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
中国金融大事记【一文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
中国金融大事记【一文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1.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市成立,以华北银行总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并正式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是新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起点。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的65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发挥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正式成立成立后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领导。
此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了华东、华中、西北三个区公司和分公司;又协助原东北保险公司改组为东北区公司;并在华北、华东、华中建立了22个分公司、支公司或办事处。
它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国家保险事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保险业的历史新纪元。
3. 1949年12月2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务院正式提出了发行公债的提案。
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决定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总额为2亿分,于1950年分两期发行。
其中,第一期公债1亿分成功发行,第二期公债因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
公债的发行对于减少社会游资,稳定金融和物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剩余95% 4.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
国家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代理国库。
外汇牌价与外汇调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国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粮、税收及仓库物资的全部,公营及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和折旧的一部分,除有特殊规定者外,全部限期缴纳同级金库,通过各地金库汇缴中央金库,作为中央政府统一支配的财力。
这次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初步形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5. 1951年7~8月,农村信用合作社最初的组织章程确定1951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开展农村信用合作工作的补充指示》。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中国古代金融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
在中国古代社会,金融活动起初是由富有的贸易商人和土地所有者来控制和操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活动逐渐发展成专门的行业,并逐渐形成具体的金融制度和规则。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金融发展做一个概述,介绍主要的金融制度和手段。
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在古代中国的金融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贝币和铜币,随后发展为战国时期的铸币制度。
汉朝时期,由于贸易的扩大,丝绸、银子等成为重要的交换媒介。
而到了隋唐时期,纸币的出现使得金融交易更加便捷。
2.金融机构与贷款古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主要由一些金融机构来承担,比如钱庄、典当行、银号等。
钱庄是古代金融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提供借贷、存取款、兑换货币等服务。
典当行则提供以物易贷的服务,为商人和个人提供抵押或典当贷款。
而银号则是提供贸易结算和兑换货币的机构。
这些金融机构在古代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3.利息制度与金融交易手段在古代中国的金融交易中,类似于现代的利息制度也得到了发展。
商代时期已经存在借贷行为,并有相关的利息规定。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利息因金融活动的扩大而逐渐得到规范和商定。
此外,金融交易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比如,票据交易在唐代已经开始出现,为古代金融交易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4.中国古代金融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中国古代金融与国家政治密不可分。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大量的金融手段被用于筹措军费、税收等政府支出。
金融机构也被国家统一管理,以维护国家财政的稳定。
同时,政府也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货币和金融交易的法规和政策,以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5.中国古代金融的贡献与启示中国古代金融的发展为后来的金融体系和制度奠定了基础。
例如,古代中国发明了纸币和银行制度,为后来的金融交易提供了便利。
另外,中国古代金融活动的规范性和制度性也对现代金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课程教学大纲Chinese Financial History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其中:实践学时: 2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金融、投资理财修订者:梁悦编写日期 2013.4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金融史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国金融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
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部分绪论教学内容:中国金融史的任务和中国金融的悠久发展历程,金融制度的古今之别,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的特点。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信用理论教学难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币制,王莽的货币改制,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教学难点:王莽的货币改制第四部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官府赈贷与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教学难点: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第五部分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唐代的飞钱、便换,官营汇兑理论教学难点:飞钱,官营汇兑理论第六部分两宋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两宋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宋代的纸币,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和商业信用,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纸币理论教学难点:宋代的纸币,铸币理论,纸币理论第七部分辽夏金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辽夏金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辽代的货币和信用,西夏的货币和信用,金代的货币和信用第八部分元代的金融教学内容:元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元代的纸币及其管理和通货膨胀,元代的信用机构,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和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教学难点:元代的通货膨胀,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第九部分明代的金融教学内容:明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明代的纸币、铜钱、白银,钱铺的兴起和汇兑的重现,货币流通思想教学难点:钱铺的兴起,货币流通思想第十部分清代前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清代前期的信用和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清前期的银两制度,铜钱的流通和银钱比价,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教学难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第十一部分清代后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清代后期的货币、信用、金融思想以及清末金融风暴教学重点:两元并用,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教学难点: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金融思想第十二部分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和金融思想,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拓展教学重点:滥铸铜元和繁杂的纸币,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我国的国家银行、民族资本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各种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思想教学难点:孙中山的金融思想,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三部分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教学重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法币政策的推行,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和货币教学难