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2详细教案
历史初一上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历史初一上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
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北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点击课件简述:“五胡”以及今天的少数民族羌族“五胡”中哪一个民族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点击课件小小测试:播放视频对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相互之间产生了哪些影响?点击课件回顾:西晋时期“五胡”内迁的历史观察:“五胡”内迁图〔鲜卑〕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找出鲜卑族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北魏建立并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仔细观看视频,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展示交流阅读P114-115小字部分并作出回答观看图片:“湖人汉服,汉人胡食……”把问题与民族大融合相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1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北方政局的基本情况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历史作用3、认识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点:孝文帝改革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 【知识导学】 (一)、.背景:1.4世纪后期,________建立了北魏,_________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分裂局面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二)、孝文帝迁都1.原因:原都城平城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满足需要;位置_______,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_________;不利于学习和接受_______________2.迁都 把都成从_______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三)、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都;(迁都后),使用_________、穿_________、改_______、与汉贵族_________、使用汉族____________、学习汉族________以___治国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2. 自孝文帝死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明帝”“孝武帝”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自主检测】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 、三国中的魏国B 、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 、长安 B 、洛阳 C 、许D 、殷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吴起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本教程的结构和内容。
1.2 教学内容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
北方民族融合的意义:对中国的统一、文化的发展等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和意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作业。
第二章: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
2.2 教学内容讲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包括各个民族的发展和交流。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作业。
第三章:北方民族融合的地理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地理环境。
3.2 教学内容讲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等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地理环境。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作业。
第四章:北方民族融合的政治因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政治因素。
4.2 教学内容讲解北方民族融合的政治因素,包括各个民族之间的政治互动和合作。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北方民族融合的政治因素。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作业。
第五章:北方民族融合的文化交流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文化交流。
5.2 教学内容讲解北方民族融合的文化交流,包括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和融合。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北方民族融合的文化交流。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探讨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北方主要民族及其特点,了解各民族间的融合过程及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北方民族融合的原因和条件。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1.3 教学重难点1.3.1 教学重点:北方主要民族的特点及其融合过程。
1.3.2 教学难点:各民族融合的原因和条件分析。
第二章: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及其文化特点,包括汉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等。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2.3 教学活动2.3.1 教师讲解北方民族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掌握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2.3.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章:北方民族融合的原因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分析北方民族融合的原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3.2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民族融合的原因。
3.3 教学活动3.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方民族融合的原因。
3.3.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各民族融合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
第四章:北方民族融合的条件4.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探讨北方民族融合的条件,包括民族间的交流、民族政策的影响等。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民族融合的条件。
4.3 教学活动4.3.1 教师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民族融合的条件。
4.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民族融合条件的理解。
第五章:北方民族融合的影响5.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分析北方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二课时)教案 岳麓版
思想文化 象我们现在好多的歌价孝文帝。大屏幕出示材料: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已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了,所以,孝文帝这个人以及他所进行的改革不值得肯定。孝文帝是历史的罪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幻灯片展示问题,教师聆听鼓励点评学生发言,明确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结论: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有胆有识的改革家。
引领: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从而学习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
三、北魏的分裂
北魏王朝的统治也不是固若金汤,到北魏末年,北魏开始走向分裂。
1、学生分六大组进行。
2、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学案,对不懂之处互相帮助,对新发现的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好分工,准备展示。
【穿插巩固】
对学生小组讨论学习进行反馈,交流,探讨。学生标记各组重点,帮扶对子互相检查,系统积累本课知识系统,教师个别抽查。
教师来回巡视,注重培优扶差。
学生做好本课学习笔记,帮扶对子互相检查。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减小改革阻力。
2、 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衣着服饰 少数民族现在也穿汉族服饰。
语言 汉语的普及,很多少数民族都会说汉语。
风俗习惯 普天同庆中国年。
地区交流 杂居,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杂居在一起。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第22课时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班级:六年级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具]电子白板[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任务一:根据课前预习,做好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一)解决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中找出来做好标记。
根据伴你学P98“知识梳理”(二)小组内交流,组长帮助组员进一步弄清基本知识。
(10分钟)(三)小试牛刀:各组准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5分钟)任务二:深化理解,突破重难点。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组长注意让每个同学发言,最后准备回答问题。
1、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地区,却要向汉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2、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3、阅读下列材料: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4、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任务三:结合课本与材料分析,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本课知识梳理,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询问组长或老师,完成后简单巩固,准备课堂小检测(略)课堂检测:1、错改正,对打勾。
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日益和谐,北方民族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本课程将探讨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及其意义。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1.3 教学内容北方民族的分布特点及历史文化背景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意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第二章:北方民族的分布特点2.1 课程背景了解北方民族的分布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民族融合的过程。
本节课将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分布情况,为学生后续学习民族融合打下基础。
2.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北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使学生了解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2.3 教学内容北方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第三章: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意义3.1 课程背景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历程,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本节课将探讨民族融合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3.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3 教学内容民族融合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4.1 课程背景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
