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5说课稿精编版 3.9《说 木叶 》

合集下载

《说木叶》说课稿(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说课稿(高二必修五)

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

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2、积累古诗词句;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生三、说教法: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拓展延伸——课堂训练四、说教学过程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

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2、初步感知课文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木叶”的 象征意义
课堂反馈:收集学生的问题,进行 答疑解惑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独 立思考,按时提交
作业检查:教师批改,及 时反馈,针对指导
作业评价:根据完成情况, 给予相应等级或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 评估教学效果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 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 况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评估 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反馈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馈机制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与测验:布置作业和测验,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促进家校合作。
学生意见调查:定期进行学生意见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汇报人: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跳 跃性
深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 意义和表达技巧
理解“木叶”的概念和含义
体会诗歌中“木叶”所表达 的深层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创设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高三语文说课稿:说“木叶”

高三语文说课稿:说“木叶”

高三语文说课稿:说“木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木叶”这一词语所在的文本背景,进一步认识忍者文化。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文学知识,深入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提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欣赏文本中忍者道德和精神,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和良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分析“木叶”在文本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蕴。

•分析“木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关键作用。

三、教学难点•运用语言和文学知识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体会忍者文化的独特魅力。

•将文本演绎出肉眼可见的情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四、教学准备•《火影忍者》中的相关章节和片段。

•教学PPT。

•电子白板。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火影忍者》中“木叶村”这一场所的意义和象征。

2.讲解“木叶”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蕴(30分钟)•解释“木叶”这一单词的语言意义,即解释该单词在日语中的词义和汉字。

•分析“木叶”这一场所在在《火影忍者》中所扮演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忍者文化的特点和背景。

3.分析“木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关键作用(45分钟)•审视文本中“木叶”的形成背景和历史,掌握其象征意蕴,了解“木叶”在反映忍者精神和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分析“木叶”在文本中的关键作用,理解“木叶”不仅是一个地区名称,还体现了忍者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乃木忠实、勇敢、爱和平的民族精神。

4.练习和总结(20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做好学生的思维总结,帮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忍者文化和《火影忍者》作品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木叶”这一词语新增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不仅知道了其在日语中的意义和背景,更是了解到了其体现的文化和精神意义。

此外,通过分析“木叶”的相关文本,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将忍者文化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良好的价值观。

9.说木叶 说课稿-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

9.说木叶 说课稿-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

《说“木叶”》说课稿一、设计理念本课的设计依据两个理念:一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教学过程,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好组织、引导工作。

二是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标基本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目的也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老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模式,着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必修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单元第一篇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文章基于“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这一思想对实例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紧接着安排本文是希望在《咬文嚼字》之后再学习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来加深学生分析作品的语言能力,例如辨析诗歌语言精微之处的方法和技巧。

三、学情分析1、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期的学习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诗歌语言有着较好的感悟。

但理论积累少,对文艺评论文体缺乏了解。

2、具备一定的筛选概括能力,能根据文章中的重要语句梳理文章思路。

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通过讨论探究,老师点拨,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大多可以突破。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教材和学情,设定三维教学目标分别为: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2、概括“木”的艺术特征,理解“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抓关键语句,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意。

2、对比分析重点词句由点到面,概括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其中,理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法1、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作适当引导。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才能,总结归纳的才能。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进步鉴赏古
典诗歌的才能。
3、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进步对古典诗歌
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科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才能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展总结归纳。
些特征.
第三部(7)小结。
三,课文研读:
第一部分:引子——木叶即树叶,但树叶儿子在股市此种出现的
概率却非常低,并非为了洗练-—木叶一再被使用——落木已引
领略古诗词中鲜为人知的微妙吧!
二,整体感知:
1、题解:
A说的对象:木叶。
B引号的作用: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2、如何“说‘木叶‘"的?
第一部分:(1-—3)例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
字。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和为什么有这
2、全文外表是分析古词中“木叶"的艺术特征,但本质是谈诗歌
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探究、讲授、分析和归纳等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1
教学步骤:
一,导入:在上一篇课文中,我们曾学过朱光潜先生的对待学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本来是个贬义色彩的词却被朱老贬词褒用,彰显了一个做学问的、大智慧的人治学的严谨和对学问研究的精细。在我国古诗词描写中,几乎涵
盖了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诗人们都对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灌注
了深切而细腻的感情。有写梅的、写菊的、写月的、写柳的、写酒的······简直是不胜枚举.在众多事物中,作者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古诗词中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的语言使用现象,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精细而又具有深沉文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说“木叶”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说“木叶”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说“木叶”教案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说“木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