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法币政策的推行第十四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国统区的金融和法币的膨胀,沦陷区的金融,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教学重点: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整顿金融业,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教学难点: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第十五部分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以及这一时期的金融思想教学重点:币制的最后崩溃,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新金融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第十六部分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新中国金融体系和人民币制度的建立,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教学重点: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教学难点: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第十七部分“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发行新人民币,健全币制,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第十八部分“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形势和对金融工作的调整教学重点:盲目发展的金融工作及其失误和造成的后果,金融领域的治理工作和调整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第十九部分“文革”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文革”时期的金融政策,“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教学重点:“文革”前、中、后期的金融政策,否定商品货币的作用、金融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国家经济生活受到摧残教学难点:“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第二十部分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金融业的拨乱反正,整顿金融事业教学重点: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及其后果,指导思想的端正,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教学难点: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第二十一部分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发育,改革发展信用业务,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教学重点: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构的确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拓展和改革支付结算制度,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发展与市场化改革教学难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第二十二部分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内容: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重点:“三平”思想,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思想,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教学难点: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第二十三部分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教学内容:台湾的金融、香港的金融、澳门的金融教学重点:台湾各时期的金融及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稳定的货币政策和港式货币发行、自由经济政策与监督干预,澳门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构造,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教学难点: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1.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等,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重点讲解学习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作业讲评。
中国金融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发展历程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当时,周王朝开始发行青铜货币,建立了货币制度。
这是中国最早的金融活动之一,为后来的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也逐渐完善。
宋代时期,首次建立了银行业,形成了现代货币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金融机构发展起来,政府借助金融业务进行财政调控,为了加强金融管理,同时也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开始发行利息债券。
这是中国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中国的金融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业务范围。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金融机构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国家开始重视金融业,建立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金融机构。
1928年,中国建立了国家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并进行金融调控。
这是中国金融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金融体系再次发生重大变革。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实行国家统一的金融管理控制。
金融业主要由国有企业掌控,国家主导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逐渐放开金融市场,开展金融改革。
1980年代,国家开始引入外资银行,同时设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
19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银行改革,引入国际最先进的商业银行管理制度。
1994年,中国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正式成立。
21世纪初,中国金融业开始迅速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金融业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分。
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壮大,金融产品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银行业务到保险、证券、基金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飞速发展。
到了今天,中国金融业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中国的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科技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金融史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典质:典质是产生于南北朝的专门经营放款的金融机构。
典质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
2、称提之术: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
3、钱庄: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以此为业,开起钱铺来,这就是最早的钱庄。
到了明末,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不仅从事金、银、钱、纸币间的兑换,还办理放款、存款和汇兑。
4、票号: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初始以汇兑为主。
五、简答(每题7分,共28分)1、我国古代货币形成的条件。
答: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1)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
2、信用产生的条件。
答:(1)有了私有财产;(2)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贫穷的氏族因某种需要,向富裕的氏族借贷,信用就发生了。
3、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答:(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2)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4、明朝纸币制度的特点。
答:(1)朝在统治中国的200多年时间里,只发行过一种钞票,即大明宝钞,币面只印洪武年号,最大面额为1贯,即使后来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发行过大钞。
(2)明宝钞不设发行准备,又不分界发行,而是长期流通过,于是,行用不久,就开始膨胀贬值。
六、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
答:元朝初年,政府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纸币管理制度,并由政府在法律方面作出规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纸币条例。
关于发行方面的规定:(1)交钞、宝钞为法偿货币,严禁金、银、铜钱的流通和使用。
(2)设立发行准备金。
(3)中统钞、至元钞均分为不同面额、两种钞票并用。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 中原三晋地区的布币 北方燕赵和东方齐国的刀币 西北秦国行用环钱 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 鼻 钱"和“爰金”
布 币
铲形,由农耕经济的农具 “钱”、“镈 ”(bo)演变发展 而来,这也是把货币称之为“钱” 的缘故。
刀 币
刀削形,起源于渔猎经济工具
环 钱
圆形圆孔,源于手工业经济工 具的纺轮或璧环,战国中期以后, 秦国首先采用方孔圆钱,是比较先 进的货币形制。
金属货币时期,通涨与通缩并存 信用货币时期,以长期通胀为主.
