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教学设计 (2)
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二) 优秀教学设计
全章复习课(二)
【教学目标】:
(1)系统归纳整理多边形有关的知识、方法、数学思想,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形成多边形知识板块的整体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习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了解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规律;
(3)灵活运用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解决多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
(4)掌握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基本方法,设计镶嵌图案。
【教学重点】:多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方程等知识解决多边形的计算问题。
【教法、学法设计】:讲练结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题》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本册书分为四个部分:数列、函数、几何、概率。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基础知识、巩固提高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这四个部分展开,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数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的数学知识,对于数列、函数、几何、概率等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数列、函数、几何、概率等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列、函数、几何、概率等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的数学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掌握数学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数学题目,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数列、函数、几何、概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数列、函数、几何、概率等知识点,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二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解析:复习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一、回顾中形成知识(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最高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一)情境一: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2)
3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加与减1.三位数连加的估算方法:把一个三位数看成整百数,要把这个数的十位“四舍五入”。
我们来看一道例题,梨花村的户数会比100多吗?把214看作200,147看作150,153看作150,650-200-150-150=150,所以梨花村的户数比100多。
连加、连减:列连加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哪一位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列连减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当十”。
我们接着来看例题。
前三个村共有多少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梨花村有多少户?脱式计算:竖式计算:214+147+153=361+153=514二、乘与除师:看来加与减同学们已经掌握的非常棒了,让我们加大难度,来看乘与除。
首先,让我们回想一下在第四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计算的题型呢。
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1)20×6= 500×7= 3000×3=方法:先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中0前面的数,算出积后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23×3 46×720×3=60 40×7=2803×3=9 6×7=4260+9=69 280+42=322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
3.整十、整百、整千、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60÷2=800÷4=9000÷3=方法:①先不看被除数末尾的0,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看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利用乘法与除法的联系,看看一位数与哪个数相乘得被除数,那个数就是结果。
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96÷3= 62÷2= 84÷4=方法:①把被除数看成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除得的商相加。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课)》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引出复习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知识梳理
(1)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2)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4.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
当10。
(3)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5.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复习题,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50元钱,买了一个书包35元,又买了一本笔记本8元,还剩下多少钱?
4.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计算练习。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2,主要针对本册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实数的运算、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分式及其运算、函数的性质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了解整式、分式和函数的基本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实数的运算、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分式及其运算、函数的性质等基本知识。
但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运算法则理解不深、运算顺序混乱等。
此外,部分学生对函数的性质理解不够,难以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了解整式、分式和函数的基本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题目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规则,整式、分式和函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以及函数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使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
3.运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复习题。
2.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任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复习题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整理和复习(2)》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5节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整理和复习(2)一、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理解同数连加和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体会算法多样化。
2.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帮助学生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同数连加和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四、教学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学校举行运动会,我们去看一看。
我们先来到乒乓球比赛的场地,你都知道什么了?能提个数学问题吗?(二)探究新知1.同数连加问题师:一共有多少人在打乒乓球?师:试着自己解决一下。
反馈:(1)数的方法师:你猜猜他是怎么数?1 个1个数、2个2个数、4个4个数师:看来“数”是我们解决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这道题怎么数更好?(2)列表方法展示学生作品1234481216师:你们能看懂吗?说说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对照图说一说,这个“ 1”和“4”分别是什么?“ 2”和“8”分别是什么?圈一圈。
师:剩下的你能自己在图里找一找、说一说吗?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我们在前面加个说明。
台子数1234人数481216师:为什么要4个4个的加。
师:每个台子上都有4个人,有4个台子,就是求4个4是多少。
(3)连加算式4+4+4+4=16师:说说算式的意思。
(每个台子上都有4个人,有4个台子)师:还有不一样的吗?(每队4人,有4个队)师:都是一道题,算式也一样,怎么说的不一样呢?师:因为大家的观察角度不同。
