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合集下载

天坛导游词

天坛导游词

三、天坛(一)天坛概况及祈谷坛建筑群各位游客,早上好!我们今天上午的行程是游览天坛公园,天坛位于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原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孟春祈谷、冬至祭天等活动的场所,曾有明清 22 位皇帝在此举行过 654 次祭祀大典。

1961 年,国务院将天坛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坛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 年,国家旅游局将天坛评定为“国家 5A 级旅游风景区”。

今日天坛不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而且是一座蕴含着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哲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文化宝库,更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宏伟的祈年殿已成为古都北京的重要标志。

我们乘坐旅游车从宾馆到达天坛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天坛的历史沿革。

明成祖朱棣下旨营建北京宫城的同时,在京城南郊偏东位置建造了天地坛,永乐十八年(1420 年)十二月竣工。

永乐十九年(1421 年)正月十一日,朱棣亲率文武大臣“大祀天地于南郊”,这是天坛的第一次祭祀盛典,标志着大明王朝的都城从南京正式迁至北京。

当时天地坛坛域相当于今日天坛成贞门以北、西天门以东的范围,坛内遍植松柏,松柏掩映间的主要建筑有大祀殿、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其中主建筑大祀殿位于如今祈年殿的位置,为长方形,11 开间。

由于大祀殿用于天地合祀,故此这组建筑群当时称作“天地坛”。

其后百余年间,共有 9 位明朝皇帝在此合祀天地。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后,实行祭祀制度改革,力主将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

嘉靖九年(1530年),在大祀殿以南建圜丘坛用以祭天,在北郊建方泽坛用以祭地,在东郊建朝日坛用以祭日,在西郊建夕月坛用以祭月,天地坛自此更名为“天坛”。

嘉靖十七年(1538 年),朱厚熜诏撤大祀殿,在原址建造大享殿,并且按古明堂规制亲自设计了大享殿,专以举行明堂秋享大典,为其父兴献王朱祐杬配享,以表达对父亲的孝心。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九――天坛题签二:圜丘坛建筑群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九――天坛题签二:圜丘坛建筑群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九——天坛题签二:圜丘坛建筑群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的古代祭坛建筑群。

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

天坛分为内,外坛两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坛举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坛举行。

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

永乐年间初建天地坛,无圜丘坛。

北京的圜丘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乾隆年间大规模进行扩建,至今已有450年的历史了。

扩建后的圜丘被两道低矮的壝墙环绕,内壝墙为圆形,外壝墙为方形,应古人天圆地方之说。

圜丘坛南面的棂星门的外神路偏东有一个汉白玉平台,这里是供皇帝祭天时临时休息,换衣服的地方,叫具服台。

圜丘坛周围四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

这四个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

“元”为元始本原,“亨”为无不亨通,“利”为和谐有利,“贞”为正固持久。

用来赞美天的“四德”。

圜丘坛通高5.7米,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三层四出陛,每层台阶九级。

圜丘坛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是:最上层为九丈(“一九”);中层十五丈(“三五”);下层二十一丈(“三七”);合为“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

“一、三、五、七、九”相加为天数二十五,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寓意为“九五”之尊。

圜丘坛上层台面中心圆石叫天心石。

人站在“天心石”上讲话有很强的共鸣效果,声音特别洪亮,好像与天在对话。

围绕天心石共环铺9圈扇形石板,都为九或九的倍数。

九为极阳数,用9的倍数递增,使之最大化,强调天的崇高、神圣。

这些扇形石共378个九,共有扇形石3402块。

乾隆皇帝扩建圜丘坛,如何使圜丘坛的比例美观,体量合适?我国古代工匠用了两种尺寸:一种是周尺,测量水平尺寸;一种是用以测量垂直尺寸叫明清营造尺。

这种度量方法配合使用称“鸳鸯尺”。

2019-天坛圜丘建筑群导游词-word范文模板 (9页)

2019-天坛圜丘建筑群导游词-word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天坛圜丘建筑群导游词篇一:天坛导游词天坛导游词天坛是中国帝王的专用祭坛,历朝历代帝王在国都都有类似的专用建筑,用来祭天。

这里看到的是明、清两代的天坛。

古人见到天高远莫测,虚空浩渺,它日明月辉,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行云布雨又雷迅风烈。

既有一定规律,又变化万千。

对人类来说既可以赐福,又可降灾,是决定世间万物的至高无上的主宰。

连人间的最高权威者——皇帝,也只好自称为“天子”。

在科学尚不够发达的古代,“祭天”最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古人想掌握大自然的愿望。

