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系统例析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1.“……者,……也”格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也”表判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6.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庖丁解牛)二、被动句(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三、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
18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句式 19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 宾语代词前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 “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特殊句式
20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1)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动 典型例题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 项是 答案: A A.吾属今为之虏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 C项“……者,……也”构成判断; D项“……者也”构成判断。
特殊句式 17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 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 10、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齐 策》)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2、宴婴,齐之喜辞者也。(《宴子使楚》)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 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 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6)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9)《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蔺相如者,赵人也。

(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7)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1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文言文系统复习之特殊句式部分

文言文系统复习之特殊句式部分

二.无标志判断句 1.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 作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 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
相如素贱人。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翻 译 下 列 句 子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译文:
01
快哉此风!
02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文言文系统复习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一.有标志的判断句 1. “......者,......也。”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 2. “......,......也。” 只用“也”表判断。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 “......者,......。” 只用“者”表示提顿。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02
翻译下列句子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
04 兰是女郎。
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1.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②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别句式(一)一.断定句古汉语断定句是依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必断定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导代词,经常应用做断定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愚蠢愚蠢.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令郎扶苏. (《陈涉世家》) (四)“即”表确定断定,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确定断定.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恰是江南好景致.(《江南逢李鹤寿》)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利益.(《初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认断定,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推敲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俏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 (《爱莲说》) (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酒徒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酒徒亭记》)5. 觥筹交织,起坐而鼓噪者,众宾欢也.(《酒徒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酒徒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自动句(一)没有标记词语,意念上的自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激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激动.(二)有标记词语.1.“为”表自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纪行》)“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好天的雪所沐浴.“为”即“被”.3.“于”表自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消失过,为防止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师”,译时要补上.⑴(一小我的设法主意)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小我的设法主意”,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甚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甚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平易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平易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就义财宝,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惜.(《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平易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消失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寥寂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阁下,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酒徒亭记》).(2)从.山川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酒徒亭记》).(3)给.不成,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自动.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位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折衷凸起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慨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熟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愚蠢太甚火了”,即“你太不聪清楚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必定前提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故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志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故战? (《曹刿论战》)“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舍为金风抽丰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本身觉得哀思”.“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成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纪行》)“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负”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信任本身”.“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凸起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其实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爱好莲花”.“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泼,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暗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所以”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导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认为底. (《小石潭记》)“全石认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军事机密,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超出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心.(《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分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地位一般也在中间词前边,但有时为了凸起中间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示的内容,或使语气流利,往往把定语放在中间词之后.(一)“中间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凸起中间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须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间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目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构造后置.(一)用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半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构造“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陈述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构造“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往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往日”是“于往日试用”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往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生命”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安闲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构造“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进修”.(二)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1.屠惧,投以骨. (《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构造“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度大事拜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外氏.(《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构造“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故…….何故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本来的格局是“……与……孰……”相当于“……与……比拟,……”. 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比拟,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比拟,谁更美”.。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四)、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快哉此风!(《风赋》)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 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对象
3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 ……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 宋国笑。
为……所…… (或……为所……)
……为……
7、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无标志
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四、省略句
①永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②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⑦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⑧今以钟罄置水中。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二)、状语后置
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 不负戴于道路也。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虽董之后置 以“之”或“者”作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4.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 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 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 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摘要:一、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的概述二、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的分类详解1.倒装句2.被动句3.判断句4.省略句正文:一、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的概述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用于书写经典、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

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特殊的句式,分别为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和省略句。

这四种特殊句式在使用过程中,为文言文的表达增色不少,使其语言更为简练、优美。

二、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的分类详解1.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颠倒顺序,这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言文中却非常常见。

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宾语前置:在倒装句中,宾语通常放在谓语之前。

如“吾谁欺”(我欺骗谁)。

(2)定语后置:在倒装句中,定语通常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马之千里”(千里马)。

(3)状语后置:在倒装句中,状语通常放在句子最后。

如“急于求成”(求成于急)。

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主语成为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常常用“为”、“见”、“于”等词来表示。

如“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拘禁,于是创作了《周易》)。

3.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在句子中,对事物的属性、性质、状态等进行判断。

在文言文中,判断句通常使用“者”、“也”、“矣”等词来表示。

如“刘备,仁德之主也”(刘备是仁德的君主)。

4.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为了语言的经济性和简洁性,省略掉某些成分。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常常出现在对话、引用等场合。

如“夫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成就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相反。

”)总之,文言文中的四种特殊句式,即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和省略句,为我们研究和阅读文言文提供了方便。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句式: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举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文: 公子能解救他人的危难表现在哪里?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举例:忌不自信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否定句+动词+宾语 }注意: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举例:何伤(妨碍)乎?译文:妨碍什么呢?{动词+宾语(疑问代词)}【3】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举例: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哎!我将和谁一同归去?{主语+介词+宾语+动词}【4】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一般为介词“以”及其宾语)格式:宾十介(以)十动举例: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 +介词+宾语+动词}【5】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举例: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动词+宾语}【6】“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举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动词+相{我、你、他} } 】“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举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译文:父亲背弃了我 {动词+见{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举例:亚父南向坐译文:亚夫向南而坐三状语后置:【1】格式:动十以十宾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用孝悌之义申之【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能谤讥于市朝译文:于市朝榜讥【3】格式:形十于十宾长于臣译文:于臣长四定语后置1.中心词十定语十者村中少年好事者译文: 村中有一个游手好闲的少年{村中好事少年者定语+中心词+者}2.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日行千里的马石之铿然有声者译文:铿然有声的石3..中心语+之+定语举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3.王曰:“何为者也?” ( 干什么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能和谁一道呢 )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 语:“以”、“于”、“乎” 等。
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 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
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 意什么?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
.
主谓倒装(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宾前 + 介词结构后置
.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2.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
3.尝射于家圃
介词结构后置
4.今子是之不察
宾语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7.韩告急于齐 介词结构后置
8.何以战
宾语前置
.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 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 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4、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主语后说(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
.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在语文文言文中使用的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或用法,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即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调换,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中的'高百尺'和'手可摘星辰'正是倒装句。

