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历史文化与昭通
昭通社会、人文环境
昭通市的人文环境昭通人文邮编:650000区号:0870面积:面积23021平方公里人口:人口467万位置: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下游气候:昭通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北部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
行政区划:全市辖昭阳区及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0县1区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 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
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和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汇重地。
在历史上为加强中原与云南的联系,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历史昭通历史悠久,西周末年的“望帝”在这里带领他的部落崛起,教民务农;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李冰在云南开凿“五尺道”,自此,云南地区开始接受中原的文明,而昭通正处在“五尺道”的枢纽位置。
昭通境内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基本属于高山立体气候,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昭通山地资源丰富,各种山珍以及水果十分丰富,而且还是中草药之乡。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摘要:
1.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简介
2.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
3.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
4.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5.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简介】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昭通市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展开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具有昭通特色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文献和遗址,是昭通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形成,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昭通地区就建立了党的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昭通地区党组织坚决贯彻党的路线,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
这些历史事件为昭通红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的组织建设,包括党组织的成立、发展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领导作用;二是革命斗争,包括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以及其他斗争形式;三是英烈事迹,包括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昭通籍烈士的事迹;四是红色遗址,包括革命活动旧址、烈士陵园等。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是昭通市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红色文化也是昭通市独特的旅游资源,对于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昭通
金 江 魔 芋 片
地方特 产
碗 碗 红 糖 版 纳 地 毯
昭 通 酱
昭通苹果
云南引种最早、分布集中的西洋苹果品种树。蔷 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温带果树。金帅又名金冠, 原产美国。1910年首次由日本引入中国大连栽培。 1940年,昭通人吴敬漪从四川成都购150株,栽 于昭通洒渔乡。今昭通地区果技站仍保存当年栽 的正常结果树70余株。 该品种适宜较冷凉少雨 的地区栽培,以年均气温9℃-11℃、降水量700 毫米以下最适。果实9月上旬成熟。具有丰产稳 产特性。金帅果实平均重180克,长圆形。低海 拔地区栽培的果实扁圆形。果皮底色黄绿,成熟 后金黄色。肉质细,味偏甜,有芳香,宜鲜食, 易生果锈,贮藏后会发绵。
发现 国内 罕见 古象 化石
昭通大山包生态旅游区
简介 大山包生态旅游区位于云南小昭通市西部,距城区79公 里,海拔3100—314 0米,年平均气温6.2℃。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 颈鹤的越冬栖息地,已被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家 所熟知。每到冬季,大批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家背负行 囊,登上了大山包;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奇.阿奇波派 出的“滇东北黑颈鹤越冬考察队”也走进了大山包。 1990年1月5日,经昭通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昭通市大 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1994年3月31日经云南省人民 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晋 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月经国际《湿地公约》 批准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现有的30个国际 重要湿地之
