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与膜过程_第二章_膜材料与膜制备(1)

合集下载

膜过程及膜材料

膜过程及膜材料

膜材料与膜过程微滤、反渗透、纳滤的介绍及应用姓名:学号:班级:老师:膜材料与膜过程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膜产业已经步入快速成长期。

超滤、微滤、反渗透等膜技术在能源电力、有色冶金、海水淡化、给水处理、污水回用及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工程应用规模迅速扩大,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膜法给水工程、污水回用工程及海水淡化工程已经相继建成。

膜是一种具有特殊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无机或高分子材料,它能把流体分隔成不相通的两个部分,使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能透过,而将其他物质分离出来。

膜技术是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首选技术。

在食品工业中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膜是膜技术的核心,膜材料的性质和化学结构对膜分离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微滤微滤(MF),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其基本原理是筛孔分离过程。

微滤膜的材质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聚合物有醋酸纤维素、聚丙烯、聚碳酸酯、聚砜、聚酰胺等。

无机膜材料有陶瓷和金属等。

微滤过程操作分死端过滤和错流过滤两种方式。

在死端过滤时,溶剂和小于膜孔的溶质粒子在压力的推动下透过膜,大于膜孔的溶质粒子被截留,通常堆积在膜面上。

随着时间的增加,膜面上堆积的颗粒越来越多,膜的渗透性将下降,这时必须停下来清洗膜表面或更换膜。

错流过滤是在压力推动下料液平行于膜面流动,把膜面上的滞留物带走,从而使膜污染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鉴于微孔滤膜的分离特征,微孔滤膜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从气相和液相中截留微粒、细菌以及其他污染物,以达到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对于微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膜的孔径来表征,通常孔径范围在0.1~1微米,故微滤膜能对大直径的菌体、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

可作为一般料液的澄清、保安过滤、空气除菌。

反渗透反渗透(RO)是一种净化水的办法,将清水(低张溶液)和咸水(高张溶液)置于一管中,中间以一只允许水通过的半透膜分隔开来,可见到水从渗透压低(低张溶液)的地方流向渗透压高(高张溶液)的地方,这就是渗透。

超滤技术

超滤技术

滤后浓缩液的最终体积(质量)的比率. 全过滤:通过往浓缩液中加入溶剂来实现分 离的过程.(连续和间歇)
第二章 超滤膜
超滤膜的分类
按膜材料的化学组成 膜的物理形态 膜的制备方法
按膜材料超滤膜可以分为


有机高分子材料
无机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纤维素酯类
聚砜类 聚烯烃类 含氟类材料 其他高分子材料
浇铸膜
核径刻蚀膜
第三章 膜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膜的形态结构
超滤膜的性能表征 超滤膜的选择
膜的形态结构
由不对称工艺(L—S)法制得的超滤膜具有不
对称性。在制膜时,与空气接触的一侧是厚度 为0.1—0.25微米的致密层,其下部是0.1—0.2 毫米的多孔支撑层。通过调节凝胶时沉淀剂与 溶剂的交换速度可以制得指状孔结构和海绵状 孔结构的膜。指状孔结构对流体的阻力小,透 水速率较高,但抗压密能力较差,而海绵状孔 的情况则相反。
构的标准物质的缓冲溶液和水溶液来测定膜 对这些标准物质的截留率,然后做截留率-相 对分子量的曲线
截留率与标准物的关系
理想膜
截留率
真实膜
截留分子量的测试的条件
压力为100KPa
温度为25℃ 尽可能大的流速
低的溶质浓度(‹0.1%)
为减小浓度的变化,透过液的损失量小于
10%,对于错流过滤,透过液和浓缩液回料 液槽 所测试的膜应该是新的
是目前用的较多的膜材料。
含氟类材料
PVDF、PTFE
这类材料制备的超滤膜是品质最好的膜,有
优良的机械强度和耐高温、耐化学侵蚀性。 使用温度范围广,可在强酸、强碱和各种有 机溶剂条件下使用

膜材料与膜过程

膜材料与膜过程

微滤1.微滤(MF):以压力为驱动力,分离0.01 μm至数μm的微粒的过程。

2.原理:以静压差为推动力,利用膜的筛分作用进行分离的膜过程3.分离机理:机械截留作用、吸附作用、架桥作用、内部截留作用4.微滤膜的制备方法:干-湿法纺丝、熔融法纺丝、热致相法(TIPS)5.过滤方式:死端过滤、错流过滤6.膜组件类型:管式膜组件、平板式膜组件、卷式膜组件、中空纤维膜组件7.膜组件:由膜元件、壳体、内联接件、端板和密封圈等组成的实用器件。

