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学习教学理论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王洪玉(合作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甘肃合作747000)【摘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在学习、分析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学习理论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认为该理论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及评估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接受学习意义学习同化启示戴维·奥苏贝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
他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研究领域。
奥苏贝尔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持批评的态度,在他的学习理论中他一方面批判了行为主义者或联结主义者将实验室里的动物心理研究直接搬入学校,从而将动物的心理简单等同于人类心理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他又创造性地吸收了同时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论思想,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先行组织者等学习论思想,并使学习论与教学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对当前教育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
一、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一)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他对意义学习的描述,他极力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为此,一方面,他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下了精辟的定义,从而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
他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
另一方面,奥苏贝尔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结合起来,理清了四者之间的关系。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1]
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教育广角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刘丽娟(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6)【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有意义学习的提出,以及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当今教学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启示奥苏贝尔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持批评的态度。
他认为,这些学习理论并不探讨在课堂里发生的学习,而只是根据实验室里的学习不加分析地外推。
在他看来,“一种真正实在的、科学的学习理论主要关注在学校里或类似的学习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并对影响这种学习的各种因素予以相当的重视。
”①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为此,他详细分析了四种学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以及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1.1 有意义学习的提出1.1.1 对四种学习类型的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接受学习就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因此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受学习就不能不成为攻击的对象了。
奥苏贝尔将这四种学习结合起来,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他根据学生学习的形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他认为接受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内化,把要认识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将来再现或者派作他用;而发现学习无非是学生要内化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其他方面与接受式学习是相同的。
他又根据学习过程的不同性质,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布鲁纳奥苏贝尔教学实践(3篇)
第1篇在教育领域,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两位心理学家对认知发展及教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教学实践,分析其特点、应用及影响。
一、布鲁纳的教学实践1.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认为,儿童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构建知识,实现认知发展。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以下几点:(1)认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2)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任务。
(3)认知发展受到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学习活动的影响。
2. 布鲁纳的教学实践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主张,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式学习。
布鲁纳提倡通过探究、发现和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结构化教学。
布鲁纳认为,教学内容应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4)跨学科教学。
布鲁纳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布鲁纳教学实践的应用(1)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兴趣,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结构化教学。
将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奥苏贝尔的教学实践1. 奥苏贝尔的认知发展理论奥苏贝尔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个体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认知结构的不断扩展。
2. 奥苏贝尔的教学实践特点(1)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强调,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知识。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它强调人类行为的动机是从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
这一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根据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决定的。
内在因素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目标的设定等;外在因素包括教师的激励措施、家庭环境以及同伴的影响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外界环境,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赞扬,以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对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的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给予学生成功完成任务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信心。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强调了学习目标的设定对于学生动机的影响。
教师应该与学生合作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学习目标与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相匹配,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感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例如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是心理学家克劳德·奥苏贝尔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归结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的兴趣、乐趣、好奇心等内心的驱动力,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外部奖励和惩罚对人的激励作用。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他们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实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积极的学习行为。
教师可以设置学习小组竞赛,每周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并给予奖品或奖励。
这样一来,学生会通过外在奖励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除了内在和外在动机之外,奥苏贝尔动机理论还强调了目标设置的重要性。
目标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并向他们明确地解释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制定具体的行动步骤,逐步实现目标。
