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手脑并用、动手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中的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扬中市永胜中心小学 212217 相红珍

摘要: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他提出教学中要手脑并用,注重实践。一、“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动手活动的时机。二、“动手实践” 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和学合一。

三、“动手实践”要做到“因人而异”。

关键词: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小学数学,特别是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从而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动手活动的时机

“动手实践”不是教学过程中的必需环节,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中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而应该认真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何而

动”、“何时而动”。

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项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对此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具体情境:小明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课堂教学中,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立即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大多数学生并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这一原理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然而任课教师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用实物(小棒或绳子)对上述结论进行检验,这种时机、这种动手操作就有些太形式化了。这种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知识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动手实践的时机,在知识的生长点、学生思维的发展处组织动手实践,以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实践” 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和学合一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为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同时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在讲完课堂知识后,就趁热打铁,在全班开展小制作活动,利用实践课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准备材料、加工,一直到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结果,学生忙得热火朝天,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讲台上时,激动得手舞足蹈,我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无比自豪。要使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

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动手实践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教学中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把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到做和学的合一。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并非一瞬间的事情,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例如,六年级上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你们也能利用手头的材料,搭出一个长方体框架吗?

(每4人一个小组,每组桌子上有近20根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其中有一些小棒的长度相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搭建。)

师:哪个小组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学生交流)

师:能谈谈体会吗?

生:我们觉得相同方向的小棒的长度必须相等……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搭建不出长方体?

生:我们,因为我们的材料里面有一组只有三根小棒的长度相同,找不出第四根了……

师:我们把方向相同的小棒看作一组,每组应是几根呢?这四根小棒一定要……为什么?

……

由动手实践形成的感性经验构成了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但如果始终停留于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识结构的重组,就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学中必须把动手实践与动脑结合起来,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或进行类比、猜想等。如果学生的动手实践只是简单地执行教师的任务,只是一种对书本的模仿与复制,只需要手的运动而无大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就会大大降低。动手实践,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与思维坡度,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

三、“动手实践”要做到“因人而异”

动手实践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决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动手实践内容,以及相应的操作材料,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因为刚开始面临问题,并不知道选择何种解题策略,即使想“动手实践”也常苦于不知道怎么做,所以需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指导,以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其次,作为低年级的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情境,用形象直观的声音、图画、文字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活动

中去,尽可能地动眼、动耳、动手,用心体验、用心感受。再次,教学中也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让学生找角、折角、摸角、摆角、画角,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如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中高年级则应重在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让学生觉得动手实践的必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其次,实践材料的设计与呈现要体现多样化与开放性,为学生创设选择、处理、组合、分析的机会,拓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例如,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合理猜想

(课始,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

师: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它们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交流)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