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一、位移、速度、加速度1. 位移:物体的位移是指相对位置的改变。
计算位移时,使用初末位置的坐标值之差,计量单位是米。
2. 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
计算平均速度时,使用物体所经过的总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是m/s。
3. 加速度:物体的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改变的程度。
如果速度增加,则加速度为正,如果速度减小,则加速度为负。
计算平均加速度时,使用速度改变量与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是m/s2。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惯性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即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而反作用的。
即如果A物体对B物体施加了力F,那么B物体对A物体也会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三、动能和势能1. 动能:动能是指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平方再除以2。
计算公式为E=1/2mv2,其中E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质量,v表示物体速度。
2. 势能: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产生的能量。
它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化学势能等等。
重力势能是指物体位于高处时所具有的能量,它等于物体重量与高度的乘积。
计算公式为Ep=mgh,其中Ep表示重力势能,m表示物体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3.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如果物体只受保守力作用,则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即机械能的总和等于系统的初始机械能总和。
这个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四、作用力、反作用力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而反作用的。
比如,当手掌打在桌面上时,手掌向下施加力,桌面也会向上施加同一大小的反作用力。
(完整版)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第一章力物体的平衡一、物体的受力分析:场力弹力摩擦力1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2弹力:(1)产生条件:A接触;B发生形变。
(2例1:例2:(3)大小: (有关弹簧弹力的计算)Kx F =例1:如图所示,AB 两物体的质量均为,求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m 若B 物体质量为且,则弹簧秤示数为多少?M m M >例2:劲度系数为的轻弹簧,竖直放在桌面上,上面压一质量为2k 的物块。
另一劲度系数为的轻弹簧,竖直的放在物块上,其下m 1k 端与物块上表面连接在一起,要想使物块在静止时下面弹簧受物重的。
32应将上面弹簧的上端A3摩擦力:(1)产生条件:A 接触不光滑B 正压力不为零C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分类: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Ms f f ≤≤0滑动摩擦力:Nf μ=BMf f ≤例1:(94)如图所示,C 是水平地面,A 、B 是两个长方形木块,F 是作用在物块B 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 和B 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由此可知,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和B 、C 间的1μ动摩擦因数有可能是2μA ;B ;01=μ02=μ01=μ02≠μC ; C ;01≠μ02=μ01≠μ02≠μ例2:如图所示,ABC 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水平外力F 作用于B 。
ABC 保持静止,则ABC 所受摩擦力的情况?若水平面光滑有怎样?二、物体的平衡(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0=∑F 0=∑X F 0=∑Y F 三、力矩平衡:(L 为固定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 F M ⨯=平衡条件: 0=∑M 逆顺=M M 四、力的合成:判断三力是否平衡?21321F F F F F +≤≤-第二章 直线运动总结一、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平动: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这种运动叫平动。
转动:物体上各部分都绕圆心作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力与运动- 力的定义: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的作用或影响,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定义: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的作用或影响,具有大小和方向。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力等于力对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力等于力对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
-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施加在一个物体上的力都会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施加在一个物体上的力都会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 摩擦力:物体接触时由于表面粗糙度而产生的阻力。
摩擦力:物体接触时由于表面粗糙度而产生的阻力。
-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静摩擦力: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
-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
- 重力加速度:被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m/s^2)影响的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每秒速度增加的值。
重力加速度:被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m/s^2)影响的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每秒速度增加的值。
- 弹簧力:弹簧在受力时产生的弹性变形力。
弹簧力:弹簧在受力时产生的弹性变形力。
- 动能:由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由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力对物体所做功的大小。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力对物体所做功的大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或摩擦力的情况下,机械能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 运动和力学基础
- 运动的描述:位置、速度、加速度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力的关系
-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 力的分解和合成
- 力的合成:力的平行和垂直分量的求解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
- 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3. 重力和运动
- 重力:万有引力定律和重力加速度
- 自由落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抛体运动:物体在抛体运动中的轨迹和速度
4. 动量
- 动量: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 动量守恒:系统总动量守恒的条件
- 冲量: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冲量等于动量变化5. 能量和功
-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
- 功的计算:力和位移的乘积
- 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 能量守恒:系统总能量守恒的条件
6. 机械振动
- 机械振动的特点和描述
- 简谐振动:周期、频率和振幅的关系
- 力的振幅和频率与物体的振幅和频率的关系
以上是高中物理力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经典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经典总结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物体的惯性决定了其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 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F = ma。
- 加速度与施加力的方向相同,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属性,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p = mv。
-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6. 力的合成- 若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则其合力等于各力矢量的矢量和。
7. 加速度-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率:a = Δv / Δt。
8. 重力-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Fg = mg。
9. 弹簧力- 弹簧力是弹簧受拉伸或压缩时的力。
