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word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辛弃疾词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生版)答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生版)答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课前预习案】5、注音:明确:玉簪( zān ) 螺髻( jì ) 鲈鱼堪脍( kuài ) 揾英雄泪( wèn )孙仲谋(móu )舞榭(xiè)巷陌(mò)金戈(gē)元嘉(jiā )狼居胥(xū)仓皇(huáng )可堪(kān)佛狸祠(fó)拓跋焘(tāo)张浚(jùn )王玄谟(mó)《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探究案1、词的上片:写景。
开篇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明确:“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写景辽远阔达。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极力渲染“秋”字,有什么含义?提示:指出登临的时间;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感伤的基调。
3、开首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提示:采用移情于物(拟人、比喻)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中原收复无日,朝廷偏安苟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中“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具有怎样的含义?这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词人自己,词人南渡后,漂泊孤单,抑郁不得志。
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表现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4、上片,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明确:(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预习部分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孙仲()谋舞榭()歌台巷陌()金戈()铁马元嘉()草草狼居胥()仓皇()北顾可堪()回首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遥岑()鲈()鱼堪脍()揾()英雄泪玉簪()螺髻2、多音字取舍()曾祖父()供应()看重()宿舍()曾经()供养()看押()3、辨形组词kuài()炙人口遙cén()远目 qiàn()影 fēng ()火市kuài()汗cén() jìng ()妆 fēng ()拥杂huì()青青子jīn()绥jìng() fēng ()回4.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1)无觅:(2)气吞:(3)风流:(4)寻常:(5)草草:(6)赢得:(7)北顾:(8)可堪:(9)凭谁问:(10)遥岑:(11)玉簪:(12)螺髻:(13)断鸿:(14)吴钩:(15)流年:(16)倩:(17)红巾翠袖:(18)揾:5、一词多义(1)会①无人会,登临意()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会有四方之事()④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⑤会须一饮三百杯()⑥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2)顾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大行不顾细谨()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⑤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 ()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路①烽火扬州路()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儿()③家君作宰,路出名区()④彼路斯何,君子之车()(4)可①可堪回首()②信可乐也()③学不可以已()④潭中鱼可百许头()⑤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6、虚词矣①廉颇老矣()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③将不可改于是矣()④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⑤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⑥先生休矣()7.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③遥岑远目()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9、古今异义词语①尽西风,季鹰归未西风,古义: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古义: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求田问舍,怕应羞见,。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培训讲学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4年5月课时数:两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____________ 词人。
字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 ,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_______________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与苏轼并称为“___________ ”。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遥岑( ) 玉簪( )螺髻( )鲈( )鱼堪脍( )倩( )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4、解释下列词语:1、遥岑远目:2、断鸿:3、脍:4、倩:5、揾: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6 辛弃疾词三首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
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
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微感言: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
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一、作者视窗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
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
最新《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12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学习目标】4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5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6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78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9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自主学习】1011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1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13南飞14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15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16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17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18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19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2021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23、背景介绍:23《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24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25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2627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28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2930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31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32担任掌书记职务。
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是33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345万大军的金营,活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2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注音:
舞榭(xiè)封狼居胥(xū)佛(bì)狸祠(cí)下
注释:略
问题探究:
1.作者登上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曾经在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歌颂和追慕他们的英雄业绩,抒发了“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借刘义隆仓促北伐,招致惨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
2. 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3.串联典故,增强意蕴词的标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所用典故应该和北固亭有关;但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4.从本词题材来看,用典是必然的其次,从典故内容来看,并无重复之嫌相反,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典故,就不能完整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当堂检测:略
课外赏析:
(1)上片极写元宵灯会的盛况,用来反衬出灯火阑珊处的”他“与众不同。
(2)孤高、淡泊的女性。
不慕灯火之热闹,不与笑语盈盈的众多女子在一起,而是独立于灯火阑珊之处。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注音:遥岑(cén )玉簪(zān )螺髻(jì)鲈鱼堪脍(kuài )搵(wèn )英雄泪字词释义: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
岑,小而高的山。
玉簪螺髻:比喻高矮和形状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季鹰:晋朝人张翰,典故见书解释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屋舍。
这里是指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树犹如此:此处借此抒发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光阴的感慨。
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问题探究: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楚天、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
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3.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4.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
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
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当堂检测(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word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辛弃疾词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和豪放词
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有:秦观、李清照、柳永等。
豪放词: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苏轼)。词中,大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3.分析研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答案】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答案】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整体感知】
1、齐读两首词。
2、填写下表,明确相关内容。
《水龙吟》
《永遇乐》
登临地点
登临时间
登临背景
所用典故(学生讲解典故)
主要内容(板书思路)
感情基调
◆解说1:“水龙吟”与“永遇乐”均为词牌名。
◆解说2:从“登”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写作背景:《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岁。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明确: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籍。“无人会、登临意”
三)感受情怀
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懈、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二、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断鸿”
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明确:1)苍凉空阔的意境
2)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并说其写法的作用?
