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3单元 11 师 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第3 2 .doc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跬:guǐ,半步。
这里“跬”与“步”属同义复用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nǔ,低劣C.锲而不舍.舍:shě,遗弃D.金石可镂.镂:lòu,雕刻[答案]D(A读音应为kuǐ;B读音应为nú;C解释应为“放弃”)2.下列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寒于水于:介词,比B.吾尝终日而思矣而:助词,表递进C.善假于物也也:助词,表判断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从这里[答案]B(而:助词,表修饰)3.下列对句子中“绝”字的意义的判断,最准确的一组是( )。
①断绝,绝交。
②停止,消失。
③绝命,断气。
④横渡。
⑤超越。
⑥极,最,非常。
⑦隔绝,阻绝(1)则请早立太子,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3)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后出师表》)(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A.①⑤③⑦②⑥④B.①③⑤④⑥⑦②C.②④①⑤⑦⑥③D.②①⑥③⑤⑦④[答案]B(可分别代入各句验证)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 。
(2)假舆马者,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答案](1)而青于蓝而寒于水(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3单元 11 师 说
11 师说本课话题——学无止境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圣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
由此可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薛谭学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尽技艺,就觉得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
秦青为他饯行时,击打着节拍,悲壮地歌唱,歌声使林木振动,使云彩停住。
于是薛谭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学习。
2.苏洵劝学苏轼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于是,在书屋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苏洵见后,想把对联撕下来,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就在对联前面各加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见了,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寒窗苦读,终成大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学无止境。
——荀子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韩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句读.( ) 经传.( ) 或不.焉( ) 老聃.( ) 近谀.( ) 贻.( ) 苌.弘( ) 欤.( ) 嘉.( ) 嗟.乎( ) 师襄.( ) 郯.子( ) 李氏子蟠.( ) 【答案】 dòu zhuàn fǒu dān yú yí chán ɡ yú jiā jiē xiānɡtán pá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2)贤⎩⎨⎧其贤.不及孔子(名词,才能)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高明) (3)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4)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指从师之道)(5)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之⎩⎪⎪⎨⎪⎪⎧择师而教之.(代词,这里译为“他”,指孩子)郯子之.徒(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 相当于“这类,这些”)古之.学者(助词,“的”)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7)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他)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兼语,他)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定语,他们的)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惑.而不从师(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5)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7)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觉得羞耻 (9)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三单元《师说》第二课时 Word版
②耻、师:耻,意动。师,名作动,学习。
③之族:这类人。族,类。
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
⑥复:恢复⑦不齿:齿,并列⑧乃:竟
⑨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思考: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①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②闻:知道,懂得。
④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师:用作动词。
⑥夫:发语词。
⑦庸知: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之,取独;于,表比较。
⑧无:无论
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见PPT)
五、小结
评价
【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评价】由教师总结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
作业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①其身也,则耻①师焉;惑矣!彼②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④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⑥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⑦,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⑧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对于①耻:意动用法
②彼:远指代词,那,那些。
双峰一中高一语文组课改教案
科目:必修三语文
课题
《师说》(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学习课文一二段的内容。
2.对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要牢记。
3.熟读文章。
教学
过程
教案内容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1课师说 教案
《师说》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师说》,这里的“说”是一种文体。
“说”是“议”的意思,因此,“说”是一种议论文体。
但“说”也有变体,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大多数文字都是叙捕蛇者之言,只在最后才“说”,引出作者的一段议论。
而韩愈的《马说》则是夹叙夹议,属寓言体。
本文是“说”的正体,意思是说说“从师”的道理。
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抨击时弊,鼓吹从师。
全文分四段,第一段正面说明,作者将自己对于师道的看法概括为三点:一是学者必有师,二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三个观点互相紧密关联。
第一个观点说明为什么要有师,第二个观点说明需要什么样的师,第三个观点说明师在何处。
第二段批判盛行于士大夫中的对于师道的糊涂观念,也有三点:一是耻学于师,二耻自身之师,三是耻相师。
作者通过对这些错误观念的批驳,也便从反面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引圣人孔子从师的事例证明“圣人无常师”,得出“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结论。
最后,作者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借以表明其“好古人”、“行古道”,坚定从师的决心。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是一篇千古流传的佳作。
学习本文,要着重如下几点:1.本文是针对当时士大夫们轻师耻师而写的一篇带有很强的战斗色彩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因此,阅读本文,必须深入了解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方可领会文中语句的内在意义和时代意义,体会其批判的锋芒。
2.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讲求说理的深刻,论辩的严谨,论证的有力。
所以,要认真研读文章的结构,研讨文章的论证方法,探究其论点和论据间内在的逻辑关联。
课文详解古①之学者②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①古:古代,指先秦和汉。
②学者:求学的人。
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
如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传都尉朝,都尉朝传庸生,庸生传胡常,胡常传徐敖;田何治《易经》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施雠、孟喜、梁丘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复习 2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洿.池(wū) 河豚.(tún)供.养(ɡònɡ) 瓮牖绳枢.(shū)B.孝悌.(tì) 驽.马(nǔ)阿谀.(yú) 良将劲.弩(jìng)C.牲.畜(xù) 恬.然(tián)跬.步(kuǐ) 蹑足行.伍(háng)D.曝.晒(pù) 镂.空(lòu)庠.序(xiáng) 度.长絜大(duó)[答案]D(A“供”gōng;B“驽”nú;C“畜”chù)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 :因为B.虽有.槁暴有:存在C.善假.于物也假:借D.西.举巴、蜀西:向西[答案]B(有:通“又”)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B.C.D.[答案]B(都是介词,比。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动词,沿袭;介词,趁。