另外,“祭天”也是一种礼仪,通过严肃、繁细的礼仪,突出帝王的地位,强调帝王是上天的代表,是王权神授,从而强调帝王在人间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占地面积273公顷,南为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

周围筑坛墙两道,将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

内坛又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叫“祈谷坛”,南部是“圜丘坛”。

天坛正是“祈谷坛”、“圜丘坛”两坛的总称。

一、圜丘棂星门外“圜丘”有两道坛墙围护,每道墙均设有四组棂星门,共二十四座,称“云门玉立”。

穿过棂星门,可以看到一座圆形汉白玉石台——圜丘。

圜丘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石台共分三层,在我们登坛的过程中您可以亲自数一数,每层究竟有多少级台阶?二、圜丘台上我们终于登上了最高层,也就是第三层台面。

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每登上一层都同样要踏过九级台阶,我们在低头看看这台面上所铺的石板,中心一块圆形的叫“天心石”,其外共环砌着九圈巨大的扇形石板,从中心向外第一圈是九块,以后每圈依次是九的倍数,直到最外面的第九圈,恰好是八十一块。

好!让我们抬起头来看一看台面周围的石栏板,各方向也都是九块;再仔细看中层和下层石栏板,各方向依然为九的倍数。

天坛资料简介50字北京天坛资料简介基本内容

天坛资料简介50字北京天坛资料简介基本内容

天坛资料简介50字北京天坛资料简介基本内容北京天坛简介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北京天坛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

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

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

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

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

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

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

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

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题签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题签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题签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圜丘坛附属建筑;圜丘坛祭天)各位老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天坛中的圜丘坛建筑群。

圜丘坛建筑群从南侧起是昭亨门、具服台、棂星门、外壝墙、内壝墙、圜丘坛、皇穹宇。

在内外壝墙之间东南侧是燔柴炉和铁燎炉、西南侧是望灯杆。

圜丘坛外壝墙东面是南神厨和南宰生亭。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圜丘坛建筑群的历史沿革。

明朝的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改革礼制,在天地坛的南郊新增了圜丘坛这组建筑群。

它是用于皇帝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所用。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改造天坛的同时,对圜丘坛进行了扩建。

这组建筑一直保留至今。

圜丘坛建筑群的主要作用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这里举行。

圜丘坛建筑群有四个门,为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

这四个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

这四个字赞美的是天的本质.也称之为天之“四德”。

进入昭亨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具服台。

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

冬至祭天大典前,具服台临时搭起幄次,就是帐篷,供皇帝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

再往前走是内外两道壝墙,壝墙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矮墙,两道墙均为天青色琉璃瓦覆盖,象征着天,内壝墙为圆形,外壝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内、外壝墙的四面各有三座石门,总共有24座石门,称“棂星门”。

南面的内壝墙个外壝墙的两道棂星门大小不一,中间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门;东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门;西面最小是陪祀人员所走之门。

内外壝墙之间东南方有望燎位、燔柴炉、瘗坎各1个、铁镣炉8只,东西棂星门各有铁镣炉2只,内外壝墙西南为望灯杆。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圜丘坛的建造特点:圜丘坛3层,通高5.7米,四面有台阶,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围以汉白玉栏杆。

第一层台面直径九丈为“一九”,第二层台面直径十五丈为“三五”,第三层台面直径二十一丈为“三七”,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喻以“九五”之尊。

北京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公园北京天坛公园,又称天坛,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坛,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典范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273.31公顷,其中,外坛占地237.89公顷,内坛占地35.42公顷。

公园内建筑庄严典雅,景色秀丽,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巅峰之作。

天坛公园是明代永乐时期(公元1420年至1429年)修建的,当时明成祖朱棣将其建成为皇家祭天之地。

公园内的建筑群被巧妙地设计成了一种以圆形为主的布局,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理念。

在公园内最显著的建筑是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等,它们的设计充满了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圜丘位于天坛公园的中央,是一个直径约为38米的圆形祭坛。

圆形象征着天,表示着天地和谐的思想。

圜丘的周围是一道由精心铺设的大理石包围的台阶,既有实用功能,也为建筑增添了庄重和气势。

圜丘的正中央还有一个祭坛,用来举行重大的天地祭祀仪式。

在春分和冬至这两天,天坛公园内会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皇穹宇是天坛公园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建筑群中的核心。

这座建筑是明代朱棣在永乐年间修建的,高耸入云,呈圆顶形状。

皇穹宇建筑高大庄重,外观华丽精美,内部装饰雕刻精细,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绝佳技艺。

