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复习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复习  导学案(含答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导学案

归纳与整理(共1课时)

【复习目标】1.通过分析归纳、回顾梳理,进一步巩固化学反应及物质分类方法,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熟练掌握用分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模型。

2.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小结,进一步掌握常见分散系的组成特点、鉴别方法、分离提纯等,巩固胶体分散系的特性。

3.通过分析书写、归纳小结,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的定义,巩固其通性,熟练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及常见离子的检验等。

4.通过典例剖析,归纳小结,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熟练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建立“守恒”思想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思维模型。

【复习重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应用。

【学习难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自主学习】1.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熟练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认识电解质的性质、研究离子反应的前提。以下有10种物质:

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④氨气⑤空气⑥二氧化碳⑦金属汞(俗称水银)⑧氯化钠⑨碳酸钙

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 混合物

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

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

4 非电解质

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本身能

导电

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 混合物②稀硫酸,⑤空气

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③HCl

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⑨CaCO3

4 非电解质④NH3,⑥CO2

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①铜,②稀硫酸,解质,但本身能导电⑦金属汞

化学必修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2018.5

化学必修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2018.5

三、本章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
化学变化(反应)
纯净物
混合物
单 质
化 合 物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化分 置复 合解 换分 反反 反解 应应 应反 应
离非 子离 反子 应反 应
氧非 化氧 还化 原还 反原 应反 应
四、本章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领域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试剂: 蒸馏水、乙醇、 NaCl溶液、CuSO4溶液、 NaOH溶液、Ba(OH)2溶液、
硫酸溶液、盐酸、
蔗糖溶液、NaCl固体、 NaOH固体、蔗糖固体
简单的思维下, 只做12次, 13次促使学生 深入思考。
利用以上所给试剂,设计至少13次以上物质的导电性实 验。自主思考,相互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学法
1. 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结合活 动探究,以提问、思考、交流的方式,促使 学生主动探求答案,以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 2.实验探究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以通过小 组合作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获得较好 的分类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 达到体验合作学习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四、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第三节学业评价标准内容
4.通过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 原反应分类标准的比较,知道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 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而 有不同的反应规律。 5.能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 原剂。 6.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四、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第一节学业评价标准内容
对氧化物、酸碱 1.知道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同类物质的共同性 盐继续分类,但只 质,分类的标准决定了同类物质的性质,初步了解 要求学生已经学过 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的标准分类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了解各类物质的共同性质及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 化规律。
分 类 思 想 初 高 中 衔 接
三、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 策略:每一节都要有激活、巩固学生原有知识的 环节或课前活动 第一节对一些物质类别概念的回顾、常见反应的 重现等。 第二节学习前学生应该对溶解性表非常熟悉;酸 碱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反应。 学生已接触过的或者很容易理解的氧化还原反应 作为突破旧的认知、建立新的认知的重点素材。
第一层次:各种宏观物质的静态微粒性认识(知 道哪些微粒及其构成关系,知道微粒的大小质量 电性特点、无规则运动、有间隔等)
第二层次:各种宏观变化的动态微粒性认识(能 解释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微粒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物质变化)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重点聚焦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2.离子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4.分散系胶体

二、知识网络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2)离子反应

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新高一】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新高一】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新高一】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热烈欢迎即将升入高中的小伙伴们,高中化学园继续为大家提供新高一必修一的知识点内容,全部都是干货从下次开始时间更改为每周三!另外,即将升入高二、高三的小伙伴也可以用来复习基础知识,这里提供的可都是考试必考内容哦!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法)

物质纯净

单质金属:Na 、Mg 、Al

非金属:S、N

2

、O

2

化合

氧化

按性质分

酸性氧化物:SO

2

、SO

3

、P

2

O

5

、Mn

2

O

7

碱性氧化物:Na

2

O、CaO、Fe

2

O

3

两性氧化物:Al

2

O

3

不成盐氧化物:CO、NO

按组成元素分

金属氧化物:Na

2

O、CaO、Al

2

O

3

、Mn

2

O

7

非金属氧化物:SO

2

、SO

3

、P

2

O

5酸

按是否含氧分

含氧酸:HNO

3

、H

2

SO

4

无氧酸:HCl

按电离出的H+个数

一元酸:HCl、HNO

3

二元酸:H

2

SO

4

、H

2

SO

3

多元酸:H

3

PO

4

按电离程度分

强碱:NaOH、Ba(OH)