- 弹簧力的大小等于弹簧常数乘以变形长度:Fh = kΔx。
10. 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阻力。
- 静摩擦力小于或等于fmax = μsN,动摩擦力小于或等于f = μkN,其中μs和μk分别为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N为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
11. 斜面运动-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可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的运动。
- 平行于斜面方向的受力:F平= mgsinθ,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受力:F垂= mgcosθ,其中θ为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2. 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大小等于速度的平方与半径的比值:a = v²/r。
- 圆周运动物体存在向心力,大小等于质量与向心加速度的乘积:F向心 = ma = mv²/r。
以上是高中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经典总结,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和解答与力学相关的问题。
高中生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与分类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分类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拉力、压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将其合并为一个等效的合力。
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这些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原力相同。
3. 运动的描述运动描述了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给出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a,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质量,a是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功、能和功率1. 功的定义和计算功是力在物体上做功的过程中,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其计算公式为W=Fscosθ,其中W是功,F是作用力,s是位移,θ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K=1/2mv^2,其中m是物体质量,v是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U=mgh,其中m是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h是高度。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没有非保守力做功时,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4. 功率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是功率,W是功,t是时间。
三、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1.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物体沿圆周路径的运动。
向心力是维持圆周运动的必要力,其大小为F=mv^2/r,其中m是物体质量,v是速度,r是圆周半径。
2.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物体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为F=Gm1m2/r^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 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 运动学1.1 直线运动•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等加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加速度与位移关系式1.2 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基础知识:半径、圆心角、弧长、角速度和周期的关系等•匀速圆周运动:切线与目标方向的夹角等基本概念•匀变速圆周运动:角加速度与相应的公式关联,如角位移、切向加速度等2. 力学基本定律2.1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原理的表述和例子,如匀速直线运动的示例•第二定律:物体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表达式,质量与惯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常见力(例如重力、摩擦力)对物体造成的影响。
•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物体之间产生干扰;合力和平衡对物体产生的影响。
2.2 物理力学的应用•弹簧力、压强等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斜面上的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表达式•滑块在斜面上的运动分析•研究平衡问题时所使用的自由体图3. 动量和能量3.1 动量守恒定律•冲量和力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公式•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碰撞问题,如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等3.2 能量转化与守恒•力做功与功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及计算方法•势能与动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能量守恒原理•势能转换、机械能转换及其相关例子4. 古典力学中其他重要概念4.1 平衡条件分析•不同类型杆件或物体受到拉力或压力时所保持平衡需要满足的条件。
•杠杆平衡以及杠杆原理应用4.2 圆周运动中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作用•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概念及表达式•深入分析物体在转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以上是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运动学、力学基本定律、动量和能量以及其他重要概念。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为您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并对您在学习物理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11.力的作用、分类及图示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特点有一下三点:①成对出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和引起形变;③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分类:①按力的性质分类;②按力的效果分类。
⑶力的图示:画图的几个关键点①作用点,即物体的受力点;②力的方向,在线的末端用箭头标出;③选定标度,并按大小结合标度分段。
2.重力⑴产生:①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但不等于万有引力)。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作用点在重心。
⑵大小:①G=mg,在地球上不同地点g不同。
②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出。
⑶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或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定。
④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⑴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且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
②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有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弹力是否存在可用假设法判断,即假设弹力存在,通过分析物体的合力和运动状态判断。
⑵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F=KX,X-是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4.摩擦力⑴静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即存在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且相对静止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切,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③除最大静摩擦力外,静摩擦力没有一定的计算式,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按力的平衡或F=ma求。
判断它的方向可采用“假设法”,即如无静摩擦力时物体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⑵滑动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且在粗糙面上有相对运动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的运动方向相反)②大小f=μFN。
(FN不一定等于重力)。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既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一、运动的基本概念物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学科,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
