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
(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思政)+教案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保险专业、投资理财、金融管理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的前导课程,后续课程为经济学基础、公司(个人)信贷、金融礼仪、保险(证券)、个人理财、银行柜面业务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为深入学习各门经济类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掌握一种职业技能,培养经济学思维。
本程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支柱,一个空间,上有调控,外有扩展”“三个支柱”,是指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
它们支撑整个金融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一个空间”,是指金融市场。
“上有调控”是指政府的货币政策、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宏观金融调控相关的范畴。
2“外有扩展”是指国际金融关系,如国际收支、外汇、汇率等。
3.课程目标3.1总体目标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解决金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面向保险业务员、银行客户经理、债券销售交易员、理赔员、诉讼受理员、理财产品营销员、报单员及各岗位后续的相应晋升岗位。
3.2知识目标(1)了解货币的起源、发展及未来的趋势;了解货币制度的发展历史;了解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掌握货币的概念、职能、本质及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了解信用的起源;掌握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含义;掌握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基本内容。
(3)了解利息的含义与本质,掌握决定利率变化的因素,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4)了解金融机构的产生及作用,掌握金融机构三大支柱的特点,并了解其业务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5)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经营原贝!];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尤其是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6)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主要业务;熟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了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7)了解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掌握货币均衡的含义、度量指标和货币失衡的治理措施。
(8)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各自的特点和种类。
《现代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现代金融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现代金融基础》是一门现代金融知识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现代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金融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本课程适用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有兴趣了解现代金融的公众。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现代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货币、银行、投资、风险管理等;2. 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影响因素,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3. 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货币与货币制度a. 了解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和职能;b. 掌握货币制度的概念和演变,了解国际货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c. 能够运用货币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问题。
2. 信用与银行体系a. 了解信用的基本概念和形式,掌握银行信用的特点和作用;b. 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组织结构,掌握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c. 能够分析银行经营管理的相关问题,如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充足率等。
3. 证券市场与投资a. 了解证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工具的特点和作用;b. 了解证券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影响因素,如股票价格指数、利率市场化等;c. 能够运用投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投资问题,如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等。
4. 金融衍生品与风险管理a. 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期权、期货、互换等衍生工具的特点和作用;b. 了解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技术;c. 能够运用金融衍生品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5. 国际金融与金融监管a. 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领域,如外汇、国际资本流动等;b. 了解金融监管的基本概念和国际合作,掌握金融监管体制和法规体系;c. 能够运用国际金融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国际金融问题。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定位为: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指向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
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2. 课程改革指向:(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
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
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
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金融学基础课程编号:1300015Z课程类别:职业能力必修课适用专业:财金大类专业学时:56学时学分: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财政金融类专业职业能力必修课程,是学习《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证券投资实务》、《保险实务》等后续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纯理论课程,为金融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基本理论支撑,从而为学生搭建专业理论框架,并培养学生专业思维方法和良好的金融职业素养。
课程以货币资金为主线,围绕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其管理,阐释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和金融调控,使学生系统掌握货币金融问题的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能认识货币金融现象、理解货币金融政策、初步判断货币金融发展趋势。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搭建基本理论框架、落地微观金融机构、解读宏观金融政策”的逻辑,以现代金融从业人员所需基本金融理论基础为线索,以现实经济金融现象为载体,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金融大类专业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兼顾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在纯理论课教学中,保留部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现基本金融理论与经济现实的充分融合,实现基本金融知识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的对接,实现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与主动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并重。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重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金融行业企业基本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实践教学内容:1.组织学生参观广东省货币博物馆,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钱币、民国时期货币、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人民币、外国货币、现代电子货币等六大系列货币的感性认知,全面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2.利用学院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国际金融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信贷业务实训室等和学院金融项目中心、国际金融数据分析中心,组织学生模拟金融产品交易,观摩高年级同学仿真实训和真实业务办理,提高学生对金融业务内容和流程的认知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传统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
《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 金融基础一、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二、前言1.课程性质金融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是学生学习银行相关业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形式发展、货币制度、货币流通;信用、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信用密不可分的利率;金融市场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外汇市场;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及其业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外汇管理等内容。
