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金融学基础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个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专业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
四、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对当代西方各大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金融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拓宽学生视野,为在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原理指导下。
研究和探讨我国新时期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便于学生学习多种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掌握货币定义、本质、职能及我国人民币制度内容,掌握货币流通的具体形式;熟悉货币形态发展、货币流通形式、货币制度形式;了解货币、货币制度的发展历史。
掌握不同信用形式的特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熟悉利率决定和影响的因素;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历史,了解信贷资金运动过程。
3.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构成,掌握金融市场中不同的金融工具;熟悉金融市场的各种类型;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4.掌握金融机构的构成体系,掌握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业务;熟悉我国金融机构构成体系以及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了解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产生、发展历史、了解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
5.掌握货币需求的计算和货币供给的途径,掌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成因、类型、影响以及治理措施;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情况。
6.掌握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熟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了解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
7.熟悉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创新含义;了解中国金融改革状况。
8.了解中国金融安全以及金融风险的控制情况。
(二)能力目标1.能力货币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解释货币的相关现象;2.能力信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释现代信用相关现象、初步能判断信用工具的价格(利率)趋势;3.能用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基础知识、形成和发展基本理论系统的解释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4.能用商业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基本类型和组织架构、能初步判断各类商业银行业务得范畴;5.能用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和基本业务知识解释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情况及其业务情况;6.能用金融市场的发展及运作规律分析、解释我国金融市场相关现象;7.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地位;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8.能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基本理论解释相关经济现象;9.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货币政策的使用条件、解释我国货币政策运用情况;初步判断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趋势;10.能用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方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
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思政+教案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保险专业、投资理财、金融管理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的前导课程,后续课程为经济学基础、公司(个人)信贷、金融礼仪、保险(证券)、个人理财、银行柜面业务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为深入学习各门经济类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掌握一种职业技能,培养经济学思维。
本程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支柱,一个空间,上有调控,外有扩展”“三个支柱”,是指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
它们支撑整个金融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一个空间”,是指金融市场。
“上有调控”是指政府的货币政策、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宏观金融调控相关的范畴。
2“外有扩展”是指国际金融关系,如国际收支、外汇、汇率等。
3.课程目标3.1总体目标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解决金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面向保险业务员、银行客户经理、债券销售交易员、理赔员、诉讼受理员、理财产品营销员、报单员及各岗位后续的相应晋升岗位。
3.2知识目标(1)了解货币的起源、发展及未来的趋势;了解货币制度的发展历史;了解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掌握货币的概念、职能、本质及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了解信用的起源;掌握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含义;掌握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基本内容。
(3)了解利息的含义与本质,掌握决定利率变化的因素,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4)了解金融机构的产生及作用,掌握金融机构三大支柱的特点,并了解其业务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5)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经营原贝!];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尤其是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6)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主要业务;熟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了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7)了解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掌握货币均衡的含义、度量指标和货币失衡的治理措施。
(8)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各自的特点和种类。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和机构的运作,以及了解金融决策的经济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和应用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2. 掌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基本运作原理;3. 理解金融决策的机会成本和风险特征;4.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5. 强化金融伦理和风险管理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金融学导论a. 金融学的定义和学科体系b.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概述c. 金融决策的基本原理2. 金融市场a.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b. 金融衍生品市场c. 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d. 金融市场的运作和监管3. 金融机构a. 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b. 保险公司和养老金机构c. 投资基金和券商4. 金融决策分析a. 金融决策的主体和目标b. 金融决策的风险特征和效用函数c. 金融决策的时间价值和资本预算5. 金融风险管理a. 金融风险的分类和测量b. 金融风险的管理工具和方法c. 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挑战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系统介绍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2. 实践操作:通过小组项目和模拟交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3. 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实际案例和经验,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项目成果。
2. 期中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金融学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择金融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
六、参考教材1. 《金融学导论》- Stephen Cecchetti and Kermit Schoenholtz2. 《金融市场与机构》- Frederic Mishkin and Stanley Eakins3. 《金融决策分析》- Charles Moyer, James McGuigan, Ramesh Rao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定位为: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指向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
