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遗传学的验证-玉米_BIAN

合集下载

孟德尔遗传学是如何发现的

孟德尔遗传学是如何发现的

孟德尔遗传学是如何发现的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其实也是在后来的遗传学贡献都是很大,而且也是有着一种很自由组合的定律,而且也所有者分离的定律,而这些也是直接有个通称就是叫做孟德尔遗传规律。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孟德尔遗传学发现的过程,一起来看看吧。

孟德尔遗传学发现的过程孟德尔于1854年夏天开始用34个豌豆株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选出22种豌豆株系,挑选出7个特殊的性状(每一个性状都出现明显的显性与隐形形式,且没有中间等级),进行了7组具有单个变化因子的一系列杂交试验,并因此而提出了著名的3:1比例。

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这很符合孟德尔的试验要求。

所谓性状,即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性的总称。

在他的杂交试验中,孟德尔全神贯注地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所谓相对性状,即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花色有红花与白花之分,种子形状有圆粒与皱粒之分等等。

为了方便和有利于分析研究起见,他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再观察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

区分外形:孟德尔首先注意到豌豆有高茎和矮茎并且由此入手开始了研究。

筛选纯种:孟德尔将高茎的豌豆种子收集起来进行了培植,又将培育出来的植株中的矮茎剔除而将高茎筛选出来,留下的高茎种子〈又称第一子代,以此列推〉第二年再播种培植,如此重复筛选几年,最终种下的种子完全都能长成高茎。

以同样的手段,经多年努力又筛选出了绝对长成低茎的种子。

显性法则的发现:孟德尔将高茎种子培育成的植株的花朵上,受以矮茎种子培育成的植株的花粉。

与此相反,在矮茎植株的花朵上受以高茎植株的花粉。

两者培育出来的下一代都是高茎品种。

分离定律的发现:接下来孟德尔将这批高茎品种的种子再进行培植,第二年收获的植株中,高矮茎均有出现,高茎:矮茎两者比例约为3:1。

孟德尔除了对豌豆茎高以外,还根据豌豆种子的表皮是光滑还是含有皱纹等几种不同的特征指标进行了实验。

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表皮光滑的豆子与皱纹豆子杂交后,次年收获的种子均为光滑表皮。

实验五玉米一对两对相对性状

实验五玉米一对两对相对性状

03
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结果与 分析
实验结果
表型比例
在F2代中,高茎玉米与矮茎玉米的比例接 近3:1,符合预期结果。
VS
遗传图解
通过遗传图解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高茎 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结果分析
分离定律验证
实验结果验证了分离定律,即一对等 位基因在杂合子细胞中保持独立性, 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 同的配子中。
实验五玉米一对两对 相对性状
目录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两对相对性状实验结果与分析
目录
• 多对相对性状综合实验结果与分析 • 实验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实验目的
探究玉米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 律。
学习和掌握基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接近 3:1,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接近9:3:3:1,符合孟德尔遗 传定律的预期。
基因互作
分析了不同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包括显性基因对隐性基 因的遮盖作用以及不同基因之间的连锁和交换等现象。
环境影响
探讨了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水分 等环境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性状表现的影响。
实验结果
表型数据
通过对实验玉米植株的表型观察, 记录下了各个性状的表型数据, 包括株高、穗长、粒色等。
统计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计 算了各个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 变异系数等指标。
遗传规律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一对两对 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验证了分 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结果分析
性状分离比
实验不足与改进
不足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如亲本选择不当、实验操作不规范等。此外,实验 数据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等。

玉米分离定律实验报告

玉米分离定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独立遗传给后代。

二、实验原理玉米的子粒颜色和糯性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其中,子粒颜色由显性基因A(黄色)和隐性基因a(白色)控制,糯性由显性基因B(非糯性)和隐性基因b(糯性)控制。

根据分离定律,杂合子(AaB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会分离,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AB、Ab、aB、ab,比例为1:1:1:1。

