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合集下载

2018-1-20诗歌意象-捣衣

2018-1-20诗歌意象-捣衣

周六
诗歌意象-捣衣
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子夜吴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南乡子·捣衣
清代:纳兰性德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

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

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

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

月到西南更断肠。

全词平实如话,但却深情情韵。

细细读来,如闻酸楚凄凉的捣衣之声。

如见梦中相会的具体情景,也可体味出作者对远遣之友的深切同情。

令人读罢不禁叹息欺欷,一掬同情之泪。

捣衣
唐代:吴大江
沙塞秋应晚,金闺恨已空。

那堪裂纨素,时许出房栊。

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

裁缝双泪尽,万里寄云中。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声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声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声音意象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可是同学们习惯于把意象就等同于那些看得见的视觉形象。

殊不知,意象还包括一些听觉(声音)形象,它们在古典诗词中屡屡出现,传达出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稳定的,万籁有声,声声关情,熟悉这些意象,在鉴赏诗词时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一些归纳。

一、杜鹃啼血猿哀鸣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猿鸣和杜鹃啼叫了。

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因此这一听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多半和悲愁有关。

如郦道元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

杜鹃,又名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因此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乡归家之切。

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传说杜鹃暮春即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闻者为之悲戚动容,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可怜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料峭春寒,沉沉暮霭,更兼杜鹃凄婉的啼叫,写尽了羁旅行役之苦。

“宿处先寻无杜鹃”,何以先寻个没有杜鹃的旅店住下?因为这声声杜鹃啼会使本已寂寞聊赖的友人倍增惆怅。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断壁残垣,夕阳落照,杜鹃啼叫,四顾萧条,诗人顿生黍离之悲,亡国之恨。

二、雨打梧桐寂寞愁雨打梧桐、雨打芭蕉声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尤其是夜阑人静、辗转反侧时听雨打芭蕉、雨打梧桐的潇潇雨声,传达出来的往往都有悲苦的人生况味和孤寂之情。

何以如此呢?“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叶落,秋风渐起,本来就是萧条肃杀的,再加上一夜潇潇雨声,敏感脆弱的诗人往往会倍增惆怅。

捣衣和砧声的意象

捣衣和砧声的意象

捣衣和砧声的意象
砧声,也作捣衣声。

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质地较硬,必须捶捣,让它变得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

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一般为石制,称为“砧”)上,用木槌(称为“杵”),均匀地有节奏地逐次捶击,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由于妇女白天要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一般只有晚上才有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且往往是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因而每当秋风吹起,开始缝制寒衣时,妇女们就会趁着“八月九月正夜长”,相约一同去捣衣,于是就形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了。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
思妇怀人。

为家人缝制衣服,为征人赶制军衣,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出征在外的征人。

因此捣衣的动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砧声,不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而是最易牵动思妇感情的事,所以,后来也成为古典诗歌中表现思妇怀人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千年捣衣声——唐代诗歌中的“捣衣”“砧声”意象探微

千年捣衣声——唐代诗歌中的“捣衣”“砧声”意象探微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容在同一轮秋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动作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爱情悲苦与离愁这种离愁与悲苦更见杜甫秋行八首其一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
语数外 学 习
No . 04. 2 01 3
Y u S h u W X u e X j
2 0 1 3年第 4期
千 年 捣 衣声
唐 代诗 歌 中的 “ 捣 衣” “ 砧声” 意 象探 微
王海 荣
( 石 河子第一 中学 , 新疆
石河子 8 3 2 0 0 0 )
摘 要: 现 行人 教版 高 中语 文必修 三选 用杜 甫 《 秋行 八 首》 ( 其一) “ 玉露 凋伤 枫 树林 ” 篇, 编者 对 诗 中“ 白帝 城 高 急暮 砧 ” 一句 中 “ 急暮砧 ” 作 了如 下注释 : 黄 昏时急促 的捣 衣声。每每 授 课 于此 , 心 中不 清不 楚 , 甚 至有 照本 宣科 之 嫌 , 学 生更 是 一 头 雾水 , 不 甚 了解 。 师惶惶 然 , 生默 默焉 , 不 了了之 。其 实, “ 捣 衣” “ 砧声 ” 是古 典诗歌 中常见 的意 象 , 唐诗 尤为 突 出。如 , 王 勃《 秋夜 长》 “ 鸣 环曳履 出长廊 ,
为君秋夜捣衣裳”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 玉户帘中卷不去 , 捣衣砧上拂还来” ; 李白《 秋歌》 “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 岑参《 杨固店》
“ 客 舍 梨叶赤 , 邻 家闻捣 衣” 等等 。这 两个意 象几乎 已成 为游 子思 妇 言写 离情 别意 的 专属 品 , 所以, 全面、 正确 、 深入 的诠 释 此类 诗歌 之 内涵 , 绕不 开“ 捣 衣” “ 砧声 ” 两意 象 , 这不是 夸 张。而这 两 个意 象其 实也如 一纸 两面 , 不 可 分 离。 关 键词 : 唐代诗 歌 ; 捣衣 ; 砧声 ; 意 象

