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向心力的定义及其产生条件。
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和方向特点。
3. 能够分析并解释生活中与向心力相关的实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
1. 向心力的定义: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力称为向心力。
2. 向心力的产生:只有当物体受到不指向圆心的合外力作用时,才会产生向心力。
3. 向心力的计算:F = m v^2 / r,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沿圆周的速度,r是圆的半径。
4. 向心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物体的运动平面,指向圆心。
三、教学方法与步骤
1. 启发式引入:通过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视频,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详细讲解向心力的概念、公式和方向,同时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直观展示。
3. 互动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向心力有关,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4.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向心力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归纳: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向心力的特点和作用。
6.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包含向心力的定义、公式、方向等内容)
- 实验器材(如小球、细绳、旋转台等)
- 相关视频资料(如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动画演示)
五、评价方式
-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积极程度。
- 实验报告: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记录和理论分析。
- 课后作业: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理解的深度和应用能力。
向心力的概念高中物理教案
向心力的概念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运用向心力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3. 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向心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向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向心力与惯性力的区别;2. 理解向心力与速度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2. 学生备好笔记本、笔和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实验或问题引入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向心力的定义和特点。
二、概念讲解1. 向心力的定义:向心力是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受到的一种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和半径有关。
2. 向心力的计算方法:F = mv²/r,其中 F 表示向心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r 表示物体运动的半径。
三、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向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四、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向心力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并讨论解决过程和结果。
五、课堂练习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纠正。
六、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堂作业布置课后作业,综合练习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了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在实验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课堂练习和作业环节,部分学生对向心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复习。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教学目标:1. 了解向心力的定义及作用;2. 理解向心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3.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难点:向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2. 实验器材:旋转仪、拉力计、绳子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旋转的物体,引出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讲解向心力(15分钟)1. 向心力的定义:向物体中心的力称为向心力,是一种使物体沿曲线运动的力;2. 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使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与加速度有关;3. 向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向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表达,即F=ma,可以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4. 向心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让学生通过拉力计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测量向心力的大小;2. 让学生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向心力的大小和加速度;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并讨论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小结(10分钟)总结向心力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向心力的相关知识,并准备好下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向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5篇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5篇教案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篇1一、教材分析首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进而分析系统在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自然引出热量与系统内能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研究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系统内能上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一种方式。
3.能区分热量与内能的概念。
4.知道热传递与做功对改变系统的内能是有区别的过程与方法能举例说明热传递能够改变系统内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感受能量的转移,增强我们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传递对内能的改变。
难点:热量与内能的区别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稍简单,易于学生接受。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讲解六、课前准备铁丝、布、酒精灯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基础知识提问:1、焦耳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2、什么是内能?内能于什么有关?(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想一想,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有哪些方法?回答:将铁丝来回多次弯折,用布摩擦,将铁丝放在火上烧,与高温物体接触……教师:可以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今天我们来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热传递。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热传递?(2)热传递有几种方式?举例说明。
(3)热传递过程的实质是什么?1.热传递(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①热传导:不借助于物质的宏观移动,而靠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热运动,使能量由高温物体(或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物体(或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的过程,这种过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高中物理必修向心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向心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旋转的物体或者人体,引发学生对向心力的好奇和疑惑,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即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是使其朝向圆心的力,同时向学生解释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计算方法:向学生讲解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即向心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向心加速度,向学生展示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让他们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并对练习内容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与复习: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做好复习准备。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2. 实物展示。
3. 小组讨论。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练习题。
2. 利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展开,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应用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
教学内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向心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掌握向心力在旋转运动中的作用;
