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可见,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或把握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的精神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试图从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标准的框架以及课程目标的陈述技术等三个方面,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议,旨在帮助每一位教师理解这一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
一、课程标准的性质首先,我们试图对“课程标准是什么”的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肯定还要涉及到另一个词“教学大纲”。
我们现在的教师可能只知道“教学大纲”,而不知道“课程标准”。
其实,这两个词用哪一个好,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这主要视各个国家的教育传统与理论背景而定。
如最早使用“教学大纲”的德、法等国,现在还在沿用,只是在这一词的内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教与学的内容纲要”,到现在的“学生学习结果纲要”。
尽管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是用“教学大纲”,但考虑到理论背景的转型、教育政策的变化、改革的推广与传播以及教师的理解与接受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必要采用“课程标准”一词,来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
事实上,“课程标准”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
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近代普及教育运动初期,清政府在颁布各级学堂章程中,就有《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章,此为课程标准的雏形。
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指导性文件的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40年。
其间课程标准多次重订或修正。
如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小学课程正式标准;1936年、1942年、1948年先后颁布中小学课程修正、修订、二次修正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等。
新课程标准(1)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起源编辑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改依据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
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
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统一,从而使1978年的大纲正式定名为《小学数学教学大 纲》,这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 今天,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更名为《义务教育阶段
数学课程标准》.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1.什么是“教学大纲”
• 我国过去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两部分.教 学大纲是我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 • 教学大纲实际上是规定教学工作的一个纲要性文件.大纲
2.2.从借鉴到具有中国特色
• 1952、1956年的两个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仿照前苏联的. • 1963年的大纲是贯彻“调整、充实、提高”的方针,总结了 全面学习前苏联和群众性教育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
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 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 因此,1978年的大纲从精简传统的算术内容,增加代数、几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国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数学教学经历了全面学习苏联的 创建阶段,总结经验的调整阶段,受到“文革”冲击的破坏 阶段,逐步提高的复兴阶段和深化改革的繁荣阶段.先后颁 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主要有:
时间 1950
名称 《小学算术课程暂行 标准(草案)》
•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并不等于课程
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 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
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 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 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 但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 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 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判断题目及答案
1. 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宰作用。
( 错 )2. 现代教育制度实际上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对)3.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目前的教育改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的核心。
(对)4. 知识经济时代,“文盲”的内涵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
(错)5. 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对)6. 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促成国家非常规的发展。
(对)7.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对)8. 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9. 国家发展的需要是这次改革的首选目标。
(对)10.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对)11. 新课程淡化不同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重视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错)12. 新课程内容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错)1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
(对)14.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纪录,是今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对)1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对)16. 课程结构的调整的实质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对)17.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对)18. 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1-4及参考答案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第1套*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多媒体:是指集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同时获取、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4、效标参照评价:指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
5、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课程。
2、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和。
3、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和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4、生物教育科学研究常见的两种具体方法是和。
5、教学语言中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6、观察是指利用视、听、味、、五种感觉和一些工具来感觉事物。
7、教育实验法最显着的两个特点是和。
8、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9、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讲解、变化、强化、演示、结束、课堂组织十个方面的技能。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1、在《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确立了A 8个一级主题B 10个一级主题C 6个一级主题D 12个一级主题2、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生物学素养分为四个水平,其顺序是A 结构化的—功能化的—肤浅的—多维的B 肤浅的—结构化的—功能化的—多维的C 功能化的—肤浅的—结构化的—多维的D 肤浅的—功能化的—结构化的—多维的3、下列各项中与讲述法的基本要求无关的是A 科学正确,切合学生实际B 善于组织和诱导C 与其它教学形式相配合D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4、学生的能力培养A 与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B 与知识增长有密切的关系C 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D 与以上三者都有密切的关系*来源于网络5、与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目的无关的是A 获得反馈信息B 引起学习动机C 明确学习目的D 激发学习兴趣6、生物学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和A 导言B 教学进程C 教学板书D 教学设计7、属于科学态度范畴的是A 分析能力B 思维能力C 观察能力D 好奇心8、合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根据是A 教学内容和教具价格B 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C 教学时数和学生年龄特点D 教学时数和教具价格9、下列不属于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的是A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B 唤起学生学习动机C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D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0、不属于社区学习资源的是A 报刊与杂志B 田间与山丘C 动物园与植物园D 良种站与养殖场11、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A 是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找出规律B 是对现象的一种陈述C 获取信息和数据D 可以使一些想法得到支持和证实12、教师控制下的探究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前A 知道实验课题、过程和结论B 不知道实验过程和结论C 知道实验课题、结论而不知道过程D 知道实验课题、过程而不知道结论13、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A 信息交流、信息加工、信息贮存、信息输出四阶段B 信息反馈、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输出四阶段C 信息输入、信息反馈、信息贮存、信息处理四阶段D 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四阶段14、与教学论文的题目要求不符的是A 严格B 确切C 鲜明D 简要15、新的教师观认为,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应从A 灌输者转向塑造者B 训导者转向授予者C 研究者转向实践者D 传递者转向合作者四、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1、学习“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这门课程要注意:A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B 更新教学观念C 角色转变D 主动参与E 掌握教学理论2、生物课程标准主要有哪几部分内容?A 前言B 课程目标C 课程结构D 内容标准E 实施建议3、下列哪些是生物教学中的能力目标A 获取信息的能力B 实验操作技能C 计算机操作技能D 科学探究技能E 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4、在变化技能中,教态的变化包括A 思路的变化B 身体的移动C 声音的变化D 目光接触E 面部表情5、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A 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B 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C 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D 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E 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6、科学是一个知识体,它是由下列哪些不同形式的知识构成?A 事实B 概念C 原理D 方法E 理论7、具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该表现出的特点为A 他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B 他应能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C 他应能认识生物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认识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D 他应能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E 他应能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来解决实际问题8、参加听课者必须做的工作有A 及时记下自己的观感和看法B 向学校领导汇报听课情况C 课后找学生座谈D 既要观察教师,又要观察学生E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9、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调查法一般是由调查者通过下列哪些手段收集资料?A 座谈B 问卷C 访问D 观察E 测试10、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假设A 是一简短的陈述B 是一些试探性的想法C 可以查明事物的因果关系D 可以证实结果E 用以说明预期的一种现象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1、 生物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了解学生?答:(1)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 (2)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3)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4)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由哪几部分构成?谈谈你对课程标准的看法?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各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教学课程标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在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对这些变化如何理解与认识,并且如何将新的理念与目标付诸实践,是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1、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
《大纲》注重知识传授,看重的是“基础与基本技能”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而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
2、更加密切联系实际。
所谓“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应当服务于生活。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会使数学脱离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方面也做了强调,例如:倡导引进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符合时代特点的数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的引入。