通过目标设置,学生会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还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
及时、准确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还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和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关于激励和动机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基于外界奖励或惩罚而产生的动机,而内在动机是指源于个体内心的兴趣、满足和成就感而产生的动机。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尽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人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来产生行为的动机,因此它更具持久性和深远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决策、给予学生选择权和鼓励学生表达观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个体在行为中能够体现自己的主动性、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决定学习的方式和时间等。
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
我们还应该注意给予学生适当的外在奖励和认可。
虽然内在动机更重要,但外在动机也不可忽视。
适当的外在奖励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奖励、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等方式,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我们还应该注意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提供给学生支持、合作和尊重的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有趣的活动、创设轻松的氛围和关注个体差异等方式,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尽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给予适当的外在奖励和认可,同时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第一段: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深刻、有效的学习理论,它结合了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哲学,为教学实践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
有意义学习理论专注于学习者如何感受世界,并将认知、经验和文化等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并强调学习者理解和表达他们想象、感受和体验的关键,将学习理论带入教学实践行为中。
第二段: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早期教育阶段,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热烈追捧。
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有关话题。
许多教师发现,通过引入有意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更好地学习到知识,相比传统的学习方法能取得更大的效果。
在客观的教学中,有意义学习理论减少了学习者学习的局限性,强调学习主动性,使学习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第三段:在探索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的过程中,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它的有效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有意义学习理论更易于激励学生,更容易建立起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并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的学习效果。
同时,它还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段:然而,有意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弊端,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实施障碍。
特别是在教师技能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充分挖掘有意义学习的潜力,使得学习效果减少,甚至全然失去了作用。
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引入有意义学习理论之前,应当加强预备工作,提高自身技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有意义学习理论。
第五段: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深深吸引着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学习理论,它将认知、经验和文化等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拥有更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的学习效果。
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虽然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技能,才能充分发挥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功能。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引言奥苏贝尔(Abraham Maslow)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动机层次理论”,即所谓的“奥苏贝尔动机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类内在的动机和需求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同时也可以为教育学领域提供指导。
本文将探讨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和应用,希望能够对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一、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概述奥苏贝尔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分成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依次从低到高,构成了人类内在驱动的动机结构。
生理需求包括饥饿、口渴、睡眠和性欲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指的是对于身体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和稳定等方面的需求;社交需求是指人们对于归属感、社交关系和友谊的需求;尊重需求是指个体对于被尊重、受重视、获得认可和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1. 着眼于学生的不同需求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提醒我们,在进行初中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层次。
每个学生的动机和需求都有所不同,有的可能更关注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有的可能更追求社交和尊重需求的实现。
作为教育者,需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
2. 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更加需要归属感和友谊的支持,也更加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着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并且能够在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3. 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奥苏贝尔动机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每个人在人格完善和成长中的最终追求。
初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能力。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摘要: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嗤之以鼻。
认为语文不能单纯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并认为语文素养也不是靠“接受学习”可以提升的。
那么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是就得全部抹杀呢?我认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意义接受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历来备受争议。
语文教育因为其特殊性以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口相传的教育习惯,方法多局限在单纯的讲授上。
老师全盘倾出,学生全盘接受,完全的灌输式的教学。
那么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真的一无是处么?它能否得到更好的利用呢?奥苏贝尔有意义上的学习理论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戴维·奥苏贝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1963年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应该尽可能的有意义。
根据接受知识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接受学习究竟有无意义取决于学习进行的条件如何。
有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是:(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
实现意义接受学习关键是: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或教师在进行新的教学内容之前,要注意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的观念。
