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概念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一定时期内当地社会经济的反应,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以下分享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民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2、生产节日
牛王节--牛是民间的保护神 。
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十二,广西瑶族凌云沙里“牛王节”
“牛王”争霸赛
选出来的“牛后”与“牛王”
3、纪念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
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 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举例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百越民族图腾祭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依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物产的各异划分:
东北风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
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民族风俗的大融合。
游牧风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分,辽宁、河北、
陕西三省的北部及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俗。
信仰民俗
(一)
种类:
农事节日 祭祀节日 纪念节日 庆贺节日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的由来
社交、游乐节日
春节
端午 清明
冬至
元宵 中秋
重阳
七夕
传统节日的寓意
1、对安祥健康生活的追求
2、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 4、大团圆
1、新年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是历史上极其丰富和独特的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信仰。

在这些民俗文化中,有许多习俗、礼仪和传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 农历和节日中国人在古代使用的是农历,这一传统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所遵循。

而在农历中,每年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时刻,更是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例如舞狮、放烟火、赏花、吃饺子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团结魂,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婚嫁礼俗婚嫁礼俗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一项民俗文化。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是由家长和长辈等人来策划和安排的。

在新郎和新娘步入婚礼现场之前,双方家庭会准备一些象征意义的礼品,如吉祥物、红包、玉器等,以表达对彼此的尊敬和祝福。

同时,亲友们也会来到婚礼现场,为新人们送上祝福和祷告。

此外,在婚礼中,还有许多特定的习俗,例如敬茶、跨门槛、洞房花烛夜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婚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

在古代中国,人们信仰的对象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教义,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和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古代中国,人们十分注重饮食的礼仪和食物的品质。

在饮食方面,人们会根据季节和气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此外,在饮食礼仪方面,人们也有着独特的传统,如瓷器和餐具的选择、礼仪的行为和接待客人的方法等等。

5. 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不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的服饰文化通常分为官服、士服和民族服饰等几个方面。

什么是民俗

什么是民俗

1.什么是民俗,具有哪些特点?你的理解是什么?民俗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文化遗留说。

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认为,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2、精神文化说。

也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国际民俗学界流行了相当长时间。

3、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将民俗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

在原苏联时期,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造。

4、传统文化说这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

广义地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1、集体性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如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如龙的崇拜。

2、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则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连续体。

如过春节的习惯体现了民俗的传承性。

如过端午节的民俗体现了民俗的扩布性,从古代南方中原地区慢慢扩展至整个中国。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特定地区、民族或社群所共同遵循和传承的传统习俗、风俗和仪式。

它包括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婚姻、葬礼、祭祀、节日、舞蹈、音乐、戏剧、服饰、饮食等等。

民俗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是社会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群团结、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喻指、象征等手段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固定短语。

民俗文化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和信仰体系,包括节日庆典、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

习语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习语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生活、思想、价值观的体现。

习语和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语与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内涵1. 习语的概念及特点习语是一种具有固定形式、流行范围广泛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简练、形象的语言方式传递思想、情感、态度等。

习语具有言简意赅、易记易懂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

习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经验,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劳动的结果。

习语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2.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宗教信仰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形式的文化表达。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间习俗以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

3. 习语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习语与民俗文化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概念及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一种短语,具有言简意赅、流传广泛等特点。

而民俗文化则包括更广泛的范畴,不仅包括语言交流中的习俗风俗,还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习语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区别

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区别

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区别在探讨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区别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一定的界定和解释。

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都是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社会文化的不同层面和面向。

人文风情一词强调的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它包括了这个地方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因素。

人文风情的形成是受到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塑造的。

例如,巴黎的人文风情体现在其浪漫主义的文化氛围、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艺术家和文化名流的聚集。

而民俗文化则是指社会中广泛流传的、以群体行为为主体的、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它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包括了民间艺术、节日庆典、习俗礼仪、口头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民俗文化的产生和演化是由于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形成的,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痕迹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例如,中国春节、美国感恩节等都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可以看出,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人文风情更加关注的是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地域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而民俗文化则强调的是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群众性的文化表现形式,更加注重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

此外,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

人文风情往往以城市或者地区为单位,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魅力。

比如,某个城市的建筑风格、街道的文化氛围、餐饮和艺术形式等都是人文风情的表现。

而民俗文化则更注重的是群体行为和传统活动,其范围更加广泛。

民俗文化往往与节日、庆典、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密切相关,通过特定的仪式和习俗来传承和展示。

在总结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区别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人文风情强调的是某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而民俗文化强调的是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群体行为为主体的文化表现形式。

2. 人文风情更注重地域性、人文性和艺术性,而民俗文化更加注重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