2.设计思路三、本课程以引导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按中职生认知特点和所学习的内容, 通过教学、参观、请在商业银行第一线人员来介绍、动手练习掌握操作程序和基本技能, 以现实工作案例和情景结合课堂教学传授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学生学习金融事务专业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课程建议课时数为72节, 其中实践课时为12节。
五、课程目标(一)掌握知识要点目标1、理解和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等知识。
2、理解和掌握信用、信用的形式、信用工具、利息、利率等。
3、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作用、特征、构成,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外汇市场的组成及运行机制。
4、理解的掌握目前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状况。
5、理解商业银行性质、职能、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商业银行的信用创收。
6、理解和掌握中央银行、银行监管委员会(局)的性质、职能、业务、货币政策及对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7、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外汇管理和国际信用等到国际金融问题。
(二)职业能力目标或学习实践的内容1、组织学生到钱币博物馆参观(1)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形式及发展、特点、作用、联系;(2)理解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3)理解货币的产生是金融活动的起点;A、过程:B、从感性上认识各种货币形式发展的特征、局限性;C、到钱币博物馆参观: 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货币形式的具体种类、特点;D、通过参观实践, 让学生总结发言, 认识理解货币产生发展的必然过程, 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老师概括总结, 加深学生的理解。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金融学基础》课程是我院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基本原理和现代银行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认识并解释货币金融现象、分析货币金融政策、具备初步判断货币金融发展趋势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现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融学基础》是在学习《经济基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理论应用于实践、强化学生金融意识与实务操作、熟悉金融基本理论而编排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保险理财规划》、《财政与税收》等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今后从事与金融营销相关的工作做好铺垫。
建议课时为48课时。
二、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根据财经类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金融学基础分析和应用的职业技能特点,确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项目,见分析表: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货币与信用理论能够运用有关的货币基础知识解释货币的相关现象;认识货币能够运用信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释现代信用相关现象分析信用相关现象金融市场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融市场与经济的的关系认识金融市场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金融学基础通过学习股票及债券交易的基本程序,能进行简单的模拟操作利用金融市场处理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能掌握金融机构的构成情况,明确不同性质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的特点及其主要业务构成。
熟悉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中央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业务处理金融机构业务处理金融现象会对货币需求的形成过程以及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认识金融现象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分析金融现象金融政策能够分析货币政策构成要素的运行机制熟悉金融政策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政策的政策目标金融政策目标分析会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金融政策工具运用国际金融能分析析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进行外汇汇率看的兑换计算熟悉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会分析和判断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分析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金融业务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能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识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能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金融风险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感受金融风险呼唤金融监管(二)课程目标根据《金融学基础》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掌握货币的各种职能,货币制度的演变历史及信用的含义、表现形式及各类信用工具;(2)掌握金融市场的种类、功能及构成;(3)掌握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概念及分类及主要业务处理;(4)掌握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及解释金融现象;(5)掌握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6)掌握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外汇汇率看的兑换计算;(7) 掌握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体系的含义与一般构成。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附件4:《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
(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课程标准金融市场是各种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场所,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商品、期货等多个方面。
想要了解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可以参考本文介绍的《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交易方式和风险评估等方面,使学员对金融市场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续金融投资和理财提供基础。
二、课程内容1. 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定义和种类•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2. 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股票市场:A股、港股、美股等•债券市场:国债、企业债、地方政府债等•金融衍生品市场:期货、期权、股指期货等•货币市场:境内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3. 金融市场的交易方式•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套利交易•稳定策略交易4. 金融市场的风险评估•风险的种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评估方法:价值 at risk、风险价值等•风险控制策略:多元化、止损等三、课程特色本课程将通过生动的例子、具体的交易场景和真实的数据,让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
同时,对于学员的提问和疑惑将会进行耐心解答和详细讲解。
四、课程收益本课程将帮助学员:•对金融市场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投资基本功•理性评估金融投资风险•学习如何通过金融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财务状况五、总结本文介绍了《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让大家对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交易方式和风险评估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本课程将帮助学员掌握投资基本功、理性评估金融投资风险,提高个人的财务状况。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信息《金融基础》课程基本信息,见表1-1。
2.2.1 课程性质金融基础课程是邮政信息电子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体系的规划,“金融基础”是学校邮政信息电子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项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实训,让学生了解并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严厉打击金融行业的违法犯罪行为,协助做好金融理财等管理工作;课程地位重要,理论性比较强昌,因此在学习中应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以发展基础功能作用。
2.2 设计思路本课程学生对象为邮政信息电子化专业二年级学生,根据专业体系规划,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金融服务业的相关工作。
根据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根据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的意见基础,以介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目标,以目前经济类实际需要为内容选择为标准,通过由浅入深对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的介绍,使学生为学习金融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侧重点是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体系,开设64课时,4个学分。
3.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3.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的知识目标是: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他们对金融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信用和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3.2技能目标通过对金融知识的了解,(1)能够区分各种币种,特别是能够用于国际结算的货币。