1. 位移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量,用Δx表示,单位是米(m)。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改变的位移,用v表示,速度的平均值可通过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单位是米每秒(m/s)。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用a表示,加速度的平均值可通过速度改变量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m/s²)。
二、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规律,包括三个基本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质量是恒定的。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用数学公式F=ma表示,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作用于物体A的力,必然存在着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物体B上。
三、力的概念与分类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和方向改变的量。
力是矢量量,用F表示,单位是牛顿(N)。
2. 分类(1)重力地球对物体具有的吸引力,被称为重力,用Fg表示。
(2)弹力物体在受到弹性形变后恢复原状的力,被称为弹力,用Fe表示。
(3)摩擦力物体在相互接触时的阻碍运动的力,被称为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弦力绷紧的绳或线所施加的力,被称为弦力。
(5)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力。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合力可以通过将各个力的矢量相加来求得。
2. 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方向不同的力的合力,可以将该力分解为不同方向上的力的矢量相加。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学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单位:牛顿(N),它等于1千克物体在加速度为1米/秒²时所受的力。
4、力的性质:力是矢量,即有大小和方向;力是可传的,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沿着力的方向传递。
二、力学公式与理论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比例系数为常数k。
即 F=kma。
2、重力加速度:物体在地球表面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
3、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正压力与摩擦系数的乘积,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即 F=μN。
4、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惯性的大小用质量来表示,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动量定理:力在一个过程中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
即Ft=mv2-mv1。
6、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三、力学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
2、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误差分析。
3、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4、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解释。
四、力学应用1、工程应用:力学在建筑工程、机械设计、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建筑物的稳定性需要用到重力加速度和摩擦力等力学知识;机械设计中需要考虑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航空航天领域则需要深入研究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力学等。
2、日常生活应用:力学知识也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车辆的制动和加速需要用到摩擦力和牛顿第二定律;人体的运动和健康需要考虑到动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3、科学研究:力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
即:力,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振动和波,功和能,动量和冲量,等。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一)重要概念1.、力矩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其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作用时,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但物体间不一定接触。
力是矢量。
力按性质可分重力(G=mg)、弹力(胡克定律f=kX)、摩擦力(0<f静<f最大、,f=μN)、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可分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对于各种力要弄清它的产生原因、特点、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具体效果。
力矩是改变物体转动状态的原因。
力矩M=FL通常规定使物体顺(逆)时针转动的力矩为负(正)。
注意力臂L是指转轴至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点、参照物质点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平动的物体一般视作质点。
参照物指假定不动的物体。
一般以地面做参照物。
3.置、位移(s)、速度(v)、加速度(a)质点的位置可以用规定的坐标系中的点表示.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由始位置引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是矢量,与路径无关.而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
速度表示质点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它的方向就是位移变化的方向。
其大小称为速率。
在S-t图象中,某点的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物线的斜率。
在匀速四周运动中,用线速度v=s/t和角速度ω=φ/t,v是矢量,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两者的关系为v=ωR。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但不一定限速度方向相同。
在v-t图象中某点的加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切线的斜率。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用向心加速度a=v2/R和a=ω2R描述,其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4.量(m)、惯性质量表示物体内含有物质的多少,是一标量且为恒量.惯性指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完整版)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力理解要点:(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全)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本文旨在总结高中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地复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
1. 运动的描述
- 位置、位移和路径: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位移和路径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速度和加速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在直线和曲线上运动时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牛顿三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 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所受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特点和性质。
3. 动量和能量
- 动量和动量守恒:动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动量守恒定律。
- 动能和机械能:动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 功、功率和能量守恒: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能量守恒定律。
4.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 弹性碰撞:弹性碰撞的定义、特点以及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应用。
- 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的定义、特点以及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应用。
5. 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
- 圆周运动:物体在圆周路径上的加速度和力的计算,以及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概念。