超滤1、超滤:以压力为驱动力,分离分子量范围为几百至几百万的溶质和微粒的过程。

2、超滤膜:由起分离作用的一层极薄表皮层和较厚的起支撑作用的海绵状或指状多孔层组成,切割分子量在几百至几百万的膜。

3、切割分子量:超滤膜在规定条件下对某一已知分子量物质的截留率达90%时,该物质分子量为该膜的切割分子量。

4、浓差极化:在膜法分离过程中,由于溶剂或溶质的迁移而导致本体溶液与膜界面间形成浓度梯度的现象(引起膜污染的重要原因)纳滤1、纳滤:以压力为推动力,用于脱除多价离子、部分一价离子和分子量200-1000的有机膜的膜分离过程。

2、纳滤膜污染的三个因素: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微生物污染反渗透1、反渗透:在高于渗透压差的压力作用下,溶剂(如水)通过半透膜进入膜的低压侧,而溶液中的其他组份(如盐)被阻挡在膜的高压侧并随浓溶液排出,从而达到有效分离的过程。

2、使用条件:原水余氯含量不超过1毫克/升3、SDI 污泥污染指数:由堵塞0.45μm微孔滤膜的速率所计算得出的、表征水中细微悬浮固体物含量的指数。

渗透汽化1、渗透汽化:是在液体混合物中组分蒸汽压差推动下,利用组分通过膜的溶解与扩散速率的不同来实现分离的过程。

2、基本原理:原料液进入膜组件,因为膜后侧处于低压,易挥发组分通过膜后即汽化成蒸汽,蒸汽用真空泵抽走或用惰性气体吹扫等方法除去,使渗透过程不断进行。

3、蒸气渗透:利用蒸气混合物或蒸气与不凝性气体混合物在致密膜中的溶解度与扩散速率的不同而实现的分离过程。

MBR工艺全面介绍(原理、流程、应用等)精讲

MBR工艺全面介绍(原理、流程、应用等)精讲

膜横断面放大照片
第二章.MBR工艺用膜、膜组件
2.1 MBR用膜介绍
陶瓷膜主要是A12O3, Zr02,Ti02和Si02等无机材 料制备的多孔膜,其孔径为 0.1-50μm。具有化学稳定 性好,能耐酸、耐碱、耐有 机溶剂:机械强度大,可反向 冲洗:抗微生物能力强:耐高 温:孔径分布窄,分离效率高 等特点 。陶瓷膜与同类的有 机高分子膜相比具有许多优 点:它坚硬、承受力强、耐 用、不易阻寨,对具有化学 侵害性液体和高温清洁液有 更强的抵抗能力,其主要缺 点就是价格昂贵目,制造过 程复杂。
MBR工艺讲座
MBR工艺用膜、膜组件 MBR工艺 简介 第二章
第一章
大纲
第四章
第三章
MBR系统设计
MBR案例介绍
第一章.MBR工艺简介
1.1
1.2 1.3
MBR含义及其工作原理 MBR工艺分类 MBR工艺优越性 MBR工艺的不足
1.4
1.5 1.6
MBR发展历史
MBR发展前瞻
第一章.MBR工艺简介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Zenon环境公司研制成功了两个注册 产品。Zenon环境公司商业化的产品系统——ZenonGem在 1982年进入市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将MBR用于生活污 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
历史
第三阶段 (1995年至 今)
目前主要有四家大公司经营 MBR ,它们分别是加拿大 Zenon 公司, 13本Mitsubishi Rayon公司,法国 Suez.LDE/IDI公司 和日本Kubota公司。
第二章.MBR工艺用膜、膜组件
2.3 三种常见的MBR膜组件
Aan)公司为代 表,它具有膜面 积大,易于安装, 清洗方便等特点

第二章薄膜的制备ppt课件

第二章薄膜的制备ppt课件

在信息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在信息存贮技术中的应用
• 第二是在集成电路等电子工业中的应用, 其中,从外延薄膜的生长这一结晶学角 度看也具有显著的成果。
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 第三是对材料科学的贡献。薄漠制 备是在非平衡状态下进行,和通常的热 力学平衡条件制备材料相比具有:所得 材料的非平衡特征非常明显;可以制取普 通相图中不存在的物质;在低温下可以制 取热力学平衡状态下必须高温才能生成 的物质等优点。
薄膜的主要特性
• 材料薄膜化后,呈现出的一部分主要特性:

