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一课《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先出示方言,请学生说说能否看懂,再出示普通话。

某县推广普通话,大会上——

(1)县长讲完以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

——主持人说:“现在请乡长讲话!”

(2)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乡长说:“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3)乡长接着说:“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乡长说:“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4)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乡长说:“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知,各地方言千奇百怪,因为方言误会,造成沟通有障碍,甚至闹出笑话,所以要有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也就应运而生。

二、普通话和方言

1、普通话

明确: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1)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京近千年来一直是我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所以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全国影响最大。

(2)普通话和各种方言是什么关系?——是弟兄姐妹的关系,但普通话又是一种权威语言,在我国受到法律保护的,连《宪法》都有规定。200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普通话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但是,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保留自己原有的方言,有的地方甚至是“五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

2、方言

(1)什么是方言?-----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汉语就是一种有许多方言的语言。

(2)根据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重要差异,现代汉语分成几大方言?

明确: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北方方言:又叫官话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占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客家方言:唯一不以地域而以人群命名的方言。)

(3)请学生看方言地图,分别找出各个方言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当然也就有自己的方言。

3、陕西方言

(1)概述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始祖”仓颉(jie)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陕西话属于中原官话,为其的一个分支,代表方言为西安方言。又分为关中话、陕北话和陕南话。

①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及下属商县—洛南—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市。

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所以后来母系同为炎帝属的周语与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②陕南方言

陕南话大部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陕南的方言非常有地域特色。陕南地处川、陕、鄂、豫交界之处。先民迁入来源甚广。加之历史上交通闭塞往来较少、行政权力鞭长莫及,居民活动范围地域狭窄,遂造成了今天的陕南方言。

杂,是陕南方言的首要特色。仅就安康地区而言,那里的地方话有接近四川口音的,有接近湖北口音的,甚至还有接近湖南口音的。有时一个村与周围邻村口音截然不同。

③陕北方言

陕北话属于秦晋方言。受山西影响比较大,也加入了一些蒙语,至今保留了一些入声。(2)关中方言——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过去不曾知道,陕西农村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黑”押韵。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毕了”(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争”字。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陕西人一看自明。

★“年时”。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为什么,我猜想,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三、师生互动:关中方言例举

1.请生用关中方言读《北风和太阳》的故事

2.情景剧表演

一家陕西人在纽约唐人街开了家餐馆,儿子当服务生,老妈管收钱,老爸做大厨。某一天,店里来了个老外,点了个套餐,吃到一半,“咣当” ,把汤碗打了。

儿子跑过去看了一下,说:“碗打了!”

老外想:“one dollar ……”

老妈听见声音,也过来看,见地上有个破碗,问:“ 谁打的?” ,

老外想:“ three dollar?……”

儿子说:“他打的!”

老外想:“ten dollar?!……”

老妈又说:“还得打一碗!”

老外想:“hundred and one?!?!……”

老爸正在厨房切菜,听见外面的声音,赶忙跑出来看怎么回事。忙乱中,忘了把菜刀放下。五大三粗的老爸,手持菜刀站在餐厅里,老外一看,心跳加速,血压急升,但更让他心碎加崩溃的是老爸的一番话。老爸对着正在加热炉上舀汤的儿子说:“烫,少盛点儿!”老外:“ten thousand……”

(老外以惊人的速度从口袋中掏出钱包,把里面所有的钱倒在了桌上,然后像刘翔一样往门口狂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