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2. 课程改革指向:(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
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
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
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
金融学课程标准
《金融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设计思路21世纪是我国经济腾飞发展的时期,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是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现代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称为金融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一点金融知识和投资理财知识,培养金融意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性质和作用《金融学》性质上属于经济学学科基础课,适用于金保、建行专业。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等章节的学习和介绍,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金融理论和金融机构最基本的运作实务,了解国内外最新的金融理论和金融事件;通过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几个方面的学习,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货币理论、信用运动规律及信用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本课程要以《基础会计》、《经济应用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市场营销学》、《商业银行业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的基础。
该课程主要是介绍金融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但同时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该课程是理论和技能培养两者并重、相互结合。
三、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空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能力目标1、能够辨别古钱币,养成收藏的好习惯,把握每一个投资的机会。
2、熟悉并掌握银行存款的利息计算及相关规定3、熟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结合实际,掌握银行按揭贷款的计算种类与计算方法4、掌握证券投资知识,了解股票、投资基金、国债等信用工具的种类和投资技巧。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金融学基础课程编号:1300015Z课程类别:职业能力必修课适用专业:财金大类专业学时:56学时学分: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财政金融类专业职业能力必修课程,是学习《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证券投资实务》、《保险实务》等后续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纯理论课程,为金融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基本理论支撑,从而为学生搭建专业理论框架,并培养学生专业思维方法和良好的金融职业素养。
课程以货币资金为主线,围绕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其管理,阐释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和金融调控,使学生系统掌握货币金融问题的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能认识货币金融现象、理解货币金融政策、初步判断货币金融发展趋势。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搭建基本理论框架、落地微观金融机构、解读宏观金融政策”的逻辑,以现代金融从业人员所需基本金融理论基础为线索,以现实经济金融现象为载体,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金融大类专业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兼顾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在纯理论课教学中,保留部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现基本金融理论与经济现实的充分融合,实现基本金融知识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的对接,实现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与主动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并重。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重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金融行业企业基本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实践教学内容:1.组织学生参观广东省货币博物馆,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钱币、民国时期货币、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人民币、外国货币、现代电子货币等六大系列货币的感性认知,全面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2.利用学院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国际金融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信贷业务实训室等和学院金融项目中心、国际金融数据分析中心,组织学生模拟金融产品交易,观摩高年级同学仿真实训和真实业务办理,提高学生对金融业务内容和流程的认知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传统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
《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 金融基础一、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二、前言1.课程性质金融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是学生学习银行相关业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形式发展、货币制度、货币流通;信用、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信用密不可分的利率;金融市场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外汇市场;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及其业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外汇管理等内容。
2.设计思路三、本课程以引导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按中职生认知特点和所学习的内容, 通过教学、参观、请在商业银行第一线人员来介绍、动手练习掌握操作程序和基本技能, 以现实工作案例和情景结合课堂教学传授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学生学习金融事务专业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课程建议课时数为72节, 其中实践课时为12节。
五、课程目标(一)掌握知识要点目标1、理解和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等知识。
2、理解和掌握信用、信用的形式、信用工具、利息、利率等。
3、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作用、特征、构成,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外汇市场的组成及运行机制。
4、理解的掌握目前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状况。
5、理解商业银行性质、职能、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商业银行的信用创收。
6、理解和掌握中央银行、银行监管委员会(局)的性质、职能、业务、货币政策及对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7、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外汇管理和国际信用等到国际金融问题。
(二)职业能力目标或学习实践的内容1、组织学生到钱币博物馆参观(1)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形式及发展、特点、作用、联系;(2)理解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3)理解货币的产生是金融活动的起点;A、过程:B、从感性上认识各种货币形式发展的特征、局限性;C、到钱币博物馆参观: 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货币形式的具体种类、特点;D、通过参观实践, 让学生总结发言, 认识理解货币产生发展的必然过程, 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老师概括总结, 加深学生的理解。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6004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经济学(转本)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经济、金融从业者以及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经济、金融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鉴于本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所以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单纯以讲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政策相结合,综合运营案例教学法、课程实验法、研讨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多种课程教学方式。
