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纪念馆讲解词

欢迎大家到瞿秋白纪念馆参观,今天由我为大家介绍。
瞿秋白故居是清光绪年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捐资修建的瞿家祠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门楼上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匾额是由茅盾同志手书。“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是瞿秋白在1924年写给夫人王剑虹诗中两句,这尊石膏像是秋白就义五十周年而塑,展现了青年革命家瞿秋白。大家请跟我继续参观。整个祠堂分东西两部分,各有四进,地势一进比一进高,寓意这个家族渴望兴旺发达,族人能官运亨通、步步高升。西院为祠堂安放祖宗灵牌和灵位的地方。现在我们将它设为故居的临时展厅。
穿过这道圆门,我们就来到了祠堂的辅体部分,这里当时是供守祠人居住和祭奠祖先时族人休息的地方,瞿秋白一家破落以后就搬到了祠堂里来,当时就居住在这里。
请大家跟我一起参观,这是瞿秋白当年的卧室兼书房,少年秋白常常和张太雷在这里复习功课讨论时政。与之一墙之隔的觅渡桥小学就是当年的冠英两等小学堂,少年秋白在那里读书非常用功,曾跳级考入中学,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常州中学。
这个大房间是秋白的弟弟妹妹居住的地方,这里的陈设就是按当年秋白少年时期的好朋友羊牧之老先生的回忆摆放的,墙上是瞿秋白弟妹的照片。
我们继续参观。这里是瞿家祠堂的一个过道,秋白家住到祠堂后,父亲瞿世玮就在这按了个书房,在这里画画、写字。少年秋白也是在这跟他父亲学画的。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因家父早亡,一直由叔叔瞿庚甫抚养,后其叔父为他捐了个“候补盐大使”的虚衔。瞿世玮经常在这里研墨作画,晚年的他就是以画家的身份跻身于画坛,以教书、画画维持生存。
当年瞿秋白的父母就居住在这间房间,秋白的母亲金璇因家境贫困,在这里喝下了红火柴头泡的虎骨酒服毒自杀的。当时瞿秋白已辍学在无锡教书,听到这一噩耗急赶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的遗体旁。
这里是瞿家的祠堂客厅,秋白家搬到这里来后,基本无客人上门,来的人也都是要债的。后面一张是瞿秋白家用膳的桌子。
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这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使人感受到书香之家的风雅。
请大家继续参观。后面是瞿秋白家用的厨房。1912年“双十节”,瞿秋白在自己家的这扇门上挂上了写有“国丧”二字的白灯笼,反抗当时的黑暗政府。
下面请大家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是1999年瞿秋白诞辰100周年之际所建,馆名“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门两侧的墙壁上

各镶一方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表现的是革命家的瞿秋白;左边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表现的是文学家的瞿秋白。下面请大家跟我进入展览大厅。
瞿秋白的一生就是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现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3米,重1.1吨的秋白铜像,这座铜像是由全国18个省(市)和香港、日本人民捐款铸造的,整座铜像,再现了秋白同志早年俊秀的风采和挺拔的风骨。
请大家继续参观。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常州属中吴要辅,文人辈出。当年的瞿秋白故居门前是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瞿秋白就是从觅渡桥上走出的文化伟人。这个场景表现了瞿秋白在瞿氏大家族和历史文化名城常州熏陶养育下成长立志、最终寻觅走上救国救民革命道路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必然。
(第一部分)
瞿氏家族在常州是一个世代做官的大家族,清朝末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在湖北任布政司期间,在家乡常州建造了两处房子。一处是位于常州南门的青果巷八桂堂,用作以后他告老还乡居住。另一处是在常州城西捐建了一个瞿氏祠堂。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幼年一直庇护与叔叔瞿庚甫门下,信奉道教、擅长书画、精通医道,瞿庚甫为他捐得“候补盐大使”的虚衔,并让他借居八桂堂的天香楼。靠亲戚的接济度日,秋白也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瞿秋白的母亲金璇是江阴贤庄豪绅的女儿,聪慧贤淑、爱好文学,瞿秋白早期的文学启蒙受到了母亲极好的影响。在八桂堂天香楼里住了没多久叔祖父的去世使其家眷开始拆分家产,作为侄儿的瞿世玮当然没有继承房产的权利,无奈之下,秋白一家只能从天香楼里搬了出来,借居到瞿秋白祖母娘家星聚堂,后又因为付不起房租,在瞿氏家族人的冷眼中搬进城西瞿氏宗祠借居,也就是现在的瞿秋白故居。
幼年瞿秋白曾在星聚堂的庄氏私塾里跟这位庄怡亭老先生学习,后庄家在城西建有一所西式小学即冠英两等小学堂,也就是觅渡桥小学,瞿秋白便进入这所学校读书,聪明勤奋的秋白只读了四年半便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即现在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这所百年老校一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学专家和社科人才,学校开设的音乐、体育、篆刻等艺术类课程给瞿秋白以极好的熏陶,也为他以后的艺术功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教他学会篆刻的国文老师史国干,少年时期的秋白经常和张太雷等同学到学校旁的红梅阁看书、学习、谈论古今,抒发报国豪情。
搬到祠