奥苏贝尔把这种对新知识习得起基础和关键作用的知识称之为固定点。
在奥苏贝尔看来,学习者对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机械学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学生还没有具备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之前就要求他们学习新的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鉴于教学条件、教学习惯等因素,教师大都不讲究教学方法,只是将教参上罗列好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直接照搬给学生,而学生也将其奉若神明,一字不漏记录下来,以为至此完成学习任务。
这就使人们往往将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等同起来,将教师的讲授教学看成是促成学生机械学习的原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必须是有意味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的方式,以及工具和技术
的运用。
同时,学习者需要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紧密
联系起来。
这一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
注重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同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模拟、案例分析等,让学生
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应用场景,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也应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小块,鼓励学生分步骤地学习,
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追求答案,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总之,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学习过程的“有意味”程度,促
进学生更深入的学习。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内心深处追求的价值观和自我实现的动机,而外部动机则是指通过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来激励人的动机。
这个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对于初中学生的内部动机的培养非常重要。
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内部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动机。
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呢?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决策,充分尊重和支持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主感和成就感,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内在动机。
外部动机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外部动机可以通过给学生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如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评选优秀学生的方式来给予学生肯定和奖励,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和批评的方式来避免学生产生消极的外部动机,鞭策他们努力学习。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还强调了目标设置的重要性。
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调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努力程度。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适当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还指出了情境对学生动机的重要影响。
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适宜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情境,如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积极倡导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游戏式学习、实践探究、情感教育等,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和兴奋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引言教育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动机作为促使学生付出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奥苏贝尔提出的,该理论以动机为核心,探究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因素,提出了外部激励和内部动机的结合对于学习的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概述奥苏贝尔动机理论认为,学习的动机受到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价值观念以及目标导向等,而外部因素则涉及到奖励和惩罚等激励机制。
奥苏贝尔认为,只有将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有效地参与学习。
1. 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强调了学生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提高自我效能感。
这可以通过引入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和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实现。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 合理运用外部激励机制3.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奥苏贝尔动机理论认为,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动机。
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强化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奥苏贝尔动机理论认为,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激发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如何去实现它们。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解读,帮助他们理解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小学教学的启示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及心理学界都存在有意义学为一谈不的,不是同一个连续维度的对立的两极上,有,而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及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也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几种不同的学习类型是完全对立, 而且不少学者都倾向于用单一的模式来解释本质上并不相些学习既具有机械学习的一些特性也具有意义学习的特性, 同的学习类型,往往将接受学习完全等同于机械学习,将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学习。
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谈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重新认识这几种学习而有些学习也同时具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某些特性。
同时,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类型,以期对我们的小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有意义学习”的提出奥苏贝尔指出,在进行接受学习时,所学习的东西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传授的,学习者只需把所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以后可以再现和利用即可。
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在于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授予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习认知结构之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出来然后再进行学习的。
发现也就成为了进行学习的第一阶段,这可以说是与接受学习完全不同的过程,而发现之后,与接受学习的特点相近。
而意义学习的实质在于“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所谓实质上的和非任意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特别有关的某一方面,如一个意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相联系着。
”它有两个先决的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要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并且要表现出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其次所要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是具有潜在意义的。
如果学习者学习时是任意地和逐字地来记忆所学知识并不理解其意义,那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就是机械的,学习也就是机械的学习。
他认为这4种学习有完全不同的学习过程,不能将其混义的,4者存在着交叉。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斯贝尔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Robert M. Osborn)提出的,他认为
人们参与某种活动的动机是基于他们对于该活动的期望和成就感的认知。
