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材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16【教学课件】《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16【教学课件】《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报刊业会如此迅速的发展普及?
内因: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运笔浅显。 外因: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新思潮萌发,人们渴求对 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等。
报纸的缺陷?
书面化特点要求有一定的文化 水平,而且缺乏直观感染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 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 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邸报》是官方主办 的报纸,其主要内容是发 布皇帝的诏书、命令,皇 室动态,以及封建官员升 迁罢黜、任免、赏罚等方 面的消息。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2. 成熟(19世纪30年代)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 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 牡丹》。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 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联华影业公 司1934年摄制,蔡楚生编导, 王人美等主演。剧情为渔民徐福 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 猿由母抚养,仍袭父业。在一场 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 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 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 》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 高纪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 电影节荣誉奖。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
1896年, 电影传入中 国。在上海 的一座茶楼 里首次放映, 人称“西洋 影戏”。
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导航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导航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梳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报刊业在中国兴起: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创办报纸。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报刊及其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报刊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再度繁荣,除了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的报刊出现。

5.报刊的特点: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1)建国前我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成熟和突出成就: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1935年,《渔光曲》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建国后我国电影事业曲折发展和走向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3)电影传媒的特殊效果:电影是以影象为主体的综合艺术,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艺术性给人以美好的视听享受。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电视事业在中国的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电视在中国的迅速普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使电视频道大大增加。

(3)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四)报刊业的发展阶段: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 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业纷纷创办起 来
作用: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进一步解放 了人们思想。
报刊局限性: 文化要求相对较高, 缺乏直观感染力, 影响普及不如影视。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正式接入:1994年;中国发展,2000年近 1000万户,其势头方兴未艾。
风靡全球原因(优势)
(1)集前三者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感染力, 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互联网都能办到,且用费低廉。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变化获取信息。
局限性
(4)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二)建国后
(1)建国初期: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 上银幕。
(2)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导演王晶
演员周星驰
电影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 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科技:卫星传送技术进步。
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3:什么叫第四媒介? 其发展历程怎样? 为什会风靡全球? 有何局限性?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四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这 三大媒介一样,同样是有传播信息的功 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发展历程
(1)世界互联网产生:20世纪六十年代末;风靡全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问题2:我国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 电影事业有何特点? 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课型】高一新授课【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

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

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

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

”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 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 征。
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上网电脑29.9万台,www 网站1 500个,上网人数62万人,到了1999年底, 上网电脑即已达到350万台, www网站有15153 个,上网人数890万个。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 网用户达到1580万,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
不同的媒介各有自己的优点和 自己的特色栏目,能满足不同层次 的人群的需要,互联网的普及并没 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 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无论是报刊、 电台、还是电视,传播手段越来越 丰富。
小结:报刊既是一种新闻媒介,也是一种舆论工 具。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政治斗争的 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变迁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刊 业欣欣向荣,发展迅速。中国近代的电影反映了 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电影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国的电视业,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迅速。互联网引入中国后,获得了迅猛的 发展。中国电视业和互联网的发展,反映了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想一想
3.我们过往学习历史过程中接触 了解过的报刊有哪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 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表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社会影响: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
3.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难点
1.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兴起
1.大众传媒的概念
2.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和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1.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2.广告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1.电视的兴起和发展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概括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比较法:比较分析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4.观看视频法:观看有关大众传媒的视频,并结合教案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测试同学们对大众传媒概念、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3.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考试成绩等方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1)

问题二:
互联网的发展势头有着神奇 的魅力,又有着其他媒介所无法 比拟的优势。
预测一下:未来社会互联网 会不会削弱甚至取代其他媒介的 地位?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 1、基础作业
(1)导学案:自主测评5道选择题;分层演练的基础巩固6 道选择题。
(2)请简要概述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 (3)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拓展作业
(1)导学案:分层演练中的能力提高2道选择题、1道大题 。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各互联网 ——网络媒体
案例分析: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规范解答
功能:传递信息,传播知识; 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 的推动作用
问题一:
电视事业从1958年才起步,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普及率如此 之高?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 的巨大变化。
▲传统媒介
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杂志 ——印刷媒介体系
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 ——电波媒介体系
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影、电视
▲现代媒介
——声像媒介体系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报刊业走上繁荣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2.电视的普及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报刊业走上繁荣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