2. 重叠句:即将一个动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调的效果。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是重叠句。

3. 并列句:即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用于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系。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就是并列句。

4. 定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望明月'和'思故乡'就是定语从句。

5. 状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一般放在句子中的相应位置。

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而今迈步从头越'就是状语从句。

通过使用这些特殊句式,可以使文言文更加生动、丰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多加练习,熟悉这些特殊句式的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句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摘要:一、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简介1.主谓倒装句2.宾语前置句3.定语后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二、各种句式的详细解释1.主谓倒装句- 定义- 例子2.宾语前置句- 定义- 例子3.定语后置句- 定义- 例子4.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 例子三、总结1.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的作用2.学习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句式结构有别于现代汉语。

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特殊句式,分别是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特殊句式。

一、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是指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主语。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也。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臣之壮,犹不如人也。

”二、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是指宾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吾谁欺?”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吾欺谁?”三、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是指定语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种舒缓的语气。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利爪牙之蚓,强筋骨之蚓。

”四、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介词短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种舒缓的语气。

例如:“不介马而驰之。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驰马而介之。

”总之,文言文的这四种特殊句式丰富了句子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载体,其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本文主要介绍文言文中的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综合运用举例。

1.判断句
判断句是文言文中表明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的句子。

这种句式通常以“……者,……也”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用副词“乃”、“即”、“为”等来表示判断。

例如:
(1)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2.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其主语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

这种句式通常以“于”、“乎”、“为”等介词来表示被动。

例如: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

这种句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例如:(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2)居庙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
4.综合运用举例
在实际的文言文中,这三种特殊句式常常会同时出现或者交替出现。

例如:
(1)居庙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判断句、倒装句)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总之,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是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其概念和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通过综合运用的方式来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1 .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⑴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产......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B:"......,......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西海大峡谷编写
所谓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区别的句式。

我们比较古今的区别,以现代人使用习惯为中心来命名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其意义在于建立起古今的联系。

学习中,熟悉了一种句式名称,就了解了一种句式特点,清楚了一种句式判断标准,懂得了一种翻译方法,从而为顺利翻译文言文句服务。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人、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形式上都可译成以“是”作中心语的陈述句,即可以化为“A是B”或“A不是B”的标准判断句形式。

判断句中的“A”和“B”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所属关系,即A是B中之一,如“刘备天下枭雄”“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否定形式如“余本非文人画士”。

(2)同位关系,即A是B,B也是A。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子瑜者,亮兄瑾也”。

(3)因果关系。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否定形式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一)“者也”式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隶,作为随从)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也。

是寡人之过也.。

此天子气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二)借助动词“为”“是”
皆为.龙虎。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三)借助副词“乃”“即”“则”“皆”“必”“非”“本”等
(其中“非”表示的是否定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傫然,聚集的样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臣本.布衣。

(四)主谓直连,无标志,暗含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二、被动句
(一)动词+“于”+介词宾语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二)“见”+动词/“见”+动词+“于”+介词宾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受”+动词/“受”+动词+“于”+介词宾语
有罪受.罚,又焉移之?(如果有罪被处罚,又能通过禳
祭移到哪里去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制,控制。


(四)“为”(+介词宾语)+动词/“为”(+介词宾语)+“所”+
动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客死,死在他乡或外国)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用,使唤。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积威,积聚的威
势。

胁,胁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
..
吞。

(沈复《童趣》)
若属皆且为所
..

(五)“被”(+介词宾语)+动词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六)主谓直连,无标识,暗含被动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三、倒装句
(一)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
现在哪里呢?)《信陵君窃符救赵》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说我吝啬是正常的啊。

)《齐
桓晋文之事》
(二)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宾语)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宾语)
3、借助助词“之”或“是”。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唯利是图(图,谋取)唯命是从
唯你是问(问,追究)唯才是举(举,任用)
4、其他习惯性倒装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蔽,概括)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三)状语后置句
1、“于”+介词宾语
得复见将军于此。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以”+介词宾语
屠惧,投以骨。

《狼》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盟,盟誓)《陈涉世家》
(四)定语后置句
1、中心语+定语+“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盖,原来是。

简,通“拣”,挑
选。

)《核舟记》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比,靠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2、中心语+“而”(或“有”)+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移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

3、中心语+“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敲起来铿铿作响的石头,到处都是。


4、中心语+“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四、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翻译不必补出,不一致的要补出。

1、承前省
太子闻之,(太子)驰往,(太子)伏尸而哭,(太子)
极哀。

(承前面分句的主语而省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

”公从之。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承前句说到的对象省略)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承前段说到的对象
省略)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
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4、偷换主语省(复句中,后面分句不能承前省略主语,但
主语却也不写出)
(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郑)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吾)
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秦王复击轲,(荆轲)被八创。

(二)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往)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穿戴)白衣冠以送之。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毋从(之)俱死也
固不如(之)也
则与(之)斗卮酒
遂拔(之)以击荆轲
2、省略介词宾语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为(吾)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沛公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竖子不足与(之)谋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而歌
(四)省略兼语
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
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之)毕使于前。

(五)省略介词
1、省略介词“于”(介宾短语表示处所)
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沛公欲王(于)关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2、省略介词“以”(介宾短语表示方式、凭借)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取之(以)百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