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45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目录

1、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2、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3、孔子对华夏上古时期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4、孔子思想在当代的作用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我小时就学过《两小儿辩曰》、三千名弟子,七十二贤人,初步对孔子有所了解。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于李世民所说:“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等等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人要有一个信仰:为人民服务,忠于祖国,反对台独,支持祖国统一。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概括为: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加以培养。即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他的这种主张成为我们教育的理论基础:人懂得了礼义廉耻,即一个做人的标准,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方向

三、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

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三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

四、孔子对华夏上古时期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孔子总结了他所在时代两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孔子与中华伦理道德传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中不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分还很多,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思想观念基本都是来自对前人传统的继承和阐释,当然也必定有根据孔子自己的好恶取舍以及修正发挥,这存在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1. 有关“孝”等伦理观念

我们中国是最重“孝”的国家,人们也普遍将这种“重孝”的传统归于孔子。但事实是:“孝”等伦理观念在孔子之前很久早就存在、普及、深入人心了。在现存《尚书》被认为最可信的典籍之一《康诰》中,周公告诫康叔:“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可见至晚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