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二首
14 杜甫诗二首
• 二、颌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
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 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 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 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 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 胸襟开阔。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不 见
不见李生久, 世人皆欲杀, 敏捷诗千首, 匡山读书处,
杜甫 佯狂真可哀! 吾意独怜才。 飘零酒一杯。 头白好归来。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 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 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写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 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 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 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 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 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 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 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研讨思想内容
•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 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 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 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 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 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最新杜甫诗二首教学讲义PPT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号,少陵野 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为我们留下了 1400多首诗歌,其代表作有“三吏”、“三 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 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 人本人被尊为“诗圣”。
行文方式:
1.有景 有情(情景交融) 2.有景,无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3.无景,只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登高”诗歌的主题内涵及其特点 • (一)常与悲秋、伤春相联系。 • (二)好发思古之幽情。 • (三)多登高怀远之思。 • (四)多家国身世之慨。“ • (五)主题模式化。
言志
• 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亲之情 • 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 对亲朋发依依不舍之心和遥寄怀念之情 • 即景阔谈人生哲理(积极进取) • 归隐山林
•
登楼 杜甫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注释:《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 诗。《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 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多家国身世之慨;
•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
杜甫《望岳》《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诵读诗歌并会背诵和准确默写全诗。
2、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步骤:一、导入: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二、学习《望岳》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2、诗人望见了什么?“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3、你觉得诗人当时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决眦入归鸟”中“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写作背景介绍杜甫20—35岁时曾漫游各地,饱览山川美景,结交知己好友。
这首诗就是他24岁时写成的。
中职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12杜甫诗二首《登高》一等奖创新教案
中职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12杜甫诗二首《登高》一等奖创新教案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二首《登高》。
这两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色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之情。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学习欣赏和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欣赏和朗读诗歌。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欣赏和朗读诗歌。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接触较少,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示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对杜甫有什么了解?你们对诗歌有什么感想?”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教师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帮助学生理解这是在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然后,教师针对每一句诗句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帮助学生理解这是在表达对追求进步和超越的渴望。
3. 诗歌欣赏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诗歌,并进行欣赏。
例如,学生可以跟着录音朗读诗歌,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诗歌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感触,是否能感受到杜甫的情感表达。
14 杜甫诗二首共19页文档
练习: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改写 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并为其配一幅画。
登 高
➢
客 至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 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 暂时定居了下来。在友人的接济与帮助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 还算平稳,闲来也不时有客人到访。
杜 甫 草 堂
14 杜甫诗二首
在五千年的历史 长河中,中国大地出 现了许多耀眼的明 星……在盛极一时的 唐代,唐诗作为一颗 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 个东方,无数的诗人 像满天的星斗一般闪 闪发光……
情感
写景
首联 风、天、猿、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
哀婉孤独
情
颔联 落木、长江
景
萧萧 不尽
交
融
颈联 悲、独
沉郁 高昂 愁苦沉痛
抒情
尾联 艰难苦恨、潦倒
忧愤 无奈
悲 全诗情感基调: 登 高
小结:
作为“七律之冠”,全诗通过写登 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描绘了一幅有声有 色有形有态的秋江图,营造了一种雄浑 壮阔、沉郁悲壮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长 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孤独悲凉之情和感 叹时世艰难、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感。
登 高
客至
首联
平
皆
春意盎然
日 无
客
少
但 白鸥翔集
有 人
迹
寂寞孤单
客至
颔联
不曾 缘客扫花径 今始 为君开蓬门
客至的意外惊喜
客至
颈联
描写的是什么?诗人与客人的关系如何?