(4)回顾检查师:自己查一查我们解决的对吗?2.连减相同数解决问题有24箱苹果|L需要几次才能把苹表全部运走?(1)呈现问题,知道了什么?求什么?(2)尝试解决(3)反馈交流方法①圈②连减师:最后“ 0”是什么意思?师:为什么要从24里8个8个的减?师:把24箱苹果8箱8箱的分,就是求24里有几个8 (4)检查回顾师:你想怎么检查?(三)总结提升梳理策略师:回忆我们在这单元解决问题时都用到了哪些方法?师:列表、画图圈、连加连减算式师: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四)巩固练习①摆3条小鱼,一共用多少根小棒?②摆3条小鱼,还剩多少根小棒?③一共有多少根小棒?④30根小棒最多能摆几条小鱼?⑤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最多能摆几个?(2)请你任选两个问题解决,并检查。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题》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本册书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有理数,第二单元整式的加减,第三单元几何图形的性质,第四单元方程(一)。
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相应的复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本教学设计以第一单元有理数的复习题为例进行设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有理数这一单元时,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等基本知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有理数的应用仍存在困难,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有理数知识。
因此,在复习有理数时,需要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
2.难点:运用有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理数知识。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复习题课件,包括题目和答案。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题目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涵盖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等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复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对于错误较多的题目,教师可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完成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强调解题思路和技巧。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复习题2》孙瑞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教学设计本节课是“整式的加减”的第三课时,整式的加减是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在中考试题中也会经常用到,它涉及用字母表示数、运算能力、观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整节课的思路中,我把整式的加减的步骤贯彻到综合问题中进行强化处理。
七年级学生对于解决一些创新性的题目,有一定困难,七年级的学生有时能猜想到一定的规律,但概括归纳数学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准确地运用多项式总结规律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我在处理例题习题时,特别强化学生对思路的整理,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我努力推动学生从个人到小组再到集体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课堂环节设计上,我通过复习回顾,让学生通过比赛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集中到课堂中来。
例1的设计,通过整式的加减来解决实际问题,以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探寻多种解题思路,并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积累解题经验。
例2的设计,我以一直给学生发奖品的盒子为导引,把学生从实体模型引出立体图像,再引出图表数据,引导学生的思路从具体到抽象,锻炼学生的几何空间想象力。
而在例题的逐步处理中,让学生学习列整式解决应用题的规范书写,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表达的习惯。
而在题目设计中,特别加入了第四问,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去括号过程中引入对于倍数关系的思考处理例3的设计,其实在前几节课的训练中,学生已掌握解这类题目的方法,先将式子化简,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这里再次出现,目的是巩固整式加减一般步骤,熟练掌握先化简后求值。
例4设计中,除了直接去括号外,把(a+b)和(x+y)各看做一个整理,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意识,按照合并同类项法则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某一项或某一类看做一个整体,全面关注条件和结论,获得解决问题的捷径。
6《复习》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6《复习》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教学目标
1.复习上一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
2.能够用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通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逻辑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运算;
2.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学准备
1.配备好黑板、彩笔、计算器等教学工具;
2.准备好课堂练习题目;
3.准备好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步骤
步骤一:复习上一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
1.师生互动问答,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数学知识,如何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讲解复习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步骤二: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运算
1.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案例,如小明家里有10颗苹果,他去市场买了6个苹果,他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加法运算。
步骤三: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师生互动,让学生提出实际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逻辑;
3.教师让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步骤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在旁边提供指导和帮助。
教学评价
1.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和指导;
3.鼓励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教学延伸
1.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2.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数学应用场景;
3.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更多的实际问题案例,进行拓展教学。
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教学设计2
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一些有联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与方法。
2、使学生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找准单位"1",理清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神六彩图)这是什么?(神舟六号宇宙飞船)神舟六号的升空到它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迈进了世界航空强国的行列,在许多的报道中都运用了相当多的数据来进行说明,我也搜集了一些信息,并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看一下吗?二、基本练习(15‘)1、出示问题(学生看小卷)(1)、地球自转一周用24小时,神舟六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的时间是地球自转时间的1/16,你知道神舟六号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多少小时吗?(2)神舟五号首次遨游太空的飞行时间是21小时,是神舟六号飞行时间的3/17。
你能推算出神舟六号飞船此次飞行的时间吗?(3)神舟六号的升空与神舟五号只相隔24个月,这又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此前,美国从单人到双人飞行经历的时间比我国多7/12,你知道美国从单人到双人飞行经历了多少个月吗?(4)航天员在飞船上生活也是我们所关心的,这次神舟六号为航天员带了50种食品上天,大约比神舟五号时增加了2/3,你知道当年为杨立伟提供的食品是多少种吗?2、师:为了便于学习,同学们可以看题纸,请同学们先读一读题,然后标出单位“1”,然后想一想,如果将这四个题目从分数应用题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分类的理由是什么?3、汇报,说分类的理由。
(课件演示)分类:按单位“1”已知和未知按一步解答和两步解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到区别与联系: (1)、(3)小题都是已知单位“1”,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模板 (2)
小学数学复习课“四环情境串”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回顾。
操作要领:要根据复习的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将复习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产生复习探究的迫切愿望。
教师简明艺术地点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
二、回归整理,构建网络。
操作要领: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操作要领:在教学中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
练习题要有层次性,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完善小结,形成体系。
操作要领:呈现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测试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2)》教学设计
教学
准备
教学课件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2、怎样画轴对称图形?
