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德宏景颇族与缅甸克钦邦克钦族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军情观察 云南景颇族人集结边境 称不停火就赴缅帮克钦军

军情观察 云南景颇族人集结边境 称不停火就赴缅帮克钦军

军情观察云南景颇族人集结边境称不停火就赴缅帮克钦军2012年5月,正在列队的克钦独立军士兵,克钦族和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实际上就是同一民族在两个国家的不同称呼2012年11月,正在发射炮弹的克钦独立军士兵2012年11月,几名克钦独立军士兵正在祈祷云南盈江县那邦镇,距离中缅边境的国门只有100米左右。

趟过一条河,就到了缅甸境内的拉咱。

正在与缅甸政府军作战的地方武装克钦独立军总部就在那里。

近日,连日的枪炮声,打破了这个边陲小镇的宁静。

国境两头同一民族不同境遇“每天都能听到炮声。

我们尽量少出门。

”云南盈江县那邦镇边陲宾馆工作人员、来自缅甸克钦邦的董丽艳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个宾馆目前由10名缅甸人负责运营,老板是中国人,但并不在这里。

从去年12月底开始,连日的炮声,令原本闲适的边陲小镇,变得不再平静。

去年12月30日,随着缅甸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的战事吃紧,3发缅方炮弹落入那邦镇,损毁了一座房屋,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这些天每天都听到缅甸那边打仗的声音,每五六分钟就能听到炮声。

声音很大,像打雷一样。

晚上天天都在打,睡不着觉,炮声一响,就起来看一看。

”那邦镇居民杨正文向记者讲起这几天的经历,也很无奈,“我认为不会打到中国来,现在对生活影响也不大,但是生意不好做了。

”“前几天有一颗炮弹打到傈僳族的村子里面,他们还以为是地震,全都往外跑。

”杨正文的老婆说,“还是挺恐怖的,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我们没什么防护措施,也不知道怎么防。

”盈江县一家宾馆的工作人员管小姐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她们的住处不在国界线附近,也没有听到枪炮声,但是大家都在议论这事儿,非常担心炮火烧到中国来。

“这个可说不定,但还没有想到预防这么远。

”管小姐称,最近安检比较严,刚刚接到通知,只要外国人来住宿,就要通知边防人员。

“街上的警察也比以前多了,这段时间查得严,可能就是因为那边打仗的关系。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云南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中国景颇族与缅甸克钦族婚姻习俗的对比

中国景颇族与缅甸克钦族婚姻习俗的对比

中国景颇族与缅甸克钦族婚姻习俗的对比◎杨琛摘要:中国景颇族与缅甸克钦族是同一民族,他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但却有着相同的血缘关系和历史文化渊源,他们彼此往来,通婚互市。

由于时代发展、社会制度以及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的不同,他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景颇族和克钦族的婚姻习俗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对双方民族文化的异同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为跨境民族的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景颇族;克钦族;婚姻习俗一、景颇族与克钦族景颇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我国的景颇族现主要居住于云南省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

景颇族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并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颇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民族,他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常常受到世人的称赞和肯定,在生活中景颇族也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的遵守,这在景颇族的社会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这也是他们维持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依据。

克钦族是缅甸联邦的少数民族,现主要居住于缅甸克钦邦和缅甸掸邦北部。

克钦族的生产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以前的克钦族大多相信鬼神和万物有灵,上层知识分子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逐渐产生了变化,鬼神观念被否定和批判,原始宗教逐渐被基督教所取代,因此基督教成为了缅甸克钦族的全民宗教。

克钦人心地善良、性格豪爽强悍且乐于助人。

他们与我国的景颇族本是同一民族,但由于居住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政策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会发展创造出属于自己不同的文化。

本文将以中国景颇族和缅甸克钦族的婚姻习俗进行对比分析。

二、景颇族的婚姻景颇族的婚姻形态是以个体家庭经济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历史上存在过的一夫多妻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已经全部消失。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家里的孩子都要随父姓。

景颇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由父母做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青年男女也通常都是自由恋爱了,但婚礼还要遵照传统来举办。

景颇族文化史

景颇族文化史

景颇族文化史序景颇族是有着悠长历史、勤奋智慧的民族,是祖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景颇族在自己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建了自己民族绚烂的历史文化,铸就了自己民族的精神。

这个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景颇人民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盛精神动力,也是景颇人民在将来的光阴中继往开来,推动自己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强盛精神动力。