几何形状效应
• 块状合成材料一般使用粉末的最小尺寸为 纳米至微米,而薄膜是由尺寸为1埃左右的原子
或分子逐渐生长形成的。采用薄膜工艺可以研
制出块材工艺不能获得的物质(如超晶格材料),
在开发新材料方面,薄膜工艺已成为重要的手
段之一。
非热力学平衡过程
无机薄膜制备工艺
• 单晶薄膜、多晶薄膜和非晶态薄膜在现代微 电子工艺、半导体光电技术、太阳能电池、光纤 通讯、超导技术和保护涂层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 的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工业领域里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例如半导体集成电路、电阻器、电容器、 激光器、磁带、磁头都应用薄膜。
• 薄膜制备工艺包括:薄膜制备方法的选择; 基体材料的选择及表面处理;薄膜制备条件的选 择;结构、性能与工艺参数的关系等。
(2)双蒸发源蒸镀——三温度法
三温度-分子束外延法主要是用 于制备单晶半导体化合物薄膜。从 原理上讲,就是双蒸发源蒸镀法。 但也有区别,在制备薄膜时,必须 同时控制基片和两个蒸发源的温度, 所以也称三温度法。
三温度法 是制备化合物 半导体的一种 基本方法,它 实际上是在V族 元素气氛中蒸 镀Ⅲ族元素, 从这个意义上 讲非常类似于 反应蒸镀。图 示就是典型的 三温度法制备 GaAs单晶薄膜 原理。

膜与膜过程_第二章_膜材料与膜制备(1)

膜与膜过程_第二章_膜材料与膜制备(1)



(4)聚醚酮 ①酚酞型聚醚酮(PEK-C)
酚酞型聚醚砜
酚酞型聚醚酮
由酚酞、碳酸钾与二氯二苯酮或二硝基二苯酮 在环丁砜溶液中220℃亲核缩聚制得。 在超滤和气体分离方面与PES-C类似。

②聚醚醚酮(PEEK)
氢醌与二氟二苯砜在二苯砜中280~300℃下亲核
缩聚制备。 是结晶性聚合物,不易找到合适溶剂制备不对称 膜。 磺化PEEK则是无定形聚合物,可用于制备离子 交换膜和纳滤膜。
由二氨基二苯砜与已二酰氯低温溶液缩聚或与已 二酸高温缩聚制备。 我国将其作为颇具特色的超滤膜和微滤膜材料。

(3)芳香族聚酰胺
由对苯二胺和对苯二酰氯低温缩聚而成。 是第二代RO膜用材料,只溶于硫酸,故一
般不用溶液制备。而用熔融纺中空丝的方 法制备均质薄壁中空纤维膜,主要用于反 渗透。
(4)RO用交联芳香聚酰胺
4、聚酰亚胺类
是一类耐高温、耐溶剂、耐化学品的高 强度、高性能材料。在气体分离方面表 现出有较高的选择透过性。
(1)脂肪族二酸聚酰亚胺
由丁四酸与芳二酸缩聚而得。 主要用于非水溶液超滤。如均苯四酸二酐或其他含醚键等二酐与芳
二胺先合成聚酰胺酸,然后在高温下亚胺 脂或在室温下溶剂中用化学法脱酰亚胺化。
3、聚酰胺类
(1)脂肪族聚酰胺 代表产品尼龙6和尼龙66,是生产最久的合成纤维。
尼龙6由已内酰胺在高温下开环聚合而得。 尼龙66由已二胺和已二酸缩聚制得。 尼龙6和尼龙66无纺布用于RO膜和气体分离支撑底 布 超细尼龙纤维的无纺布的平均孔径可达1μm以下, 可直接用于微滤。
(2)聚砜酰胺
由四氟乙烯(CF2= CF2)在50℃加压(3.5MPa) 下自由基悬浮聚合得到。 特点:化学惰性,耐溶剂,憎水性很强,不易被 堵塞,极易清洗。 制备:拉伸法制微滤膜;无法制备不对称超滤用 膜。 在仪器、医药、生物制品等行业应用。

MBR膜的基础知识

MBR膜的基础知识

膜的基础知识方案中心一、膜技术概述:膜过程是一门新兴的多种学科交叉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工业上气体分离、水溶液分离、化学产品和生化产品的分离与纯化的重要过程,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加工、水处理、大规模空气分离、湿法冶金技术、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生产以及石油化工制品生产等。

膜从广义上讲可以定义为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它可以是固相,液相,甚至气相的。

从分离的意义上来讲,膜可以定义为: Membranes are thin barriers across which physical and/or chemical gradients can be established to produce differential flows of one or more components 。