祈年殿是天坛公园内的一座主要建筑,是举行祈求丰收的仪式的场所。

这座殿堂的设计精巧,优雅庄重,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祈年殿内部还有众多历史文物,包括一些古代神像和史书等,这些文物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这些古代建筑,天坛公园内还有许多景点值得一游。

公园内有各种花卉和植物,季节变换时,景色迷人。

公园内还有一些好玩的活动和娱乐设施,如草地滑梯、迷宫和石刻墙等,适合全家人一起游玩。

此外,天坛公园还有一些传统的表演,如杂技、京剧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选择。

除了旅游和娱乐,天坛公园还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北京天坛古代祭天仪式的圣地

北京天坛古代祭天仪式的圣地

北京天坛古代祭天仪式的圣地北京天坛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重要场所。

作为中国古代的祭祀圣地,天坛见证了历史上众多重大事件,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天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以及古代祭天仪式的重要意义。

天坛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为了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在北京南部新建了天坛,并规定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天仪式。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一直持续了近500年。

天坛的建筑群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圜丘坛、皇穹宇和祈年殿。

圜丘坛是祭天的核心场所,它由三个环形坛台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个世界的交汇之地。

圜丘坛上最重要的建筑是圜丘,它呈圆形,寓意天圆地方、宇宙无限。

皇穹宇是圆形的祈祷殿,供奉着祭天神主。

祈年殿是在圜丘坛的南部,用来祈求丰收。

古代祭天仪式在天坛举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和宗教意义。

每年春秋两季,皇帝身着龙袍,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前往天坛,详细执行由先贤所制定的全套祭天程序。

在祭天过程中,皇帝会向天地神明祈求国家的繁荣和安定,并举行吉祥仪式,如焚香、奏乐、祈雨等。

这一祭天仪式是中国古代帝王体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的象征,也是国家和民众共同祈福的仪式。

天坛不仅是祭祀场所,也是皇帝散步和乐观赏景的场所。

天坛的景观布局以圜丘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有一个园林,分别名为东郊潭、西郊潭、南郊潭和北郊潭。

这些园林与圜丘坛形成和谐的对称关系,增添了天坛的景观魅力。

对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来说,天坛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的场所,更是一种象征和力量的体现。

通过祭天仪式,皇帝向天地神明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以此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同时,祭天仪式也是皇帝与百官、民众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可以增进君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如今,天坛已成为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旅游景点。

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祭天仪式的庄严与肃穆,也可以欣赏到天坛独特的建筑风貌和美丽的园林景观。

北京导游词:天坛

北京导游词:天坛

北京导游词:天坛北京导游词:天坛1各位游客,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的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的圣坛。

来到圜(huan)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您要留心数一数,每层的坛面都有多少台阶。

到了最高层大家会发现,坛上的所有的台阶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数。

这些难道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因为九是极阳数,所以工匠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崇高”之意。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再给你们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在这里祭天,在这个典礼上,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站在的地方,就是这块天心石。

它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验一下,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成为北京之游的永恒记忆。

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北京导游词:天坛2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天坛公园。

我姓崔,是大家来参观天坛公园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崔导。

现在我带大家一起来参观美丽的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

天坛公园土也广大,古柏参天,建筑精美。

苍松翠柏,绿草如茵,树干上还挂着木牌子,记着古树的年龄。

天坛公园里面有祈年殿,祈年殿是古代著名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外围墙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

祈年殿高38米,坐北朝南,气势宏伟。

整个大殿全部都是木质结构,造型奇特,结构精巧,全都具有十分高的艺术价值。

殿内金碧辉煌,殿顶上画着飞龙凤舞,形态逼真,仰头望去,金龙舞凤,似乎好像真的腾空跃起,中间的4根红色的柱子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外面的一圈还有12根盘花篮柱,它们共同支着弯形的殿。