景颇族文化积厚流光、丰富多彩,有自己的独到性,它记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

景颇族是一个思想开放、擅长探究和迎纳新事物的民族。

历史上,景颇族作为氐羌族群的一部分从北南迁,这里除各种不行抗衡的客观要素外,更重要的是还包含着一个民族敢于探究事物,探究世界的深层次内涵在此中;另一方面,景颇族在社会中擅长汲取别人有利的东西,并且能创建性地加以应用,如在现代景颇语中有很多不一样国别、不一样民族的借词用语,这些是社会生活沟通与交往的结果。

经过这些沟通与交往丰富和发展了自己民族的社会生活,丰富了文化。

但客观地讲,因为历史和社会的原由,景颇族多居住于边境、山区,那边交通闭塞,对外交往少,生产、生活条件差,还长远处在经济、文化落伍的状态。

在过去漫长的社会进度中,景颇族的社会经济从整体上讲还基本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经济生活中社会谈品含量甚少。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依靠于自然条件。

确实,在过去的漫长光阴里,是景颇族所居身的山山川水、一草一木和丰厚的大自然无产养育了子子孙孙的景颇民族。

景颇人对大山,对一草一木有着深沉的感情。

但社会要发展,民族要进步,景颇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要创新,不再可以被动地依靠于大自然了。

此刻因为人口的不停增加,自然资源遇到损坏,人与自然失掉均衡,假如还守着依靠于大自然过日子的旧观点,是会给一个民族的进步带来大危机的。

一个民族要坚持与时俱进,开辟创新,发展才有希望。

景颇族要总结和研究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要侧重深入研究那些对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起侧重要作用的文化现象,如“木瑙文化”等。

跨境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跨境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跨境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作者:茹志斌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5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摘要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他们虽跨国界而居,但彼此有着密切的血缘和历史渊源。

他们彼此来往密切,通婚互市。

从跨居中缅两国的景颇族的族源、迁徙、称谓、语言、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等各方面来看,他们是同一民族,但分别居住于不同的国家。

但由于两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两国政府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的不同以及所受周围其他民族的不同影响,对中国景颇族和缅甸克钦族体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他们共有的目瑙纵歌这一独特的体育活动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异同,为促进景颇族与克钦族之间的体育文化沟通与交流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中缅两国的友谊。

关键词景颇族克钦族目瑙纵歌体育文化一、景颇族与克钦族概况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

克钦族是缅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约124万人(2004年估数),占缅甸总人口的2.4%,主要分布在克钦邦、掸邦和实皆省,在印缅边境和中缅边境瑞丽江流域也有分布。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称。

克钦族属蒙古人种东南亚分支,人体特征与缅族相近,是一支与占缅人有着渊源关系的缅族亲属民族。

“克钦”是他称,自称为“景颇”(意为“人”)或“班阳”。

景颇族的介绍

景颇族的介绍

景颇族的介绍景颇族[jǐng pō z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

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族称景颇族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5个支系。

支系的名称也是各支系的自称和支系语言的名称。

其中,“景颇”既是支系名称也是民族名称。

各支系有自称和对其他支系的他称,与景颇族杂居的汉、傣等民族对景颇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称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景颇族。

历史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从古代起,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景颇族称为木转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约自唐代始沿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

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

该地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

当时的寻传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

文化信仰景颇族社会中并存着两种类型的信仰,一种是秉承传统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种是外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

•超自然信仰超自然信仰是景颇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今天依然是大多数景颇人的宗教信仰。

景颇族超自然信仰的精髓,是相信人类和万物都具有二重性质,即自然的和精灵的存在。

景颇人认为,不仅人是有灵魂的生命实体,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日、月、山、川、风、雷、土地、巨石、山谷等自然物也都有灵魂。

人的灵魂不仅归附肉体,还可以与人的肉体分离,并且能够支配生命。

缅甸克钦族和云南景颇族婚嫁习俗的差异研究

缅甸克钦族和云南景颇族婚嫁习俗的差异研究

缅甸克钦族和云南景颇族婚嫁习俗的差异研究作者:王禹力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摘要】缅甸克钦族与云南景颇族在很久以前就属于同一民族,尽管婚嫁习俗多多少少会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但是后来景颇族的祖先开始了南迁之藏,部分到达了中国云南景颇族自治州,而另一部分则到达了缅向北部。