钱币的别称
泉
钱在战国时期称“泉”,钱与“泉”谐音,称钱为 “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钱币外圆 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历史上称钱币专家为 泉学家。
《世说新语》载,王夷甫(王衍)因雅癖 阿 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 堵 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呼婢曰:“去此 阿堵物!” (“阿”六朝时口语,意为“ 物 这个”,用现代话,就是“拿开这些东西 ”。) 西晋时期的门阀士族自命清高,耻于言钱, 王衍就是这样所谓“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 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 王衍的虚实,所以上演了这样一出闹剧。因而 “阿堵物”就被后人作为钱的别称,曾有“爱 酒苦无阿堵物”的诗句。
一、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1 中国货币的悠久发展历程 2 金融制度的古今之别 3 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4中国古代金融的思想特点 5 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
“金融”的词源学解释
“Finance”来自法语(意思为end,debtsettle,借贷结清)。一说源于拉丁语finare, 均意为“结束”。中文词源来自日语,指 资金融通,包括货币、信用以及相关活动 (中国金融百科全书)。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近期,随着新一届政府的上台反腐行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官员纷纷落马。
在研读陈雨露所著的《中国是部金融史》一书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国历史上贪官治国似乎是一大特色。
1. 李林甫:以贪治国的能臣协助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担任十九年宰相的李林甫,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贪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曾颁布过一道史上最为严厉的土地买卖禁令“开元限购令”。
这条禁令严禁任何人买卖天下土地,有效杜绝了封建官僚蚕食农人的财富根基。
这一举措为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使是势力庞大的封建官僚,也无法在皇权的威严下公然进行土地兼并。
2. 张居正:改革与贪污并存的能相同样,让明朝中兴的著名宰相张居正,他锐意改革十年,实施的一条鞭法改革成效显著。
该改革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并折算成银两,按田亩数量进行征税,改变了之前按人头收税的方式。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贫富分化,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税收。
然而,在廉洁奉公的形象背后,张居正也是一个大贪官。
3. 和珅:盛世之下的贪官提及乾隆盛世年间的和珅,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位高权重,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但同时也是一个集贪污与腐败于一身的官员。
和珅所聚敛的财富之多令人咋舌,其贪污手段之高明也令人咋舌。
他通过各种手段搜刮民脂民膏,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 清官与贪官:中国历史的必然在中国历史上,清官确实如凤毛麟角般难得,因此成为了老百姓永恒的理想。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贪官似乎是必然的存在。
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权力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面临着巨大的利益诱惑。
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的情况下,贪污腐败现象难以避免。
5. 金融视角下的历史解读《中国是部金融史》一书以金融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不仅讲述了贪官的故事,还揭示了金融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金融自由化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成为趋势。 中国古代金融的局限性如金融抑制,为现代 金融自由化提供了启示,如放松管制、鼓励 创新等。
金融机构与业务创新
金融机构
古代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钱庄、 票号等,这些机构在当时发挥了重要 的金融中介作用。
业务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金融机构 不断创新业务,如钱庄的汇兑业务、 票号的异地存取等。这些创新满足了 当时社会的金融需求。
THANKS
02
缓解商业融资难题
金融业向商人提供贷款,缓解了 商业融资的难题,促进了商业的 创新和发展。
03
推动商业信用体系 建设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商业信用体 系逐渐完善,商业信誉成为商业 交易的重要保障。
对手工业的影响
促进手工业发展
金融业对手工业提供贷款支持,帮助手工业 者购买原材料、更新设备等,促进了手工业 的发展。
历史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金融史,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金融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探 究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为历史研究和经济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中国古代金融史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 先秦至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金融活动、 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和金融思想等方 面,需要全面梳理各个时期的金融发 展状况。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金融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金融制度与机构 •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与实践 • 中国古代金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中国古代金融的局限性与现代启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研究中国古代金融史有助于深入理解金融业的 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为现代金融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金融大事记【一文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
