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教育信息处理

教育信息处理

:: ::第一章教育信息概述第一节有关信息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教育信息的特点第三节教育信息的数量化第四节教育信息的结构形式第五节教育信息处理的对象第六节教育信息处理的方法第七节教育信息处理的数学方法章节练习第二章教育信息熵第一节熵的概述第二节相对熵和冗余度第三节熵函数的展开第四节测试问题的信息量第五节教育过程的信息量分析第六节教育中质的数据信息量分析第七节CAI课件中的信息熵章节练习第三章教材分析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教材结构化的方法第三节利用图表示系统结构第四节以ISM法分析教材结构第五节ISM分析实例第六节目标矩阵章节练习第四章教学分析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逐语分析第三节分类分析第四节时序分析第五节S-T分析章节练习第五章测试与测试理论第一节测试的意义和分类第二节测试数据的统计测度第三节测试数据应该具有的特性第四节测试数据的交换第五节项目反应理论基础第六节项目反应理论与计算机章节练习第六章学生集团应答分析第一节应答分析系统第二节应答分析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三节集团应答曲线第四节集团应答曲线群章节练习第七章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第一节概述第二节S-P分析第三节S-P表的应用第四节IRS分析第五节IRS图的应用章节练习第八章多元分析的基本原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回归分析第三节主成份分析第四节聚类分析第五节判别分析章节练习第九章生理信息与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第二节GSR的意义第三节GSR与集团教学第四节不同学科的GSR反应第五节教学过程中的GSR反应章节练习第六章>>第一节应答分析系统帮助1. 应答分析系统的构成和教育特性?6.1.1 应答分析系统的构成6.1.2 应答分析系统的教育特性应答分析系统6.1.1应答分析系统的构成为了对学生的集团应答进行分析,首先应收集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对给定课题的应答数据。

各种应答分析、各种应答特性是基于这些数据有效处理得到的。

应答分析系统是一种用于对学生的应答数据进行定量的、实时的收集、处理的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处理09730

教育信息处理09730

第四章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逐语记录
分类分析
第四节
第五节时序列分析S-TFra bibliotek析第六节
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型
第五章
学习要点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学过程中,对学 生集团应答情况的分析,可用于教学的形成评价、可用于学生 特性的分析、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控制。 学生集团应答分析是指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学生集团的 全班学生对教师给予课题的应答分析。时间特性及其分析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学生集团应答分析,首先应收集学生的应答反应 数据。本章,首先介绍应答分析系统,随后讨论如何对应答分 析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集团应答曲线是针对某一学习课题(问 题)的集团应答反应。一节课的教学会涉及多个课题的学习,因 此,在集团应答曲线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对集团应答曲线群及 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进行深入地讨论。
第一章
第一节
教学内容
信息与信息科学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信息科学
教育信息与系统
第四节
教育信息处理方法体系
第二章
学习要点
教育是一种信息系统。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的传 递和信息的处理过程。有关教育系统的研究,其实质 是教育系统中的信息、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研究。 信息理论中,信息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概念。 同样,教育系统中,信息量的计算,信息熵的计算, 对教育系统的分析、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章在对信息熵与熵技术全面介绍的基础上,讨 论信息熵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一些信息熵在教学中 应用实例的介绍,我们将对如何利用熵技术处理教育 信息、分析教育过程有进一步的理解。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01040123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名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2.英文名称:Apl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4.学分:3 学时 515.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6.先修课程:无7.考核形式:闭卷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概念并理解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关系;2.理解IITIC的发展历程、内涵与实质;3.了解IITIC的误区及其正确的实施途径与方法;4.巩固并了解IITIC的学科理论基础;5.掌握IITIC教学环境的创设方法、ISD方法、资源设计与开发方法;6.理解IITIC的常用模式,并在相关案例学习基础上应用相应的模式开展教学;7.掌握IITIC的评价方法;8.了解AI的发展及其对IITIC的深化与丰富;三、参考教材与书目1、何克抗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出版).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张景中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出版).3、陆宏、孙月圣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5出版).4、闫寒冰著,《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01出版).5、叶良文、孙立文、徐世德著,《新课程新整合新探索: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2出版).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并理解信息技术的核心;2.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规定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造;3.理解教育信息的概念,并理解其基本特征与相关内容;4.理解信息技术对课程和教学带来的影响;5.理解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并在了解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举措基础上厘清IITIC的发展脉络与前景;【教学重点】1.信息技术的概念;2.信息技术的核心;3.教育信息的概念、基本特征与相关内容;4.教育信息化的重点。