从这个时候开始,两民族就开始成为了位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

但由于所处的国家不同,南迁到缅甸的最颇族(克钦族)受到了缅甸社会文化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所以两民族的婚嫁习俗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的产生了差异。

【关键词】历史渊源;婚嫁习俗;差异性大约两千年前,景颇族人民因不能再经受战争和家园的破坏,于是开始了南迁之旅。

他们经历了长久的旅途和艰辛的时刻后,部分景颇族祖先到达了中国云南景颇族自治州,而部分景颇族祖先则到达了缅甸北部。

缅甸人和外国人把南迁到缅甸的景颇族叫做克钦族。

景颇族和克钦族是存在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在婚嫁习俗方面自然也有一定的差异性:1景颇族在确定新娘时,通常让算命先生帮忙决定两位新人适不适合结婚。

克钦族在确定新娘时是派遣村里的长辈去选择好的家庭中求娶一位女子,尽管这位女子并不是新郎的心爱之人。

这样看来,景颇族更加看重子女的人生自由,但最后景颇族子女的婚姻大事还是得交由他们的父母决定,不过他们的父母是很尊重他们选择自己爱人的权利。

这种差异的出现与两个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毕竟两个民族是生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

景颇族居住在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非常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都非常的开放。

而另一方面,克钦族居住在缅甸,相对于中国来说就比较落后和封建,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

因此,克钦族在这样封建的环境下,他们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以及风俗习惯比起景颇族来说就显得相对封闭。

2在景颇族的结婚方式中,有一种方式是抢婚。

抢婚这种结婚方式是由景颇族的老祖宗创造的。

为什么要抢呢?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婚姻开始跳出本氏族的局限,扩展到临近或更远的群体,从而促使了婚姻形态的演变和抢婚结婚方式的出现。

景颇族民族文化简况

景颇族民族文化简况

景颇族民族文化简况一、民族服饰景颇族在远古的时候以兽皮、树叶为衣,后来受蜘蛛网的启发发明了织布。

景颇族的服装全靠妇女用手工纺织制作、加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景颇族聚居区种植棉花的历史较悠久,早在700年前就会用棉花织布。

他们把棉花采摘回来后,用木制的轧机除棉籽,然后利用夜间休息或下地途中捻线,边走边捻,绕于纺坠上,待纱线备足后即进行染线织布。

织筒裙还要加羊毛绒,将羊毛绒捻成线然后染色,与棉线混织。

近代以来,妇女们织筒裙时多从市场上购买红、绿线掺入。

据统计,妇女裙子上的花纹有300多种。

景颇族男性传统服装与特点为:青年便装,包包头,青蓝布对襟衣和长裤,简便筒帕包1个;老年便装,黑色长裤与黑色无领对襟衣,花格包头,筒帕1个;礼服,白衬衣,黑色衣裤,白包头或花格包头,银饰筒帕;瑙双服,举行“目瑙”盛典时,领舞“瑙双”穿的服装,与平时的服装不同,头戴羽毛头盔,身穿龙袍;董萨服,董萨是人与神的中介人,其服饰略有不同,衣裤均黑,包头也是黑的。

景颇族女性传统服装与特点为:青年便装,上身穿无领长袖短衣,下身着青、黑、红、蓝、紫色的长筒裙,身挎红筒帕包,戴耳环、耳坠、项链;老年便装,黑包头,无领摆衣,半花裙子,筒帕包1个,戴耳筒或耳坠,戴串珠项链、项圈;青年盛装,红花包头,银饰绒服,织工精细、色泽艳丽的满花筒裙,做工考究的护腿,戴耳环、项链、项圈;老年盛装,黑包头,黑衣服,半花筒裙,护腿,戴长耳筒、串珠项链。

二、民族食俗(1)景颇族的饮食丰富,种类较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①主食:有米饭、稀饭、粥、苞谷饭、苞谷粑粑、糯米饭、糯米粑粑等。

②副食:有牛肉、猪肉、鸡、蛋、虾、青菜、蚕豆、豌豆、黄豆、刀豆、黄瓜、南瓜、金瓜、竹笋及各种山珍野味等。

③果类:包括核桃、石榴、梨、山楂、板栗、甘蔗等。

④饮料:有啤冈、知如、咖啡等。

(2)景颇族的风味食品很多,最具特点的有膳章、吾爬、都温爬、竹筒饭、竹筒肉、锣锅肉、南盼、煮螺蛳、膳咖、纳格衣、瓦奴格衣、石须、竹须、干巴、介祖、膳图、卡凯图、农支图、亭格图、麦扎图、啤冈、凉香菜、竹筒蜜茶、煮咖啡等。

