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集体备课教案12篇(补充)
集体备课笔记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6厘米,长和宽的比是5∶3,求面积。
(教师指名小组回答,其他小组陆续报告答案,教师把答案一一写在黑板上,答案各不相同)生:16×5÷8÷2=5(厘米)16×3÷8÷2=3(厘米) 5×3=15(平方厘米)师:究竟哪个答案对呢?生:我认为第一和第三种答案是对的,而第二种答案是错的,原因是16包含着两条长和两条宽,所以在求长和宽时要除以2。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看看哪个答案对,如果是第一和第三种答案,周长是16厘米;第二种答案的周长是32厘米。
现在你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吗?生: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板书设计教后小记集体备课笔记校服的。
这批校服共有多少套? 填空题:1. 258415⨯=( ) 27515÷=( )。
2. 用简便方法计算 11-40420⨯() 3.63:54的化简比( ),比值( )。
4.一本故事书400页,小亮第一天看了25%。
25%的含义( )5.学校田径队有男生18人、女生12人。
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
生: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板书设计教后小记集体备课笔记复备时间: 年月日总备课第课时备课人单元、章节七课题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几何课时课型复习课教学目的和要求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1.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的部分知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复习内容:分数乘、除法计算及简单分数实际问题(教科书第114页第1-2题)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在运用分数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习重点:掌握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乘、除法,这些运算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1.口算下列各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14页的第1题。
(2)指名学生说说口算过程,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算情况。
小结:怎样计算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分数和分数乘整数两种情况)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包括分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整数及整数除以分数)2.计算练习。
(1)出示课本第114页第2题上面8题,学生每人计算四题。
(2)结合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讲评,注意分析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及如何改正。
(3)出示第2题的下面三题,学生独立计算。
讲评学生计算情况,请学生说说计算分数连乘和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名数改写。
出示题目:2/5时=()分 4/25千克=()克3/5米=()厘米 5/8立方分米=()立方厘米7/20公顷=()平方米340立方分米=()立方米54分=()时 255毫升=()升(1)先请学生说说名数改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左边四题或右边四题,完成后指名口答,说说怎样改写的。
4.先找出单位“1”的量,再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女生人数占全班的2/5。
(2)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增加1/8。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范文模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范文模板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用于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蓝本。
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指导。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一)活动一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
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6、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二)活动二:(例3)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 )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 )和( )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最新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3篇)
最新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3篇)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一本节课是对本册有关统计知识的系统复习。
重点复习的内容有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以及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和结合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1、谈话回顾,建立联系。
通过谈话,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上课伊始,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关键点的有效回顾,帮助学生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
这样的设计,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务在于激励、唤醒。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倾听能力、组织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在复习中重视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征,并学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ppt课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几种统计图分别具有什么特点?(1)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很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生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复习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6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1)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2、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①思考:题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无用信息有哪些?②汇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探索图形—分类计数的规律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探索图形—分类计数的规律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二维和三维图形,理解分类计数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类、计数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图形分类:介绍二维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和三维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基本特征。
计数原理:讲解分类计数的基本方法,包括如何避免重复计数和遗漏。
实际应用: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分类计数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的分类和计数方法。
难点:理解分类计数中的逻辑关系,避免重复计数和遗漏。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二维和三维图形模型,计数器。
学具:学生自备图形卡片,计数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图形分类的概念。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图形,进行分类和计数。
3.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分类计数的基本原理,并通过示例演示。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括图形的分类、计数原理的图解和实例。
作业设计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加深对分类计数方法的理解。
课后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特别是学生在分类计数中的常见错误,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此教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图形分类和计数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
这个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说明教学重点图形分类:学生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和分类各种二维和三维图形。
这包括对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标准的理解。
例如,对于二维图形,学生需要理解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的基本属性;对于三维图形,学生需要了解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的特征。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5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1)猜测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2)小组验证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数的整除概念,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提高判断能力,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数的整除概念。
数的整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今天我们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部分知识。