中国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颜然汉
色,。

《它制 周。式 礼深,
才来们据 第抵是史
衣 的
一挡头书 起
》 有 专 门 的 记 载 。
衣 在 周 代 便 已 定 型 , 于 古 籍
后 世 的 汉 服 样 式 基 本 上 来 自 于
深 衣 是 中 国 最 古 典 的 一 种 服 装
次 制 作 衣 裳 , 并 推 行 於 天 下 。
严 寒 的 。 到 了 黄 帝 掌 管 天 下 後 ,
实际起源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 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
• 石器时代后,创造了原始服装。 •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产生了原
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 • 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贰 民俗文化服饰篇

丝腰下及襦 带部着初裙
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 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最后形成十二生肖的顺序。
传说故事虽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希望对十二 生肖的选择做出解释的愿望。
壹 十二生肖的来历
昼夜角度解说
① 日落以后天地混沌一片,鼠在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所以子属鼠。 ② 天开之后,接着要辟地,牛耕田,所以以丑属牛。 ③ 寅时是人出生之时,有生必有死,置人于死地莫过于猛虎,寅,又有敬畏之义,所以寅属虎。 ④ 卯时,要日出,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太阴即月亮之精玉兔,卯便属兔了。 ⑤ 辰,三月的卦 象,此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属了龙。 ⑥ 巳 ,四月的卦象,正是蛇的好日子,另外,巳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 ⑦ 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在阴阳之间跃进, 所以成了午的属相。 ⑧ 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 ⑨ 未之后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时辰,并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 ⑩ 酉为月亮出现之时,酉属鸡。 ⑪ 夜幕降临,是为戌时。狗正是守夜的家畜。 ⑫ 接着亥时到, 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猪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猪成了亥的属相。

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

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

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

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习俗文化传统文案

习俗文化传统文案

习俗文化传统文案
《传统文化的魅力,习俗与传统》。

习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传统,它包括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范、习惯和传统。

这些习俗和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连接人们的情感和传统,使人们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中国,传统的习俗文化包括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以及婚礼、葬礼、生日等日常生活中的习俗。

这些习俗传统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习俗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风貌。

通过习俗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传统礼仪、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习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扰。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习俗和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或改变。

因此,保护和传承习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弘扬,才能让习俗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习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座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宝库。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习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代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

感谢您认真聆听这 堂微课!
(二)民族的人口
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56个民族。据统计,汉族 人口占91.60%,少数民族占8.4%。我国实行民族自治 政策。
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十八个民族。 其中壮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三)中国民族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 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 有一定数量原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的大杂居、 小聚居、 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 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 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族民俗概述
一、民族与民俗
民族:
狭义: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 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如:汉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如古代民族、 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 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他们是汉族、壮族、满族、回 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 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 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 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 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 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 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 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四)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1、 中国民族的语言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木楼一般分为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 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5.碉房式
特点:土石结构,一般都是石头墙,
平屋顶,二到三层的小楼房。 用途:一楼为牲畜房;二层为卧室和厨房; 顶层为经堂,在此诵经拜佛。
阜 新 瑞 应 寺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3.传承性和变异性
传承性:时间上的传承,是历时的纵
向延续性。如岁时节日习俗 变异性:传承中的变异和变异中的传 承。三种类型: 扩充增多,如春节 化旧立新,如端午节 完全消亡,如妇女缠足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4.规范性和服务性
规范性:具有不成文法的强制或约束力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知识点4:民俗节日的文化意蕴
1.节日的概念和类型 2.节日的社会功能 3.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1.节日的概念和类型
节日主要是指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 事件或活动,被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 节日的类型:
全民性节日
区域性节日
模式性(类型性)→ 共同遵守—轨范作用。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2.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族性:自然-社会条件作用结果 地域性:生态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
各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文化圈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民族性:烟筒砌在山墙外
窗户纸糊在外
姑娘叼着大烟袋
沈师大旅游管理学院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民俗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下面来看看民俗的概念及特点。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1民俗的概念与内容、范围民俗的概念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依附于人们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

它是对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它是在民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文化事象。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根植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们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传统文化之一。

“无古不成今”,民俗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

它不仅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提供珍贵的参考,还是我们创造高雅文化的`基础。

民俗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有人将民俗包括的内容概括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也有人将民俗分为更具体的八个方面: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游艺活动民俗、民间观念民俗、民间文化民俗。

民俗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要广,因为它不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相当部分的物质文化遗产。

蕴含着众多传统美德的民俗文化,与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也可谓建设新时代道德文明的源头活水。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实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

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到自然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各种制约和限制。

在灾害性自然现象面前,人类总是千方百计地“与天奋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有哪些。

