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标准
中国金融史一二章分析
![中国金融史一二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86971e0912a21615792906.png)
(七)西汉末年王莽违 反货币流通规律,四 度改革币制,废除五 铢钱,改铸新钱,以 小换大,以轻换重, 以铜换金,朝令夕改, 以至币制混乱,货币 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 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见右图)。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 莽推行所谓的“宝货制”,共有 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1)五物为金、银、铜、龟、贝; (2)六名指金货、银货、龟货、贝 货、泉货、布货; (3)二十八品则为金货一品、银货 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泉 货六品、布货十品,其中银货二 品为普通银和朱提银。
3、东汉章帝一度废钱不用。汉桓帝想铸造大 钱没有成功。汉灵帝时候又铸造四出五铢 钱(见下图)。
东汉董卓
4、东汉末年董卓改铸 劣质的无文小钱(董 卓五铢),导致恶性 通货膨胀,钱币难以 流通,交换退化为物 物交换,实物经济盛 行,中国货币经济的 发展出现大倒退。
下图是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铸造的一 种劣质无文无郭的小钱 (董卓五铢) 。
4、四铢“半两”
5、三铢
汉景帝
(四)西汉中晚期货币
汉武帝币制改革 确立了中国的五铢 钱体制:
汉武帝刘彻 (前156年-前87年)
1、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
(1)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令铸造五铢钱。 新钱币重5铢(1两=24株),钱面铸有“五 铢”字样。
左图为西汉武帝时铸造的有郭五铢钱, 右图为西汉 的磨郭五铢钱。
史料证明:夏代已以币为货币。
2、商代的货币
• 贝币的单位除个数外,还有 “朋”。 • 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 • 1953年大司空村商都所出3 枚,被认为是目前我国最早 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 币的开始, • 铜贝衰败于战国,楚国沿用 至战国末年。
榆林发现商代贝币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761b9d949649b6648d747e8.png)
《中国金融史》课程教学大纲Chinese Financial History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其中:实践学时: 2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金融、投资理财修订者:梁悦编写日期 2013.4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金融史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国金融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
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部分绪论教学内容:中国金融史的任务和中国金融的悠久发展历程,金融制度的古今之别,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的特点。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信用理论教学难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币制,王莽的货币改制,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教学难点:王莽的货币改制第四部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官府赈贷与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教学难点: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第五部分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唐代的飞钱、便换,官营汇兑理论教学难点:飞钱,官营汇兑理论第六部分两宋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两宋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宋代的纸币,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和商业信用,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纸币理论教学难点:宋代的纸币,铸币理论,纸币理论第七部分辽夏金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辽夏金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辽代的货币和信用,西夏的货币和信用,金代的货币和信用第八部分元代的金融教学内容:元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元代的纸币及其管理和通货膨胀,元代的信用机构,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和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教学难点:元代的通货膨胀,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第九部分明代的金融教学内容:明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明代的纸币、铜钱、白银,钱铺的兴起和汇兑的重现,货币流通思想教学难点:钱铺的兴起,货币流通思想第十部分清代前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清代前期的信用和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清前期的银两制度,铜钱的流通和银钱比价,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教学难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第十一部分清代后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清代后期的货币、信用、金融思想以及清末金融风暴教学重点:两元并用,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教学难点: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金融思想第十二部分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和金融思想,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拓展教学重点:滥铸铜元和繁杂的纸币,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我国的国家银行、民族资本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各种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思想教学难点:孙中山的金融思想,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三部分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教学重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法币政策的推行,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和货币教学难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法币政策的推行第十四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国统区的金融和法币的膨胀,沦陷区的金融,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教学重点: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整顿金融业,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教学难点: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第十五部分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以及这一时期的金融思想教学重点:币制的最后崩溃,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新金融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第十六部分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新中国金融体系和人民币制度的建立,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教学重点: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教学难点: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第十七部分“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发行新人民币,健全币制,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第十八部分“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