2

弱碱:NH

3

·H

2

O 、Fe(OH)

3

按电离出的OH―个数

一元碱:NaOH

二元碱:Ba(OH)

2

多元碱:Fe(OH)

3

按组成分正盐:Na

2

CO

3

盐酸式盐:NaHCO

3

碱式盐:Cu

2

(OH)

2

CO

3

混合物:如分散系

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提出了以下要求: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为了在完成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课题需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作为探究活动,将实验探究、微观分析、认知模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内容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整个中学化学,是高中化学中基础且典型的概念原理类知识。在初中阶段,学生初步接触“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高中初始阶段便在必修一第二章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的本质,从化合价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从电子转移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作为基础性知识应用范围广,且对后续知识(如电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学好“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帮助学生从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发展学生的宏观变化、微观认识、符号表示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思维。除此之外,此时正是高一新生树立信心的重要阶段,打好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期待,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第一课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模型。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日常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通过设计汽车尾气综合治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应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

高中化学必修1-2复习提纲及习题教案试题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1-2复习提纲及习题教案试题课件

《化学必修1、2复习简明提纲》

《化学必修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化学实验包括:(一)气体的制备、净化与干燥 、收集和尾气处理。(二)物质的分离与

提纯:1、物理方法:溶解、过滤,蒸发浓缩法,结晶、重结晶法、蒸馏法、分馏法、萃取

法、分液法,吸附法,升华法,水洗法,液化法,渗析法,盐析法;2、化学方法:酸、碱

处理法,热分解法,吸收法,转化法,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三)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例题1给50mL 某液体加热的操作中,以下仪器必须用到的是

①试管 ②烧杯 ③酒精灯 ④试管夹 ⑤石棉网 ⑥铁架台 ⑦泥三角 ⑧坩埚 ⑨铁三脚架

A. ②③⑤⑧

B. ③⑥⑦⑧

C. ①③④⑥

D. ②③⑤⑥

练习1:加热固体试剂时,不能使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烧杯

C. 蒸发皿

D. 坩埚

例题2某学生发现滴瓶中的溶液有悬浮物,拟用右图所示操作进行过滤,操作上错误的地方

A .4 处

B .3 处

C .2 处

D .1 处

例题3:为了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溴化钠,常用的方法是往溶液中加

入少量的氯水,然后加入苯或四氯化碳,经振荡、静置、分液,将氯化钠

溶液加热排除溶解在水中的氯分子,得到氯化钠溶液。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 .加入苯或四氯化碳操作叫萃取 B.苯层在下层或四氯化碳在上层

C .可以用酒精代替苯或四氯化碳 D.氯水是氯化剂

练习2:萃取和分液都要使用的仪器是

A .漏斗和烧杯

B .分液漏斗和烧杯

C .容量瓶和烧杯

D .锥形瓶和烧杯

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n 、N 、N A 之间的关系: n 、m 、M 之间的关系: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归纳与整理新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归纳与整理新人教版