大多数的分离膜都是固体膜,目前,无论是从产量、产值、品种、功能或是应用对象上来讲,固体膜都占 99% 以上,其中尤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备成的膜和其过程为主。

无机膜近年来发展迅速。

液膜也有其特点,但尚待发展。

物质选择透过膜的推动力可分为两类:一是外界能量,物质发生由低位到高位的转移;二是化学位差,物质由高位向低位转移。

膜分离过程的特点:高效;能耗(功耗)低;膜分离设备操作维护方便,运行稳定;规模和处理能力范围很大。

二、膜材料与膜组件1.膜材料及分类具有分离功能的固体膜目前主要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为膜材料。

以无机膜为膜材料的分离膜近年来发展迅速。

膜的分类主要有四种方法:膜的分类主要有四种方法按膜的结构分类按膜的用途分类按膜的作用机理分类天然膜多孔膜气相系统中用膜吸附性膜合成膜微孔介质气 - 液系统中用膜扩散性膜无机膜大孔膜液 - 液系统用膜离子交换膜高分子膜非多孔膜气 - 固系统用膜选择渗透膜无机膜液 - 固系统用膜非选择性膜聚合物膜固 - 固系统用膜液膜2.膜组件膜面积愈大,单位时间透过量愈多,因此,当膜分离技术实际应用时,要求开发在单位体积内具有最大膜面积的组件。

第二章膜材料与膜制备

第二章膜材料与膜制备




(2)熔压法 许多聚合物不溶于适于流延的溶剂中,如聚乙烯、 聚丙烯、尼龙,可用熔压法制膜。即把聚合物置于两 加热板间,在14-35MPa高压下保持0.5—5min。加 热温度应在聚合物熔点以上,最好将温度控制在一定 厚度聚合物完全熔化形成膜所需的最低温度。如果聚 合物内含空气或为原粒状,应先将其碾细。 为防止膜粘在压模板上,可在二模板上衬以Teflon 薄膜或玻璃纸。

成。由于这种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好,又多为疏水性材料,用延伸 法所制膜的孔隙率又较高(可达90%),因此除用于微滤外,还适
用于膜蒸馏过程及某些复合膜的支撑层。

Gore公司用这种方法制造了聚四氟乙烯的延伸膜,微孔对称膜 也可用相转化法制备。

2.3 非对称膜 非对称膜:同种材料,沿膜的厚度方向上呈不同结构。 非对称膜比对称膜有高得多的透过速率,因此工业上应用的膜多为 非对称膜。致密的或具有微小细孔的选择性透过薄层支撑在多开放孔 的底膜上,这种非对称结构是Loeb—sourirajan制造了第1张高通量 的反渗透膜后首先发现的。非对称膜的通量比当时的对称膜大一个数 量级。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的非对称膜结构及其优越性和制造方法, 为其他膜分离技术的开发应用铺平了道路。60年代末,电镜扫描技术 的有效应用加速了非对称膜性质和制备方法的研究。 非对称膜可分相转化膜及复合膜两类。
铸速度为0.3-0.6m/min。


复合膜制备工艺
致密的聚合物膜可以有效地分离各种气体或液体混合 物,但一般太厚(20-200μm),因而渗透速率很低。 无法把这些膜制得很薄(约在0.1—1μm)以改善其渗透 作用,因为薄的膜难于操作(无机械强度),也因为它 们需采用支撑结构。

膜技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突破是不对称膜的出现。 这种膜由一个很薄的具有选择性的皮层(一般为0.1— 1μm)和由同种材料构成的多孔亚层构成。这种不对 称膜是用相转化法制备的。另一个重要突破是开发了 不对称结构的复合膜。

课程名称膜与膜过程原理

课程名称膜与膜过程原理

课程名称:膜与膜过程原理Principles of Membranes and Membrane Processes(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一、课程编码:1000014课内学时: 32 学分: 2二、适用专业: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生物化工、制药工程、能源化工和应用化学等专业。

三、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

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1、了解膜科学技术在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国内外发展动态;2、理解膜分离过程的物质和热量传递基础理论;3、了解膜材料的选择/设计原则,理解成膜机理,熟悉制膜工艺和膜材料表征手段;4、掌握典型膜分离过程的原理、计算方法、设备传质特性及工艺;5、了解新能源、生物医学工程、航天、国防等领域中的膜技术。

