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456

合集下载

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又说:“政在节财。

”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

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开创者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开创者和重要思想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塑造和传承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围绕着人伦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展开。

他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提倡君子行为准则,强调忠诚、孝顺、仁爱等美德。

这些核心理念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石,被广泛应用于整个中国社会。

三、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建立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秩序建立和道德规范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倡的礼仪原则被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起一套以孝道、友爱和尊重长辈为基础的社会伦理。

四、教育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培养后代的德才兼备,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他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千年的教育体系。

五、儒家思想的政治影响孔子的政治理念和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强调君权来自于天命,并提出了“君为臣纲、官为民纲”的治国思想,对中国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超越了其时的历史背景,对后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总结:孔子以其伟大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教育体系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引领者和思想家,他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思考和行为中。

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久弥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孔子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一道,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礼、义、人伦、忠诚等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德”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上的至关重要性。

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跨越了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等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2.孔子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孔子的思想不仅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同时也重视个人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敬天爱人,与人交往要恪守礼仪,像父亲和子女一样对待别人。

此外,孔子还提倡了“爱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上的“仁爱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互帮互助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方面。

3.孔子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温故知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而一个好的教育是在建立对人类知识的通晓和对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尊重之间取得平衡的。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

4.孔子思想对个人道德伦理的培养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孔子提出的“仁爱”理念,要求人们关注他人的利益,注重品德修养。

孔子认为,“人无恶事,而后可与言”,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问题,他才有资格有话可说。

这意味着,孔子认为个人道德的培养是一个人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孔子思想的“仁爱”文化也对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孔子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时代背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旧制度溃败(天子失去号召力),新制度未建立。

各地方势力崛起,军权高过相权,利益角逐激烈,存在各种新格局建立的可能性,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制度建构多选的可能。

关于君子的品德,孔子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阐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宪问》)由此可见,仁、智、勇是君子最重要的三种品德。

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君子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境界。

之后的《中庸》更是将仁、智、勇三者称为“天下之达德”。

君子,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的现实版,是有可能实现的。

孔子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 (《雍也》)由此可知,塑造君子人格也应该从“质”和“文”出发,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唯有将二个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个人才能最终成为受众人敬仰的谦谦君子。

总结孔子塑造君子人格的途径,主要有立志、好学、内省和依礼而行四种。

其中前三种偏重于“质”,最后一种偏重于“文”。

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

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

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

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

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什么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其中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道德。

这种深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而且也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延续、和中国文化的自信三方面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一、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始终,是中国伟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令人难以忽视。

孔子提倡礼贤下士,注重实践和应用,倡导仁爱和德行。

这种思想不仅贯穿于历史长河中,也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道德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思想中所强调的礼仪、仁爱、道德规范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形成了一种深深的熏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在不断发展、迭代和演绎中得以沿袭至今。

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所体现的延续,是中国文化的广泛传递和发展,这种传承在中国社会中处处可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的精神也在不断发展。

今天,孔子思想依然活跃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

中国的教育、行政、文化,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继续生长。

三、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中国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在国际上自信的重要来源。

孔子思想的关键在于其鲜明的本土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孔子思想的紧密结合,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孔子思想独具慧眼,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文化传统的传承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它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拓宽了中国文化的自信路径。

总之,从孔子思想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延续、和中国文化的自信三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到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建立的意义。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

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和教导对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的关系,并梳理其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原名孔丘,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鲁国。

他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被后人奉为经典,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学说主要围绕社会伦理、政治和教育展开,他提出了许多为后世所推崇的思想,如仁、礼、孝、忠等。

这些思想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仁为出发点,关注他人的需要与利益。

他认为,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修养,个体可以培养出仁的品质,从而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

2. 礼: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他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规矩和仪式,而是一种内外修养的表征。

3. 孝:孔子非常强调家庭伦理,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人类最重要的美德。

他主张子女应该尽忠尽孝地照顾父母,这也是传统中国家庭价值观念的基础。

4. 忠:忠是另一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忠诚于国家和社会,并且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

他认为,个体的成功和幸福与忠诚紧密相连。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孔子的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道德和教育的引导,社会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使人们能够和平地共存。

