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简史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货币的资料

关于中国货币的资料

关于中国货币的资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在中国古代,货币的形式非常多样,随着各个朝代的更替和经济的发展,货币也不断地在变化。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和玉器,它们在商业交易中被用作货币。

商代至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这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贝壳和玉器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最早实际使用的货币形式。

其后,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铜钱,这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式。

铜钱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和政权都发行过属于自己的货币,其中有铜钱、银币、纸币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铜钱,它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着很大的地位。

铜钱起源于战国时期,到了秦朝、汉朝时期,铜钱的制作技术逐渐进步,数量也逐渐增多。

唐宋时期,铜钱的形式和数量更是达到了顶峰。

到了明清时期,因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纸币和银币开始逐渐成为流通的货币。

二、中国现代货币的发展清朝末期,中国的货币制度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发行银元和纸币。

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货币制度开始走向现代化,建立了中央银行和发行国家货币的体系。

1927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成立了中国银行,开始发行法币等。

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发行人民币。

人民币是中国现代货币的统一名称,是中国的法定货币,也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货币、管理外汇储备等。

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形式,现行的人民币分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纸币,1元、5角、1角、5分和1分的硬币。

自从人民币成为中国的法定货币以来,它的发行量不断地在增加,货币体系也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从最初的“对内对外并举”、“可兑换外汇银行券”到现在的“基本实行了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的汇率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在“一带一路”和其他对外经济合作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货
币是贝壳、铜制品和布帛等实物货币。

2. 金银货币: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至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开始使用金银货币。

这些货币的使用主要源于对金属的认可和接受。

3. 铸币制度的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铸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铸造了大量铜钱。

4. 纸币的出现: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使用纸币的朝代。

唐朝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方便了交易和贸易。

5. 表记货币:从宋朝(960年至1279年)开始,中国开始使
用银锭和铜锭等表记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以一定重量的银和铜为基准,用于计算和结算交易。

6. 元朝(1271年至1368年)发行的大额铜钱:元朝以大额铜
钱的发行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些大额铜钱通常有较高的含铜量。

7. 近代纸币的发行: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取代了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8.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发行了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货币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等。

以上是中国货币的主要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货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命制:孙秀英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

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3.两汉:(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①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重量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货币简史,从贝币到银币-原创

中国货币简史,从贝币到银币-原创

中国货币简史,从贝币到银币-原创1 货币起源在传统的概念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剩余”和“分工”,就会出现交换活动,在频繁的交换中,形成一种或几种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角色,就是货币的起源。

中国货币的起源,最迟不会晚于商代,主要的起源是天然“海贝”,可以从汉字结构上看出来,与财富价值有关的汉字,绝大部分是从“贝”部,这是从商代甲骨文遗留下来的信息。

另一个起源是人工冶炼出来的“青铜”。

“青铜”是一种铜、铅、锡合金。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世界闻名。

在商周之际,青铜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青铜器上有一句常见的铭文“子子孙孙永宝用之”表达了这个意思。

从使用价值来分析,天然海贝用于装饰,个体小,形制统一,有便于携带与计数的优点。

青铜,随着青铜礼器文化的成熟,使用价值与重要性增加。

但是“青铜”有个缺点,作为一种称量货币,不便于交割与计数。

于是,大概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人们开始将青铜铸造成海贝的形式,两者合而为一成为“青铜贝”。

“青铜贝”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货币进入“青铜时代”。

2 青铜时代2.1先秦货币西周时期,青铜贝的使用开始流行。

许多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大量以“朋”为计数单位的“贝”用于赏赐交易的记载,这个“贝”应该指“青铜贝”。

赏“贝”作“器”,等于“青铜贝”当作青铜原料,这里类似于后世的银锭,本身原料就是货币,循环使用。

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有一个词叫“礼崩乐坏”,指的是周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下降,这不仅表现在礼仪制度,还包括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方面,在不同诸侯国区域出现了分化与发展。

