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古诗词鉴赏之主题

合集下载

第十二讲 文学审美意象

第十二讲 文学审美意象

夫射虎豹,士射鹿系,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 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3、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
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二)中西“意象”之不同: 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象征
(三)意象与风格 1、中国古典作品常用意象: 2、固定风格作家的特殊意象群: 3、从意象看文化:
二、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本质特征:哲理性 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 你看我时很远 / 你看云时很近
臧克家《三代》: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徐訏《盲恋》 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
(二)表现特征:象征性 金字塔的象征 余光中《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泽与长河 /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 埋没在紫霭的冷烬 ——何不回身挥仗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 / 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去
— 格里高利为什么变成“甲虫”而不是 毛毛虫? — 杜丽娘的故事为何发生在“牡丹亭” 而不是玫瑰园?
(五)鉴赏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 意象鉴赏是从具象还原到抽象的审美求解过程,需 不断思考和追问:what?Why? 马拉美:诗应当永远是一个谜
好的意象,总有无数个谜底使人难以解答。 加缪:一个象征实际说出的东西,总要比他有意 表达的东西要多。
第十二讲 文学审美意象
◇ 何谓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 审美意象的分类
一、何谓文学审美意象?
(一)意象溯源: 1、《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

第十二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第十二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释题“水龙吟” 为词牌名。

“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

“登”:登高抒怀之作。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课件(统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课件(统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何当 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跑,实写何时自己能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被重用,报效国家
译文:何时将要给马套上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飞 属贵重鞍 具,象征 快地奔驰着,踏遍这清爽 马受重用。 秋日时的原野。
合作探究
这首诗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
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重点词语意义
【等闲】 【浑】 【清白】
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平常。
重点词语意义
【咬】 【任】 【尔】
你。 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任凭。
整体感知
《马诗》 ①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以马自喻 ②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 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其 中古诗词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 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 来还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 古诗三首。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 与“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佛” 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诗鬼”之称。
品读释疑
1.读准这首诗的节奏。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品读释疑
2.赏析一二句诗。
把大漠里的沙子比作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沙 的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战场寒冷的感觉。
大漠 沙如雪 ,燕山 月似钩 。 “月似钩”,把弯弯的月亮比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265)

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265)

第十二讲古诗词阅读初级篇:相对少见的手法和意象在上一讲,我们主要分析了如何鉴赏常规的古诗词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阐明了古诗词的命题艺术。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相对基础的内容,一起培养积累总结的良好习惯。

上一讲的作业你搞定了吗?授课目标例题解析如何区分难度培养学生的总结习惯作业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①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①寒食,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11.词的上片从多个角度写景,请选取一个角度简析。

(2分)鳖曰:此处为不常见的命题思路,需要谨慎对待。

12.下片“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鳖曰:此处命题角度微微刁钻,同学们需要小心。

参考答案11、由动到静,上片先写柳枝在春风中摇曳的姿态,表现出“春未老”的季节特点;接着静态描写登高所见,从春水、春花、千家写出满城春景,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12、“休对”“且将”表现出作者思归不得后自我安慰、自我开解的心理,虽略显无可奈何,但仍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大意对即可)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

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趁着时光未老,借吟诗饮酒来自得其乐吧。

一、(08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第十二讲 中国先秦美学

第十二讲 中国先秦美学

礼乐之伪:荀子
• 荀子(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 • 天人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 辍广”。 ——《荀子·天论》 • 审美问题上:着重讨论人的美不在外表容貌,而 在于内涵的品德学问。“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 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则心顺之, 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 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非相》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无伪则性不能自 美”。荀子可谓中国提出“改造世界观”的第一 人。改造的手段则是礼乐。
• 3、孔子文质统一的审美观及其美学批评的 尺度——中庸。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 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义理之气:孟子
• 孟子(战国,约公元前390—前305)孟子 的美学是关于人格的美学。美、大、圣、 神是孟子人格美的四个等级,实际上已开 后世审美鉴赏品味品级之先河。 • 孟子强调美感的普遍性和艺术的社会性, 认为“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 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 孟子还强调艺术的社会性。 • 孟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不在他的美学观点, 而在他的美学倾向。
A、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美学思想
•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 绝对的美。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 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 • 游心于道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或 则说外天下、外物、外生。庄子把这种精 神状态称之为“心斋”、“坐忘”。