堂里居住以后,秋白家完全靠借债典当度日,这是当年秋白父亲写下的借据,为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17岁的秋白中学没有念完就辍学了,在表姐夫的介绍下到无锡杨氏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员,可这还是不能解决家中的贫困。1916年大年初五的晚上,绝望中的母亲含泪写下遗书,喝下了红火柴头泡的虎骨酒服毒自杀。秋白闻讯从无锡赶回,悲痛中写下《哭母诗》七绝。
母亲把深深的舐犊之情留在秋白的心里,也给秋白留下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极度痛恨。日后他在《饿乡纪程》中写到:“‘穷’不是偶然的,虽然因家族制的维系,亲戚相维持,也只是万丈波涛中的破船,……谁救得谁呢?我母亲已经为‘穷’所驱逐出宇宙之外,我父亲也只是这‘穷’的遗物。”

(第二部分)
母亲死后秋白一家星散了,弟妹和父亲相继离开常州投奔亲戚,瞿秋白则来到了武昌姑母家,后又跟随堂兄纯白来到北京,渴望知识的瞿秋白常去北京大学旁听陈独秀、胡适等学者的课,可北大的学费瞿秋白是交不起的,1917年9月,瞿秋白考取了不用出学费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学习。在这里他学会了俄文、法文和英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和爱国学生们都参加了这一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7月17日的北京晨报上,秋白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政论文《不签字后之办法》抨击了北洋军阀的卖国政策。此后他又参加了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一些进步青年一起创办《新社会》、《人道》等进步刊物。
1920年,21岁的秋白应《北京晨报》、《时事新报》的招聘,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旅俄特派记者。在苏联期间,对文学特有的感情,瞿秋白结识了托尔斯泰的孙女和女儿,并应邀参观了托尔斯泰陈列馆和故居,拜访了苏联著名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当时到苏联并愿意献身革命舞台的美国舞蹈家、现代舞创始人邓肯。两年的记者生涯瞿秋白写下了16万字的通讯报道,向中国人民生动真实地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及苏联人民的生活情况。旅俄时两部游记式的散文《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更详尽地介绍了苏俄的状况。陈独秀在给胡适的信中这样推荐秋白的文章:“秋白兄的书颇有价值,想必兄已看过。国人对于新俄,誉之者以为天堂,毁之者视之为地狱,此皆不知社会进化为何物者之观察,秋白此书,必能去掉世人多少误解,望早日介绍于商务,并催其早日出版为要。”
1921年瞿秋白由好友张太雷的介绍加入俄共,1922年正式转入中共。
1922年年底,秋白作为中共代表陈独秀的翻译参加了“共产国际四大”,会后应陈独秀