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至2017精品人教语文必修5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至2017精品人教语文必修5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9 说“木叶”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二)能力训练目标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培养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板书】说“木叶”林庚二、整体感知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1.【提问】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明确】就是“树叶”。

【幻灯片】2.【提问】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提问】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幻灯片】4.【提问】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

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

学习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

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

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之一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之一

《说“木叶”》教案1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征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树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味:饱满疏朗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树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说“木叶”》一等奖说课稿

《说“木叶”》一等奖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一、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以文艺评论为主,在本文中作者林庚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学好本文,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蕴的积淀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以及学生学情、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3.情感目标: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方面特别强调: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因此,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主要从培养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这三个方面考虑。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9课《说 木叶 》赏析2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9课《说 木叶 》赏析2
值得一提的是,后代诗人偏爱“木叶”,恐怕也有音韵上的原因。“树”是一去声字,而“木”是一个入声字,入声字在古典诗词中对声韵和感情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它比“树”来得更沉郁。只是在入派三声之后,今天北方方言区的读者很难有感性的体会了。
林庚先生又称: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天才的杜甫却宁愿”云云,意思似“落木”为杜甫匠心独运。其实,他自己都举庾信《哀江南赋》作为“落木”用于文章之例,而“落木”著于诗篇,不晚于初唐。薛稷《秋朝览镜》“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薛稷是书法家,魏征外孙,时代早于杜甫)。可见“落木”一词,乃是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借鉴。
《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什么不用“树叶”而用“木叶”?因为 “木”代表的是下植于土、上擎树冠的树的具体形象;而“树”是一类事物的通名和总称。那么,他要描摹的是一种形象,还是一种概念呢?无疑是前者。用“木叶”恰当不过。
“树”从“木”中而出,渐渐的两个词可以并用和互换。在现代汉语“树”完全代替“木”成为高大植物的最通用名称之前,古人不会像我们对“木”与“树”的本义产生混淆,有屈原的佳作在前,后代诗人就很自然的袭用了“木叶”这个词汇了。
古典诗歌重在继承中创新,诗人必须在大量模仿消化前人作品、掌握基本规律后,才能上升到自由阶段。可以说,“木叶”一词在古典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骚是后代不可逾越的经典,诗人们自觉接受了屈原的影响的缘故。
林庚先生文章的主体,乃是对“木叶”的微言大义的阐发,可以把这视为诗歌微观赏析的范例,对创作也不无启发,但是他立论的基础,恐怕是靠不住的。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必须来辨析一下“木”与“树”的辞源。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9 说“木叶”》06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9 说“木叶”》06

《说“木叶”》教学设计孝昌一中邹平一、教学三维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3、课外资料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从学生预习感受说起,(这篇文章是文化随笔,理论性很强,学生有畏惧心理。

学生初看时,有枯燥乏味之感,有的看不懂,甚至看不下去。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见《步步高》)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木叶”一词最早出现在哪?出现后,古代诗人对于它的态度怎么样?(第一自然段)2)诗人是如此的钟爱木叶,我们就要追问“木叶”到底是什么?3)既然“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怪的文学现象呢?(让学生在第二自然段找出这一奇怪的现象)明确:古诗中有人用“树”,也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可是与“树叶”字面意思相同的“木叶”却一用再用,而且到杜甫手中却创造性的运用。