高三语文:12 诗歌鉴赏-题材之山水田园诗作业卷

高三语文:12 诗歌鉴赏-题材之山水田园诗作业卷

综上,本题答案为C。

6. 【答案】B【解析】第一空,承接上文提到的“容”具体解释“容”,填④恰当;第二空,提到“美容”,引入曹植对化妆的说法,填③恰当;第三空,具体解释曹植所说的“铅华”,填⑥恰当;第四空,说到“搽粉”,便开始具体论述,填①恰当;第五空,从历史角度追溯“粉”,按逻辑顺序,先讲什么时候发现的,再谈历史记载,填②恰当;第六空,接着上一空所述,填⑤恰当。

恰当的衔接为④③⑥①②⑤。

四、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提示】从玫瑰的角度可写:1.珍视自己存在的价值(核心)2、坚持做自己/ 听从内心的声音3、美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4、不要为实用理性所害5、走出人生的围城6、要学会独立思考7、存在的尴尬8、卷心菜的痛苦9、战胜内心的魔鬼10、战胜诱惑
11、华而不实也无妨
从上帝与魔鬼的角度:1、万物皆有价值(核心)2、没有谁是完美的、
3、少一点分别心
4、羡慕的本质是无知
5、有用与无用之间
6、无用方有大用。

第12讲 诗歌鉴赏(学生用)

第12讲 诗歌鉴赏(学生用)

第十二讲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目标】训练学生的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内容】【佳作赏析】从“立春”、“惊蛰”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惊蛰“妈,水烫吗?”奶奶仰起头,问祖奶。

祖奶艰难地摇了摇头,于是奶奶坐在了那个棕红色的木凳子上为祖奶洗脚。

那个凳子是奶奶出嫁时的嫁妆,上面刻着精致的花纹,原本发亮的颜色也因年代的久远而褪掉了。

凉风吹拂着她们,祖奶伸出手,缓慢地为奶奶理好被风吹乱的发丝。

奶奶抬起头,像个孩子一般对着祖奶憨憨地笑,然后她起身,蹒跚地走到了窗边,关上了窗户,重新坐回凳上。

祖奶的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流,滴进了木盆中,奶奶注意到水中泛起的层层涟漪,抬头一看,扑哧一声笑了。

她立刻起来,擦净手,用身边的手绢为祖奶擦干净嘴。

她轻轻地为祖奶揉搓着脚。

那是何等小巧却饱经沧桑的脚啊,三寸金莲,脚骨定是被压弯了。

奶奶轻轻舀起水,撩在那双布满皱纹,竟有些萎缩的脚上。

我耳边突然响起了一支曲子,是祖奶在轻轻哼唱,奶奶也摇晃着头跟着唱,这是……是奶奶在我儿时哄我入睡的摇篮曲!我听着这熟悉的曲调,看着祖奶在打着节拍,心中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我就这样一直倚在门边,父亲从身后搂住我的肩,递给我一件衣服,说:“去给你奶奶披件衣裳,她光顾着我奶奶,忘了她自己。

”我接过那件充满爱意的衣服,为奶奶披上,奶奶宠爱地望着我,笑了。

祖奶撩起发丝的动作,奶奶为祖奶擦涎水的行为,父亲的衣裳……仅仅是洗脚,却像连环扣似的,将四代人的爱融汇在一起。

这是惊蛰吗?偶然的画面,不经意的动作将我唤醒,这一惊蛰唤醒我,原来爱可以传递,原来爱是长久不息的。

【满分理由】【诗歌鉴赏】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里的一朵奇葩。

它以丰富的思想感情、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

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指定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难点: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古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诗词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词,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总结诗词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鉴赏训练:选取相似题材或风格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

6.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提高朗读与背诵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本节课所学的古诗词。

3. 预习下节课的古诗词,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六、第六课《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领会作者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宋词鉴赏第十二讲 南宋词鉴赏(三)-陆游、唐婉、戴复古妻词鉴赏-30课时5.12 12-第十二讲鉴赏