三、实验材料1. 纯合子玉米(黄色非糯性:AABB,白色糯性:aabb)2. 杂合子玉米(黄色非糯性:AaBb)3. 玉米杂交器4.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亲本选择:选择纯合子玉米(黄色非糯性:AABB,白色糯性:aabb)作为亲本。

2. 杂交:将纯合子玉米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自交:将F1代玉米进行自交,得到F2代。

4. 观察记录:观察F2代玉米的子粒颜色和糯性,记录表现型及比例。

五、实验结果1. F1代:F1代玉米全部表现为黄色非糯性,基因型为AaBb。

2. F2代:F2代玉米的子粒颜色和糯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黄色非糯性:黄色糯性:白色非糯性:白色糯性 = 9:3:3:1- 黄色非糯性:黄色糯性:白色非糯性:白色糯性 = 9:3:3:1六、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F2代玉米的子粒颜色和糯性表现型及比例为9:3: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这说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独立遗传给后代。

七、实验结论通过玉米分离定律实验,验证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独立遗传给后代。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选择纯合子玉米作为亲本,并严格控制杂交和自交过程。

2.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说明分离定律在玉米中具有普遍性。

3. 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数据应准确无误,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

实验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验证一、实验目的和原理1.目的

实验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验证一、实验目的和原理1.目的
2)玉米杂合非糯(Wxwx)植株花粉粒上的性状分离:含Wx基因的 花粉具有直链淀粉,含wx基因的花粉具有支链淀粉。含直链淀粉的花粉与稀碘液反 应呈蓝黑色,支链淀粉不与稀碘液反应故呈红棕色或黄色(碘液本身的颜色)。用 稀碘液处理玉米F1 (Wxwx)植株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判断花粉粒的基 因型,蓝黑色与红棕色花粉粒之比为1:1。
结论
1.取黄色与白色的玉米自交、测交果穗照片各一张,分别统计黄色与白色籽粒的 数目。
2.取玉米杂糯(Wxwx)成熟的雄花序一个,挤出花粉粒,加碘液染色、镜检, 分别统计3个视野内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粉粒。
四、实验报告
分别将玉米自交(F2)、杂糯花粉粒(G)性状分离的统计结果汇总后填于表中, 并进行卡平方(X2)测验,得出试验结论。
3)卡平方(X2)测验 在遗传学试验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偏离 理论预期结果而产生误差总是难免的。一般来说,如果对试验条件严加控制且群体 越大,试验结果的实际数值就会越接近理论预期数值。如果出现误差,究竟是属于 机会造成的,还是试验本身问题,为了判断实际结果与理论比例适合的程度,通常 采用X2来测验。
实验二 孟德尔传定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1.目的:观察植物性状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认清基因分离与重组的性质, 验证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学习卡平方测验的应用。
2.原理: 1)玉米籽粒胚乳性状:黄色和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玉米第9 染色体上决定色泽的一对等位基因(C)所控制,杂合体F1植株自交,F2出现3:1的 分离比例; F1测交,测交后代Ft出现1:1分离。
X2 = ∑(O-E)2 / E
在遗传学实验中,一般以概率为5%为分界标准。当P>5%,则表明观察值与理 论值相符;如果P<5%,则表明观察值与理论值不相符。

玉米籽粒遗传规律实验体会

玉米籽粒遗传规律实验体会

玉米籽粒遗传规律实验体会
玉米籽粒的遗传规律是由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所发现的。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豌豆的遗传规律,并发现了“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存在。

这些发现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玉米籽粒遗传规律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自交的纯种玉米品种。

这些品种具有相同的基因型,从而可以保证后代的基因组成是稳定的。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玉米品种进行杂交。

在杂交后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籽粒。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玉米籽粒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

每一个性状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基因。

2. 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每个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的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

3. 在杂交后代中,显性基因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而隐性基因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 在杂交后代中,显性基因会完全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则不会表现出来。

5. 在杂交后代中,两个隐性基因组合在一起时,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促进农业的发展。