形势和对金融工作的调整教学重点:盲目发展的金融工作及其失误和造成的后果,金融领域的治理工作和调整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第十九部分“文革”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文革”时期的金融政策,“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教学重点:“文革”前、中、后期的金融政策,否定商品货币的作用、金融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国家经济生活受到摧残教学难点:“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第二十部分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金融业的拨乱反正,整顿金融事业教学重点: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及其后果,指导思想的端正,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教学难点: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第二十一部分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发育,改革发展信用业务,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教学重点: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构的确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拓展和改革支付结算制度,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发展与市场化改革教学难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第二十二部分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内容: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重点:“三平”思想,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思想,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教学难点: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第二十三部分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教学内容:台湾的金融、香港的金融、澳门的金融教学重点:台湾各时期的金融及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稳定的货币政策和港式货币发行、自由经济政策与监督干预,澳门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构造,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教学难点: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1.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等,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重点讲解学习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作业讲评。
中国金融简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简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fa3df99ddccda38366baf7f.png)
《中国金融简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131学时:18学分:1一、课程简介《中国金融简史》是研究从先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
本课程将金融基本原理与金融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较为全面地勾勒了金融学的脉络框架,论述了货币与金融的发展规律。
二、课程的类别、作用和目标本课程属于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中国金融简史是考查课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国金融简史》的先修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等。
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等课程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以及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金融简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
《中国金融简史》作为专业选修,为学生继续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当代金融理论前沿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容(一)《中国金融简史》理论教学容主要教授:中国历代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以及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等知识。
(二)课程重点、难点1.金融历史规律的理解。
学生要在通过有限的课程中掌握各个时期货币制度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是本课程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2.金融事例分析。
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
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中国金融史
![中国金融史](https://img.taocdn.com/s3/m/2d92a7962af90242a995e55d.png)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1.课程描述:中国金融史是研究历史上中国金融发展规律。
在时间跨度5000年的漫长岁月,中国金融经历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比较完整的发展演变轨迹,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留最系统的货币体系。
本课程作为专业知识是本科生高年级选修课程。
课程包括中国历史上货币体系的演进机制;中国历史上金融机构、金融组织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创新的内在规律;中国历史上金融发展与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
金融历史相当于金融学的实验课程,通过金融史学习,高年级学生可以把学过的各种金融知识在金融史中得到验证,并通过这样的验证来加深学生对金融体系演进、演化、变迁的理解,并进而对现代金融变化有更深刻的把握。
Chinese financial history is a subject that studies the law of Chines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history. Over a span of 5,000 years,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has experienc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from ancient, modern and modern times, and is by far the most systematic monetary system in the world. This course is an elective course for senior undergraduates as a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urse. The course includes the evolution of the- 2 -monetary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y,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internal laws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financial products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history.Financial history is equivalent to an experimental course of finance. By learning financial history, senior students can verify all kinds of financial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 financial history, and by such verification, students can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n have a more profound grasp of the changes of modern finance.2.设计思路:中国金融史是一个浩大的体系,在课时量仅为32学时的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其精华,课程设计主要沿着这样的思路:一线三横四纵。
中西方金融史 教学大纲