课程评价要侧重综合能力的评价,采取理论考核、论文考核部分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构建科学、合理、适用的考核机制。
(三)开发思路按照南京晓庄学院关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培养学生概括和归纳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金融学基础》课程是我院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基本原理和现代银行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认识并解释货币金融现象、分析货币金融政策、具备初步判断货币金融发展趋势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现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融学基础》是在学习《经济基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理论应用于实践、强化学生金融意识与实务操作、熟悉金融基本理论而编排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保险理财规划》、《财政与税收》等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今后从事与金融营销相关的工作做好铺垫。
建议课时为48课时。
二、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根据财经类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金融学基础分析和应用的职业技能特点,确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项目,见分析表: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货币与信用理论能够运用有关的货币基础知识解释货币的相关现象;认识货币能够运用信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释现代信用相关现象分析信用相关现象金融市场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融市场与经济的的关系认识金融市场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金融学基础通过学习股票及债券交易的基本程序,能进行简单的模拟操作利用金融市场处理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能掌握金融机构的构成情况,明确不同性质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的特点及其主要业务构成。
熟悉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中央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业务处理金融机构业务处理金融现象会对货币需求的形成过程以及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认识金融现象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分析金融现象金融政策能够分析货币政策构成要素的运行机制熟悉金融政策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政策的政策目标金融政策目标分析会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金融政策工具运用国际金融能分析析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进行外汇汇率看的兑换计算熟悉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会分析和判断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分析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金融业务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能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识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能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金融风险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感受金融风险呼唤金融监管(二)课程目标根据《金融学基础》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掌握货币的各种职能,货币制度的演变历史及信用的含义、表现形式及各类信用工具;(2)掌握金融市场的种类、功能及构成;(3)掌握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概念及分类及主要业务处理;(4)掌握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及解释金融现象;(5)掌握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6)掌握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外汇汇率看的兑换计算;(7) 掌握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体系的含义与一般构成。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信息《金融基础》课程基本信息,见表1-1。
2.2.1 课程性质金融基础课程是邮政信息电子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体系的规划,“金融基础”是学校邮政信息电子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项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实训,让学生了解并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严厉打击金融行业的违法犯罪行为,协助做好金融理财等管理工作;课程地位重要,理论性比较强昌,因此在学习中应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以发展基础功能作用。
2.2 设计思路本课程学生对象为邮政信息电子化专业二年级学生,根据专业体系规划,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金融服务业的相关工作。
根据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根据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的意见基础,以介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目标,以目前经济类实际需要为内容选择为标准,通过由浅入深对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的介绍,使学生为学习金融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侧重点是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体系,开设64课时,4个学分。
3.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3.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的知识目标是: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他们对金融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信用和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3.2技能目标通过对金融知识的了解,(1)能够区分各种币种,特别是能够用于国际结算的货币。
如美元、欧元、日元、港元、加元、瑞士法郎等。
(2)能够区分各种票据及贴现的计算。
(3)掌握金融工具交易的方法。
(4)能够区分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以便将来在学习其他专业课时有一个较为理想的基础,或在从事经济工作中会运用这些常识,从而做好我们的工作。
如果将来从事金融工作,则金融基础的学习则更为重要,以便今后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二、对象:财经类各专业三、课时:4*17=68四、学分:4五、课程目标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运用有关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
对热点财政金融新闻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训练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程拓展实践平台的训练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对财政金融政策的理解和解读,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
六、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了解财政金融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掌握财政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特有金融界的具体内容,学会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在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要求上,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当前财政金融政策以及一般财政金融现象相融合。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让学生领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热点财政与金融新闻的综合点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资料查阅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分组财政与金融专项问题调查,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
3、教师补充案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初步了解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深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财政金融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力。
八、教学评价建议教学评价弱化考试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操作过程的评价和操作成果的评价。
具体评定项目如下:九、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主编:徐景泰余立新中国财经出版社(二)教学建议(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研究和分析国家的财政与经济政策。
(完整版)国际金融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国际金融》是我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