中国金融大事记【一文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1.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市成立,以华北银行总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并正式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是新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起点。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的65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发挥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成立后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领导。
此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了华东、华中、西北三个区公司和天津分公司;又协助原东北保险公司改组为东北区公司;并在华北、华东、华中建立了22个分公司、支公司或办事处。
它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国家保险事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保险业的历史新纪元。
3. 1949年12月2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务院正式提出了发行公债的提案。
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决定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总额为2亿分,于1950年内分两期发行。
其中,第一期公债1亿分成功发行,第二期公债因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
公债的发行对于减少社会游资,稳定金融和物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剩余95% 4.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
国家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代理国库。
外汇牌价与外汇调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国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粮、税收及仓库物资的全部,公营及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和折旧的一部分,除有特殊规定者外,全部限期缴纳同级金库,通过各地金库汇缴中央金库,作为中央政府统一支配的财力。
这次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初步形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中国金融发展历史
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货币和信用,但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的发展则始于19世纪末。
以下是主要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清朝末期,中国开始接触现代金融,但主要是在外国列强的压迫下进行。
例如,外国银行开始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发行货币和吸收存款。
1949年至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并逐步发展了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在这个阶段,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计划经济。
1978年至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并逐步放开金融市场。
在这个阶段,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出现,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开始发展。
1992年至2000年:中国开始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以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这个阶段的主要成就是建立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现代金融机构,并逐步完善了金融市场。
2000年至今: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发展,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也逐步走向国际化。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金融创新和国际化。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的货币和信用到现代的金融体系,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
☆“先秦”就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 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以
前的时期。本章讲述的就是这段时
期的货币与信用发展史。
货币的产生 日中为市的市场雏形:简单的物物交换,没有货币; 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交换频繁: 多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 贝是最早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贝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的名贵装饰品;有天 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 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使得在简单的 价值形式中就存在的商品与商品的对立,发展为商品与货币 的对立,货币成为价值的体化物。
商朝人迷信而且重商,古代有“殷人善商,周人善 农”的说法,以至于周灭殷商之后,重农轻商,轻 视殷族人,后者社会地位低,主要从事其擅长的商 业活动。因此,周人将做买卖的殷人贱称为商人。