浅析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以傣掸族为例

浅析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以傣掸族为例

浅析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以傣掸族为例1000字中缅跨界民族问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之间因民族因素而产生的争议。

由于中缅两国接壤长达2185公里,因此跨界民族问题是两国关系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傣族与缅甸掸族之间的跨界民族问题为例,进行浅析。

傣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地。

傣族人民主要信仰佛教和原始宗教,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掸族则是缅甸的一个主要民族,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地区。

掸族人民主要信仰佛教和原始宗教,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中,傣族和掸族之间的纠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边界争议和跨界贸易。

边界争议的问题,是由于中缅边界划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

早在清朝末年,中国政府就开始了边界划定工作,但与缅甸的边界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这也成为北京和仰光之间陷入僵局的原因之一。

2018年,中国和缅甸签署了边界条约,这使得两国的边界争议得以化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边境问题还是难以彻底解决。

对于跨界贸易的问题,傣族和掸族之间的生产方式不同,导致双方的商品贸易非常不平衡。

从中国流入缅甸的商品主要是家电、日用品等,而从缅甸流入中国的则是水果、农产品等。

双方在跨界贸易中,缅甸方面的商品多是一些低价的农副产品,而中国方面的商品则较为高端,价格相对较高。

这导致掸族人们的收益非常有限,也导致贸易往来不够和谐。

为了解决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中缅两国政府应该加强沟通,增强交流,共同发展经济。

在贸易中实现互惠互利,平衡双方的商品贸易。

还需要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两国的民间友好往来,同时加强边界管控,防止非法贸易和走私活动的发生。

只有这样,中缅两国才能共同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德宏景颇族与缅甸克钦邦克钦族的文化差异作者:沙云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4作为一名景颇语电视翻译、播音、主持人,我一直对缅甸克钦族的文化、风土人情、居住环境等很好奇。

因此,在得知2016年10月5日,将要被派往德宏州贸易商会驻缅甸密支那商务代表处锻炼学习半年的消息后,就开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想要去探索缅甸克钦邦克钦族的文化与我们德宏景颇族的文化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就这样,怀着一颗好奇心开启了缅甸密支那的学习之旅。

密支那,是缅甸克钦邦的首府。

克钦邦里大多居住着克钦族人,克钦族人与中国德宏的景颇族是同一个民族。

然而,克钦邦同中国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克钦邦与密支那又是怎样的亲密关系呢?中国德宏的景颇族与缅甸克钦邦克钦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让我们一同去探个究竟吧!一、克钦邦同中国的关系克钦邦同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克钦邦境内的克钦族、傈僳族与中国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地区、德宏州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是跨国境线而居的同一民族,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交往频繁,通婚、互市、亲如一家。

伊洛瓦底江(即中国所称之大金沙江),发源与中国西藏昌都地区的察隅,南入缅甸,由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在密支那以北42公里处汇合而成,横贯缅甸南北。

伊洛瓦底江于八莫收纳大盈江,于伊洛瓦收纳瑞丽江。

陈毅副总理生前所作《赠缅甸友人》的诗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关系。

早在唐宋以前,中国人民就与克钦族人民和居住在克钦邦内的其他民族有交往。

古代南方陆地“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就是从现今的腾冲、梁河、陇川一带进入八莫等地,再从缅北克钦邦通往印度的。

到了元、明、清三代,在经济上与我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八莫和老光屯(八莫以南14余公里处)两地是中缅边民从古至今贸易的中心。

密支那以东的昔董有两条通道直通中国边境,一条从腾冲经高田、猴桥和昔董到密支那,从中国边境到密支那,全程约250公里;另一条经南甸、盈江等地至缅甸的八莫,全程约225公里。

这两条通道从古到今均为中缅两国的重要商道。

另外,从盈江可至缅甸的当帛、甘道延、曼干、洗帕河等地;从陇川有路可通八莫和密支那;从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等地有驮运路及小道可通缅甸北部边境的葡萄、孙布拉蚌、劳康、密支那等地。

二、克钦邦与密支那克钦邦,是缅甸联邦东北部的克钦族自治邦。

首府在密支那。

设有密支那、八莫、葡萄、抹允四县及18个乡镇市、699个村。

东部与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接壤,北部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相邻,西部则与印度接壤,南部则与掸邦相邻。