本节课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4.2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4.3 教学内容民族团结在我国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性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第五章:案例分析:北方民族的融合实例5.1 课程背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过程及其意义。
本节课将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北方民族融合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民族融合的内涵。
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融合对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讨论民族融合对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探讨民族融合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方民族融合的看法。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第二章:汉族与北方民族的融合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族与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对汉族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汉族与北方民族融合对国家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汉族与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讨论汉族与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分析汉族与北方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汉族与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的图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汉族与北方民族融合的看法。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第三章:北方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北方民族融合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3.2 教学内容介绍北方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分析北方民族融合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
探讨北方民族融合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北方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方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的看法。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第四章:北方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融合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交融的理解和尊重。
引导学生思考北方民族融合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4.2 教学内容介绍北方民族融合对语言、文学、艺术和宗教的影响。
分析北方民族融合对文化多样性的促进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岳麓版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重点难点:1、重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
2、难点:西晋统一的原因和经过;北魏的均田制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环节:【激情导入】【自主学习】(课前发放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完成1、2、3题并加以识记,然后思考4、5、6、7、8题,为课堂合作交流做准备。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2、386年,鲜卑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3、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拓拔宏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学习小结:(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有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4、5题,对不懂之处互相帮助,对新发现的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好分工,准备展示。
)4、唐朝诗人刘禹锡对西晋来灭吴作了这样的描写:“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暗然收。
千寻铁链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查看资料,了解金陵,石头城指现在哪个城市。
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参考:金陵、石头城是指今江苏南京市。
这一历史事件具有进步意义,它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国家实现了南北统一,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的稳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个政权曾统一了黄河流域?参考: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各组认真听取,可以质疑,也可进行补充。
)教师对各组回答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分析。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时教案课题: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课时总第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课程目标:知道南北朝的更替;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批注: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探讨、联想比较法,了解北民南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知识;认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肯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必要性;认识到符合历史潮流的改革必定会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用具:PPT教学方法:阅读、探讨、联想比较法、历史情境体验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后,教师过渡: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这种局部统一又为后来西晋统一南北提供了条件。
但西晋在全国的统治只维持了短短的36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之后中国社会又如何发展?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一起来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寻找答案。
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充分准备:1.4 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定都平城。
他们长驱直入中原,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2.北魏帝时,把都城迁到了后,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
3.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吏治混乱,财政困难,而且受到北部人的武力威胁。
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推行等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
主要改革是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官员及家属必须;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把皇族的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采用;学习汉族的,尊崇,以孝治国,提倡的风气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初一科目历史课时教学设计自学和分组讨论“北魏迁都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功;为了达到改革的目的,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措施,减少阻力,达到改革目的。
图一请回答:(1)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时期?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禁止学习汉6、下列改革中,直接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作用的是( D )A.管仲改革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D )7、下列各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快民族融合步伐,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措施的是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要求鲜卑人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语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D.推行茶文化,提倡以茶会友8、如右图,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于( D )9、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教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A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1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杜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B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 .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C .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D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12、《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D )A.实行“三长制”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13、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B )A.呼韩邪单于B.北魏孝文帝C.辽太祖阿保机D.金太祖阿骨打14、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C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15、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措施有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③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④迁都长安(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6、南宋时“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的现象,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设计一【课标精解】1.课标要求: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析: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长期相处融合,共同发展,孝文帝改革加快了融合的步伐,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
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深远的意义甚至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本课极具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学情分析】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未知的事物。
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动口、动手能力都较强,因而适合开展一些体验、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民族大融合进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民族平等原则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问题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五、【教学重、难点解读】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解读:通过五胡内迁和黄河流域的再次统一,说明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加强,北魏迁都洛阳也顺应了这一潮流,孝文帝改革既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又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又一个表现,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标内容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②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①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