的邀请回国。

(第三部分)
这是瞿秋白参与创办的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前锋》。1923年秋白作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助手参与了“三大”的筹备工作,“三大”的党纲就是由秋白起草和翻译的。这是当年瞿秋白和毛泽东等三大代表居住的地方——春园。瞿秋白是多才多艺的,《国际歌》就是由他弹着琴翻成中文的,其中“因特纳雄纳儿”就是根据音译过来的,瞿秋白是最完整的翻译《国际歌》的第一人。
1924年国共合作期间,瞿秋白以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一大”,这是孙中山亲笔手书的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名单。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这是“上大”的校长于右任先生。秋白不仅文章写的好,课也上得很好,“上大”的学生爱听秋白得课,连老师都喜欢去旁听,每次秋白的课,教室内外都会站满旁听的学生。丁玲这样回忆:“最好的教员却是瞿秋白。……他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他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他不是对小孩讲故事,对学生讲书,而且把我们当作同游者,一同游历上下古今,东南西北。”
瞿秋白是在南京结识女学生王剑虹和丁玲,并引荐他们到“上大”学习,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期间,秋白和王剑虹相爱并结婚。可是结婚不到半年,王剑虹身患肺病不幸去世。在“上大”,因工作关系瞿秋白结识了杨之华,杨之华是浙江萧山人,在向警予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认识秋白的杨之华是有婚约的,但感情生活并不快乐,志向的不同使杨之华与丈夫越走越远,1924年11月,瞿秋白与杨之华及其前夫谈了一晚上之后,第二天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三则启示:一、杨之华和前夫沈剑龙离婚的启示;二、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的启示;三、瞿秋白和沈剑龙结为好友的启示。该启示连登了三天。这是秋白送给杨之华的结婚纪念物——金别针,上面“赠我生命的伴侣”是瞿秋白亲自篆刻的。
瞿独伊是杨之华的女儿,瞿秋白十分地疼爱她,1928年,瞿秋白夫妇奉命去苏联,曾将女儿独伊送到苏联共产国际儿童院学习,瞿秋白经常给独伊写信、作诗,这些就是秋白当年给独伊信的手迹。
虽然秋白与之华只有十年相伴相守,共同的信仰、相互的牵挂伴随着他俩一生。瞿秋白在生命的最后,在《多余的话》中写到:“我留恋什么?我最爱的人,我曾经依傍她度过了十年的生命……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
请大家继续参观


(第四部分)
19

25年“五卅”运动爆发,秋白创办了我们党的第一张报纸——《热血日报》。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大屠杀,汪精卫叛变革命,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瞿秋白在会上散发一本题为《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的小册子,系统的论述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前途、动力、领导权、统一战线等根本问题,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彭述之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8月7日,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也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批判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和土地革命的方针,为挽救党的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会后瞿秋白开始全面主持党的工作,当时他只有28岁,他是继陈独秀之后我党第二位领袖。
1927年初,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考察,写成一篇《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瞿秋白看后大为赞赏,并为这篇报告写了序言,同时交长江书店出版单行本,广为传播,瞿秋白是澎湃、毛泽东从事农民运动的最坚定的支持者。
由于我党的机关刊物相继被国民党查封,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又一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辑部设在上海愚园路,这里的工作主要由郑超麟主持,瞿秋白任编委主任,每周只来一次。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主持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否定革命转入低潮,提出“创造总暴动的局面”。192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通告》,承认“左”的错误,号召全党纠正盲动错误。瞿秋白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中第一个自己在位时纠正自己错误的人。
1928年瞿秋白和周恩来在苏联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后瞿秋白又出席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瞿秋白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第一任团长留在苏联。当时秋白夫妇把女儿独伊也接到了苏联,并送进共产国际儿童院。瞿秋白是在1930年回国的。30年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瞿秋白纠正了李立三的冒险主义错误,31年,瞿秋白遭到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和王明的排挤被撤销政治局委员身份,瞿秋白离开中央。
(第五部分)
在中共党内已经不带有任何职务的瞿秋白在上海还是遭到国民党的通缉,曾先后到茅盾、鲁迅家中避难。当时茅盾正在创作《子夜》,瞿秋白十分关心,俩人交流畅谈。《子夜》的出版瞿秋白大为赞赏,他说:“《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这是“左联”的机关刊物《前哨》,《前哨》被查封后改名为《文学导报》继续出版。这是由丁玲主编的《