2. 教育体制: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期影响。

孔子提倡“教育无年龄界限”,鼓励不分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456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456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目录1、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2、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3、孔子对华夏上古时期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4、孔子思想在当代的作用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我小时就学过《两小儿辩曰》、三千名弟子,七十二贤人,初步对孔子有所了解。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于李世民所说:“民为贵,君为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等等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人要有一个信仰:为人民服务,忠于祖国,反对台独,支持祖国统一。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概括为: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加以培养。

即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他的这种主张成为我们教育的理论基础:人懂得了礼义廉耻,即一个做人的标准,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方向三、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孔子,全名孔丘,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实践和传承仁德。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至今仍然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将教育视作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核心,他强调教育的普及和以德育为主要目标。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有才的君子。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都产生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建立了儒家经典孔子经过整理和归纳,将古代经典的内容和思想文化传统加以系统化,形成了儒家经典。

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论语》,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对后世儒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他重要的著作还包括《大学》、《中庸》等。

孔子的经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教育和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四、奠定了儒家文化传统孔子奠定了儒家文化传统的基础,创立并传承了儒家学派。

他将孔子学说系统化并注重实践应用,影响着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

他的学说主张追求道德完善和修养,提倡个人的自我教育和实践,以及对社会的关怀和担当。

这种儒家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总结起来,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体现在他倡导的仁爱之道、强调的教育重要性、建立的儒家经典以及奠定的儒家文化传统等方面。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价值观、道德准则、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孔子对中华文化的主要影响方面:
道德伦理: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倡导"仁爱"、"忠诚"、"孝敬"等道德观念,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无敌"的思想,对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思想: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培养人的德才兼备,倡导以文化教育来塑造人的品质和素养,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君子"和"士人"的概念,强调社会中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

他倡导君主要以仁德来治国,提出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崇尚正义的理念,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传承:孔子对经典文化的整理、传播和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亲自编纂《春秋》等经典著作,注重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对后世学术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社会风气:孔子注重礼仪规范和社会道德的培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交礼仪、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风气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和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教育、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统

孔子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统

孔子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统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80年。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着整个
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倡导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人们应该具备仁慈、诚信、正直、宽容等品质。

只有这些品质之人,才能治理国家、建设社会,改善人民的生活,使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他认为,凡事都应当保持中庸之道。

不过分
崇拜、不过分厌恶,不过分贪欲、不过分清贫。

只有保持中庸之道,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妥。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孔子被尊
为“万世师表”,成为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的国教中,儒家思想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管理机制和社会的发展。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儒家思想都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孔子的思想也是极为重要的元素。

家长们教育孩子
们要具备仁慈、诚信、正直、宽容等品质,让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中国人,并把这种思想传承下去。

孔子的孔庙、孔林、孔子像等一系列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每年的“孔子文化节”等活动,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它集中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今天,这些思想仍然为中国人所推崇和传承着,成为了现代中国建设的重要参考。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孔子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和教导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孔子及其思想的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中国春秋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社会秩序的崩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面对这种局势,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他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提倡“礼”与“乐”的实践,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二、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被后人总结为儒家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支。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道德修养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认为,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需要通过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

这一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后来的政治、教育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与教育孔子被尊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和社会道德的关键。

孔子主张以德育为先,他强调学生应该通过模仿和学习优秀的榜样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水平。

他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四书五经”的核心内容,为后世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四、孔子与家庭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一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孔子提出了“五伦”的理论,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道德关系。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通过健康和和谐的家庭关系,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繁荣。

因此,孔子主张子女要孝敬父母,妻子要顺从丈夫,兄弟要和睦相处,朋友要互助友爱。

五、孔子与政治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还是一位政治家。

他对政治问题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孔子主张通过明君的领导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以仁爱为核心。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先贤,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体系,从儒家经典中可看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作用展开阐述,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先贤中,孔子被誉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1. 礼仪文化的推崇孔子强调礼仪之邦,认为礼仪是国家管理的基石,是治国安邦的关键因素。

因此,孔子极力提倡礼仪文化,他认为“经义,礼乐,诸侯,尊亲,敬长”是一国治理的基本法则。

孔子的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

2. 孔子的人际关系治理思想孔子强调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际关系,认为这些人际关系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元素。

孔子认为,人民与君王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像亲人一样友好相处。

孔子的这种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有影响,更影响了现代中国的人际关系。

3. 建议政府推广教育孔子强调知识跨越贫穷,推崇教育。

他认为推广教育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必要元素之一。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有深刻的启示。

4. 推崇中庸之道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处于中庸之道,他认为要避免两个极端,要尽量保持适度和平衡。

