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瞿秋白
鲁迅替他誊写,找地方发表,又收入自己 的文集给以流传。后来瞿秋白死后,鲁迅 又花重金替他出版了豪华版文集《海上述 林》。猩猩相惜,瞿秋白研读鲁迅著作, 编辑了《鲁迅杂感选集》,写出了杰出的 《鲁迅杂感选集· 序言》。这篇文章是当时 左翼文化界研究鲁迅的最伟大成果,
在这篇序言里,瞿秋白对长期以来遭人轻视的鲁 迅杂文的文体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精辟的 分析,对它们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作了高度的评价。 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醒目的问题:“鲁迅是谁?” 瞿秋白当时这样提问,具有特别的尖锐性和迫切 性。自“五四”以来,众多新文化人士是敬仰鲁 迅的,感受到他思想见解的深刻、文学才能的杰 出、向旧世界不断进击的勇毅和特立独行的人格, 但对他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 的意义并无清楚的认识
。还有不少人则不断地攻击他,歪曲他,贬损他。到了30 年代,更有一些浅薄之徒与反动文人,讥嘲他接受马克思 主义和参加左联是为了避免自己“没落”、失去了知识分 子的独立性,甚至诋毁他是为了拿共产党的卢布以维持生 计。这些倒还没有多大的舆论市场。最使瞿秋白感慨并觉 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左翼阵营内部不少人对鲁迅的不 理解。在序言里,瞿秋白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作了这样的概 括:“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 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 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 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 新的阵营里来的。
瞿秋白
瞿秋白 (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 霜、瞿爽。江苏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 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谋生。191 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 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 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19 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 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 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分,去莫斯 科采访。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29—1925.6.18)原名瞿霜,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斯特拉霍夫等,江苏常州人。
生于一破落“书香门第”母因债台高筑,被迫自杀。
1917年春,他北上投亲,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馆。
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学生的领导任之一。
1919年底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不久,又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俄访问,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热血日报》等党刊、党报的主编和编辑,并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并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
六大以后,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
1930年9月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负责中央工作。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宗派主义的打击,被开除出政治局,后转移到文化战线工作。
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金就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同年秋,红军突围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于撤离途中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他的文学作品:《赤都心史》《俄乡纪程》《多余的话》《高尔基创作选集》 1932年译就《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编译《江南第一燕》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卜算子·咏梅》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红梅阁》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咏菊》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哭母诗》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多余的话》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
瞿秋白
人物简介
矍秋白(1899-1935),是中国共产党早期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曾参 加党的"三大——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第一次大革命 失败后的危急关头,主持召开“八七”会 议,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在1931年1月中 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 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 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苏区任 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红军长征后被留 在苏区,1935年2月26日在福建长汀县水 口镇小径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六月 十八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
► 天井
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四周回廊楹格,天空 日光云影。中间有石栏古井一眼,水色清冽,深 邃如镜,极具江南风情
► 门房
最前面的一进原来是厢房的门房。当时秋白家用 作厨房,炉灶炊具都是依原样修建的,很能触发 我们对当年秋白家生活情景的想像。门房前壁开 一道小侧门,是平时出入的便门。1912年“双十 节”,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红灯笼庆祝,瞿秋白却 在自家门前挂了一盏写上“国丧”两字的白灯笼。 那盏小小的白灯笼,在一片粉饰太平的红灯笼中, 犹如一朵傲霜的白菊,一直亮到天明。
►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是常州地区唯一的一家中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物类纪念馆,也是 中国唯一全面收藏、陈列、展示瞿秋白同 志业绩、研究瞿秋白思想,弘扬瞿秋白精 神的专业馆。瞿秋白纪念馆由故居和纪念 馆两部分组成。纪念馆是仿明清建筑物, 占地面积2282.19平方米,内设展览大厅、 学术厅、影视厅、资料室、电脑室、贵宾 室等,陈列、收藏丰富而完备的有关瞿秋 白生平和思想的照片、实物、文字、文献 和研究资料,为宣传、纪念和研究瞿秋白 提供了多功能现代化的服务。
