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文学语境王雯在中国文化中,文学语言的发展占主导地位,诗词、绘画中的题字、书法、乐曲的编词都离不开文学语言的支持,而空间意境的营造也可以说一直受到文学的影响。

文学语言中,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其研究如何依据不同的语境运用适当的语言及语言表达方式、技巧或规律。

那么,空间中的修辞是什么?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有许多空间组成元素,廊、亭、桥、墙、植物等等,这些组成元素好比文学中的词汇,需要进行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通过恰当的处理手法来表达空间的形态与意境。

比如,简单的坡面屋顶,南方有“起翘”的做法,使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产生飞动的美感;皇宫、庙宇中主要的大殿将单檐屋顶改用重檐屋顶来显示其庄重。

由此可见,空间中的修辞指的是各空间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手法。

语境即语言环境,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语言性语境”,一是“非语言性语境”,也可以说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关于空间语境,地域、时间、历史、文化等与空间元素使用有关的都是空间语境因素,而它同样也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中国传统空间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强烈地暗示着人的所思所想,设计者利用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空间氛围,从而引起人的心理反应。

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亭子位于水池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临水,在夏季,亭子四周被荷花环绕,亭子四周无阻隔,风得以穿过亭子,从而实现设计者“荷风四面”的设计意图。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一) 语文 Word版含答案.pdf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一) 语文 Word版含答案.pdf

大庆铁人中学2015年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一)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眼前利益的申遗才应被近日有媒体爆出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要被拆掉了一时间引发热议。

对此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辟谣”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由此看来兴教寺被拆是一种误读了。

在这种误读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申遗的担忧。

不顾文物价值、只顾眼前利益的申遗能否对保护文物发挥积极作用?在文保方面动辄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应该先148元的门票而其中四成的收入要收归政府财政。

不少想品味湘西风情的游客在这道门槛面前望而却步当地商户利益受损也纷纷提出抗议。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120亿元但却被专家批评为“让这个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

兴教寺在当地不是“死文物”它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延续千年而不绝。

现在为了申遗就想把那些已经融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拆掉就有可能把兴教寺搞成充满商业味道的“标本”。

面对令人担忧的申遗前景兴教寺方面已经做出“(节选自《齐鲁晚报》)1.关于“兴教寺被拆”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B.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强调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兴教寺被拆其实是公众的一种误读寺院是依托于塔而兴拆除的只是一些影响墓塔环境风貌的私盖建筑根本不存在什么“拆庙”。

兴教寺拆除部分影响寺院的生活与宗教活动影响寺、塔的一体性和传统格局的建筑从申遗的角度来看正体现了文物部门加强保护管理和科学维护的宗旨。

2.下列对于“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原因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同时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

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①;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

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

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

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千千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

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

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

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

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

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附同步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附同步解析
题号 得分
期中语文试卷






总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直写被贬之地的荒 凉和得不到朝廷重用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屈原在《离骚》中,以美人自比,怒斥自己遭到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诽谤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 ______ ”,强调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 ______ ”,强调事物亦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答案】【小题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小题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第 2 页,共 26 页
年 1 月 1 日开始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B.为了增强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行动,中国从 2018 年 1 月 1 日开始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C.为了增强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于行动,中国宣布从 2018 年 1 月 1 日开始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D.为了增强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行动,中国宣布从 2018 年 1 月 1 日开始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答案】【小题 1】C 【小题 2】C
【小题 3】D
【解析】(1)便宜行事: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根据语境,应用“见机行事”。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 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此处用来修饰“销售模式”,用“无懈可击”恰当。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 侧重道义,“责无旁贷”侧重责任。根据语境,用“责无旁贷”更合适。 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 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从“而那些还在这个犯罪链条上铤而走险的人”看,用“玩 火自焚”更合适。 (2)由前文“即使是普通游客最零碎的购买需求,也是盗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可知, 括号内应强调的是大量的销售资金带来的负面影响,故以“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为主 语,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故选 C。 (3)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付诸于”中“诸”是兼词,兼“之于”,“付诸于” 有重复,排除 AC.二是语序不当,“从 2018 年 1 月 1 日开始”应该放在“宣布”后, 排除 B。