从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来看,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估算能力的训练,比如出示一些草莓,让学生猜大约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这样的估算练习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是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倡导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分科优势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第二,主动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课程内容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一、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
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主动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
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
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教育部就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执行向各地提出五 点要求强调: 一要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 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 二要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 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围绕课程标准实施 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要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 注重过程性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特别要重视 对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 践能力的考查。 四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有机整合学校、社会、网络等 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五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切实解决好师资、设施 设备配备等条件保障问题,确保课程标准全面落实。
特点:
一、进一步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 二、进一步体现了能力为重的要求 三、进一步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四、进一步科学安排了课程容量和难度 五、进一步加强了与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
特点一、进一步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之中。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 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 如在历史的修订稿中强化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内容,合 理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08年 北京奥运会、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使历史课 程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 活,以增强学生对国情和世情的了解,增强 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和对世界发展大势 的认识。
举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
2、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
宏观目标
宏观目标
中观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单元目标
章、节
课时计划
或教育目标→或学段目标→ 或模块目标→ 教学目标
↑
国家制定
↑
学科课程 专家制定
↑
教师制定
↑
教师制定
→ 教学目标 ↑
教师制定
3、课程目标向课时教学目标的转化
明确授课课题
查找具体内容标准 由行为动词确定学生应达到的水平
面向全体学生会不会降低教学要求?所有
人都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吗?会不会忽视了精 英的存在?
没有降低,整体水平提高: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每
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
给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为优秀学生提供条
件。
新课标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会影响优秀人才的产生
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影响我们对未来生物学 家的培养?
三、生物课标与大纲的异同
不同点
(大纲着眼于教师,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
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
习成果,而大纲强调的是具体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而
不是最高要求。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三、生物课标与大纲的异同
基本要求
较高要求
主题二 生物课标与大纲的异同
不同点 (大纲着眼于教师,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
课标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
而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
为。这些要求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并是通过努力 可以达到的,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标准 没有再继续沿用那些抽象的术语来表示学习结果。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而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保障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国家普遍采用课程标准,旨在规范和要求课程的内容和实施。
本文将探讨课程标准的定义、作用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的定义课程标准是国家编制的一份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规范和要求文件。
它包括了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等要素。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和依据,旨在明确教育目标,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二、课程标准的作用1.明确教育目标:课程标准通过制定清晰的教育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方向。
2.规范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详细规定了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体系和知识点,统一了教学的标准,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3.改进教学方法: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促进教学评价:课程标准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程标准对教育的影响1.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促进教育公平: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使教育更加公平,减少了因地区和学校差异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
3.引导学校发展:课程标准鼓励学校开展特色教育,推动学校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促进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4.培养创新人才: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通过明确教育目标、规范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促进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和发展。
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关键。
课程标准是什么
课程标准是什么阅读精选(1):什么是课程标准答案: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资料目标、实施推荐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阅读精选(2):什么是《课程标准》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一样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资料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推荐。
”这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简明界定。
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功能从传统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一样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资料框架,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评价的推荐,是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估体育课程的基础。
阅读精选(3):什么是课程标准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一样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资料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推荐。
”这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简明界定。
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功能从传统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为什么要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
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
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
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
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教育内容和教学质量的要求和规定,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意味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方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
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
教育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要求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保障。
教育部门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监督,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学校和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达标。
学生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最后,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要求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标准,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对于教育教学的规范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国家课程标准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国家课程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
的设计思路等。
2. 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3. 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4. 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等。
总的来说,国家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国家课程标准还包括**附录**部分,包括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此外,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教育部门发布的课程标准文件。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说(上)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达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门路。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看法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必定的社会要求,依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功能:教育功能赐教育者在教育教课活动中经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4、终生教育:终生教育是指包含各个年纪阶段的各样方式的教育,它重申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
5、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外面诸因素之间在的、实质的、必然的联系。
6、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是特意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露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7、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于此中并能影响人的发展的全部外面条件和总和,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多半。
8、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踊跃作用,包含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一致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9、近来发展区:近来发展区指学生马上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的差别。
10、遗传:遗传是指人们从父亲母亲先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色,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
1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育成什么样的人,是培育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12、智育:教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术,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3、培育目标:依据各级各种学校任务确立的对所培育人的特别要求,称为培育目标。
14: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也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种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种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文件,规定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
或者说,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对国民在各方面或各领域应具有哪些素质,国家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但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总之,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既实实在在,又不是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这也管那也管,不像教学大纲管得那么细那么死。
这是在功能上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
课程标准要规定国家对国民在各方面或各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一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国民能够达到的。
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但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