3. 能够应用向心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验装置和材料;
2. 学生准备纸笔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并举例解释向心力在日常生活和物理运动中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向心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向心力在旋转运动中的作用;
3. 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用绳子绕圆周围绕一个小球旋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向心力对旋转运动的影响;
2. 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测量向心力对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向心力对物体的影响;
2. 学生总结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五、练习与作业(10分钟)
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
2.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探究向心力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拓展对向心力的理解;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实验,验证向心力在不同物体上的作用效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向心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入的物理概念,拓展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高中物理《向心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向心力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事件1]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个小游戏,乒乓球和杯子,让学生尝试在手不碰杯子的情况下,将乒乓球提起来跨过障碍物移到这个盒子中。
教师让乒乓球在杯子内快速旋转,引导学生思考,快速做圆周运动的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做圆周运动的受力有什么特点呢?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地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理,懂得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一)新课教授1. 观察演示实验,给出向心力概念[事件2]教师演示与学生体验:教师演示1:让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然后向学生提问小球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学生体验1:学生通过手中的绳子感受小球在转动过程中手指的感觉,观察松开手中的绳子,小球是否做圆周运动。
结论:小球受到绳子的拉力,方向指向圆心。
教师演示2:将小球放入一个圆形容器中,并给小球一个初速度,小球沿容器内壁做圆周运动,提问学生为什么小球没有沿直线飞出去呢?学生体验2:让学生利用两个圆形塑料器皿(其中一个器壁有缺口),将完整的塑料器皿放在手中,让小球做圆周运动,感受一下器壁是否发生了形变,让小球在有缺口的容器中转动,观察小球是否还在做圆周运动。
结论:小球受到器壁给他的弹力,方向指向圆心。
教师演示2:将物体放在可转动的圆盘上,摇动手柄,让物体随圆盘一起做圆周运动。
提问学生,为什么物体没有飞出去?加速转动,让学生分析运动趋势学生观察:物体转动过程中是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以及物体的运动趋势。
结论:静摩擦力的一个效果是不让物体甩出去,方向指向运动的圆心。
教师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实验中的共同点。
小结:三个实验,共同特点在于物体都在做圆周运动,受到指向圆心力的作用。
让学生总结归纳向心力的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指向圆心力的作用,叫做向心力。
引出概念,对向心力概念的外延进行分析方向:指向圆心,垂直于速度方向教师需要指明:向心力是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力,引导学生分析在上面三个实验中谁来提供向心力。
向心力教案(集锦12篇)
向心力教案(集锦12篇)向心力教案第1篇一、设计思路以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基于高一学生的实际和与向心力相关的学习任务,注重在教学中体现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尽可能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探究式的大胆的假设和猜想以及科学的分析,不仅仅获取科学知识,同时能将物理理论应用生活实际之中。
鉴于教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推导出向心力的表达式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突破该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其主要程序是: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一半,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前期分析学习任务向心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2的内容,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以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性质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向心力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通过实例引入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圆周运动的定义及特点;2. 掌握向心力的定义及其作用;3. 能够运用向心力解释实际问题。
1.3 教学内容1.4 教学过程1. 引入实例:汽车在转弯时的受力分析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汽车在转弯时需要受到向心力的作用?3. 讲解向心力的概念及其作用;4. 分析实例:自行车转弯时的向心力来源。
第二章:向心力的计算2.1 课程背景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2 教学目标1.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2. 能够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内容2.4 教学过程1. 回顾向心力的概念;2. 讲解向心力计算公式:F = mv²/r;3. 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向心力公式计算汽车在转弯时的向心力;4. 练习:让学生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向心力的来源3.1 课程背景了解向心力的来源有助于深入理解向心力的本质。
本章将探讨向心力的来源及其变化规律。
3.2 教学目标1. 掌握向心力的来源;2. 能够分析向心力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3.3 教学内容3.4 教学过程1. 讲解向心力的来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 分析向心力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3. 示例讲解:如何分析汽车在转弯时的向心力变化;4. 练习:让学生分析自行车在转弯时的向心力变化。
第四章:向心力与摩擦力4.1 课程背景了解向心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对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探讨向心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4.2 教学目标1. 掌握向心力与摩擦力的关系;2. 能够运用向心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解释实际问题。
4.3 教学内容4.4 教学过程1. 讲解向心力与摩擦力的关系;2. 分析实例:汽车在转弯时摩擦力的作用;3. 讲解如何运用向心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4. 练习:让学生运用向心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
2.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向心力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概念向心力是指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那个力。
向心力使物体始终沿着圆周运动,不偏离圆轨道。
2. 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只有其中一个力或者几个力的合力指向圆心,这个力或者合力就是向心力。
3.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向心力F=mv²/r,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度,r是圆周运动的半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什么是圆周运动?”、“在做圆周运动时,物体需要一个指向圆心的力吗?为什么?”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2. 讲解向心力讲解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向心力是指向圆心的那个力,它使物体始终沿着圆周运动。
通过示例或者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向心力。
3. 讲解向心力的来源讲解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
分析物体受到的多个力,让学生找出指向圆心的那个力或者几个力的合力,即为向心力。
4. 推导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推导出向心力的计算公式F=mv²/r。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5. 应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示例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在一定速度下,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
2. 习题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向心力的习题,检查学生对向心力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答:让学生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讲解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不仅使物体做圆周运动,还与物体的质量、速度、半径等因素有关。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3篇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3篇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3篇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1 一、教学目的1、物理知识方面:〔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2〕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才能、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才能。
3、浸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p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知,打破难点。