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引子: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实验和观察为我们对基因传递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他的工作,我们开始领悟到遗传规律以及基因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

本文将以孟德尔的实验现象为主题,探究他对遗传现象的解释,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一、孟德尔的实验现象概述孟德尔通过一系列对豌豆植物的实验观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以下是他的主要观察结果:1. 颜色和形状的继承:孟德尔发现,豌豆植物的颜色和形状是由具有显性和隐性特征的基因所决定的。

他发现黄色籽粒(显性)和绿色籽粒(隐性)之间的遗传比例约为3:1。

同样,圆形籽粒(显性)和皱纹籽粒(隐性)之间的比例也是3:1。

2. 遗传的独立性:孟德尔还观察到不同特征之间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即不同特征的基因组合是随机的。

籽粒颜色和形状之间的遗传是独立的,这意味着黄色籽粒可以是圆形或皱纹的,而绿色籽粒也可以是圆形或皱纹的。

3. 纯合子与杂合子:孟德尔进一步将自交和异交定性分析了基因的纯合子和杂合子状态。

通过自交,他发现当两株同质纯合子(具有相同基因的纯种植物)杂交时,后代植物的表现将与其中一个纯合子相同,而不会混合表现。

而当两株杂合子(具有不同基因的杂种植物)杂交时,后代植物将具有杂合子的混合表现。

二、孟德尔的解释基于上述实验现象,孟德尔提出了遗传规律,以解释基因传递的模式。

1. 分离的原则:孟德尔认为,每个个体都会从父母那里获得两个基因,但在生殖过程中,这些基因会被分离并随机组合。

结果是,在某个特征的基因序列上,只有一个基因会被传递给后代,而另一个基因会被舍弃。

这解释了为什么在自交后代中,隐性特征有时会重新出现。

2. 显性和隐性基因:孟德尔提出,显性基因会对相应的特征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则不同。

在混合基因型中,显性基因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即使一个植物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它仍然会显示出显性特征。

3. 独立的分离:孟德尔观察到不同特征的基因是相互独立分离的,从而导致了各种组合的可能性。

遗传学实验报告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遗传学实验报告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实验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王媛媛111140084 生命科学学院拔尖班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二、预备知识孟德尔分离定律告诉我们,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每对基因相互分开,形成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配子分离比为1:1,子二代个体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表型分离比是3:1。

通常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方可显示,而不在配子时期表现,如,豌豆花色性状要在开花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用玉米的糯性品种与非糯性品种做遗传试验,玉米的糯性(wxwx)与非糯性(WxWx )则在花粉粒中,即在形成配子时,就得到表现,可以看到分离。

玉米中非糯性品种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成蓝黑色,糯性品种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成棕红色,经碘染色后,可明确地区分两种花粉粒。

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杂交,其F1由于wx和Wx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分离,所以产生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一半表现为蓝黑色,一半为棕红色,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部为棕红色,非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为蓝黑色。

三、实验材料糯性、非糯性、糯性—非糯性杂交种的玉米雄穗。

四、器材药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稀碘液。

五、实验步骤1.在玉米花粉成熟时,雄穗顶部已稍开始传粉时采集雄穗,立即投入乙醇:冰醋酸=3:1的固定液中3-24小时。

2.95%酒精洗两次,再移入70%酒精中保存备用。

3.实验时,从玉米雄穗上用镊子取出花药,置于干净载玻片上。

4.用镊子或解剖针把花药压破,使花粉粒散出。

5.滴一滴碘液,盖上盖玻片。

6.在低倍镜下观察花粉粒颜色,并根据花粉粒颜色,对杂种的糯性与非糯性两种花粉进行统计,计数10个视野,记录结果。

六、作业根据实验结果,用X2方法测验F1两种花粉粒是否符合1:1比例,并用分离规律说明这个结果。

(一)原始数据记录表格序号非糯性(蓝黑色)糯性(棕红色)比例(非糯:糯)18130.61542450.80003623.0004350.6000574 1.75061815 1.200744 1.0008360.5000953 1.6671014150.9333总计72721(二)卡方X2分析表型非糯性糯性总计O7272144E7272144(O-E)200(O-E)2/E000自由度:df = 2-1 = 1当P值为0.05时,查卡方表得X2=3.84。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观察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观察