- 万有引力:牛顿引力定律的概念、计算方法及万有引力的特点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高中物理力学的核心内容,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学原理。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学1.1 运动的描述1.1.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1.2 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公式1.1.3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1.4 直线运动图像的绘制1.1.5 二维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2 牛顿运动定律1.2.1 牛顿第一定律1.2.2 牛顿第二定律1.2.3 牛顿第三定律1.2.4 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1.2.5 弹力、摩擦力、重力的性质和计算1.3 动能和动能定理1.3.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3.2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3.3 动能定理的应用1.4 势能和势能定理1.4.1 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4.2 势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4.3 势能定理的应用1.4.4 弹簧弹力的势能和应用1.5 力的做功和功1.5.1 力的做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1.5.3 功的计算和应用1.5.4 功的加减法第二章:热学与物态变化2.1 物态变化和热量2.1.1 基本概念:凝固、熔化、气化、凝华2.1.2 物态变化的热量计算2.1.3 变态物质的能量转化2.1.4 水的异常膨胀2.2 热力学定律2.2.1 热平衡和热传导2.2.2 火焰的构成和燃烧过程2.2.3 热的传播和传热的应用2.2.4 热功当量和物质内能的计算第三章:波动3.1 机械波3.1.1 波的概念3.1.2 机械波的特点和参数3.1.3 立体波和平面波的传播3.1.4 波的叠加和干涉3.1.5 波的频率和波长的计算3.2 声波3.2.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3.2.2 声波和噪声的特点3.2.3 声速的测量和计算3.2.4 声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2.5 声的共振和声音的应用3.3 光波3.3.1 光的特点:直线传播、波粒二象性3.3.2 光的波动理论和光的波动模型3.3.3 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3.4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第四章:电学4.1 电荷和电场4.1.1 电荷的带电特点4.1.2 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4.1.3 电场的产生和描述4.1.4 电场的强度和公式计算4.1.5 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4.2 电流和电路4.2.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4.2.2 电阻和电阻率4.2.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4.2.4 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4.2.5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4.2.6 电源和电路的能量转化4.3 磁场和电磁感应4.3.1 磁场的产生和描述4.3.2 磁感线和磁场的强度计算4.3.3 洛伦兹力和安培环路定理4.3.4 电流产生磁场和磁能4.3.5 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4 电磁波和电磁谱4.4.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4.4.2 电磁谱的组成和特点4.4.3 电磁波的应用和危害第五章:光学5.1 光的传播和折射5.1.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5.1.2 折射定律和绝对折射定律5.1.3 透镜的成像和应用5.2 光的成像和透镜5.2.1 成像规律和公式计算5.2.2 成像的特点和应用5.2.3 透镜的种类和功能5.3 光的干涉和衍射5.3.1 光的干涉现象5.3.2 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5.3.3 光的衍射现象5.3.4 衍射格的规律和应用5.4 光的偏振和波粒二象性5.4.1 光的偏振现象5.4.2 光的波粒二象性5.4.3 光的量子论和光的粒子性第六章:原子与分子6.1 原子结构和粒子模型6.1.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6.1.2 原子的构建和粒子模型6.1.3 原子的尺度和电子云6.1.4 原子的质谱和元素周期表6.2 电子和核的结构6.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6.2.2 原子核的结构和尺度6.2.3 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6.2.4 放射性的装置和应用6.3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6.3.1 分子的结构和形状6.3.2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6.3.3 成键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6.3.4 分子的种类和性质第七章:一维运动7.1 平抛运动7.1.1 平抛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1.2 平抛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1.3 平抛运动的应用7.2 圆周运动7.2.1 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2.2 圆周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2.3 圆周运动的应用7.3 万有引力7.3.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7.3.2 行星运动和人造卫星的动力学7.3.3 引力场和引力的关系第八章:流体力学8.1 流体的性质和参数8.1.1 流体的密度、压强、密度和速度的关系8.1.2 流体的连贯和牛顿流体力学定律8.2 流体的运动和压强计算8.2.1 流体的运动和速度计算8.2.2 流体的压强和流速计算8.3 流体的压力和浮力8.3.1 流体的压力和压力计算8.3.2 流体的浮力和浮力计算8.3.3 流体的应用和压力控制总结:以上就是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波动、电学、光学、原子与分子、一维运动和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力学知识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势能、功和能量、机械振动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共包括三条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若外力合成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动能和势能1. 动能: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力,其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再乘以1/2。
2. 势能:物体在某一位置上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三、功和能量1.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等于力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同部分的乘积。
2. 能量:系统具有的做功能力的量称为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原理是宇宙间一种基本的能量守恒规律。
四、机械振动1. 单摆:单摆是清晰的简谐运动,其周期与振幅无关,只与摆长有关。
2. 弹簧振动:弹簧振动是一种简谐振动,其频率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质量有关。
以上是高中力学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力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学习力学知识时,要多做题,善于总结,加深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力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0字】第2篇示例: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关系。
在高中物理学教学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中力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和回顾。
一、牛顿三定律1. 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速度不会改变,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力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相应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较为全面,其重点内容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运动的规律、万有引力与运动、静力学与动力学等。
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力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在牛顿的第一定律中,指出了当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物体将维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牛顿的第二定律则表明了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而牛顿的第三定律则指出了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所受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也称之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物理力学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定律。