4根红色的柱子象征着一年四季。

12根蓝柱子像这种12个月和12个时辰。

殿内地面上正中间有一块圆形的龙凤石,蕴藏着天然形成的龙凤图案。

中国传统礼制建筑-天坛

中国传统礼制建筑-天坛
中国我礼们制毕建筑业—啦天坛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SZM
北京天坛是中国礼制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群,建筑由内外两重城墙环 绕,主要建筑有圜丘坛 、皇穹宇、祈年殿
圜丘 [yuán qiū]
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位于天坛南半部,坐北 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始建于嘉靖 九年(1530), 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 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 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 贞。“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 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 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
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 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 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祈年殿的藻井 是由两层斗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 精巧,富丽华贵,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 北,是供奉圜丘坛祭 祀神位的场所,存放 祭祀神牌的处所。始 建于明嘉靖九年 (1530年),初名泰 神殿,嘉靖十七年 (1538年)改称皇穹 宇。 初为重檐圆形建筑, 是圜丘坛的正殿,清 乾隆十七年(1752年) 改建为今单檐样式。 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 功效,俗称回音壁。
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 效,俗称回音壁。历史 上皇穹宇围垣的传声功 效颇使人迷惑。 1953年,汤定元教授对 皇穹宇建筑的声学效果 进行了测试,认为皇穹 宇围垣周密,表面光洁, 使声波不被墙体吸纳, 进而发生了反射,于是 产生了回音,形成了独 特的声学现象。这是历 史上第一次对天坛诸建 筑的回声现象进行的科 学解释。

宏伟的宫殿建筑北京天坛

宏伟的宫殿建筑北京天坛

宏伟的宫殿建筑北京天坛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宏伟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市。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拥有精美的建筑群和独特的祭祀仪式。

本文将介绍天坛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文化意义。

一、历史背景天坛的修建可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当时明成祖朱棣为了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在北京南部修建了一座供奉上天的祭坛。

然而,这座初建的坛在朱棣的儿子明英宗时期失火,于是决定在原址上重建。

这个决定经过了多次审议和改进,终于在1420年完成了修建,成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天坛。

二、建筑特色1.整体布局天坛的建筑布局十分讲究,以圜丘坛为中心,东、南、西三条主轴线上依次为皇穹宇、祈年殿和农神庙。

整个建筑群组成了一个庄严而谐调的天人合一的画卷。

2.圜丘坛圜丘坛是天坛的核心建筑,它呈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主要由三层石台组成,每层台上分别置一块大型圆石。

圆石外面环绕着白色石栏,使得整个坛显得庄重肃穆。

3.皇穹宇皇穹宇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

它为圆顶单楼,使用典雅的黄色琉璃瓦覆盖,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尊贵。

4.祈年殿祈年殿作为天坛的南门,也是仪式中皇帝的休息和准备仪式的地方。

祈年殿的建筑形式与皇穹宇相似,具有高大庄严的气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一。

5.农神庙农神庙位于天坛的西侧,用以祭祀中国古代的农业神农,是对农业的崇敬与感恩的象征。

三、文化意义天坛不仅仅是一座庄重肃穆的宫殿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天坛的修建和祭祀仪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即天子代表天与地连接。

这种观念至今仍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

此外,天坛也成为了游客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天坛,欣赏其宏伟的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总结起来,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宏伟的宫殿建筑,凝聚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其建筑特色和布局的精妙设计,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天坛的存在,不仅凝聚着中国人对天地神明的崇拜之情,更为世人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

天坛

天坛

天坛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简介:1 简要介绍编辑本段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

“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1]2 地理位置编辑本段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

3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

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

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

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导游词题签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导游词题签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题签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各位老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天坛中的圜丘坛建筑群。

圜丘坛建筑群从南侧起是昭亨门、具服台、棂星门、外壝墙、内壝墙、圜丘坛、皇穹宇。

在内外壝墙之间东南侧是燔柴炉、西南侧是望灯杆。

圜丘坛外壝墙东面是南神厨和南宰牲亭。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圜丘坛建筑群的历史沿革。

明朝的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改革礼制,在天地坛的南郊新增了圜丘坛这组建筑群。

它是用于皇帝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这里举行。

圜丘坛建筑群有四个门,为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

这四个门的名称出自《易经。

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

这四个字赞美的是天的本质,也称之为天之“四德”进入昭亨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具服台。

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

冬至祭天大典前,具服台临时搭起幄次,就是帐篷,供皇帝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

再往前走是内外壝墙,壝墙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矮墙。

两道墙均为天青色琉璃瓦覆盖,象征着天,内壝墙为圆形,外壝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内、外壝墙的四面各有三座石门,总共有24座石门,称“棂星门”。

南面的内壝墙和外壝墙的两道棂星门大小不一,中间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门;东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门;西面最小是陪祀人员所走之门。

内外壝墙之间东南方有望燎位、燔柴炉、瘗炊各1个、铁镣炉8只,东西棂星门各有铁镣炉2只,内外壝墙西南为望灯杆。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圜丘坛的建造特点:圜丘坛3层,通高5.7米,四面有台阶,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围以汉白玉栏杆。

第一层台面直径为九丈,即一九;第二层为十五丈,即三五;第三层为二十一丈,即三七,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喻为九五之尊。

