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环境土壤学重点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指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具有下列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岩石圈:是指地球的刚性外壳层,是由一些能够相互独立运动的离散板块构成的。
土壤圈: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
土壤圈特性:1永恒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2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3对环境的交互作用(净化-污染);4记忆块与基因库;5时空变化。
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决定其分布和演替2)对大气圈:影响全球的大气变化3)对水圈:影响降水的分配及组成4)对岩石圈:起保护作用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有CO2、CH4、O3、N2O、CFCs(氯氟烃)等温室效应:是指由温室气体吸收来自太阳、地表的热辐射或改变云层光学性质而引起的地表热辐射变化。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土地利用、环境调控等土壤属性下降或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与后果。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土壤质量: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
土壤质量的评价包括: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土壤肥力质量是指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环境条件1)土壤性质:土壤化学性质——PH、CEC、AEC、植物养分含量及有效性、盐分含量及组成等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结构、容重、孔隙度及其排布、抗风蚀和水蚀性能等土壤生物学性质——有机质的数量与类型,土壤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数目、类型和功能(2)作物: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土壤中的有一定的相关性。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docx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
】6、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环境土壤学总结
第一章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质量定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镜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
土壤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水体、大气污染比较直观,土壤污染不易发现,需要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和对农作等的监测。
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水体和大气受到污染后,切断污染源通过稀释和自净就可能是污染减轻;但土壤中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在土壤环境中很难这样消除。
特别是重金属污染。
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第二章土壤三相组成:固相、液相和气相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完整word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16.干旱时主要发生氧化反应,反之发生还原反应。
17.同一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比在酸性溶液中容易进行。
18.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的通气状况、生物代谢程度、还原性物质的数量等,pH只是影响土壤Eh的因素之一(Eh随pH的升高而下降)。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13.矿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
14.腐殖化系数=单位土壤每年残留碳量/每年进入单位土壤的总量
15.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16.矿化率=有机质因矿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土壤有机质总量
17.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①温度;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③有机残体的特性;④土壤PH及土壤质地。
29.阳离子交换量就是pH=7时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石油类 人为源:石油钻探、开采、运输、加工储存、废弃物、污水灌溉等 自然源:石油溢流 土壤、地下水 引起恶心、头晕、晕眩 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 药品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水、污泥和粪便,垃圾渗滤液 大气、水和土壤中均有残留 引起微生物选择压力和抗药性 13.试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机理、特征及其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农田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质通过降水和灌溉,从农田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漏,造成土壤、大气、水体污染。特征:①分散性和隐蔽性(危害要经较长时间才表现,不易察觉;污染发生的位置不易识别);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③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控制: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有效利用;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③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④加强宣传引导;⑤技术更新;⑥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 14.试分析设施菜地连作生产障碍的成因与表现。 设施菜地的连作障碍导致生产不可持续、环境问题严重。成因:农业生产上过量的化肥、农药投入、复种指数高及长期连作导致。表现:土传病害、根结线虫等连作障碍突出;土壤盐渍化、酸化,土壤质量恶劣等问题致大棚废弃;养分供应不平衡致蔬菜品质下降,农产品安全受质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15.试分析生物质炭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的影响。 ①生物质炭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②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施用生物质炭可以降低土壤的酸度和有毒元素如铝和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③生物质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施用后可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④生物质炭具有高度的孔隙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保水能力,降低土壤容重,有利植物根系生长。 16.试述设施菜地退化土壤阻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与策略。 ①设施菜地根结线虫的阻控策略:物理防治:致死温度55℃-热处理(热水浇灌、蒸汽处理)、太阳能高温覆膜消毒处理;化学防治:毒害线虫-如化学试剂(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溴甲烷、三氯硝基甲烷、硝基氯仿等),但有残留;栽培管理:切断线虫寄主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休闲处理,甜玉米、苏丹草填闲、筒篙、蓖麻与番茄间作;厌氧条件:如淹水; 生物防治:破坏线虫自身结构,抑制线虫繁殖,如:采用细菌真菌等生物防治手段,抗性品种及种植诱捕作物。②改变种植模式可有效削减连作障碍;③设施菜地填闲植物的选择与优化;④根层调控与养分管理:根层土壤养分浓度、根层土壤养分相对比例、根层土壤养分形态、适宜的根层环境、根系与水肥供应空间匹配。 17.试述污泥土壤利用的分险。 ①重金属:a.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加重土壤重金属污染;b.使重金属的形态在土壤中更稳定;c.使重金属向地下水和植物迁移;②N、P:污泥中含有大量NP营养元素如不能被植物及时吸收,会污染水体和地下水;③盐分:盐分过高会破坏养分间的平衡,抑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对植物根系的伤害;④病原菌:未经处理的污泥中含有较多的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会加速植物的病害传播;⑤有机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分享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
13.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固相物质包括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植物和动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和在合成的物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第一章一.土壤的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二、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三.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照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2 km2)、区域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6 km2)、全球性污染(按大陆或全球的尺度) 等。
四.世界重大污染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熊本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爱知米糠油事件五.环境污染世界重大危害事件酸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或水质性缺水六.土壤污染的定义:(考)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七.土壤污染的特点(考)(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八.土壤污染源按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
(1)污水灌溉(2)固体废弃物的利用(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4)大气沉降物九.土壤污染的类型(考)(1)有机物污染(2)无机物污染(3)土壤生物污染(4)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修复:(考)①工程措施②生物措施③施用改良剂④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十.土壤质量的定义土壤质量包含了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保障能力,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周健民2003,张桃林等1999)。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中心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物。