(二)西周货币(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农业较商代有所发展,手工业分工更细,号称“百 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成品和原材料的交换,推动了市场 的发展,与货币交换基本分不开。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经•菁菁者莪》 ‚握粟出卜,自何能穀?‛——《诗经•小宛》 除贝外,西周还有称量货币铜(金属贝)、黄金、粮食、 布帛等货币。其中,称量货币即"重量货币"。在开始以金属为 货币时,犹未依一定形式铸造,亦无一定成份及重量,流通时 必须通过成色鉴定和称衡重量,以定价额,叫做"称量货币"。
中国金融大事记【一文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
中国金融大事记【一文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1.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市成立,以华北银行总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并正式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是新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起点。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的65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发挥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成立后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领导。
此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了华东、华中、西北三个区公司和天津分公司;又协助原东北保险公司改组为东北区公司;并在华北、华东、华中建立了22个分公司、支公司或办事处。
它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国家保险事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保险业的历史新纪元。
3. 1949年12月2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务院正式提出了发行公债的提案。
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决定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总额为2亿分,于1950年内分两期发行。
其中,第一期公债1亿分成功发行,第二期公债因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
公债的发行对于减少社会游资,稳定金融和物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剩余95% 4.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
国家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代理国库。
外汇牌价与外汇调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国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粮、税收及仓库物资的全部,公营及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和折旧的一部分,除有特殊规定者外,全部限期缴纳同级金库,通过各地金库汇缴中央金库,作为中央政府统一支配的财力。
这次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初步形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专题一:中国金融史PPT
二、秦至隋朝的信用
典执:南北朝时期开始的专营放款的金融机构。 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事业十分兴盛,寺庙成为财 富集中的重要场所,于是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 放款和质押放款。 公廨钱:隋朝时,国家重归统一,商业发达,信 用事业更加兴盛。放款除私人以外,还有政府机 关。政府放款是在各府县拨付一些钱,叫公廨钱, 可用于放贷取利,也可经营别的事业,收益作为 政府收入以供开支。公廨钱收息的办法,是以营 利为目的,不同于汉代的政府信用。
中国金融史学科内容框架
中国历史 中国经济历史
中国金融史
货 币 史
货 币 制 度
社 和会 信信 用用 机制 构度
其管 制理 度体 变制 迁及
货币发展演变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贝币 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 秦朝的半两钱 汉武帝推出了五铢钱 唐高祖铸造通宝钱 宋朝的交子 明朝开始确立白银的货币地位 清朝不完整的平行本位货币 清末民国初年的银币 国民政府的法币、金圆券、银元券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币。
(二)信用和信用机构
先秦的信用主要是借贷。 春秋战国时代借贷已经盛行,孟尝君靠放债取息 以“豢养三千食客”。 汉代出现了借贷职业者——子钱家。汉代时期还 出现了政府信用——救济性贷款。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典质。 唐朝信用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汇兑和金银铺的 出现。明清开始出现了典当、钱庄、票号。 清末开始出现了近代银行。
交子:在公元1000年左右,成都16家商户制作纸 币代替铁钱流通、交易,称为交子,交子可以随 时在发行商号兑换现钱,私人发行的交子称为私 交子,政府发行的交子称为公交子。由政府发行 的交子每三年一届,届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 子。每届发行用铁钱充做发行准备,规定最高发 行限额。交子后又被称为钱引、关子。 称提之术:南宋会子贬值时,政府为维持其信用, 用金、银、出卖盐引、茶引、度牒、官诰等市场 通行的证券回笼会有这一系列纸币发行和流通的 管理办法。
中国金融史考试重点
1.宋朝纸币产生的经济条件是什么?答案要点:(1)现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
(2)四川当时是铁钱行用区,商旅买布贩卖,得用车辆装载,深感不便。
(3)四川有发达的造纸业和印刷业,有印刷纸币的独特条件,所以纸币产生于四川。
(4)后来宋朝政府推行纸币的原因则是财政窘迫。
2.中国银行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有些什么特点?历史背景:(1)中国银行的兴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兴起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以及因为这种侵略的吃器所形成的近代产业的发展。
(2)甲午战后,清政府的财政也到枯竭的地步,想通过创办银行以增加财源,这是它允许设立银行的直接动因。
特点:(1)中国银行业不是直接由工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它是间接由民族自救和民族产业的发展造成的。
(2)中国封建经济下的金融机构钱庄和票号,没有直接演变为近代的银行。