![中西方金融史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f64b7e7a76e58fafbb00390.png)
中西方金融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60515Z10课程名称:中西方金融史/Financial History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适用专业:金融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袁远福主编.中国金融简史(第三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2.王志军主编.欧美金融史(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3.石毓符主编.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4.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5.陈雨露主编.世界是部金融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在我国金融力量快速发展、世界金融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
开设《金融史》课程的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金融知识结构,使学生正确认识金融在世界各国漫长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史中的强大作用。
促进学生正确认识金融工具创新的作用与风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而务实的先进金融理念、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金融实践、塑造学生成为金融制度完善的积极推动者。
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都将金融史列为金融学专业的重点骨干课程,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差距并积极弥补。
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世界各国金融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主要国家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制度产生演变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为解决现代实际金融问题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基本内容:世界主要国家金融工具产生、演变的脉络;世界主要国家信用发展的类型与特点;世界主要国家金融机构产生、演变的规律;世界主要国家金融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作用与发展脉络;世界主要国家金融的重大事件对该国与世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能力:本课程应当培养学生总结金融现象、归纳金融问题和创新金融方案的能力,通过学习,能够针对具体国家的金融事件,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76735681eb91a37f1115c2c.png)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第一节绪论一、中国金融史的概念与任务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二、金融制度的古今差异货币制度、信用制度三、中国古代金融的特点货币、信用四、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1.官营的金融理论2.优秀的金融理论3.民族的金融理论五、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1.分期2.评介3.式微原因第二节先秦——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一、先秦货币:1.商、西周时期的货币2.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信用:1.种类和形式2.春秋战国时期高利贷的盛行金融理论:1.货币理论2.信用理论二、秦汉货币:1.秦始皇统一币制2.西汉的币制3.王莽的货币改制4.东汉的货币信用:秦代、西汉、东汉金融理论:1.西汉的货币信用理论2.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三、三国魏晋南北朝货币:1.金属铸币的流通2.实物货币的盛行3.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信用:1.官府赈贷与官负民债2.寺院经济与质库3.寺院外的高利贷金融理论:1.钱神论2.废钱用谷帛之争3.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第三节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金融一、隋唐五代货币:1.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2.唐代的货币3.五代十国的货币信用:1.隋朝的公廨钱2.唐代的信用3.唐代的飞钱、便换金融理论:1.禁贮钱理论2.官营汇兑理论3.其他金融理论二、两宋货币:1.宋代的金属货币流通2.宋代的纸币信用:1.高利贷资本的活跃及其作用2.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3.商业信用金融理论:1.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2.纸币理论3.围绕官营借贷的争论第四节辽夏金——元时期的金融一、辽代:货币与信用二、西夏:货币与信用三、金代:货币与信用四、元货币:1.元代的纸币2.元代纸币的管理3.元代的通货膨胀4.元代的金属货币及贝、盐币5.元代钞币的流出信用:1.元代的信用机构2.元代的高利贷金融思想:1.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2.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3.货币基本理论认识第五节明代——清代前期的金融一、明代货币:1.明代的纸币、铜钱和白银信用:1.明代信用的一般形式2.钱铺的兴起3.汇兑的重现金融思想:1.货币基础理论2.货币流通思想二、清代前期货币:1.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a、清前期的银两制度b、白银的供需2.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a、制钱的铸造b、清前期铜钱的流通c、清前期的银钱比价信用:1.信用一般之形式2.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理论:1.清前期关于银荒的争论2.对纸币发行的争论第六节清代后期——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一、清代后期货币:1.两元并用2.制钱铜元3.各种纸币信用:1.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2.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3.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清末的金融风潮:1.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2.贴票风潮3.橡皮股票风潮金融思想:1.洋务运动时期2.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二、北洋政府1、货币流通情况①持续的两元并用②滥铸铜元③繁杂的纸币2、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①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②中外合资银行③银行团的“善后大借款”3、我国金融业的发展①国家银行②民族资本银行③地方银行④传统的金融机构4、金融市场的拓展①拆借市场②证券市场③贴现市场④黄金、白银市场⑤保险市场5、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思想①孙中山的金融思想②朱执信的纸币兑换品论③廖仲恺的货物本位论④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七节南京政府时期的金融一、政府初期(1928-1937年)1、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①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②兼并与控制国内银行机构2、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①民族资本银行业继续发展②传统金融业的衰落③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3、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①废两改元的实现②法币政策的推行4、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①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②争夺中国货币支配权5、革命根据地的金融①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②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③革命根据地的货币二、抗战时期(1937-1945年)1、国统区的金融①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②“四联总处”的设置③整顿金融业④战时金融业的变化2、法币的膨胀①法币膨胀②物价上涨及其对策3、沦陷区的金融①伪满时期的东北殖民化金融②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4、