五、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课外自学。

其中,课堂讲授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1. 导论 2学时1.1膜技术特点1.2膜科学与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展望2. 膜分离原理与传递机理 4学时2.1膜过程分类及其分离原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正渗透、电渗析、渗透汽化、膜蒸馏、气体分离2.2膜外传递现象2.3膜内传递机理2.4膜过程污染机制及防治措施3. 膜材料与膜制备 8学时3.1分离膜材料及其物理化学性质3.2分离膜成膜机理及制膜工艺3.3膜结构表征与性能评价3.4膜材料表面修饰4. 膜蒸馏 4学时4.1分类及操作模式4.2热、质传递理论与模型4.3装置及其应用4.4 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5. 膜基气体吸收及气体膜分离 2学时5.1膜吸收原理及膜接触器5.3气体分离膜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6. 膜催化过程 2学时6.1催化膜反应器6.1渗透汽化膜反应器6.3膜生物反应器7. 膜组件及膜分离工艺 2学时7.1分离膜组件7.2膜分离工艺设计原则7.3膜系统集成与优化8. 电池用膜材料 4学时8.1燃料电池分类及系统8.2 聚合物质子交换膜8.3 锂离子电池及其隔膜8.4 聚电解质膜9. 新型分离膜和膜过程 4学时9.1生物医用膜及透析9.2智能膜及控制释放9.3膜传感器9.4离子交换膜与电去离子七、考核与成绩评定成绩以百分制衡量。

化工专业《新型分离技术》教学大纲

化工专业《新型分离技术》教学大纲

《新型分离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412102502课程名称:新型分离技术学时/学分:24/1.5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开课教研室:化工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学生在具备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基础知识后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可以开阔化工类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在分离工程领域的知识面,从而适应多种专业化方向的要求,并且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膜分离技术、新型萃取技术、新型蒸馏技术、生化分离技术等新型分离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反应-分离耦合集成和分离-分离集成的设计等。

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分离任务的提出、解决方案的建立、分离流程的设计、以及分离设备的选用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新型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操作特点,同时对分离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重要意义及新型分离技术的开拓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成绩考核形式:期末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选择分离技术的一般规则;了解分离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意义;了解新型分离技术的开拓和发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分离技术的分类;掌握选择分离技术的一般规则。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分离技术的分类;新型分离技术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制药、电子、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是新型分离技术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制药、电子、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4.教学内容(1)分离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意义主要知识点:分离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重要意义;分离技术的分类。

(2)新型分离技术的开拓和发展主要知识点:新型分离技术的开拓和发展;新型分离技术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制药、电子、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优选)膜与膜过程第一章序论年

(优选)膜与膜过程第一章序论年
自发的流动,这一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压:若在溶液一侧加压(外压力或重力)以阻止溶剂的流动,则渗
透速度将下降,当压力增加到使渗透完全停止,则达到了渗透平衡,这 一平衡压力称为渗透压。 反渗透:若在溶液一侧进一步增加压力,引起溶液中的溶剂反向渗透流 动,这一过程通常叫反(逆)渗透(Reverse Osmosis)。
膜科学发展史(续)
1917,Kober引入名词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 1922,Zsigmondy等将微孔膜用于分离极细粒子; 1930,Teorell对膜电势的研究,为电渗析和膜电极打
下基础 1944,Willan Kolff首次成功使用人工肾 1950,Juda, Mcrea合成膜的研究,发明了电渗析; 1960,Loeb-Sourirajan 相转化法合成反渗透非对称
Basic principles of …
… Reverse Osmosis (RO)
反渗透的历史
1748年Abbe Nollet发现渗透现象。 1860-1877 Vant Hoff建立了稀溶液的完整理论。 J.W.Gibbs提供了认识渗透压及它与其他热力学性质关
系的理论。 1953年,C.E.Raid建议美国内务部,把反渗透的研究纳
规模和处理能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而效率、设 备单价、运行费用等都变化不大。
1.2 膜和膜过程的发展历史
膜科学发展史
1784年,Nollet看到水能自发地穿过猪膀胱进入酒精溶液, 发现了渗透现象。
1827,Dutrochet引入名词渗透(Osmosis); 1831,J.v.Mithell从事气体透过橡胶膜的研究; 1855,Fick提出扩散定律,制备了早期的人工半渗透膜; 1861-1866,Graham发现渗析现象; 1860-1877,Vant's, Hoff等人提出和完善了渗透压力定律; 1911, Donnan提出了分子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及电平衡现象;

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答案

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答案

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答案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答案)第一章真空技术基础1、膜的定义及分类。