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的中国,而且对现代中国的积极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不亚于孔子本身。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体系之一。

1. 教育的贡献孔子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他认为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

他提出任人唯贤的人才选用原则,提倡教育的公平公正。

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论语》则强调了人们应当学习的道德和原则,即仁、义、智、信、廉、恕。

这些道德和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试析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关系

试析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关系

试析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关系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他不仅提倡了“克己复礼”的主张,更是以此为终身任务,为恢复周礼四处奔波,即使屡屡碰壁,却不改初衷,“知其不可而为之”。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孔子并不是一味地维护周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原有周礼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并将自己的学说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使礼仪文化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中国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礼”的历史发展及内涵变化“礼”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于礼仪之中,并且是对其所表达意义的一种深刻领悟,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用。

据史料分析来看,周公制礼作乐,虽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挥,更是对于民间采风的集合,是对当时百姓日常生活样态的具体体现和反映,是对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

而到孔子的时代,古礼发生了变化,形式与内涵面临着分离,同时也面临着被淡忘、扭曲、修改和僭越的命运,甚至是到了濒于灭绝的境地。

当时其他学者反礼、批礼、毁礼,唯有孔子对古礼进行维护、赞扬进而抢救、继承和发展。

他尽自己一生,尽量完备地搜集资料,抢救散失濒绝的古礼。

同时,面对当时老百姓对古礼日用而不知的现状,孔子始终保持清醒的自觉,用实践践行了自己的学说,他不仅保存了古礼,而且将所学的古礼融入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人格彰显了古礼的本质精神。

孔子礼学,建立在民间形态的礼和周礼基础之上,并经过孔子的整合,其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了周礼所包含的范围。

2 孔子“礼”的发展2.1 对礼的维护综合历史来看,春秋中后期,社会环境极其复杂、动荡,政治背景上王室式微,战争频仍,经济文化更是遭到严重的破坏,面对种种困局,孔子既为“礼崩乐坏”而痛心疾首,同时也将自己毕生精力和智慧投入到积极探索治理社会的“良方”的伟大事业中去,进一步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学说。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使是孔子把古人的“克己复礼”文化拿来运用,但是他并不是借此学说来推崇周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孔子并没有将其作为应对一切变化的金科玉律。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不仅创立了“儒家思想”,推崇“仁爱之道”,还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影响深远。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思想精髓更是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以至于世界的文化交流当中。

一、孔子在历史中的地位孔子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他也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鲁国公元前551年出生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吏,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孔子自幼聪慧过人,十分喜爱读书、学习经史。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历多次仕途失败,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一心向往“仁”的境界,为人民谋福利,推崇“中庸之道”,不断地进行教育实践和思想探索。

经过他和数代儒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其思想内容涵盖了政治、教育、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孔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仁”的概念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他认为人要以仁为本,即要与人为善,援引古代哲学家墨子的“非攻”思想,即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

他还提出了“愚公移山”这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培养人的毅力和耐力,让人们知道只要努力坚持到底,总会有成功的机会。

此外,孔子对礼仪、习俗、道德、节俭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认为这些都是构成人性的重要元素,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培养出来。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诗、书、礼、乐”这四个方面。

孔子认为应该让学生诵读经典,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尽管有些地方顽固的传统观念容易使人困惑,但是这样的重要性在于"想知道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作品,必须去读它们"。

同时,孔子倡导“师友之道”,即要通过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

三、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将道德家和法家的思想合并起来,创造出了“儒家思想”,逐渐被奉为“经世致用”的重要理论。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可以说是中国许多雄伟的传统文化的立身之道,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非常深远。

他直接创立了儒家体系,孟子、荀子和其他许多古代
儒家思想家的思想也深受他的影响,儒家以孔子的“礼、德、仁、义、智、信”为核心思想,被世人誉为“国际君主”。

在社会关系上,孔子强
调有礼貌、有序、有纪律,表现在言谈行为上要保持谦虚、不可放纵,同时将家庭关系纳入应有的德行,还强调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要尊重他
们的意见的重要性,使得中国的家庭伦理得到实践和推展。

此外,孔子还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有创新性的建议,主张以道德教
育为主,要求教师以礼仪招待学生,将考究和敬礼作为考核学生的重
要指标,对人际关系有较突出的见解,增进文明礼仪,使政策和礼仪
更多地纳入当时政策制定,影响了至今为止遵守的传统。