动量守恒指的是,在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动量总和保持不变。
而能量守恒则是指,在物体之间相互转移能量的情况下,总的能量量保持不变。
能量的形式包括机械能,电能等。
三、运动的规律运动的规律是对动力学和静力学进行具体描述的一种方式。
动力学包括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规律。
静力学是指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到的力的平衡状态。
静力学包括曲杆杆芯的运动分析、平称两端相互作用的分析、曲杆的制动器分析等。
四、万有引力与运动在物理力学中,万有引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万有引力规律是牛顿第二定律推出的定律,指出在地球和其他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它们受到的力是互相吸引的。
此外,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还负责制造星系、行星之间的运动等等。
五、静力学与动力学静力学是指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到的力的平衡状态。
静力学包括平衡力的作用、平衡力的调整等等。
动力学是指物体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作用下,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并引起运动和变化。
动力学包括加速度的计算、弹性碰撞动力学等。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一、物理量和物理单位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特征或者描述物体之间相互联系的量。
常见的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等。
物理单位则是用来量化物理量的具体数值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是目前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主要度量标准。
1.1 常见物理量- 长度:用来描述物体的延伸程度的量,单位是米(m)。
- 质量:用来描述物体惯性的量,单位是千克(kg)。
- 时间:用来描述事件持续的量,单位是秒(s)。
- 速度:用来描述物体移动快慢的量,单位是米每秒(m/s)。
1.2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简写为A、K、mol、cd)。
- 衍生单位:包括面积(平方米,m²)、体积(立方米,m³)、加速度(米每秒平方,m/s²)等。
二、力和运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物理量,通常用来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
运动则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置和姿态的变化。
2.1 力的概念-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物理量,是推动物体运动和改变物体形态状态的根本原因。
- 特点:力的大小有大小,方向有方向,力可以相互叠加。
2.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质量与地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弹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弹性形变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 摩擦力:物体间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 引力:物体间由于质量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2.3 运动的基本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保持静止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运动和休止状态的描述运动和休止状态是物体不同的物理状态,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可以对其状态进行准确的判断。
3.1 位置和位移- 位置:用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个基准点的位置。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力和运动力是指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相互作用,通常用矢量表示。
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的状态。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即 F = ma,其中 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由于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根据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吸引物体的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弹力弹力是由于物体变形或发生弹性碰撞而产生的力。
弹簧伸缩的力和物体与弹簧接触的力都属于弹力的范畴。
6.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即a = Δv/Δt,其中Δv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变化量。
7.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即 F = G(m1m2/r^2),其中F表示引力,G表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8.质量和重量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数量,是一个标量量值,单位是千克。
物体的重量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受到的力,是一个矢量量值,单位是牛顿。
9.动量动量是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表示为物体的质量乘以其速度。
动量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10.功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力量,表示为力乘以移动距离。
功的单位是焦耳(J)。
11.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具有的由位置和运动状态所决定的能量。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力学基础知识概述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高中阶段,涉及的力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转换与守恒、功与能原理等。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解决力学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牛顿运动定律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此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
(二)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具体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表示为F=ma。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描述了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三、能量转换与守恒要点(一)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总量保持不变。
这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能帮助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四、功与能原理要点(一)功的概念功是力在距离上的累积效应,是用来描述力对物体所做功的能量转化量度的物理量。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
(二)能量转化与做功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做功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或转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通过做功可以实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以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
五、力学中的其他重要知识点除了上述内容外,高中力学还包括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等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需要同学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与应用建议高中力学知识点众多且相互联系,要想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同学们多做习题以加深理解,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此外,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遵循从基础到进阶的学习路径,逐渐深化对力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力 物体的平衡
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场力 弹力 摩擦力
1场力:重力 电场力 磁场力
2弹力:(1)产生条件:A 接触;B 发生形变。
(2
)方向的判断:垂直接触面。
例1: 例2:
(3)大小:Kx F = (有关弹簧弹力的计算)
例1:如图所示,AB 两物体的质量均为m ,求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若B 物体质量为M 且m M >,则弹簧秤示数为多少?