一、历史悠久 昭通这块古朴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 远流长。1982年,昭通市北郊过山洞出土了 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化石”, 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云 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 说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 一。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约 六千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 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 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 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 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 蜀民的拥戴,当了蜀王,号“望帝”。公元 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焚 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 进一步经略云南,派常颔将李冰开凿的焚道 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中 原文化的南渐,今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 得风气之先,是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 文化影响的地区。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摘要:一、云南昭通红色文化背景介绍1.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2.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1.毛泽东与云南昭通2.周恩来与云南昭通3.朱德与云南昭通三、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重大事件1.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昭通2.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昭通3.解放战争时期的云南昭通四、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2.红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3.红色旅游的发展五、云南昭通红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1.经济影响2.文化影响3.社会影响正文:云南昭通,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
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深深扎根,不仅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支柱,还对我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云南昭通红色文化背景介绍昭通地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地形复杂,历史上曾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通道。
早在1927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昭通开展了革命活动,红色文化在这里逐渐发展壮大。
二、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我国红色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云南昭通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红色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足迹,为昭通的红色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重大事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昭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红军长征经过昭通,抗日战争时期的昭通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昭通解放,都成为了昭通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传承红色文化,昭通市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同时通过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传承给后人。
五、云南昭通红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红色文化为昭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风貌。
红色文化成为了昭通人民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总结,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昭通文化——精选推荐
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
[1]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关于昭通作家群,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就是指昭通籍的写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是至今还生活在昭通的作家;二是已经离开昭通来到昆明后继续写作的作家。
这个群体三个层次的作家:第一个层次是奠基者,这批人有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甄朝彬、朱冬才、陈孝宁、夏天敏等,他们作品的共同点是极富有昭通的文化意味。
虽然蒋仲文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一点现代主义的因素,但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昭通本质文化精神的体现。
第二部分的作家经历了出去——归来——再出去的人生旅途。
如黄玲、潘灵、雷平阳、付泽刚、胡性能、张仲全、刘广雄等。
当然这部分作家中雷平阳和张仲全没有“归来”的经历,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大概是一致的。
这批作家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
昭通作家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创作者首先是昭通人,他的作品要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他的整个创作背景要体现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观,他的叙述是昭通式的叙述。
[2]编辑本段熏陶: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学”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乌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朱提”一名最早出现于西汉,系彝语地名音译,是昭通古时称谓。
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诏大理文化,为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35年设县至公元630年设置通州,其间虽有郡县建制变化,但“朱提”之名未变,共存在760多年历史。