诗歌意象——捣衣砧

诗歌意象——捣衣砧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①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②“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③扁舟:漂泊。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④捣衣砧: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⑤小楼:相思、怀远、离愁。

(如“月满西楼”,“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妆镜台: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

"女子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的。

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情历程。

○7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离愁与乡愁:寒衣处处催刀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

捣衣声声哀断肠——“捣衣”意象的文化浅析

捣衣声声哀断肠——“捣衣”意象的文化浅析

捣衣声声哀断肠——“捣衣”意象的文化浅析摘要: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的重要角度,本文针对“捣衣”这一特殊意象,阐述“捣衣”的含义、探讨诗人常借秋夜捣衣寄托思念的文化原因与归纳捣衣诗常见的三类主旨感情。

本文例举多首古诗,意图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共同对这一意象进行探究。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捣衣古诗词中有许多典型意象,如写月时常让人想到见月怀人,写玉关、胡虏点明良人远征边塞,写秋风常能营造萧瑟之感,撩人愁绪。

但是除了这些经典意象外,纵观古典诗歌,许多诗中都出现了“捣衣”或“砧声”这一意象。

那么究竟“捣衣”是什么?“捣衣”有着怎样的文化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值得我们从文化的角度一探。

一、“捣衣”是什么?捣衣,又称作捣练子,捣流黄,捣帛等。

有人把捣衣理解为洗衣裳时用木棒捶打脏衣裳的动作,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捣衣不是洗衣,捣衣的对象是布匹而不是成衣。

具体来说捣衣是指人们把已经织好的布帛放置在砧上,砧一般为平滑的石制,用杵,即木棒捣敲,目的是使布料服帖变软,便于缝制,且“缕紧则坚”,使布料更加结实,制成的衣物不易破损,常用于制作冬衣。

在古代“捣衣”根据阶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两种含义,对于宫廷贵族来说,“捣衣”也可以是捣未织之丝,以制作丝绸衣物。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布匹通常是由麻制成,捣衣可以使麻布更加结实、柔软,十分适合制作冬衣。

古代画作中对“捣衣”的描摹通常都是宫廷画作,但大部分古诗都是描写普通百姓捣衣以制作冬衣,本文也选择后者进行研究。

二、秋夜“捣衣”为何能寄托思念?在古诗词中诗人写“捣衣”绝大多数都是写秋夜捣衣,为何“捣衣”总爱在秋夜进行?而秋夜捣衣又因何能引发相思、寄托思念呢?(一)写秋夜捣衣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捣衣通常用于制作冬衣,将要制作成冬衣的布匹进行捣敲,以便衣物更加厚实耐穿,以供冬季御寒。

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应在秋季捣衣,再进制成成衣,冬季才能穿上。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也有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古诗中捣衣砧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捣衣砧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捣衣砧的象征意义
捣衣砧在古诗中通常有以下象征意义:
1.表达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例如,杜甫的《捣衣》中写道:“亦知戍不返,
秋至拭清砧。

”描述了妻子在秋天为丈夫擦拭捣衣砧的情景,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写道:“玉户帘
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捣衣砧成为了游子思乡的象征,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

3.渲染秋夜凄凉的气氛。

许多诗人用捣衣砧来描绘秋夜的寒冷和凄凉,如李
颀的《送魏万之京》中的“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4.寄托对战争的厌恶和和平的向往。

捣衣常在秋夜出现,而秋天又是战争爆
发的季节,因此捣衣砧也常被用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写道:“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里的捣衣砧成为了战争和和平的象征。