3、怎样画平移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综合练习
1、用“是”或“不是”填空。
(1)李明在公路上开车,汽车方向盘的运动( )平移现象。
教学
内容
第11课时整理与复习(2)
教材
分析
本节课主要复习轴对称图形及平移,练习题中设计了第8题,按要求画一画,主要是对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图形的画法进一义
2、学会画轴对称图形
3、进一步理解平移图形的画法
教学
重难点
1、在回顾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4、下面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不是平移的画“○”。
5、画出下列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6、教材47页8题,独立完成
二、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顾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
指名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生活实例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板
书
设
计
知识点
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图形的画法
教
学
反
思
(2)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运行,火车车身的运动( )平移现象。
(3)电梯的升降( )平移现象。
(4)自行车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 )平移现象。
2、判断。
(1)“H”是轴对称图形。( )
(2).钟表上的指针都做平移运动。( )
期末复习教学设计2
第2课时期末复习(2)教学内容:课本105—106页7—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正确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积累从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上节课你们表现的很好,积极动脑筋,踊跃发言。
今天可要继续努力啊!2.争当口算小能手。
4×4= 63÷7= 7×7= 16÷8=4×2= 36÷6= 24÷3= 54÷9=9×2÷3= 6×8-9= 3×6+4=3×2×9= 81÷9÷9= 24÷8×5=二、巩固应用,解决实际问题1.期末复习第7题。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2)先请学生独立思考第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如何解决。
(3)全班汇报,说说解题思路。
(4)列式解答第一个问题,集体订正。
(5)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剩下的两问,并在全班交流做法,集体评价。
2.期末复习第8题。
(1)让学生独立读题,观察画面,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第一个问题,小组内交流。
(3)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同样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
教师作个别指导。
(5)讨论:这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6)集体交流,小结。
3.期末复习第9题。
(1)指导学生看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第一个问题。
指名汇报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指导明确:买肥皂的钱就是6盒牙膏的钱。
(3)学生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
指名汇报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主要包括了代数、几何、概率等数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复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复习题涵盖了各种题型,能够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代数、几何、概率等数学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运算法则、几何定理、概率计算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题技巧、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代数、几何、概率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代数、几何、概率等基本知识的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题目,如何找出关键信息,运用合适的解题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解题关键。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反馈评价法:教师对学生解答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题》。
2.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3.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教材,一份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复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年级数学下册44页6——10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44页6——10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正确地解答简单的“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2、能体会到要根据需要用不同计算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对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有更多的体会和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不同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投等。
教学设计:
(3)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汇报结果,验证。
(5)小结。
第一组: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和也相应地增加100.
第二组:第一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减少100,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结果和不变.三.解决问题练习
2.复习第7题。
(1)指名说图意。
(2)下午用电线多少米怎样列式?为什么?
(同桌说)
(3)指名汇报。
3.复习第8题
(1)说图意。
(2)独立计算。汇报。
4.复习第9题
(1)学生自读题目。
(2)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3)独立列式。汇报。
5.复习第10题
小组里说说:下面每组数中,你认为哪一个数最特别?为什么?