其中货币方面,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

一,“贝币”,青铜贝的延续。

鲁国,对西周制度继承比较完整,沿用铜贝;楚国,文化相对落后,又向往中原文化,因此也继承了铜贝。

楚国的贝币,文字笔画奇特,古人形象地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

二,“布币”,起源于农具“镈”(bo),通俗讲就是“铲子”,主要流行于周王畿与三晋地区。

中国货币发展历史

中国货币发展历史
等。
电子货币优势
电子货币方便快捷,可 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
交易效率。
电子货币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 的普及,电子货币在中 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
发展。
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定义
数字货币类型
数字货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 化电子货币。
数字货币包括比特币、以太坊、莱特币等 。
数字货币特点
数字货币监管
数字货币具有去中心化、匿名、全球通用 等特点,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 率。
特点
第二套人民币面值较小,取消 了第一套人民币中的大面值纸 币。
退出时间
1964年5月15日
第三套人民币
发行时间
1962年4月20日
特点
第三套人民币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 四种金属币。
发行背景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货币 制度。
退出时间
2000年7月1日
第四套人民币
发行时间
1987年4月27日
移动支付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在中国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主要的支付方式之一。
05
中国货币发展特点与趋势
中国货币发展特点
历史悠久
中国货币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数 千年的发展历程使得中国货币具有深厚的
文化底蕴。
材质丰富
中国货币材质丰富多样,包括金、银、铜 、铁、锡等,这些不同的材质反映了不同
03
现代货币
第一套人民币
01
发行时间
1948年12月1日
02
03
发行背景
为了统一解放区货币,中国人 民银行成立后即发行人民币。
特点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货币发展史--一年级

中国货币发展史--一年级

铸币的广泛应用
商朝用铜替代海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 们生活越来越需要更多的交易, 天然海贝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 常需求。到了商朝,人们开始用 铜来仿制天然海贝,仿制品在数 量上弥补了天然海贝的不足,由 此,铜币开始出现,天然海贝逐 渐退出交易的市场上。
战国时期的铸币
鬼脸钱(蚁鼻钱) 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楚国
ADD YOU TITLE IN HERE
正面图案:
纪念钞正面主景图案为树木年 轮与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币代表性 局部图案。左上方为国徽图案、 “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其下为 “人民币发行七十周年纪念”与 “1948-2018”文字。票面左下方为 面额数字“50”,右上方为面额数 字“50”与汉字“伍拾圆”。
有银铸币白在银流,通在中西广汉泛的存著在述的中记出录现。过我,们但都在知中道国从流宋通代银开元始之大前量,流从通来白没银有,银它铸一币直在是流以通称中量广货泛币存流在通的。
单位的是记两录,。所我以们一都直知有道银从两宋之代说开。始在大它量出流白通银白,银在,西它汉一的直著是述以中称出量现货过币,流但通在的中。国单流位通是银两元,之所前以,一从直来没
粮食
兽皮
工具
形形色色的实物货币
形形色色的实物货币
01 最早的实物货币 02 铸币的广泛应用 03 交子的出现 04 黄金、白银的价值
最早的实物货币
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因为受到很多限制,同时存在着很 多不便,于是大家开始寻找一种媒介。天然的海贝被大 家作为交易的媒介,这时天然海贝就被赋予着钱币的角 色了。
有银有铸银币两在之流说通。中在广它泛出存现在后的一记直录与。铜我币们一都起知流道通从,宋白代银开也始一大直量作流为通主白币银。,白它银一的直流是通以一称直量到货20币世流纪通的。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当时一些地区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代用货币。

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出现了硬币,作为官方货币,可以在各地流通,但是仍然依赖珠宝、金砖等。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普及了小钱,统一了货币体系,而随着秦朝的崩溃,货币体系也再度瓦解。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出现了贯秦朝时期也普及的小钱,并在当时发行了大量的开库银元,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珠宝、金银砖等散物流通作为货币。

两晋时期(公元265年-公元420年),出现了一种新型货币——铜钱,这极大地推动了货币的发展。

随后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和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等朝代也都延续了这一货币制度。

随着《大宋律法》的出台,货币体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货币体系,改革了大量的财政税收制度,使整个货币体系更加稳定。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实施了“银本位制”,在货币体系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后来随着银本位制的崩溃,货币体系也再次失衡。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推出了新式
货币“银元”,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以及国内外的复杂形势,货币体系仍然存在着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公元1949年至今),中国政府对货币体系进行了深入改革,正式实施了人民币政策,形成了今日的货币体系。

中国货币发展历史

中国货币发展历史

中国货币发展历史1.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2.中国货币的发展史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中国货币大致发展史

中国货币大致发展史

中国货币大致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的贝壳和铜器,但真正的纸币出现在唐朝。

唐朝的“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主要用于商业交易。

到了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的使用更加广泛,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制度。

元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纸币大量发行,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货币政策,恢复了铜钱的使用。

清朝时期,银两和铜钱并行使用,但由于外国势力的侵入,银元开始在中国流通。

民国时期,银元成为主要货币,但由于战乱频繁,货币制度混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国的法定货币。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逐渐提高。

现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以人民币为主,同时还有各种外币和电子货币。

中国货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贝币:
1、6世纪前期,中国出现了石器时代的贝币,它是一种能够通过交换获得商品的
抵押物,它的特征是条状的无计量的传统物质通货,也是全国之商品流通的媒介,沿用至春秋时代。

2、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火铸矿贝币,它继承了石器时代贝币的手工模具铸造和
烧制工艺,将贝物以火铸法加工成贝币,沿用至战国时期。

二、铜钱:
1、自战国后期起,中国出现了铜钱,它是战国到汉代的钱币,也是历史上最早的
真正意义上钱币,它的特点是有计量,以“文”、“分”、“厘”为单位,可以作为流通
媒介来使用,沿用至汉朝。

