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1汉朝的文化 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冀教版历史七上《汉朝的文化》word学案

冀教版历史七上《汉朝的文化》word学案

冀教版历史七上《汉朝的文化》word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佛教的发源地,传入时刻,要紧教义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阻碍。

2把握道教的兴起,要紧教义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阻碍。

3把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畴(内容),价值(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预习导航】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咨询题,将下列内容标注在课本中。

(15分钟)1、佛教的发源地、传入时刻、要紧教义,阻碍。

发源地:传入时刻:要紧教义:阻碍:2、道教的发源地、兴起时刻、思想来源、要紧教义,阻碍。

发源地:兴起时刻:思想来源要紧教义:阻碍:3、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体例、价值。

作者:内容:体例:价值:①史学价值:②文学价值:【合作展现】请大伙儿群策群力,解决难题,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杰出。

(20分钟)一:什么缘故佛教能在我国广泛的传播?二:道教的创始人是不是老子?道教什么缘故尊老子为教主?三:1.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

想一想,到底是谁错了,什么缘故?四:想一想,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达标测评】10分钟1我国东汉时期星期的本土宗教是()A 基督教B道教C佛教D伊斯兰教2、要了解陈胜、吴广的历史,可查阅( )A、《春秋》B、《左传》C、《诗经》D、《史记》3、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C、编年体通史D、编年体断代史4、佛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积极扶植和提倡,最全然的缘故是( )A、信佛来世可得到幸福B、对我国文化进展有深远阻碍C、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5、下列人物生活在东汉时期的是( )(1)蔡伦(2)张衡(3)司马迁(4)张仲景A、(1)(2)(3)B、(1)(2)(4)C、(2)(3)(4)D、(1)(2)(4)A.少林寺B.白马寺C.法门寺D.大慈恩寺A.《春秋》B.《左传》C.《史记》D.《汉书》8下列讲法符合道教精神的是()A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4.介绍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如兵马俑、长城、丝绸之路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2)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3)列举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3)材料分析题: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解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强调秦汉统一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归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图片等导入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来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课堂讲解: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4.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3.教师强调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秦汉时期的历史,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理解和记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整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形成3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17课 汉朝的文化教案

第17课   汉朝的文化教案

日期:2015年月日星期姓名目标明确心中有数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学习司马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著书立说的坚强意志和对待历史客观、严谨的态度。

重点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和在我国的传播情况,以及司马迁的《史记》。

难点认识宗教的本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7课汉朝的文化探索未知(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一下小题,如有疑问写在空白处)一、佛教的传入1、世界三大宗教、、2、佛教:①发源地:________②传入时间_____,经传入我国地区③在中国的传播:(最早)信徒大多是—(东汉末年)④中国民间传播之因(小字部分为教义):.__________由于对的期盼,开始信佛。

⑤影响:为中国注入新的因素。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

对我国的、. 、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道教的兴起:①产生地点:__ ______ ②时间:____ ______ ③教主:____________思考:P94想一想?④影响:给中国打上了深刻烙印。

对的影响无处不在(如:元宵节,庙会)。

道教的,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如:火药的发明)和(如:修身养性,冬令进补,食疗)的发展。

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时期伟大的。

他撰写的,是一部不朽的名著。

2、《史记》:①内容:___ _____ ②体裁:_________ _③影响:内容翔实,秉笔直书,是一部严谨的。

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优秀的。

我的得分:合作探讨,我来问(通力合作,各尽其能,写出各题答案)1.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信奉者大多是帝王贵族,他们为什么要信奉佛教?后来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原因何在?统治者信奉佛教是因为佛教叫人忍受痛苦,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所以统治者大力支持和宣传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迎合了贫苦民众对来世幸福的期盼。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汉朝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汉朝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汉朝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汉朝的科技成就》,主要介绍汉朝时期的科技发展。

教材围绕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以及其他科技成就如铁器、农田水利等进行阐述。

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能让学生了解汉朝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又能让学生掌握汉朝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汉朝时期的科技成就较为繁杂,学生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汉朝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汉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掌握四大发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科技进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的起源和发展。

2.难点:汉朝科技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汉朝科技成就的关键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汉朝科技成就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朝科技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汉朝科技成就的具体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案例资料:与汉朝科技成就相关的案例资料。

4.视频资料:关于汉朝科技成就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汉朝科技成就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汉朝科技成就的基本情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汉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

冀教版历史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

冀教版历史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

冀教版历史七上《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差不多脉络要紧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缘故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显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进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进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进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缘故的明白得,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关心他们经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