指名说。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注意且数值是一样的时候,结果不变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复习第6题
(1)出示: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46+113 552+175
346+213 452+275
346+313 352+375
(2)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引导问: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呢?你推算它们的结果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复习题2》王秀枝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2.2整式的加减(4)----化简求值拓展专题》教学设计屈家岭一中王秀枝学习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整式的加减(4)----化简求值拓展专题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
2.探究整式加减的拓展应用。
3.渗透整体代入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加减的拓展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同类项的定义2、合并同类项的方法3、去括号法则5、计算(动手算一算)(1)(2x-3y)+2(5x+4y)(2)(8a-7b)-3(4a-5b)二、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1)(1)求多项式的值,其中x=21(2)求多项式的值,其中小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探究。
求多项式的值时,可以先将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然后再求值往往可以简化计算。
2、合作探究(2)4、抢答(1)-3x+7x=(5)-3mn+5mn-4mn(2))5y2-3y2=(6)x2y-3x2y+2yx2(3)2ab-2ba=(7)-x3+7x3(4)3x-2y+1+5y-2x-3=(8)-2abc+4abc22225432xxxxx-++--22113333aabccac+--+16a?-2b?3c?-小结:在求多项式的值时,我们先将多项式化简,再代入值,往往比先代值再化简简单。
这个题目是最好的说明,化简以后多项式的值与a,b的值无关。
3、合作探究(3)(1).求6(x2y-3x)-2(x+3x2y)-2(x+y)的值,其中(x+2)2+|2y-4︱=0(2).已知a2-a-4=0,求4a2-2(a2-a)-(a2-a)-4a的值。
小结:整式的化简求值实际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后再代入字母的值进行计算。
同学们要善于从已知条件中挖掘我们需要的结论。
4、合作探究(4)当k为何值时,多项式x2+3kxy-3y2-6xy-8中不含xy项。
小结:整式的值与某项无关或不含某项时,化简后该项的系数为0,从而求出某些字母的值。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复习题2》刘健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望奎县初中数学教师说讲评竞赛活动教学设计望奎县初中数学教师说讲评竞赛活动教学设计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望奎县第三中学刘健课题合并同类项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并能够熟练的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和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物以类聚”这个成语的意思吗?wùyǐlèijù物以类聚指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
交流与发现:4ab2-7ab+2x+3+6ab+0.6ab2-3x-4.5问题1:上面的多项式都有哪些项?问题2:你认为在上面这个多项式中,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概念巩固:例1、指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1)3x-2y+1+3y-2x-5(2)望奎县初中数学教师说讲评竞赛活动教学设计望奎县初中数学教师说讲评竞赛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试一试:判断下列各组是否为同类项?(请说出理由)⑴x与y⑵a2b与ab2⑶-3pq与3qp⑷abc与ac⑸a3与a2⑹-0.3与2新知应用:例2、合并同类项:(1)-xy2+3xy2,(2)7a+3a2+2a-a2+3解:(1)原式=(-1+3)xy2(2)原式=7a+2a+3a2-a2+3=(7a+2a)+(3a2-a2)+3=(7+2)a+(3-1)a2+3=9a+2a2+3练习:合并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1)2a2b-3a2b+5a2b(2)3x2y-4xy2-3+5x2y+2xy2+5作业1.有这样一道题:当a=0.35,b=-0.28时,求多项式的值:a3b+2a3-2a2b+3a3b+2a2b-2a3-4a3b有一位同学指出:题目中给出的条件a=0.35,b=-0.28是多余的.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感悟与反思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望奎县初中数学教师说讲评竞赛活动教学设计望奎县初中数学教师说讲评竞赛活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复习目标
1.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判定.
2. 运用平行四边形知识解决相关的证明问题和计算问题.
二、知识点
(一)知识结构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 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 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 边: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 对角线: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基础训练
1、如图1:在□ABCD中,已知∠A+∠C=100°,求∠A,∠B,∠C,∠D的度数.
图1
图2
2、如图2,AB=AC,且AB=5,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分别作两腰的平行线,则所成的平行四边形AEFD的周长是 .