D连词,于是;副词,竟)4.下列各句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数罟不入洿池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车柔使之然也⑧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⑨赢粮而景从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②④⑤⑥⑦⑩B.②③④⑦⑧⑨⑩C.①③⑤⑦⑧⑨⑩D.①③④⑤⑥⑧⑨[答案]A (①“无”通“毋”;③“颁”通“斑”;⑤“涂”通“途”;⑦“车柔”通“煣”;⑨“景”通“影”;⑩“受”通“授”)5.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为天下笑者,何也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答案]C (定语后置,例句为宾语前置,均属倒装句。
A判断句;B被动句; D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
师说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能不估计到。
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和讨论法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2课时。
四、学情分析1)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于文言文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得可怜。
2)高一年的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较贫乏。
而对于经典篇章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3)小乡村学生文言文基础差,朗诵能力不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大家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视为“狂人”。
请大家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2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2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积极参与,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鼓励打破流俗不盲从的精神和勇气。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
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认识韩愈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三册教师用书:第11章 章末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
[巩固层·知识整合][提升层·能力强化]伏安法测电阻1.原理:由R=错误!知,只要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就可算出导体的电阻。
2.电路:如图(a)所示,电流表接在电压表的两接线柱外侧,通常叫“外接法”;如图(b)所示,电流表接在电压表的两接线柱内侧,通常叫“内接法”。
(a) (b)3.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如上(a)、(b)图所示,R为待测电阻,因为电流表、电压表分别有分压、分流作用,因此两种方法测量电阻都有误差。
(1)电流表外接法电压表示数:U V =U R ,电流表示数:I A =I R +I V >I R ,R 测=U V I A<错误!=R 真,测量值偏小,适用于测量小阻值的电阻。
外接法误差来源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分流越小,误差越小,所以该电路适用于测量小电阻,即R ≪R V .(2)电流表内接法电压表示数:U V =U R +U A 〉U R ,电流表示数:I A =I R ,R 测=错误!〉错误!=R 真,测量值偏大,适用于测量大阻值电阻。
内接法误差来源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分压越小,误差越小,所以该电路适用于测量大电阻,即R ≫R A 。
4.伏安法测电阻时电路选择的方法(1)定量判定法当已知待测电阻的大约值R x ,电流表的内阻R A 和电压表的内阻R V ,则当错误!〉错误!,即R x 〉错误!时,选用电流表内接法;当错误!<错误!,即R x <错误!时,选用电流表外接法;当错误!=错误!,即R x =错误!时,选用电流表的两种接法都可以。
(2)试触法若不知R x 的大概值,为了选择正确的电路接法以减小误差,可将电路如图所示连接,只空出电压表的一个接头S,然后将S 分别与a 、b 接触一下,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①与a 接触,若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说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较强,即R x 是一个高阻值电阻,应选用内接法,S应接b测量;②与b接触,若电压表示数有显著变化,说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较强,即R x是一个低阻值电阻,应选用外接法,S 应接a测量.【例1】用伏安法测量某电阻R x的阻值,现有实验器材如下:A.待测电阻R x:范围在5~8 Ω,额定电流0.45 AB.电流表A1:量程0~0.6 A(内阻0.2 Ω)C.电流表A2:量程0~3 A(内阻0。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11课师 说
第11课师说学习重点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一、文本名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有关“从师”的名句1.务学不如务求师。
——扬雄2.圣人无常师。
——韩愈3.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姜太公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2)一词多义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则耻师.焉:②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④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⑤无⎩⎨⎧孰能无.惑: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③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④无.贵无贱 古义:今义: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⑥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今义:⑦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⑧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4)虚词归纳①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②之⎩⎪⎪⎨⎪⎪⎧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古之.学者: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复: 吾从而师之.:③乎⎩⎨⎧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 固先乎.吾:④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2.词类活用 (1)则群.聚而笑之: (2)吾师.道也: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吾从而师.之: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而耻.学于师: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师不必贤于弟子:(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不拘于时,学于余:4.语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导读 Word版含答案
文学阅读与写作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小说”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
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
针对这五课,我们可以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提示,在学习中要结合背景内容,把握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运用设置阅读情境来阅读、鉴赏与探究。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能够深入地把握小说反映的主旨。
《祝福》寒风呼啸着,雪花充斥了整个天空。
这个冬天好冷,彻骨的冷。
爆竹的喧嚣,飞雪的静谧,竟也可以如此和谐。
那炙热不安的爆竹浸润在雪水之中……祥林嫂怀着无限的眷恋,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世界,她的梦想停滞在祝福的欢乐中。
她看见,她疼爱和想念的阿毛正在天国点燃一只大大的爆竹……《项链》项链是一种首饰,可是有时候,项链也会变成一条锁链,紧紧地勒住命运的咽喉。
“如果她没有弄丢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呢?谁知道呢?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如果不是为了虚荣,会耗费如此大的代价吗?虚荣心,一个可怕的、无形的恶魔,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是争名逐利的一种不良品质。
虚荣会使坦诚的人走向虚伪。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生命之舟是载不动太多的虚荣的。
《微型小说两篇》她是文学作品的微雕,是精神产品的橄榄,她以小见大,以微显著,文短情长,耐人咀嚼。
是的,微型小说以涓滴之水闪耀大海的绚丽,以短小篇幅反映时代之精神。
她颂扬光明,揭露黑暗;她灵活迅速,现实感强。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我们更需要以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的精神食粮……《荷花淀》2002年,正是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了,享年90岁。