(板书:数的整除复习概念)通过这节课复习,我们要准确掌握概念,并理解概念,弄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过程1.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请大家看投影片上的三道算式:①106=1.6 ②382=19 ③156=2.5(1)第①和②、③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2)②和③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板书:整除)并追问:什么叫整除?(3)观察整除式382=19,谁能被谁整除?为什么?(4)在38能被2整除的前提下,38是2的什么? 2又是38的什么?(板书;倍数、约数)(5)什么叫倍数?什么叫约数?(6)倍数、约数能单独存在吗?它依存于哪个概念?(7)从382=19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38是2的倍数,还能看出38是谁的倍数?那么38可以叫做2和19的什么?(板书:公倍数)(8)2和19只有38这一个公倍数吗?有多少个?为什么?(9)既然2和19的公倍数是无限多个,那么有最大的公倍数吗?有最小的吗?是多少?(板书:最小公倍数)(10)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11)依据382=19这个等式,谁能用整除、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来说明等式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2.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1)我们已经知道38是2的倍数,2是38的约数,除2以外,38还有哪些约数?(板书;1,2,19,38)(2)2的约数有哪些?19的约数有哪些?(3)观察38,2,19这三个数的约数,你能指出它们的公约数吗?(板书:公约数)(4)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5)38和2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38和2的什么?(板书:最大公约数)(6)38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几?38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几?(7)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8)2和19有公约数吗?是几?有最大公约数吗?是几?(9)2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1,2和19是什么关系?(10)什么叫互质数?(板书:互质数)(11)请你举出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整理与复习(1)》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整理与复习(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整理与复习(1)》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
这些内容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对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
有的学生可能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而有的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2.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2.教学难点: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知识的内容。
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准备分组任务,用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知识,为新课的复习和巩固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知识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简单的概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点,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够掌握数学思维,能够灵活使用各种解题方法,并且能够进行思维训练。
3.能够正确认识数学,并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点解决问题。
2.灵活使用各种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2.如何让学生灵活使用各种解题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了解数学的基础概念,例如数的分类、大小关系等。
•确认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所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
•学生自主练习题目并讲解解法。
第二课时•学习如何运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例如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学生自主练习题目并讲解解法。
第三课时•学习如何进行代数求解,例如方程的解法、代数式的运算等。
•学生自主练习题目并讲解解法。
第四课时•学习如何运用函数解决问题,例如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函数的种类等。
•学生自主练习题目并讲解解法。
第五课时•复习全章节所学知识点。
•进行知识点的检测题目。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交互式教学法”。
•根据借助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等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实际情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带给学生,引出问题,现学现用,嵌入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采用交互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互动,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竞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学习并提高。
教学评估采用测试、问答、综合评测、主观评价等方法,来进行学生平时、期中、期末的成绩评定,并辅助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自身在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材建议其实,数学的学习需要耐心和学科性思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重要的不是背公式而是理解规律,掌握思维方法,通过思考问题将感性的数学问题转变为理性的拼图游戏,进入学科性思维。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分数乘法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 能够正确计算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 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
3. 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分数乘法的概念,解释分数乘法的意义。
2. 演示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操作。
3. 进行分数乘法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乘法进行计算和解决。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分数乘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乘法的情况,评估其应用能力。
第二章:分数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 能够正确计算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 分数除法的计算练习。
3. 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分数除法的概念,解释分数除法的意义。
2. 演示分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操作。
3. 进行分数除法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除法的情况,评估其应用能力。
第三章:百分数教学目标: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和计算方法。
2. 能够正确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 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3. 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百分数的概念,解释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 演示百分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操作。
3. 进行百分数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1、目标的定位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
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
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
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
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一、教材特点
本教材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汇总,共分为若干个单元。
该教材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设计,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六年级学生的研究。
二、教案结构
每个单元的教案都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部分。
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每个单元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教学重点突出了研究的关键知识点;教学难点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提供了解决办法;教学过程详细介绍了每个教学环节的步骤和方法;教学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教案方法
教案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练、讨论、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案辅助资源
本教案还提供了一些辅助资源,如课件、作业、练册等,旨在
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案的使用
教师可以根据教案中的指导,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
活运用教案的内容进行教学。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情
况适当调整教案的安排和内容。
六、教案的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个别评价、小组评价和全班评价等。
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研
究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七、总结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面覆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
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教师在使用教案时,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案
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苏教版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
新苏教版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教学目标- 熟悉并掌握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的全部内容。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数与代数- 1.1 数的读写与扩展- 1.2 数的大小比较- 1.3 十进制的意义- 第二单元: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 2.2 有理数的加减法- 2.3 有理数的乘除法-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3.1 图形的分类与性质- 3.2 点线面的认识- 3.3 图形的对称性- 第四单元:直线与角- 4.1 直线的认识与性质- 4.2 角的认识与性质- 4.3 角的度量与比较- 第五单元:计量单位- 5.1 长度的认识与单位- 5.2 时间的认识与单位- 5.3 容量的认识与单位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效果。
- 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价- 日常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 作业测试:通过教学单元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成绩考核:通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对学生的整体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提高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2023-2024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苏教版原卷)