昭通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昭通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昭通,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本文将分析昭通的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
昭通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昭通地区出土了大量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证明该地区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谋人头盖骨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智人化石。
这表明昭通地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昭通是一个交通要塞和商贸中心。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连接滇中与川、滇与黔的重要交通枢纽,使得昭通成为西南地区物资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
作为一座重要的商贸城市,昭通也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昭通市进行了积极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战略调整,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昭通市在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些优势的发挥,为昭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节能减排。
与此同时,昭通积极推动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制造业的转变,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此外,昭通还依托丰富的历史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未来,昭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昭通市将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昭通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市场需求也非常大,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昭通将进一步加强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昭通市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提升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未来,昭通的制造业将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此外,昭通还将进一步挖掘历史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昭通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元阳梯田、昭通古镇等,这些独特的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昭通将进一步改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昭通简介介绍
农业产业特点
01
02
03
农业资源丰富
昭通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 源,特别是特色农产品, 如苹果、梨、花椒等。
农业产业化发展
昭通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 化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培 育,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
农业科技推广
昭通市加大农业科技推广 力度,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工业产业特点
能源和化工产业
昭通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是 连接川、黔、渝三省市的重要 交通枢纽。
昭通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等地的航线,方 便游客前往全国各大城市。
02
昭通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昭通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 昭通市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东北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 文化底蕴的城市。昭通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使 得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下面将详细介绍昭通 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昭通市拥有丰富的煤炭、 磷矿等资源,能源和化工 产业发展迅速。
制造业发展
昭通市积极引进制造业企 业,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培育和引进
昭通市加大企业培育和引 进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 新和品牌建设。
服务业发展情况
旅游业发展
昭通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 大山包、扎西会址等景点,旅游
业发展迅速。
05
昭通的未来发展与机遇
昭通的未来发展与机遇
•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是 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 ”之称。昭通市是一个集能源、化工、建材、食品、制药、 冶金等产业于一体的城市,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物流中心和 商贸中心。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昭通的特点与优势
昭通历史简介
霍承嗣墓壁画于1963年春在昭通县城西北后海子中寨发现。1965年冬拆迁至
县城原孔庙内,建室保护。从已有的实物资料看,晋代壁画墓,在云南是首次出土; 像这座具有确切纪年和地志的东晋壁画墓室,国内亦属少见。整个壁画,技巧虽然 不高,但从反映的内容看,却有多方面的价值。从绘画上看,作者注意经营位置, 墓主造型高大,而其他人物则有意缩小,主从关系鲜明;各种颜料的运用,且历千 余年而不退色,可见配料、着色上的水平。从军事上看,“夷汉部曲”的形象、铠 马、戈矛、弓箭的配备,均为珍贵的资料;从墓中人物所显示的等级、尊卑关系, 以及各种神话宗教图案的出现,可以窥见晋代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若干侧面。
返回
唐
唐豆沙关袁滋题纪摩崖,是作为 封建统一国家的唐中央政权与南诏地 方政权关系史中一项重要的实证文物,
豆 沙 关
又是唐贞元间中原、巴蜀与云南交通
袁
史的真实记录。学术界认为袁滋题纪
滋
