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史与地方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
Page 4
陕西省
重庆市、四川省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朴、稳健 的文化特质,恢弘的帝都文化
开放性和封闭性并存,整体性
江苏和浙江大部分地 春秋时期尚武, 区 明清时期崇文,文人辈出 广东、广西省 开放性和兼容性,重商性
楚文化
三、特色区文化
(一)齐鲁文化 该地是周代齐、鲁两国的封地,是以方国命名的区域文化。 齐鲁之地是孔孟儒学的诞生地。 自古以来就有“圣贤之邦”的美誉。相传伏羲、神农氏、太昊、少昊、颛 顼、黄帝、尧、舜等上古圣人都在这里兴起。 当地土著的史前文化东夷文化也为齐鲁文化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东 夷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创始者。 齐鲁文化的正式定型在周代。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最集中的场所和缩影 。
2、帝都文化
李老都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重点。 3、变革进取、自强不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典型的例子
Page 8
(四)关中文化 1、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蓝田人早在80万年以前就在此生活,还有旧石器时代的大荔人和新石器时 代的典型代表先半坡和临潼姜寨等遗址。 2、古朴、文件的文化特质 周王朝实行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并制作礼乐,以 此来教化和约束国人的行为。 繁荣保守、泥古迂缓、诚挚信笃和有章可循的特点是周文化的特色,也是 关中文化的基本特征。 3、恢弘的帝都文化
“逐鹿中原” 3、淳朴民风
Page 7
(三)燕赵文化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房山县龙骨山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 燕赵文化是平原农耕经济文化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的结合点,自古以来战 争不断,形成了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燕赵风骨。 主要特点: 1、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地域文化特征

东南亚视野下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地方文学

东南亚视野下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地方文学
陈日鹬trannhatduat因其对外语的兴趣而著称他在13世纪与中国使团的接触为他学习中文提供了便利但这不意味着越南诗人按照文稿的中文发音写诗这在他们的诗歌是以越南名胜命名或以其为赞颂对象时是不可想象的
21 年 4 01 期
南 洋 资 料 译 丛
S U H A T A I N SU 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 T E S S A T D E
N . 2 1 o4 0 l
( 总第 14期 ) 8
G n r N .8 e e al o14
东南亚视野下的历史、文化与区域: 地 方文学
[ 】O ・ ・ 尔特斯 英 W 沃
过去 ,学者 往往 不会 从文本 角 度研 究 早期 东 南亚文 学 。例如 ,为验 证碑 铭涉 及 的文 献 信息而研究碑铭:比如证明碑铭中的事件是与其他铭文、记录或外国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相 符的。对历史学家而言,文献研究是一项关键性活动,但这不是文本研 究。文本研究 “ 并 不急于从文字转 向现实世界 ” 。被视为文本的文字向研究者展现的是语言而非文本之外的 事件 。 笔 者在 将梵 语借 词 作为 语言 多样 化 影 响 的证 据 时提到 了索 绪尔 (asue 。他 坚持 认 S usr) 为语 言是 其构 成部 分之 间 的联系 系统 ,或 者是 其文字 或文 字组 合 的联 系 系统 ,语 言单位 即 以这种关系及其差异为特征,文本研 究的焦点主要就是源 自 索绪尔的观点。语言关系及差 异 使得 意义表 达成 为可 能 。可 以多种 解读 的比喻 性语 言 的意 义就取 决 于这 种语 言联系及 其 差 异 ,文 本研 究特 别重 视这一 点 。如前 文所 言 ,文本 研究 重点不 在于语 言 的内容 ,而在 于 构 建语 言 内容 的过 程 。 这种 探 索 的焦 点之 一与 早期 东 南亚 文 学研 究 有特 殊关 联 ,即乔 纳 森 ・ 库勒 (o a a Jnt n h C lr u e)所说的 “ l 文学传统”研究,这种传统为同属某一特 定文化 的作家及读者所共享, 并 使得借 助文 学活 动产 生和 表达 意义 成 为可 能 。库 勒将 文学传 统定义 为 “ 定文 化参 与者 特 共 享 的知识 ” 赞 同性地 引用 了热 奈特 ( rr nt ,他 GeadGee )的观 点 :传 统 是 “ t 构建 世 界观和 价 值体 系 的一 系列 真 理和偏 见 ” 。库 勒 认 为 ,文 本所 假 定 的其所属 文 化 的 “ 性 ”即观念 特 和 价值 。此外 ,有 人将 阅读 文本 作 为 “ 写作 探 索或 现实 问题 的表 达 ” 。对 此 ,笔 者将 从吴 哥窟碑铭 入 手进行 研 究 。 这种 文 学研 究模 式被清 晰而 紧密 地 置 于文 化研 究的轨 道 中。文学传 统是观 察 东南亚特 定 次 区域 中作家及 读 者格 调 的窗 口,借 此 我们 可 以观察 到 当地 民众所 忽 视 的东西 。库 勒将 文 学传 统 的集 合称 为 “ 学能 力 ” 文 。历 史 学 家探 讨语 言 为何 可 以在 不 同地 区建构 文学 涵义 及 建构方 式 的差异 。某一文 化 中人们 的文 学能 力似 乎与韦 尔斯 ( u ihWae)所称 的碑 Q at l r c s 铭 艺术 中 的 “ 地方 天赋 ”密切 相关 ,而 且文 学 能力似 乎 是更适 合 的研 究 对象 ,因 为 ,在语 言 中任何 东 西都不 是孤 立 的 ,所 有 部分 都 是相 互联 系的 。 文 本研 究并 不 是 思想 史 的分 支 ,而 是 另 一种 与 观念 研 究直 接 相 关 的连 续 性 的历 史探 索 。文本研 究 仍 旧与语 言运用 研究 相 关 ,它也 可 以被 视 为思想 史 的一部 分 ,但 这只 是在文 本研 究 与产 生文 学作 品 的思维活 动相 关 的 时候 。有人 可 能认 为笔 者所 进行 的是一种狭 义 的 文学研究,如库勒所言,这种研 究使得读者不屈服于 “ 自己的主观冒险” ,即使在东南亚 研究领域 中,翻译 问题令人头疼 ,使得多数研究者只能推后这种主观 冒险的乐趣。再者 , 文本 分析 可 以增加 历 史学家 的知 识 。借 助 文学 性研 究 ,历 史学家 得到 的 见解是 那些 只重视 文字 材料 的文 献价 值而 忽视 语言 组织 的研 究者 难 以企 及 的 。