《教育信息处理》课件

《教育信息处理》课件
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处理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个性化,为教育领域的 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02
教育信息处理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是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通过分类、聚类、关联规则 等方法,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在教育信息处理中,数据挖掘技术可用于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和反馈,以了 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优化教学策略。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指处理海量数据的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
在教育信息处理中,大数据技术可用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教育数据,包括学生成绩、学习行 为、反馈意见等。
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用于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和评估教学效果,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 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03
教育信息处理的应用
在线教育
01
02
03
在线课程
利用教育信息处理技术, 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 化为在线课程,学生可以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远程教育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可以 实现远程教育,打破地域 限制,使教育资源得以共 享。
个性化学习
在线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 学习情况、兴趣和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资源共享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缩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 差距。
解决方案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 制。
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提升
信息素养不足
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
培训与支持
提供教师和学生必要的信息素养培训和支持,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

第二章 教育信息处理

第二章 教育信息处理
媒体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媒体的基础理论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媒体的传播学基础


第二节
第三节
媒体的心理学基础
媒体的美学基础
第一节 媒体的传播学基础


传播的概念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
媒体使用的符号
媒体的本质观
返回
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 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对于这个定义,应从以下 四方面来理解: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 载信息。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信息论中,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 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这一定义说明,作为表 征某种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信息,它的存在是 客观的、绝对的,但是,它对所提供的能消除观 察者不确定的数量和价值的大小,又必然与观察 者本身的知识背景和立场有密关系。这又说明信 息的主观性与相对性。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具 有不同的信息量,对不同的人能起截然不同的作 用。由此可见,信息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它的 客观性、绝对性;另一方面是它的主观性、相对 性。




再认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仍能 识别出来。 回忆是指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能够重 新在脑中出现映象的过程。再认和回忆都是记忆 的信息提取的形式,只是再认比回忆简单。一般 来说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就一定能 再认。

遗忘是指对已感知过 的事物再提取时失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 斯曾对遗忘现象作了 系统的研究,并画出 了一条曲线来说明遗 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 慢的。右图就是艾宾 浩斯遗忘曲线 。

教育信息处理

教育信息处理

• 变换与反变换:能量变换,编码与译码,调制 与解调
• 信道,按传输媒介可分为:
• 有线信道〔如架空明线和光导纤维〕
• 无线信道〔如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和卫星中继 信道〕
• 通信就是用传递信息来消除收信者对某事 情状态的不确定性。
• 对通信系统的根本要求:
• 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速率越大越好,即通 信的有效性问题;
• 韦氏字典:“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 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 信息论的主要奠基人香农将信息定义为熵 的减少,即信息可以消除人们对事物认识 的不确定性,并将消除不确定程度的多少 作为信息量的量度。
2、数据和知识
• 数据是信息的素材。
• 知识是一种信息:某种可利用的形式, 高度组织化后的可记忆的信息。
• 数据以“How much,How many, Which,Yes/No〞所表现,信息以 “What,When,Where,Who〞所表 示,知识那么以“How,Why〞的形式 所记忆。
3、信息的特点
• 1〕没有大小 • 2〕没有重量 • 3〕容易复制
4、信息的类型
• 吉尔福特:视觉-图形的信息,符号的信息,语义的信 息,行为的信息
一、有关信息的根本概念
• 1、信息的含义 • 2、数据与知识 • 3、信息的特点 • 4、信息的类型 • 5、信息的储存、传递、检索、加工及转

1、信息的含义
• 信息就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大局部内容, 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信息是本质,而消息 是形式。
• 信息就是信号:信号=信息+运载体
• 牛津字典:“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 闻和知识。〞
• 信息的检索有三个方面的要求:迅速、 准确、全面〔即将所需信息不遗漏地找 出〕。