三、教具1、转台、小伞;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学生两人一组〕;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将一粉笔头分别沿竖直向下、程度方向、斜向上抛出,观察运动轨迹。
复习提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复: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做曲线运动。
进一步提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
请同学们列举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电扇、风车等转动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
提出问题:你在跑400米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总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
板书:匀速圆周运动〔二〕教学过程设计考虑: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引导学生答复:物体运动快慢不变。
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相等,如机械钟表针尖的运动。
考虑: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周期性。
用什么物理量可以描绘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学生自由发言〕板书:2、描绘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恒量。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向心力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采用圆周运动分析的方法和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将牛顿第二定律自觉地从直线运动迁移到圆周运动中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难点向心力的来源教具多媒体、学案教学要点: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特别关注:向心力的来源知识链接:向心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流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课前汇报向心加速度物理意义、公式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大家认真聆听,评价及进行补充为新课打基础定向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加速度是由合力产生,那么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匀速圆周运动与向心力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
2.公式:Fn= 或Fn= 。
3.来源: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可能是物体所受外力的,也可能是某个力的分力。
向心力是按命名的力,它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提供,也可以是这些力的合力或它们的分力来提供。
4.作用:产生,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1.装置:细线下面悬挂一个钢球,用手带动钢球使它在某个水平面内做,组成一个圆周摆,如图所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认真聆听、思考,准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通过实例,得出向心力名称的由来。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及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导向心力的公式。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教师指导。
交代本节主要研究方向,提醒学生进入状态。
阅读教材,提取精华。
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向心力的来源和方向。
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展示交流2.求向心力及合力:(1)可用Fn= 计算钢球所需的向心力。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晓得什么就是气动式运动,能够列举几个气动式运动的实例;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标1、结合实际例子,理解什么是反冲运动;2、能够融合动量守恒定律对气动式现象作出表述;3、进一步提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和热心科学研究的兴趣、勇于探索的品质。
2、通过了解我国顺利地研制和升空长征系列火箭的事实,融合我国古代对于火箭的发明者和我国的现代火箭技术已迈入世界一流烈士,唤起学生爱好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1、晓得什么就是气动式。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确处理喷气式飞机、火箭一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归纳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
2、融合实例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表述气动式运动。
教学用具气动式小车、玻璃棒、气球、酒精、气动式塑料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演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释放出来气球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后燃烧,气球向恰好相反的方向飞出来。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气球这样的运动很多,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
新课教学(一)反冲运动火箭1、教师分析气球所搞的运动给气球内吹足气,捏紧出气孔,此时气球和其中的气体作为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
松开出气孔时,气球中的气体向后喷出,气体具有能量,此时气体和气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气球就向前冲出。
2、学生举例:你能够列举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气球所作的运动?学生:节日燃放的礼花。
喷气式飞机。
反击式水轮机。
火箭等做的运动。
3、同学们归纳一下上述运动的特点,教师融合学生的描述总结获得:某个物体向某一方向高速喷射出大量的液体,气体或弹射出一个小物体,从而使物体本身获得一反向速度的现象,叫反冲运动4、分析气球。
火箭等所搞的气动式运动,获得:在反冲现象中,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为零;但是气动式运动中如果属内力远大于外力的情况,可以指出气动式运动中系统动量动量。
高中物理向心力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向心力讲课教案教学内容:向心力的概念、性质、公式及应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向心力的概念、性质、公式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向心力的概念和性质。
2. 向心力的公式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向心力的公式推导。
2. 向心力在实际运用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圆周运动的特点,并通过一个实验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即向心力。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通过讲解,图示等方式,教师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性质,并列举一些实例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
3. 向心力的计算(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向心力的公式,并通过一些例题来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4. 向心力的实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向心力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在前面学习中所掌握的向心力理论知识。
5. 向心力的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了解向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转弯、过山车等。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五、课堂作业:1. 预习下节课内容。
2. 思考如何应用向心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主题:向心力1. 概念:向心力的定义及特点2. 公式: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应用:向心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性质、公式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是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向心力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向心力在运动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向心力的定义和公式。
向心力与速度、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1.3 教学步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解释其定义和作用。
通过实际例子,如自行车转弯、汽车绕弯道行驶等,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向心力的存在和作用。
讲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解释其与速度、半径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或思考,观察和分析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作用。
1.4 教学评估通过问题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向心力的理解程度。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或思考题,评估他们应用向心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向心力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向心力公式及其推导。
向心力与质量、速度、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计算实例。
2.3 教学步骤复习向心力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解释向心力与质量、速度、半径的关系。
通过具体实例,教授如何计算向心力,包括给出实例数据和计算过程。
2.4 教学评估通过问题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向心力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评估他们应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向心力与圆周运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向心力对圆周运动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