答:当固体或液体的一维线性尺度远远小于它的其他二维尺度时,我们将这样的固体或液体称为膜。

通常,膜可分为两类:(1)厚度大于1mm的膜,称为厚膜;(2)厚度小于1mm的膜,称为薄膜。

2、人类所接触的真空大体上可分为哪两种?答:(1)宇宙空间所存在的真空,称之为“自然真空”;(2)人们用真空泵抽调容器中的气体所获得的真空,称之为“人为真空”。

3、何为真空、绝对真空及相对真空?答:不论哪一种类型上的真空,只要在给定空间内,气体压强低于一个大气压的气体状态,均称之为真空。

完全没有气体的空间状态称为绝对真空。

目前,即使采用最先进的真空制备手段所能达到的最低压强下,每立方厘米体积中仍有几百个气体分子。

因此,平时我们所说的真空均指相对真空状态。

4、毫米汞柱和托?答:“毫米汞柱(mmHg)”是人类使用最早、最广泛的压强单位,它是通过直接度量长度来获得真空的大小。

1958 年,为了纪念托里拆利,用“托(Torr)”,代替了毫米汞柱。

1 托就是指在标准状态下,1 毫米汞柱对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表示为1Torr=1mmHg。

5、真空区域是如何划分的?答:为了研究真空和实际使用方便,常常根据各压强范围内不同的物理特点,把真空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粗真空:l´105 ~ l´102 Pa,(2)低真空:l´102 ~ 1´10-1Pa,(3)高真空:l´10-1 ~ 1´10-6Pa和(4)超高真空:< 1´10-6Pa。

6、真空各区域的气体分子运动规律。

答:(1)粗真空下,气态空间近似为大气状态,分子仍以热运动为主,分子之间碰撞十分频繁;(2)低真空是气体分子的流动逐渐从黏滞流状态向分子状态过渡,气体分子间和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次数差不多;(3)高真空时,气体分子的流动已为分子流,气体分子与容器壁之间的碰撞为主,而且碰撞次数大大减少,在高真空下蒸发的材料,其粒子将沿直线飞行;(4)在超高真空时,气体的分子数目更少,几乎不存在分子间的碰撞,分子与器壁的碰撞机会也更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涤纶(PET)

由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已二醇在高温与催化剂下酯交换蒸 出甲醇得。 PET是产量最大的聚酯品种,广泛用于纺织和工业纤维。 聚酯无纺布是气体分离、渗透汽化、超滤、微滤等一切卷 式膜组件、平板膜组件、管工膜组件的最主要的支撑材料。 由于亲水性差,溶解性差,不能用相转换法制成不对称膜, 至今末用作分离层材料。
2、膜材料的要求
膜是膜技术的核心。 膜材料的化学性质和膜的结构对膜分离的
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对膜材料要求:良好的成膜性、热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耐酸、碱、微生物侵蚀和耐 氧化性
2.2 高分子膜材料
1、纤维素衍生物类 纤维素是资源最为丰富的天然高分子,由
于纤维素分子量很大,在分解温度前没有 熔点,且不溶于通常的溶剂,无法加工成 膜,必须进行化学改性。生成纤维素酯、 纤维素醚才能溶于溶剂。纤维素本身也能 溶于铜氨溶液和二硫化碳等,在纺丝和成 膜过程中又回复到纤维素的结构,故称为 再生纤维素。


(4)聚醚酮 ①酚酞型聚醚酮(PEK-C)
酚酞型聚醚砜
酚酞型聚醚酮
由酚酞、碳酸钾与二氯二苯酮或二硝基二苯酮 在环丁砜溶液中220℃亲核缩聚制得。 在超滤和气体分离方面与PES-C类似。

②聚醚醚酮(PEEK)
氢醌与二氟二苯砜在二苯砜中280~300℃下亲核
缩聚制备。 是结晶性聚合物,不易找到合适溶剂制备不对称 膜。 磺化PEEK则是无定形聚合物,可用于制备离子 交换膜和纳滤膜。
由芳香二胺与1,3,5均苯三酰氯反应即可
制备交联网状聚酰胺。 FilmTech 的 Cadott首先实现了以聚砜超滤 膜为基膜,将芳香二胺的水溶液进行界面 缩聚,得到以酰胺为活性分离层的超薄复 合膜。 该类交联芳香聚酰胺膜用于反渗透脱盐率 可达99.5%,已广泛用于海水和苦咸水淡化 以及饮用水和超纯水的制备。
(2)聚丙烯PP
性能与PET类似,但可纺性稍差。 纤维比PET纤维(10μm)粗,一般为20μm. 聚丙烯网是常用的间隔网材料,用于卷式RO组件。 制备:PP室温无溶剂,无法用相分离法制备不对称膜, 可用热致相分离法。 可拉伸致孔,孔大小约0.02×0.2μm,膜厚度约25μm. 可作复合膜的底膜。
(4)乙基纤维素
再生纤维素
醋酸纤维素
由碱纤维素与乙基卤化物(工业上均用氯乙烷) 反应制得。 具有较高的气体透过特性和较高的气体透过选择 性,其中空纤维组件已用于空气中氮和氧的分离。