第一章教育信息处理讲解

第一章教育信息处理讲解
教育信息处理
第一章 教育信息概述
第一节 有关信息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教育信息的特点 第三节 教育信息的数量化 第四节 教育信息的结构形式 第五节 教育信息处理的对象 第六节 教育信息处理的方法 第七节 教育信息处理的数学方法
第一节 有关信息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信息
简单地讲,通过信息,可以告诉 我们某件事情,可以使我们增加一定 的知识。 英语中的信息是“information”,表示 信息可以让受者产生某种形式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让受者从认识上的不完 全、不理解、不确定变为完全、理解 和确定。
第二节 教育信息的特点
教育系统主要研究人的内部,或人与 人之间所发生的信息。教育系统的这 些特点,为教育系统的分析,为教育 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它也决定了教育信息的基本特点。
教育信息的基本特点
1.2.1 量度水平低 教育过程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学习成绩,学生
身高、体重等量度水平较高,处理也较为容易。 然而,教育过程中的许多信息,例如学习课程、 教学方法等,大多量度水平较低,处理较为困难。 此外,例如,对问题的反应、学习的爱好等,多 是一些反映个人的思想、意志的信息,它与个人 的思想模式、思维特点、认知水平有关,对于这 些信息的描述、处理十分困难。
信息论的奠基者香农(C.E.Shannon)对信息下了如下定义。
香农将信息定义为熵的减少,即信息可以消 除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并将消除ຫໍສະໝຸດ 确定程度的多少作为信息量的量度。
天气预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信息的价值因人而异。 所谓有用的信息,因人而异。
例如,“公司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超大 规模…”这样的信息, 对计算机专业人员是有用的信息, 但对其他的一般人员可能就没有意义。

教育信息处理16

教育信息处理16
第一节来自概述一、什么是教学分析
所谓分析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系统的分解, 明确构成该事物、系统的成分、要素或侧面。 教学分析则是通过对教学(教学过程)的分解, 明确构成教学、或使教学成立的各种成分,要素, 侧面,以对教学系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理解和 评价。
教学分析是一种以一定的方法,寻求教学中
的诸要素,明确要素间的各种关系,明确教学的
逐语记录是一种用于以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
的教学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将教学中的语言
记录变换成代码教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
过程中的数据处理。
具体的变换方法如下所示。
例如,文本记录为:“检索单词的前面冠以表示单 词类别的代码,单词后面用斜杠区分”。
基于上表的分类,变换后的代码教学数据为: D检索/M单词/H前面/D冠以/D表示/M单词/ M类别/M代码/M单词/H后面/D用/M斜杠/D区 分/ 在代码教学信息中,为区别教师、学生的发言,应 在教师发言前冠以T,学生发言前冠以学生名,并以括号 学生名(如:李洪)表示。
整体结构形式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 分析,得到某种知识和信息,并通过这种知识和 信息来完善教学、完善教材开发的诸项活动。
二、教学分析方法
根据如何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有关信 息变换为教学分析有关数据的方法不同,教学分析
方法主要有:
1、逐语记录法
2、分类分析法
3、时序列分析法
第二节
逐语记录
本章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教学分析。
2、了解如何运用逐语分析法进行教学分析。
3、了解如何运用分类分析法进行教学分析。
4、了解如何运用时序列分析法进行教学分析。 5、了解如何运用S-T分析法进行教学分析。 6、了解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型

教育信息处理[1]

教育信息处理[1]