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史的建构——试评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

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史的建构——试评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
重庆文学是对重庆人原生态生活的观照 , 刻画了长江沿岸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素朴 , 挖掘出重庆人特有的
与命 运抗争 的“ 蛮力 ” 。 从地 域文 化 的角 度来 书 写 2 0世 纪重 庆 文学 史 , 我们 不 能忽 略一 个关 键 性 和 阶段 性 的重 庆地域 特
色 , 战时期陪都文化对重庆区域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战争使大批文人作家被迫 内迁到重庆 , 即抗 带动 了大后方文艺的进步和发展: 一是促进 了大后方文化设施 的进步。郭沫若说 : 随着北平和天津, “ 上海 和南京乃至广州和武汉的相继沦陷, 作家们 自 动地或被动地散布到了四方 , 近代都市的文化设备也多向
文化特征 , 在彰显 出 2 世纪 重庆文 学独特 审美价值的同时 , 0 在研究 方法和视野上也 体现出诸 多创新
之处 。
区域文学史的书写在于强调其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 自身发展演变 的特殊规律 , 而区域文化 的特殊 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地域文化 的特殊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2 (o世纪重庆文学史》 的编撰 在每一个时期都紧密结合重庆的地域文化特色 , 在彰显出 2 0世纪重庆文学发展脉络 的同时 , 凸显出每
用 。即使 自然条 件 , 来也是 越发 与本 区域 的人 文 因素 紧密联 结 , 过 区域 文化 的 中间环节 才影 响和制 后 透 约着 文学 的。 I 因此 , 一 部成功 的区域 文学 史 的书 写 , ”4 任何 必须 从 地 域 文化 之 维 去 挖 掘 区域 文学 的特 殊“ 气质 ” 和发展 演变 的特殊 线路 , 有如 此才 可 能更 加鲜 明地 与 中国整 体 文 学 史 划开 界 线 , 区域文 唯 将 学史从 整体文学 史 中剥 离开来 , 画 出 自身发展 的轨迹 和路线 , 勾 在顺应 中国文学 发展 的基础 上拥 有 自己

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与区域差异

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与区域差异

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与区域差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地域之间的差异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和区域差异,既反映了中国的多样性,又塑造了中国的统一性。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语言和习俗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与区域差异。

地理是影响地方文化和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南北差异明显,西部和东部也有很大的差别。

南方气候湿润,适合种植水稻,因此南方地区的饮食以米饭为主,而北方则以面食为主。

南方山水秀美,因此南方文人多以山水为题材作诗,而北方则更多地以社会生活为题材。

除了地理因素,历史也是形成地方文化和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长时间的封建社会和分封制度使得各个地方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得以独立发展。

例如,北方的文化受到来自中亚和蒙古的影响,而南方则更多地受到东南亚和南海诸国的影响。

语言也是中国古代地方文化和区域差异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最多,但中国还有其他56个少数民族。