明确:用典(借典古抒情)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上片哪一句义近而相呼应?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 精品学案(含答案解析)
◆16辛弃疾词三首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
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
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微感言: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
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一、作者视窗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
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参考答案
1、上片描写了楚地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 高耸的远山,楼头的落日,哀鸣的断鸿、等景物。 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 中寓情,移情及景,明明是词人心中有恨,却觉 所见的远山在“献愁供恨”;“落日”比喻宋朝 国势衰颓,自己这个“江南游子”也像哀鸣的 “断鸿”。辛弃疾借登高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 飘零江南的抑郁孤寂和报国无门的忧愁悲苦之情。 词中描写的远山高耸起伏,夕阳残照楼头,孤鸿 哀鸣天际,为词人的抒情烘托营造出了一种空阔、 苍凉的意境。
• 3、用孙权的典故,意在说江山犹昔,而如孙 . 权的英雄已不见,无人可御外侮。 • 用刘裕的典故,意在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 的景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 己之意。 • 用刘义隆的典故,是针对当时执政的韩侂 胄急功近利、主张出兵而不作充分准备的警告。 • 用拓跋焘的典故,是指南宋统治者偏安一 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词。 • 用廉颇的典故,意在自比,表示仍能为国 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 1、这几句写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 驰骋中原,威慑大败胡虏。辛弃疾借京口 当地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 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同时,也暗含着用英 雄的业绩鼓励和鞭策自己。
.
. •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 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 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 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 自己,他这一年64岁,并不如廉颇老迈, 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韩侂胄却不接纳他, 也无他人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 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 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 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 . 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使用,只能 “看”;“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有说 不出的郁闷怒气,也只好借使劲地“拍” 打栏杆来发泄。“看”和“拍”这两个形 体语言,把作者欲赴前线杀敌,收复中原 却“无人会”的激愤和苦恨形象而充分地 表达出来了。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解析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下面小编带来的《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篇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捉了杀死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二.名句品味积累:
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⑵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⑸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⑺(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
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⑽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⑿(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自主学习】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词语注音。
遥岑.()玉簪.()螺髻.()鲈.()鱼
堪脍.()倩.()揾.()舞榭.()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
玉簪螺髻:见课文注释
断鸿:失孤
脍:把鱼肉切
倩:
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C级)
答案: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3、总结整合:
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这首词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
结构曲折而严谨。
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
不愧为传世之作。
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高一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móu )舞榭.(xiè)巷陌.(mò)金戈.(gē)元嘉.(jiā )狼居胥.(xū)仓皇.(huáng)可堪.(kān)拓跋焘.(tāo)张浚.(jùn)王玄谟(mó )佛狸祠( fó)( lǐ)( cí)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同学们分组,各自讨论。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表达自己对英雄的仰慕,以及力主抗金的决心和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答案:借古讽今,告诫当今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案: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答案: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
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
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
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巩固教案:
比较学习法
(一)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风格有何不同?
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二)总结本单元所学的词的特点,谈谈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答: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