摩崖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
题
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阙,正载籍之
纪
误、留袁书之迹”六大历史价值。已
摩
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 在今盐津县豆沙镇境内,刻石高约60
申”、“十月癸卯”、“十一月乙卯”等字,立
碑 碑时代,因缺年号,说法不—。据考证应为东汉
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所立,是我省现有的唯一的 一块汉代碑刻。
碑文记述汉代武阳令之子孟广宗(字孝琚)的 生平事迹,孟氏为著名“南中大姓”之一。中间 6行为四言铭辞,第12行为七言“乩曰”;末2行 为立碑者题记。碑文两侧有青龙、白虎形纹,下 有龟蛇纹(玄武),上段应为鸟形(朱雀),谓之 “四神”。此碑文辞典雅,书体方正平满,简朴 古茂,体势夸张,横排纵放,画像及书法都是东 汉时期盛行的风格。梁启超在题跋中说:“见此 碑可证汉隶今隶递嬗痕迹,皆与书学有关”,是 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65年云 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昭通市简介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与四川、贵州接壤,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43个乡镇(办事处)。
2007年末总人口545.97万人,其中有苗、彝、回等23个少数民族54.2万人。
历史悠久。
古称“朱提”、“乌蒙”,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古“南丝绸之路”之要冲,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项,省级11项,市级34项,县区级206项,馆藏文物1.75万件。
1935年2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为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
人才辈出。
近现代以来,曾诞生和哺育了抗日名将罗炳辉,中共早期革命先驱刘平楷,云南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国柱,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名将张开儒,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国学大师姜亮夫,当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
当代,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作者,形成了备受省内外广泛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
区位优越。
东南面与贵州毕节地区相接,西南面与曲靖会泽、昆明东川相连,西面、北面、东北面与四川凉山、宜宾、泸州毗邻,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云南北大门”之称。
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四大中心城市辐射的交汇地带。
由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正在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区位优势逐步凸现。
地形复杂。
居于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
市内平均海拔1685米,其中市政府驻地海拔1920米,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形成了大山包、黄莲河、铜锣坝、小草坝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迷人风光。
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昭通:咽喉西蜀,锁钥南滇
昭通: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8年第07期昭通这个地方对我来说真的很陌生,查阅资料才得知它是云南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地处滇东北,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也是云南入川的主要通道,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当地群山绵绵,江流滔滔,是苹果喷香、花椒呛鼻、“吃洋芋长子弟”的好地方。
天然的交通历史博物馆从四川宜宾驱车几十公里就来到了昭通盐津县豆沙关。
在昭通民盟市委的安排下,盐津县统战部莫部长与一位精通当地史料的专家侯老师亲自在路口迎接我们。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关河北岸的悬崖上,是古人沿五尺道进入云南的第一道天险雄关。
关口前的栈道为都江堰开创者、秦蜀守李冰差人所凿,宽约五尺,起伏不定,难以通行,故名“五尺道”。
道上山石嶙峋,马蹄在石块上踏出的印迹多达200余个,深者可达三四寸。
关上有唐碑亭,亭内岩壁上有唐代袁滋题记,题记为中唐御使中丞、著名书法家袁滋于公元794年出使云南路过石门关时所刻,全文120余字,其中“袁滋题”三字为篆体,其余皆为楷书。
在关河南崖绝壁的斜洞内,还存有棺木9具11件,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豆沙关僰人悬棺。
据说,僰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僰人于周代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僰侯国便建在宜宾境内,与如今的水富县仅隔着奔流不息的金沙江,可到了明代,这一民族却突然人间蒸发,而川、滇、黔三省崖壁上的悬棺则是这个神秘的南方少数民族留给世界的奇观和谜语。
我环顾身旁的树木在风中摇曳着深浅不一的树叶,远眺关河两岸的山岭,只见山岭如同巨斧劈开一般,峭壁悬空,南北对峙,河水像是熔化的黄金带子,绕着群山缓缓流动。
山风吹过,栈道上回响起沙沙声,伴着叶片飞落和草虫低鸣,也许还有诸葛亮挥师入西蜀将士们的跋涉脚步和马蹄在石块上连续不断的踩踏。
我们坐在凉亭石凳上听侯老师讲当地流传的典故,听李兰义军出雄关和石达开强渡朱提江;听吴三桂、陈圆圆夜宿豆沙关和蔡锷讨袁过石门……听侯老师说,1956年夏,原县文化部门的某位领导听说当时隶属于大关县石门乡的豆沙关石壁上有一通摩崖石刻,是诸葛亮南征留下的古迹。
云南昭通古王部族谱
昭通古王部族作为昭通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昭通古王部族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和珍贵的历史遗迹。
这是一部记录着昭通地区诸多古代部族文化的系图,不仅展示了古代部族之间的和演变,也体现了当地古代文明的独特力。
昭通古王部族作为一部充满故事和传承的历史文献,不仅仅是一张系图,更是一本懂昭通历史的"II"。
它以丰富的内容和准确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幅悠久而神秘代部族传承之路。
古王部族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最早始祖,这些祖先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历史时期。
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如同流淌在血脉中的记忆,激活了一代又一代昭通人的自豪感和归感。