各个地方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语言,这不仅影响了地方的交流和文化传承,同时也加深了地方和区域之间的差异。

中国的习俗也反映了地方文化和区域差异。

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但各个地方的习俗却有所不同。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但北方和南方的庆祝方式不同。

北方过年时普遍会吃饺子,而南方则以年糕和汤圆为主食。

同时,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和区域差异也促进了地方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地方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地方之间的优势和特色得以互相借鉴和学习,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中国的统一度更高,但地方文化和区域差异仍然存在。

中国各个地区都在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地方文化,同时还在积极推动地方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与区域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历史、语言和习俗等因素影响了地方文化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中国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涌现出许多令世人称奇的历史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广袤的领土,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古代思想。

这些历史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塑造了中国的独特形象,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黄河文明与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黄河文明因为其丰富的农业产出和先进的农业技术而繁荣兴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表现出多样性。

从河南的二里岗遗址到甘肃的崆峒山至庙宇遗址,黄河上下游的人类活动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考古遗址。

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古代华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农耕生产等方面的情况逐渐被揭示出来。

二、长江文明与南方文化的繁荣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之脉”。

长江文明在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繁荣兴盛,形成了南方文化的特色与风格。

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由于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在安徽的淮河流域和江苏的苏州,以及湖北的楚文化和洞庭文化,都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文化中心。

这些文化区的发展在农耕、手工业、商业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西南地区的多民族与文化融合中国古代的历史人文地理除了黄河和长江流域,还包括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多山丘陵,地形复杂,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的历史人文地理是多民族与文化的交汇地带,形成了独特的西南文化。

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藏族、彝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汉族共同生活,并且互相影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东北地区与东亚文明的交流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最东北部,历史上是东亚文明的重要交流之地。

作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所在地,东北地区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人文地理和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北地区是中国与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重要邻近地区,其文化和人口特征受到这些地区的交流与影响。

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

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

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随着地理因素和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发展形成了多个文化区域,这些区域在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

一、华北文化区华北文化区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这个区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

华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讲究礼仪、谦虚和孝顺。

这里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如北京的烤鸭和山西的刀削面,受到了全国的赞誉。

二、东北文化区东北文化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这个区域地势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对文化地理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如满族、朝鲜族等。

这里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舞蹈、歌曲和戏曲都极具东北地方特色,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上得到广泛展示。

三、华东文化区华东文化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这个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华东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商业繁荣、教育发达和文化创新。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建筑群。

这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如京剧、评弹、民族舞蹈等。

四、中南文化区中南文化区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广东等地。

这个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

中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武汉长江大桥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

中南地区的舞蹈、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独具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五、西南文化区西南文化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这个区域地理环境多样,山水奇特,给文化地理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独特的山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丰富。

区域史的概念

区域史的概念

区域史的概念区域史是研究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历史过程和发展变化的学科领域。

它以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关注该地区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演进,探寻其中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通过对区域历史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特定地区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地区的历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区域史的研究对象通常是较小范围的地理区域,如一个特定的城市、省份、国家或地区等。

这种狭义的地理范围有着较为明确的界限和关联性,使得研究者可以更精确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展开详尽的调查和分析。

同时,区域史的研究对象也可以是一个更大的地理区域,如一个大陆或全球范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到全局的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

区域史的研究内容广泛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发展史、地方史、地域文化史、边疆史等。

其中,城市发展史关注特定城市的起源、建设、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地方史则研究特定地方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地域文化史则关注特定地域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艺术表达等方面的演进;边疆史则研究特定边疆地区的历史关系、冲突和民族融合等问题。

区域史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从中获得关于特定地区历史发展的相关信息和证据。

实地考察是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亲自前往地区,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历史遗迹、古代建筑等实物证据。

调查研究则是通过对人们的口述、民俗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

比较研究则通过对不同区域之间的类似或相反的历史发展进行比较,揭示其共性和差异性。

区域史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区域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特定地区的历史特点和定位。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地区的过去和现在。

其次,区域史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专业解析-区域文化史

专业解析-区域文化史

区域文化史一、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区域文化史属于自设专业(自设专业是指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没有,而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立的专业),属于一级学科历史学下的二级学科。

区域文化史是20世纪以来蓬勃开展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使得文化形成多样性,因而区域文化史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

2、研究方向01.楚学02.区域文化03.文化遗产3、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以上研究方向、考试科目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二、培养目标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本学科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求其具有先秦历史文化、中国古代区域文化(主要是楚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以及文化遗产管理方面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同时,要求其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三、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二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

四、招收此自设专业的院校及开设年份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五、就业方向到高等院校、博物馆及文物保护等单位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鉴定保护、行政管理、文博及历史类教学、编辑出版、公安内保及商检等特种行业检验等工作。