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①根据地金融机构的建立②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三、终结时期(1945-1949年)1、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①接收敌伪金融资产②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2、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①管制法令的出台②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③金融投机猖獗、资本转移外逃3、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①外国在华银行的变化②外国银行和资本从中国大陆撤退4、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①金圆券取代法币②币制的最后崩溃5、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①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②货币斗争的胜利③城市金融管理的起步④新金融体系的建立6、金融思想①国民党政权经济官僚的金融主张②新民主主义革命金融理论第八节新中国建立——“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①独具特色的建设之路②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和发展③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特权④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2、人民币制度的建立①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②肃清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货币③收回各解放区的货币④禁止金银、外币流通3、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①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②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信用与保险的支持③建立新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中国金融学简史
![中国金融学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a11dc1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d.png)
中国的金融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
以下是中国金融学历史的简要概述:
古代金融和货币制度:中国古代的金融体系包括了货币、贸易、银行和借贷。
在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使用了多种货币形式,包括铜钱、布币等。
古代中国也有一些早期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如古代的票号和钱庄,它们提供了贷款和兑换货币的服务。
元朝和明朝的金融体系:元朝引入了纸币,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银行制度。
明朝继续发展了纸币制度,并建立了各种金融机构,如钱庄、兑币所和官方银行等。
清朝的银行和外汇制度:清朝时期,中国建立了官方银行,如太和银行,它们发行了银行券和银圆。
此外,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导致了一些外汇制度和货币市场的发展。
近代金融改革: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金融改革,试图引入现代金融制度。
然而,中国的金融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经历了多次改革和重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中国的金融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建立了现代的银行、证券市场、保险业和外汇市场,开展了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改革。
当代金融发展:中国的金融学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
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了金融学院和金融研究中心,培养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
中国的金融市场也逐渐国际化,吸引了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总之,中国的金融学历史经历了古代金融实践、历史朝代的发展、近代金融改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金融体系在不断演进和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金融学在中国的教育和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金融史
![中国金融史](https://img.taocdn.com/s3/m/86dbde2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a.png)
中国金融史1.自然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普遍最为长久的原始货币。
2.贝有自身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这些使它具备了从当货币的基本条件,便于长期流通转让。
3.贝的计量单位,除个位数之外还有“朋”。
在贝玉成为货币之后,“朋必十贝”。
4.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5.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铸造的铜铸币在形制和币制单位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四种:布币(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包括空首布和平首布),刀币,圜钱(战国年代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心的铜铸币,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楚铜币(鬼脸钱或蚁鼻钱)。
6.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勤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是现存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各诸侯国征服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食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8.先秦时期信用的形式: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客体);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信用主体);不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是否计息);普通借贷和高利贷(利息率高低);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信用方式);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借贷用途)。
9.春秋战国时期的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是中国最早的信用工具;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国家信用中的赊一般不计利息,是政府赊给民间用作祭祀,治办丧事之用的,贷是征服带给民间经营生产的,会取得收入,故要收取利息,并“以国服为之息”。
20140214祁敬宇上传中国金融史导论
![20140214祁敬宇上传中国金融史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9dd3ce3f5a8102d276a22fc4.png)
课程的教学目标
金融史是经济、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是 历史素质的体现。本选修课旨在突出中国金融发 生、发展、演变过程的主线,通过学习要求学生 明了历史是已经沉淀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演绎的 历史。 它对于了解中国金融发展的脉络和了解当前现实 的金融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学 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方法来分析中国的金融问题,提高从史学角度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选修课,原则上以考查为主。一 般采用开卷方式。本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 考试成绩所占的百分比例分别为30%和70%。 本学期考查形式为提交论文。截止时间为 课程结束前请交到教师手中。
经济学——当代社会科学中的显学 金融学——经济学中的皇冠明珠 金融史——金融学中不可或缺的知识
中国金融史导论
祁敬宇
与在金融学殿堂的朋友漫谈金融。 以史为鉴,相识在课堂,相知于人生。 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们一起参加金融之旅吧。
OK ! LET’S GO!