根据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观点,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是基于他们对学习的期望和成就
感的认知。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点,比如使用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参与某种活动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该活动能否满足自己
的需求。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
学内容和方法。
如果学生需要获得成功的成就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挑战性但是又可以
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成功的经验。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指出,人们对于某种活动的期望和成就感的认知是可以通过他人的
反馈来形成和调整的。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反馈,让学
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来调整学习策略。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
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让他们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动机和能力。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内
在动机,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
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就。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奥苏贝尔动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多种动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动机因素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个体对某个活动内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的需求,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外部奖励或惩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初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动机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启示,设计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引导学生外在动机的教学行为。
一、强化内在动机1. 考虑学生需求:教师应当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设计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这样的课堂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 提高学生成就感: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制定可实现的目标,提供相关支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3.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任务安排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在选择中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增加学生的内在动机。
二、引导外在动机1. 利用外部奖励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应奖励机制,如加分、奖励、表扬等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奖励可以成为学生认可和肯定的外部动机因素,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2. 提高学生学习的期望:教师可以通过具体课堂表现和成绩表现等方式,帮助学生对于学习的期望逐渐提升。
这样的期望可以成为学生行为和表现的外部动机因素。
3. 关键信息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关键信息和反馈,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些信息和反馈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和参与,从而成为学生外部动机因素的引导者。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因素,而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只有在考虑到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奥苏贝尔有学习理论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
课 题没有 潜在 意义的话 ,那么 学习过 程和学 习结果 都不可能是有意义的 。 1 . 2有意义学习的 、 亡理机制 奥苏 贝尔认 为 ,同化 是有 意义学 习的心理 机制 。 “ 同化 ”这一概 念 , 最初 是 由皮亚杰提 出来 的 ,指 的是个 体把 客体 纳入到 已有的 图式 中去 ,从
21正确 看待各种学习理论 . 课题不是 本身 没有潜在 意义就 是没有 奥 苏 贝尔 理 顺 了 接 受 学 习 、发 在内化过 程成 为有意 义 。同时 他根据 上面提到 的有意 义学 习的两个 条件 , 现 学 习、意义学 习 、机 械学 习四者之 认为如果 材料有 意义 ,但 学生 没有学 间 的关 系 ,摆正 了接受学 习与 发现学 习的心 向 ,只是 逐字逐 句的记 忆 ,或 习的位置 ,使人 们对言 语讲授学 习有 者说学 习者具有 学习的 心向 ,但学 习 了 进一 步的认识 。现代 许 多的事 实表
1 01
渐再进 入细微 的听辨 ,让学 生在 音乐
听觉能 力也有更高 的要求 。如果在 多 视 唱练耳 教学 中引入其它理论学 中感知 和弦的存在 ,感知和 弦的 交替 声部 的 共 同 合 作 中 ,能 够 自如 地 唱 科知识 教学 ,实现了 由单 向度到双 向 和变化 ,这种在实 践中 的感知会给学 好 、唱准 自己的声部 ,就说明 具有了 度 、 互渗透 型关 系的转 变 ,实 践了 相 生 留下深刻的 印象 ,比孤 立 的听 辨要 较好 的听觉能 力。但 是 ,合唱要求 的 学 科之间 的有机联 系 ,拓深了理论 思 具体得 多 ,对于和 弦的 感知和理 解也 听觉能 力 ,是在能独 立唱好 自己声部 维 的广度 。这 要求教师 在讲授相关课 将大 大提速 。对于听辨 的理 解并 不能 的基础上 ,还能够听 辨 出其 他队 员和 程时 ,头脑 中要有较 为成熟的理论体 局限在 音高的 听辨 ,通过 这种结 合音 声部 的声 音形态 ,以便随时调 控 自己 系图景 ,在 点与点的联 系中寻求 对共 乐作品 的听辨 ,能 够进一步 了解和 掌 的音色 、音量 、力度 等 ,使之 与其他 性知识 的掌握 。同时可使学 生明 白视 握音 色 、力度 以及不 同的乐器和 人声 声部均衡、谐和。合唱对学生听觉能力 唱 练耳 与其 它学 科在整 个体系 中的地 的发音 在音乐 中的表现和 作用 ,从而 的训练与提高 ,是单旋律训练所无法相 位 ,有了共性 的对整体体 系的理解 的 进入到 更高层 次的音乐听 辨和感 知 。 比的 。因此 ,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合唱 基础 ,学生对于 单独的体 系中的某一 只有这 样 ,视 唱练耳课程 才真正起 到 教学 ,能 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部 分 ,在理解 与掌握上就 相对得心应 它应有的作用。 系统训练其识谱、记谱能力、良好的音 手 。在这种相互 带动的过程 中 ,实现 准、节奏感和听辨、分析能力以及和声 了整体的互赢 。 听觉能力 ,积累音乐语汇 ,使学生最终 5视唱练耳与合 唱的渗透 . 参考文献 : 视 唱 练 耳 教 学 技 能 性 强 ,与 乐 具有准确表现音乐的能力。 【 1 苏 】 ・ _ ・奥 斯 特 洛 夫 斯 1【 A 7 I
奥苏贝尔学习教学理论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有 关 观念 可 以建立 起非 人为性 和实 质性 的联 系 ,所 谓有 意义学 习 的心 向是 指学 习者 能积极 主 动地 在新 知识
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 向性 。
( )奥 苏贝 尔的 教学理 论 。 二
中,符号所代表 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 的联系的过程 。所谓
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 习者认知结构 中已有 的表象 、有意义 的符号、 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 ,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 2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心理机制。奥苏贝尔在 16 年出版的 《 . 93 意义学习心理学 》一书中提 出了同化理 论 ,他认为同化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 。同化 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 中的起固定 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 进而被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 中来 ,其结果一方面 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 ,获得心理意义 ;另一方面使 已有 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 ,增加 了新 的内容建立了更
学习、教 学及 动机 理论 的基础上 ,分析 了其对课堂教 学的启 示。 、
[ 关键词]奥 苏贝尔;有意义接 受学习;先行组 织者 ;同化 ;动机理论 [ 中图分 类号] G 0 O [ 4-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o—44 20)0-0 2 ̄0 o8 69(08 3 09 4
一
、
奥苏 贝尔学 习 、教学 与动机理论
( )有 意义 接受 学 习理论 。 一
1 意 义接 受 学习的定 义 。奥 苏 贝尔 区分 了接受 学 习 与发 现学 习 ,机 械 学 习与 有 意义 学 习 之 间 的关 .有 系 。他指 出 ,接受 学 习与发 现学 习 的区别在 于 ,发现 学 习 比接受 学 习多 了一 个 “ 现 的 阶段 ” 发 ,那 种 认 为 接 受 学 习必然 是机 械学 习 ,发现 学 习必 然是 有 意 义学 习 的看法 是 不 正 确 的 ,无论 是 发 现 学 习 还是 接 受 学
奥苏贝尔教学实践的启示(3篇)
第1篇一、引言奥苏贝尔(Ausubel)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奥苏贝尔的教学实践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奥苏贝尔教学实践的启示。