六、就业前景文化热带动了区域文化史研究的活跃,这是学科建设的一大成效。

起步较早的吴越、楚、巴蜀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后起的齐鲁、燕赵、湖湘、闽粤文化从点向面铺开。

古代区域文化研究的兴旺促进了近代区域文化研究从无到有的开拓。

近代湖湘文化研究成果表明,经世致用学说的传播和劲直尚气民风的形成,导致了湖南功业之盛在近代举世无出其右的局面。

区域文化史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也能胜任出版社、新闻单位,以及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

区域文化对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影响

区域文化对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影响

区域文化对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中国的北方与南方,还是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区,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影响着当地的历史发展,还对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文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传统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来探讨。

比如,中国的南方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这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决定了南方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而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纸雕艺术等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这种根植于地理环境的区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另外,区域文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标志和符号,它促进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西南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以传统服饰、手工艺品、音乐舞蹈等形式体现出来,成为了西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独特的区域文化传统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认同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区域文化的影响还可以体现在历史建筑和艺术创作等方面。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创作方式,这些都是由地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所决定的。

世界各地的古老建筑如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凯旋门等,都是当地区域文化对历史发展的见证。

这些古老建筑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地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此外,区域文化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机会和挑战并存。

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有助于增加文化多样性,丰富人们的文化体验。

例如,亚洲各国的文化庙会以及国际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区域文化对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从地理环境、民俗传统、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保护和传承区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到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黄挺--地方文献与区域历史研究

黄挺--地方文献与区域历史研究

地方文献与区域历史研究——以晚清海阳吴忠恕事件为例□ 黄挺一、引言发生在咸丰四年(1854年)的潮州海阳县吴忠恕事件,是晚清潮汕历史引入注目的重大事件。

事件从这一年五月延续到十月,历时半年多。

吴忠恕聚众起义,攻缄略地。

响应者前有澄海王兴顺,鹳塘陈阿十;继有潮阳郑游春,揭阳李如珠、黄宝丰、洪阿拔等。

其活动地域以海阳、澄海两县为中心,旁及揭阳、饶平、潮阳、惠来等县。

在这期间,地方官吏左支右绌,穷于应付;乡族之间合纵连横,尔争我夺;城市绅民终日惶惶,保安团局于是应运而生。

这次起义潮州府地方上的影响远在前此的潮阳黄悟空、后此的揭阳林元剀两次会党起义之上。

与之相应,吴忠恕事件至今还有较多文献材料存留。

相对而言,有关这一事件的研究成果很少。

我们希望能够对这一事件做些尽量深入的研究,而研究的前提则在于我们今天能够得到多少研究资料,并且必须先对这些资料的来源及其内容的信度进行讨论。

二、吴忠恕事件的研究资料在这一节,我们的问题是,现在可以读到多少有关这一事件的书面材料?现在可以读到的关于吴忠恕事件的文献资料颇为丰富。

就我所经眼的,有以下若干种,按照写作时间先后,大致上可以作如下排列:(一)陈坤《潮乘备采录》中有“海阳贼吴中恕等之乱”一文。

该书现存东府巷儒美斋刻本。

这本书刊印时间不详,不过书前有署名“耦苏氏”的作者自序,写明写作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暮春上浣”,咸丰十一年公元纪年是1861年,这本书写作的时间应该在这一年之前。

(二)陈坤《粤东剿匪纪略》中,自咸丰四年五月至十月,有剿灭吴忠恕之乱的记载。

我所读到的《粤东剿匪纪略》,是四川大学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中国野史集成》第46册里头所收录的油印本。

油印本是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1962年根据“粤东省城西湖街艺苑楼”刻本重印,原本刊印时间也不详。

书前有王澍《序》,篇末署“同治十年辛未五月会稽王澍识于琼台”,又有陈坤《自序》,纪年是“同治十年岁次辛未四月上浣”。

同治十年公元纪年是1871年,则该书写成,应该也在这一年之前。

行政区域的演变与历史文化

行政区域的演变与历史文化

行政区域的演变与历史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域的范围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历史是一部不断重演的,而行政区划的演变也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行政区域的演变和历史文化对其的影响。

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在先秦时期,行政区域以城邦为主,地位高的城邦被称为“诸侯”,地位低的城邦则被称为“卿、大夫和士”。

而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行政区域——郡县制。

郡县制将全国分成了36个郡和265个县,每个郡县都由一名官员负责治理。

这一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而在日本,其行政区域的演变与中国有所不同。

早在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划。

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日本先后建都于平城京、镰仓和京都。

其中,京都是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日本历史与文化影响深远的地区。

近代行政区划的演变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行政区域的范围和形式开始发生变化。

在中国,1936年发布的《地方自治法》规定全国分为省、行政区、县、乡四个层次,其中行政区包括地级市、自治州、地区、盟、特区。

1949年后,中国大陆行政区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多数省份成立了地级市,而乡风成为县以下行政区域的基本单位。