2、汉朝初期,中国出现了“介划头”,它是汉朝铜钱的主要型式,它用铜钱质通货
取代贝币和火铸矿币,以称量实物,沿用至唐代。

三、金币:
1、自唐朝起,中国出现了金币,它是以度量黄金重量的钱币,它的特点是用金的
计量单位度量黄金的重量,制成金币作为流通的媒介,沿用至元朝。

2、元朝时期,中国出现了“银元”,它是元朝的银钱,也是中国最为主要的钱币,
它的特点是使用有计量的小钱作为流通媒介,沿用至清朝。

四、近代货币:
1、清朝末期,中国出现了“钞币”,它是清朝末期至民国早期新兴的纸质媒介通货,它的特点是使用当银行发行的纸币,以汇票、定期存款等方式来发行,沿用至民国时期。

2、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出现了“废钞重铸”,它是铸币经过改造后成为新
的货币,它的特点是以新钱覆盖旧钱,以废钞制铸新钱的形式发出新钱,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简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简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简史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发行人民币。

此后,陆续收回各解放区发行的地方性货币,
使人民币成为新中国的统一货币。

1949年——1953年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旧币),面额为壹圆、伍圆、拾圆、贰拾圆、伍拾圆、壹佰
圆、贰佰圆、伍佰圆、壹仟圆、伍仟员、壹万圆、伍万圆,共60种票面。

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面额为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
叁圆、伍圆、拾圆11种,新人民币以壹圆折合旧币壹万圆的比价收兑。

1962年——1974年陆续发行第三套人民币,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伍圆、拾圆7种面额。

1987年4月27日起又陆续发行第四套人民币,面额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伍圆、拾圆、伍
拾圆和壹百圆9种,与第三套人民币等值混合流通。

1957年12月1日发行了壹分、贰分、伍分3种铝镁合金辅币。

1980年4月15日又发行了壹角、贰角、伍角铜锌辅币和壹圆铜镍合金主币。

1991年6月1日增发壹角铝镁合金、伍角铜锌辅币和壹圆钢芯镀镍主币。

中国货币简史

中国货币简史

中国货币简史中国货币简史——上篇(铜币篇)一、渐变萌生货币是在物品(商品)交换中自然发展而来的。

货币分两个层次解释:货币的概念,是基于人类共识信任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具象外化载体,是承载货币属性的某一具体实物。

货币概念先于货币载体而产生,人们因生存的需要而相互交换物品(如食物、工具、皮毛等),这就需要某一物品充当中间媒介,以方便交换,由此产生了“等价物”概念。

概念产生后,需要具象外化,需要以某一具体实物为载体,让人们可见、可感触、可辨认,这样才能实实在在运用于交换中,而不是仅存于大脑中。

在生产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人们只能尝试从身边已有的物品(天然物或简单手工物)中“挑选”某个物品出来,作为货币的载体。

在中国先祖们漫长的挑选和检验过程中,珠、玉、龟壳、谷物、贝壳等均是“备选项”,均充当过等价物。

而贝壳以其诸多天然优势(美观装饰、坚固耐用、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易于计数),最终被人们选中作为最理想的货币载体,并发展成为一般等价物。

由此,中国货币的鼻祖——“贝币”诞生。

贝壳发展成为贝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个渐变过程可分为:装饰品→贵重物→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四个阶段。

天然贝壳最初以其奇特斑彩的外观而引起先祖们的注意和喜爱,并以装饰品的角色进入先祖们生活之中。

在殷商时期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天然贝,这些贝都有穿孔,方便串联起来作装饰用。

同时,由于贝壳的美观性、稀缺性、耐用性,贝壳逐渐成为了一种“贵重物”,区别于一般物品。

在商代的青铜铭文中,有记载贝多被作为君王的赏赐物,可见其已是“贵重物”。

商代王室墓“安阳妇好墓”内随葬的海贝达6880枚之多。

殷商时期,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和频繁,“等价物”概念也产生了,而此时,已被人们当作“贵重物”的贝壳,以其诸多的天然优势脱颖而出,众望所归地成为了“等价物的最佳载体”。

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商品交换进一步扩大和频繁,贝壳也自然地从“等价物”升级成了“一般等价物”。

西周墓葬出土的贝币,相比于商墓葬,有两大特点:一,商墓贝币集中于河南及周边,而西周墓葬分布地域广泛,黄河中下游均有出土,如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江苏等;二,西周墓葬出土的贝币数量明显多余商墓。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中国钱币简史

中国钱币简史

中国钱币简史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海贝便是其中之一。

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贝就已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

根据科学考古的发掘资料,在中国殷商时代的中、晚期,已经有了原始的金属铸币——青铜仿制的海贝,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铸币孕育于伟大的青铜时代,诞生于公元前14-11世纪,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历史。