金融史学习导论:
古树新枝话金融
主 讲:祁敬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世界主要文明中心
中国金融史简介
课程介绍: 中国金融史课程介绍.doc 课程类型:任意选修课 总 学 时:2*16=32 学 分: 适用对象:经济类金融类专业本科\硕士生 先修课程:货币银究金融史知识?
(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其一,以史明鉴。一个人最重要的知识 和素质组成部分。提高自身素质,扩展 思路。 其二,提高金融知识,完善金融知识结 构。 其三,置身商海,处理问题的能力,能 帮助分析决策,作出科学判断和选择。 最后,有益求职,获得有趣、体面的职 业。
经济学-(完整版)《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完整版)《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a630663daef5ef7bb0d3c85.png)
(完整版)《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课程内容:1、货币的起源2、形形色色的货币3、货币的职能4、货币的定义5、货币制度基本要求: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2、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本章重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本章难点:货币制度的理解第二章信用课程内容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2、高利贷信用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4、现代信用的形式5、信用与股份公司基本要求:1、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2、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3、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4、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5、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重点:信用的概念和现代信用的形式本章难点: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课程内容1、利息2、利率及其种类3、单利与复利4、利率的决定5、利率的作用基本要求:1、掌握利息、利率的一般概念2、掌握利率的种类3、理解复利公式的运用4、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和作用本章重点:1、利率的决定2、利率的种类本章难点:复利的运用第四章金融市场课程内容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2、金融工具3、证券市场4、金融衍生工具5、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基本要求:1、掌握金融市场及其要素2、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3、了解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本章重点: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2、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本章难点:证券市场的概况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课程内容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2、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要求:1、掌握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2、掌握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本章重点:金融机构体系的几个组成部分本章难点:了解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第六章存款货币银行课程内容1、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2、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3、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4、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5、存款货币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6、金融创新7、信用货币的创造8、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基本要求:1、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2、理解金融创新的内容3、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4、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三大类业务5、掌握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原理6、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理论。
中国金融史
![中国金融史](https://img.taocdn.com/s3/m/b82180c4d15abe23482f4db8.png)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开始出现以一种货币统一的趋势,这 些为货币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的货币 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一)单旗的子母相权论 (二)墨家的刀籴相为价论 (三)商鞅的金生粟死论 (四)《管子》(战国部分)的货币理论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
三、王莽的货币改制
王莽以“宜少近古”为宗旨在八年间接连进行了4次币制 改革
四、东汉的货币
东汉始建于建武元年(25),流的货币主要是各种类型 的五铢钱,可分为早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信用
一、西汉的信用
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 1.政府振(赈)贷 2.私人信用
二、东汉的信用
刘秀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即位之初,面对 “百姓虚耗, 十有二存”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存在,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两个让步:一是对劳动人民让步, 二是对大地主、大商人的让步,反映到信用上,表现为: 1.政府的赈贷。 2.官负民债。 3.高利贷。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金融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七章 元代的金融 第八章 明代的金融 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金融 第十章 清代后期的金融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第十二章 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第十四章 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 第十五章 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 第十六章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 第十七章 “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 第十八章 “文革”时期的金融工作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 第二十章 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 第廿二章 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 后 记
《中国金融简史》考纲(精选)
![《中国金融简史》考纲(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04bee9b02d276a200292e97.png)
《中国金融简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一、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本科金融学专业学生。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以期末考试主。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期末考试采用纸质开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60分钟。
三、命题依据本课程考试使用教材为袁远福等编著的《中国金融简史》(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并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命题。
四、考试要求本课程是一门选修课,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能够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考试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包括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
对于“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分量比较低,另外两部分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应引起重视。