如美元、欧元、日元、港元、加元、瑞士法郎等。
(2)能够区分各种票据及贴现的计算。
(3)掌握金融工具交易的方法。
(4)能够区分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以便将来在学习其他专业课时有一个较为理想的基础,或在从事经济工作中会运用这些常识,从而做好我们的工作。
如果将来从事金融工作,则金融基础的学习则更为重要,以便今后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二、对象:财经类各专业三、课时:4*17=68四、学分:4五、课程目标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运用有关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
对热点财政金融新闻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训练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程拓展实践平台的训练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对财政金融政策的理解和解读,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
六、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了解财政金融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掌握财政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特有金融界的具体内容,学会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在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要求上,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当前财政金融政策以及一般财政金融现象相融合。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让学生领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热点财政与金融新闻的综合点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资料查阅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分组财政与金融专项问题调查,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
3、教师补充案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初步了解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深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财政金融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力。
八、教学评价建议教学评价弱化考试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操作过程的评价和操作成果的评价。
具体评定项目如下:九、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主编:徐景泰余立新中国财经出版社(二)教学建议(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研究和分析国家的财政与经济政策。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2. 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微观经济学部分(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理论,掌握市场机制的作用。
(2) 消费者行为理论,理解需求与效用的关系。
(3) 生产者行为理论,了解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 弹性理论,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应用。
(5) 成本理论,了解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
(6) 市场结构理论,了解不同市场类型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 宏观经济学部分(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2) 货币与银行体系,了解货币流通和银行体系的作用。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4) 通货膨胀与失业,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5)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了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6) 国际经济学,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表、数据和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经济活动,如企业参观、市场调研等,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4.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五、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30%。
财政及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第三版)

新疆供销学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中职财经专业适用制定单位:财管组执笔人:张怀珍审批单位:新疆供销学校制定时间:2014年11月25日编写说明《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按照定位要求,采取单元模块模式组合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于不同职业教育层次学生,不同层次之间可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调整。
本课程计划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共计64学时。
本课程教学评价采取模块评价、单元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最后得出总成绩。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本课程定位可总结为:一个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解决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两个基础:即本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四个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一)专业能力: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认知税收的定义;税收基本特征;税收要素与分类;中国现行税制3.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4.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社会能力: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024版《金融学基础》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培养学生的金融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风 险意识。
教材及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包括相关学术期刊、金融网站、政策文件等,以辅助学 生深入了解课程内容。
学习资源
提供课程PPT、案例分析、在线测试等学习资源,以满 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02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概述
01 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学基础》教学 大纲讲课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 货币与货币政策 • 信用与利率 • 金融市场交易工具 • 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金融学基础》课程概述
01 课程性质
《金融学基础》是金融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 学生打下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定义、编制目的和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详细解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经 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以及净误差与遗漏。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
介绍如何通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来了解一国的经 济状况和对外经济关系。
汇率制度类型及特点比较
汇率制度类型
涉及货币的本质、职能,以及中央银行如 何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
金融机构及其业务
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 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和服务。
金融风险与管理
包括金融风险的类型、识别、度量和管理 方法。
案例分析讨论
金融市场案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市场案例,如股市崩盘、债券违约等,进行 深入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风险。
货币政策时滞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 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 金融学》课程标准

《金融学》课程标准(完整)课程编号: 30210课程名称: 金融学开课系: 商学院制订(修订)人:审核人:批准人:2019年月日制(修)订《金融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30210课程名称:金融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学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开课系:商学院总学时: 48学时周学时: 3学时学分: 3学分二、课程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普通高校大学本科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侧重于货币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力图规范化、准确化、简洁化。