国际结算、西方金融理论、外汇风险管理等涉及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都是在国际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国际金融以开放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开放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等问题,在经济、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财务管理、金融营销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促进学习者理解和重点掌握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原理、控制措施、时滞效应。
培养学习者掌握观察和分析国内、国际发生的有关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资本流动动向、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习者综合应用国际金融理论解决国际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者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树立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金融一体化的理念,掌握扎实的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国际结算、西方金融理论、外汇风险管理等其他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1、专业能力(1)能用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知识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2)能用国际储备及其管理的知识分析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问题;(3)能用国际货币体系的知识分析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4)能用外汇及汇率的基本知识读懂汇率报价,判定正确的外汇交易价格;(5)能用汇率制度及外汇管制的相关知识分析人民币自由兑换及国际化问题;(6)能用外汇交易的基本知识进行即期、远期、套汇、套利、掉期等外汇交易;(7)能运用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进行保值和投机;(8)能运用汇率风险防范的方法设计汇率风险防范方案。
财政及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第三版)
新疆供销学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中职财经专业适用制定单位:财管组执笔人:张怀珍审批单位:新疆供销学校制定时间:2014年11月25日编写说明《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按照定位要求,采取单元模块模式组合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于不同职业教育层次学生,不同层次之间可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调整。
本课程计划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共计64学时。
本课程教学评价采取模块评价、单元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最后得出总成绩。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本课程定位可总结为:一个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解决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两个基础:即本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四个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一)专业能力: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认知税收的定义;税收基本特征;税收要素与分类;中国现行税制3.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4.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社会能力: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金融市场学》课程标准
《金融市场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学时:72适用专业:金融与证券、投资与理财1. 概述1.1课程的性质《金融市场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
作为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对象是掌握了货币银行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金融相关专业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要素如票据、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等的发行和流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金融市场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主要金融变量的相互关系,各主体的投资、筹资、套期保值、套利及监管行为,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达到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扎实大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根本,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与开发,以岗位工作过程与工作内容确定教学实训内容,按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方式编排,全面实行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及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具体的设计理念如下:1、以“岗位”为标准来设计课程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就是改革以“学科”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工种”为标准的课程体系,把课程按岗位或工种来分类组织,建立新的课程。
例如,理财规划师在做理财规划方案是,为达到客户的财务目标,会制定相关的投资策略,选择相关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学的客体就是介绍有关的金融产品。
2、践行理论与实操一体化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
传统教学一般都把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分开进行,理论讲理论,实操讲实操作,理论与实操结合程度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操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实操中需要什么理论就讲什么理论,使理论与实操对应起来,使理论真正起到指导实操的作用。
2024版《金融学基础》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培养学生的金融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风 险意识。
教材及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包括相关学术期刊、金融网站、政策文件等,以辅助学 生深入了解课程内容。
学习资源
提供课程PPT、案例分析、在线测试等学习资源,以满 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02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概述
01 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学基础》教学 大纲讲课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 货币与货币政策 • 信用与利率 • 金融市场交易工具 • 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金融学基础》课程概述
01 课程性质
《金融学基础》是金融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 学生打下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定义、编制目的和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详细解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经 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以及净误差与遗漏。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
介绍如何通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来了解一国的经 济状况和对外经济关系。
汇率制度类型及特点比较
汇率制度类型
涉及货币的本质、职能,以及中央银行如 何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
金融机构及其业务
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 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和服务。
金融风险与管理
包括金融风险的类型、识别、度量和管理 方法。
案例分析讨论
金融市场案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市场案例,如股市崩盘、债券违约等,进行 深入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风险。
货币政策时滞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 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金融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院校财经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
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