(3)中国的银行业一产生就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类银行。
3.简述法币崩溃的原因。
答案要点:(1)由于军费急剧增加,财政赤字一年比一年大,巨额的财政赤字只有靠滥发纸币来弥补,造成严重通货膨胀,法币惊人地贬值,完全丧失了人民的信任,丧失货币的基本功能。
(2)为稳定法币,实行黄金政策。
由于抛售的黄金收回的法币远远抵不上内战中因庞大的军费开支而增加的法币发行量。
人们抢购黄金,法币进一步贬值,黄金政策失败。
(3)外汇政策也以失败告终,法币价值已小到无法计算,市场交易大都以美元、港币计价流通。
(4)发行带欺骗性的金圆券,也难以逃贬值命运,以失败告终。
4.解放战争时期如何对敌货币进行斗争的?答案要点:(1)肃清敌伪币(2)逐退法币、金圆券(3)反假票斗争5.试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1.1927—1937年金融业空前发展,既有货币市场又有资本市场,既有内汇市场又有外汇市场,既有黄金市场又有白银市场,可谓门类齐全,百业鼎盛。
2.上海的短期融资市场迅速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
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
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
“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
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
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
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中国金融发展史
•1993年金融体制 改革,分业经营, 分业管理; •银行控股的信托 公司撤并; •1994年底信托机 构共有391家。
•1984年混业经营模式确立; •1985年停发信托贷款和信托投资
•1999年第 五次清理整 顿,银信、 信证分离; •2001年“ 一法两规” 实施,重新 登记后存有 59家; •2007年修 订“两规” ,目前54家 正常经营的 信托公司, 34家机构重 新登记。
(2月) •银 •银
•行 •行
•商 •业
•国 •务
•性 •院
•开
•中 •国 •工 •商
•放 •股 •份 •制 •商
•银
•业
•行
•银
•(3月) •(2月) • (1月)
•行
•恢
•全 国 性
复 交
综通
合 银 行
银 行
• (7月)
•中 •招 •深 •广
信 商 圳东
实 银 发发
业 行 展展
银
银银
行 •(4月) 行 行
•中
国
•中 国
国非
际银
信
行 金
托融
投机
资
构 发
公展
司的
成
起 点
立
• (10月)
PPT文档演模板
•信•人 托行
•第•投信资托业 •信 一务一律 托
业下 出达《 现关 恢于 复积极 发开
次由或央央行行 业 整指定 出
顿的专 现
业银
•(4 月)
行办 理
了 新
•原因 次
展办
高
的信托
潮
高业
潮务
的 通
•冲击 •助 了国 长 家对 物
银 行
中国金融业发展史
实行新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1986年1月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使中国银行业监管向法制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86年7月
颁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城市信用社的发展从此步入正轨.
1986年7月
交通银行组建
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立
1986年至1988年
城市信用社规模迅速壮大
我国的城市信用社规模迅速壮大,构成了我国城市信用社现行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0年11月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自此,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1992年10月
1979年3月
国家外汇管理局设立
国家外汇管理局设立
1979年10月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
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9月
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
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1948年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发行了人民币,并作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统一流通的货币
1949年5月5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收兑旧币通令
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到建国时,各解放区的旧币已经基本收回,货币发行流通已经基本统一于人民币,标志一个崭新的系统的货币体系形成.
中国金融史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开始出现以一种货币统一的趋势,这 些为货币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的货币 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一)单旗的子母相权论 (二)墨家的刀籴相为价论 (三)商鞅的金生粟死论 (四)《管子》(战国部分)的货币理论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
三、王莽的货币改制
王莽以“宜少近古”为宗旨在八年间接连进行了4次币制 改革
四、东汉的货币
东汉始建于建武元年(25),流的货币主要是各种类型 的五铢钱,可分为早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信用
一、西汉的信用
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 1.政府振(赈)贷 2.私人信用
二、东汉的信用
刘秀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即位之初,面对 “百姓虚耗, 十有二存”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存在,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两个让步:一是对劳动人民让步, 二是对大地主、大商人的让步,反映到信用上,表现为: 1.政府的赈贷。 2.官负民债。 3.高利贷。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金融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七章 元代的金融 第八章 明代的金融 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金融 第十章 清代后期的金融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第十二章 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第十四章 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 第十五章 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 第十六章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 第十七章 “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 第十八章 “文革”时期的金融工作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 第二十章 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 第廿二章 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 后 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普遍最为长久的原始货币。