而日本在1868年以前是封建社会,其行政区域受到封建体制的制约。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制度,按照地理原则将全国划分为47个都道府县,其中都厅、道府、府、县等单位分别由存在大量财产和手工业工场的城镇负责治理,实行地方自治。

历史文化对行政区划的影响历史文化是行政区划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政区划的划分和范围常常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行政区划常常以历史上的地理、民族、政治为基础。

如果我们观察中国政治地图,就会发现江南地区的政治地位历来高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江南是历史上的文化中心,拥有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意义。

因此,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江南地区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的京都也是因为历史文化而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

区域史的范式

区域史的范式

区域史的范式
区域史的范式是指在史学研究中,以地域作为研究对象和视角的一种研究范式。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对地域文化认识的增强,区域史的研究范式也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

一、区域史的起源和发展
区域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时期,尤其是18世纪,当时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开始将地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地域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地域文化变化的因素。

19世纪末期,德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米特拉和欧内斯特·考克斯(Ernest Kausen)开始将地域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创了区域史的学科门类。

二、区域史的研究方法
区域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文献分析、视觉分析等,而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又可以相互结合,达到更深入的研究效果。

例如,通过对某一地区的实地考察,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通过对地域上的文献资料的详细研究,可以揭示出该地区的文化特点、社会结构和历史演变等;而视觉分析方法则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等方式,让研究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某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和演变。

三、区域史的价值和意义
区域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其次,它可以拓宽历史研究的视角,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最后,通过区域史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打破地域的隔阂,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总之,区域史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领域,它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各地区历史文化的差异和相似性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相信随着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推广,区域史的研究范式也将越来越完善和深入。

京西古道沿线区域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

京西古道沿线区域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

京西古道沿线区域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一、引言京西古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路线之一,其沿线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和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京西古道沿线区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文化传播与整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二、京西古道沿线区域的历史背景京西古道是指从北京出发,经过蓟州、张家口、崇礼、承德、遵化等地,最终到达山海关的一条重要商贸和文化交流路线。

该路线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京西古道沿线区域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最为繁荣的商业中心之一。

三、京西古道沿线区域的文化特色1. 建筑艺术京西古道沿线区域保存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作品,如明清宫殿式建筑群、庙宇、园林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俗文化京西古道沿线区域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祭祀文化、民间艺术等。

其中,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和遵化市的古城墙是中国传统园林和城墙建筑中的杰出代表。

3. 风景名胜京西古道沿线区域还拥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如八达岭长城、青龙峡、玉渡山等。

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京西古道沿线区域的文化传播与整合1. 文物保护与传承京西古道沿线区域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路线之一,保存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遗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监管、修缮古建筑、开展文物保护科研等。

同时,通过博物馆、文化展览等方式,向公众传播和展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京西古道沿线区域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其传承和弘扬。

如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北京市西城区会举行“京西元宵”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表演各种传统技艺和节目。

此外,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国家级或地方级保护,如张家口市蔚县的皮影戏、崇礼区的滑雪技艺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地理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的区域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历史事件对于区域文化的影响,进而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元素。

这些自然地理元素对于地区的文化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长江流域为例,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被誉为“中国母亲河”。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农业生产,这为这一地区的农耕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江流域的人们依靠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发展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如水稻种植和渔业。

这种农业文化不仅影响了长江流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地理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对于区域文化的塑造。

中国的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分布、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等方面。

例如,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共同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形成。

西南地区的山脉和河流给少数民族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他们能够保留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等文化传统。

此外,历史上的交通不便也导致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从而使得西南地区的文化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对于区域文化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战争、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等。

这些事件对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南京为例,南京曾是中国的首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南京的政治地位,也对南京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京的文化因此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南京的文化中心和历史遗迹等。

而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文化可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或农业生产。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的区域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传播的特色和发展

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传播的特色和发展

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传播的特色和发展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标识,是一个地方独特的魅力和特色的体现。

区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氛围和传统文化内涵。

区域文化的传播,则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其特色和内涵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

一、区域文化的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是地区历史、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区域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区域文化的风格独特。

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和细腻的文艺作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节庆和民间艺术等。

其次,区域文化的习俗传承。

地方文化的传统习俗是一个地区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延续。

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独特风貌和文化习俗。

第三,区域文化的语言特色。

地区文化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和表达工具,不同地方的方言和土语是一个地区人们之间沟通和交往的重要媒介。