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将使学生: 1. 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 2. 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对象和实践领域; 3. 熟悉教育信息处理中信息量的特点和在实践应用中的功能; 4. 熟悉教材结构化的分析方法与ISM法的应用; 5. 知道教学分析的分类分析、时序列分析、S-T分析; 6. 熟悉测试仪测试理论的项目反应理论、自适应测验; 7. 熟悉学生集团应答分析系统和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8. 熟悉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中的S-P表分析、ISR分析; 9. 熟悉多元统计的基本原理; 10. 知道生理信息与教学过程。
教育数据中,有些涉及较大的范围,例如一个学校,其数据 量较大,样本数据较多,可有效地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 处理。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仅涉及一个班,由于样本 较少,它给数据的统计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注重个体数据的分析 教育过程中,往往还要注重某些学生个体的分析,分析某个学 生的个体特性,分析某个学生个体在集团教学中的位置。教育 改革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学生个体数据的分析, 可为个性化学习提供重要的信息,可实现有效的个别指导。
1.6.1 教育信息处理应解决的问题
1.教育信息的表示 教育信息处理是以教育信息作为处理对象的。教育系统 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信息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对于这 样的信息如何去表示,如何去编码,是教育信息分析、处理 应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2.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应适用于教育信息的特点和要求。所谓处理是指 对给定的信息所进行的某种运算、变换和逻辑的分析。对于 信息施加的各种运算、变换、分析,不应给教育现象产生任 何矛盾。
1.3.2
数量化的尺度
教育数据中,有些涉及较大的范围,例如一个学校,其数据 量较大,样本数据较多,可有效地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 处理。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仅涉及一个班,由于样本 较少,它给数据的统计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 2.序数尺度(ordinal scale) 3.距离尺度(interval scale,equal unit scale) 4.比例尺度(ratio scale)

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

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

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为了适应这个数字时代的需求,各个教育机构纷纷加入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行列中来。

为了保证信息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了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

一、课程目标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首先明确了课程的目标。

信息课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能够在信息时代中具备竞争力。

二、知识体系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要求。

传统的信息课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但是,现在的信息课教学已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实践环节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好。

因此,教学大纲要求在课程中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评价方式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有一定的要求。

传统的信息课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但是,现在的信息课评价方式已经逐渐转变为以综合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项目评价、作品展示等方式,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师要求信息课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ISM算法-课程设计

ISM算法-课程设计

《教育信息处理》课程设计进度表一、目的与任务教育信息处理课程设计是教育信息处理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

其基本目的是:(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信息科学技术和数理科学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系统化。

(2)学习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育信息处理的一般设计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教材结构化的分析方法与ISM法的应用;2、知道教学分析的分类分析、时序列分析、S-T分析;、3、熟悉学生集团应答分析系统和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4、熟悉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中的S-P表分析、ISR分析;三、课程设计内容ISM方法算法设计;四、具体内容和要求:1、ISM方法算法设计要求使用计算机模拟出整个过程,分析的教材内容可以任选。

2、计算机编程语言可以任选,每个人独立完成此次课设。

五、时间安排《教育信息处理》课程设计安排在2010年8月30日至2010年9月10日进行,时间2周。

计划(1)、总体设计:2天;(2)、详细代码设计与代码编写:5天;(3)、调试:2天;(4)、评审:1天。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教育信息处理》课程设计安排表时间:2011年8月29日~9月9日班级:教技10801/10802地点:计科院2号机房指导老师:杨强陆峰注:上午8:00—11:00,下午14:00—17:00.六、成绩考核与评定1.考核内容由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所完成任务质量和评审结果进行综合考核。

具体评定标准如下:1)考勤与遵守纪律情况 20%2)完成的作品评价 80%2.成绩评定依据上述考核内容,最后采用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五级记分制评定学生课程设计成绩。

备注:本次课设必须严格考勤,请指导老师详细记载学生每天的考勤情况。

在总评成绩中将会扣除考勤分。

教育信息处理实验指导书(1)

教育信息处理实验指导书(1)

《教育信息处理》实验指导书教育系2010年3月前言《教育信息处理》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适应教育发展、改革和人才需求的需要。

通过SPSS软件的熟练使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教育中所出现的各种信息(数据)处理与信息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理论跟实践结合的一个桥梁。

因此要求通过SPSS软件的熟练使用,学生能够将给出的数据录入成SPSS的数据文件,并能对数据文件进行基本的编辑、整理后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和简单的统计图的绘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刻地把握这些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以下一些实验项目:一、数据文件的处理(验证性实验)通过本实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熟悉SPSS的数据编辑窗口,掌握变量的定义、处理,数据的输入和编辑,以及数据文件的拆分与合并等基本操作。