实验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二、实验原理(预备知识)✓孟德尔分离定律告诉我们,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每对基因相互分开,形成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配子分离比为1:1,子二代个体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表型分离比是3:1。

✓通常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方可显示,而不在配子时期表现,如,豌豆花色性状要在开花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玉米的糯性(wxwx)与非糯性(WxWx )则在花粉粒中,即在形成配子时,就得到表现,可以看到分离。

玉米中非糯性品种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成蓝黑色,糯性品种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成棕红色,经碘染色后,可明确地区分两种花粉粒。

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杂交,其F1由于wx和Wx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分离,所以产生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一半表现为蓝黑色,一半为棕红色,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部为棕红色,非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为蓝黑色。

三、实验材料糯性、非糯性、糯性—非糯性杂交种的玉米雄穗。

四、器材药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稀碘液。

五、实验步骤1.在玉米花粉成熟时,雄穗顶部已稍开始传粉时采集雄穗,立即投入乙醇:冰醋酸=3:1的固定液中3-24小时。

2.95%酒精洗两次,再移入70%酒精中保存备用。

3.实验时,从玉米雄穗上用镊子取出花药,置于干净载玻片上。

4.用镊子或解剖针把花药压破,使花粉粒散出。

5.滴一滴碘液,盖上盖玻片。

6.低倍镜下观察花粉粒颜色,根据花粉粒颜色,对杂种的糯性与非糯性两种花粉进行统计,计数10个视野,记录结果。

7. 卡方检验是一种用途很广的计数资料的假设检验方法。

它属于非参数检验的范畴,主要是比较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率( 构成比)以及两个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

其根本思想就是在于比较理论频数和实际频数的吻合程度或拟合优度问题。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孟德尔假说的概述孟德尔假说是指奥地利的僧侣、植物学家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所发现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实验成果被认为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之作,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

孟德尔假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内容:1.性状的遗传是以离散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连续的混合。

2.每个个体都含有两个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

3.可以通过基因的组合来解释后代的性状表现。

孟德尔杂交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观察到了一系列有趣的现象。

他选择了豌豆这种自交且有明显特征的植物进行研究,以便能够准确地观察和记录性状的表现。

在实验过程中,孟德尔观察到了以下几个性状:1.花色:豌豆的花色有紫色和白色两种。

2.种子颜色:豌豆的种子颜色有黄色和绿色两种。

3.种子外形:豌豆的种子外形有圆形和皱纹两种。

4.花药颜色:豌豆的花药颜色有黄色和绿色两种。

通过不同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并得出了他的假说。

性状的离散遗传方式孟德尔观察到豌豆的性状表现具有离散的特征。

例如,当他将一种纯紫色花朵的豌豆与一种纯白色花朵的豌豆进行杂交时,所有的后代都表现为紫色花朵,而不是紫色和白色的混合。

而当这些纯紫色的后代自交时,后代中出现了一些白色花朵,表现出了性状混合的现象。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性状的遗传是以离散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连续的混合。

孟德尔将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因子”的遗传,即每个性状由两个因子(基因)决定,这两个因子分别来自父母,但只有一个因子在后代中表现出来。

基因的组合解释后代的性状表现孟德尔通过对不同性状的杂交实验还观察到了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即不同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例如,他发现豌豆花色的性状与种子颜色的性状是独立的,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影响。

基于这个发现,孟德尔提出了”基因的组合”这个概念,即不同性状的基因在后代中可以独立组合,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父母的某个性状在后代中表现出来,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不表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点总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点总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点总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开山之作,他通过对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揭示了一代到下一代的遗传规律,并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以下是对这一实验的知识点总结:
1. 同质性:孟德尔选用的豌豆品种具有纯合性,即自交后代性状稳定,表现为纯种。