二、奥苏贝尔教学实践的核心观点1.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意义学习:学习者通过理解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学习者的先验知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包括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和认知资源等,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 先决条件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先决条件。
这些先决条件包括:(1)知识的可接受性:学习者能够理解新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知识的可利用性:学习者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3)知识的可应用性:学习者能够将新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奥苏贝尔教学实践的启示1. 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奥苏贝尔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
具体包括:(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2)梳理知识体系:教师应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 强化先决条件教学奥苏贝尔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先决条件。
具体包括:(1)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针对不同风格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2)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是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关于激励和动机的理论。
该理论揭示了人们在行动时的动机来源和驱动力,并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内在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一些启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将围绕着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点:自主性、目标设置和反馈,探讨其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决策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选择题或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解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提供解答,让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参与度。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提倡设置明确的目标。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定具体、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优势,并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教师还可以通过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进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强调给予及时的反馈。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进步。
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考试等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和提高。
教师还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面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及时的反馈,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设置明确的目标和给予及时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启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取得进步。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奥苏贝尔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曾经创立了战后世界性教学改革热潮中颇有影响的教学流派之一。
奥苏贝尔运用认知观点首次对人在实际教育环境中的有意义言语学习活动进行研究,在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到今时今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仍有着不可比拟的指导作用。
一、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学习和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改革中,讲授式教学往往受到人们强烈批评,被视为“填鸭式”、“满堂灌”的注入教学,而与此同时接受学习又被批为“鹦鹉学舌”,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机械而又被动的时候,“发现法”作为其对立面出现了。
奥苏贝尔理论的创立理顺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四者之间的联系,摆正了集中学习的位置,有利于我们对教育进行反思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两种主要形式。
一方面学生将接受学习作为掌握广博知识的主要途径,因为发现学习获得的知识较为零碎且费时费力,所以它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发现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使学生获得一种方法、习得一种能力,因此它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因此,两种方法各有优劣。
在短时间内要获取大量的知识主要靠接受学习,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系统知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学生对技能与学习方法的掌握,则需要通过发现学习才能解决。
通过“发现”解决问题后得到的结论或方法有助于加强记忆,深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因为简单的机械学习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论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作用时,我们也不能贬低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还曾详细阐述了两种学习之间的非矛盾性。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选择应着力追求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的合理搭配,并尽最大可能发挥出二者的优点,克服缺点。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应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09-15第10卷 第3期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SHAANXI R TVU J OU RNALSep15,2008Vol110 No13【教育论坛】奥苏贝尔学习教学理论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韩亚梅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深入地研究了认知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他的动机理论系统地分析了成就动机的构成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从而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在阐述和评价奥苏贝尔学习、教学及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同化;动机理论[中图分类号] G4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49(2008)03—0029—04一、奥苏贝尔学习、教学与动机理论(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1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
奥苏贝尔区分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在于,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学习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无论是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也有可能是机械的。
针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二者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的问题,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理由有三点:第一,发现学习可能会浪费太多的时间,不适合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第二,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发现学习来获得,在一些学习情境中,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第三,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通过发现学习来获取知识,当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得到满足时,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获取新的知识。
因此,他认为接受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奥苏贝尔认为,所谓有意义接受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与发现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
21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心理机制。