Sq=f(L,H,B,A,i)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行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冲击、土壤环境工程等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与交叉的方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一个开放性网状系统。
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土壤颗粒(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土壤粒级:土粒大小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粒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壤颗粒划为一组。
粒级制: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颗粒分级:(mm)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石砾>2 >2 > 1 >1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土壤质地分为: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环境土壤学
●原生矿物: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土壤粗粒部分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成土过程分解转化而形成的矿物。
粘粒主要由次生矿物组成。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通、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根际:通常是指直接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域。
●根土比:指单位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邻近单位根外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比。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潜性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如醋酸钠与土壤作用,使胶体吸附的H+、Al3+释放到溶液中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酸:土壤胶体吸附H+或Al3+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
●ESP: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土壤eh:土壤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
●土壤背景值: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土壤自净作用: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环境土壤学
1、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风化作用就是地表的各种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3、土壤吸收性是指土壤能吸收和保持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中性条件下,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5、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6、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直接表现出来的酸度,常用pH值表示7、缓冲作用:土壤抵抗外界酸碱的加入而保持自身pH不变的性能。
7、土壤结构体:土粒很少以单粒形式存在,常常由于种种原因土粒相互团聚成形状、大小、数量和稳定程度都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
8、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烘干土重g·cm-3。
9、当空气的湿度接近饱和时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
10、当膜状水减少到吸湿水的1.5~2.0倍时,植物呈现永久萎焉现象,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11、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3、土壤背景值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
14、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或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5、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污染环境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6、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产生植物收货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各个阶段,土壤供给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土壤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土壤表现出来的实际生产植物产量的能力。
4.土壤圈:指地球上大气圈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交界面上的一个圈层,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
5.矿物: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物理属性的元素和化合物。
6.土壤粒级:单粒直径大小不同,其组成和性质也随之变化,据此将土壤单粒划分为若干粒径等级。
7.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花费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8.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9.土壤腐殖质:指除了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10.矿质化作用:是指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和能量的过程。
11.腐殖化过程: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12.容重:在自然条件下,单位容积内,干土壤的重量称为土壤容重。
13.土壤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空隙容积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
14.土壤结构性:指土壤结构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性状。
15.土壤结构体:指原生土粒和次生土粒的排列状况和组合状况。
16.毛管空隙:土壤中具有毛管作用的那一部分孔隙。
17.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土壤特征性的含水量。
18.田间持水量:指田间水饱和后,经24小时渗透,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9.萎焉系数:植物因缺水凋萎,且不能复原时的土壤含水量。
20.土水势:单位数量纯水可逆的、等温的、无限量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从规定水平的水池移至土壤中某一点所必需做的功。
21.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
22.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曲线。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环境土壤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
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分解和淋溶等。
这些过程导致了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性质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来进行分类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酸碱度以及渗透性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各种类型孔隙的占比,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植物生长。
4.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形成等。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线虫、螨虫等,它们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促进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
5.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状态。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城市建设等。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体系,是支持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的重要介质。
了解土壤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农业、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学的关键概念、土壤成分、土壤分类以及土壤生物活动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一、土壤学的关键概念1.土壤的定义与作用: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空气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自然体系。
它起到了保持水分、供养植物、调节气候、滋养生物等重要作用。
2.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受到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岩石逐渐分解并转化为土壤。
3.土壤剖面与土层: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层的垂直土壤截面。
土壤剖面通常包括有机质贯穿的O层、混合有机质与矿物质的A层、矿质富集的B层、与岩石母质相接触的C层以及岩石层。
二、土壤成分与性质1.土壤固体颗粒:土壤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砂、黏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这些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保水性以及呼吸性等性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分解产物组成,具有保持水分、改进土壤结构、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颗粒间隙和孔隙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空气则是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供氧来源。
4.土壤pH值与养分: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征,不同pH值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对植物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土壤分类1.土壤纲和亚纲:土壤学家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特征和遗传因素,将土壤分为不同级别的纲和亚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2.土壤属和亚属:在土壤纲和亚纲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一些发育特征,进一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属和亚属。