期末知识大串讲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章节考点复习讲义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0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也可能有)围成的立体图形,有个面、条棱和顶点,完全相同、相等。
2.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长方体的长度,分别叫作它的长、宽、高。
知识点0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1.沿着将其剪开,可以把正方体(或长方体)展开成一个,这个平面图形就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展开图。
2.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在展开图中,正方体的(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完全隔开。
3. 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把每条棱,然后切成同样大的。
(1)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个。
(2)如果用n表示把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的份数(n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用a、b分别表示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那么a=(n-2)×12,b=(n-2)2×6。
知识点03: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1.意义2.计算方法(1)长方体的表面积= ()×2。
(2)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04:体积与体积单位1.体积的意义:叫作物体的体积。
2.容积的意义:叫作容器的容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可以分别写成。
计量液体的体积,通常用升或毫升作单位。
1立方分米 = 升,1立方厘米 = 毫升知识点0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长方体的体积= ,字母公式为V= 。
2.正方体的体积= ,字母公式为V= 。
3.底面积:,叫作它们的底面积。
4.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如果用字母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 。
5. 体积单位常用到,相邻进率是。
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进率是。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它们进率是考点01:长方体的展开图1.(2021秋•东平县期末)下面的平面图哪个不能折成长方体()A. B.C.2.(2022春•市中区期末)三种形状硬纸板各有若干张,从中选择()两种纸板,正好围成一个长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六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知识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爱上数学。
二、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六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复习中总结巩固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达到知识点掌握的目标。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巩固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六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知识点提取出来,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具体操作如下:•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将六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知识点抄写下来。
•请学生相互交流,看看自己是否漏写了重点知识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复习巩固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如下:1.某批商品从厂家直接到销售点售价为每件100元,但是为了促销宣传,销售点决定以每件90元的价格销售,那么销售点的利润是多少?2.一条绳子长度为20米,被剪成两段长短不等的两段,长的多3米,求短的长度。
3.假如有36个同学,要坐在3人座的桌子上,请问至少需要几张桌子?通过这些具体问题的思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练习题目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具体操作如下:•请学生发现练习题中的规律和特点。
•请学生自己解题,并相互交流讲解。
•教师可以对某些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4. 总结在进行一定的练习和巩固后,教师可以总结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巩固和练习。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继续进行练习和巩固,可以通过教科书和网上相关的练习题进行。
•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并写成笔记。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复习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书P23T2。学生说出图意,观察放入左、右两边的量杯里有多少毫升水?思考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书P23T3先说出要转化单位之间的进率,再确定转化方法。
学生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通过面、棱、顶点比较。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或棱长决定的。
(2)出示书P24T6。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自己每一步是怎样做的。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书P24T7。
问:题目中所求的问题实际是求什么?
学生读题,结合示意图理解:每根铝合金条就是长方体的什么?
理清需要灯箱布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
读题,让学生自己依据生活实际情况确定问题要求什么,理解:第(1)题求的是所有立柱的底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三、针对练习。
1.判断。(对打"√",错打"×")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必须是正方形。( )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2.选择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做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桶,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长方体的( ),能装多少水是求( )
备课时间:2015年12月10日主备人:韩素霞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23-24。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体积和表面积的联系和区别,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一、课前预习。
师布置学生预习书P23问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什么联系?
方法2: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学生独立填表。
集体交流时说说每个空格中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重点:(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有哪两种算法?
二、应用练习。
1.结合示意图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书P24T5。
读题理解后解答。
四、评价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关键是什么?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本课练习按照“直接应用——结合示意图练习——自己联系实际练习”的层次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学生围绕问题交流,既要大胆说,又要会倾听。
三、反馈练习。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出示书P23T1.
问:上面各个形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你是怎样判断的?
(2)问:长方体有些什么特征呢?教师直观演示:出示一个长方体,上下面(红色)、前后面(蓝色)、左右面(黄色),并使画面上下、前后、左右移动,接着微机显示12条棱、8个顶点,使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1.出示书P23T4。
组织学生解答。
2.比较:
(1)问: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怎样算?不同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归纳:方法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
三、发展练习。
1.补充: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积木()块。
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思考题。
引导学生从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不同分类有条理思考。
引导学生从每排放几个、每层放几排及共放几层考虑。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顶点位置,共有8块;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的中间,共有12×2=24(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的中间,共有6×4=24(块)。
教学重点:梳理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
教学难点:有条理的罗列知识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设计理念:本课首先通过四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自主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基本练习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努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A.体积B.底面积C.容积D.表面积
(2)做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鱼缸,需要( )平方分米玻璃。
A.4×4×4 B.4×4×6 C.4×4×5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 )倍。
A.2 B.4 C.8 D.9
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四、总结。
你有什么体会或困惑?
自由发言。
教后反思:
期末复习(2)
学生将有关知识有条理的罗列在自己的本子上。
强调:知识的呈现要直观简洁。(指导学生选用如图表、对比、举例等方式把自己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向别的同学表达清楚。)
同时想一想:有什么体会或困惑?
二、整理完善。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选择最优小组汇报:学了哪些知识?经过怎样过程?解决怎样问题?
相机归纳展示知识图表。(略)
(3)把这个长方体怎样变化可以得到正方体?教师演示正方体特征。
(4)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直观图最多可以擦去几条棱而不影响形体大小的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书P23T1)先估计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怎样表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
期末复习(1)
备课时间:2015年12月10日主备人:韩素霞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23。
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反思和罗列知识内容,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