4)“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明确:在“木”与“树”(下文具体分析“木”与“树”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1)快速阅读4、5、6完成下表:(2)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木”与“树”差别非常明显,作者把“木”与“树”对比要表现什么呢(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明确: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二个艺术特征。

高中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精选3篇)

高中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精选3篇)

高中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精选3篇)高中语文《说“木叶”》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说“木叶”》。

一、教材分析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

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

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三、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文精讲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文精讲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文精讲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林庚,我国著名学者。

有《唐诗综论》等著作传世。

2.题解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字词储备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也作洗练。

万应锭(dnɡ):万能药。

锭,药物未制成的硬块,供患者吞服,研汁内服或外用。

不落于言筌(qu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1 / 14筌,捕鱼的竹器。

疏朗:稀疏而清晰。

窸窣(xī sū):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飘零:①(花、叶等)坠落;飘落。

②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迢远:遥远。

课文剖析 1.内容结构梳理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最新资料推荐------------------------------------------------------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说“木叶”》课标解读

《说“木叶”》课标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说“木叶”》本课章节: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课时:一课时解读人:付东海备课组长:张鹏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说木叶》课标摘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2条:第2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教材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第一步:分析所摘课标的句型结构和关键词从句型结构来看,这是一条“内容型目标”。

行为动词:“把握”“理清”“概括”“理解”“揣摩”核心概念:“文本内容”“文章思路”“思想和观点”“语句含义”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5.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共同讨论。

其中1、2、3是本文的重点,4、5是本文的难点。

可用诵读与感悟结合,教师点拨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深化学生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理解,从而化解重点;用教师讲解,小组归纳方法突破难点。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3.9《说木叶》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3.9《说木叶》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 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 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诗歌中有用“树”,有用 “叶”“树叶”“落叶”却无 人过问。 “木叶”一用再用, 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 多精彩的诗句;
3、其中关键在于“木”字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3、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 上有哪些特征?
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4、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 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叶
的特征
本身含有落 叶的因素
单纯、空阔、 疏朗的清秋
微黄干燥 气息。
场合: 秋天叶落 情感: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 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全文)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1—3) (4—6) (7)
“木叶” 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分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2、阅读1-3段,思考:
• 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说课稿篇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袅袅()陆厥()橘()徕()柳恽()沈佺()期寒砧()庾()信涔()阳万应锭()门栓()窸()窣()冉冉()三、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共3篇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共3篇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共3篇《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1《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一、教学背景本次说课针对的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背影》等篇目。

《背影》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父亲为儿子做的一切,细腻感人,触动人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情感认知的优秀文本。

本次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林语堂和《火影忍者》中木叶之村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懂得感恩和寻找自我,增强愿意帮助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背影》中的情感描写和文学艺术手法;2. 掌握描述文本中人物感情变化的词汇和表达;3. 理解《火影忍者》中的木叶之村所代表的精神内涵;4. 掌握书写、修改一篇文章的技能。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 培养学生的多元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学生能以此为契机,懂得感恩家庭、父母,直面人生困难,积极面对挑战;2. 学生能够了解木叶忍者中的奉献、友爱、助人为乐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分析《背影》中人物之间的父子感情2. 了解并学习木叶之村3. 《说木叶》精仿活动四、教学流程步骤一分析《背影》中人物之间的父子感情教师先播放一遍由著名演员温智贤朗诵的《背影》视频,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这篇文章中人物之间的父子感情以及作品的情感表现手法。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讨论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并结合相关展示材料成果展示。

步骤二了解并学习木叶之村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并茂的《火影忍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及主题,并重点介绍木叶之村的基本情况及其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

然后,让学生在班级内自行组队,了解木叶忍者的服饰、武器等元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性演绎。

步骤三《说木叶》精仿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借鉴其他文章,深入探讨自己对木叶之村的理解并结合《背影》的主题,撰写一篇与木叶之村相关的文章,并请其他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和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说木叶》说课稿精编
教材分析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

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

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计(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探究学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探究学习:“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探究学习: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作业;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月、松、梅、兰、竹、菊、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参读书目:《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

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