2. 优势性:孟德尔观察到某些性状在杂交后代中会表现出优势,而另一些性状则会被掩盖,这体现了一些性状是显性的,而其他一些性状是隐性的。

3. 隐性性状:当一个性状在杂交后代中不表现出来时,称该性状为隐性性状。

4. 显性性状:当一个性状在杂交后代中表现出来时,称该性状为显性性状。

5. 杂交:孟德尔通过控制豌豆植株的交配,实现了在杂交后代中观察和记录各种性状的目的。

6. 自交:孟德尔通过自花授粉的方式,使纯合的豌豆植株自我交配,得到自交后代。

7. 各代数比例规律:孟德尔观察到在第一代杂交后代中,纯合的亲本表现的性状会分离出来,以3:1的比例表现。

在后续
的自交中,各代数比例也会如此。

8. 因子:孟德尔提出了“因子”(后来被称为基因)的概念,认为每个性状由两个因子决定,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

9. 基因型:基因型是指个体的基因组成,由两个基因组成。

10. 表型:表型是指个体在外部显示出来的性状。

11. 纯合子代:由同一基因型的个体交配所得到的后代,其后代也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12. 杂合子代:由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所得到的后代,其后代具有不同的基因型。

这些知识点是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基本总结,帮助我们理解遗传学中基本的遗传规律。

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玉米(Zea mays)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也是遗传实验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

使用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具有许多优点,包括其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大小、易于操作的遗传材料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首先,玉米拥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玉米的自然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品种和种类,还包括了大量的野生种质资源。

这些丰富的遗传变异为玉米的遗传实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用于研究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基因功能。

其次,玉米的基因组相对较小。

相比于其他作物,玉米的基因组大小适中,这使得研究人员更容易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此外,玉米的基因组结构也相对简单,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使得他们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基因定位和功能研究。

第三,玉米的遗传材料操作相对容易。

玉米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而且其生长过程也相对容易控制。

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杂交、选择和后代筛选,从而能够更好地研究各种遗传性状和基因功能。

最后,玉米在农业和生物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玉米的遗传研究不仅可以为玉米本身的改良提供重要的信息,还可以为其他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借鉴。

此外,玉米也被广泛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中,包括基因功能研究、基因组学研究以及转基因技术研究等领域。

总之,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大小、易于操作的遗传材料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等优点。

这些优点使得玉米成为了遗传实验中一个重要的模式生物,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便利,也为农业生产和生物科学研究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遗传学实验报告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遗传学实验报告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实验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王媛媛111140084 生命科学学院拔尖班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二、预备知识孟德尔分离定律告诉我们,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每对基因相互分开,形成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配子分离比为1:1,子二代个体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表型分离比是3:1。

通常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方可显示,而不在配子时期表现,如,豌豆花色性状要在开花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用玉米的糯性品种与非糯性品种做遗传试验,玉米的糯性(wxwx)与非糯性(WxWx )则在花粉粒中,即在形成配子时,就得到表现,可以看到分离。

玉米中非糯性品种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成蓝黑色,糯性品种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成棕红色,经碘染色后,可明确地区分两种花粉粒。

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杂交,其F1由于wx和Wx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分离,所以产生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一半表现为蓝黑色,一半为棕红色,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部为棕红色,非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为蓝黑色。