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

《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温故知新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温故知新

3 大众传媒的变迁温故知新新知预习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____________,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创办的著名的报纸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____________,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的____________、辛亥革命时期的____________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____________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____________作用。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____________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政论性报刊。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____________》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____________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再度繁荣。

除了____________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____________的报刊出现。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____________,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1905年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电影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反映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____________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3.电视:1958年,____________(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4.广播:在电视普及以前,____________是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被称为三大媒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课件(共1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课件(共14张PPT)
(文化限制,直观感受不强引出影视)
影 视
活动探究4:(1)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爷爷和你父亲喜欢哪些经典电影?(3)你 心中有哪些经典电影?对国产电影有着怎
样的感情和寄望?活动探究5:你认为电 视普及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探究6:影视 媒介有哪些局限?
(时效性不强等,互联网弥补其不足。)
互 联 网
说 说说说 教 教学教 学 法情材 过学 程法
Item
第五单元是从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 、大众传媒三个方面,介绍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选取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 这三个重要媒介,以点带面, 反映出中国 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同时揭示出对 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知识与能力
。 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学法指导:1、社会调查法 2、自主学习法 3、互动学习法
探究问题:俗语说“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大家想一想这在古代社 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自主学习:飞鸽传书、烽火传信等
探究问题:今天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 ……在本堂课中,同学们将找到答案。 (结合上述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的 教育,包括防止网络成瘾,不管看非法 视频,不发表非法言论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业的发展及互联网 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报刊业走向
繁荣和影视 事业的发展
大众媒体的 发展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
影响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传媒资讯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每天都有接触甚至 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因此学生对 于传媒都有大致的印象,但认识比较 肤浅。对于传媒的时代内涵及特色的 深层次把握不了解。 同时由于本科贴合学生实际与生活。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中的 传媒的观察与自己对于传媒的理解以 及社会调查的方式了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起步阶段(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1)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2)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

不久,电影传到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2、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从容说课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

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那么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目“‘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表达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表达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提供许多有益的详细的史料,教学过程中要好好利用。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

2. 戊戌变法前后,报刊越来越多,多反映社会思潮: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办报同维新派展开论战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6.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出现。

追求新闻价值,扩大信息量和报道领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日趋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以后正式接入互联网2.第四媒介,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前言: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办,这是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而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则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是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起步阶段。

总结:1.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2.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3.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参考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参考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问题导学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其影响活动与探究材料下图为《人民日报》的创刊号。

华北《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创刊。

原来,晋察冀解放区有《晋察冀日报》,晋冀鲁豫解放区有《人民日报》。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决定将晋察冀解放区与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为一个大解放区——华北解放区。

两张报纸合并为一张大报——《人民日报》,创刊号上发表了长篇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代创刊词》。

创刊号上发布的《重要启事》宣布:“中共华北局决定两报合并,统一出版本报。

本报受命于今日创刊。

”《人民日报》报头为毛泽东题写,字体刚劲有力,热情奔放。

据知情人士介绍:毛泽东将“人民日报”4个字写了4遍,写得满意的,毛泽东在一旁作了圈点。

报社编辑在毛泽东圈点的字中,选出“人民日报”4个字,有的放大,有的略作缩小,拼成自左向右的横排报头,《人民日报》报头就这样确定了。

(1)根据图片说明,回答《人民日报》创刊时当时的国内形势是怎样的?(2)今天的《人民日报》具有怎样的重大作用?报纸、电影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主要特点及作用(1)在广播、电视出现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国际大事最快捷的渠道。