中记录的是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人物传记、家族典故、文化传承等等。
这些信息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昭通古代文明的瑰宝。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古王部族的起源与发展、部族的血缘与、家风家训的传承与传统等等。
一部完整王部族,离不开广泛的调查和严谨的整理工作。
当古代的家族成员逐渐增多时,他们开始将族传承给后代同时加入新成员的信息,从而形成了一部更加完备王部族。
这种循环的传承让族不断完善,也为后供了一个研究自身家族历史的重要途径。
古王部族的编纂工作,不仅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脉,更是为了让后代子孙了解和认同自己的家族历史,增强情感共鸣和传承的责任感。
通过对中人物、事件的记录和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昭通人民的和勇敢,同时也得以了解昭通历史文化的关键节点。
对于今天的昭通人来说,古王部族不仅是一本家,更是文化传承的沉淀。
在现代社会中,用户可以通过中的信息找到亲关系、宗族血脉,同时也可以了解家族的家风、家训等传统价值观念。
这样的传承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同自己的家族身份,也有助于培养家族团结和亲情的意识。
昭通古王部族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不仅可以促进昭通地区文化传统的发展,也为当代人们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
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还是从历史发展的,古王部族都是一本充满和韵味的"百科全书"。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放牧画像砖(昭通市博禄乡
永乐“梁堆”出土,陈本明
同志收集,捐赠);驮羽人
宝瓶青铜朱雀(大关县悦乐
乡汉坪出土);天王镇小鬼
铜像(绥江县公安局、人民
法院审理文物案件获得)等 等。国家三级文物425件。 其中:新石器文物14件,商 周文物时期文物22件,东周 时期8件,春秋战国151件, 西汉时期23件,东汉时期 128件,魏晋时期1件,明代 23件,清代75件,民国时期 4件。这些文物古迹之中不乏 稀世珍宝。
昭通扬琴,曾经流行于昭通等地的古老曲种, 现已断代,濒于消亡。昭通扬琴是一种坐唱艺术, 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唱为主兼有说白, 演唱者自己打扬琴伴奏。
洞经音乐也是昭通民间文化中的古老形式。据调查, 昭通洞经音乐的源头在四川梓潼,同时,昭通洞经音乐又 是云南的源头之一。旧时,昭通城内比较著名的洞经学社 有四个,即:“敦义学”、“伦理学”、“述孝学”和 “普缘社”。昭通洞经学社,由于不拘于任何一个教派, 其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关帝庙、孔庙、文昌宫、老君 庙的各种“会火”活动都参加,而民间求雨,丧葬度亡等 法事道场也参加。昭通解放后,洞经学社解散,洞经音乐 无人演奏,濒于消亡。近来,昭通一些有识之士和热心人 自发组织了昭阳洞经乐团,致力于恢复和发扬光大,又初 见雏形。
溶洞
昭通市绝大部分属石炭岩地层,地下水蕴藏 量较大,溶洞众多。可供开发旅游的溶洞据不 完全统计有巧家县荞麦地的仙水洞、铝厂的溶 洞、小河乡竹山仙人洞;昭阳区炎山的冷风洞、 盐津县县城溶洞、牛寨溶洞;大关县的青龙洞 溶洞群;镇雄县的热水洞、中村溶洞、母享仙 人洞;威信县的麟凤天台山溶洞;鲁甸县梭山 乡的黑石溶洞等。这些溶洞千姿百态,绚丽多 彩,各具特色。市内各县都有溶洞,而且很多 溶洞传说神奇,有待探明、开发为旅游区。
我的家乡云南昭通
-
1
一、简介
2
二、自然景观
3
三、人文历史
4
四、美食文化
5
五结语
1
一、简介
一、简介
01 云南昭通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北部 ,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02 这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气候 宜人,被誉为"南方瑞士"
03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云 南昭通的独特之处
2
二、自然景观
二、自然景观
都让人流连忘返
欢迎您来我的家乡云南昭 通,一起探索这个美丽神
秘的地方
-
感谢您的欣赏
汇报人:XXXX
时间:20XX.7
PART 4
四、美食文化
四、美食文化
1. 昭通米线
昭通米线是昭通的特色美食,也是中国四大米线之一 。这里的米线筋道有劲,汤头鲜美。无论是清汤米线 还是酸汤米线,都是那么地美味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四、美食文化
2. 豆腐脑
昭通的豆腐脑口感细腻,鲜嫩可口。无论是早餐还是夜宵,豆腐脑总是吸引着许多人前来 品尝。配上辣椒酱和香菜,更加美味可口
2. 历史古城
三、人文历史
昭通市区还保留着许 多古建筑,历史悠久 。比如位于市中心的 红军广场,是昭通人 民为纪念红色革命而 修建的。广场上有一 座红色军事纪念塔, 纪念着昭通人民曾经 为了自由和民主而奋 斗过
三、人文历史
3. 文化名人
昭通是一个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的地方,如清代文学家 丘濬、现代作家刘兰芳等。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 代的人,并丰富了昭通文化的内涵
1. 山水之间
昭通地处滇东北山区,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蜿蜒的大渡河从城市穿流而过,两岸山峦起 伏,河水湍急,景色壮观。这里的自然风光迷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
昭通古城景点介绍
昭通古城景点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昭通古城,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被誉为“滇东第一古城”。
昭通古城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城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昭通古城位于昭通市区的中心地带,古城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整个古城被一圈城墙环绕,城墙高大厚实,现在已经成为一道壮丽的城市风光线。
古城内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如庙宇、宫殿、牌坊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昭通古城堡。
昭通古城堡是昭通古城的核心建筑,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城堡之一。
城堡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官府、寺庙的居住区,外城是平民百姓的栖息地。
城堡里有数不清的房舍、庙宇、宫殿、钟楼、鼓楼等建筑,规模宏大,堪称一座城中之城。
昭通古城堡不仅有着雄伟的建筑、壮丽的景色,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昭通古城堡内,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昭通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了解古代昭通的历史典故、建筑风格,领略古城的魅力。