②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三、教学纲要(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西晋统一南北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4、东晋和十六国(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2、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四、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要从以下三方面把握课文内容:①上述各族内迁的时间和分布情况;②内迁各族同汉族的相互影响;③西晋王朝与内迁各族的关系。
匈奴等族的内迁开始于东汉时期,到西晋时期,内迁形成高潮,人数达几百万。
内迁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称为“五胡”。
他们分布的地区可根据教材《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逐一了解。
其总的分布是我国的西部和北部边疆。
汉族与内迁各族的相互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内迁各族首领大都仰慕汉族的文明。
匈奴贵族刘渊是西汉冒顿单于的后裔,以己系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
他熟读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等内迁各族的家具。
③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
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当时北方久经战乱,人口稀少,内迁各族与北方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相互学习,对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强迫他们当兵、纳税,甚至把他们掠夺为奴婢,这就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对西晋统治的反抗,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匈奴贵族乘机起兵反晋。
316年,匈奴兵攻人长安,西晋灭亡。
值得注意的是,各族人民反抗西晋统治的斗争,同少数民族贵族起兵反晋有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反对西晋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正义斗争;后者是利用各族人民反晋斗争来扩大自己势力,建立自己的统治,而且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掠夺性。
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应从背景、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进人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长期共同生产和生活,相互交流,互相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习惯,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
例如,鲜卑族拓跋圭统一黄河流域后,就开始解散部落组织,分地定居,占有土地,从事农耕,学习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
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学习了畜牧业技术和生产经验。
与此同时,北方各族人民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彼此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
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改革。
内容:第一,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贪赃绢一匹的处以死刑。
改革前,北魏的文武百官是没有俸禄的,主要靠战时的掠夺和平时的贪污。
这就加深了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引起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后,刺史以下的官吏,因贪污被处死的有40多人。
俸禄制的实行和严惩贪污,对于肃清吏治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颁布均田令。
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第三,迁都洛阳。
494年,孝文帝不顾保守派大臣的反对,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孝文帝带头将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他自己的名字也由拓跋宏改为元宏,共计改鲜卑118姓为汉姓。
鲜卑的服装狭而短,窄领小袖。
孝文帝下令禁穿鲜卑服,改穿宽而长的汉服。
孝文帝还规定凡30岁以下的鲜卑族官员在朝廷上要说汉话,违者削爵罢官。
此外,孝文帝又规定鲜卑人与门第相当的汉人通婚。
他带头娶汉族大姓之女为妃,并把女儿嫁给汉族地主,还给六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之女为妃。
通过上述汉化政策,鲜卑族逐渐同汉族融为一体。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主要有三点: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主要是均田令的颁布,开垦了大量荒地,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社会的进步。
通过改革,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二)难点阐释1、西晋统一的原因和经过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理解深义:一是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二是三国之间力量的消长,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统一。
前者是根本原因,后者是直接原因。
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都很注意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以便吞并对方,统一全国。
所以,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逐渐走向统一的总趋势。
魏、蜀、吴三国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到三国后期更为突出。
魏国地处中原,人口多,地域广,经济发达,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统治者推广屯田,大兴水利,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就为魏灭蜀以及后来西晋代魏后灭吴,准备了物质条件。
当魏国实力日益增强时,魏国的大权却逐渐落人司马氏家族手里。
司马氏家族包括大将司马懿,及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炎。
司马懿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他是魏国重臣,深得曹丕信任,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曹丕死后,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
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
”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
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了。
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蜀国地处西南边远地区,地狭人少,虽经诸葛亮开发,仍落后于魏国,加上连年用兵伐魏,民力已不胜负担。
诸葛亮死后,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蜀国日趋衰落。
吴国地处江南地区,经过开发,经济有所发展,但仍落后于北方。
孙权在位时,特别是晚年,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
孙权死后,宗室和大臣们相互残杀,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更为缓慢。
魏、蜀、吴三国力量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魏国实力日益增强,但大权落人司马氏手里,蜀、吴两国日趋衰落。
因此,司马氏灭蜀、代魏和灭吴统一南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西晋统一的过程大体分三步完成:一是司马氏掌权的魏国灭蜀。
司马昭杀曹髦后,立曹奂为帝。
曹奂封他为晋王。
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
蜀国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懦弱无能,在大臣劝说下,刘禅向魏军投降。
二是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265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为晋王,旋即在世家大族拥护下代魏称帝,国号晋,仍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三是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280年,西晋大举攻吴,晋武帝派王沼率水师从四川顺江东下。
晋军楼船乘风破浪直指吴都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2、北魏的均田制北魏的均田制不是将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均田令并不触动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主要是无主荒地按劳动力的多少分配给农民耕种。
有些土地种植谷物,叫露田,农民死后要交还国家;有些土地种植桑树,叫桑田,可传子孙。
农民也不是无偿地得到这些土地。
按均田令的规定,受田农民要向国家交纳租税(如交谷子、帛或布等),还要服兵役和徭役,(如修宫殿、城墙、河道等),农民所受的剥削还是很重的。
均田令并不触动地主的利益,大地主利益还受到保护。
如按规定,每头耕牛和每个奴婢都可以分到土地,地主占有的耕牛和奴婢越多,分得的土地就越多。
均田令的实行使经过长期战乱的北方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生产和生活比较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生产,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五、教法学法讲述法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略)2、新课教学(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西晋统一南北提问: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结束的?要求学生看课文第一段小字。
教师提示三个年代:263年、265年、280年。
然后说明:263年,魏灭蜀。
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标志三国鼎立时期结束。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提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在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他们迁人内地后分布在什么地区?第一、二问学生看书能够回答。
第三问应运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行讲解。
匈奴人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
羯族人是匈奴族的另一支,随匈奴人南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
鲜卑人原居住在东北地区,后逐渐占据原北匈奴旧地,控制了从辽河流域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还有一部分迁居长城以南。
氐族人原居甘肃东南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和甘肃东部。
羌族人则在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同汉族杂居。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提问: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看书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作如下归纳: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
(以匈奴贵族刘渊为例说明。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农业生产技术。
教师运用胡床、方凳插图讲述:汉代以前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坐具,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日常家具主要是席、床和榻。
床、榻既是卧具也是坐具。
魏晋南北朝时,一方面席坐习惯仍在延续,但传统家具有所发展。
床、榻加高加大,便于跪坐、盘膝坐或垂足坐于床沿。
同时,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各种形式的高坐具逐渐普及民间。
胡床、方凳这类高坐具逐渐流行起来。
4、东晋和十六国提问:西晋是怎样灭亡的?从西晋灭亡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学生看课文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并作适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