二、数据清理与基本统计分析(验证性实验)通过本实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SPSS中如何进行数据清理;如何进行计算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百分数、频数等的基本操作。

三、统计图的绘制(验证性实验)通过本实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绘制教育领域中常见统计图的基本过程。

四、统计报表的生成(综合性实验)此实验为选做实验,主要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熟悉统计报表生成的各种方法。

本指导书是要求学生对SPSS软件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识的前提下,对SPSS软件的一些最基本的功能进行熟练的操作,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指导书适用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选修。

实验一数据文件的处理一、实验学时:6学时二、实验类型:验证性三、开出要求:必修四、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熟悉SPSS的数据编辑窗口,掌握变量的定义、处理,数据的输入和编辑,以及数据文件的拆分与合并等基本操作。

五、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及实验组织运行要求:(1)实验内容(一)SPSS软件概述1.启动SPSSSPSS安装完毕后,系统会自动在Windows菜单中创建快捷方式。

教育信息处理教学大纲

教育信息处理教学大纲

《教育信息处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80401011004总学时数:60学时学分:3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教育信息处理》是教育硕士教育技术方向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是以信息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通过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系统全面了解掌握教育信息概念、教育信息熵、教材信息分析、教学过程信息分析、测试与测试理论、学生集团应答分析、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多元分析的基本原理、生理信息与教学过程等系统知识。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绪论学科生长点的思考。

(1单元课时)一、关于科学二、关于教育学三、关于教育科学四、关于教育信息处理教育信息科学之发展。

(1单元课时)一、信息社会与教育二、教育信息化三、教育技术的发展四、教育信息科学的研究第一章、教育信息概述。

(1单元课时)第一节、有关信息的基本概念一、信息概念二、数据与知识三、信息的特点四、信息科学第二节、相关学科中教育信息的研究一、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二、信息冗余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三、心理学中意识状态的调控四、教育传播学第三节、教育信息及其数量化一、教育信息的特点二、教育信息数量化的尺度三、尺度值及其处理方法第四节、教育信息的结构形式一、矩阵二、时间序列三、图第五节、教育信息处理的对象一、有关测试的教育信息二、教学过程的教育信息三、有关学习目标和教材分析的教育信息四、有关传递过程的教育信息五、有关学习环境的教育信息第六节、教育信息处理的方法一、教育信息的表示二、教育信息处理方法三、教育信息的有效性第七节、教育信息处理的数学方法第二章、教育信息熵。

(4单元课时)第一节、信息熵一、信息量的表示二、信息熵三、熵的意义四、信息熵的基本性质第二节、相对熵与冗余度第三节、熵函数的展开一、联合熵二、条件熵与互信息量第四节、熵模型一、最大熵原理二、熵模型的方法三、指数分布四、正则分布第五节、测试问题的信息量一、测试问题信息熵的计算二、等价预选项数三、对不确定程度的判断第六节、教学过程的信息量分析一、分类系统二、类别总数与熵三、不同学科类别频度分布的比较第七节、教育中质的数据信息量分析一、交叉表二、互信息量第八节、CAI课件中的信息熵一、多重选择问题的信息熵二、课件评价三、学习状态的描述课程实验研究:微格教学课例信息熵实验研究第三章、教材分析。

信息处理技术教学大纲

信息处理技术教学大纲

信息处理技术教学大纲第一节:引言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本教学大纲旨在全面介绍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第二节:课程目标1. 理解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等。

3. 熟练运用各类信息处理软件,包括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等。

4. 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化水平。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第三节:课程内容1. 信息处理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原理-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信息处理软件应用- 办公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 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如Adobe Photoshop- 多媒体制作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如Adobe Premiere Pro3. 信息处理技术实践- 设计和实施信息处理方案- 解决实际信息处理问题- 制定信息处理策略和标准4. 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案例研究- 分析相关信息处理技术案例- 探讨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结信息处理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情况第四节: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研讨互动,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和讲座,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场景,加深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节:评价方式1. 学期末考试2. 课堂表现3. 作业和实践报告4. 课程项目成果展示第六节:教学要求1. 学生要认真学习课程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教育信息处理》