除了古城堡,昭通古城还有许多景点值得游客探访,如青龙寺、白塔、龙潭公园等。
青龙寺位于古城内,建于唐代,是昭通市内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寺内有许多古代文物,如佛像、碑刻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白塔是古城内一座独特的建筑,建于宋代,高耸入云,石雕精美,是昭通古城的地标建筑之一。
龙潭公园是古城内一座休闲娱乐场所,绿树成荫,湖水清澈,是市民最喜欢的休闲去处。
第二篇示例:昭通古城,位于中国的云南省昭通市,是一处保留完好的古代城池遗址。
这座古城建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昭通古城曾经是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昭通古城的城墙建筑依山而建,呈现出独特的地形特点。
城墙全部由石头垒砌而成,高大雄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城墙上还保留着许多古代的箭楼、角楼等防御设施。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昭通古城的全貌,感受那段古老时代的沧桑和风采。
家乡的风俗作文云南昭通
家乡的风俗作文云南昭通我们都有着家乡,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那里有着我们美好的回忆,我们在家乡渐渐长大,有着疼爱我们的亲人,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时光,家乡就是我们的停泊的地方,我们就像是家乡中的船。
我的家乡昭通,我一生永远不会忘记的地方。
我首先介绍昭通的人文历史地理,昭通的人文倡导发展文明社会,建设文明社会,实现文明社会。
昭通的文化悠久,昭通不断的发展文化,推进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昭通的的文化,建立了昭通文化的传播,学校就是家乡传播文化的途径之一。
我们在上学时期,学习的知识就是在传播昭通的文化,我们通过学习知识,知道了更多的文化,以后为传播文化提供的条件。
文学界的文学作家、文学者,通过文学作家、文学者的文章,传播着昭通的文化,让国内和国外了解昭通文化、认识昭通文化,吸引国内和国外的人。
喜欢昭通的文化,学习昭通的文化,传播昭通的文化。
我在网上查找资料,昭通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一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圣土。
1982年出土的距今五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昭通人的牙齿化石,说明了在五万年前便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周末至春秋时期,今昭通出了一位“教民务农”的传说人物,据蜀王本纪、华阳国治以及水经注记载,这位著名的人叫杜宇,杜宇入蜀,“教民务农”,得到蜀民的拥戴,后当上了蜀王,号望帝。
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今昭、鲁坝区较蜀地更早的跨入了农耕时期;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派蜀郡李冰开凿僰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进一步通略云南,派常頞将僰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加速了中原、巴蜀、云南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采纳唐蒙的'建议,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开修“南夷道”,朱提郡建置,直接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昭通社会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唐降称乌蒙府;清雍正九年(1731),在完成改土归流并镇压了土司残余势力的叛乱后,云、贵、桂总督以鄂尔泰乌蒙“不昭不通之者甚也”,奏请雍正恩准“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易名昭通府。
昭通文化传统
昭通文化传统
昭通,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美丽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受当地人民的热爱和传承,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
昭通的文化传统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昭通的民俗文化。
这
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逢节日,当地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昭通的文化传统。
除了民俗文化之外,昭通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独特的歌舞
艺术、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昭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昭通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歌舞表演,如芦笙舞、火把舞等,这些表演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昭通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此外,昭通还有着许多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如竹编、木雕、刺绣等,这些手工
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昭通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当地的手工艺人们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将这些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为昭通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昭通的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一大宝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是当地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昭通的文化传统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和魅力。
《图说家乡昭通》课件
文化特色
地方文化
01
昭通地区拥有独特的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在
教育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传统文化传承
02
学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开设书法、民族舞蹈等课程,让
学生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
语言教育
03
除了普通话,昭通地区学校还教授方言,以保持地方语言的传
承。
教育成果
高升学率