北斗》杂志。
在上海,为了瞿秋白的安全,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秘密地安排秋白住到紫霞路68号谢澹如家中。谢家世代经商,家资万贯,藏书丰富,谢先生喜欢文学,思想进步,瞿秋白住在谢家两年多,只有谢先生知道瞿秋白的真实身份,就连谢夫人也不知这位叫林复的文弱先生就是被国民党悬赏两万大洋通缉的中共领袖。这是秋白离开上海时留在谢家的箱子和桌子。
在上海,瞿秋白还支持夏衍在电影界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在他的支持下,田汉、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一大批革命歌曲。
1931年,在茅盾和冯雪峰的介绍下,瞿秋白和鲁迅经过一年的书信交流后在鲁迅家中见面,瞿秋白把自己青年时期写下一首诗《雪意》送给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回赠给秋白一幅对联:“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两位相知已久的文坛挚友开始共同领导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在上海,瞿秋白曾三次到鲁迅家中避难,秋白把儿童看作是国家的希望,这是秋白送给鲁迅儿子周海婴的玩具,他说:“将来革命成功后,必有一番大规模的建设,需要人才,因此对下一代必须及早给以科学技术教育,以备深造。”
鲁迅和秋白在当时的左联文坛是挚友,后人称他俩为“文坛双璧”。鲁迅十分赞赏秋白的 文章,他说:“中国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人。”他特别推崇秋白的俄文翻译,称:“著者和译者,并世无两。”1933年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到上海,萧伯纳在上海只停留半天,但报刊评论颇多,鲁迅和瞿秋白决定把这些评论,收辑一起,印成一本书。当天许广平去四川北路搜罗当天所有报道的报纸,鲁迅和瞿秋白边看边圈定篇目,许广平和杨之华一起剪贴,然后由鲁迅、瞿秋白连夜编辑,鲁迅写序言,瞿秋白写卷头语,《萧伯纳在上海》一书的出版倾注着两对夫妇的共同感情。
瞿秋白和鲁迅十分注重对年轻文学爱好者的扶持和指导,这是在鲁迅和秋白的支持下,青年作家、翻译家曹靖华翻译苏联作品《铁流》。
1933年,瞿秋白编《鲁迅杂感选集》,并写《序言》。瞿秋白是第一个全面、公正、科学地评价鲁迅及其杂文的人。瞿秋白曾仿鲁迅的笔调撰写杂文,鲁迅看过后,用“鲁迅”笔名发表,这就是瞿秋白写的杂文《王道诗话》。
这是瞿秋白用十个Q画的漫画“阿Q像”。
1934年中央重新分配秋白工作,瞿秋白要去江西瑞金担任教育人民委员和苏维埃大学校长。临行前,秋白与鲁迅在上海告别,那天两人谈得很晚,鲁迅便留秋白住宿。鲁迅先生把自己的床让给秋白,自已却在地上搭了个地铺。鲁迅和秋白年龄相差18岁,但感情

