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手脑并用、动手实践

合集下载

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 …

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 …

2月周记
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教授周玉仁也说:“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安排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出示了红领巾、三角板、时钟、折扇,让学生看角、指角;再拿出圆形纸片,让学生折角、摸角;然后让学生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摆弄大小不等的角;又通过图钉转换成“点”,两个硬纸条转换成用直尺画成的连接点的两条线,角的要素跃然纸上;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义编成歌谣,“一个角有个尖,一个顶点两条边,认真想仔细看,角的特征记心间”,学生边舞边唱,主动投入,兴趣盎然。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充分地说明了数学动手实践能力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乐于动手实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活动为主线,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趣味性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重新从数学的视角审视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主动结合自己数学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这样设计活动。

(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做个调查,你能用多长时间把红领巾系好?生:不到1分钟。

生:半分钟生:大约20分钟师:我们来比一比,好吗?系好以后要自己看一看用了多长时间,可以吗?(二)探究新知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成绩?生:15秒生:10秒生:9秒师:这位同学太棒了,你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师;这里为什么用“秒”这个时间单位呢?生:因为“秒”比“分”要少。

生:因为用的时间很短.师:说的真好,计量最短的时间,常用“秒”这样的时间单位。

……以上的活动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师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用玩游戏的实践活动形式呈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

在这种情景中最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玩中求学,在学中求乐的氛围中想,做,说,获取新知。

二、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动手实践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新领域的过程,在探究中,学生的新奇,促使学生去触摸,去感受,去猜测,然后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论证,力求出现一个可能出现的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关键词】创设条件动手实践提高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

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我先让学生看一看有几个面?说说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引出棱后,让学生数数有几条棱,看看每组棱都有什么特点;最后,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引出顶点,数数有几个顶点。

这样层层推进,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方法,不但使学生真正感知了面、棱、和顶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教育家姆林斯基曾说:“在手和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那就是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创造的工具。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

引导动手操作 发展学生思维

引导动手操作 发展学生思维

引导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兰秀红“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手,手的发展又创造了人的大脑。

人手脑并用,才得以从事其他任何动物无法进行的复杂的工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将抽象化为具体。

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

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因此我们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来积极思维从而获得知识。

下面谈谈我对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认识:一、引导动手操作,发展形象思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想,只有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

”学生操作过程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法则,概念的学习仅通过有序的观察、直观的演示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亲手操作,让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在学习乘法的开始,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

从加法引出乘法,向学生说明学习乘法初步认识的重要性。

使学生初步建立乘法的概念。

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儿童在小学阶段,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外部事物以图像把握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手脑并用》(教案)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手脑并用》(教案)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标题:创意无限:手脑并用的探索之旅引言手脑并用,即双手与大脑的协同合作,是人类独特的能力之一。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通过有趣的活动培养他们的手脑协调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课将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手脑并用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手脑协调能力,体验创造的乐趣。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尝试。

同时,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锻炼手脑协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手脑并用技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手脑并用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和竞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珍惜双手和大脑的协同作用,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手脑并用技能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手脑并用活动的相关资料和视频;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富有创意的手脑并用活动方案。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本课的主题和目标;准备好参与活动的服装和鞋子;自备水壶等个人用品。

3.环境准备:选择一个宽敞明亮的室内或室外场地作为活动场所;确保场地的安全和整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手脑并用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手脑并用的概念和意义。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手脑并用吗?你们平时有哪些手脑并用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手做”活动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手做”活动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手做”活动的思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现代科学也证明:勤动巧用双手,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

儿童具有好动的天性,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动手做”的数学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双手的作用配合教学,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动者。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坚持运用“动手做”并进行教学反思,有了以下的一些体会:一、运用“动手做”,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用3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1/2、1/3和1/4,涂上颜色,并且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高兴地发现同样大的一张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不但认识了1/2、1/3和1/4,而且还为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作了铺垫。

又如: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对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之后,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定义,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画一幅图画,要求用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其他的几何形体来构图,同学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绘出了许多幅图画。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及美术联系起来,使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浓厚了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想象力。

二、运用“动手做”能有效促进外显的智力活动内化学生动手做,是一种外显的智力活动。

手是靠脑支配的,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将眼睛看到的东西,经过脑的分析,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再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会起到以动促思,手脑并用的良好效果。

三、运用“动手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技能上存在问题。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设计“动手做”的活动使学生进入求知的亢奋状态。

下面再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来说明,前些年教学,我首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看、摸,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行之,明也——浅谈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行之,明也——浅谈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学法指导行之,明也——浅谈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朱杉摘要: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认识图形、认识周长一类概念性知识,以及认识厘米和米、认识升和毫升一类感知类知识,均需要学生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才能将知识真正内化理解。

