。
是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德为政”。
请同学指出本句翻译错误处。
生:“以”翻译成“运用”不正确,词性不对。
“运用”是动词,“以”应翻译为介词性的“用”或“凭”。
本课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主旨及意义的是哪些章节?“为政以德”的意义是什么?生:一、二章统领全文,鲜明提出本课的中心主旨“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揭示了意义: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首章用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用当代政治术语来说,就是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示例: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
(《孟子·离娄上》)2.有耻且格。
(翻译此章)二章用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
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全社会人民要有羞耻心。
但夫子说“为政以德”,百姓自有羞耻心了,世道人心、社会风气自正。
(驳:一些教案把“为政以德”的意义归结为“无为而治”。
窃以为欠妥。
单言“无为而治”,在当代人眼中,恐怕都以为是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吧。
儒讲无为而治与此有别。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5)李泽厚辨之甚明。
《集释》: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政治道德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为政以德》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重要论述。
2. 强调政治道德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为政以德》这篇文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道德的意义和作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二章: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核心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主要观点。
2. 探讨孔子提出的“仁爱”、“忠诚”、“诚信”等道德原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段落。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三章:政治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关于古代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探讨古代政治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社会和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四章: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析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
2.掌握《论语》中的重要典故,如孔子弟子的言行和故事。
3.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意义,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法。
4.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课《论语·学而篇》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特点;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读懂《学而篇》,记住其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涵;3.根据《学而篇》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与重要性;4.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不耻下问,不畏困苦”是做人的一种态度和品德。
第二课《论语·为政篇》1.引导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含义和内涵;2.分析孔子对政治道德的看法和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3.探究“上行下效”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领导者应该如何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4.结合中国实际,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三课《论语·中庸篇》1.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基本含义和原则;2.带领学生读懂《中庸篇》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探究其中涉及的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抓住“中庸”的精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4.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中庸思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集体讨论,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实际落实到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又注重团体合作和集体提高。
教学评价1.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公民意识;2.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4.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民参与,提倡以公共利益为 导向的治理模式,与“为政以德”中关注民生和倡导德治 的理念相呼应。
当代社会治理案例分析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政府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社会治 理手段,实现了较高的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日本社区治理
日本在社区治理方面注重发挥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居民参与和合 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德治与法治结合实践
中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既重视法治建设,也注重发挥德治的作用。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培 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措施,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
06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制定
平时成绩评定方式说明
课堂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提出有见地的问 题和观点。
小组作业
按时完成小组作业,体现团队合作精神,贡献自 己的力量。
社会治理创新
借鉴德治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 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和水平。
和谐社会构建
通过德治理念的应用,促进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和
谐发展。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传统讲授法优缺点分析
优点
01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掌控 课堂节奏。
02
系统性强,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 体系。
03
06
《孟子》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的观念,认为统治者应该 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现代政治哲学理论链接
社群主义
强调社区、家庭和国家的价值,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 义务,与“为政以德”中重视道德和社会和谐的思想相契 合。
协商民主理论
主张通过公民之间的平等、自由和理性的协商来达成政治 决策,体现了“为政以德”中尊重民意和重视公正的精神 。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3)分析“为政以德”对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为政以德”与西方政治理念的异同;(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3. “为政以德”对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2. 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3. 比较“为政以德”与西方政治理念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孔子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为政以德”与西方政治理念的异同;5. 案例分析法:选取生活实例,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3. 讲解演示:讲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孔子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为政以德”与西方政治理念的异同;6.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实例,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解决问题;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为政以德”的重要性;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践行“为政以德”。
高中语文《一为政以德》3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一、教学《论语》的指导思想1、尽可能确切理解孔子思想的原意,把握原始儒学精神。
儒学经过千年的发展,已变得非常丰富,可谓博大精深。
从今天的角度看,有的发展是好的,而有的发展则是误导。
我们有必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把握元典的真正内涵。
2、始终保持批判的眼光。
审视孔子的儒学思想,需要批判精神;审视后世对儒学的种种发展更需批判精神。
没有批判,就难得真知。