2.贝有自身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这些使它具备了从当货币的基本条件,便于长期流通转让。
3.贝的计量单位,除个位数之外还有“朋”。
在贝玉成为货币之后,“朋必十贝”。
4.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5.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铸造的铜铸币在形制和币制单位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四种:布币(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包括空首布和平首布),刀币,圜钱(战国年代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心的铜铸币,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楚铜币(鬼脸钱或蚁鼻钱)。
6.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勤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是现存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各诸侯国征服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食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8.先秦时期信用的形式: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客体);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信用主体);不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是否计息);普通借贷和高利贷(利息率高低);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信用方式);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借贷用途)。
9.春秋战国时期的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是中国最早的信用工具;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国家信用中的赊一般不计利息,是政府赊给民间用作祭祀,治办丧事之用的,贷是征服带给民间经营生产的,会取得收入,故要收取利息,并“以国服为之息”。
10.质人是举债时在市场上设有依质挤书契之行监督。
11.秦始皇统一币制:内容:以金布为主要货币(上币),以半两为下币,金钱双本位制,确定了中国古代铸币外圆内方的钱币基本形式,在形制上第一次得到统一;意义:不仅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秦半两钱—李渊五铢钱为量名钱,李渊到宣统为年号钱)。
12.汉武帝币制改革:内容: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统一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此不许使用。
(废秦半两)意义:西汉进入了货币流通的稳定时期,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了以后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13.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政府振贷(在于救急,不在盈利),私人信用(高利贷占有重要的比重,资本称为“子钱”,高利贷者称为“子钱家”)。
1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货币流通:金银淡出流通领域,主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金属铸币流通范围缩小,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分离,币值波动剧烈;实物货币盛行,成为货币体系中的高位货币,与铸币共同构成钱帛兼行的货币体系。
货币供需特点是在长期的通货紧缩中伴随着短暂且剧烈的通货膨胀。
南朝:四库,北朝:高利贷,质押出现。
15.南北朝出现了待行存放放款业务的机构:寺院质库,出现了财产担保放款,是放款形式的一大创新和进步。
信用形式:北朝:僧氏粟,南朝:寺库。
质钱:抵押贷放,凭借抵押物品向他人借钱的信用形式。
16.隋唐五代时期,布帛谷粟等实物货币式微没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铜钱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纸币白银等新型的货币形态开始萌芽孕育,并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得到迅速发展。
17.隋文帝货币制度:发行“隋五铢”或“开皇五铢”,直至开皇五年,成为全国流通的统一货币,结束了中国长达100年的货币混乱制度。
18.唐朝开始,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是改称宝,并冠以当时的年号。
最先铸造的是开元通宝,表明我国古代的钱币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消除了铜钱重量名实不符的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正常流通,开辟了年号钱的时代。
19.唐代中叶以来,在货币流通领域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钱荒。
导致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唐代货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铜钱的使用更为普遍,是铜钱相对短缺。
两税法的实行是直接原因,再加上富商大贾大量蓄钱,民间销毁铜钱牟利,自然损耗等因素,最终在两税法实行后酿成了以钱荒为表现的货币危机。
20.唐朝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一定有原因,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高,钱币数量不足所致。
21.隋朝的公解(加广字头),政府机关经营放款的业务,官营高利贷。