各层次含义如下:1、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知道,如、货币、信用、金融机构在不同时期的基本概况。
2、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的内容应理解并加以记忆,如不同时期货币、信用、金融机构的特征以及改革的内容。
3、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如,能发现和总结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史脉,得出中国金融兴衰的成因及对策。
五、命题原则本课程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不超过教学大纲,既不任意提高标准,也不降低要求。
在教学内容范围内,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试题,不属于超过教学大纲。
考试命题的覆盖面要广一些,要求覆盖到各章。
在此前提下,适当突出课程重点内容,并要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及难易程度。
六、考试题型本课程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第二部分课程考核的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先秦的货币和信用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应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和信用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先秦货币和信用发展的特点。
中国金融史导论(本科生教案)
![中国金融史导论(本科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07588ae53a580216fcfe23.png)
数 量 分 析 方 法
金 融 改 革 与 发 展场 研 究
国 际 金 融 史 研 究
金 融 机 构 与 风 险 管 理 研 究
当 代 财 政 学 理 论 前 沿
金 融 市 场 与 金 融 监 管
金 融 产 业 与 金 融 市 场
◆《中国金融史》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
▼考勤分:(20%) 出全勤者,考勤分为100分;旷课者第一次 扣15分,第二次扣20分,三次即取消考试 资格;迟到1次扣5分。
★附:中国金融史课程的课程简 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参 考书目。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废除货币 的银本位制,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取代了金 属货币。此时货币信用已为信用的主要形式, 货币与信用融合为一体,形成了金融范畴。 *可见,金融与货币、信用有关,但金融的实 质是货币信用,金融不包括实物信用。
*金融范畴虽然在1935年才形成,但我
国的“金融”活动在此之前早就发生
了,周代已存在货币借贷及生产经营 性借贷了。 *因此,中国金融史记述的“金融”就 从先秦的信用活动开始。
☆国内外专业术语中使用的“金融”口径不一 致
*目前国内使用的“金融”口径有两种:宽
与窄的“金融”口径。
☆我国宽口径的“金融”涵盖了金融市场上
货币流通、信用授予、投资运作、银行等金 融机构的服务,不包括公债以外的财政收支 问题。
中国金融史
金融学系 孙建华
中国金融史
导论
导论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中国金融史》课程教学的对象。
◆《中国金融史》课程的性质及其在金融学专业课程 体系中的地位。
◆ 学习《中国金融史》的目的。 ◆《中国金融史》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 ◆ 课程考核方式与分值。
《金融发展史》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概要
![《金融发展史》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e9718d1331126edb6f1a109e.png)
《金融发展史》课程教学实施细则一、课程介绍“金融发展史”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金融专业的选修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金融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本课程使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袁远福和繆明杨主编的《中国金融简史》作文字主教材。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金融发展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中国金融发展的完整历史。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先秦的货币和信用第一节先秦的货币第二节先秦的信用第二章秦至隋朝的金融第一节秦至隋朝的货币第二节秦至隋朝的信用第三章唐宋元的金融第一节货币与币制第二节信用和信用机构第四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金融第一节货币与币制第二节信用和信用机构第五章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危机第二节金融机构的变化第三节资本主义金融势力的入侵第四节中国的银行业兴起第六章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一节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第二节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第三节混乱的货币流通第七章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金融第一节英美日在中国的争夺第二节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第三节币制改革第四节民族资本金融业的继续发展和钱庄走向衰落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体制第二节法币的通货膨胀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金融业第四节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沦陷区的金融掠夺第九章官僚资本金融的极度扩张及其崩溃第一节美国独占国统区金融市场第二节官僚资本金融的极度扩张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总崩溃第四节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落第十章新民主主义金融第一节土地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金融的创立第二节抗日战争日期新民主主义金融的发展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金融的发展壮大第十一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的金融第一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第二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金融第十二章“大跃进”时期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金融第一节“大跃进”时期的金融第二节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金融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金融工作第一节“文化大革命”中金融工作所受冲击和破坏第二节“文化大革命”中银行工作的两次转机与挫折第十四章“拨乱反正”时期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金融第一节“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第二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金融(上)第三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金融(下)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以学生自学,师生网上互动相结合为主。
“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与教学创新
![“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与教学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bcc338e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e.png)
“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与教学创新作者:周云洁单麟惠肖晶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06期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创新要紧扣思政元素,通过有效的融入开展教学创新。
“中国金融简史”课程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基本要素出发,进行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探索,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通过知识点的整合和内容进阶、教学方法灵活安排、教学效果多样评估,培养学生道路自信、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创新;“中国金融简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61-03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人才成长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将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方法。
文章以“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及其与教学知识点融合为切入点,提供了一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实践借鉴。