向心力对圆周运动的影响。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3.3 教学步骤解释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向心力对圆周运动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向心力对圆周运动的影响,如速度变化、半径变化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或思考题,观察和分析向心力对圆周运动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通过问题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向心力与圆周运动关系的理解程度。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或思考题,评估他们应用向心力知识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向心力的实际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热门6篇)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热门6篇)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第1篇目录TOC o “1-3“ u 教学内容 PAGEREF _Toc393782737 h 1一、教学任务分析 PAGEREF _Toc393782738 h 1教材分析 PAGEREF _Toc393782739 h 1三维教学目标 PAGEREF _Toc393782740 h 1教学重点、难点 PAGEREF _Toc393782741 h 2二、学情分析 PAGEREF _Toc393782742 h 2三、教法学法 PAGEREF _Toc393782743 h 2教学方法 PAGEREF _Toc393782744 h 2学习方法 PAGEREF _Toc393782745 h 2四、教学过程 PAGEREF _Toc393782746 h 3新课引入 PAGEREF _Toc393782747 h 3新课讲授 PAGEREF _Toc393782748 h 3巩固练习 PAGEREF _Toc393782749 h 5课堂小结 PAGEREF _Toc393782750 h 5拓展提高 PAGEREF _Toc393782751 h 5课后思考 PAGEREF _Toc393782752 h 6板书设计 PAGEREF _Toc393782753 h 6五、教学特色 PAGEREF _Toc393782754 h 6《向心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题】向心力【教材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2 第五章第六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一、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分析《向心力》一节第五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分析提高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分析及推演。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由外界提供的指向圆心的力。
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了解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的关系4. 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自行车绕圆形赛道行驶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什么力。
2. 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解释向心力是由外界提供的指向圆心的力。
3. 推导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 分析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公式进行推导。
5.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行车在圆形赛道上的向心力,分析影响向心力的因素。
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汽车转弯、卫星绕地球运行等。
2. 介绍向心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粒子加速器、轨道力学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向心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向心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向心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
2、会分析向心力的3、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计算简单情景中的向心力。
4、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理解向心力表达式5、初步了解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原理。
会测量、分析实验数据,获得实验结论。
6、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身边的事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物理知识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使用。
3、进一步体会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并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变速圆周运动及一般曲线运动的各自特点。
4、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演示实验,体现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习惯,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途径。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分析向心力的,能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向心力的分析。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准备:向心力演示仪、圆锥摆、小球、细绳六、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已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上学期已对牛顿第二定律深入的学习,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向心力的概念,这种认识层层递进,但由于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学习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将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七、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本的重点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后一的天体运动和高二阶段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难度就会降低。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接着又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为了进一步理解向心力公式,用实验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使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是相结合的,理论知识自于实践,可以用实验去证明,最后由特殊到一般地哲学思想,让学生轻松学习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
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
动的方法。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
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
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
个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
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向心力的来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难点的突破
“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
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必须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让学生判断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来源。
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怎样的加速度,从而进一步得到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二、对教材中两个地方的处理
1.由于课本中用来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圆锥摆运动在课堂中很难实现让学生测量,所以本设计中安排了先用向心力演示仪去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游乐园中转椅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后,通过让学生体验在实验室里粗略测量圆锥摆模型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以落实它的向心力来源,并向学生说明我们可以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2.为说明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受到的力并不是通过圆心时,课本上是通过实例链球运动和学生自己让小沙袋做变速圆周运动的体验来说明。
这里本人认为直接这样让学生体验并得到上述结论难度不小,所以本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对游乐园中过山车做变速圆周运动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到──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链球运动和体验让小球做变速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从而降低了难度。
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
1.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一部分问题。
4.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5.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模型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6.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7.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8.课堂小结。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身边的圆周运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小钢球(两人一个)。
2.动画及视频:地球绕太阳运动、圆锥摆(动画),双人花样滑冰,游乐园中的转椅和过山车、链球运动的视频及图片。
3.制作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