2.下列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A.NaHSO4 B.Cu(OH)2 C. O2 D.NaCl溶液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作豆腐 B. 光线照射蛋白质溶胶时,从侧面可看到光亮的通路 C.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D.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 淀
氧化剂 (氧化性)
得电子
化合价降低
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数目相等 同时存在 同时产生
还原剂 失电子 (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1)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守恒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失2×e-,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4
MnO2+4HCl(浓)
-1
+2
MnCl2+Cl2↑+2H2O
0
得2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注:无色溶液时应排除:浅绿色Fe2+ 黄色Fe3+ 酸性溶液,加H+; 碱性溶液,加OH—
蓝色Cu2+
紫色MnO4—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CuO+H2
Mg+O2
编号
A B C D E F G H
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Cu+H2O
2MgO
CaO+H2O = Ca(OH)2 2Al2O3==4Al+3O2 CaCO3==CaO+H2O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课件
C 则不该能溶大液量共中存还。可能大量②存有在沉淀的生离成子:是这(里的沉)淀主要是指难溶性
②A有.沉C淀O生32成- :这里③的有沉弱B淀.电主解O要质H是(-指如难水溶、性弱的酸盐、。弱碱等)生成; ③C有.弱M电g解2+质(如酸水、、硫弱酸酸和D、硝.弱酸B碱是a等2强+)生电成解;质酸,中其的他盐的酸均为弱电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复习 课
知识网络·宏观掌控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网络·宏观掌控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专题突破·纵引横连
分类法及其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专题归纳 运用分类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 统化,而且有利于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对进一步研究 物质的性质起指导作用。
1.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依据多种多样,分类依据不同,物质所属 的类别也就不同。 如NaNO3属于纯净物、化合物、电解质,按照金属阳离 子分类属于钠盐,按阴离子分类属于硝酸盐。 (2)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①树状分类法中所涉及类别之间既有并列关系,也有从 属(包含)关系。 ②交叉分类法所涉及的不同类别之间是并列与交叉关 系,它们之间不能相互包含。 (3)有关物质分类的试题,可以记忆几个特殊的物质,用
C. NaOH+CH3COOH = CH3COONa+H2O
D. Ba(OH)2+H2SO4=BaSO4↓+2H2O

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整理(全面最新)

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整理(全面最新)

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药品存放安全

①固体→广口瓶液体→细口瓶或滴瓶见光易分解→棕色瓶

②酸性试剂→玻璃塞碱性试剂→橡胶塞

③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一起存放

2.常见意外事故处理

①强碱沾到皮肤——大量水+硼酸

②强酸沾到皮肤——大量水+ 3%~5%NaHCO3溶液

③有毒有机物沾到皮肤——酒精擦洗

④酸或碱流到实验桌上——用NaHCO3或CH3COOH中和,再用水冲洗

3.药品的取用

固体:粉末状:纸槽、药匙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药匙一横二送三慢立

液体:直接倾倒或用滴管取

4.实验仪器的注意事项

试管:加热不超过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

先预热再加热,防止试管骤冷炸裂

烧杯:加热时应垫石棉网,使受热均匀

溶解物质用玻璃棒搅拌,不能触及杯壁或杯底

烧瓶:(圆底烧瓶、蒸馏烧瓶、平底烧瓶)都可以用于装配气体发生装置;蒸馏烧瓶用于蒸馏以分离互溶的沸点不同的物质

①圆底烧瓶和蒸馏烧瓶可以用于加热,加热要垫石棉网

②液体加入量不能超过容积的1/2

蒸发皿: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

①可以直接加热,但不能骤冷

②盛液量不能超过蒸发皿溶剂的2/3

③取放蒸发皿应使用坩埚钳

坩埚:用于固体物质的高温灼烧

①把坩埚放在三脚架上的泥三角上直接加热

②取放坩埚要用坩埚钳

③不宜用瓷坩埚熔化烧碱、纯碱及氟化物,它们可和瓷共熔使坩埚造腐蚀

④用坩埚钳在夹取高温的坩埚时,应先把坩埚尖端在火焰下预热一下

酒精灯:失火时要用湿布盖灭

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物质分离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给液体加热使液体受热汽化挥发

浙江省高中化学会考复习全资料(《化学必修1、2》复习全资料总汇编)

浙江省高中化学会考复习全资料(《化学必修1、2》复习全资料总汇编)

《化学必修1、2》复习资料汇编

A.学业水平测试必修1、2必背考试点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 、H :+1 F :—1