一、加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第一,课程思政具有理论、实践和传统的深厚根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思政工作及德育教育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则为课程思政铺垫了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1-3]。
作为思政课程的延伸,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做出了整体设计。
为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应促进显性思政课程和隐性课程思政的协同,发挥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并通过加强校企协同育人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第二,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价值链的重要环节。
双一流学科与双一流专业建设要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一大批能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创新金融简史序言
![中国创新金融简史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d9c45e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b.png)
中国创新金融简史序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新金融领域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创新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探索其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中国创新金融的起源
中国创新金融的起源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19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推行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引入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措施,如国债市场、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等。
这些改革举措为中国创新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节:中国创新金融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中国创新金融得到了长足发展。
其中一项重要进展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个性化和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一系列新兴金融业务的发展,如P2P网贷、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等。
这些创新形式
对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第三节:中国创新金融的挑战
尽管中国创新金融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监管和制度建设仍然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风险管控和风险防范机制仍然不够健全,需要更加注重投资者保护和风险管理。
此外,金融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引导和规范创新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结论
中国创新金融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激发创新动力,推动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完善,中国将能够应对挑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创新金融也将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选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2e921cbff00bed5b8f31d06.png)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14.136.1课程名称:中国金融史英文名称:任课教师:吴景平学分:2 周学时: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教学目的:研究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货币和信用关系及相关机构、市场和制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内在的规律性;同时也要研究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金融政策、金融思想和实践,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迁,打下金融史方面的基础。
教材:《中国金融史》,洪葭管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导论一、研究对象二、分期和基本线索三、研究意义和方法四、主要参考文献说明第一讲古代货币和信用机构第二讲晚清币制概况第三讲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和主要活动第四讲中国旧式金融机构的演变第五讲中国通商银行和其他华商银行的产生第六讲中国国家银行的产生和演变一、户部-大清银行、中国银行二、交通银行三、中央银行四、中国农民银行第七讲区域性金融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一、区域性金融集团形成的背景二、南三行的产生和发展三、北四行的崛起和联合经营四、江浙财团问题第八讲金融业同业组织的发展演变第九讲币制改革第十讲外汇市场第十一讲交易所第十二讲建国初期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业参考书目中国金融史洪葭管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3年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杨端六编著,三联书店 1962年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叶世昌潘连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中国近代金融史,盛慕杰于滔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5年中国近代货币史,魏建猷著群联出版社 1955年中国金融思想史姚遂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中国金融通史李飞等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年中国货币理论史上下册,叶世昌等编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1993年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书局1964年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下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档案出版社1990年上海钱庄史料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谢俊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档案出版1991年交通银行史料,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金融出版1995年、2000年中国农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金城银行史料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四联总处史料,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合编,档案出版社1993年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旧中国的股份制上海市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6年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 1949-1952、1953-195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汇丰香港上海银行(汇丰银行百年史)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79年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汪敬虞著,人民出版社1999年外国银行在中国寿充一、寿乐英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大清银行史孔祥贤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卜明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5年中国银行行史(1949-1992)孙昌基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程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刘慧宇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江浙金融财团研究姚会元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陈光甫和上海银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中央银行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第6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法币、金元券和黄金风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中国十银行家徐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国典当制度史刘秋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近代上海金融市场洪葭管张继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就业面向要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培养掌握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知识,掌握金融企业所需要基本方法与实践操作,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礼仪素养,能从事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从业者,同时具备考取证券经纪从业资格和金融分析师考证等的知识和能力。