它们凝聚着地区人民的智慧和语言表述习惯。

最后,区域文化的建筑风格。

地方文化的建筑风格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鲜明标志,它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积淀和地方历史的传承。

如古代建筑的风格、传统民居的结构等都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文化传播的特点区域文化传播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区域文化的内涵和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区域文化传播具有认同性。

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传播往往能引起地区人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认同感是区域文化传播的基础。

其次,区域文化传播具有针对性。

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达对象的不同,要求区域文化传播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精准定位和准确传达。

这样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第三,区域文化传播具有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文化传播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种媒介和形式的运用,例如舞台演出、音乐会、展览和文化节庆等。

江苏地理与文化的介绍

江苏地理与文化的介绍

江苏地理与文化的介绍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省份。

江苏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景观是相互关联的,历史上江苏是承载先进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区域之一。

本文将从江苏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三个方面来介绍江苏的独特魅力。

地理环境江苏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北临淮河,东临黄海,南界长江三角洲,西接安徽和山东。

它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高原,它的南部是长江三角洲,向北逐渐开阔化,最终到达淮河平原。

江苏还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其自然积水面积相当于全国水资源的三分之一。

江苏是中国最繁荣的沿海省份之一,许多城市都是重要的贸易港口,如南京、苏州等地。

人文历史江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春秋时期的吴国是江苏的主要政治势力。

吴越战争后,吴国被越国所灭。

在汉朝时期,江苏再度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在唐朝和宋朝时期,江苏成为了一个文化和科学的中心,诗人、画家、书法家等都在这里大展身手。

在明朝时期,南京是一座重要的帝国首都,许多美术和文化活动都由它带动。

现代,江苏在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文化景观江苏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江苏的文化景观让游客们印象深刻。

苏州园林、南京夫子庙、扬州瘦西湖等著名景点都代表了江苏的历史文化底蕴。

江苏还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而闻名于世,如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扬州文化的传统诗歌等。

此外,江苏的自然景观也是令人赞叹不已的,如洪泽湖、太湖等著名的湖泊和山脉。

结语江苏是中国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经济活力的省份。

江苏的文化背景十分丰富,它与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这样的联结使江苏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如果您有机会前往江苏旅行,一定要去看一看它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区史志研究室工作总结范文

区史志研究室工作总结范文

区史志研究室工作总结范文区史志研究室工作总结。

区史志研究室是一个重要的机构,负责对区域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研究室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这里,我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们的研究室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对区域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编撰了一系列详实的史志资料,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深入挖掘了地方历史的渊源,梳理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我们的研究室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活动,与其他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促进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们的研究室在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空白,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其次,我们在一些重要的研究项目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量和提高研究水平。

最后,我们在一些学术交流和合作活动上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研究室工作,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研究室的研究力量,拓宽研究领域,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源;二是加强研究室的研究项目建设,提高研究水平,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三是加强研究室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活动,拓展合作领域,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发展。

总之,我们的研究室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研究室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地理与地域文化差异研究

历史地理与地域文化差异研究

历史地理与地域文化差异研究在人类社会中,地理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决定了人类生存的可行性,还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

历史上许多地域文化存在差异的现象,往往也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历史地理背景下。

历史地理和地域文化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的关注。

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如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从历史地理和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历史地理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历史地理是指历史上人类在某个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水资源等影响人类活动的因素。

历史地理背景对于区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方式和形态。

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人类的聚居方式和形态往往有所不同。

例如,山区地带的人们多居住在山脚下或者山谷中,而平原地区则比较适宜人类开垦耕种,因而人们多居住在平原上。

这些聚居方式和形态也对区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某些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社会结构等。

其次是人类的生产方式。

不同的历史地理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山区缺水少土,大多从事畜牧业和林业,而平原地区则主要从事农业和商业。

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影响到了地域文化,例如某些地区的美食文化和制造业水平。

还有就是人类的交通和交往方式。

不同地区的交通和交往方式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山区的人们往往通过山间小道来往,而平原地区的人们则采用水路和陆路交通。

这也影响到了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程度,例如某些地区的语言、习俗等等,更多地保留了地方特色。

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地域文化差异指不同地方人们在文化价值观、精神追求、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

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历史地理是影响地域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上所述,不同的历史地理背景导致了人类的聚居方式、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等差异,进而形成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社会历史和文化传承也是地域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史与地方文化
荆州花鼓戏的乡土文化密码
作者:周丽玲《光明日报》(2016年02月20日11版)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源于湖北天(门)沔(阳)乡间“土花鼓”“地花鼓”的湖北地方戏曲。

它虽然在湖北地方戏曲中位居汉剧和楚剧之后,但在江汉平原上却位居老大,任何外来的戏曲,如京剧、汉剧、楚剧,都无法挑战它的演出市场,夺去它的风头,当地民众因此称其为江汉平原上的“老国戏”。