每层九级为“三九”,三层台面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相加为“二十五”以应天数。

圜丘坛上层的中心圆石叫天心石,它是天坛的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围绕天心石这一层共铺9圈扇形石,第一圈是9块,每圈都是9的倍数,直到第9圈的81块。

第二层也是9圈扇形石,从第10圈到18圈,第三层从第19圈到第27圈,均为9的倍数。

导游词--天坛-题二--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导游词--天坛-题二--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题⼆:天坛圜丘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圜丘坛周围设施及⽤途;圜丘坛附属建筑;圜丘坛祭天)圜丘坛位于天坛南门(昭亨门)内,明嘉靖九年(1530年)兴建,是⼀座通⾼5.7⽶,三层四出陛,每层九级,由汉⽩⽟雕栏围护,通体铺以艾叶青⽯的巨⼤造圆台。

圜丘外围两道城墙,四正位棂星门。

圜丘坛周围四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利门。

圜丘坛三层台⾯的直径分别是:最上层为九丈(取“⼀九”):中层⼗五丈(取“三五”);下层为⼆⼗⼀丈(取“三七”),合⽽为“⼀,三,五,七,九”,阳数俱全。

“⼀,三,五,七,九”相加天数为⼆⼗五。

三层台⾯直径相加为四⼗五丈,不但是九的倍数,⽽且还喻以为“九五”之尊德含义。

圜丘坛上层有“上界”之说。

中⼼有⼀块圆⽯,站在上⾯⾯向天空说话,可听到很强的共鸣。

此⽯称作“天⼼⽯”或“亿兆景从⽯”。

第⼀层围绕天⼼⽯共铺九圈扇形⽯,第⼀圈为9块,第⼆圈为9的倍数1 8块,……,依此类推,直到第九圈81块。

第⼆层也是九圈扇形⽯,从第⼗圈开始到第⼗⼋圈。

第三层从⼗九圈开始,直到第⼆⼗七圈,每圈均为9的倍数。

九为极阳数,⽤9的倍数增递,使之化,强调了天的崇⾼合神圣。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祭天⼤典的地⽅,每年冬⾄祭天,孟夏祈雩均在这⾥举⾏,清代举⾏祭天⼤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正位,配位,从位共七幄,即七组神位。

皇帝冬⾄⽇祭天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戒斋三天。

所有参加祭祀的⼈员在斋戒期间不问刑名,不宴会,不听乐,不宿内,不饮酒茹荤,不问疾吊丧,不祭神扫墓,有疾(病)和有服(家有丧事)的⼈均不准参加。

规定⼗分严格。

清雍正年间,在紫禁城内建斋宫后,改为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第三天(祭天前⼀⽇)前往天坛斋宫内斋戒。

届⽇,皇帝⼤驾从圜丘坛门进⼊天坛,⾄昭亨门外御路西侧降俎。

皇帝由官员引路,进昭亨左门,内外城墙棂星门左门,进⼊皇穹宇,在皇天上帝牌位,各配位,从位前上⾹,⾏礼。

⽽后到圜丘坛东侧的神厨和神库阅视祭品和祭器。

天坛公园的历史文化解释

天坛公园的历史文化解释

天坛公园的历史文化解释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祭天活动的圣地之一。

它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历经多次修复和扩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天坛公园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领略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

天坛公园的核心建筑是天坛,是古代中国君主祭祀天地和祈求丰年的场所。

天坛由北、中、南三坛组成,形成一条南北向,呈天地之势的布局。

北坛是圜丘坛,是祭祀天神的主坛;中坛是圜石坛,是祭祀地神的场所;南坛是方丘坛,用于祭孔子和祈求丰年。

这三个坛的布局严格遵循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寓意着天地间的和谐统一。

天坛公园的建筑工艺和布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天坛的建筑完全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木构造,整个建筑群没有一根铁钉,全部依靠榫卯结构和丝扣连接。

这种建筑工艺不仅确保了建筑的牢固稳定,还给人一种和谐和轻盈的感觉。

此外,天坛公园的建筑布局注重对称和轴线的对齐,每个建筑都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连接起天坛的三个坛和其他附属建筑,形成了一个整体统一的景观。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和谐关系。

除了建筑风格,天坛公园还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

天坛作为古代中国皇帝祭天的场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信仰和君权神授思想。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皇帝会亲自带领官员和百姓来到天坛,祭天祈福。

这种祭天仪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也体现了皇权的合法性和责任心。

而且,参与祭天仪式的百姓能够亲眼见证皇帝的威严和地位,感受到国家的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共同命运。

此外,天坛公园还有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

公园内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和古代建筑,如皇穹宇、环翠楼、皇经堂、祈年殿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公园内还有一些展示和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博物馆和陈列馆,如中华艺术宫和北京天文馆。