是我院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的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信用、信用形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构成等问题,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经营、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熟悉我国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等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有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将抽象的金融知识与表象化的经济问题结合、深奥的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并能用相关的理论解读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金融现象,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简单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而站在高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金融活动,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重点适用于财经类和管理类的学生,是必修主干课。
通过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为经济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
通过向学生传授“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理论与实务操作规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货币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及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宏、微观相结合,观察和分析现代金融运行的总体状况,提高学生对金融和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实际状况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金融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宏、微观相结合,观察和分析现代金融运行的总体状况,提高学生对金融和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实际状况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金融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货币定义、本质、职能及我国人民币制度内容,掌握货币流通的具体形式;熟悉货币形态发展、货币流通形式、货币制度形式;了解货币、货币制度的发展历史。
(2)掌握不同信用形式的特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熟悉利率决定和影响的因素;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历史,了解信贷资金运动过程。
(3)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构成,掌握金融市场中不同的金融工具;熟悉金融市场的各种类型;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4)掌握金融机构的构成体系,掌握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业务;熟悉我国金融机构构成体系以及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了解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产生、发展历史、了解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
(5)掌握货币需求的计算和货币供给的途径,掌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成因、类型、影响以及治理措施;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情况。
(6)掌握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熟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了解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
(7)熟悉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创新含义;了解中国金融改革状况。
(8)了解中国金融安全以及金融风险的控制情况。
2、能力目标
(1)能力货币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解释货币的相关现象;
(2)能力信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释现代信用相关现象、初步能判断信用工具的价格(利率)趋势;
(3)能用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基础知识、形成和发展基本理论系统的解释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4)能用商业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基本类型和组织架构、能初步判断各类商业银行业务得范畴;
(5)能用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和基本业务知识解释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情况及其业务情况;
(6)能用金融市场的发展及运作规律分析、解释我国金融市场相关现象;
(7)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地位;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
(8)能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基本理论解释相关经济现象;
(9)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货币政策的使用条件、解释我国货币政策运用情况;初步判断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趋势;
(10)能用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方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
经过课程学习,达成以上2大目标且学生应该能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并能够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金融工具的品种,初步了解投资的分析方法和策略。
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
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做好准备。
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品德、坚毅不拔的毅力、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条件
1、实验实训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比较完善,有金融仿真实训室,有证券模拟大厅,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现在正在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2、师资条件
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
专业从事金融教学,具备相应理论知识,获得经济师,理财规划师,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沟通能力强。
3)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由王圆圆完成。
(二)教学方法建议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引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三)教材选用或编写
现用《金融学》教材为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作为高职高专职业学校金融证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基础知识介绍,与时俱进,吸收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面性、
前沿性的特点。
紧密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专业等级技能证书有效衔接。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对金融的基本体系有了一定了解,并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
1.考核对象:2015级金融专业1、2班,13级金融民族班及会计专业各班。
2.考核方式: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平时成绩、期中考试称为形成性考核,期末考试就是终结性考核。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课堂提问、讨论回答的主动性、正确性,课堂纪律遵守的自觉性,课堂出勤,作业完成及实训情况等综合考核;期中考核实行开卷考试,着重测试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期末闭卷考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金融理论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总评成绩比例为期末50%,期中30%、平时20%)。
3.考核依据: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及学院考试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4.考核目标: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5.命题原则:题型设计多样化;内容覆盖面突出专业要求;难易适中;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应用能力。
6.试题结构: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案例综合分析等。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开发利用:证券辅助教材、校本实训指导书 ;
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
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校内有较好的金融实训室供学生使用,准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七、其他说明
1 依据课时量对教材内容有选择编制计划。
2 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制定的现场教学根据教与学情况使用时调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