3、学以致用。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主张,“经典的教学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只是部分赞同。
对于像《论语》这样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已融入民族血液和骨髓里的经典,应该既重文化,又重实用,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理解经典,反思生活。
二、《为政以德》教学的基本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2)理解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本内涵,并略作评价。
(3)背诵重点章句。
2、时间安排:2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理解课文的前四章,第二课时理解其余内容。
三、课例呈现: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的很多思想精华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请大家看一则材料,然后请说说它包含了怎样的思想精神。
【PPT呈现材料:温总理在汶川】(附后)师:这则材料体现怎样的思想内涵?生1: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可谓以身作则,兢兢业业。
生2:温总理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重视生命,以人为本。
师:理解很到位。
温总理爱民如子,可谓有“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可谓有“德”。
温总理是一位仁德之人,仁德之官,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这是现代版的“为政以德”的典范。
(师板书课题:为政以德)下面,再让我们回溯到遥远的孔子时代,体会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简要理解开头两章(2.1,2.3)师:请大家默读2.1、2.3章,思考:从“参考译文”看,分别有哪些翻译要点?(先后请了两个同学回答,老师再略作补充,明确以下要点:介宾倒装——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点实词——所,共通“拱”,道,齐,格;虚词——而,表示转折;省略——(民)有耻且格,承前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
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
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
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
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
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
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
年轻时曾做过小吏。
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
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
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
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
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
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
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
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
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
在当世他不愧为伟
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论是论纂的意思。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也许—葬歌》教学设计北京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闻一多的这首《也许》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前面教师在讲《现代诗三首》前,可引导学生学习“泛读导引”《中国新诗发展概述》,使学生逐步了解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创作特点,初步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主张。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学生朗诵闻一多的诗歌,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情,以及他的“三美”主张是如何在《也许》中实践的,体味技巧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过程:
1. 预习阶段
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扫清字词障碍,注意读出葬歌的沉痛之情。
2. 了解背景知识
学习《也许》前,要求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了解他的诗歌创作主张,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可由学生先介绍,教师再明确。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有诗集《红烛》、《死水》。
新月诗派,20世纪20年代,以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新诗流派。
3. 诵读本诗,品味诗情
①读完此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此题意在激发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真实感触)
②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想象中女儿死亡的事实,于是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
以寄托哀伤之情。
③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可以表达作者对亡女怎样的情怀?
参考:诗人蕴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奔突翻涌,时刻准备喷发。
然而,诗人却极力控制这种激情,使它深深包蕴在每一个词句中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情感动力。
作者并不愿接受女儿已死的事实,只当它是睡着了。
“那么夜莺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好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这些诗句读起来,让人心碎。
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爱心,为不幸的少女呼唤着彼岸的宁静。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表明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处处流露出对女儿的体贴入微、呵护备至。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依依不舍之意,哀婉之情尽在其中。
④作者在诗中有没有流露悲伤的感情?为什么?
参考:诗中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
因为作者已把内心的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慈爱,所以诗中只流露诗人对女儿的关怀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内心中的悲伤哀痛之情。
诗人以“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全诗中共出现5次),使作者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女儿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这样更能突显作者对女儿的挚爱,视她虽死犹生,所以诗人不愿说女儿已死,而是说女儿只是安睡。
虽然全诗没有悲伤的字眼,但那却是作者努力抑制住悲痛的心情,把悲痛升华为对女儿呵护备至的感情,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把对女儿虽死犹生,呵护备至的感情表现出来。
用平静的笔触写成此诗。
4. 感受艺术魅力。
讨论:闻一多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德是个“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三美”在《也许》一诗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参考:“音乐美”是指音节和韵律的和谐,追求节奏感。
《也许》全诗一节16行,每行9个字,即9个音节,但大多数以单音词结尾,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抑扬顿挫;而且讲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都很强。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讲究视觉形象。
读此诗时,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深夜的郊外,没有阳光,没有蛙鸣,没有夜鸟的啼叫,连一丝风也没有。
皓月当空,诗人怀抱夭折的女儿,静静地坐着。
一切都是那么的静,静得可以听见根须在吸水,静得可以听见蚯蚓在翻泥。
女儿是夭折了么?不,不,不是。
她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
那么,就躺在爸爸的怀里,不要怕,乖乖睡,乖乖睡……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眼泪,没有号啕,而父
亲的悲伤我们不会没有感觉到!
“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外形而言的。
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
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整齐划一。
,与音乐美、绘画美和谐统一,形神兼备,各臻其美,非精心雕琢不呢不过为之,堪称“三美”的典范。
5. 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歌《死水》,使用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分析这首诗。
6. 个性化学习的指导(任选其一做答)。
①根据《也许》这首诗提供的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改写一篇文章(可参看课后练习三)。
②读完《也许》我们被闻一多深挚的感情所打动,有感于他对女儿的无限怜爱,试着给闻一多也写一首诗吧,表达对这位悲痛不已的父亲的深深理解。
关于课后的信息化教学的课外拓展:
《也许》让人想起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同样是痛失幼女,同样是深沉细腻、痛彻心肺父爱,请简评这两篇作品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