巨星虽然陨落了,但白洋淀里的荷花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他的代表作《白洋淀》也像那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3章概率§11.11.2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师用书)教案北师大版必修3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概率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概率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概率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概率。
10.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逻辑关系
①随机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②概率的定义和性质: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古典概率、几何概率和条件概率;概率的基本性质,如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独立事件的乘积公式等。
-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P(A+B) = P(A) + P(B)
-独立事件的乘积公式:P(AB) = P(A) * P(B)
③概率的运用
-抽奖问题:计算获奖的概率
-概率论的基本问题:计算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评价学生对概率知识的掌握情况。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概率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理解概率的定义,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和性质,如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独立事件的乘积公式等。
2.掌握随机事件的分类:学生能够区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数据分析:通过讲解概率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几何概率和条件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三)1.掌握与本单元四篇论述性古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运用于文言诗文阅读。
2.对本单元四篇文章熟读成诵,能准确清晰地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感悟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
3.思考感悟本单元四篇文章包含的作者观点情感,借鉴写作手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情感,以对作品的理解帮助诵读,积累文言知识和成语、名句。
2.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加强交流,汲取同学的智慧,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培养直译文言文的意识,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
2.掌握阅读分析古代典型议论文的方法。
3.掌握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的方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以美读、流利背诵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诵读作品的兴趣。
2.提示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3)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自我核对](1)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文:(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自我核对](1)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
(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中语文必修3教师用书
高中语文必修3教师用书(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高中语文必修3教师用书第一单元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欣赏小说。
2020-2021语文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序列写作3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单元序列写作3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含解析面对生命,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描不完的图画、发不完的议论、抒不完的情感。
从“善待生命"的话题出发,珍惜时间、生命的意义和质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生命的色彩、生命的责任、生命的遗憾……全都包含在内.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名师支招]一、论证类型及主要任务论证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则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议论文论证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主要是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主要从重要性、必要性或危害性等方面考虑。
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常常有多个要点,这就形成了“为什么之一”“为什么之二"“为什么之三”……解决问题主要是回答“怎么样"。
“怎么样”主要从步骤、措施、方法等方面考虑。
步骤、措施、方法也常常有多个要点,这就形成了“怎么样之一”“怎么样之二”“怎么样之三"……如中心论点是“读报有益”,如问一个“为什么”,就会引起一大串:读报能了解天下大事;读报能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与作风……还是这个中心论点,如问一个“怎么样”,也可引出一大串:读报要有选择性;读报要泛中有精;读报重在借鉴……要把正论部分写出层进式,选取一两个“为什么”和一两个“怎么样",文章就展开了。
二、常用论证方法议论文写作除了要有正确鲜明的观点和确凿充分的论据外,还要有严密的论证,只有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同学们在论证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是论证单一,通常是提出论点后,只用一两个事例论证一下,便匆匆作结,草草收兵,这种做法虽说也完成了论证的任务,但往往失之草率,难以收到良好的论证效果。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电子版教师用书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电子版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普通高中教科书)课本目录如下:
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4)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5)
2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1)
第2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17)
3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18)
4 欧洲文化的形成 (24)
5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29)
第3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36)
6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37)
7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42)
8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47)
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52)
9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53)
10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59)
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64)
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65)
1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70)
13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75)
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80)
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81)
15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87)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93)
古诗词推荐
1小学李白的古诗
2小学杜甫的古诗
3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4小学苏轼的古诗
5小学王维的古诗
6初中李白的古诗
7初中杜甫的古诗词
8初中白居易的古诗词
9初中苏轼的古诗词
10初中王维的古诗词赞助商链接。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考点链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Word版含答案
单元考点链接(教师用书独具)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突破思路(1)从核心语句突破。
文章中能瞻前顾后、挈领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
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出现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出现在篇中或标题中。
如《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前四段中,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