瞿秋白课件
• 人物介绍 • 主要作品 •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 瞿秋白的两次爱情
人物介绍
瞿秋白,别名瞿霜、瞿爽、瞿双。1899年1月29号 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是中国共产 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 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 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 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 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34年,任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 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 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 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在他看来,“顺”和“信”虽然是一对矛盾,但 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可以有机的统一 在一起。求信(即忠实)必须“估量每一个字 眼”,但同时又可能会招致“不顺”,但是翻译 者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将“不顺”理顺,因为“不 顺”就是“不达”,就势必影响译文对原文精神 的再现,影响“信”。在秋白眼里,“顺”就是 顺畅易懂的真正的中国白话。所以,他强烈反对 赵景深的“宁错而务顺”的说法,又不赞成鲁迅 的“宁信而不顺”的观点。
第二次爱情故事正在继续……
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 盾,她选择回避,跑到了萧山母亲家。 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 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杨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 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 趁放暑假的机会,瞿秋白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 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
第二次爱情
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 的绅士门第小姐,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 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与音乐, 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 堕落了。 杨之华心里很怨愤。 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 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的系主任,他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在师生中 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之华努力学习,有时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 起来。瞿秋白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
瞿秋白
瞿秋白与鲁迅
• 鲁迅一生骂人无数,却对瞿秋白称 赞不已。在1933年,鲁迅送给至 交瞿秋白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 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瞿秋白就义后,鲁迅在生命最后的 几年时间里,编辑整理了瞿秋白的 译文集《海上述林》。 • 1936年10月18日,鲁迅看到了他 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广告文字,这段 文字正是《介绍〈海上述林〉》一 文。次日凌晨5点许,鲁迅逝世。
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 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 学系主任。瞿在上海大学期间的经 历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一页,是从文 弱书生向中共领袖转变的一个中间 阶段。
1925年6月4日, 中国共产党的 第一份日报 《热血日报》 (由瞿秋白主 编)创刊。
2.从书生到领袖
•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 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 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主持召开会议,并指定瞿秋白 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人。瞿秋白的领导 方式与作风强势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 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在此次会议中,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总 方针。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 (1927年8月-1928年5月),策划了三次起义, 1927年11月11日的武汉起义、12月10日的长沙 起义、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瞿 秋 白 被 害 前 的 留 影
餐毕,瞿秋白走出中山 公园,慢步走向二华里 之外的长汀西门外罗汉 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 的刑场。沿途瞿秋白手 挟香烟,缓缓而行,而 且用俄语唱《国际歌》、 《红军歌》,高呼“中 国共产党万岁”,“中 国革命胜利万岁”, “共产主义万岁”等口 号。到达刑场后,瞿秋 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 刽子手微笑点头说: “此地甚好!”然后平 静地让刽子手从脑后开 枪]时年36岁,当日下午, 瞿秋白遗骸被埋葬在罗 汉岭盘龙岗。
瞿秋白之死真相
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一所谓“不得不走”,是指1934年的年初,瞿秋白不得不离开上海,前往其时被共产党人称作“苏区”的江西瑞金;所谓“不得不留”,是指1934年10月,瞿秋白不得不留在“苏区”,而不能随红军“长征”。
瞿秋白因了这1934年的不得不走与不得不留,才有了1935年的被捕与被杀。
瞿秋白短暂的一生,如果做稍细一点的划分,可以分为八个时期。
1899.1——1916.12,是瞿秋白人生的第一时期。
这时期,基本在家乡常州度过,只是1916年2月至11月,由于家境的极度困窘,曾在无锡一所乡村小学任教。
这期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张太雷在常州府中学堂同学。
因张太雷一堂兄与瞿秋白同班,故少年瞿与少年张相识并成为好友。
后来,在莫斯科,瞿秋白先是经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后又经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共。
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以苍凉悲戚的心情,回顾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并认为是一场“历史的误会”。
——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在与张太雷相识的那一刻,这种“误会”就开始了;从这一刻起,瞿秋白自认为的悲剧命运就被决定了。