【百强校】2016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百强校】2016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百强校】2016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1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20 世纪50 年代后,随着。

然而,有趣的是,在没有确凿医学证据证明吸烟有害健康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已经出现了数次不吸纸烟运动。

A .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B .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C .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D .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试卷第2页,共12页A .空间站中长出的红生菜是此前“龙”号宇宙运货飞船送来的,它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的“蔬菜盒子”里,是由位于美国威斯康星的麦迪逊轨道中心设计出来的。

B .古装玄幻仙侠剧《花千骨》自在湖南卫视热播以来,不少女粉丝的心被剧中的“东方彧卿”的扮演者张丹峰俘获。

C .据《光明日报》报道,今秋开学,江苏扬州梅岭小学将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哲学课,所用教材将由该校老师和外聘专家共同编写。

D .这些网络音乐产品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会公德,已被列入网络音乐管理黑名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提供。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铁人中学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选择1-12题,共36分,将答案涂写在机读卡上)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编纂.zuǎn 栖.身qī锲.而不舍qiè无色无臭.xiùB.翩跹.xiān 舷.梯xián 拾.级而上shí繁文缛.节rùC.稔.知rěn 拓.片tà吹毛求疵.cì良莠.不齐yǒuD.尽.快jǐn 脑髓.suí虚与委蛇..wēiyí钟灵毓.秀yù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诲人不倦揖拿归案走投无路B.脸色腊黄瑕不掩玉痴心妄想C.索然寡味火势漫延人心惶惶D.恢心丧气因伤致残亟待解决3. 依次填入下列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房管科每月都派人一次水表。

②墙皮脱落了,刷一遍。

③有的人圆滑。

④山区土壤贫瘠,不宜种植玉米。

A.查看重复处事地力B.查看重新处世地力C.察看重新处世地利D.察看重复处事地利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2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信众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海上女神。

B.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C.园丁康居工程,确定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D.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乱收费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

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

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

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

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

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

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人月圆倪瓒阅读答案

人月圆倪瓒阅读答案

人月圆倪瓒阅读答案【篇一: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单元测试】1.(2016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黄钟】人月圆倪瓒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注】①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1)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5 分)【答案】“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5 分)【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诗歌的题材是怀古伤今,“明月”主要是事件的见证,突出世事变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怀古伤今的诗歌往往诗中有见证的意象,如《石头城》中的“月亮”,《乌衣巷》中的“燕子”,这是历史的见证,突出世事变迁的感慨,通过这一意象衬托繁华不再,昔胜今衰的事实。

(2)这首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 分)【答案】①一句一景。

“鹧鸪啼”“东风草绿”“残照花开”等,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视听的结合的角度和虚实相生的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2.(2016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司马光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1)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

省大庆铁人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省大庆铁人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庆铁人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课内文言文选择(每小题2分,共12分)1. 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职郞署职:担任B.恭疏短引疏:书、撰写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D.臣以险衅险:坎坷2. 下列各句中画线虚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A.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代词,自己)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C.鹏之徙于南冥也(动词,到、去)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助词,主谓之间)3. 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后乃今将图南B.则刘病日笃C.水击三千里D.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下列各句中画线句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欲奉诏奔驰B.腹犹果然C.则告诉不许D.岂敢盘桓5.选出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之二虫又何知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而莫之夭阏者D.乐夫天命复奚疑6.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三十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

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

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

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

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

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

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

”事闻,朝廷嘉之。

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题时长(分钟):150 分值:150分命题人:审题人: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大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大庆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富民不仅向佃户提供土地、耕牛、种子、农具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投入大量生产成本,而且对生产过程也非常关心。

