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诗鉴赏顶级

合集下载

阮籍的《咏怀》赏析

阮籍的《咏怀》赏析

阮籍的《咏怀》赏析魏晋之际,天下多故,政治严酷,名士多有生命之忧。

自古以来困扰着人们的生命倏忽如逝水的忧虑更迫切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面对人生短暂之忧,吃药求仙者有之,以扩展生命时间之长度;疯狂享乐者有之,以增加有限生命的密度。

这几乎已成了当时士大夫企图摆脱生命之忧的两种基本生活态度。

但是,在诗人阮籍看来,这两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并不能从本质上超越人生的短暂,所以,《咏怀诗》中虽有大量忧生之嗟的作品,也有表现如何超越人生短暂的积极态度,提出不同于以上两种生活态度的积极主张的作品,这就是《咏怀诗》第三十八首《咏怀·炎光延万里》、第三十九首《咏怀·壮士何慷慨》两首诗。

它们抒发了诗人欲建功立名、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以为只有功名和事业才能摆脱人生的荣枯,只有忠义和气节才能流令名于千古,从根本上超越生命之短暂。

第三十八首《咏怀·炎光延万里》前六句以象征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心目中“雄杰士”的形象。

开篇“炎光”二句出语恢弘,渲染出了一个极为雄阔的环境,为下四句直接描绘“雄杰士”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无比壮阔的空间。

这一联作为起句,横空而来,奠定了全诗并吞宇内,包举八荒的气势。

“弯弓”二句写“雄杰士”的活动。

“扶桑”是传说中东海日出处之神树。

全句是说“雄杰士”把弯弯的弓弦挂在扶桑树上。

“长剑”句是说“雄杰士”把长剑倚靠在天外。

字面上看这句出典于宋玉《大言赋》,实则与前一句一样,是以极度夸张之语刻画了“雄杰士”无比高大的形象。

这种夸张明显带有象征意味,所以大胆奇特而又不失之险怪,它与前二句壮阔的空间描写在气氛上十分谐和,更增强了此诗涵浑六合的壮浪气象。

接下“泰山”二句是写“雄杰士”眼中所见。

因为“雄杰士”形象无比高大,所以在他眼中,高高的泰山好像只是一块磨刀石(砥砺),长长的黄河也似乎只是一条衣带。

这二句出典于《史记·高祖功臣年表序》中的“封爵之誓”:“使河为带,泰山若厉(砺)。

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阮籍《咏怀》赏析

阮籍《咏怀》赏析

阮籍《咏怀》赏析
咏怀
阮籍[1]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2]明月,清风[3]吹我衿。

孤鸿[4]号外野[5],翔鸟鸣北林[6]。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
[1]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的儿子。

阮籍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交好,他们常常聚集在竹林中吟诗作赋,世称“竹林七贤”。

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咏怀》是阮籍一生所有诗作的总题,包括五言八十二首和四言十三首。

本首位列八十二首五言诗之首,诗人通过描写夜深人静时的坐立不安,抒发了内心的忧愁与烦乱。

[2]鉴:照。

[3]清风:凉风。

[4]孤鸿:失去伴侣的大雁。

[5]外野:即野外。

[6]北林:指北边的树林。

【赏析】
后世的学者大都十分推崇阮籍的才华,认为他的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在《读诗三札记》一中里,萧涤非引用黄节的话,评论说,阮籍的诗是最难理解的,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由于阮籍的诗与当时的环境关系很大。

阮籍的诗大多是讥讽之作,但由于害怕受到司马氏的迫害,阮籍不敢以太明白的语言斥责当权者,因此难以理解其意。

二是由于当时的习惯,阮籍在诗中引用典故时,都是凭借记忆的,因此与事实有出入,这也给后人理解他的诗造成了障碍。

再来看这首诗。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写明了是抒发忧愁,
但是又没有写明为什么忧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诗义和意境就被无限放大了,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

阮籍《咏怀诗》原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诗》原文及赏析

咏怀诗[魏晋]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分类标签: 孤独作品赏析【注释】夜中:夜半,半夜里。

帷:帐幔。

鉴:照。

这里指月光照在帐幔上。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远处飞鸟的哀鸣,显出黑夜凄凉不安,寓有象征反常的意味。

孤鸿,一只离群的大雁。

号,叫。

翔鸟,夜里还在飞翔的鸟。

徘徊将和见?忧思独伤心:是说人不眠,鸟飞鸣,都这样徘徊不安,又将看到什么呢?景象如此凄凉,真令人暗自神伤。

【古诗今译】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一个人辗转反侧,久不能眠,于是索性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寒气逼人,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着我的的衣襟。

一只离群的大雁在野外哀鸣,林子里的鸟儿因惊恐儿而窜飞不停,叫声不时地从林子里传来。

一个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可是徘徊又能见到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有忧伤陪伴着我独自伤心。