这些发现让我认识到,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学实验;动手操作;知识内化数学家欧拉说过:“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很多知识概念化、抽象化,不便于理解。

对于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小学生而言,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还需外界工具的介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我个人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认为数学实验活动,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积累经验、提升创新精神能力、理解内化知识。

一、将“兴趣”与“数学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上,学生们能否真正地学习,取决于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注意力集中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将会稳固且深入。

学生们注意力的集中,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情绪是否浓厚和高涨。

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习情绪高涨是能促进思维的活跃,提升创造性的。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实验是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及自由探索的绝佳体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完成学习活动。

例如,外出学习时,一位教师教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小区门外有一家文具商店,本节课的目的是对班级同学日常购买文具的种类进行调查,学生们在教师发放的学习单上写下自己经常购买的文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统计出本组同学日常购买的文具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及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及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及意义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小学数学自身教学的实际需要。

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作用一、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数学概念普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需要依靠大量的具体实例,总结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内容丰富的图形、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数学新概念。

在教授数学概念时,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给学生足够的体验过程的时间。

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观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个阶段,操作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需要教师提供适量的操作活动,以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感受。

当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者能够达到从“形象”到“半具象”到“抽象”,从而形成概念。

学生在自主观察、操作和合作探索中,逐渐接近概念、理解概念。

动手操作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二、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教师不仅要做好引导工作,而且又要做到不包办代替。

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操作切不可由教师完成。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在方格图上数一数,再填写好表格,然后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接下来就要求学生用剪刀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硬纸板进行探究,让学生动手剪剪拼拼,再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拼出来的长方形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着怎样的联系?由于学生经历了这个操作的过程,另外还能直观地观察,所以很容易看出:长方形的长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其实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找规律的内容。

找规律,重点在于“找”,“找”才是学生学习的着力点。

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数学体验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

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对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如,我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布置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萝卜和一把刀上课时用,当我和同学们把萝卜和刀一起带进课堂时,同学们感到莫名其妙,老师让我们准备这些东西到底是想干什么?同学们感到非常纳闷。

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切萝卜,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切萝卜,第一刀切出了一个面,然后垂直这个面又切出第二刀,切出一个边,然后垂直这两个面又切出第三刀,切出一个带尖的顶,这时同学们才明白带萝卜和刀的用处,个个精心非常集中,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此时,我抓住了“火候”,因势利导地启发说:“同学们一刀切出了一个面,两刀切出了棱,三刀切出了个顶,若是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切下去又会怎样呢?”“同学们注意,是用刀垂直于各个面切下去的,看谁切得快!”这时,同学们既激动又兴奋。

这样有趣的数学情境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兴奋状态,当学生按着要求用刀垂直各个面切到第六刀时,一个具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长方体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时同学们根据自己动手切出的长方体形状萝卜,自己就能总结归纳出长方体形状萝卜,自己就能总结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有效性论文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有效性论文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

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纵观现在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也是教师们越来越认同的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那么如何提高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已的看法:一、精心设计,促进操作的有效性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操作环节:1、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在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测量后得到这样的结论,第一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第二组不等底等高的。

然后让学生对第一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大胆猜想:这圆锥的体积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的几分之几?这里给予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大胆猜想的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圆锥、黄沙)进行分组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几次可以装满?再让学生思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不是所有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学生用第二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进行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通过有效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也在有效动手探究中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情境,促进操作的有效性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知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重要环节。

成功的数学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标签:数学教学;动手操作;作用动手操作是指学生为了研究某一问题而展开的自主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变抽象为直观,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当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轴对称的知识展开想象,鼓励他们自己设计、折纸并剪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他们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決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拉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学具,变换出一系列等底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拉一拉,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很容易变形。

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加一根木条,再拉却怎么也拉不动了。

学生感到很神奇,体会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的特征。

同时又观察到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底不变,周长不变,高却变了,面积变了。

但教师并不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进而理解知识。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真正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动手操作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

数学课上也要让学生多多的动手实践

数学课上也要让学生多多的动手实践

数学课上也要让学生多多的动手实践数学学科是一门可操作性强的学科,因此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对学好数学意义重大。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且手脑并用,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激活数学兴趣,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兴趣:激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一、情境创设,激活动手实践的兴趣。

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情境,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动手实践的兴趣。

如教学“怎样滚才得远?”一课时,我播放了:伐木工人运用斜坡运送木料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木料滚出的远近。

猜测木料滚的远近与斜坡的坡度大小的关系,在学生猜出各种不同答案的情况下,教师激励学生可以自己试着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结论,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引领参与,提高动手实践的兴趣。