3.土壤单元和土壤系:土壤单元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定的一块土壤单元,而土壤系是一系列相对一致的土壤单元的集合。
环境土壤学重点知识
绪论1. 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环境土壤学2. 简述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3. 简述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4. 简述环境土壤学的产生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第一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英文)一、土壤矿物质1.名词解释: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同晶替代2.简述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特征。
3.简述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
4.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二、土壤有机质1. 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2.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 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影响因素。
4.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三、土壤生物1. 试论述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类型组成)。
2. 简述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四、土壤水1. 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2. 简述土壤水的物理形态、划分依据及其有效性。
3. 什么是土壤水吸力和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4. 简述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容重的测定方法。
5. 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五、土壤空气1. 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近地表大气的差别?2. 简述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壤性质一、土壤物理性质1. 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当量粒径,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2. 简述土壤各粒级的理化性质。
3. 简述土壤孔度及其测定方法。
4. 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6. 简述土壤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化学性质名词解释:土壤胶体、土壤pH、土壤酸度、土壤碱度1.简述土壤胶体种类及其特性。
2.简述土壤吸附性及其类型。
3.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4.土壤酸度的指标有哪些?简述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5.论述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6.简述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持续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特征:具有生产力、生命力、净化力、交换力
2、土壤形成的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为因素。
3、对土壤的影响: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气候中的热量要素是能量的基本来源,水是最重要的溶解和迁移介质。
生物的活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使母质转变为土壤。
地形通过水热调节的重新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而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或它们的综合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加长而加强。
人类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的速度、发育程度和方向。
4、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以及相互关系:
(1) 地质大循环:地面的岩石在矿物经风化作用所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料和黏粒等,受雨水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到低处进入河流,最后汇入海洋,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各种成岩作用又重新形成岩石。
经地壳抬升作用,海底变成陆地,岩石重新露出地表,又可再次进行风化、淋溶和沉积等过程。
(2) 生物小循环:着生在岩石风化物中的植物,从中吸收养分,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生物有机体,而植物提体又可供动物生长,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供下一代生物吸收利用。
(3) 相互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两者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
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的淋失过程,但无地质大循环,就无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无法着生,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就没有生物小循环对养分的集中累积,就没有肥力的产生于发展,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同地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互相联系在一起。
5、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
(1)自然土壤:枯落物层(O层覆盖物层)、腐殖质层(A层)、淋溶层(E层)、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基岩层(R层)(2)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6、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地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颗粒组成)
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分为若干组合,而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8、不同质地土壤的特征
(1)砂质土:砂质土粒间孔隙大,总孔隙度低,毛管作用弱,保水性差,通气透水性强。
颗粒大,比表面小,吸附、保持养分能力低。
黏结性差,疏松易耕,植物易扎根。
(2)黏质土:颗粒细小,总孔隙度高。
颗粒间孔隙很小,通气透水性差。
土壤内部排水困难,容易积水而涝,土中胶体数量多,比表面大,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性好,矿质养分丰富。
黏质土比较紧实,容易板结,耕作费力,宜耕期短,受干湿影响常形成龟裂,影响植物根系伸展。
(3)壤质土:兼有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砂黏适中,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气透水性好,土温稳定,养分较丰富,有机质分解速度适当,既有保水保肥能力,又供水供肥性强,耕性表现良好。
9、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1)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提供植物所需要的养分②改善土壤的肥力特性:有机
质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2)生态环境意义:①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②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③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土壤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库,一方面,其分解和积累速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球碳平衡;另一方面,土壤有机质作为重要的肥力因子影响植物生长从而影响陆地的生物碳库。
10、土壤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包括化学的转化过程、活动物的转化过程和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11、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12、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可以定量的表示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单位cmol(+)/kg
13、土壤盐基饱和度(BSP/BS):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80%且钠饱和度低的土壤是肥沃的 50%~ 80%是肥力中等的≦50%是肥力低的) 14、土壤胶体:指土壤中粒径小于2微米(或小于1微米)的颗粒,是土壤中粘土矿物质和腐殖酸以及相互结合形成的复杂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可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15、氧化还原电位(Eh):凡是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电位是用来反映水溶液中所有物质表现出来的宏观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电位越高,氧化性越强,电位越低,氧化性越弱。
16、土壤结构体:土壤中土粒相互黏结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聚合体。
17、土壤结构性:由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相互排列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土壤结构的类型:立方状(块状、核状、粒状和团粒)、柱状(棱柱状)、片状、板状等结构体。
19、简述土壤团粒结构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土壤团粒结构:团粒结构指土粒胶结0.25~10mm的圆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
直径小于0.25mm的称微土团。
(2)关系:①团粒结构具有多级孔性,具有适当比例的毛管孔隙,即有利于水分和空气共存,又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供应与保持。
②团粒结构具有较强的蓄水抗旱作用。
③团粒结构与土壤空气及土壤养分的关系,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团粒间进行矿质化,而团粒内部进行腐殖化,每个团粒即像一个供应站,又想一个储藏库,同事起着保存、调节和供应水分、养分的作用。
④有利于土壤温度的稳定⑤有利于耕作
20、土壤热性质:土壤热容量、土壤热导率、土壤热扩散率
(1)土壤热容量(c):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的(或放出的)热量。
(c=Cv/ρ) (2)土壤热导率(λ):自然界物体若存在温差,就会产生热能的传递。
物体传递热量的能力用热导率表示。
(λ=Qd/(T1-T2)At)
(3)土壤热扩散率(D):指在标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з)土壤发生的温度变化,其大小等于土壤热导率(λ)与容积热容量(Cv)之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