全面、系统掌握货币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金融实践的新形势、新变化,提高运用金融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达到:(1)全面、系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要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2)了解金融实践的新形势、新变化,(3)提高运用金融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法建议: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三、课程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围绕稀缺资源—货币的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货币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经济主体在整个大的经济环境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本课程学习后,学生能够学习掌握流通中的货币是谁配置的,以及因为货币问题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主要包括: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
2.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3.了解利息与利率的一般形态;掌握利率的种类与决定;能够计算单利与复利。
4.掌握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掌握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5.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理解金融创新的内容;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三大类业务;掌握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原理;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理论。
《财政金融基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财政金融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英文名称: Fiscal and financial fundamentals课程编号:35052110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32 (理论课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财会金融专业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商学院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倪成伟.财政与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主要参考书:[1] 张连蕊,李凡等.财政与金融.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面向我校财会金融专业学生。
该课程是一门有关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基本业务课程,与经济生活关系密切。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基本要求1.在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系统讲授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紧密结合实际,提出和分析理论问题2.教学中应注意培育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有关财政与金融最基础的原理与最基本的实务问题,以理论为主,兼顾业务知识,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基本内容及安排第1章财政认知基本内容:财政概述;经济中为什么需要政府财政;政府财政的职能教学重点:财政的概念,财政的职能。
教学难点:掌握财政的各项职能。
第2章财政支出基本内容:财政支出的分类;市场体制下的财政支出结构;我国主要财政支出分析教学重点:财政支出的主要形式。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理解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第3章财政收入基本内容: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构成;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教学重点: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构成。
教学难点:掌握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第4章税收政策基本内容:税收的形式特征和作用;税收分类;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我国的主要税种教学重点:税收的基本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针对不同金融领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
本课程从宏观、微观金融领域中的决策层面、执行层面和操作操面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风险种类以及风险转移等,提高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识别,特别是金融基层工作中一些常见的金融诈骗、欺诈行为和风险损失的判断和分析方法进行教育。
2.4在宏、微观金融知识传授中,注意从课堂讲述转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4)保险营销能力
(1)能用货币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解释货币的相关现象;
(2)能用信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释现代信用相关现象、初步能判断信用工具的价格(利率)趋势;
(3)能用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基础知识、形成和发展基本理论系统的解释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4)能用商业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基本类型和组织架构、能初步判断各类商业银行业务的范畴;
(3)在调研和访谈后,根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培养要求,确定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标准,并随着金融企业实际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其紧密与金融行业基层岗位工作要求相结合。
(4)在教学中,既要保证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满足工作实际的需要,又要通过给学生创造各种模拟金融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强化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和支撑,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与实际相结合,达到金融基础教学标准的要求。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 作者:
———————————————————————————————— 日期:
ﻩ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的作用与地位已大大提高,影响力日益增长。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和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基本原则,来把握金融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而认识和探讨经济社会中的各种金融现象,研究和解决金融经济问题,同时也为其他专业理论课程和业务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每个章节(项目)的学习都以典型现代金融案例为载体设计活动
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的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3)金融从业职业道德
(4)领导策略
(5)金融市场、社会应变能力
(6)再学习深造能力
(1)能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
(2)熟练进行语言和行为的社交与沟通;
(3)能有效领导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专业能力
(1)商业银行管理能力
(2)金融产品营销能力
(3)国际金融分析能力
让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理论和知识为我国金融改革,金融管理等政策方针开药方,提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
具体步骤如下:
(1)在课程建设之初,与我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进行座谈讨论,了解金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需要员工具备哪些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
(2)在广泛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金融行业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调研,了解基层岗位员工在工作中对金融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以及金融基础理论对员工综合能力提高的支持。
金融基础是一门介绍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理论课程。金融基础的涵盖面较宽,凡与金融领域相关的范畴几乎都包括在内。本课程系统的阐述了金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运行规律,客观地介绍世界主流金融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实务运行的机制及发展趋势;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
建议本学习领域学时为72课时。
3.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金融服务理念和金融风险意识,使学生具备银行、证券、保险从业人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
学生将具备以下基本技能,具体如表所示。
金融能力目标
金融能力
金融能力目标
社会能力
(1)团队合作能力
(2)金融客户沟通技巧,社交能力
(5)能用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和基本业务知识解释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情况及其业务情况;
(6)能用金融市场的发展及运作规律理论分析、解释我国金融市场相关现象;
(7)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地位;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
金融基础是金融、证券、保险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是金融管理、证券与期货、互联网金融等专业的起点课程。本课程的内容根据银行、证券、保险课程基础知识需求设计,培养学生从事金融证券保险期货行业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基础职业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
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用案例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具有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
2.1课程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岗位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中金融基础知识模块)对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态度的要求进行整合,着力提高学生对金融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