22.唐代的信用机构:在长安的西市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有供给抵押借款信用的“质库”,有国家经营贷款放款的公解,有收受存款或供给保管便利的柜坊,寄附铺和各种商店,有从事兑换业务,生金银买卖的金银店,还有办理会对业务的商人组织。
当时已经具备现代金融业的雏形。
23.唐代最接近专门存款的机构是柜坊和寄附铺,柜坊有时使用帖或者书贴以信物做为凭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完全是货币的寄存。
24.唐代开始有了汇兑业务,汇票称为“飞钱”(属于有价证券,可以视为纸币的萌芽,但还不是真正的货币)或“便换”,可以说是一中商业信用,商人汇款对会对机关而言是一种放款。
飞钱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唐朝中叶以来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间商业贸易频繁,而促使飞钱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唐代中后期政府始兴两税法之后货币缺乏,“钱荒”问题严重,由于铜钱短缺,各地州县纷纷禁止铜钱出境。
25.唐代官营汇兑理论:在唐宪宗元和初年产生飞钱后,政府一度禁止商人使用飞钱,并搜索各坊市,十人担保。
企图通过国家专营汇兑业务来诱使私人货币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流向中央政府,由国家集中掌管。
26.宋朝货币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纸币的产生和推广。
两宋时期货币制度的特点:铜铁钱币、纸钞、金银锭并行的货币制度取代钱帛并行的货币制度;宋代的货币流通具有地方性。
北宋铜钱为主,南宋铁钱为主;货币流通混乱;白银的货币化加快,其货币性提高。
27.北宋的钱荒原因是商品货币流通领域铜钱不足。
空间上主要表现在东南诸路,尤以江淮,两浙为甚:在东南诸路商品经济较之其他地区更为发达,所需铜钱数量更为巨大,但流通领域中的铜钱却数量严重不足,加上征服在东南地区投入的货币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一方面市场常感货币短缺,另一方面,铜钱却大量囤积在大官僚,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手中,大量贮藏金银铜钱,造成很大数量的货币退出了流通领域,使得钱荒问题更加严重。
在时间上看,在收获季节,钱荒问题更严重。
因为在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里,货币流通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货币流通速度慢,使得单位货币发挥的小勇不高。
而收获季节在很短时间内有大量商品涌向市场,货币的市场需求量大且集中,容易出现“钱重物轻”的现象,产生钱荒的现象。
此外,北宋销毁铜钱,改铸铜钱也减少了铜钱的数量;铜钱还大量外流。
28.南宋钱荒原因是铜钱不断退出流通(实质)。
在南宋初年的货币流通中,由于铜钱含铜量的实值远远超过其面值,销毁铜钱改铸铜器或者劣质钱现象普遍,减少了铜钱的数量;同时,仍有大量铜钱外流,加上铸造两减少,导致铜钱不断减少。
但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却需要更多的铜钱,作为主要通货的铜钱却日益缺乏,钱荒问题随之出现。
此外,货币形态由主要使用铜钱变为钱株并用,铜钱被株币所取代,株币成为主要通货,发行量越来越大,而政府在付税征收等方面始兴钱会中半政策,造成了铜钱需求量很大。
随着铜钱的不断退出,铜钱供需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这就是南宋钱荒的实质。
29.白银在宋代经历货币化发展的原因:白银在货币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扩大,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中叶以来,中国历史上引来了商品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同时市场等级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此时小的铜钱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需要有价值更大且便于携带的贵金属来弥补铜钱的不足;其次,宋代使用白银是受到了中亚西亚的影响,宋朝每年要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缴纳岁币,要以银代钱,而这些民族与同行白银的西域有贸易;最后,五代以来各地货币不同意,进入宋代依赖,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只有银,绢是不分地区,通行全国的通货。
30.宋代白银大量流通的原因:宋代商业发展内生的货币需求增加,而黄金、铜材不足制约了货币的供给,布帛等实物以及铁等贱金属不能满足大规模商品交换对高价值单位的货币需求,而白银作为币材的优点逐渐显现;宋代的白银产量增多,为通行白银提供了条件;宋代国际贸易发展以及贸易对象国使用白银;辽、夏、金等强邻要求宋朝使用白银来支付“岁币”和“岁赐”,也强化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唐宋税法规定可以使用金银来缴纳租税。
31.宋代交子产生的原因: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时候,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这是贱金属货币和纸质货币产生并流通的前提条件。
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品流通和大额交易增加的货币需求使得贱金属货币流通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一是金属币材短缺;二是以贱金属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很不方便。
商品交换需要轻便的货币。
北宋前中期出现较为严重的“钱荒”,也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北宋初期的四川是铁钱专用区,商民以车辆装载铁钱进行大额交易殊感不便;四川当时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发达,具有印制纸质货币的独特条件。
所以纸币首先产生于四川。
宋代商品流通的扩展需要较多的货币,而政府又限制铜铁钱外流以免被敌国熔铸成兵器,这也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32.宋代交子发展阶段:最初是自由发行时期,交子代替铁钱流通,这个阶段的交子是一中株券,两面都有印记,朱墨间错,没有交子字样,临时填写票面金额,样式不统一;在大中祥符年间或之前,由16家富商主持。
由富商联合发行,其形制有所改进,用同意的纸张印造,有木屋人物的图案。
券上依然没有交子字样,金额也是临时填写,但兑现时每贯收取手续费30文,除成都外各地都有分铺;在仁宗天圣元年,政府设置益州交子务,改由官办。
官交子可以规定流通的范围和兑钱的数目,金额是临时填写,还是不印交子,不过有一定的等级。
33.“称提之术”的内容以及操作办法,宋朝纸币管理制度的意义:A两宋时期规定官交子分届发行,3年为1届,届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
实际上规定了纸币发行和回笼的时间。
B北宋时期规定国家纸币每届发行的最高限额(125万6340贯)和部分发行准备率(以铁钱36万贯为发行准备,发行准备率约为28%);两宋都规定交子、会子的面额种类;规定交子、会子的流通范围(最初基本上是铁钱流通区,后来扩大到铜钱流通区)和用途(南宋会子由户部掌管发行,可用于交易、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