十分深厚。

(第六部分)
到了江西瑞金,秋白在苏区办起了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并制定了《苏维埃教育法规》等刊物。
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开始全面撤退,秋白多次打报告要求参加长征,没有被批准,他服从命令留了下来。送战友时,他将长衫送给了冯雪峰,战马送给了徐特立。
红军长征以后,瞿秋白担任中央局宣传部长,继续主编《红色中华》,为保守红军撤离苏区的秘密,除不提红军转移外,《红色中华》报一直按原来的形式、版式坚持办到最后一期。
在上海,瞿秋白就一直关心着革命的文艺事业,到了苏区,秋白以满腔的热情领导着苏区的文艺工作。他用鲁迅的话“路是人走出来的”来鼓励当时的高尔基戏剧学校的校长李伯钊,说:“革命的戏剧学校在苏区还是初生的婴孩,慢慢抚育吧!不要性急。”
红军主力西撤后,瞿秋白转移到于都小密村,在这里他组织剧社进行文艺会演,鼓舞战士的斗志。陈毅、何叔衡、毛泽覃等与瞿秋白一起冒雨观看了演出。会演后第三天,瞿秋白开始和留下的同志在福建省武工队的护送下,进行西行转移。同行的有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邓子恢等,连续四天昼伏夜行,2月24日清晨,在到达长汀县灈田区水口镇小迳村附近。大家实在是又饿又累,就停下休息吃饭,由于炊烟四起,被国民党保安团发现,双方发生战斗,何叔衡光荣牺牲,邓子恢英勇突围,瞿秋白等被捕。当时,国民党并不知道这个戴着眼镜的文弱书生就是瞿秋白,叛徒的出卖暴露了瞿秋白的真实身份。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部,多次审讯都没有结果,国民党南京中央党部委派中统成员王杰夫等对秋白进行规劝,希望他效仿叛徒顾顺章,秋白从容地说:“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你们认为他这样识时物,我情愿作个不识时务笨拙的人,不愿作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1935年6月2日,蒋介石发下手令:“瞿匪秋白在闵就地枪决,照相呈验。”
(不看电视片用下面一段讲稿)
6月18日,早晨8点,面对蒋介石的手令,瞿秋白镇静地说:“人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他在国民党馆官员的陪同下,神态自若,缓步从容走向刑场,到中山公园凉亭前他坦然正其衣履,拍了最后一张照片。这就是瞿秋白留给我们最后的风采。
他一手夹着烟,一边用俄文高唱《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当走到罗汉龄下这块草地时,他回过身来说:“此地甚好!”。于是盘膝而坐,饮弹洒血,英勇就义。秋白只有36岁。
(看电视片用以下这段讲稿)
临刑前,秋白在中山公园凉

亭的拍照是他留给我们最后的风采。这首《狱中题照诗》:“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是瞿秋白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6月18日,这个来自江南水乡年仅36岁的书生,在生命的最后,说完一番真实而多余的话,掸一掸白色恐怖抖落的红尘,引领着一排排枪口踏上了归程。(放《秋白之死》片断)

(第六部分)
瞿秋白就义的消息传来以后,各国共产党人纷纷来电悼念,鲁迅先生得知这个噩耗后,万分悲痛,当时鲁迅正在病中,躺在病床上,他的头久久不能抬起,他说:“人可以被杀掉,但作品是杀不掉的。”于是抱病把秋白的遗文编成《海上述林》,用自己的稿费出版,以“诸夏怀霜”出版社的名义出版,秋白本叫瞿霜,“诸夏怀霜”意思就是说华夏儿女怀念秋白。
1955年是秋白就义二十周年,中央决定把秋白的的遗骨从长汀迁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当时是由周恩来主持了安葬仪式,陆定一同志致悼词。
在文化大革命中,秋白被打成了叛徒,碑被砸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央为他彻底平反,重新修建了纪念碑,召开了纪念会,1985年秋白就义50周年,瞿秋白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1月29日秋白诞辰90周年,邮政部发行了秋白纪念邮票,发行仪式也是在秋白家乡常州举行的。
瞿秋白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五百万字的著作和译作,这里展出的就是6卷本的《瞿秋白文集》文学编和8卷本的《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
瞿秋白纪念馆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瞿秋白故居参观,到纪念馆瞻仰。
这些是国内外热爱秋白的专家学者宣传研究瞿秋白精神著作和成果。

(结尾)
大厅屏风后面的六首诗,较集中的反映了瞿秋白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心程。
在我们纪念馆的广场一侧,这长达12米的觅渡文碑是由《中国剪报》社投资,著名的散文大家、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梁衡先生在三次参观瞿秋白故居和纪念馆后留下的美文。在我们纪念馆门前的马路原来是一条河,河上有座桥,叫“觅渡桥”,瞿秋白就是从桥上走出家门,走出常州,为大家去寻觅开辟一条光明之路的。
我的讲解结束了,感谢大家来瞿秋白纪念馆参观,请多提宝贵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