待
盘飧无兼味
待
关
客
客
系
酒
简
亲
菜
杜甫诗二首
杜甫诗二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背景永泰元年(765年),杜甫54岁。
这年正月,杜甫不堪忍受嫉妒、猜疑,辞去剑南节度使参谋职务。
4月,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掉在成都的依靠,于是携全家乘船沿江东下,翌年春在夔州定居下来。
这首诗就写于(767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之时。
描写了登高所见长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凄苦情怀和对时世艰难的感伤。
二.注释1.猿啸哀:巫峡多猿,叫声凄厉。
2.渚(zhǔ):水泊中的小块陆地。
3.飞回:在天空盘旋。
4.落木:落叶。
5.萧萧:树叶摇落的声音。
6.万里:指远离家乡。
7.常作客:长期漂泊在异乡。
8.百年:一生,这里指老年。
9.独登台:独自一个人登高感怀。
10.繁霜鬓:头上及两鬓全是白发。
11.潦倒:衰颓失意。
12.新停:诗人本来嗜酒,此时因肺病而停饮。
三.诗意首联:长江三峡地区,山陡风急天高气爽,猿猴悲哀的叫声在峡谷中回荡。
俯视江中的小块陆地清寒,沙滩白亮,群群水鸟迎风飞翔,不住盘旋。
颔联:远望群山,无边无际的树丛,落叶飘飘,萧萧落下。
奔流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颈联:由苍凉的秋景联想到自己多少年来奔波万里,流落漂泊他乡,如今年过半百,己是暮年,且独自登高远眺。
尾联:回顾一生,艰难苦恨,潦倒备尝,国难家愁,不离己怀,白发日多,加之因病戒酒,悲愁更难排遣。
四.中心思想全诗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秋江悲壮景象,诉说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凄苦情怀和家国之恨。
五.本诗艺术特色1.写景角度多变。
这首诗前两联写景,角度多变,富于变化。
首联着眼于具体景物,如工笔细描;颔联着眼于整体秋色,如写意渲染。
而两联的出句都从“山”取景,对句都从“江”着笔,景物安排错落有序,极富立体感。
2.语言凝练。
这首律诗语言极具概括力。
首联十四个字写六种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诗二首
二、杜甫诗作赏析
1、《丽人行》
2、《曲江二首(一片花飞减却春)》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 就最高的时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 年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 长安.757年,杜甫冒死逃脱.肃宗朝,授官左 拾遗.不久,因房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也 就宣布了杜甫政治理想的破灭. 代表作品:《北征》﹑《三吏》﹑《三别》、《 春望》,仕途的挫折,使他忧国伤时﹑壮志难酬 ﹑抑郁悲愤的情感也描写。
曲江游女之佳丽 起首两句总写游女之佳丽,为贵妃姊妹三月三日游赏 曲江的背景,为贵妃兄妹作陪衬。“态浓”两句言意态 之丽,上句描写姿色,下句描写体态,“淑”“真”“ 细腻”“匀”,描绘出一位绝世丰神的丽人。“绣罗” 两句言服饰之丽。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言首 饰之丽,“背后”二句言腰饰之丽;虽是概言游女之佳 丽,同时隐括杨贵妃姊妹之冶容,是诗家含蓄之笔。
贵妃姊妹之奢华 “就中”二句引出杨氏姊妹。“椒房亲”即指杨贵妃的 姊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韩国夫人。 “紫驼”二 句写味穷水陆,描写肴馔之精美丰盛,器皿的雅致豪 华,是就客体而言的;“犀箸”二句写饮食暴殄,描 写主人暴殄珍物,厨师空自劳碌,是就主体而言的。 “黄门”二句写宠赐优渥,描写中官报信,御厨急送 山珍海味,这是就云幕之外而言的;“箫管”二句写 音声繁喧,描写箫管音乐,动天地泣鬼神,宾客随从 紧密聚集,都是朝廷中占据显要职位之人,这是从云 幕之内而言的。
3. 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
1.听学生诵读,注意错别字词, 然后纠正错音。 2.引导学生从理解字词到句,达
通过问答
有感情的 式互动增 朗读全 加学生的 诗,积极 自主学 思考,主 习,增强 动回答, 自信心。
让学生自由看书本注 解,提出不理解的字 词,自行把句意弄
到对整首诗的初步了解。
参与互 动。
有利于学 生理解诗 歌。
创作背景介绍 教学内容
节日,我拖着病 万里作客;四可悲:又当萧瑟的秋
体,独自一人缓步 天;五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六可悲:亲朋亡散;七可悲:孤零
零的独自去登;八可悲:身患疾
病。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尾联
6.苦,是什么意思?
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潦倒新停浊酒杯 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
地独自登台。
多苦难可以从哪些词中可以看
秋景中感慨
出来。
万里漂泊常年为
客,到晚年疾病缠 答案:“悲”、“多病”、“独登
身如今独上高台。 台”。
在这悲凉的 (此处解释可以省略,改为提问:
秋天,我离家万 你认为杜甫此时有哪些“悲”?)
里,何时才能回到 此句是包含八可悲:一可悲:他乡
故乡?在这思亲的 作客;二可悲:常作客;三可悲:
深恨
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
繁霜鬓:两鬓白发
人?