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8世纪),青铜块成为中国普遍使用的一种称量货币。

青铜仿制的贝壳在这个时期也有铸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由于诸侯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

不同地区的铸币,它们的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

中原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农具铲,称之为布币;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工具刀削,称之为刀币;南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青铜贝,称之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之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除了大量的青铜铸币外,还会发现铅质的铸币。

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还使用黄金,称之为金钣,也有人称之为印子金。

西方的秦也曾仿制过金钣,中原地区也有过金贝、银贝,还发现过银币。

战国中期以后,秦国的主要货币是“半两”方孔圆钱。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秦始皇把他的货币制度推广到全国,于是货币也得到了统一。

统一秦的金币形制,犹如晒干了的柿子饼,称之为柿子金,和战国时一样,也可以切割使用。

因为“钱重难行”,西汉早期,铜钱也曾几度减重,到西汉武帝的时候,最终确立了法定铜钱重五铢的制度,并且第一次推行中央集权的政策,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钱。

王莽篡汉位以后,打出复古的旗号,实际是推行大钱制度,聚敛钱财,于是在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当千、当五千的大钱,并且恢复了布币、刀币等钱制。

但它只是昙花一现,汉光武帝重建东汉政权以后,很快便恢复了五铢钱制。

中国货币简史

中国货币简史

中国货币简史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以华夏文明为核心,不同地域文化长时期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大一统帝国。

商周至秦的货币发展史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统”这一显著特点。

商周时期商周先民曾经用天然海贝做货币,除了贝也用青铜块做称量货币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这个时代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我们的青铜铸币技术来源于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文化。

由于各个地区生产方式和文化发展的差异,他们铸造的货币形态差异很大。

比如以农业为主的中原地区,今河南、山西一带,使用布币,这种货币形制来源于农具铲。

(这枚“重以黄釿”耸肩尖足空首布为春秋中晚期晋国所铸造的货币。

耸肩尖足空首布,形制为耸肩、尖足、銎部中空,多为无文和单字,两字以上耸肩尖足空首布存世较稀少。

目前所见字数最多的该类空首布是山西运城侯马出土的“新晋共黄釿”五字空首布。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重以黄釿”四字空首布,重29g、长118mm、宽41mm,文字清晰,钱体完整,存世罕见。

)以游牧、渔猎为主的东部和北部地区,也就是今天山东、河北、北京等地,使用起源于削刀的刀币。

(齐大刀为战国时期齐国的铸币,目前所发现的齐大刀几乎都出土于山东,因其铸造精美,钱体厚重,刀身硕大,故称“齐大刀”。

齐大刀根据面文字数不同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四种,其中三字刀及四字刀较多见,五字刀少见,六字刀罕见。

亦可根据面文不同分为齐大刀、齐之大刀、即墨大刀、即墨之大刀、安阳之大刀、齐返邦长大刀等。

)南方的楚国,也就是今湖北、安徽等地,使用蚁鼻钱,以及金版。

圆形的青铜铸币出现比较晚,但在整个北方地区都有使用,秦国主要使用的就是圜钱。

(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所铸造的货币,钱体上尖下圆,主要有近十种文字,通常大量出土于湖北。

蚁鼻钱和战国其它国家货币形态差距较大。

)(战国时期的黄金货币主要发现于楚国,多铸造成金版的形制,并在上面打印文字,使用时再行切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中国货币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起初是用贝类、金属或其他特定物品作为交换媒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

以下将从史前时期、古代币制、封建时期、明清时代以及近代时期分别介绍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史前时期,贝类、金属器物等被用作交换媒介。

最早发现于贵州遵义的古代贝类,显示了人们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贝壳作为交换媒介。

到了商代,铜制礼器开始被用作交换媒介,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铜币。

古代币制时期,充分反映了封建经济的特点。

以西周为代表的古代帝王朝代开始发行金属货币,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铜钱。

青铜钱的形制多样,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铁器、布币、绳结等。

封建时期,随着中华民族统一大一统的时代到来,中国货币制度逐渐开始统一、金、银、铜三种材质的货币被大规模地使用,而银、铜币逐渐取代了青铜钱的地位。

在唐朝,进一步规范了货币制度,发行了有正面和背面的铜钱。

而在宋代,出现了金银的有文字钱,也开始流通外国货币。

明清时代,中国的货币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朝开始发行宝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纸币。

宝钞的发行方便了交易,但也带来了货币贬值的问题。

到了清朝,纸币开始逐渐普及,清中期还开始了初步的金本位。

此外,铜制钱币的形状和铸造技术也有所改变,出现了双刀钱和机制钱。

总的来说,中国货币的发展史经历了从贝类到金属、纸币的演变过程。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的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货币制度也在不断完善,逐渐走向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