总的来说,捣衣砧在古诗中常常作为一种象征,表达人们在不同情感和心境下的感受和思考。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1. 杨柳原因、含义:源于《诗经 ·小雅·采薇》“昔我亡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

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 长亭原因、含义: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 南浦原因、含义: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例句: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 酒原因、含义: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例句: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芳草原因、含义:喻离恨、离愁。

例句:汉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恩远道。

6. 鹧鸪原因、含义: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 “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句: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江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 吹笛、吹箫、吹笙原因、含义: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例句: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思乡类1. 月亮原因、含义: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鸿雁原因、含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诗歌鉴赏】李白《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李白《子夜秋歌》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秋歌》注释、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李白《子夜秋歌》翻译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李白《子夜秋歌》赏析《子夜秋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完整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完整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离愁与乡愁:寒衣处处催刀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

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

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位。

“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

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送别一、送别类1.杨柳原因、含义: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亡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

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原因、含义: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原因、含义: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例句: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酒原因、含义: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例句: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芳草原因、含义:喻离恨、离愁。

例句:汉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恩远道。

6.鹧鸪原因、含义: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句: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江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吹笛、吹箫、吹笙原因、含义: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例句: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思乡类1. 月亮原因、含义: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鸿雁原因、含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例句: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送别一、送别类1.杨柳原因、含义: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亡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

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原因、含义: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原因、含义: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例句: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酒原因、含义: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例句: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芳草原因、含义:喻离恨、离愁。

例句:汉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恩远道。

6.鹧鸪原因、含义: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句: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江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吹笛、吹箫、吹笙原因、含义: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例句: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思乡类1. 月亮原因、含义: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鸿雁原因、含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例句: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诗歌意象——捣衣砧

诗歌意象——捣衣砧

诗歌意象——捣衣砧成的布料放在砧板上,用捣衣砧敲打,使其柔软,然后再进行缝制。

这种重复机械的劳作,让妇女有足够的时间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也因此,“捣衣”和“砧声”成为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这些意象表现了思乡、离愁和相思的情感,也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细节和琐碎。

古代诗人常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白云、青枫浦、小楼等。

这些景物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可以暗示着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比如___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青枫浦可以用来表达离别的感伤。

这些意象让古典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意境。

扁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用来表达漂泊和旅途中的孤独感。

古代的扁舟小巧轻便,漂泊在天水茫茫之中,更加凸显出人的渺小和无助。

古代诗人___在他的诗中经常使用“船”这个意象,表现漂泊之感。

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旅途中的孤独和漂泊的无助。

妆镜台”是古代女子的必备之物,用来梳妆打扮。

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妻子会天天开镜梳妆打扮,但当丈夫离去后,妆镜台就一直闲置不用。

月光照在妆镜台上,让人不由得想起过去相聚的欢乐和离别后的悲苦。

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鱼龙、鸿雁”是古代用来互传音讯的载体,但在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更多地被用来表达相思无着落之感。

当鱼龙不能传音讯时,就暗示着两个人之间的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

总的来说,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更多地是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细节和琐碎,也让人感受到人生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

在清幽的月夜里,捣衣的砧声响起,这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是劳动妇女用生命谱写的深情乐章。

她们用尽闺中力,维系家庭,渴望美好生活,执著坚韧,但也有痛苦与忧伤。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常见的意象之一,因为它剪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相符合,因此常用来喻愁。

然而,这一意象不仅仅是表达愁绪的载体,更饱含着文人哲理性的思考,是文人永恒与无限的悲情。

“砧”与中国古代捣衣诗及思妇诗

“砧”与中国古代捣衣诗及思妇诗

, ,

,

, 温子 升《 ; 高 吹 月 色 满 青 砧’ 捣 衣》中 长 安 城 中 秋
帘拢 人
「J


宋词人 贺 铸 也 写有 《 捣 练子 》

:

,
收锦 子 下

夜 长 佳 人 锦 石 捣 流 黄 香 柞纹 砧 知 远 近 传 晒 声 递响何 凄凉 指 的 应 该是 青 色 的 或 有 纹 印 的 捣 衣


鸳机 净拂床砧 夜捣 衣
中 的 一个 重 要 意 象
” 。
,
这 些 都是 婉转 缠 绵 脍 炙 的 捣衣诗 也是 思妇诗 砧 无疑 是 这 些 诗 句








’ `
” 石 占 与 捣衣 诗
,
扁 其实 正 如 月 栏杆 舟 等 许 多 古 代 诗 句 中 的 意 象 具 有 特定 内 涵 一 样 砧 也 具 有 特 定 的 精 神 积 淀而 出 现 在 这类 捣 衣 诗
砧 与 捣衣 一 思 妇 诗 单 纯 写 捣 衣 过程 的 捣 衣 诗 是 没 有 的
,
,





捣衣 诗
释 器 》中 都 有 关 于 捣 衣 石 的
1

记载


川捣
基 本 上思 妇 诗 二 者 是 二 位 一 体 的 统 一 不 妨 说 这
200 [收稿 日 期 〕
09

0 2
, , ,
〔 作者简介 】 朱 大 银 ( 1 9 6 6 一 ) 男 安 徽 庐 江人 兰州 大 学 中 文 系在 读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中 国 古 代唐 宋 文 学

捣衣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捣衣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捣衣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捣衣在古诗中常常象征征人、离别和思妇之情。

捣衣是古代制作衣服的一种方式,需要将衣服放在石砧上,用木槌敲打使其柔软。

因此,捣衣也成为了古诗中思妇怀念征夫的象征,表达了妻子对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忧。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这样一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行人莫倚楼前月,肠断月中愁杀人。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这首诗中,捣衣成为了思妇对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象征,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总之,捣衣在古诗中常常象征征人、离别和思妇之情,表达了妻子对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忧,同时也表现了古代制作衣服的一种方式。

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

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

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砧”,捣衣时用以垫在底下的大石板。

“寒”,修饰“砧”,因为捣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气已近寒冷。

捣衣用“杵”,“杵”是木制的棒槌。

把浆洗过的用来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打)平捣软,这样做出来的棉衣柔软舒适,是谓“捣衣”。

所捣之衣多为征衣,是要寄往远方亲人的。

因为千家万户捣衣都是在同一个时节里,所以,在人口众多的居住区往往就会出现砧杵之声响彻一片的“交响乐”。

如李白诗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一种很壮观的情景。

这情景最能引起人们思人怀乡的情感。

所以,在古诗文中,经常把“寒砧”、“杵声”、“捣衣”、“月色”等这样一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特定的语境,用以描写思妇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乡等感情。

贺铸《捣练子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

”《捣练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前一首是思妇念征人不归,把捣衣用的石板擦拭干净,连夜给远征的丈夫捣衣。

后一首是写思妇不是因为勤快才捣衣,而是因思念征人无法入睡,才捣衣度夜,以免得常常苦于这度夜如年。

贺铸还有《杵声齐》一首:“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征衣做好了,而且含泪写了书信,但哪里知道亲人是否能收得到呢?李珣《定风波》:“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

候虫声接杵声长。

”在万籁俱寂中,秋虫唧唧声起,本已让人乡情无限,随着秋虫鸣声再传来阵阵砧杵声,岂不更令人肝肠寸断?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九月寒砧摧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寒砧声里,秋叶飘零,戍边十年在外的征人,思乡情冷。

姜夔《齐天乐》:“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写蟋蟀鸣声与寒砧声相应和,更增添了无限凄楚之情。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四句写景,但在景中又处处关情。

“长安一片月”,整个长安城月色笼罩,光华朗朗。

捣衣砧声唐人诗句

捣衣砧声唐人诗句

捣衣砧声唐人诗句
唐代诗人多以生活为题材,捣衣砧声是唐诗中常见的日常场景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捣衣砧声的唐人诗句,以及它们的翻译。

1. 水声山色里,捣衣砧杵声。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裴休的《山行》。

作者通过描绘环境中的水、山、捣衣砧声等细节来表达出对原野自然的喜爱和热爱。

2. 捣衣砧声远,戍角传寒近。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作者通过对寒冷气息和捣衣砧声的描绘,直观地表现了回乡时的感受。

3. 捣衣砧声道人家,晚来水过卧龙沙。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秋日东篱》。

通过“捣衣砧声”和“水过卧龙沙”等场景的描述来表现出秋日的清幽与静谧。

4. 远听梨花深院落,捣衣砧杵共徘徊。

这句出自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作者以梨花院落和捣衣砧声为背景,写出一段深情旋律,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思索。