3、如图3,□ABCD和□EAFC的顶点D、E、F、B在同一条直线上,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DE>BF
B、DE=BF
C、DE<BF
D、DE=FE=BF
图3
图4
4、如图4,□ABCD中,BD=CD,∠C=70 °,AE⊥BD于E,则∠DAE=()
A、20°
B、25°
C、30°
D、35°
四、典型例题
例1 已知如图5,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点E、F分别在BC和AD边上,AF=CE,EF和对角线BD相交于点O,求证:点O是BD的中点.
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或构造平行四边形来证明BO=DO.
证法一:通过证明FD=BE,可证得△BOE≌△DOF,于是有BO=DO.
证法二:连结BF、DE
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C
又∵AF=CE
∴FD∥BE,FD=BE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图5
∴BO=DO,即点O是BD的中点.
例2 已知如图6,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边上的中点.
图6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欲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根据条件需从边上着手分析,由E、F、G、H分别是各边上的中点,可联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连结AC后,EF和GH的关系就明确了,此题也便得证.(证明略)
变式1:如图7,若AC=BD,则四边形EFG H为菱形.
图8
图7
图9
如顺次连结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如图8).
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如图9).
变式2:如图10,AC⊥BD,则四边形EFG H为矩形.
如顺次连结菱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如图11).
图11
变式3:如图12,AC=BD,AC⊥BD,则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如顺次连结正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如图13).
图13
图12
变式4:已知如图14,在四边形ABCD中,若AB=CD,E、F、G、H分别为AD、BC、BD、A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GFH是菱形.
图14
图15
变式5:已知如图15,在四边形ABCD中,E为边AB上的一点,△ADE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P、Q、M、N分别是AB、BC、CD、DA边上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PQMN是菱形.
五、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如图16,□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O,EF过点O,且EF⊥BC于F,∠1=30°,∠2=45 °,OD=2,则AC的长为 .
图16
图17
2、如图17所示,□ABCD的周长为30,AE⊥BC于点E,AF⊥CD于点F,且AE∶AF=2∶3,∠C=120 °,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 .
(二)解答题:
3、如图18,在□ABCD中,AE⊥BC于E,AF⊥DC于F,∠ADC=60°,BE=2,CF=1,连结DE交AF于点P,求EP的长.
参考答案: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B=∠ADC=60°,∵BE=2,AE⊥BC,∴AB=2BE=4,∴DF=DC-CF=AB-CF=4-1=3,∴AD=2 DF=6,∴EC=BC-BE=AD-BE=6-2=4=DC,又∠BCD=120 °,∴∠EDC=30 °,求得∠APE=∠EAP=60 °,△AEP为等边三角形,EP=AE=2 .
图19
4、如图19,在△ABC中,∠ACB=90°,D、F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DE=∠A.
(1)求证: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
(2)若sin A=,四边形EBFD的周长为22,求DE的长.
参考答案:
(1)证明:∵∠ACB=90°,F为AB的中点,∴CF=AB=AF,∴∠A=∠ACF,∵∠CDE =∠A,∴∠CDE=∠ACF,∴ED∥CF,∵D、F分别为AC、AB的中点,∴DF∥B C,∴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2)解:∵DF∥B C,∠ACB=90°,∴∠ADF=90°,∵sin A =,∴设DF=3k,BF=AF=5k,∴DE=CF=AF=5k,∵D、F分别为AC、AB的中点,∴B C=2DF=6k,∴B F+DF+DE+(EC+BC)=22k=22,∴k=1,∴DE=5k=5.
5、(2010年河南)如图2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和△ABC关于AC所在的直线对称,AD和B′C相交于点O,连结BB′.
图20
(1)请直接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不添加字母);
(2)求证:△AB′O≌△CDO.
参考答案:
(1)解:△ABB′,△CBB′,△AOC
(2)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 B=CD,∠A BC=∠D,∵△AB′C和△ABC 关于AC所在的直线对称,∴A B=A B′,∠A BC=∠A B′C,∴A B′=CD,∠A B′C=∠D,∵∠A O B′=∠COD,
∴△AB′O≌△CDO.
六、归纳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