天坛之圜丘坛建筑群

天坛之圜丘坛建筑群

天坛之圜丘坛建筑群(日语版)天壇は1420年に建設が始まり、明と清の両時代に皇帝が天を祭った場所です。

天壇は北京市内天安門の南東にあり、敷地面積は273万㎡で、東西は1700m,南北は1600mの長さがあり、北側の部分は円形、南側の部分は四角い方形で、天は丸く地は四角いという考えを表しています。

天壇はスケールが大きく、華麗で堂々としています。

全体の設計や建築物および環境などすべての面において、天壇は古代中国の陰陽五行思想を具現化しており、天と人が感じあうとい理想的な場を作っています。

ここには昔の人々の「天」に対する崇敬の念と心からの願いが込められていたのです。

天壇は古代建築の傑作であるのみならず、世界最大の皇室祭祀建築群でもあります。

1998年、天壇はユネスコによって「世界文化遺産リスト」に登録されました。

天壇はもともと「天地壇」と呼ばれていましたが、1530年に明朝の嘉靖帝が北京の北郊外に地の神を祭るための「地壇」を建造したため、ここがもっぱら天を祭り豊作を祈る場所となり、「天壇」と改名されました。

毎年の孟春、孟夏、孟冬すなわち春、夏、冬のはじめの頃には、皇帝が天壇へ来て天候が順調で穀物が豊作であるように、自ら祭る行事を執り行ないました。

歴史資料の記載によれば、1421年から20世紀の初頭まで、ここで22名の皇帝が天を祭る儀式を行いました。

明朝の時に、冬至の日に天を祭る3日前から、天壇へ来て斎戒沐浴すると決められていましたが、清朝の雍正年間から、紫禁城に斎宮を建てられたため、二日間は紫禁城の斎宮で、3日の日は天壇へ来て斎戒沐浴するとなりました。

冬至の前日には皇帝が天壇へ来て圜丘壇の門から入って、昭亨門の前で御輿を降ります。

皇帝は昭亨門そして櫺星門を通って皇穹宇へ向かいます。

皇穹宇で天の神と皇帝の先祖の位牌を拝して、圜丘壇の東側にある炊事場の神厨と神庫へ回って供物などを検分します。

で、検分してから圜丘壇へ戻って、圜丘台に手配した翌日祭る行事用の物を視察し終わって、斎宮に行きます。

北京天坛圜丘的介绍

北京天坛圜丘的介绍

北京天坛圜丘的介绍北京天坛圜丘,又称天坛,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祭天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天坛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建筑群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圜丘和祈年殿。

圜丘是天坛的核心,由一圈围墙围绕,外围有两个环形墙,代表天地两个圈,象征着古人对天地的崇敬。

圜丘内有三重圜丘坛,分别是天坛圜丘坛、天坛内坛和地坛,每个坛都有自己的特殊用途。

天坛圜丘坛是天坛的最高处,是帝王祭天的地方。

而地坛是祈求丰收和福祉的地方。

天坛的建筑设计非常精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圜丘坛的基座呈方形,象征着地球,上面是由石板铺成的台阶,代表着通往天堂的道路。

坛顶是由三层石板组成的圆形平台,分别代表着天、地和人。

平台中央是一块石板,称为心石,代表着帝王的心意。

圆形平台的周围有九道环形台阶,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九重天信仰。

整个建筑群的设计非常精确,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崇敬和尊重。

除了建筑物,天坛的周围还有一片广阔的公园,被誉为“天坛公园”。

公园内有大片的草坪、湖泊和树林,是市民休闲和散步的好去处。

每年春秋两季,公园内还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活动。

天坛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古代,帝王们通过祭天来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帝王都会亲自到天坛祭天,向上天祈求丰收和吉祥。

祭天仪式非常庄严,包括祭天、祈福和献祭等环节,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威严和权力。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坛的建筑和文化价值被广泛认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天坛圜丘的庄严氛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帝王的威严和荣耀,也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崇敬和敬畏。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对于历史的回忆和思考。

天坛圜丘讲解

天坛圜丘讲解

《天坛圜丘讲解》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天坛圜丘。

天坛圜丘啊,那可是个特别神奇又美丽的地方。

圜丘在天坛的南边,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

一到那儿,你们就能看到一大片开阔的空地,地上铺着白色的石板。

圜丘的设计可讲究啦!它一共有三层,每层的栏杆和石板数量都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古人觉得这样的设计能和上天更好地沟通。