克钦邦的南坎和中国云南省瑞丽市可以有贸易往来,且不需签证而自由通信。

世界上超过90%的翡翠产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地区。

翡翠传入中国是在明朝,明、清两代,翡翠工艺品在中国流行。

从云南保山、腾冲至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一线是进行宝石贸易的商路,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

克钦邦面积89041万平方公里,38.66%是平原,61.34%是山区,平原面积大约有250万英亩。

大约有100万英亩地是可种植的农田,可种植稻米、玉米、大麦、葡萄等。

人口约135万,每平方千米仅有15人。

克钦邦主要族群有克钦族、傈僳族、载瓦族、缅族、怒族、掸族以及果敢族及少量藏族人,另外还有不少印度人、孟加拉人、尼泊尔人和华人。

克钦邦北部为高山区,全缅第一高峰卡格博亚济峰就耸立在与西藏交界的国境线上。

全邦地势北高南低,有4条南北走向的山脉,自东而西分别是高黎贡山、江心坡、枯门岭、那加山。

4条山脉之间奔流着3条大河,即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塔奈河,它们都属于伊江水系。

背部山区有许多河谷平原,最大的是胡康河谷,面积在2000平方千米以上。

自密支那以下,盆地渐渐拓宽,呈现出一马平川的景象。

密支那以北为高山深谷地,有孟崩山、仙糯山、高黎贡山,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北部最高峰达5887米。

邦内有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两大江河,谷深坡陡,多为热带雨林覆盖。

山地人烟稀少,除密支那往北至葡萄有公路外,交通比较闭塞。

密支那以南地区多为高山森林。

克钦邦有户拱、孟拱、孟养、密支那和八莫等谷地,地势低平,多水稻田和沼泽地。

连接缅北和缅中、缅印的重要交通线均由这些谷地通过。

克钦邦自古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通道,20世纪40年代修筑的中印公路进一步沟通了中、缅、印3国,克钦邦故有“缅甸的北大门”之称。

克钦邦拥有广袤的森林,尤以柚木驰名;在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亚洲象、孟加拉虎、野牛、犀牛、绿孔雀等珍禽异兽;在丰富的矿藏资源中,尤以金砂矿为最,蜚声中外的缅玉也产于孟拱一带。

因而,克钦邦是当之无愧的“动植物宝库”、“黄金之乡”和“翡翠之乡”。

刚到密支那商务代表处学习锻炼不久,在密支那商务代表处领导的带领下,去到密支那克钦族一位翡翠商人之家参观拜访,其商人之家的后院里堆积的翡翠毛料之多与个别翡翠毛料之大是我前所未闻、前所未见过的,再看看那位克钦族商人的穿着完全看不出是一位翡翠富豪,整整一个农民居家形象,穿着白色背心,条纹短裤,夹着缅甸托撒,拿着一个电筒在想我们介绍着翡翠们的来历。

我完全被他那低调的语言举止形象给震撼住了。

心里暗暗在想密支那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我半年的学习锻炼之旅一定会学到不少东西,在成长的道路上收獲宝贵的财富。

更为之叹服不愧为“翡翠之乡”的美誉!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安静地流淌,一座雄伟的钢桥飞架东西。

这座大桥是中国上海援建的工程,是缅甸的第三大桥。

过桥后便进入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市区。

它是缅北的铁路终点站和公路、水路、航空枢纽。

它安详地坐落在伊江西岸的江堤下,难怪缅人称之为密支那,密支那是缅语,意为“大江边”。

市区海拔145米,北靠库芒山,东、南、西三面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是中印战区重要的战略要地,盟军和日军在此激战,几经炮火轰炸,全城除一座佛塔幸存外,均被夷为废墟。

经50多年的重建,城区规模已达12平方千米,现有市区人口约7万。

密支那是座绿树成荫的城市,遍布着菇谷宾、椰林、槟榔、棕树、木棉、羊碲甲、芒果、竹林、菠萝蜜树和古榕等热带植物。

最高钢混建筑物不超过7层,(这7层是自2016年建盖起的,以前不超过4层)80%以上是铁皮楼房或平方,城郊还有不少茅草房。

所以,作为一名景颇语电视译播人员的我,才来到这个绿树成荫的克钦邦首府并不感觉到陌生,反而有一种回到故乡的亲切之感,因为,这里的人们和我语言相通,居住的环境和我成长的故乡景颇山寨完全相似,道路两旁的参天大树,低矮的房屋,人们的穿着等等完全没有大都市的影子,整整一幅乡村画面,所以,被我们的另外一位学习锻炼之人,形象的把我们的商务代表处办公室比喻为村公所。