1916.12——1920.12,是瞿秋白人生的第二个时期。
这时期基本在北京度过,只是1916年冬至翌年春,曾在湖北投亲靠友。
1916年初,瞿秋白所深爱的母亲不堪贫困的重压而自尽,从此亲人们为活下去而天各一方,一家星散。
这是真正的家破人亡。
1916年12月,瞿秋白辞去无锡乡村小学的教职,只身到了湖北。
在武昌和黄陂都曾逗留。
其间还考入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英语,但终因学费昂贵等原因而中途退学。
1917年暮春时节,瞿秋白到了北京,投靠堂兄瞿纯白。
瞿秋白本想依靠堂兄资助而进北京大学学习,但堂兄却爱莫能助,于是只好去应北洋政府的普通文官考试,却又未能考上。
但其间,曾去北大旁听胡适等人讲课。
后来,因为教育部所属的俄文专修馆无须缴学费而又“有出身”,瞿秋白便考入学俄文。
瞿秋白的生平事迹
瞿秋白的生平事迹
瞿秋白的生平事迹:
瞿秋白1899年1月在江苏常州出生,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号熊伯,是中国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
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
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
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
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时年36岁。
扩展资料:
1920年冬,五四运动爆发一年半之后,瞿秋白在赴俄途中滞留哈尔滨50天,期间他写下系列随笔《饿乡纪程》,回顾自己的思想转变历程。
对于1919年5月的学生爱国运动,这里只是一笔带过。
直到15年后
的1935年5月,他被国民党军队俘获,在福建长汀狱中写临终遗言《多余的话》时。
才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被俄文专修馆同学推举为学生总代表,组织同学群众去参加当时政治运动,依然笼统含蓄,没有细节,缺少实象。
五四之于瞿秋白,是重要的思想转折点,他从枯寂中逐渐苏醒,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并成长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29—1925.6.18)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瞿霜,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斯特拉霍夫等,江苏常州人。
生于一破落“书香门第”母因债台高筑,被迫自杀。
1917年春,他北上投亲,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馆。
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学生的领导任之一。
1919年底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不久,又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俄访问,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热血日报》等党刊、党报的主编和编辑,并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并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
六大以后,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
1930年9月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负责中央工作。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宗派主义的打击,被开除出政治局,后转移到文化战线工作。
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金就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同年秋,红军突围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于撤离途中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他的文学活动分两个阶段:一是创办《新社会》到第一次回国初期。
《新社会》同人,正是后来文学研究会的骨干,他本人也是文学研究会会员。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短评、新闻报导和散文;其中以《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游记为代表,思想深刻,文笔优美,是我国最早报导苏俄实况的作品,在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
另一阶段是1931年初到1933年底,这是他一生文学活动的主要时期,他参与领导“左联”的工作,团结广大作家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同时致力于无产积极文艺理论建设,最早相当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作。
鲁迅曾收集他编译的部分译作和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人作品的译文,亲自校订,编为《海上述林》出版,并誉之为“信而且达,并世无两。
瞿秋白
瞿秋白先后为上海大学及其所组织的夏令讲学会开设了《现代社会哲学》《现代社会学》《现代民族问题》 《社会科学概论》、《新经济政策》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他向学生们讲授了几乎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武装了学生的头脑。瞿秋白的 《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社会哲学概括》以及 稍后所写《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开创中国无产阶级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纪念
人物纪念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于2006年10月17日在长汀正式开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建在长汀县城西罗 汉岭下,占地59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于2005年开始筹备,建成后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 秋白烈士纪念碑联成一体,集中展示了瞿秋白光辉的一生。
198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 《复查报告》指出:瞿秋白同志被国民党逮捕后,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 义的英勇气概。“文化大革命”中把瞿秋白同志诬蔑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应当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与杨之华
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1922年杨之 华 只 身 到 上 海 参 加 妇 女 运 动 , 认 识 了 向 警 予 、 王 剑 虹 等 人 , 并 于 1 9 2 3 年 底 被 上 海 大 学 社 会 学 系 录 取 。 1 9 2 4 年 11 月7日与瞿秋白结婚。
1923年底,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 主义政策。
翻译大家瞿秋白
翻译大家瞿秋白瞿秋白学贯中西,多才多艺,是我国系统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的第一人,其作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总体数量在20世纪的翻译领域都是颇具代表性的。
他在翻译及翻译理论方面独树一帜、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文将对他的生平、翻译思想以及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做一个阐释。