奥苏贝尔在1963年出版的《意义学习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同化理论,他认为同化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
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
31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结果。
与其他认知派学习理论一样,奥苏贝尔也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
他认为,认知结构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诸多类属者,类属者即概念或观念,众多的类属者按层次组织起来就是认知结构。
换句话说,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3[收稿日期]2008-03-12[作者简介]韩亚梅(1977- ),女,陕西省武功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
他认为,认知结构既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
41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
奥苏贝尔提出,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第三,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适当概念。
这里,所谓材料的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性。
(二)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
11教学基本原则。
奥苏贝尔认为,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
逐渐分化的原则是指首先应该学习包涉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
整合协调的原则是指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织,通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消除可能产生的混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关键特征为根据在各项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精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能综合贯通,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21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在三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首先,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习者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的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其之上;其次,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最后,这种稳定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他认为,先行组织者有两类: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用于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它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知识的异同,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
(三)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性。
与众不同的是,在奥苏贝尔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1)认知驱力;(2)自我-增强驱力;(3)附属驱力。
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
自我-增强驱力反映了一个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日益加剧。
附属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需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的重要性日趋降低。
奥苏贝尔认为,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包含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但是,这三种成分的比重是各不相同的,这取决于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种族和个性结构等方面的因素。
二、奥苏贝尔学习、教学与动机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一)正确认识接受教学。
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可知他对认知领域的学习是从两个纬度进行了划分。
一个纬度是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他认为,所谓接受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将教学内容内化。
而发现学习则不同,它的主要特点不是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求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的排列、组织或转换,然后再同接受学习一样,将之内化,以便将来再现或运用。
另一个纬度是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他认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条件和心理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和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则是同化。
很明显,有意义的与机械的,接受的与发现的,这是划分学习的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两个纬度。
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或机械的,关键是这种学习是否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就不会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
(二)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巩固和清晰,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方法很多,如课前、课中、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批改作业,专项知识检查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关键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广泛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
(三)运用“先行组织者”,同化理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吸纳旧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新的知识和概念。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先行组织者,认知同化理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前面我们说过,先行组织者有两类: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用于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它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知识的异同,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运用先行组织者可以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框架。
那么,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同时又高度概括地包含了将要学的新知识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理解新知识起到桥梁作用,为学生同化新知识创造条件。
同时,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一方面应提供适当的范例,促进上位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应找准恰当的上位概念,促进下位概念的同化。
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培养不同的学习动机。
在有意义学习的条件部分,我们说过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我们可以把学习的心向理解为学习动机。
而根据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这三种成分是随着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种族和个性结构等方面的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
这里,笔者重点谈一下不同年龄阶段,这三种驱力的发展情况。
认知内驱力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发展,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如果教育得法,它就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乃至成为成就动机的真正决定部分。
通常附属驱力在童年早期是比较突出的,这时,孩子们热衷于追求以父母的赞许和认可为基础的派生地位,并享受由这种地位所带来的乐趣。
在大多数文化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了青年人和成年人成就动机的决定部分。
因此,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就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培养不同的学习动机。
在孩子开始学习时,就要注意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指导孩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的认知驱力;在小学早期,要注意关心孩子的内在心理需要,做孩子的知心人,从而提高其附属的内驱力;在小学中后期,就要特别关注和指导孩子学会交朋友,指导孩子交好朋友,交在学习上、生活上能够互相激励和相互促进的朋友,从而提高自我提高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