2、聚砜类

是一类耐温高强度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抗蠕变 性能,故自双酚A型聚砜(PSF)出现 后,即继 CA之后发展成为目前最重要、生产量最大的合成 膜材料。可用作微滤膜和超滤,更可用作复合膜 的底膜,用于RO和气体分离膜。
(1)再生纤维素
纤维素的相对分子量在50~200万,在溶解过程中 中降解,再生纤维素的相对分子量约在几万到几 十万。 传统的再生纤维素有铜氨纤维素和黄原酸纤维素, 是很好的透析材料,大量用于人工肾。

(2)硝酸纤维素 (CN)
再生纤维素
硝酸纤维素


纤维素重复单元葡萄糖残基上的三个OH基均可与无机酸 或有机酸生成酯。 纤维素硝化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硝化程度用含N量表 示,制膜用硝酸纤维素含N量在11.2%~12.2%,约相当于 两个烃基被硝酸硝化。 广泛用于透析用膜和微滤膜。为增强膜强度,一般与醋酸 纤维素混合使用,是通用的微滤膜材料。
3、聚酰胺类
(1)脂肪族聚酰胺 代表产品尼龙6和尼龙66,是生产最久的合成纤维。
尼龙6由已内酰胺在高温下开环聚合而得。 尼龙66由已二胺和已二酸缩聚制得。 尼龙6和尼龙66无纺布用于RO膜和气体分离支撑底 布 超细尼龙纤维的无纺布的平均孔径可达1μm以下, 可直接用于微滤。
(2)聚砜烷与丙炔反应制得三甲基硅丙炔, 在甲苯溶剂中以催化剂进行聚合可到PTMSP。 透气速率比PDMA高一个数量级。但其透气性会 因膜内吸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而降低。 用于渗透气化过程分离乙醇-水,优先透醇。

9、含氟聚合物
(1) 聚四氟乙烯(PTFE)
由四氟乙烯(CF2= CF2)在50℃加压(3.5MPa) 下自由基悬浮聚合得到。 特点:化学惰性,耐溶剂,憎水性很强,不易被 堵塞,极易清洗。 制备:拉伸法制微滤膜;无法制备不对称超滤用 膜。 在仪器、医药、生物制品等行业应用。
(2)聚偏氟乙烯(PVDF)

由偏氟乙烯(CH2= CF2)经悬浮聚合或乳液聚合 得到。 特点:疏水膜,耐温较高,可达138 ℃,不易堵 塞,易清洗; 缺点:膜的强度和耐压较差。 制备:可溶于非质子极性溶剂制备不对称超滤和 微滤膜(中空纤维和平板膜)。 PVDF微孔膜是用于膜蒸馏和膜吸收等的理想材 料。
(2)聚芳醚砜(PES)
双酚A型聚砜
聚芳醚砜


由双酚S(二羟基二苯砜)的二钾盐与二氯二苯 砜在环丁砜的溶液中亲核缩聚反应合成。
PES的耐温性良好,可在140℃下长期使用。是 目前首选的可耐蒸汽杀菌的超滤、微滤膜材料。
(3)酚酞型聚醚砜(PES-C)
双酚A型聚砜
酚酞型聚醚砜 由酚酞、碳酸钾与二氯二苯砜在环丁砜的溶液中220℃亲 核缩聚反应合成。 是我国自行开发的耐高温材料。PES-C的耐温性比PES又 有较大提高。用于制备超滤膜亲水性优于PSF, 在相同截 留分子量下其水通量比聚砜可增加50%。 磺化的PES-C(SPES-C)可用于均相离子交换膜、荷电 超滤膜和纳滤膜。


膜技术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膜技术用 于天然气的脱CO2和H2S;燃料乙醇生产中膜生物反应器连 续发酵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反应器生产效率15~80倍);乙 醇提取过程中渗透汽化的应用(可节能90%)等对保障我国 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膜法水处理将是缓解我国北方资源型缺水危机的重要技术。 膜技术是解决我国水质型缺水危机、提高饮用水水质的保障。 膜及集成技术可实现城市生活污水的完全回用。膜生物反应 器技术将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 膜技术是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除废水外,在废气治理领域 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膜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相关待业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 膜技术是国防建设的需要。野战供水问题。 目前我国用于海水淡化的反渗透膜材料研究基础薄弱,膜材 料基本依赖进口,难以降低膜法水处理成本,长远来讲也会 危及国家安全。