【赏析】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魏末晋初文学家、思想家。

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是魏晋时代的名士,思想上崇尚老庄哲学,行为放荡,反对虚伪的礼教。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此看来,他的行为放荡乃是政治压抑下的一种消极反抗。

阮籍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是诗人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有感即发,类似于“杂诗”。

用曲折隐晦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在乱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内心苦闷,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有的是对虚伪的礼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但是也不免带有消极颓废的色彩。

本篇是第一首,写诗人弹琴的情景,抒写了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诗人以一个“夜”字领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

虽然描述的是一种极为平常的动态现象,但是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诗人展示的动作行为、所见所闻、心理状态等全部场景都发生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

咏怀-古诗-赏析

咏怀-古诗-赏析

咏怀-古诗-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③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鉴,照。

薄帷,薄薄的帐幔。

④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⑤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⑥号:鸣叫、哀号。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诗歌鉴赏】骆宾王《咏怀》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骆宾王《咏怀》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骆宾王《咏怀》原文及翻译赏析骆宾王《咏怀》原文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

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兰。

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

虚心徒有托,循迹谅无端。

太息关山险,吁嗟岁月阑。

忘机殊会俗,守拙异怀安。

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

十步庭芳敛,三秋陇月团。

槐疏非尽意,松晚夜凌寒。

悲调弦中急,穷愁醉里宽。

莫将流水引,空向俗人弹。

骆宾王《咏怀》翻译待更新骆宾王《咏怀》赏析《咏怀》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词作品。

《咏怀》作者简介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诗,“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

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

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

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所指即此。

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盛唐的李颀、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

例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

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

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

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赏析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

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阮籍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深情、激越著称。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咏怀》一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入手,分析其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人的影响。

一、艺术特点1、奔放豪迈阮籍《咏怀》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奔放豪迈,这种豪放的风格体现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他的个性和才华。

阮籍在诗中展现了自己的豪放、奔放的个性,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奔放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生气,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2、情感深刻阮籍《咏怀》诗的另一个艺术特点就是情感深刻。

他的诗歌表现了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充满了强烈的情感。

阮籍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失落和思考,他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3、意境深远阮籍《咏怀》诗的意境深远。

他通过诗歌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阮籍的诗歌充满了深邃的思想,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二、对后人的影响阮籍《咏怀》诗对后人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文化。

具体来说,阮籍《咏怀》诗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阮籍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照,许多文学家受到了他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2、影响了后世的思想阮籍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的个性和情感,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后世人们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3、影响了后世的文化阮籍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文化的载体。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状况,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咏怀》.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咏怀》.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咏怀》小学语文古诗鉴赏:《咏怀》咏怀作者:阮籍年代:魏晋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注释】: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叙述刘向《列仙传》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

”交甫见而悦之,下请其,二女解与交甫。

交甫悦受而怀揣之,“趋去数十步,视,空怀无;顾二女,忽然不见。

”这里借用此故事来发端起兴:叙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自由逍遥地顺风飘舞,郑交甫遇到了她们便一见钟情,请她们解环相赠以为信物,二女答应了他的请求。

交甫把环?藏在怀里。

那两位神女都年青美貌,浑身飘散着香气。

以下八句则与《列仙传》记载不合,乃是诗人借题发挥想象,写双方别后的缠绵相思,赞扬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猗靡”,婉曲缠绵之意。

“倾城”和“迷下蔡”,皆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

《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这四句写郑交甫别后对二妃情致缠绵,衷心相爱,永世不忘;二妃那倾城倾国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交甫心中。

“感激”四句则写二妃对交甫因相思而产生的离愁别恨。

“萱草”即谖草,据说见之可以忘记忧伤,故又名忘忧草。

“兰房”,犹言香闺,即妇女居室。

“膏沐”,古代妇女用的发油。

这四句是从《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几句蜕化而来,描写的是二妃因感动于交甫的衷心爱慕而产生思念忧伤,不能自己,欲得萱草栽种到兰房,随时凭窗望见,借以忘忧。

“女为悦己者容”,可现在对郑交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见,因而头发散乱也懒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交甫到来,可他偏偏不再来临,就像亟盼下雨而天空却偏偏出现太阳一样,使人怨恨不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典故(用典抒情)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①诗歌体裁:杂言体乐府诗 ②诗歌内容:即事咏怀诗 ③表现手法:直抒胸臆 比兴 反问
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咏怀诗鉴赏提纲
概念阐释
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 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 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 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 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 计与追求。
咏怀诗人及咏怀主题 咏怀诗人常有济世之志,仕途生 涯却矛盾多变,往往寄情于酒, 似乐实苦;对礼法似违实依。 因此,咏怀诗的主题大多是对时 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喟与壮志 未酬、功业无成的慨叹。因而, 有人也把咏怀诗称做“人生感慨 诗”。
咏怀诗分类
即事抒怀诗 即景抒怀诗
【诗眼分析】 “愁”
《拟行路难》(其四)正如沈德 潜在《古诗源》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 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 言者更添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 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①诗歌内容:即景咏怀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用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