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人人参与实践、个个动手操作,能调动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提出问题:“我将36根小棒分给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九分之三。

同学们想想看,这样的分法合理吗?谁分多了?谁分少了?”学生们马上进行探究,人人参与到实践的活动中去,最后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动手实践的兴趣。

三、强化合作,提升动手实践的兴趣。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学生学会个人学习,还要学会合作学习,因为有些实践活动是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

如我在教“角的认识”时,除了设计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外,还设计一些需要互相合作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去完成,从而使他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篇•经验交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指导中,不应单纯依赖语言的讲授,还应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完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进而切实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实现认知情感的全面发展。

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一些教师虽然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引入了实践操作环节,但是学生的参与更多是形式化的,难以从情感层面实现与知识的互动,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课程目标的落实。

针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设计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一、优化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动手操作过程与知识呈现过程的契合性,并通过构建开放、生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操作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例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摆小棒的方式,为学生设置摆一摆、捆一捆、说一说、看一看等多种感知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计数单位“十”,并理解10个1就是1个10,为认识11-20奠定基础;接下来,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捆小棒,引导学生进行摆放、计算,即拿出一捆小棒,又拿1根,要求学生摆一摆、数一数,这样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完成了对抽象数字的直观理解。

二、引导合作学习,优化学生动手操作过程新课程改革改革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教师在指导中应善于发挥合作优势,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的环境中交换意见,不断改善动手操作的过程,提高探索实践效果。

例如在“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及直尺、米尺、软尺等测量工具,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测量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合作,教师巡视监督,对各组的操作过程进行点拨,并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果,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摘要: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生动手操作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

学生如果不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就很难达到对前人总结的知识经验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即学习是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的过程。

通过操作使学生的各种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体验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1、选择小学生认知建构的平衡点,指导动手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

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小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

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例如,认识正方形,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他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教师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

《手脑并用》(教案)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手脑并用》(教案)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手脑并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学生能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兴趣和热爱。

4.让学生体验到手脑并用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手脑潜能是无限的。

二、教学重难点:1.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2.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手脑并用,提高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

2.各种图形模具和拼图。

3.各种文具用品。

4.相关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手脑并用,引入本课主题。

2.观察能力训练: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图片中隐藏的东西,如隐藏的动物、数字、字母等。

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3.动手能力训练:让学生用橡皮泥等材料,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图形模具,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

学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各种独特的形状。

同时,学生也可以用这些图形模具来拼图,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4.空间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用塑料泡沫等材料,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

学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各种独特的形状。

同时,学生也可以用这些立体形状来搭建模型,锻炼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

5.创新意识训练:给学生一些活动材料,如纸杯、纸盒、吸管等,让学生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一些有趣的物品,如小机器人、纸箱屋、吸管桥等。

学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各种独特的物品。

同时,学生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制作出更复杂的物品。

6.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欣赏。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建议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创新和实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手脑并用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手脑潜能是无限的。

在情景教学中坚持手脑并用,促进手脑发展

在情景教学中坚持手脑并用,促进手脑发展

生 提 供 足 够 多 的机 会 展 示 自己 ,尽 可 能 多 地 给 学 生 提供 交 流 反 馈 的机 会 。 我 有 意 识 地 安 排 学 生 通 过 同桌 合 作 、 小 组 合 作 等 形 式 开 展 教 学 活 动 。在 合 作 活动 中 让 学 生 的 思 想 得 到 充 分 交 流.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 、 甚 至记 录 的 争 论 , 进行互 相帮助 、 互相 学习 . 学会 倾 听 别 人 的想 法 , 在合作 中学生动 手 、 动 口又

年级学生 来说 . 学 起 来 确 实 有 很 多 困难 。 例 如 , 数 的 认 识 教 学 , 对学生 来说十分抽象 , 也很枯燥 , 我 让 学 生 用 学 具 盒 里 的
小棒 、 圆片等在桌上反复 摆弄 、 操作, 在 摆 弄 过 程 中让 数 与 物 建立 对 应 关 系 , 把 抽 象 的数 字 具 体 化 、 形象 化 , 通 过 摆 弄 反 复 刺激 . 在头 脑中形成表象 , 强化 成数与物 的一一对 应关系 , 从
课 堂 上 学 生 与 学 生 之 间 的交 流 与合 作 ,是 体 现 学 生 为 主 的一 个 重 要 标 志 .也 是 形 成 信 息 交 流 和反 馈 的 新 颖 课 堂 教 学 结 构 的重 要 活 动 方 式 。 由 于班 级 授 课 制 受 到 时 间 与 人 数 的 制 约.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 、 学 生 与学 生 之 间 的 交 流 得 不 到 充 分 保 证。 课 堂 上 常 常会 有被 遗 忘 和冷 落 的角 落 。 为 了尽 可 能 地 给 学
2 o 1 4 年 第 8 3 期考 试 / l F F n l
在 情 景 教 学 中坚 持 手 脑 并 用 , 促 进 手 脑 发 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思考课题方案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思考课题方案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专题研究计划第九小学数学教研组一、研究背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可以说,加强实践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从很多国家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去通过操作学具(如奎逊耐彩色棒、钉子板等)学习数学的实践来看,加强实践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更注重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