宋词鉴赏第十二讲 南宋词鉴赏(三)-陆游、唐婉、戴复古妻词鉴赏-30课时5.12 12-第十二讲鉴赏
第十二讲 南宋词鉴赏(三)
陆游、唐婉、戴复古妻词鉴赏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骆新泉
第十一讲回顾:
第三代词人群,是以叶梦得、朱敦儒、李 纲、李清照、张元干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群。
第四代词人群,是以辛弃疾、陆游、张孝 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为代表的“中兴词人 群”。
朱淑真是宋代作品最多的女作家,有三百多 首诗词传世。她给人的印象是“所嫁非偶,婚姻 不幸”,长期以来被视为不贞,她的诗词也长期 受到不公平的评价。
词史知识
南宋词(三)
六、第六代词人群(1252—1310)的融合
第六代词人群,是以周密、刘辰翁、王沂孙、
张炎、蒋捷等为代表的“遗民词人群”。 他们生活在十三世纪下半叶宋末元初的"亡国"
时代。1258年,蒙古大举侵宋,攻取四川,随后向 两湖逼进。从此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273年, 蒙古兵经过四年的围攻攻破南宋王朝的屏障襄阳城 后,迅速挥师夺取江南,一路势如破竹,南宋军队 往往不战自溃 。
“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
盏时的美丽姿态,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 (包括她的内心美)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 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柔情 密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与幸福。第三句又 为这幅画面勾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 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 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 又和谐的色彩感。
配乐朗诵《钗头凤》
陆游、唐婉《钗头凤》原创曲
黄滕酒:即黄封酒,用黄纸封口的官酿的酒。 宫墙:南宋曾以山阴为陪都,故有宫墙之称。这里指沈 园的围墙。 东风恶:东风猛烈。隐指陆母逼迫陆游与妻子唐婉离弃。 离索:离散。 鲛绡:亦作“ 鲛鮹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述异记》 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 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亦泛指薄纱, 或手帕的别称。此词中则为后者。

《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育的设计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育的设计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嘉定区南苑中学贺红梅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

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如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

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 古诗词鉴赏 Ⅲ 核心突破一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 古诗词鉴赏 Ⅲ 核心突破一 Word版含答案

Ⅲ核心突破落实比方法更重要核心突破一鉴赏古诗形象——因象悟境,入境始亲(说明:在诗歌中,形象与意象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但从理论上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意象是隶属诗歌形象的,诗歌形象所指范围广,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

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景象、物象。

)题点一人物形象——因形悟神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都有客观的人物形象。

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

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①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隐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1.(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教案

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教案

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解析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古诗词所传达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2.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介绍古诗词的定义和起源,解释古诗词的特点,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2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讲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并分析一些典型的例子。

2.3 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解析一些著名的古诗词,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3.1 阅读与解析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古诗词,通过解析词语、句子和整体结构,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美感。

3.2 创作与分享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古诗词表现手法,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并与同学分享,互相欣赏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2 作品展示评估学生在创作和分享自己的诗词作品时的表现,包括内容的创意和表达的准确性。

4.3 知识测试通过定期的知识测试,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古诗词的基本特点介绍古诗词的定义和起源,解释古诗词的特点,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5.2 第二周: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讲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并分析一些典型的例子。

5.3 第三周: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解析一些著名的古诗词,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5.4 第四周:阅读与解析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古诗词,通过解析词语、句子和整体结构,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美感。

5.5 第五周:创作与分享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古诗词表现手法,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并与同学分享,互相欣赏和交流。

七上语文古诗十二首鉴赏

七上语文古诗十二首鉴赏

七上语文古诗十二首鉴赏01 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鉴赏品析1. 主题概述。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2.品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

这句是景物描写,杨花飘落、子规啼鸣,点明时令。

景物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事,又融情于景,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关切和同情。

3.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紧承上文,集中抒发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挂念。

诗人发挥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寄托“愁心”的载体,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成为自己的化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起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03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五年级上册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五年级上册十二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1、《泊船瓜洲》:(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诗文解读:全诗的大意为“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何时照着我回到家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3)重点字词解释:泊船:停船靠岸;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间:隔着;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绿:动词,长出绿色;何时:什么时候;照:照耀。

2、《秋思》:(1)作者: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

(2)诗文解读:全诗的大意为“洛阳城里的秋风又吹来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却心事重重。

想写封信给远方的亲人,可是又不知从何说起。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3)重点字词解释: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事情很多;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发:把信封好;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逢:遇到。