另外,孔子
还深入提出了以义为先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积极推动政治文化的发展,开创思想文化的先河。

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的许多思想,如“仁爱”、“中庸”、“诚信”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渊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阐述孔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一、孔子思想的渊源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源远流长,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思想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尤其是儒家思想。

其次,孔子的思想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了经史子集、祭祀礼仪、音乐舞蹈、美术雕刻等。

最后,孔子的思想与儒家派别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产生了互动和影响,如孟子、荀子等人都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延伸和发展。

二、孔子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孔子思想与社会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孔子思想提出的“仁爱”和“中庸”,其中“仁爱”指的是道德美德的高尚品质,是指人们应该为了自己而活为了他人而做出牺牲,并对周围的人表示慈爱。

而“中庸”意味着保持最适度的状态,并在不同事情的处理中保持平衡,扬长避短,而非过度地走向极端,孔子思想的这些思想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大力传承。

2.孔子思想与教育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体系化的教育观念。

孔子思想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良好的人格和高质量的人才,教育的方法应该是以道德为基础、“示范引领、启迪领悟”的方式,他的教育思想被历代中华民族前仁者所推崇,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指南。

3.孔子思想与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敬老尊贤”、“诚信守信”等重要核心文化都源自于孔子思想,同时其思想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的兴盛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早期文化几乎不受外来文化影响,而成为了全球独特的文化现象。

三、现代社会中孔子思想的发展1.孔子思想的现代转化虽然孔子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思想的适用性面临着挑战。

孔文化文化传统文化

孔文化文化传统文化

孔文化文化传统文化孔文化,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传承千年。

它以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核心,涵盖了儒家思想、儒家道德、儒家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孔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儒家强调礼、乐、忠、孝等传统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立于礼”、“忠恕之道,立于仁”等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此外,孔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提倡“教学相长”,主张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孔文化,传承其优秀的传统和价值观念,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传统文化欣赏

孔子传统文化欣赏

孔子传统文化欣赏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作“儒家思想”。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家庭和谐、社会进步。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和实践,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的同时也要实践。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孔子的思想也对中国礼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例如,要恭敬长辈、尊重师长、友善待人等。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教养和修养,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孔子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艺术、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人们应该追求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文化素养。

他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等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将其传承发扬,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伟人,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可以说是非常杰出的一位。

他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代表,还是独具经典性的思想家。

他提出的思想与理论对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品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思想书写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最高章节。

一、孔子思想的地位孔子与他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国古代,孔子被尊奉为“圣人”,与黄帝、尧舜等人共同构成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人物。

孔子思想更是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他的思想大大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教育、文化、伦理等领域,是多少代中国人文化传承的主流。

二、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以其“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思想理论为代表,对中国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取代了先秦时期以“道”的规范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成为中国古代道德理论最重要的一种表述方式,至今仍有余之热传。

同时孔子的“君子”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修身养性和行为准则。

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成为中国伦理文化的重要决策,并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国社会需要弘扬孔子文化的精神,倡导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积极发扬孔子优秀传统思想文化。

孔子的精神代表着中国人集体的历史载体,是一份无形的财富,需要我们共同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和弘扬孔子思想,既能让外部机构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好奇,也让我们中国人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孔子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塑造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我们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孔子与中国思想传统:历史思维的哲学视角

孔子与中国思想传统:历史思维的哲学视角

孔子与中国思想传统:历史思维的哲学视角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被誉为中国思想传统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观点,并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这些思想。

从哲学视角来看,孔子的思想具有一种历史思维的特质,这与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对身份认同和社会秩序的追求密切相关。

首先,孔子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在他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致力于研究和传承周朝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提出了“禮”、“仁”、“忠”、“孝”等重要概念,并将其作为整个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核心。

对于孔子来说,只有尊崇和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的完善。

他主张尊重先祖和延续先祖的文化传统,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凝聚人心的根本所在。

其次,孔子对身份认同和社会秩序的追求也是他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他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并恪守相应的行为准则。

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旨在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坚持道德崇高的人应该成为社会的领导者,而不仅仅是通过权力和地位等外在因素来决定一个人的地位和价值。

这种思想认识使他的政治活动更加注重道德和人性的关怀,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正义的社会秩序。

孔子的思想还展现出对历史过程和社会变迁的洞察力。

他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历史案例的研究和反思,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和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和决策。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不断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孔子的思想具有一种历史思维的哲学视角。