新课标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摆小棒、分图片来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用搭积木、剪贴等方式,理解立体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有收集数据、进行摸球游戏等。

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被一线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之中所采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二、关键词的界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习兴趣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习兴趣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习兴趣【摘要】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倡手脑并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让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乐于实践,善于实践,获得经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动手操作;思维;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思维和理解以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知识,其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认识倍以后,我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将动手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的建立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学模型。

操作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变“学了做”为“做中学”,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丰富学生表象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主题活动二:手脑并用》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主题活动二:手脑并用》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主题活动二:手脑并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主题活动二:手脑并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用纸折叠出各种形状、用剪刀剪出美丽的图案等。

这些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制作、折叠、剪切等活动能够完成。

但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活动可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手脑并用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老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手脑并用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完成制作、折叠、剪切等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活动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法: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活动。

3.讨论法:学生在完成活动后,老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主题活动二:手脑并用》。

2.教具:废旧物品、纸张、剪刀、胶水等。

3.课件: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手脑并用的重要性。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可以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用纸折叠出各种形状、用剪刀剪出美丽的图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中的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扬中市永胜中心小学 212217 相红珍
摘要: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

他提出教学中要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一、“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动手活动的时机。

二、“动手实践” 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和学合一。

三、“动手实践”要做到“因人而异”。

关键词: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小学数学,特别是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从而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动手活动的时机
“动手实践”不是教学过程中的必需环节,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中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而应该认真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何而
动”、“何时而动”。

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项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对此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具体情境:小明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课堂教学中,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立即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大多数学生并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这一原理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然而任课教师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用实物(小棒或绳子)对上述结论进行检验,这种时机、这种动手操作就有些太形式化了。

这种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知识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动手实践的时机,在知识的生长点、学生思维的发展处组织动手实践,以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实践” 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和学合一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

为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同时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在讲完课堂知识后,就趁热打铁,在全班开展小制作活动,利用实践课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准备材料、加工,一直到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

结果,学生忙得热火朝天,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讲台上时,激动得手舞足蹈,我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无比自豪。

要使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
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动手实践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教学中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把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到做和学的合一。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并非一瞬间的事情,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例如,六年级上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你们也能利用手头的材料,搭出一个长方体框架吗?
(每4人一个小组,每组桌子上有近20根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其中有一些小棒的长度相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搭建。


师:哪个小组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学生交流)
师:能谈谈体会吗?
生:我们觉得相同方向的小棒的长度必须相等……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搭建不出长方体?
生:我们,因为我们的材料里面有一组只有三根小棒的长度相同,找不出第四根了……
师:我们把方向相同的小棒看作一组,每组应是几根呢?这四根小棒一定要……为什么?
……
由动手实践形成的感性经验构成了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但如果始终停留于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识结构的重组,就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因此,教学中必须把动手实践与动脑结合起来,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或进行类比、猜想等。

如果学生的动手实践只是简单地执行教师的任务,只是一种对书本的模仿与复制,只需要手的运动而无大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就会大大降低。

动手实践,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与思维坡度,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

三、“动手实践”要做到“因人而异”
动手实践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决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动手实践内容,以及相应的操作材料,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因为刚开始面临问题,并不知道选择何种解题策略,即使想“动手实践”也常苦于不知道怎么做,所以需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指导,以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其次,作为低年级的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情境,用形象直观的声音、图画、文字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活动
中去,尽可能地动眼、动耳、动手,用心体验、用心感受。

再次,教学中也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让学生找角、折角、摸角、摆角、画角,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如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中高年级则应重在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让学生觉得动手实践的必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其次,实践材料的设计与呈现要体现多样化与开放性,为学生创设选择、处理、组合、分析的机会,拓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例如,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合理猜想
(课始,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
师: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它们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交流)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演示说明)圆的周长是指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学生取出自备圆形物体,摸一摸稳中有各自的周长)
师: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大胆猜想。

(二)分组测量实验验证
两个层次:
1.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

小组分工,自行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组织交流:
(1)你们发现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2)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周长与它有关系?
2.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小组探索验证。

(学生使出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四个圆、直尺、线绳和计算器)
……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往往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教师在课堂
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职业技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