6、聚烯烃类
(1)聚乙烯PE


①低密度聚乙烯LDPE
乙烯高压聚合,不是线性聚合物,LDPE拉伸致孔的PE多 孔膜可用于微滤,熔融纺丝的纤维可压成无纺布。该无纺 布光滑有弹性,但强度和耐温性较差。 聚乙烯室温无溶剂, 可用热致相分离方法制备聚乙烯不 对称微滤膜。



②高密度聚乙烯HDPE
乙烯常压聚合,基本是线性聚合物,力学性能优于LDPE。 在接近熔点烧结可得到不同孔径规格的微滤用滤板或滤芯。 烧结PE多孔板或管也可用于分离膜的支撑材料。
(3)含氟聚酰亚胺
由全氟代异亚丙基4,4’-双苯二甲酸酐与双4-氨基 苯基全氟代异亚丙基先缩聚成酰胺酸,再亚胺化 制备。 含氟聚酰亚胺透气速率快,气体分离选择性高, 是有应用前景的气体分离膜材料。目前尚处于开 发阶段。

5、聚酯类

聚酯类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耐热、耐溶剂和 化学品的性能优良,广泛用于分离支撑增强材料。

(2)聚乙烯醇(PVA)
由聚乙烯酯水解得到。商品PVA的水解度有99% 和98%. 水溶性聚合物,可用作临时性的保护层。RO复合 膜的活性层非常薄,均涂有PVA保护层。 以二元醇交联的PVA是目前唯一获得实用的渗透 汽化膜。

(3)聚氯乙烯(PVC)
由氯乙烯经自由基引发悬乳聚合制备。 用作微滤膜材料。
(3)醋酸纤维素(CA,CTA)
再生纤维素
醋酸纤维素


由纤维素与乙酸酐-乙酸混合物(或乙酰氯)反应制备。 醋酸纤维素的酯化程度 一般以乙酸含量表示,二取代醋 酸纤维素含乙酸51.8%,三取代醋酸纤维素CTA含乙酸 61.85%,制膜用CA的乙酸含量为55%~58%,接近2.5个 羟基被取代。CTA乙酸含量为60%~61%. 醋酸纤维素是制备不对称反渗透膜的基本材料(一般是 CA和CTA的混合物)。也可制备卷式超滤和微滤组件。
由二氨基二苯砜与已二酰氯低温溶液缩聚或与已 二酸高温缩聚制备。 我国将其作为颇具特色的超滤膜和微滤膜材料。

(3)芳香族聚酰胺
由对苯二胺和对苯二酰氯低温缩聚而成。 是第二代RO膜用材料,只溶于硫酸,故一
般不用溶液制备。而用熔融纺中空丝的方 法制备均质薄壁中空纤维膜,主要用于反 渗透。
(4)RO用交联芳香聚酰胺

(3)聚4-甲基-1-戊烯(PMP)
由丙烯二聚得4-甲基-1-戊烯,再经过聚合得PMP。 特点:PMP有较高的气体透过速率 (仅次于硅橡 胶),而选择性远高于硅橡胶。 用途:可熔融纺丝成薄壁中空细丝(外径20μm), 用作氧氮分离。

7、乙烯类聚合物
(1)聚丙烯腈(PAN)
是四大合成纤维(涤纶、锦纶、维纶、腈纶)之 一,产量居第三位。 单体多从丙烯胺氧化。聚合反应在溶剂中以引发 剂或氧化还原体系催化剂聚合到聚丙烯腈溶液。 经滤过调节到浓度14%~20%,脱泡后可直接纺丝 或铸膜。 应用:用作渗透汽化膜的底膜。聚乙烯醇与PAN 底膜复合,其PV通量远大于分别采用这两种底膜 的复合膜。
(1)双酚A型聚砜(PSF)

由双酚A的二钾盐与二氯二苯砜在二甲亚砜的溶液中在 190℃下经亲核缩聚反应合成。 聚砜的不对称膜产量最大的是超滤膜。 聚砜的耐温性良好,可在80 ℃下长期使用。 聚砜是气体分离基本材料。最早实现工业规模气体分离的 Prism分离器,分离材料即为聚砜不对称中空纤维膜。 聚砜类材料经过磺化或经氯四基化和季胺化,即可得到带 负电或带正电的荷电膜。可用于制备纳滤膜或电渗析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