标签:瞿秋白;翻译观;翻译方法;信与顺引言瞿秋白(1899-1935)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翻译的历史长河中,他在翻译及翻译理论方面成就突出,并且具有划时代的、影响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他的翻译思想与主张以及翻译的标准及方法作一个研究分析。
瞿秋白所处的政治历史背景对他翻译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文学能够影响社会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学可以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促进革命斗争的进程。
而这也正是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同时,他也认为翻译应该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他认真研究我国文学,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将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与翻译结合在一起,这才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个翻译家确实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甚至一个领域的发展。
而瞿秋白正是利用了自己深厚的功底,基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从而比较系统的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为当时的社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使得中国加深了对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解,并成为中国翻译成就最大、翻译水平最高的翻译大家之一。
(一)翻译的标准对于翻译的标准,瞿秋白主张“忠实、准确”,他强调译文必须“既信又顺”,翻译时,“应当估量每一个字眼”。
并且瞿秋白还提出“读者概念等同”的翻译标准,这个标准与现代的“等值翻译”和尤金·奈达提倡的“功效对等”相提并论,而且比他早了几十年提出。
他强调并坚持翻译要“信”又要“顺”的目的就是要使读者得到“等同的概念”(等同于读原文),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功效对等”。
在他看来,“顺”和“信”虽是一对矛盾,但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并能有机统一。
瞿秋白
有一次刻图章,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 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 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瞿独伊 说:“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父亲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 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母亲。这一爱情信物, 后来伴随母亲度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 曾有人问杨之华,为何瞿秋白牺牲后不再婚,她这样 回答:“再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了。”1955年,经过 20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 骸骨,并运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 来总理亲笔题写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铭。杨之华的心得 到了安慰。她怀念、铭记着瞿秋白,直到自己生命终了。
相关事件
1917年春,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到北京, 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 馆 (免费入学),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 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参加了中 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祸鲁的请愿活动,遭到逮捕,旋即被 释放。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 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 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 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 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 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在瞿秋 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暴动,广州暴动,以 及秋收暴动。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 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 完全放权。
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 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当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读于浙江女子 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 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音乐,但他和朋友一起 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堕落了。 此时,杨之华已生下一女,便是“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 可见杨之华心中的怨愤。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 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 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先进事迹
瞿秋白先进事迹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的先进事迹打破人们对于普通人的刻板印象,有着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他通过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瞿秋白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当时他仅仅年仅20多岁。
在五四运动中,他参与了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
这为他后来的共产主义信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0年,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从海外返回中国开展共产主义工作的共产党员。
此后,他的革命生涯开始快速发展。
在1921年的党的一次会议中,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的代表,开始主持一系列革命事务。
他的认真工作和出色的表现为他后来的事业成功打下了基础。
1925年至1927年间,瞿秋白担任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并主持了多次重要的决策。