报纸除了具有报道新闻的功能外,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3)互联网集其他传媒的优势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并且,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

还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加主动、更加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答案:【问题导学】活动与探究:(1)提示: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三大战略决战即将打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1
2.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强调大众传媒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目标: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素养。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自信心。
4.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古代印刷术、制作新闻报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众传媒的变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大众传媒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要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搜集与大众传媒变迁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成PPT或展板,展示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大众传媒变迁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传媒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大众传媒史》等,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分享阅读心得。
4.观察与思考:
(1)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如电视、报纸、网络等,思考它们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大众传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能力。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拓展延伸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史料探究史料一中国近代报业在竞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无不与国际传播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而信息的国际传播交流地位,往往与一国的国力兴衰有关。

近代的中国,被动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赤裸裸的文化渗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

——《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阐释》探究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近代报刊业兴起的背景。

借此可以探究外国人在华办报产生的影响。

探究时可结合国际大背景,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角度分析。

传教士在华所办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提供各方面的情报。

②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③宣传西方文明,对中国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服务。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对我们产生了重大影响: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所介绍的科学文化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

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的近代报刊的产生。

③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些条件。

史料二网民上网首要目的(%)数据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探究上图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关于中国网民上网首要目的的统计表,借此可以探究网络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探究时可根据表中数字的不同来概括。

(1)互联网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2)它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网以快捷地方式获取信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网上购物、休闲娱乐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购物、看影视的乐趣;网上交友、通讯联络为人们提供了与他人沟通的更多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才出现的。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报刊应运而生。

2.报刊的发展时期(1)19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南洋一带创办中文近代报刊。

19世纪20年代初,外国人所办报纸开始从澳门、香港进入中国大陆。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城市创办了6种中文近代报纸和17种外文近代报纸。

鸦片战争后,外报更加发展,出现了在华外报网,垄断了中国的报刊行业。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申报》《新闻报》《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成为中国近代报纸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2)19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前10年(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期)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早在1874年,王韬就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但只有当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后,才形成了第一次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

戊戌变法后,革命派报刊风起云涌,改良派报刊也方兴未艾,而且两大报刊进行大论战,形成了第二次国人自办报刊高潮,出现了许多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呈现逐渐繁荣的景象。

例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的作用:无论是维新还是革命或者是思想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都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3)1915~1927年(黄金时期)。

从1915年的《新青年》出版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报刊繁荣期。

其表现主要有: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国民党报刊的新变化和共产党报刊的新发展;民营企业性大报的发展;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通讯社事业的发展;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

(4)1927~1949年(国民党和共产党报纸业对立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时期)。

(5)解放后,我国的报刊业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共通过封停、没收、协助改造、赎买等政策手段对旧中国报刊业进行了清理整顿。

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和改造,党和人民的报刊业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核心的全国规模的比较完备的报刊业网。

(6)1966~1976年(中国报刊业发展停滞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言论和思想的限制,在这一时期,一些正义的思想和主张不敢上报,使得不少报纸停办,仅存的几种报刊在内容和宣传手法上单调雷同。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报纸事业形成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报业结构。

中共党报处于核心地位,工人报纸、青年报纸、妇女报纸,以及以特定读者群为对象的少年报、老年报等,专业类报纸如经济类、教育类、政治类报纸等,大中厂矿企业主办的报纸,文化、娱乐、生活类报纸等,都有较大发展,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妍”。

报刊在内容上加强经济报道,推进改革开放,恢复和加强批评报道,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状况(1)电影的含义及其产生电影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记录和传播媒介。

电影诞生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

这不仅由于它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近代科技基础上的技术发明,而且还在于它的存在深刻地依赖于发达的商业文化市场。

(2)电影事业的发展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我国。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

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电影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文革”期间,电影事业走入低谷,产量低,题材狭隘,表现方法单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时代,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名导、一批又一批的明星,许多优秀的影片荣获国内国际大奖。