是的,驻缅甸密支那商务代表处的办公楼是低矮的两层砖混木板房,厨房是临时搭建的铁皮房,下雨的时候还会漏雨,卫生间是缅甸式公共卫生间,男女共用。

这样的办公设施和我们电视台的办公大楼是无法比拟的,但是,怀着一颗学习上进心与探索了解的心,艰苦锻炼了半年,并发现了我们德宏的景颇族与克钦邦克钦族,虽然为同一个民族,却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不同的文化习俗。

三、中国德宏景颇族与克钦邦克钦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的差异(一)生活习惯的差异景颇族历史悠久,但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至1950年仍处于原始酋长制经济末期,由山官直接统治。

犁耕农业和个体家庭所有制虽已确立,但刀耕火种普遍,人民生活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直接过渡”政策,于1956年彻底废除山官土司制,使景颇族获得跨世纪的飞跃。

德宏景颇族地区以耕水田为主的,约占景颇族总户口的70%;以种旱地为主的,只占30%。

随着水田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犁、耙、锄等较大的铁制农具已普遍应用,旱地农业的生产技术也有了改进,犁耕地扩大,有的在旱地上采取了轮作制,即第一年种豆类,称“练地”,第二年种旱稻收成较好,能连续种两、三年。

到解放前,犁耕旱地在旱地农业中已占优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国内地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带动了我国景颇族人民追赶时代的脚步。

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迈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景颇山,近年来也在打开山门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商品经济。

景颇族以米为主食,吃法有烂米饭、糯米饭、糯米粑粑或竹筒饭。

蔬菜除部分来源于菜园,多靠采集野菜来制作,吃法除煮、焖、炒或凉拌外,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舂菜了。

景颇人将野菜洗净后精心炮制,加上豆豉,豆豉:一种豆子煮熟发酵后制成的食品。

生姜、辣椒、盐,在竹筒或杵臼内舂碎,其味道鲜美独特,常用来待客。

景颇族还喜饮水酒,喜嚼“沙枝”(用草烟、芦子、熟石灰配成的嚼料),见面互赠“沙枝”是传统礼节之一。

景颇族闲时一日两餐,忙时一日三餐。

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

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

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景颇族名食大多带有亚热带山林地区的特色和耕牧渔猎的民族文化气息,如舂鳝鱼、螺蛳汤、酸笋烧鱼、竹筒烤鱼、砂锅炖竹鼠、凉拌牛肚、煮芋头、臭豆、酸木瓜炒牛肉丝、帕滚菜煮繁鸡、水腌菜拌烤山鸽、鹿肉剁生、马鹿干巴肉松、油炸知了肉丸、螃蟹夹、粘枣果、煮酸粑菜、软米铜锅饭等。

克钦族的传统社会形式为村社制,其基层政权实质上仍为头人、山官、土司所掌握。

克钦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

主要行业有农业、畜牧业、矿产和林产品开采业以及家庭手工业。

克钦族的农业分为平原种植、雨季山坡早地种植和梯田种植3种,平原和梯田种植比较固定。

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豆类、麦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种植较为粗放,多以刀耕火种、轮歇丢荒的方式进行。

主要作物为早稻、玉米以及套种的瓜果蔬菜。

克钦族人饲养牛、猪、鸡等动物。

饲养的目的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婚丧嫁娶和敬神的需要。

编制竹器是克钦族的传统手工业,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用具除粗陋的陶器和铁器外,大多数是竹器。

大米是克钦人的主食,玉米、大麦、小米、芋头、豆类等次之。

克钦族喜欢用竹筒烧饭,把适量的米和水灌入一段有节的竹筒内,把竹筒口用草或芭蕉叶塞住,放在火塘边烘烤,等竹筒烤焦后饭也就熟了。

这时用刀把竹筒破成两半,将饭取出即可食用。

这种饭缅語叫做“基倒特敏”(竹筒饭),吃起来清香可口。

在野外煮竹筒饭非常方便省事,只要身带一把刀,带上米和取火工具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