3、《长相思》:(1)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诗人。

(2)诗文解读:全诗的大意为“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时,雪花飘落。

风刮得像刀割一样寒冷,远在帐篷里怎么也睡不着。

不禁思考着:故园的温暖宁静与这帐篷的寒冷的对比。

”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和故园的深深思念。

(3)重点字词解释:身向:指移动的方向;那畔:那边;帐:帐篷;故园:故乡;无此声:听不到这种声音。

4、《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王安石在推行变法失败后,被罢相隐居金陵。

后来,他再次被召回朝廷,重新执政。

在第二次执政期间,他写下了这首《泊船瓜洲》。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蕴含着对变法图强的雄心壮志。

5、《秋思》的创作背景:张籍在洛阳为官期间,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他被迫离开家乡,流落异乡。

在秋风吹起的时候,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越发强烈,于是写下了这首《秋思》。

6、《长相思》的创作背景:纳兰性德在随康熙皇帝出巡时,由于路途遥远,天气寒冷,不禁思念起家乡和故园。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手法。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定义与分类2.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概述3. 意象、意境与情感4. 修辞手法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应用5. 诗歌的结构与节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艺术手法及其在具体诗词中的应用。

2. 难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展示艺术手法的运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艺术手法,如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古诗词,展示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交流自己的欣赏心得。

5. 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古诗词创作的尝试,检查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5.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古诗词鉴赏的题目,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文本:选取各个朝代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案例。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古诗词鉴赏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更多的古诗词鉴赏资料,包括学术论文、诗歌朗诵视频等。

4.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说课稿

《满江红》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满江红》是2018年部编版教材新增加的古诗文6篇之一,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中的最后一篇。

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学习《满江红》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

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

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九年级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充分朗读词作,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优美语境。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难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并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二、说教法: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诗词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课将会采取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法坚持要符合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会指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知识与能力】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色的美!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集体诵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本诗通过对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当时孤寂、苦闷的心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爷爷。

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12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以爱国为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情感。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情”为切入点,侧重从查找搜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另外注重教给学生研究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融会贯通,提高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

学生准备:预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

课时放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

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

在2010年XXX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2.激趣: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吗?(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充足安康、国泰民安)3.导入: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年的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

但这一切从XXX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

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XXX、XXX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金人占领。

这段历史也被XXX为“靖康之耻”。

公元1210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诗人XXX,就要走完曲折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中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但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

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二、复习预习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考点/易错点(一)明确主旨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1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2、思想情感: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思想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情感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

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喜”、“愁”、“忧”、“愤”、“怅”、“哀”等词。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3、答题模式: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模式:(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等。

知识点2考点/易错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类型:1、咏史诗(含登临怀古诗)。

咏史诗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

它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它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

古代咏史诗歌往往题为“咏史”、“怀古”、“览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①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仰慕,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②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③对历史兴亡的评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④对统治阶级的愤怒与不满。

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3、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4、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送别诗送别诗)6、长亭送别送别诗)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或想象别后的思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写景诗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③对青春、年华流逝的苦闷。

④表现羁旅之愁,乡国之思。

⑤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志向,或表达自己的品质。

8、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当然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①表现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渴望建功立业。

②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③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④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愤怒。

9、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1 抒发对出征在外或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2 表现宫中妇女长期与世隔绝的哀愁和幽恨,表现出诗人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3 反战,希望战争能够早日结束,家人得以团聚。

4 对封建社会被遗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10、咏物诗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爱情诗一般来说,爱情诗很少直接抒情,诗人常常采用比喻、借代手法来抒发情感,赋比兴手法最为常见,借景抒情也很常见。

①表达对爱人的无限相思。

②抒发热恋的甜蜜或者失恋的痛苦。

③抒发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

④对婚姻的深刻反思。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悲凄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四、鉴赏创作风格知识点3考点/易错点分析主旨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

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四、例题精析【例题1】阅读宋诗,回答问题思王逢原(其二)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题干】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作简要概括。

【答案】对友人德才不为世人所知的遗憾;对友人豪放气质的赞赏;对两人往昔交游的怀念;对与友人阴阳两隔的悲伤。

【解析】揣摩“妙质不为平世得”可品味出德才不为人知的遗憾,揣摩“微言惟有故人知”可品味出对两人往昔交游的怀念,揣摩“湓水东来入酒卮”可品味出对友人豪放气质的赞赏,揣摩“欲欢无复似当时”可品味出对与友人阴阳两隔的悲伤。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题干】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题干】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五、课堂运用【基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后庭花许棐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

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

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