苍苍,犹如霜雪。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 颓废,失 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 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 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忧 历尽艰难苦 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
恨白发霜染了双 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鬓,潦倒衰弱只得 9.从“万里”、“做客”、“百 停住浇愁的酒杯。 年”、“多病”、“独”这些字眼
杜甫诗二首《客至》教案
杜甫诗二首《客至》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学习杜甫的《客至》两首诗。
这两首诗描写了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和主人的心情,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客至》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2.学会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4.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教学难点: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幅客人到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
例如,图片上可以是一间客厅,有一位客人正在和主人交谈,学生可以想象客人的表情和主人的心情。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你们家有客人来过吗?你们是怎么对待客人的?你们会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课文导读教师简单介绍杜甫的背景和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例如,教师可以说:“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真实、感人的描写闻名。
他的《客至》两首诗,通过描写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和主人的心情,表达了对友情和亲情的思念和珍惜。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诗。
”第三环节:诗歌欣赏教师让学生先默读《客至》两首诗,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并让其他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学生可以说:“这首诗描写了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客人来了,主人非常高兴,亲自迎接客人,热情款待。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家里有客人来时,我们也会很开心地迎接他们。
”教师可以适时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007 杜甫诗二首
品读
品读三、 品读三、四句
杜甫诗二首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着笔, ——这两句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着笔,写出了人生的太多苦 这两句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着笔 难。反复读一读,说说这太多苦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反复读一读,说说这太多苦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答 案
——诸葛亮六出祁山,想要收复中原, ——诸葛亮六出祁山,想要收复中原,然而一生大业终未完 诸葛亮六出祁山 正是这壮志未酬的悲剧感动着后世。这里的“英雄” 成。正是这壮志未酬的悲剧感动着后世。这里的“英雄”所 指何人?是否也包括了作者自己? 指何人?是否也包括了作者自己? 答 案
“英雄”当指后世一切仁人志士, 英雄”当指后世一切仁人志士, 英雄 为国为民的大智大勇者, 为国为民的大智大勇者,自然也包 括作者自己。 括作者自己。我们从作者对诸葛亮 的惋惜与崇敬之中, 的惋惜与崇敬之中,感受到了他忧 国忧民、希望匡世济危的精神。 国忧民、希望匡世济危的精神。
杜甫诗二首
浊
酒 杯
鬓 潦 倒 新 停 苦 恨 繁 霜
难
独 登 台
客 百
里 悲 秋 常 作
江 滚 滚 来 万
萧 下 不 尽 长
无 边 落 木 萧
白 鸟
啸
艰
年 多 病
飞 回
哀 渚 清 沙
风 急 天 高 猿
登 高
感悟 品读 探究 积累
感悟
朗读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诗二首
杜甫诗二首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第一篇: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杜甫诗二首之《望岳》《春望》教学设计新源六中汤春华教学目标:1、理解《望岳》《春望》的深刻内涵、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2、通过比较,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及人格。
教学重难点:目标1、2一、导入——话说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杜甫在24岁时科考进士失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考落榜。
怎么办,杜甫想,我还年轻啊,还有资本。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这么决定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杜甫决定到齐赵一带漫游,看看一直心之向往的五岳之岱宗——泰山。
来到泰山脚下,远远望去,内心澎湃,激动不已。
杜甫想啊,不写点什么都对不起自己的才华。
于是大笔一挥,《望岳》就横空出世,而且名绝千古。
二、整体感知、品读赏析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指名读,纠正、齐读)教师读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全班接读。
纠正字音,标示停顿。
PPT12、二读、读出仰慕向往之情。
(诗中景)诗人仰之弥高,神往已久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结合课下注释描述描述。
3、三读,读一读你最欣赏的诗句,做点赏析。
(提示:从一字一词一句、修辞手法等角度说说你欣赏的原因。
)4、四读,体悟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雄奇壮美秀丽的泰山,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师小结:在这里我们望到的不仅仅是杜甫登泰山之志,同样也望到了杜甫在抒发豪气盈胸、意气奋发的自信满满,兼济天下的人生之志。
5、试背、诵读(齐背)大声齐背《望岳》,读出诗人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三、设疑过渡导入在时间的长河里跋涉,杜甫在他人生的45岁的坐标轴上,实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兼济天下的报负了吗?他的这首《春望》会给我们做出解答。
按照学习前一首诗的方法读一读这首诗。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二读,读出诗意,读出诗人所望之景。
3、三读、读出诗味,读一读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诗句。
4、四读,读出诗情,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忧国、感时、伤民、思家、悲己,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诗人。
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画 面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 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 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
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 辗 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 “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 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 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 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唐诗二首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 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 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 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 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 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上册 第5单元 第12课 杜甫诗二首
栏目导航
(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1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4)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6
栏目导航
诗的前四句写景,远近俯仰交替,粗勾细刻结合,动静虚实相衬,勾画 出登高所见的一幅秋临天下图。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 上句“万里”表示空间的遥远,写长年漂泊之苦;下句“百年”表示时间的 久长,写老病孤愁。
尾联转入对身边琐事的哀叹,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和国难家愁,白 发日增,再加上因为身体多病不得不停下“消愁”的酒杯,悲愁更难排遣。
13
栏目导航
《客至》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 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 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14
栏目导航
结构探究 分毫析厘
登高 内容结构 《登高》一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 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写深秋登高所见的江天 景色。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极其工整,给我们勾 画出一幅意境深远、雄浑壮阔的图景。
5
栏目导航
常识链接 跬步千里
乐府 汉朝设立的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 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 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 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 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 有记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 《哀江头》等。
杜甫诗二首
彭氏冬阅
兵車行
——杜甫
車粼粼,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
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
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课时:二课时《登高》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作品有《杜工部集》。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3.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
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7.“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总结: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练习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2.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供参考)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蜀相》导入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
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
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
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
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