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昭通地区的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许多学 生考入国内知名大学。
美食文化
烹饪技艺
昭通菜注重烹饪技艺和 火候掌握,讲究色香味 俱佳,具有较高的艺术 价值。
食材特色
昭通地处山区,食材新 鲜、天然,以当地特色 食材为主,如野生菌、 山野菜等。
饮食习惯
昭通人的饮食习惯较为 独特,注重早餐和午餐 的丰富性,晚餐则较为 简单。
PART 06
旅游景点
著名景点
昭通古城
拥有悠久的历史,保存 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 是昭通历史文化的代表
2023 WORK SUMMARY
《图说家乡昭通》课 件
REPORTING
目录
• 昭通概览 • 自然环境 • 经济发展 • 文化教育 • 昭通美食 • 旅游景点
PART 01
昭通概览
地理位置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 、贵、川三省交界处,是连接西 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重要交通枢
纽。
昭通市下辖1区、10县,总面积 2.3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
量。
特色农产品
昭通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如苹 果、花椒、烟草等,这些产品在国 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 争力。
农业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品质, 昭通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 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介绍我的家乡昭通市
商贸物流
商贸物流
昭通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云南省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之一。境内有G213、G326 等国省道贯穿全境,还有渝昆高速、镇赫高速等高速公路经过。此外,昭通机场已开通多 条航线,方便了与国内各地的联系。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昭通市的商贸物流业发展提供 了有力支持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昭通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许多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景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介绍我的家乡昭通 市
演讲者:xxx
演讲时间:xxxx
介绍我的家乡昭通市
自然环境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商贸物流 旅游资源
目录
介绍我的家乡昭通市
昭通市,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东北部,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昭通历史悠久,文化底 蕴深厚,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业、工业和商贸中心。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有着丰富的 自然和人文景观
-
THANKS
介绍我的家乡昭通市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昭通市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北部,地形复杂多样,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境内有乌蒙山、牛 栏江、赤水河等自然景观。昭通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 充足。这里的自然环境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 的地区之一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
昭通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以种植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为主。近年来 ,昭通市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 质量和效益。同时,昭通市还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
工业发展
工业发展
昭通市的工业以能源、化工、建材、食品等为主导产业。近年来,昭通市政府加大招 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积极培育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历史文化与昭通建筑研究————昭通古建筑研究[摘要]昭通的古建筑群在昭通的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建筑形式受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外来建筑群的影响,表现在建筑的西方化和建筑的考究,此外,昭通的地方建筑遗存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刻探究。
总之,昭通的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昭通历史文化昭通建筑建筑是生活的舞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平,那个时代的精神。
人生离不开建筑,大部分具有精神价值的物品都以某种形式连接在建筑上。
昭通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以人为主,是沒有理论的人本建筑。
简言之,昭通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其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徵。
建筑应当反映生活,而生活是根植于文化的。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具有了“记忆中的活力”。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把文化融入建筑,使其和谐统一,建筑才能彰显其灵,突出其魂,经过时间的洗礼,烙上历史的印记,建筑见证历史,见证着社会的文明。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没有建筑文化就没有建筑。
建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促动建筑业的发展,这是人们早已共识的基本原理。
但是,建筑是以文化为指导的,没有文化就没有建筑作品的产生,最原始的建筑是树巢和洞穴。
我们的祖先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筑巢、建洞穴的,而是在漫长的原始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抵御猛兽和虫害,挡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来源,时势造英雄,地域产文化。