站在圜丘的中心,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古代的皇帝就在这里,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说,在举行祭天大典的时候,那场面可壮观了。

皇帝穿着华丽的礼服,周围的大臣们恭恭敬敬地站着。

还有各种仪式和音乐,那声音仿佛能传到天上。

圜丘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站在中心的那块石头上说话,声音会特别响亮。

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因为上天听到了人们的声音。

有个小故事,说有个小孩子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圜丘,他好奇地在中心的石头上大喊了一声,结果声音传出去好远,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同学们,当你们亲自来到圜丘,走在那些石板路上,感受着历史的气息,是不是觉得特别神奇呢?
圜丘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希望同学们以后有机会都能去看看天坛圜丘,亲身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好啦,今天关于天坛圜丘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记住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讲解顺序:
1:开场白
2: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
3: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
4:圜丘坛附属建筑
5:圜丘坛祭天
6:结束语
(共3181字)
开场白(略)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天坛原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

天坛的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

分为内、外两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坛建筑群”举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坛建筑群”举行。

圜丘坛是一座3层的圆坛。

四周围以内、外两层壝墙。

壝墙上铺以蓝色琉璃瓦。

内壝墙成圆形,外壝墙成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正中各开有一座棂星门。

南面棂星门的外神路偏东有一个平台。

这里是供皇帝祭天时临时休息换衣服的地方,叫具服台。

内、外壝墙间放有12个铁燎炉;东南方向放有燔柴炉、瘞坎;西南方向放有望灯杆。

圜丘坛四周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

四个门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乾卦》“元亨利贞”,表达的含义是赞美天的本质,也就是“原始本原;无不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天的“四德”。

圜丘坛三层四出陛,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四周围有汉白玉的栏杆,栏杆数都是9或9
的倍数,三层坛面每层有9级台阶。

“九”这个数字在圜丘坛可谓是无处不在。

那为什么圜丘坛在建造的时候用那么多个九呢?
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奇数属阳,偶数属阴。

那在10以下,最大的阳数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无限、至极的意思。

中国过去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这个意思。

圜丘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奇数,而且反复使用其中“九”的倍数,正是中国古代设计师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

三层圆坛的直径;每层扇形石铺设的块数;整个圆坛的设计尺寸,都是经过精心钻研、巧妙计算,施工的时候又用了特殊的方法,才把美丽的圜丘坛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接下来我具体介绍一下:
首先说说三层坛面的直径。

三层坛面的直径在设计的时候非常的讲究,目的是为了表达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就是要体现天数。

天数是五个阳奇数(单数)相加,也就是
1+3+5+7+9=25,25就是天数。

那如何体现呢?三层坛面最上层为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

它们分别是1乘以9;3乘以5;3乘以7;这样一来,1、3、5、7、9,五个阳奇数俱全,体现了天数。

第二层含义,就是要体现“九五之尊”。

三层坛面直径相加9+15+27=45,
5*9=45,体现了“九五之尊”。

《易经乾卦》的“九五”爻,为君位。

其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大吉的意思。

其次我介绍一下三层坛面的扇形石。

每一层扇形石铺设的块数都是9或9的倍数,用9这个最大的阳奇数,来表达天最大;强调天最高;突出天最神圣。

圜丘坛上层中间那块石头叫“天心石”。

以它为中心,分别铺有9圈。

第一圈是9块,第二圈是18块,以9的倍数依次递增,直到第九圈81块为止,铺满第一层。

第二层,第三层铺设的方法与第一层相类似。

三层坛面共有378个“九”,共用了3402块扇形石。

最后介绍一下,圜丘坛在施工的时候用到了一件特殊的工具,这就是鸳鸯尺。

圜丘在建造的时候为了使比例更协调,体量更合适。

那当时的工匠就用了两种尺寸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种是周尺,测水平;一种是营造尺,测垂直。

这种度量方法叫“鸳鸯尺”,美丽的圜丘坛就是用这种计算方法设计建造的。

圜丘坛内、外壝墙间有12个铁燎炉。

分布在三处,圜丘坛东南方向有8个,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两只,这样共12个铁燎炉。