他在组织上的处置得到了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广泛认可,使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更进一步。
此后,瞿秋白被任命为了中国工人代表大会的主席,并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他推动了工人阶级组织的壮大。
这些组织逐渐裹挟了广大的同类人民,同时也让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开始广泛地传播。
他的确切任务之一是创立了一系列发布工人独立主张的报纸和宣传刊物,并主张领导工人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彻底胜利而斗争。
但是,瞿秋白的事业之路却一次次受到挫折。
1927年,他被国民党警察抓捕后受刑,最后被害于四川省内江陆佑魁的看守所。
他牺牲前,还试图和监狱里的其他犯人一起逃跑,但最终却因叛徒的出卖而被发现。
瞿秋白的逝世,无疑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运动带来了重大打击。
但是,对于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而言,瞿秋白是一个永远值得尊敬和怀念的人物。
他努力争取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上的大量发展,坚持自己的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并在有限的年月内抵抗了反动势力的围攻。
他的牺牲,让人们更加重视我们国家的独立和民众的福利。
同时,他的先进事迹也给时下前行的青年、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无穷的启示。
瞿秋白
伉俪情深
王剑虹(1901-1924),又名王淑璠,女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 镇人。土家族,瞿秋白夫人,是著名 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是一位 聪慧的时代女性。她口若悬河的讲词 和临机应变的一些尖锐、透辟的言论 ,常常激起全体同学的热情。她的每 句话,都引起雷鸣般的掌声……” 他白天讲课,而几乎每天下课后都到 剑虹和冰之住的小屋去,给她们讲文 学,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 讲唐宋元明,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 活人;不但讲文学,而且讲社会生活 。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 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 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 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 去。” 学界对于瞿秋白的认识,鲁振祥的评价最为中肯:瞿秋白即使在 犯“左”倾盲动错误时期,他的理论与实践也不是一切皆错,而是 功与过、正确与错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瞿秋白既是“左”倾盲动 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又是纠正实际工作中盲动行为的推动者;他积 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式、道路,虽然没有从根本上突 破“城市中心”论的局限,但却是“农村割据”思想的倡导者;他 对“无间断的革命论的阐述,既有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界限的错误, 又包含有可贵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正确与错误的交织,是瞿秋白 犯“左”倾错误时期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
瞿秋白
瞿秋白简介及个人作品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县行政长官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瞿秋白祖上是宜兴的望族。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当地冠英小学,爱学习,勤思考,作文写得也很好。
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
瞿秋白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瞿秋白生平
瞿秋白 (1899-1935),江苏常州人。
早年曾到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谋生。
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读书。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访。
1921年兼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的教员。
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张太雷)。
曾先后出席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
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草案,参与制定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
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7月去上海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
后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接替陈独秀负责中央工作。
主编过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曾将为陈独秀等人压制和拒绝发表的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并为之写了序言。
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主持召开临时中央紧急会议,后任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8年4月去苏联,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会后,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
后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在苏联期间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纲、中国苏维埃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问题,写了大量论著,翻译了共产国际纲领以及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著作。
瞿秋白
评 价
• 近年来,有关瞿秋白的研究成果很多,学界对 于瞿秋白的认识,鲁振祥的评价最为中肯:瞿 秋白即使在犯“左”倾盲动错误时期,他的理 论与实践也不是一切皆错,而是功与过、正确 与错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瞿秋白既是“左” 倾盲动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又是纠正实际工作 中盲动行为的推动者;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 国革命发展的方式、道路,虽然没有从根本上 突破“城市中心”论的局限,但却是“农村割 据”思想的倡导者;他对“无间断的革命论的 阐述,既有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界限的错误,又 包含有可贵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正确与错误 的交织,是瞿秋白犯“左”倾错误时期思想与 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二次爱情