如第二段的第一句写“在麦当劳就餐的感受”就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总结。
(2)循主要线索突破。
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
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方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句。
如《拿来主义》第一段,说“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先送一批古董”,几位“大师”捧着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到苏联……通过这几个句子可以知道本段是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气愈演愈烈。
(3)层层概括突破。
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如《拿来主义》第八段,运用分层法概括中心意思。
第一层,得了大宅子;第二层,拿来;第三层,不敢进门的是孱头;第四层,放火烧光的是昏蛋;第五层,接受一切的是废物。
综合可知,是说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师 说本课话题 ——学无止境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圣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
由此可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薛谭学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尽技艺,就觉得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
秦青为他饯行时,击打着节拍,悲壮地歌唱,歌声使林木振动,使云彩停住。
于是薛谭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学习。
2.苏洵劝学苏轼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于是,在书屋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苏洵见后,想把对联撕下来,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就在对联前面各加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见了,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寒窗苦读,终成大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学无止境。
——荀子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韩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句读( )经传( )或不焉( ) 老聃( )近谀( ) 贻( )苌弘( ) 欤( )嘉( ) 嗟乎( )师襄( ) 郯子( )李氏子蟠( )【答案】 dòu zhuàn fǒu dān yú yí chánɡ yú jiā jiē xiānɡ tán pá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2)贤{其贤不及孔子(名词,才能)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高明))(3)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指从师之道))(5)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析】 A项,是作者提出的论点;B项,是从师的必要性;C项,是教师的作用。
【答案】 D2.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
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D.第5、6、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
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解析】 C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答案】 C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3.本段的分论点句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解析】 B项,是作者针对今之人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后抒情句;C项,是作者对古圣人与今众人对比后抒情句;D项,是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特殊心态。
【答案】 A4.下列对课文第2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该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该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做对比,提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该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解析】 D项,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答案】 D三、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5.下列各句属于“圣人无常师”事例论据的一句是(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解析】 A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事例论据;B项,是孔子的语言,属于理论论据;C项,是对事例论据的分析;D项,是结论。
【答案】 A6.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部分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
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的理念。
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
【解析】 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答案】 D古之学 者必 有师。
[学者:求]师者, 所以[写法·借鉴]了很大贡献。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
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应用角度】 “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长与少”“贵与贱”等。
2.精彩应用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把师徒之情看作父子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
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受冷,也不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她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后不忘恩师,受到赞誉。
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自己今天辉煌的成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试想一下,没有老师,怎能传授知识、发展文化?没有老师,怎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怎能使国家强盛?国家不强盛,怎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尊师重教。
(节选自《尊师重教谈》)[佳作·领悟]读韩愈梁 衡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
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
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
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②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
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
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③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
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④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
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
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
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
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
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
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
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⑤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
⑥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1.学铺垫开篇从韩愈的遭遇写起,通过其耿耿忠心与其遭贬潮州作比,一个宦途悲剧形象立于世人面前,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
2.学比喻第②段用登山来比喻韩愈、李白、柳永的遭遇,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们悲剧的不同程度,从而突出韩愈遭受挫折之严重,也是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
3.学列举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要赞美韩愈身处逆境仍能心系百姓的高尚品格。
为此,第③段采用了列举手法,列举了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关系民生的大事。
这四件事典型、具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学联想第④段写韩愈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儒家道德,由此,作者联想到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