他强调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注重身份认同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同时也对历史过程和社会变迁的认知有着独到的见解。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思想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稳定和和谐,也为后世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目录1、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2、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3、孔子对华夏上古时期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4、孔子思想在当代的作用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我小时就学过《两小儿辩曰》、三千名弟子,七十二贤人,初步对孔子有所了解。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于李世民所说:“民为贵,君为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等等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人要有一个信仰:为人民服务,忠于祖国,反对台独,支持祖国统一。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概括为: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加以培养。

即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他的这种主张成为我们教育的理论基础:人懂得了礼义廉耻,即一个做人的标准,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方向三、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

《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

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

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

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

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

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

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

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三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

四、孔子对华夏上古时期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孔子总结了他所在时代两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孔子与中华伦理道德传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中不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分还很多,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思想观念基本都是来自对前人传统的继承和阐释,当然也必定有根据孔子自己的好恶取舍以及修正发挥,这存在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1. 有关“孝”等伦理观念我们中国是最重“孝”的国家,人们也普遍将这种“重孝”的传统归于孔子。

但事实是:“孝”等伦理观念在孔子之前很久早就存在、普及、深入人心了。

在现存《尚书》被认为最可信的典籍之一《康诰》中,周公告诫康叔:“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可见至晚在周初即已把“不孝不友”视为最大的罪恶之一。

《古文尚书.君陈》中有“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也是西周初年(成王时)的事情。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指得应该就是《君陈》中的这句话。

孔子的确在维护、阐发“孝”的观念上起了作用,有些论述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也是非常精警、深刻的。

2. 重“德”与重“仁”“仁”这一观念肯定是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因为《尚书》、《诗经》、《左传》中都出现过“仁”字。

《左传.昭公十二年》(孔子20余岁时)载有孔子自己的话“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可见不仅“仁”这一概念、就连其最著名的“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名言,也是古志中已经有的。

但“仁”无疑在孔子道德观念中居最高、最重位置,以至于人们甚至把孔子理论称为“仁学”。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左右,而“德”字出现41次。

但在上古典籍中,“德”字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仁”字。

由此可见,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直到孔子之前,“德”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中心。

后来“仁”的观念在我们民族中居很重要地位,这基本可以说是孔子的“功绩”。

如果没有孔子,我们中华民族会一直以“德”为最重要的道德观念。

重“德”与重“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相互促进。

3.关于“利”与“义”我国上古时代并不讳言“利”字。

在“利”与“义”的关系上,他表现出了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继承、阐释了他之前的“利”“义”观传统,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

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对“利”的回避和鄙视,《子罕》中有“子罕言利”、《里仁》中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在孔孟这种态度影响下,后世不少儒生奉行“讳言财利”的信条,回避乃至反对研究经济理财。

我国本来有相当丰富的经济理财思想和实践,但一直为很多士大夫所轻视,长期处于能做不能说的状态。

我国未能产生出成型的经济财政理论,这同孔孟回避和鄙视“利”的态度不会没有关系。

孔子这种回避和鄙视“利”的态度不能完全说是他个人的责任,这同鲁国的社会环境应该有很大关系。

鲁国最初是个超大诸侯国,但在因循守旧、尊尊亲亲、繁文缛礼、封闭排他的风尚传统下,到春秋中期,即孔子时代,已沦落为一个衰弱的中小国家。

鲁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虽然官营手工业很有传统,但在观念上反对“奇技淫巧”。

《史记.货殖列传》中讲:“(鲁)及其衰,好贾趋利,甚於周人”,但没有资料记载“及其衰”之前有比较活跃的商业活动。

没有资料记载鲁国出现过大都市,也没有资料记载鲁国有过成文法,而且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还没发现有鲁国的货币。

齐、秦等强国的执政大臣很多都是与国君不沾亲的异姓人甚至外国人,而鲁国执国政者一直是与国君同姓的国戚。

当时很多国家都发展起各具特色的地方思想文化,齐国临淄后来还是各家思想文化汇聚中心;而鲁国除了传统的诗书礼乐外,没有任何新的思想文化。

而且鲁国也有“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国语.鲁语下》)的观念传统。

孔子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家,他的思想中具有强烈的农业社会意识、憎恶带商业活动色彩的“利”字也就不奇怪了。

客观地讲,孔子本人倒还没发现有歧视工商业的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