杨之华,中国妇女活动家, 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第二任 妻子。杨之华是他的学生,她 和前夫沈剑龙自由恋爱,她是 大家闺秀,又有新女性的热情, 拥护妇女解放,渴望志同道合 的感情。王剑虹去世后,杨之 华对瞿秋白的崇敬渐渐转变为 爱情,和自己丈夫已经从思想 上,感情上都分道扬镳了,她 鼓起勇气向瞿秋白表白了心迹, 瞿决定和她一起回老家与丈夫 离婚,在萧山三个青年经过一 夜的交谈,达成共识,瞿秋白 和杨之华结婚,沈剑龙和瞿秋 白结为朋友。
主要事迹
• • • 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 文专修馆读书。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8月参 加了中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祸鲁。 1920年初参加了李大钊、张崇年发 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聘为特约 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是最早向中 国描绘列宁形象的人,也是中国记 者中唯一与列宁交谈过的人。 1921年兼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 主义大学中国班的教员。 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 党。 1923年1月回到北京,兼管中共宣 传工作,《新青年》《前锋》主编 和《向导》编辑。 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 会委员。 • • • 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 行委员,后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 1927年,在汉口召开中央紧急会议, 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 人之一。 1928年4月去苏联,任中共中央驻 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 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 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 治局。 1934年2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任苏维 埃大学校长。 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英勇就义, 年仅36岁。
瞿秋白
瞿秋白一、生平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享年36岁。
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生于江苏常州,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与缔造者。
后被国民政府逮捕并执行枪决。
目前在江苏常州建有瞿秋白纪念馆。
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
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
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小名阿双、霜。
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7个弟妹。
(5男2女)1903年,瞿家的家道开始中落。
(4岁)一家的生活日益窘迫。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私塾启蒙读书,次年转入冠英小学。
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
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用了半瓶虎骨酒吞服了剥好的火柴头丸自尽。
瞿母死后,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到无锡城南门外杨氏小学以做乡村小学教师谋生。
1916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分赴苏俄采访,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
是中共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中央委员,四大中央局成员,五大、六大中央政治局委员,五大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7年8月,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八七"紧急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
瞿秋白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 时,正我逍遥处。 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卜算子》
感情生活
折叠第一次爱情 瞿秋白一生有两次爱情。第一个爱人王剑虹 (1903年-1924年7月),四川酉阳人,土家 族,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是一 位聪慧的时代女性。1923年两人相识、相爱, 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 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 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 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 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 “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评价
混淆两个革 命阶段界限的错误,又包含有可贵的理论成果。 可以说,正确与错误的交织,是瞿秋白犯“左” 倾错误时期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主要是在文化方面),瞿秋白临终前写了《多 余的话》,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临终前的消沉、 动摇还是可以谅解的。在1935年6月英勇地牺牲 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他是我们的英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小故事
1935年6月,福建长洒罗汉岭下布满了荷
枪实弹的国民常军队,他的枪口都对准
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位书生
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
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徽笔点头说:
“此地很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
揭秘 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 思想家
—
瞿秋白
生平事迹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 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 者之一。
生平事迹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瞿秋白的一生