例2:劲度系数为2k 的轻弹簧,竖直放在桌面上,上面压一质量为m 的物块。
另一劲度系数为1k 的轻弹簧,竖直的放在物块上,其下端与
物块上表面连接在一起,要想使物块在静止时下面弹簧受物重的2。
应将上面弹簧的上端A
3摩擦力:(1)产生条件:A 接触不光滑
B 正压力不为零
C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分类: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M s f f ≤≤0
滑动摩擦力:N f μ=B
M f f ≤
例1:(94)如图所示,C 是水平地面,A 、B 是两个长方形木块,F 是作用在物块B 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 和B 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由此可知,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1μ和B 、C 间的动摩擦
因数2μ有可能是
A 01=μ;02=μ
B 01=μ;02≠μ
C 01≠μ;02=μ C 01≠μ;02≠μ
例2:如图所示,ABC 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
水平外力F 作用于B 。
ABC 保持静止,则ABC 所
受摩擦力的情况?若水平面光滑有怎样?
二、 物体的平衡(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
0=∑F
0=∑X F
0=∑Y F
三、 力矩平衡:L F M ⨯=(L 为固定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平衡条件:0=∑M 逆顺=M M
四、 力的合成:
判断三力是否平衡?21321F F F F F +≤≤-
第二章 直线运动总结
一、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平动: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这种运动叫平动。
转动:物体上各部分都绕圆心作圆周运动。
2.位移与路程
位移:物体运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所走的真实轨迹。
(标量)
3.速度和速率
速度: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时间位移
速度= (矢量)
速率: 时间路程
速率= (标量)
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路程 速率是速度的大小。
0→∆t 时 位移≈路程 即时速率是即时速度的大小。
4.加速度:(1)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t V
a ∆= (定义式)(矢量)
思考:a 与V 是否有必然联系?(a 与V 无关,a 与V ∆呢?)
a 与合F 有关 m F
a = (决定式)——本质
(2)矢量 方向取决于合外力。
a 与V ∆方向一致,而与V 无关。
例如:平抛
二、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0=a t S V = V 的大小方向都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
一般取0V 方向为正方向:
匀变速直线运动: C a =>0 a 与0V 同向 匀加速运动
C a =<0 a 与0V 反向 匀减速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C a ≠>0 a 与0V 同向 变加速运动
C a ≠<0 a 与0V 反向 变减速运动
三、基本公式和重要推论:
1.基本公式: at
V V t +=0
2021at t V S += aS V V t 2202=-
2
0t V V V += 2.推论 ①平均速度 t
S V = (定义式) 匀速运动:V 恒定 V V = ;
匀变速运动:2
02t t V V V t S V =+== 变速直线运动:t
S V =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 基本概念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
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速度的大小、方向都要发生变化,产生加速度。
——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2)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
① 当物体不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② 当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例1:在相同牵引力的作用下
空车(1m ) v →0 v m t F 11∆=⋅
货车(2m ) v →0 v m t F 22∆=⋅
2.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为合外力
的方向。
m F a = ma F = ⇒ 合ma F =∑ x x ma F =∑
y Y ma F =∑
力与加速度:(力指合外力)
同向性:a 与F 方向相同
瞬时性:a 与F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
同体性:反应同一物体的两个物理量
③独立性:物体受几个外力作用,在一个外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只与此外力有关,而与其它力无关,合加速度与合力有关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一. 基本概念
1.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条件
直线运动: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初速度始终同一直线,或物体合力为零。
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即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有夹角。
)
注意: 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和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线的凹侧
2.研究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分解为简单的直线运动
1)两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为匀速直线运动
2)两个分运动,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变速直线运动,则和运
动必定是变速运动(可分为两运动在同一直线合两运动不在同一直线
两种情况)
3)如果两分运动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合运动也是初速
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通常分解为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21t t <
4.任何一种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二. 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1)线速度v :质点沿圆弧运动的快慢(切线方向) v = t s = T
R π2 单位:m/s 2)角速度ω: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由方向不研究)
ω= t
θ = T π2 单位:rad/s 3)周期T :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时间 s
4)频率f :单位时间转的圈数 Hz
5)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在变
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6)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快慢。
7)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的关系
r v *=ω r v r a n 2
2
==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