5. 外物垂年丧,独语捣衣砧。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作者用“外物垂年丧”来揭示自己的心情,而“独语捣衣砧”则是表现出他孤独寂寞、心事重重的状态。

6.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灯火阑珊处,捣衣砧声碎。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后送裴秀才之浙东》。

作者通过捣衣砧声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寂静和人们的感情,从而更深刻地表达出离别之情。

7. 短艾偶题,闲来点缀捣衣砧。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短艾偶题》。

作者把自己闲暇时的思绪与捣衣砧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平淡的生活态度。

清砧与“捣衣声”

清砧与“捣衣声”

清砧与“捣衣声”清砧与“捣衣声”文汇报2016-11-06第8版朱朱“捣衣”是一个引人注意的文学意象。

在古典诗词中,常常可见写“捣衣”的句子:如“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

”(庾信《夜听捣衣》);“今夕秦天一雁来,梧桐坠叶捣衣催。

”(贾至《答严大夫》);“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贺铸《捣练子》) ……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李白与杜甫的两首诗。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穿着才会舒适。

妇女将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 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秋夜进行。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词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写“砧声”的词句有:“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王安石《千秋岁引》);“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煜《捣练子》);“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

”(姜夔《法曲献仙音》);“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李清照《行香子》) ……读有关“捣衣”的古典诗词,与之密切相关的“砧声”,成为一种令人难忘的特殊音响。

可是,“捣衣声”究竟是怎样的声音呢?许多人不明就里。

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学者车锡伦也曾为此感到困惑。

上世纪六十年代,车锡伦在内蒙古乡村长住过,在深秋乡村一个夜晚的所见多闻,让他茅塞顿开———那一晚,“半轮寒月高悬在空中,清冷的月光如霜似水洒在地上,一片惨白。

古诗词常考意象

古诗词常考意象

古诗词常用意象一、送别亲友类意象: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起。

因“柳”与“留”二字谐音,故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至今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或送别。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往往作为送别的背景,后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如屈原的《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4、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5、阳关:最初表示古代地名,为交通西域的要道。

如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酒:旧酒除了抒写别离之情、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念友类意象: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四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鼎旅伤感之情。

如温庭药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锋,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梦中凫雁满塘、自得其乐的景象与诗人的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情境,不仅让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4、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

因此不少诗文中以鲤鲤鱼代指书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离愁与乡愁:寒衣处处催刀尺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

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

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位。

“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

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
曲房理针线,平砧捣衣练。

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

(乔知之《从军行》)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

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容,在同一轮秋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动作,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爱情,悲苦与离愁。

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在这类诗歌中堪称典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光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家家户户捣衣的砧声如同多声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

视觉意象的空明辽阔,听觉意象的恢弘共鸣,无人能够逃出这支缠绵悱恻、弥天塞地的乐章。

更有那吹不尽的秋风从远古吹向未来,千百年间风中传送着同一种情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所有思妇共同的心声。

李白仿作的这首民歌情感真淳深挚,意象单纯鲜明,语言平易流畅,是从人的心中自然流出的音乐,宛如天籁之音。

无需多层次的描写,无需增饰情节与细节,捣衣砧前无数美丽的容颜是它的背景,绵延的时间深化了它的内涵。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很多: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王安石《千秋岁引》)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

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

(姜夔《法曲献仙音》)
所谓“出门万事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

与思妇诗有所不同的是,它从游子的视角着眼,更多关注的是砧声意象,而不是捣衣的动作。

游子是听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捣衣可以在别人家的院子里进行,围墙阻隔了视线,声音却具有穿透力,可以越过障碍,萦绕在远方听者的耳际。

相比之下,声音意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砧声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等更具组合能力,更宜于表达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古典诗歌发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培养了中国人对这种意象的欣赏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令人难以释怀的诗化音响。

长箪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煜《捣练子》)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李清照《行香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林景熙《夜意》)
清幽月夜,捣衣砧声,这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是一代又一代劳动妇女用生命谱写的深情乐章。

多少美丽的生命,在捣衣的砧声中苍老凋谢,“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

砧声表达着她们对家庭的奉献与维系,对生活的希冀与渴望,也诉说着她们的痛苦与忧伤,执著与坚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