三、实验材料糯性、非糯性、糯性—非糯性杂交种的玉米雄穗。

四、器材药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稀碘液。

五、实验步骤1.在玉米花粉成熟时,雄穗顶部已稍开始传粉时采集雄穗,立即投入乙醇:冰醋酸=3:1的固定液中3-24小时。

2.95%酒精洗两次,再移入70%酒精中保存备用。

3.实验时,从玉米雄穗上用镊子取出花药,置于干净载玻片上。

4.用镊子或解剖针把花药压破,使花粉粒散出。

5.滴一滴碘液,盖上盖玻片。

6.在低倍镜下观察花粉粒颜色,并根据花粉粒颜色,对杂种的糯性与非糯性两种花粉进行统计,计数10个视野,记录结果。

六、作业根据实验结果,用X2方法测验F1两种花粉粒是否符合1:1比例,并用分离规律说明这个结果。

(一)原始数据记录表格序号非糯性(蓝黑色)糯性(棕红色)比例(非糯:糯)18130.61542450.80003623.0004350.6000574 1.75061815 1.200744 1.0008360.5000953 1.6671014150.9333总计72721(二)卡方X2分析表型非糯性糯性总计O7272144E7272144(O-E)200(O-E)2/E000自由度:df = 2-1 = 1当P值为0.05时,查卡方表得X2=3.84。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取得重大遗传发现的原因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取得重大遗传发现的原因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取得重大遗传发现的原因1. 引言孟德尔是遗传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豌豆杂交实验为遗传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取得重大遗传发现的原因,并分享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2. 豌豆杂交实验的背景在介绍孟德尔的实验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孟德尔生活的19世纪中叶,遗传学还未被正式建立。

当时的科学家对生物遗传的了解非常有限,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后代的特征是由父母的特征混合而成的,而另一些则持有相反的观点。

这个时期正是遗传学迷雾中的一段时间,直到孟德尔的出现。

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研究对象,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观察和记录豌豆的特征遗传。

他选择豌豆是因为豌豆的特征多样且易于观察,而且豌豆具有自花授粉和迅速成熟的特点,适合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他关注的主要是豌豆的7个性状:花色、花型、种子颜色、种子形状、茎高、荚果颜色和荚果形状。

他通过人工授粉和观察后代的表型,把观察结果进行了统计和整理。

4. 孟德尔的发现孟德尔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三个重要的发现:4.1 第一发现:显性和隐性特征孟德尔观察到,某些特征在第一代(F1)杂交中表现为统一的特征,而在第二代(F2)杂交中,在F1杂交中的隐性特征重新显现出来。

他将表现在F1代的特征称为显性特征,而隐性特征则指的是在F1代中不表现出来的特征。

这个发现揭示了特征在基因水平上的表现规律。

4.2 第二发现: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孟德尔的观察还揭示了基因在杂交过程中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他发现,不同的性状是独立分离的,即每个个体在遗传上是由两个隐性或显性因子组成的,这两个基因在杂交后再次重新组合。

这个发现奠定了基因的隔离和分离定律。

4.3 第三发现:基因的统计规律孟德尔通过对大量实验结果的统计,提出了遗传比例的规律。

他发现,某些性状的遗传比例接近3:1,而另一些性状则接近9:3:3:1。

这些遗传比例揭示了基因在杂交过程中的传递和组合的统计规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笔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笔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笔记
【实用版】
目录
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背景和目的
2.孟德尔的假说和验证方法
3.实验结果及分析
4.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结论和意义
正文
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背景和目的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学史上的一项重要实验,由奥地利修道士格里高利·孟德尔于 1866 年进行。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中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的背景是,当时人们对遗传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孟德尔的实验目的在于探究豌豆遗传特性的传递规律。

2.孟德尔的假说和验证方法
孟德尔提出了假设,即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孟德尔设计了测交法,即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 F1 的基因型。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 F2 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 3:1,即 3 个显性表现型和 1 个隐性表现型。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孟德尔得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指的是在杂合子自交过程中,两个性状因子会分离,独立地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自由组合。

4.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结论和意义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揭示了生物遗传现象的规律,对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成为了遗传学研究的基石,其发现和理论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范式。

孟德尔随机化结果

孟德尔随机化结果

孟德尔随机化结果在遗传学领域,孟德尔的进化理论被广泛认可和引用。

尽管孟德尔的理论是在豌豆植物上进行的实验得出的,但它对遗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现代遗传学的基石之一。