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移风易俗的新思考

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移风易俗的新思考

民俗文化在创新与发展中的借鉴意义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创意资源和智慧结晶
• 如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表演等方面的传统 • 对创新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在创新与发展中的借鉴意义
• 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实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和全球化 • 通过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产业化
04
民俗文化在移风易俗中的价值
民俗文化对现代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民俗文化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 如勤劳、节俭、诚信等美德 • 对现代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有助于培养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
民俗文化在现代价值观引导中的作用
• 通过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弘扬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 通过创新实践和国际交流,推动民俗文化的现代化和全球化
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桥梁
• 民俗文化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 通过民俗文化,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间的了解和尊重
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 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 通过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
• 在封建社会,移风易俗是改革和进步的象征 • 在现代社会,移风易俗是发展和文明的要求 • 移风易俗的意义 • 有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 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移风易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移风易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
•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手段,改变民间的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 • 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手段,提倡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民俗文化的保护

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日习俗、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每一项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活动,如赏花灯、祭祖、吃粽子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更是传承和弘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有着讲究的饮食习惯,不仅追求营养均衡,更重视饮食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的传统饮食有着“荤素搭配、酸甜适中”的特点,而在饮食礼仪方面,更是有着独特的规范和要求,如宴席上的席次、酒令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婚丧嫁娶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在婚礼上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如过大礼、敬茶等,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更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而在丧葬方面,中国人有着严谨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如守孝、扫墓等,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敬老尊祖的传统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民俗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

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哪里便有相应的社会民俗。

从一定意义来说,民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缩影,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时空,诸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

然而,民俗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却常常被忽视。

实际上,民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与人类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虽然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人把民俗视为语文教育的一种资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

“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

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俗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

因此,民俗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那么,当前我国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中国新闻周刊》于2004年5月3日刊发了纪念“五四”专题,并做了一个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大学生,其结果令人堪忧:以下是部分问卷的调查结果:1、对于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如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等)的态度,11%的人表示喜欢,42%的人认为可以偶尔去看看,43%的人不喜欢,甚至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2、对部分人大代表提案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的态度,不表态的占20%,不赞成的占10%,反对的占3%;3、对某一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族器乐、剪纸等,精通的只占5%,学过点皮毛的占48%,丝毫不懂的占33%。

传统文化溯源:民俗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传统文化溯源:民俗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传统⽂化溯源:民俗研究的作⽤与意义民俗⽂化是⼈们⽇常⽣活中反复出现,相沿成习,被⼀个地区或⼀个民族共同遵守,相互之间⼜有差异的⽣活思考⽅式。

不以法律形式来约束,却被⼤多数⼈普遍认同、传承与发展。

研究这些现象,找出相同与不同,从⽽引导⼈们向⽂明、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发展,这是我们研究、学习民俗⽂化的⽬的。

研究民俗、重在成“俗”,即⼈们常说的约定成俗“⼗⾥不同风、百⾥不同俗”。

⽐如,北京、天津的婚俗。

南⽅、北⽅语⾔的差异。

北京⼈说“掉点⼉了”,南⽅⼈说“落⾬了”。

饮⾷上,“南糖北咸,东辣西酸”以及相关的健康状况。

研究民俗,重在实践性,这与现代⼈⽣活依旧息息相关。

⽐如春节习俗,北京及全国⼤部分地区的爆⽵靠⾏政命令⽆法完全戒除,其它,端午节的粽⼦,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饼。

研究民俗,重在“民间”,⽆论农业⽣产、器物加⼯、商业贸易、民间⼯艺品、⽂学等等,研究对象是民,不是官,反映的是民间百姓的⽇常⽣活。

⽐如秧歌、祭窑、供财神、采茶舞、⼆⼈转等。

研究民俗,重在寻根。

寻⼈⽂祖先之根,⼭西洪洞县有民谣,问我家乡在何处,⼭西洪洞⼤槐树,问我⽼家叫什么,⼤槐树下⽼鸹窝。

寻精神世界之根,包括宗教信仰,百家姓⽒的源流,祖先崇拜,宗教信仰,⼗⼆⽣肖等。

研究民俗“特⾊为先”。

包括语⾔、服装、住宅、器物、建筑上的窑洞、围楼、吊脚楼、四合院、弄堂等。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和传承的⽣活⽂化。

它起源于⼈类社会群体⽣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和演变,为民众的⽇常⽣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种来⾃于⼈民,传承于⼈民,规范⼈民⼜深藏在⼈民的⾏为、语⾔和⼼理中的基本⼒量。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是⼀种历史悠久的⽂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书中就有“百⾥不同风,千⾥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东巡守。

⾄于岱宗,柴⽽望祀⼭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中又被称为民间文化,主要是指是一个民族或者一部分社会群体,在长时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逐步形成的文化事项,并且这些文化事项具有稳定性传承的特征。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在民间具有广泛流传性的风俗、习俗和风尚。

对于民俗的主要释意,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人民的风俗习惯。

第二,民众的生活、生产以及风尚习俗等。

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俗文化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民俗文化具有流动性、发展性特征。

在社会发展面临重要变革期时候,民俗文化也会相应的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不是大众主观上的改变,而是在社会变化影响下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所产生的自然性的变化。

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渗透着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中,对大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也具有一定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