《教育信息处理》

来定义信息量。这是一种以2为底的对数,其单
位为字位(bit)。若对数是以e或10为底,H的单
位为nit或bit。
精品ppt
• 例2 设某一系统中包含有n个事件,每一事件产
生的概率都是
,此时的信息量为:
这是一种等概率事件的系统。对该式予以扩 展,设某一事件产生的概率为p,则信息量由下式 定义:
(2-2) 式中的负号是由1/p所产生的,它使H的计算结果 为正数。
精品ppt
“天有不测风云”和“天气可以预报”有矛盾吗?
精品ppt
“天有不测风云”指的是随机现象一次实现的偶然 性.
“天气可以预报”指的是研究者从大量的气象资料 来探索这些偶然现象的规律性.
精品ppt
• 3.研究随机事件统计规律的意义 • 了解发生意外人身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确定保险
金额。 • 了解来商场购物的顾客人数的各种可能性大小,
精品ppt
三、对不确定程度的判断
• 信息熵表示了像多重选择问题这类测试问题学习 者应答的不确定程度。
• 给定的问题是:从外观上看,12个小球完全相同, 在这12各小球中,仅有一个小球的重量与其他小 球不一样。请使用天平,能否在三次以内找出这 个重量不同的小球,并且指明该小球比其他小球 是重还是轻。
精品ppt
二、信息熵
• 例1 设概率系统中有n个事件,每一事件产生的概率
为: 当事件I产生后,给予我们的信息量为
对于n个事件构成的概率系统,每一事件产生
的平均信息为:
(2-3)
H为信息熵。
精品ppt
• 例2 • 设某一系统具有四种状态A1、A2、A3、A4,
其产生的概率分别为: 1/2 、1/4 、1/8 、1/8 该系统中任一状态产生是所给予的平均信息量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言信息技术课是现代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纲,包括其内容设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最重要的一环即是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课程目标应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

其次,课程目标应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如创新思维、协作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等。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应包含基础理论、实践操作和应用案例等几个方面。

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涵盖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原理等;实践操作部分应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应用案例部分则涉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应用,如数据分析和信息检索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个体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演示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等形式的学习。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估可采用考试和实践项目等形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此外,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估和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六部分:教材选择教材的选择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材选择上,应既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同时,教材还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实践。

第七部分: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和网络平台等。

教师应将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场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八部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重要主体,其专业发展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九部分:学生学习特点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信息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与说明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英文名称: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三)课程中文名称:教育信息处理
(四)授课对象:教育技术学本科生。

(五)开课单位:工学院
(六)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和线性代数等。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教育信息处理》,傅德荣, 章慧敏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杨晓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教育信息处理原理》,薛理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 《教育信息论》,张铁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6] 《应用多元分析》,樊家琨,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八)课程性质
《教育信息处理》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适应教育发展、改革和人才需求的需要。

教育信息处理是以信息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型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本课程介绍了教育信息处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它们可以用于规划、设计和评价各类教育信息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论基础、多元统计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结构化文本设计技术、教学分析、测试于测试理论、学生集团应答分析、s-p表分析法、生理信息与教学过程。

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应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它对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它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学习者将能够:
1. 了解一些教育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2. 掌握各种教育统计的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处理的能力
3. 学习之后,能够在实践中尝试用一些教育信息处理技术与方法,并能尝试引进和采用一些新的技术与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对象和实践领域;熟悉教育信息处理中信息量的特点和在实践应用中的功能;熟悉教材结构化的分析方法与ISM法的应用;知道教学分析的分类分析、时序列分析、S-T分析;熟悉测试仪测试理论的项目反应理论、自适应测验;熟悉学生集团应答分析系统和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熟悉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中的S-P表分析、ISR分析;熟悉多元统计的基本原理;根据具体应用的场合选择适当的方法等。

(十)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上机实验,作业,答疑,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教育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其教育应用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并附之以参考教材的学生自学;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方法等内容的理解,并重点培养其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师指导上机实验学时不少于20学时,另外安排学生自主上机16学时,实验总学时达36学时。

每次上机应加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十一)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实验学生36)
学分数:3学分(2+1)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