然而,许多人对孟德尔随机化结果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模糊之处。

本文将探讨孟德尔随机化结果的含义及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孟德尔随机化结果的含义。

孟德尔随机化结果是指在孟德尔自交实验中,观察到的不同基因型比例与理论预期比例相符的现象。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他选择了豌豆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控制豌豆杂交产生不同的基因型,然后观察第二代后代的表现形态。

孟德尔的实验发现,有些性状在后代中呈现为一种完全相同的现象,而有些性状则表现为不同的性状。

他将这些性状划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可以直接观察到,而隐性性状只有在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会表现出来。

孟德尔发现,随机的基因组合在杂交后代中导致了不同性状的比例。

例如,假设孟德尔的实验中,他通过杂交两株具有黄色豌豆种子的植株,得到了一株黄色种子和一株绿色种子的第一代后代。

理论上,根据孟德尔的进化原理,黄色和绿色种子的比例应为3:1。

然而,实际上在他的实验中,他观察到了准确的3:1比例,即3株黄色种子和1株绿色种子。

这种与理论预期一致的结果被称为孟德尔随机化结果。

孟德尔随机化结果不仅仅在理论上验证了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也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探索随机的基因组合对性状表现的影响,科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遗传学的基础知识,深入了解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利用孟德尔随机化结果方法研究了许多其他物种的遗传特性。

他们在实验中通过控制基因组合、选择不同性状等手段,观察不同物种的遗传表型。

通过分析这些实验结果,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推断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等。

除此之外,孟德尔随机化结果也为生物学中的其他研究领域提供了启示。

随机性在许多生物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蛋白质折叠、细胞分化、群体进化等。

高三总复习生物课件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与内容

高三总复习生物课件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与内容

中染色体的变化。
(× )
5.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外一
些实验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这个假说就得到了验证。
( √)
6.只看一对相对性状,无论是豌豆种子的形状还是子叶的颜色对性状遗传实验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
_等__位__基__因__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杂合子形成数量 实质
相等的两种配子
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②细胞核内 适用范围 _染__色__体___上的基因;③进行_有__性__生__殖_的真核生物
5.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实验 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 原理 表_雌__、__雄__配__子___,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_雌__、__雄__配__子__的随机结合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
考法(一) 考查遗传学的相关概念
1.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B.隐性性状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的性状
C.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
D.狗的白毛和黑毛,猫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解析: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A错误;
提示:①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 ②每一代不同类型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结合机会相等。③所有后代都处于 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④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2.(必修2 P5“文字与图示信息”拓展)杂合子(Dd)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吗? 提示:基因型为Dd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D∶d=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 种D∶d=1∶1,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 配子数。

【高中生物】孟德尔之遗传学

【高中生物】孟德尔之遗传学

【高中生物】孟德尔之遗传学【摘要】十九世纪,各国的科学家都先后进行了大量的植物杂交实验,只有奥国的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1822~1884)以其非凡的研究天赋和创新的实验方法,发现了遗传定律。

遗传学是在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础上逐步成长并建立起来的。

孟德尔的卓越发现来自他高度创造性的豌豆杂交实验,他于1866年发表的《杂交实验》之论文,被认为是科学文献中的经典文章。

然而,孟德尔并不是第一个进行杂交实验的科学家,在他之前,已有不少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不同植物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之前的杂交实验18~19世纪期间,为了对植物进行品种改良以获得新的植物类型,并探讨杂种形成的理论,在欧洲一些皇家科学院公开悬赏科学论文的激励下,科尔罗伊德(josephgottliebk?elreuter,1733~1806)等大批科学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植物杂交实验。