任何地方戏曲,都是在地域文化的土壤和区域历史演进脉络中孕育成长的,蕴藏着地方历史文化的密码。

荆州花鼓戏也同样如此,悉心发掘,便可明了其中丰富的乡土文化信息。

荆州花鼓戏的前身是沔阳花鼓戏,经渔鼓、三棒鼓、碟子、连厢、小曲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碰撞融合,并吸收汉戏、楚剧等戏曲精华而诞生。

沔阳花鼓戏起源于民间,其早期形态叫作“土花鼓”“地花鼓”“沿门花鼓”“推车花鼓”“乞讨花鼓”等,由名称可以看出其地地道道的草根色彩。

但是,民间文化富有充分的智慧,它们善于改造自己的草根特色,寻求一个更有来历更有身份的根源,抬高自己的地位。

沔阳花鼓戏就是如此,它虽然来自田间劳作与流浪乞讨生活,但在秘传的《汪家门徒师承谱红帖》等材料中却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正宗出身。

汪家门是沔阳花鼓戏的最早流派。

其一世祖为汪源发。

在相关记载中,汪源发被描述为一个很有来历的人。

“明朝成化王末年,弘治御极杀洪喜娘”,“我们唱戏的(要)满门杀死,以后未有杀死的玩戏的人,入了江湖客”。

据此,汪源发大抵是宫里的乐工,“(因)捉拿玩(戏)的人,无家可归,隐姓埋名,(改)姓王名水发,虽入了江湖,总是传戏,推车花鼓、采莲船、唱小曲子、打连厢、瓦子板。

传与儿子汪羊子,又传陈明中,又传夏克明,又传汪九五,又传汪春堂,又传汪恺,又传汪春保。

接起一代代根源,未有断线。

”汪源发不仅开创了汪家门,而且由于有宫中乐工的正规音乐技能,“会工尺谱”,由此沔阳花鼓戏的音乐也
是有来历的。

《汪家门徒师承谱红帖》成帖时间不详,从文字重复和语气不太通畅的情况看,应该是经艺人口耳相传而形成的,其所叙说的追杀戏人等事例也无从考证。

但经过这个故事的渲染,沔阳花鼓戏就有了宫中乐工的背景,而不再是一群乞讨艺人的创造,从而与正统文化发生了关联。

关于沔阳花鼓戏的来历,还有另一个传说。

据说有一年发水灾,有两口箱子飘到沔阳城。

百姓捞起打开一看,一箱是戏服,另一箱是头盔。

于是,大家穿彩装,踩高跷,唱地花鼓,花鼓戏由此诞生。

这种说法暗示沔阳花鼓戏的产生是一种“天授”,带有“神意”。

它和上述汪源发创花鼓戏之说,都是借用正统文化以提升沔阳花鼓戏身份地位的策略,是民间对于草根文化的抬升和塑造。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专门有一篇文章讨论湖北花鼓戏,他赞扬说,湖北花鼓戏的题材“有许多地方可以很真切的看得出平民社会的生活和风俗”。

和汉剧楚剧比较,荆州花鼓戏更富有乡土气息,保留的江汉平原上的民众生活形态更为丰富。

在整体风格上,沔阳花鼓戏以悲情为主调,这种悲情源于沔阳花鼓戏“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历史。

这一段历史,不仅留下了传统剧目《打莲厢》《逃水荒》,而且给沔阳花鼓戏的情感表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江汉平原上的民众饱经战争、灾荒的磨难与痛苦,沔阳花鼓戏的悲情和他们内心的情感相碰撞,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以剧情而论,沔阳花鼓戏“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

其中的不少戏,如《三官堂》《斩经堂》《柳林写状》中的主要人物,都能实指家住什么地方,真实姓名是什么。

《告经承》中的张朝宗,不仅实有其人,而且家谱尚存。

沔阳花鼓戏打锣腔的常演剧目有个传统,“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

”喻老四是位贫农,张德和是位商贩,都是有原型的人物。

《白扇记》也是沔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不唱白扇记,不是花鼓子戏”。

而《白扇记》也是依真人真事编出。

正因为如此,江汉平原上的民众观看沔阳花鼓戏,觉得就是邻家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十分贴近。