苏洵说富民对佃户“鞭笞驱役”,应有言过其实者,但其所反映的富民驱使督促佃客耕种土地,并对相关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则应是租佃制下富民群体之共同行为特征。

胡宏言,“夫客户,依主户以生,当供其役使,从其约束者也”。

其所谓“约束”者,当是指富民主户对客户的日常管理。

他还列举了一些不从“约束”的表现,其中一条便是“习学末作,不力耕桑之业”。

由此可见富民对佃客的日常“约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与监督。

这还可用宋代官田出租的“监庄”之制观照加以说明。

官府将系官之田出租给佃户,招募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可影响到其秋成收入;官府根据所收秋成之多寡推赏,实质是对富民“监庄”之功效高低的酬奖;官府只招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说明富民已具备相关“监庄”之经验,而其经验的获得,当与他们对其私有庄田出租管理的实践密不可分。

进而言之,富民将私田出租,其监督与否及管理水平之高低,应同样会影响其收成之多寡,也就决定了富民一般会对其佃户生产进行“监庄”性质的管理。

实际上,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实施的监督与管理是全面而细致的,包括收获环节也不放过,即使遭遇酷暑天气时也是如此。

正因为富民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其田“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提高了粮食产量与品质,增加了收成,与“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由此难获“美稼”的少地自耕者形成鲜明对比。

从佃客方面来讲,虽然取得完整的土地佃权进行经营是其根本利益之所在,但由于其贫困的经济状况,需要富民“借贷赒给无所不至”,甚至“借贷种种,与夫室庐牛具之属,其费动百千计,例不取息”。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资料概述与简介 大庆铁人中学2016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分钟分值:10分 第I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n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文学语境在中国文化中,文学语言的发展占主导地位,诗词、绘画中的题字、书法、乐曲的编词都离不开文学语言的支持,而空间意境的营造也可以说一直受到文学的影响。

文学语言中,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其研究如何依据不同的语境运用适当的语言及语言表达方式、技巧或规律。

那么,空间中的修辞是什么?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有许多空间组成元素,廊、亭、桥、墙、植物等等,这些组成元素好比文学中的词汇,需要进行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通过恰当的处理手法来表达空间的形态与意境。

比如,简单的坡面屋顶,南方有“起翘” 的做法,使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产生飞动的美感;皇宫、庙宇中主要的大殿将单檐屋顶改用重檐屋顶来显示其庄重。

由此可见,空间中的修辞指的是各空间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手法。

语境即语言环境,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 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语言性语境”,一是“非语言性语境”,也可以说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关于空间语境,地域、时间、历史、文化等与空间元素使用有关的都是空间语境因素,而它同样也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中国传统空间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强烈地暗示着人的所思所想,设计者利用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空间氛围,从而引起人的心理反应。

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亭子位于水池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临水,在夏季,亭子四周被荷花环绕,亭子四周无阻隔,风得以穿过亭子,从而实现设计者“荷风四面”的设计意图。

铁人中学2016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铁人中学2016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C【解答】本题中,A项,“最终将被迷信击败”应为“最终将‘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山败”。

B项,前者属于老式迷信,后者属于改头换面的迷信。

D项,并非以美国科普现状为参照对象,而是以二十世纪前的美国科普史中的一个现象。

故选C。

2.D【解答】本题中,D项表述错误。

整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呼吁公众,而是在于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部门,如最后一句“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这才是整篇文章的目的。

而“‘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

’”这句话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是针对这句话而非针对全篇而言。

故选D。

3.B【解答】本题中,B项表述错误。

第二段原文表述是:“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

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

”由“迷信没有被破除”不能完全得出迷信与公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必然性,且原文是“参差不齐”,不是“不高”。