它们是在皇帝祭天时焚烧祭品用的。

用于焚烧祭品的祭天配套设施还有一个叫燔柴炉,是绿色琉璃瓦砌筑的。

位置也是在圜丘坛内外壝墙间东南方向。

两者的区别是,铁燎炉烧的,是从配位幄次上撤下来的祭品;燔柴炉烧的,是从正位幄次上撤下来的祭品。

皇帝在祭天的时候还得站在燔柴炉前,也就是燔柴炉的西侧,行望燎礼。

燔柴炉的边上有一个巨大的像盘子一样绿色琉璃瓦砌筑的瘞坎。

圆形,埋在地下。

瘞坎是用来掩埋牛尾、牛毛、牛血的,寓意是祭天的同时不忘祭地。

圜丘坛内外壝墙的西南侧放有三座夹杆石,只一座上面有杆儿,称作望灯杆。

在祭天的时候望灯杆上挂有望灯。

祭天的望灯很大,高有2米左右,里面放5根巨大的蜡烛。

这里我打个比方,这个望灯大小尺寸大概是什么样子啊?大到可以容纳着四个小个子的女孩儿蹲在这里打扑克。

这么大的一个灯笼,在祭天的时候是起到信号灯的作用。

由于祭天是在冬至那天日出前七刻(4点15到4点半),天还没亮。

人们就已望灯杆的位置为坐标,望灯的升降为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皇帝祭天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非常隆重的这么一个仪式。

每年的祭天大典和祈雩大典都是在圜丘坛举行的。

皇帝在冬至日祭天的前三天,就要先到天坛斋宫内斋戒三天,然后再举行祭天大典。

可清朝雍正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内建了斋宫后,斋戒仪式就改成了紫禁城内斋戒两天,天坛斋宫斋戒一天。

皇帝在进行斋戒时要不问刑名,不宴会,不听音乐,不进女色,不饮酒,不吃荤,不看病,不吊唁,不祭神扫墓等。

陪同皇帝进程斋戒的官员人等也要这样,自己身体有病的,家里有丧事的,不准参加祭天活动。

皇帝整个祭天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祭天前举行“视神礼”;第二部分就是祭天仪式。

祭天大典分九项仪程:燔柴迎帝神;奠玉帛;进俎;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

祭天大典在举行时还要奏乐,演奏的是中和韶乐。

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要摆有幄次(小帐篷),分正位、配位、从位,共七组。

正位在天心石稍北,幄次成圆形,里面放的是皇天上帝牌位。

配位幄次是按照“昭穆之制”,也就是隔代放置已故皇帝的神牌,按东西两侧分别摆放。

从位幄次共四组,位于圜丘坛的中层东西两侧。

东侧放的是北斗星、二十八星宿、周天星辰;西侧放的是风雨云雷等众神幄次。

正位、配位、从位前都有供桌,供桌上摆放有祭器,祭器里放有祭品。

祭器的材料,明朝时是瓷器的;雍正时改称铜的;到了乾隆皇帝朝时,皇帝下诏说:“祭品宜法古”,分别根据用途不同材料改称了竹、木、漆、陶、铜、玉等。

皇帝在祭天的时候站在圜丘坛中层坛面南侧,进行跪拜。

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时候才把“皇天上帝”的牌位请出来,放在圜丘上。

平时不放在这里。

平时是把“皇天上帝”的牌位供奉在圜丘坛北面的皇穹宇。

皇穹宇是一座圆形院落。

明嘉靖年间建,乾隆皇帝改建。

“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殿宇。

皇穹宇大殿是单檐攒尖顶,殿基为青石砌成的圆形须弥座,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板。

东、南、西三面出陛,南面丹陛上雕刻“二龙戏珠”浮雕。

大殿内由8根檐柱和8根金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顶部中间有金龙藻井。

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

第一圈8块,其余块数都是以8的倍数递增。

共360块。

这里的8,代表的“八维”,也就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

皇穹宇殿内正中摆放着“皇天上帝”的牌位,东西两侧放着清代前八位皇帝的神牌。

院内东配殿中供奉的是大明神和星辰神牌;西配殿中供奉的是夜明神和风雨云雷等神牌。

整个院子的围墙又被称作做回音壁。

当你站在东西配殿的正后方,面对墙壁大声讲话时,另外一面的人就可以听到你说话的声音。

能产生回音的效果原因有三,第一围墙把这个院子围成了一个圆形,声音打到墙面能够折射;第二墙面非常的光滑,打到墙上的声音损失较小;第三墙上的瓦向内拢起,起到了拢音的效果。

院内游人越少,回音的效果就越加的明显。

皇穹宇殿前丹陛上,从北往南数第三块石头叫三音石,当你站在这块石头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音。

回音壁、三音石再加圜丘坛上的天心石。

被称作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这些声学现象的效果并不是当初为了这么设计而设计的,全部都是后人偶然间发现的。

可见当时的工匠建造工艺之高,让我们这些后人都望尘莫及。

那今日的天坛无论是从总体局部,还是建筑单体,都可以称的上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

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那天坛的圜丘坛建筑群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结束语(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