还有一些表现风尚掌故的剧目,如《仙桃十二景》《沙市宝塔》,景致就在身边,情节就在日常,令民众深感亲切熟悉。

在音乐上,荆州花鼓戏有四大主调:高腔、圻水、四平、打锣。

高腔的产生和劳动生活
直接相关:沔阳乡间,一下大雨,就要把垸子里的水用水车排出来。

踏车的人觉得枯燥,就喊号子般咏唱,一边喊一边有人接腔,并打锣鼓,高腔据说就是这样形成的。

花鼓戏的打击乐也主要来自江汉平原的民间锣鼓,如车水锣鼓、道士锣鼓和采莲船、高跷、狮子、龙灯等所用的锣鼓点,风格独特。

在服饰道具上,在表演动作上,沔阳花鼓戏也往往借鉴劳作的经验,如从汉剧里移植来的《打渔杀家》《云楼会》,都有水上划船的动作。

花鼓戏的艺人大多是江湖河汊里长大,对渔家生活十分熟悉,其演出效果往往因此超出汉剧等。

沔阳花鼓戏源于民间说唱,而乡间农人生活,本就带有所谓草野“俚俗”特色,花鼓戏的题材也不乏“描写农民原始的恋爱和野合一类的事情”。

因此在传统社会,花鼓戏被官方和正统文化称为“淫戏”,受到压制甚至是严厉打击。

清同治《崇阳县志》斥责说:“最坏俗者,莫如花鼓淫戏,屡经官禁,不能尽革”。

光绪甲午(1894年)《沔阳州志》记载当地乡绅邓兰章“立碑禁演淫戏”。

在同治二年(1863年)嘉鱼县龙口镇(今属洪湖)的《刘氏宗谱》中记载:“禁演花鼓淫戏,违者惩治,不服送公”。

直到民国时期,这一状况仍旧没有改观。

如1917年1月15日的《大中华日报》谴责说:“上自天沔京潜一带,下迄黄孝以及黄州等处,每届新年藉酬神演唱花鼓,甚至组织赌场,一般男女趁此闲月,如醉如狂,伤风败俗已达穷极。

”1927年8月28日汉口公安局第七署甚至颁发通令:“照得演唱花鼓淫词,败坏风俗莫此为甚,历经明令严禁在案。

惟查本管内戏园,竟有阳借名义,阴行演唱各种花鼓淫戏者,殊属藐玩已极。

”为此,通令禁演花鼓戏,“徜再仍前蒙混不遵,定即拿案解办不贷”。

京山县当局甚至宣称,抓到私下演出花鼓戏者,要在脸上刻上“花鼓”两字,以示惩戒。

事实上,沔阳花鼓戏中的所谓“淫亵”成分,很多是表现民众日常俚俗与爱情交往等内容,放在现在看来平常鲜活而富有生活气息,当时却往往被封建正统文化认为难登大雅之堂,正如汤钟瑶在《忆花鼓戏》一文说:“所谓缙绅先生深恶而痛绝之者,无非由于学孔夫子放郑声的遗风,或者由于这种戏将他们的高雅的面具揭穿了的缘故罢,但在非缙绅一流人物里,如艺匠农夫终日孜孜于毫无意趣的职业之徒,却从这种戏里得到快感”。

正因为如此,沔阳
花鼓戏在民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以一般缙绅先生、文章学士,高雅固然高雅,但也不能扑灭此视为猥亵的民众戏剧”。

官方的禁演和管制受到民众的多方抵制和巧妙应对。

1921年1月17日的《汉口中西报》载:“汉口第一署署长,对于花鼓淫戏,查禁非常认真,日前派警在桥口外舵落口地方,拿获花鼓戏伶,致被乡民殴打……桥口乡民,仍循故辙演唱淫戏。

”当地民众还采取改变演出场所和方式等办法来应对官方的查禁。

所谓“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说的正是花鼓戏逃避管制,改为夜间“密演”的策略。

在民间,还有所谓“夜半台”和“阴花鼓”的“密演”形式。

所谓夜半台,即花鼓戏艺人由乡间民众从外地接来,白天闭门不出,等到夜深人静时,搭起简易戏台开锣演出。

为了避免声响过大,锣鼓等乐器都贴上黄表纸,甚至事先买通街上的更夫;所谓“阴花鼓”,就是在半夜演出时,台中放一方桌,桌上供有戏剧祖师“老郎王”
的牌位。

通过一番请神仪式,使“戏神”附体到演出者身上“显灵”来表演,把演出归于戏神附体,以示没违背花鼓戏禁令。

其时,听“夜半台”的并不只有乡间民众。

据一些老艺人回忆:“当时官衙有令,不准花鼓戏班进县城唱戏,但城里几个名门大姓的老爷、太太、小姐们想看戏,就请我们去唱夜半台……连大户的内亲外戚和官厅的权势人物家眷,都被请来唱戏。

”从晚清到民国,尽管官方一直对花鼓戏严加打击,但它却顽强地生存下来,直到今天仍旧扎根于江汉平原的广袤大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显示了民间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也保留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文化密码。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