故选B。

4. D (A.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不妥,侧面体现青蒿生命力的顽强。

B.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深切同情不妥,没有体现出深切同情的意思。

C.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误,没有比喻。

)5.(6分)答:①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青蒿因无人问津而被扔掉,又因被人发现而名扬世界,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②价值的巨大差异。

女科学家在它身上发现的是拯救人类生命的无限的医学价值,农村妇女在它身上看到的只不过是一斤十几块钱的微不足道的经济价值,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那里价值差距巨大。

③揭示的哲理。

现实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被发现之前,往往会遭遇被忽视、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遗弃的不幸。

④给人的启迪。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怕遭遇被忽视、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遗弃的不幸,只要真正有价值,终究会被发现,终究会造福人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

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①;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

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

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

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千千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

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

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

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

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

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

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

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注】①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艺术领域和美的理想方面,如魏晋、中唐等时期的社会变化会体现在佛陀世容上。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的生活场景愈发增多,使艺术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D.中国佛教艺术历经数百年,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探究中国佛教艺术有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由敦煌壁画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如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不会出现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级段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B.现实生活要比“净土变”、“说法图”以及幻想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等更丰富多彩,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强,让人感到有兴味。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

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

祖蓁,太常穆子。

父向,字景政。

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

既长,淹雅有器量。

高祖践阼,选补国子生。

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

出为安成内史。

还除太子洗马、中舍人,累迁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

顷之,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

”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翔初为国子生,举高第。

丁父忧。

服阕,除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

中大通五年,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

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

时宣城友、文学加它王二等,故以翔超为之,时论美焉。

出为义兴太守。

翔在政洁已,省繁苛,去浮费,百姓安之。

郡之西亭有古树,积年枯死;翔至郡,忽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

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

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拜辞。

翔居小选公清,不为请属易意,号为平允。

俄迁侍中,顷之转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东宫。

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未期,以公事免。

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

太清二年,迁守吏部尚书。

其年冬,侯景围宫城,翔于围内丁母忧,以毁卒,时年四十四。

诏赠本官。

翔少有孝性。

为侍中时,母疾笃,请沙门祈福。

中夜忽见户外有异光,又闻空中弹指,及晓,疾遂愈。

咸以翔精诚所致焉。

(节选自《梁史·褚翔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B.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C.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D.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称呼一个人,可以称其名、字、号、谥号、官职等,还可以兼称,“太宰文简公”就是兼称官职“太宰”与谥号“文简公”。

B.“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文中的“起家秘书郎”就指的是“秘书郎职位出身”。

C.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外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为内兄弟,文中的“外兄”就是指禇向姑母的儿子谢举。

D.“太守”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时置“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隋初称“刺史”。

《醉翁亭记》中就塑造了一个“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太守形象。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褚翔深受朝廷器重。

他曾多次升迁担任重要官职,并受到梁武帝的越级提拔;尽管他在担任晋陵太守期间触犯法令被免职,但过了不久梁武帝便让他官复原职。

B.禇向文才出众。

一次,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宴饮,下诏命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褚[]翔就座后立即完成,进呈武帝,武帝十分惊讶。

C.褚翔为官清廉。

在地方,他廉洁自守,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在吏部,他公正清廉,不因别人的请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D.褚翔很有孝行。

一次母亲病重,他请和尚为母亲请福,夜里竟出现异常现象,天亮时母亲的病就好了;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

(2)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2.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月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月引发思乡之情,别离之绪。

(2)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了三条建议,其中一条是严明赏罚,将宫府视为一体,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盲者刘学林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

现在就是春天,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

她驾一辆奥迪徐徐东行,直到无路可行时才拐上田园路。

刚进档加速,一个背着一把坠胡的盲老人迎面走来。

也就一闪而过了。

然而就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她觉得这个盲老人有点面熟。

她开始回忆。

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

难道会是他吗?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调转了车头,超过了盲老人之后靠路边停住,钻出汽车,迎着盲老人站在车旁,看着盲老人用手中探路的竹竿一路敲过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