1945年4月20日,毛泽东主持作出的中国共产党扩 大的6届7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议》,在1955年,中共中央将瞿秋白同志的骨灰迁 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瞿秋白故居,于1982年3 月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 位。经中国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于1985年6月18 日瞿秋白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门楼 下的金字横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系邓小平书写。 基本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在西院,《瞿秋白 故居陈列》在东院。并推出《纪念瞿秋白书画展》 等专题陈列。编辑出版了《江南一燕》和《瞿秋白 研究》(丛刊),编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是 纪念瞿秋白、学习瞿秋白、宣传瞿秋白、研究瞿秋 白的重要基地。 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第一”
秋白_长汀纪念馆
革命影响 二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空前的革命高潮中,它向人们展现 了一副异常雄伟壮观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集合了一大批意 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彭湃、蔡和 森、张太雷、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罗亦农、刘少奇、向 警予等等,他们犹如璀璨群星,光华夺目,而瞿秋白正是这绚 丽群星中耀眼的一颗。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
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 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 香楼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 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 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 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 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 瞿世琥的接济。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 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 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 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 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 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 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 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 校学习英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大家到瞿秋白纪念馆参观,今天由我为大家介绍。
瞿秋白故居是清光绪年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捐资修建的瞿家祠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门楼上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匾额是由茅盾同志手书。“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是瞿秋白在1924年写给夫人王剑虹诗中两句,这尊石膏像是秋白就义五十周年而塑,展现了青年革命家瞿秋白。大家请跟我继续参观。整个祠堂分东西两部分,各有四进,地势一进比一进高,寓意这个家族渴望兴旺发达,族人能官运亨通、步步高升。西院为祠堂安放祖宗灵牌和灵位的地方。现在我们将它设为故居的临时展厅。
幼年瞿秋白曾在星聚堂的庄氏私塾里跟这位庄怡亭老先生学习,后庄家在城西建有一所西式小学即冠英两等小学堂,也就是觅渡桥小学,瞿秋白便进入这所学校读书,聪明勤奋的秋白只读了四年半便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即现在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这所百年老校一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学专家和社科人才,学校开设的音乐、体育、篆刻等艺术类课程给瞿秋白以极好的熏陶,也为他以后的艺术功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教他学会篆刻的国文老师史国干,少年时期的秋白经常和张太雷等同学到学校旁的红梅阁看书、学习、谈论古今,抒发报国豪情。
瞿秋白的一生就是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现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3米,重1.1吨的秋白铜像,这座铜像是由全国18个省(市)和香港、日本人民捐款铸造的,整座铜像,再现了秋白同志早年俊秀的风采和挺拔的风骨。
请大家继续参观。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当年瞿秋白的父母就居住在这间房间,秋白的母亲金璇因家境贫困,在这里喝下了红火柴头泡的虎骨酒服毒自杀的。当时瞿秋白已辍学在无锡教书,听到这一噩耗急赶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的遗体旁。
这里是瞿家的祠堂客厅,秋白家搬到这里来后,基本无客人上门,来的人也都是要债的。后面一张是瞿秋白家用膳的桌子。
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这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使人感受到书香之家的风雅。
请大家继续参观
(第四部分)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秋白创办了我们党的第一张报纸——《热血日报》。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大屠杀,汪精卫叛变革命,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瞿秋白在会上散发一本题为《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的小册子,系统的论述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前途、动力、领导权、统一战线等根本问题,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彭述之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8月7日,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也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批判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和土地革命的方针,为挽救党的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会后瞿秋白开始全面主持党的工作,当时他只有28岁,他是继陈独秀之后我党第二位领袖。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主持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否定革命转入低潮,提出“创造总暴动的局面”。192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通告》,承认“左”的错误,号召全党纠正盲动错误。瞿秋白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中第一个自己在位时纠正自己错误的人。
这个大房间是秋白的弟弟妹妹居住的地方,这里的陈设就是按当年秋白少年时期的好朋友羊牧之老先生的回忆摆放的,墙上是瞿秋白弟妹的照片。
我们继续参观。这里是瞿家祠堂的一个过道,秋白家住到祠堂后,父亲瞿世玮就在这按了个书房,在这里画画、写字。少年秋白也是在这跟他父亲学画的。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因家父早亡,一直由叔叔瞿庚甫抚养,后其叔父为他捐了个“候补盐大使”的虚衔。瞿世玮经常在这里研墨作画,晚年的他就是以画家的身份跻身于画坛,以教书、画画维持生存。