他们的研究工作为孟德尔遗传定律建立了一个广泛的基础。

科尔罗伊德被誉为「近代植物杂交实验之父」。

他先后用138种植物进行了500多个不同的杂交实验,第一次证明了两个亲本的遗传贡献是相等的。

他在某些实验中已发现,后代可出现类似亲本的性状,并描述了后代发生明显的性状分离现象。

但是,他没有进行有关支配个体单一性状遗传定律的研究。

奈特(thomasandrewknight,1759~1838)于1799~1833年用豌豆展开了杂交实验。

他在实验中,认真地给花朵摘掉雄蕊后再传粉,并以回去雄后未传粉的花作对照组,辨认出了豌豆种子的灰色对白色为显性。

他用白色种子的亲本和杂种紫菊,获得的下代种子存有白色和灰色两种类型,但他没回去计数过杂种后代的性状拆分比例。

萨格莱特(augustinsageret,1763~1851)在1826年进行的甜瓜杂交实验中,把两个亲本的性状排成一组组相对性状,不仅证实了显性现象,也发现了不同性状的独立分离。

盖特纳(carlfriedrichvong?rtnor,1722~1850)就是孟德尔之前最博学、最刻苦、最存有成就的科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验证
一、实验目的
利用玉米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遗传实验结果,观察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从而加深对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
玉米(Zea Mays)F2群体的果穗。

采用玉米(2n=20)验证遗传学规律的优点:(1)胚乳性状区组明显;(2)一个玉米果穗几百个籽粒是一个理想的统计整体;(3)玉米胚乳性状,有些是独立分配的,有些是属于基因互作的,还有些是连锁关系的;(4)玉米雌雄同株异花,进行杂交、自交操作简单方便。

基因分离规律的验证(NO.01)、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NO.02)、连锁遗传规律的验证(NO.03)、基因互作规律的验证-互补作用(NO.04)、基因互作规律的验证-抑制作用(NO.05)和基因互作规律的验证-隐性上位(NO.05)完整的2套;另外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NO.02)33盒。

三、实验步骤
以一对性状(籽粒颜色或胚乳淀粉性质)为单位,通过计数、统计,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

以两对性状(籽粒颜色和胚乳淀粉性质)为单位,通过计数、统计,观察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

四、实验作业
每一位同学计数一个果穗,验证其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同时,汇总全组数据再次验证,进行卡方(χ2)检验并作出解释。

表1:观察结果与验证
续表1:观察结果与验证(小组汇总)
指导教师:边黎明
3 / 3
遗传假设的拟合优度检验(卡方法)
描述一种判断观测结果是否太过偏离理论期望的检验称为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的常用测度是一个称为卡方的值,它是将每个不同类别中观察到的后代数量,与根据某种遗传假设预测的每个类别的数量进行比较,计算而得。

用卡方法检验该遗传假设的步骤如下:(1)详细陈述遗传假设,具体说明亲本及可能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2)使用概率定律对遗传假设成立时应该观测到的后代类型和比例进行明确预测,将比例转换成后代数量;(3)对每个类别的后代,用观测数减去期望数,将差平方,然后除以期望数;(4)对所有后代类别,求第3步中计算结果之和,该综合即为这些数据的卡方(χ2)值。

χ2的计算可用下式表示:
χ2
=∑(观测值−期望值)2
期望值
附表: χ2值表
自由度
(n ) 概率值(P )
0.995 0.990 0.975 0.950 0.900 0.750 0.500 0.250 0.100 0.050 0.025 0.010 0.005 1 0.00 0.00 0.00 0.00 0.02 0.10 0.45 1.47 2.71 3.84 5.02 6.63 7.88 2 0.01 0.02 0.05 0.10 0.21 0.58 1.39 2.98 4.61 5.99 7.38 9.21 10.6 3 0.07 0.11 0.22 0.35 0.58 1.21 2.37 4.36 6.25 7.81 9.35 11.34 12.84 4 0.21 0.3 0.48 0.71 1.06 1.92 3.36 5.67 7.78 9.49 11.14 13.28 14.86 5
0.41
0.55
0.83
1.15
1.61
2.67
4.35
6.94
9.24
11.07
12.83
15.09
16.75
注:表中第2行值为α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