2.电视事业的发展状况(1)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及初步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北京电视台播出以后,上海等极少数大城市建立了电视台。

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受人们生活水平的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观看到电视,电视节目也比较单调。

(2)电视的普及及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电视得到普及,基本达到平均每户拥有一台电视机,并且档次越来越高,彩色电视逐渐代替黑白电视,大屏幕高清晰度的电视逐渐代替小屏幕的普通电视,带给人们越来越美妙的享受。

探究其发展的原因是:①技术的进步是电视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使电视台的有效覆盖面积从最初的几十千米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在农村,由于“村村通”的实施,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卫星频道的设置,使人们选台的余地越来越大。

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层次也越来越高,这要求电视的节目越来越丰富。

各电视台推陈出新,创办了一批新闻、专题、文艺等名牌栏目,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一批新闻类报道栏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看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1.网络媒介的含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利用和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媒介——网络媒介诞生了。

它与报纸、广播、电视一起被称为四大媒介。

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一书中指出:“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他的学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得到印证。

2.网络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个人计算机迅速普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网络迅猛发展,卫星和光纤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媒体——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数据的综合信息发布平台。

这个平台的信息呈现为经过一定编辑制作、系统加工的界面表现方式,并可为不同电子终端所接受。

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1994年。

从那时起,网络媒介或者互联网发展速度一直相当快,直到现在发展势头仍方兴未艾。

3.网络媒介的特点及其作用(1)特点: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不仅具有报纸、电视、广播的所有优势,同时也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的许多新的特点,如信息量丰富、传递速度快、链接性、检索性、交互性等。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对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网络传播“既具有人际传播直接性的特点,又具有大众传播广泛性的特点”。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动摇了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

(2)作用:①发布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强的多种传播符号组合。

②可以很便捷地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看影视等。

③用户可以在网上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典题·热题例1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B.19世纪后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C.《民报》是政府报刊D.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解析:B项应为19世纪中前期;《民报》是革命派报刊;《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报刊。

答案:A例2 中国有声电影开始于(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风云儿女》解析:《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答案:B例3 下列关于网络媒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媒体是当今四大媒体之一B.它的发展,削弱了传统媒体C.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式进行的特点D.人们可以便捷地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解析:网络媒体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它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点,所以它的用途更广,用户也会越来越多。

当然,注意当今的传统媒体并没有削弱,它们找到了另外的生存途径——和网络媒体结合。

答案:B问题·探究问题试述网络媒介带来的巨大影响。

探究思路:网络传播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网络凭借技术优势,集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于一体,弥补了传统媒体的技术鸿沟,是传播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工具,给人类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探究结论:①大众传播方式的变革。

网络传播给人与人之间提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平台,实现了受传之间很好的互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线形模式。

传统媒介为了迎接“第四媒介”的挑战,纷纷走上与网络媒体联姻的道路:报纸创办网络版,并在报纸上开辟了网络摘要版;广播也跟网络实现了互联互通,在广播中随时插播网络新闻;电视行业出现了高频宽带互动电视这一新兴技术。

网络传播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媒介更新其技术,加强与“第四媒介”之间互动,呈现出与网络传播融合的态势。

②对人际传播方式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人际传播向“感官性、全息性、面对面”等几个层面发展。

网上聊天实际上是借助网络特性进行的人际传播,用户可通过语音命令的方式无障碍地上网冲浪。

网吧还可提供可视化聊天,使得参与传播的人们更加愿意或者更加能够自由地各抒己见,大大提高了传播的互动性频度。

尤其是地位低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对他人想法的意见而不会害怕受到批驳,通过网络的人际传播更多地体现了参与的平等性。

③开创“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媒体,新应用的出现能够非常快地改变人们使用这种媒体的方式。

网络媒体“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多元的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开创‘个性化’传播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