瞿秋白是在南京结识女学生王剑虹和丁玲,并引荐他们到“上大”学习,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期间,秋白和王剑虹相爱并结婚。可是结婚不到半年,王剑虹身患肺病不幸去世。在“上大”,因工作关系瞿秋白结识了杨之华,杨之华是浙江萧山人,在向警予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认识秋白的杨之华是有婚约的,但感情生活并不快乐,志向的不同使杨之华与丈夫越走越远,1924年11月,瞿秋白与杨之华及其前夫谈了一晚上之后,第二天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三则启示:一、杨之华和前夫沈剑龙离婚的启示;二、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的启示;三、瞿秋白和沈剑龙结为好友的启示。该启示连登了三天。这是秋白送给杨之华的结婚纪念物——金别针,上面“赠我生命的伴侣”是瞿秋白亲自篆刻的。
搬到祠堂里居住以后,秋白家完全靠借债典当度日,这是当年秋白父亲写下的借据,为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17岁的秋白中学没有念完就辍学了,在表姐夫的介绍下到无锡杨氏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员,可这还是不能解决家中的贫困。1916年大年初五的晚上,绝望中的母亲含泪写下遗书,喝下了红火柴头泡的虎骨酒服毒自杀。秋白闻讯从无锡赶回,悲痛中写下《哭母诗》七绝。
常州属中吴要辅,文人辈出。当年的瞿秋白故居门前是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瞿秋白就是从觅渡桥上走出的文化伟人。这个场景表现了瞿秋白在瞿氏大家族和历史文化名城常州熏陶养育下成长立志、最终寻觅走上救国救民革命道路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必然。
(第一部分)
瞿氏家族在常州是一个世代做官的大家族,清朝末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在湖北任布政司期间,在家乡常州建造了两处房子。一处是位于常州南门的青果巷八桂堂,用作以后他告老还乡居住。另一处是在常州城西捐建了一个瞿氏祠堂。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幼年一直庇护与叔叔瞿庚甫门下,信奉道教、擅长书画、精通医道,瞿庚甫为他捐得“候补盐大使”的虚衔,并让他借居八桂堂的天香楼。靠亲戚的接济度日,秋白也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瞿秋白的母亲金璇是江阴贤庄豪绅的女儿,聪慧贤淑、爱好文学,瞿秋白早期的文学启蒙受到了母亲极好的影响。在八桂堂天香楼里住了没多久叔祖父的去世使其家眷开始拆分家产,作为侄儿的瞿世玮当然没有继承房产的权利,无奈之下,秋白一家只能从天香楼里搬了出来,借居到瞿秋白祖母娘家星聚堂,后又因为付不起房租,在瞿氏家族人的冷眼中搬进城西瞿氏宗祠借居,也就是现在的瞿秋白故居。
(第五部分)
在中共党内已经不带有任何职务的瞿秋白在上海还是遭到国民党的通缉,曾先后到茅盾、鲁迅家中避难。当时茅盾正在创作《子夜》,瞿秋白十分关心,俩人交流畅谈。《子夜》的出版瞿秋白大为赞赏,他说:“《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请大家继续参观。后面是瞿秋白家用的厨房。1912年“双十节”,瞿秋白在自己家的这扇门上挂上了写有“国丧”二字的白灯笼,反抗当时的黑暗政府。
下面请大家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是1999年瞿秋白诞辰100周年之际所建,馆名“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门两侧的墙壁上各镶一方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表现的是革命家的瞿秋白;左边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表现的是文学家的瞿秋白。下面请大家跟我进入展览大厅。
1928年瞿秋白和周恩来在苏联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后瞿秋白又出席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瞿秋白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第一任团长留在苏联。当时秋白夫妇把女儿独伊也接到了苏联,并送进共产国际儿童院。瞿秋白是在1930年回国的。30年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瞿秋白纠正了李立三的冒险主义错误,31年,瞿秋白遭到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和王明的排挤被撤销政治局委员身份,瞿秋白离开中央。
母亲把深深的舐犊之情留在秋白的心里,也给秋白留下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极度痛恨。日后他在《饿乡纪程》中写到:“‘穷’不是偶然的,虽然因家族制的维系,亲戚相维持,也只是万丈波涛中的破船,……谁救得谁呢?我母亲已经为‘穷’所驱逐出宇宙之外,我父亲也只是这‘穷’的遗物。”
(第二部分)
母亲死后秋白一家星散了,弟妹和父亲相继离开常州投奔亲戚,瞿秋白则来到了武昌姑母家,后又跟随堂兄纯白来到北京,渴望知识的瞿秋白常去北京大学旁听陈独秀、胡适等学者的课,可北大的学费瞿秋白是交不起的,1917年9月,瞿秋白考取了不用出学费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学习。在这里他学会了俄文、法文和英文。
1927年初,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考察,写成一篇《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瞿秋白看后大为赞赏,并为这篇报告写了序言,同时交长江书店出版单行本,广为传播,瞿秋白是澎湃、毛泽东从事农民运动的最坚定的支持者。
由于我党的机关刊物相继被国民党查封,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又一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辑部设在上海愚园路,这里的工作主要由郑超麟主持,瞿秋白任编委主任,每周只来一次。
1921年瞿秋白由好友张太雷的介绍加入俄共,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会后应陈独秀的邀请回国。
(第三部分)
这是瞿秋白参与创办的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前锋》。1923年秋白作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助手参与了“三大”的筹备工作,“三大”的党纲就是由秋白起草和翻译的。这是当年瞿秋白和毛泽东等三大代表居住的地方——春园。瞿秋白是多才多艺的,《国际歌》就是由他弹着琴翻成中文的,其中“因特纳雄纳儿”就是根据音译过来的,瞿秋白是最完整的翻译《国际歌》的第一人。
1924年国共合作期间,瞿秋白以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一大”,这是孙中山亲笔手书的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名单。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这是“上大”的校长于右任先生。秋白不仅文章写的好,课也上得很好,“上大”的学生爱听秋白得课,连老师都喜欢去旁听,每次秋白的课,教室内外都会站满旁听的学生。丁玲这样回忆:“最好的教员却是瞿秋白。……他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他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他不是对小孩讲故事,对学生讲书,而且把我们当作同游者,一同游历上下古今,东南西北。”
穿过这道圆门,我们就来到了祠堂的辅体部分,这里当时是供守祠人居住和祭奠祖先时族人休息的地方,瞿秋白一家破落以后就搬到了祠堂里来,当时就居住在这里。
请大家跟我一起参观,这是瞿秋白当年的卧室兼书房,少年秋白常常和张太雷在这里复习功课讨论时政。与之一墙之隔的觅渡桥小学就是当年的冠英两等小学堂,少年秋白在那里读书非常用功,曾跳级考入中学,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常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