Ca 、Mg 、Ba 、Zn :+2 Cl :—1,+1,+5,+7

Cu :+1,+2 O :—2

Fe :+2,+3 S :—2,+4,+6

Al :+3 P :—3,+3,+5

Mn :+2,+4,+6,+7 N :—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

失——升——(被)氧化——还原剂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 原 性 逐 渐 减 弱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 3、BaCO 3、BaSO 4、

AgCl 、AgBr 、AgI 、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 化合 分解 复分解

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NH3·H2O、H2O等),气体(CO2、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相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实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协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补充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理解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实行理解,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

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

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

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学习不外乎课前预习,听课,课后复习,解决难题,独立完成作业,系统总结几个环节。小偏整理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复习提纲及试题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班别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等。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分类一般分为:

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

金属单质:Na、Fe、Cu等

物质单质

非金属单质:Cl2、H2、、O2、O3、C60等

纯净物酸:HCl、H2CO3等

无机化合物碱:NaOH、Ba(OH)2、NH3·H2O等

化合物盐:Na2CO3、NaHSO4、Cu(OH)2(CO3)2

氧化物:CO、CO2、CuO等

有机化合物: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

[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酸碱盐氧化物

A 硫酸纯碱氯化钠铁红

B 氢硫酸烧碱纯碱生石灰

C 碳酸熟石灰蔗糖水

D 二氧化碳苛性钾食盐石灰石

2、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做“胶体”。根据分散剂状态,可将胶体分为液

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气溶胶,如云、雾、烟;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注意: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

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练习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胶体粒子直径为1-100nm,比较稳定,无色透明

B、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溶解

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D、浊液、溶液、胶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第二节离子反应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本身也未必导电。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指化合物,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

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练习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硫酸、纯碱、氯化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C.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氯水能导电,所以氯气是电解质

D.NaCl是电解质,所以NaCl晶体、NaCl溶液、熔融NaCl都能导电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及金属氧化物。

②非电解质:只有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

[练习4].在下列物质中,①CH3COOH ②HCl ③NaOH ④Cu(OH)2⑤AgCl ⑥Na2CO3⑦C2H5OH ⑧SO2⑨Fe

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3、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

例:NaCl===Na++Cl-

[练习5].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氢氧化钡:碳酸钠: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拆、删、查

注意事项:

①★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②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③有微溶物参加或生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时:

a.若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

b.若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参加时,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2OH

-=CaCO

3↓+ H2O;其二悬浊液,应写成化学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Ca(OH)2+ CO32-=CaCO

3↓

+2OH-

④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弱酸的酸式根一律不拆。如NaHCO3和HCl反应:HCO3-+H+=H2O+CO2

↑;强酸的酸式根HSO4-一般情况下要拆开。

⑤必须要考虑反应物间的适量与过量、少量的问题。

5、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①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②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

反应。

[练习6].下列各组中两个溶液间的反应,均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HCl和Na2CO3与HCl和NaHCO3 B.AlCl3和NaOH(少量)与AlCl3和NaOH(过量)

C.BaCl2和Na2SO4与Ba(OH)2与H2SO4 D.KOH和HCl与Ba(OH)2与HCl

4、方程式正误判断

①看产物是否符合事实。②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③看电荷是否守恒。④看是否漏掉了某些反应。

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若写成:Ba2++SO42-=BaSO4↓,则漏掉了Cu2++2OH-=Cu(OH)2↓的反应。[练习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石灰石和盐酸反应CO32-+2H+=CO2↑+ H2O B.氯气与H2O反应:Cl2+H2O==2H++Cl-+ClO-

C.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2OH-+H2↑D.硫酸铜溶液与Ba(OH)2反应:Ba2++SO42-==BaSO4↓

5、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

①生成沉淀,②产生气体,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8].下列各离子组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K+、Na+、OH-、NO3-B.Cu2+、Ba2+、Cl-、NO3-

C.Na+、Mg2+、OH-、SO42-D.Fe2+、H+、NO3-、ClO-

[练习9].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等混合而成,为检验它们做了如下实验:(1)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

(2)往此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过滤,将沉淀物置于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试判断:

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肯定没有,可能有,对可能有的物质,可采用滤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