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特殊的地域文化。
因此,民族风俗习惯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昭通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域,在千百年来,各族同胞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既有对自然的崇敬,又有人文的建筑。
同时,外来文化也经这一地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昭通古建筑雕刻艺术昭通有较为厚重的历史积淀,在长期与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黔文化的交融中,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不论是音乐、文学,也不论是民俗、建筑、雕刻,无不闪射着浓郁的特点、鲜明的地方色彩。
昭通历史开发甚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便已是一个中原通往西南夷的重要门户,之后从明清至近代,昭通更是盛极一时。
据史书记载,昭通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曾在税收上创造过全省之最。
在清末民初直至上世纪30年代,大量外省商家涌入昭通,大兴土木,修建会馆、庙宇。
这些建筑物一般都配有石雕、砖雕,其风格一方面深深打上了各自省市的特色,一方面也吸收采纳了昭通地方艺术风格。
另外,昭通本地的财主们也纷纷建家族祠堂、建豪华民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李家祠堂和龙云家祠堂,这些建筑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经济的繁荣成就了昭通雕刻异彩纷呈、风格多样,艺术表现迥异的特点。
昭通2000多年的雕刻作品几乎囊括了雕刻中圆雕、透雕、浮雕、缕空等多种雕刻形式。
从现存出土文物来看,汉晋时期的砖雕、石雕多为浅浮雕。
艺术风格古朴、刀法遒劲,线条流畅生动,让人肃然起敬。
而汉砖上的浮雕则流畅、飘逸、生动,给人以可亲可近之感,而且刀法娴熟、练达,给人以艺术享受。
至于近代的石雕则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透雕、深浮雕、圆雕手法交会使用,雕刻手法复杂多变,雕刻风格或雍容华贵,或高雅脱俗,或秀丽清爽……总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异彩,美不胜收。
特别是龙家祠堂内那块闻名遐迩的九龙碑更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大有皇家园林雕塑的气派。
从内容表现上看,我市现存的雕刻中,其雕刻主题,视建筑物或其它载体的功能而定。
汉晋时的雕刻多为几何图案,也有不少车马砖,表现古代的交通工具。
精致的则有牧放畜牲的场景,上面的人物造像发结竖立,身披羊毛披毡,手挥牧鞭,再现了当时昭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而用作祭祀、墓葬、石碑等严肃场合的雕刻内容,则为传统的龟蛇、花鸟、辟邪等,形象庄严,与中原的石雕极为相似。
近代雕刻取材就更为广泛,一般来说其内容多决定于建筑之功能用途。
如笔者小学时读书的今市实验小学内就有不少极为精美的石雕,作为栏杆装饰。
其内容有表现古代学子发奋读书的、有表现状元登科及第的、也有山水、花鸟画,与校园相当谐调。
而庙宇、会堂、祠堂内的雕刻则多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演义小说。
如市区内江西庙中的雕刻就有取材于《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名著的作品,而在龙家祠堂、李家祠堂中则有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作品,情节性十分强,而且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除上述内容外,昭通石雕中还有大量造型优美的松、竹、梅、兰、牡丹、菊花及山水画。
雕刻中的人物形象均采用写实主义手法表现,栩栩如生、造型准确、画面灵动。
而且人物一出现就是一群人,各具个性,一个与一个不同;动物形象无论是传说中的龙、凤还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走兽狮虎象或飞禽等均雕刻得活灵活现。
而花草虫鱼则多采用国画中的工笔手法,精雕细刻,一笔一画均一丝不苟,比如荷叶上的叶梗都能雕出来,看了之后不得不佩服古代石雕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与认真精神。
圆雕类型则多为猛狮形象较为传统,但不能忽视的是除庙宇、衙门外的猛狮外,还有许多建筑物中的附件,凡石头作原料的也是经过艺术处理雕成物形的,如柱础(支撑木柱子的石头)有的就被刻为南瓜形,盛开的荷花形,而一般殷实户住宅门前的石雕则多为云纹图形簇拥着的鼓形。
有不少人家门前还立石制坐墩,这种造型就更显多样化了。
昭通古建筑物上的雕刻艺术,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是一笔永远闪灼着夺目光彩的瑰宝。
今天,我们不仅要保护它,而且要深入研究它,让它成为我市悠久历史的形象标志!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
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
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
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
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
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
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二、地方民族风格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明清风格。
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
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
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
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四、“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
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 .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
慧远传》)。
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
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以总体的自然环境。
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
历来的山水“画论”和堪舆学说,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
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
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
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