本课程的设置是根据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要求设置的。
中国金融史是金融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直观的、总体的印象,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中国金融简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
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当前金融发展模式和政策,树立作为后备金融从
业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知识目标
①了解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
②掌握中国古代纸币的起源及得失分析;
③了解中国古代典当行业的经营;
④了解中国古代钱庄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⑤掌握中国近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⑥掌握中国近现代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⑦了解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
⑧掌握中国当代金融发展的趋势。
3、能力目标
①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②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
③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撰写论文;
④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细致、严谨的思维能力;
⑤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市场的核心问题;
⑥具备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素养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③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观;
④理性思维: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都遵从客观规律,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使学生具备理性思维的素质,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分为八个大板块进行授课。
第一部分:古代金融;第二部分: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三部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第四部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五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第六部分:官僚资本的极度扩张及其崩溃;第七部分:新民主主义金融;第八部分:新中国的金融。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金融市场和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五、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整体设计
2、教学内容与作业设计
3、职业能力与实训项目
六、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采用过程与模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课堂提问、实务操作、课后作业等手段,进行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
期末考核采取百分制,总分值100分,60分为及格。
平时成绩占分40%,含到课率及课堂表和实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分60%,期末考试会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全面考核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模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
通过组织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祈、情景模拟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安排包括网络搜索和相关调研在内的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职业能力。
2、教学手段建议
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有关教学资料,并按照项目制订教学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实训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师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项目的组织者、活动的引导者、任务的示范者和操作的合作者转变。
(1)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下自学为辅,辅之以一定的课外作业。
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2)在讲授过程中,要区别主次,突出重点,注重基本理论特别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授要有一定深度,但教学内容防止过深过难;要求学生的自学与课堂讲授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教学实验相结合,在讲授过程中,多举实例,以加深理解、增加常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热情真挚、善于沟遁和团结合作的职业素质。
(4)通过QQ、手机、Email等形式加强与学生课后的沟通交流。
八、教学条件与资源
1、师资条件要求
担任本课程的校内主讲教师:
(1)具有金融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历。
(2)具有助教及其以上职称。
(3)具有一定的金融行业/企业的实践经历,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强。
(4)应熟练掌握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具有较为丰富的金融学等方面的知识结构,
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硬件上主要使用具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或金融实训室,可以满足视频播放和演示。
软件上可以收集和积累相关农村金融的素材,能够有有关农村金融的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等。
3、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
根据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课程的教材以及相应的教辅资料的选取应当依据本课程标准进行。
教材选取的其它标准有如下:
(1)教材应充分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思想,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2)教材应以设计完成的项目活动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演示、情景模拟、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展现教学内容。
参考教材:
1、《中国金融史》,姚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各国金融体制比较》,王爱俭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参考网站:
1、 /cn/
2、 /
3、 /
4、 /
5、 /
九、学生学习建议
1、学生学习建议
建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按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计划的安排课外练习。
(1)上课前应预习教材和参考书中的相应章节以及补充资料,课后须复习,并按时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在自学过程中,平时多查看一些知名的金融论坛。
(3)加强金融知识的积累。
(4)课程内容非常多,须认真做好课堂学习笔记。
2、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
利用大量的图书资源及网络资源,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职业素质,提升职业素养,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