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缘故的说明。

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明白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缘故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通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判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形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明白得,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如何明白得“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诗词图片影像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差不多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两汉时期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繁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掌握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两汉时期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2.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两汉时期的社会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资料:两汉时期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3.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两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引导学生进入两汉时期的历史情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繁荣。

七年级历史上册 十七课汉朝的文化学案 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十七课汉朝的文化学案 冀教版

第十七课汉朝的文化【教学目标】1掌握佛教的发源地,传入时间,主要教义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2掌握道教的兴起,主要教义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3掌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内容),价值(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预习导航】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将下列内容标注在课本中。

(15分钟)1、佛教的发源地、传入时间、主要教义,影响。

发源地:传入时间:主要教义:影响:2、道教的发源地、兴起时间、思想来源、主要教义,影响。

发源地:兴起时间:思想来源主要教义:影响:3、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体例、价值。

作者:内容:体例:价值:①史学价值:②文学价值:【合作展示】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20分钟)一:为什么佛教能在我国广泛的传播?二:道教的创始人是不是老子?道教为什么尊老子为教主?三:1.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

想一想,到底是谁错了,为什么?四:想一想,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达标测评】10分钟1我国东汉时期星期的本土宗教是()A 基督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2、要了解陈胜、吴广的历史,可查阅( )A、《春秋》B、《左传》C、《诗经》D、《史记》3、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C、编年体通史D、编年体断代史4、佛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积极扶植和提倡,最根本的原因是( )A、信佛来世可得到幸福B、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C、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5、下列人物生活在东汉时期的是( )(1)蔡伦(2)张衡(3)司马迁(4)张仲景A、(1)(2)(3)B、(1)(2)(4)C、(2)(3)(4)D、(1)(2)(4)6.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 )A.少林寺B.白马寺C.法门寺D.大慈恩寺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春秋》B.《左传》C.《史记》D.《汉书》8下列说法符合道教精神的是()A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7《汉朝的文化》学案 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7《汉朝的文化》学案 冀教版

第17课汉朝的文化【教学目标】1掌握佛教的发源地,传入时间,主要教义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2掌握道教的兴起,主要教义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3掌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内容),价值(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预习导航】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将下列内容标注在课本中。

(15分钟)1、佛教的发源地、传入时间、主要教义,影响。

发源地:传入时间:主要教义:影响:2、道教的发源地、兴起时间、思想来源、主要教义,影响。

发源地:兴起时间:思想来源主要教义:影响:3、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体例、价值。

作者:内容:体例:价值:①史学价值:②文学价值:【合作展示】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20分钟)一:为什么佛教能在我国广泛的传播?二:道教的创始人是不是老子?道教为什么尊老子为教主?三:1.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

想一想,到底是谁错了,为什么?四:想一想,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达标测评】10分钟1我国东汉时期星期的本土宗教是()A 基督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2、要了解陈胜、吴广的历史,可查阅( )A、《春秋》B、《左传》C、《诗经》D、《史记》3、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C、编年体通史D、编年体断代史4、佛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积极扶植和提倡,最根本的原因是( )A、信佛来世可得到幸福B、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C、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5、下列人物生活在东汉时期的是( )(1)蔡伦(2)张衡(3)司马迁(4)张仲景A、(1)(2)(3)B、(1)(2)(4)C、(2)(3)(4)D、(1)(2)(4)6.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 )A.少林寺B.白马寺C.法门寺D.大慈恩寺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春秋》B.《左传》C.《史记》D.《汉书》8下列说法符合道教精神的是()A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两汉时期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辅助材料:图片、视频、PPT等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按时完成。
2.作业需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避免照搬书本内容。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4.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汉时期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我国历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秦汉时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某一文化成就的小短文,字数在300-400字之间。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能够体现学生对文化成就的理解和感悟。
2.设计一份秦汉时期文化成就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秦汉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并注明各成就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3.学生选择一个秦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等,从生平、贡献、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4.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思考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并以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5.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了解秦汉时期其他方面的文化成就,如科技、艺术、建筑等,拓宽知识面。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作为讨论主题。
2.让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等资料,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3.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2.分析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等。
3.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秦始皇、汉武帝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他们在秦汉文化昌盛中的作用。
4.强调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的重视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学会运用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对秦汉文化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秦汉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秦汉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使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文化的特点。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秦汉文化的昌盛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汉文化的魅力。
3.采用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4.加强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梳理秦汉文化昌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要求文字表述清晰,逻辑严谨,不少于300字。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于实现汉朝的大一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汉武帝即位、推行推恩令、设立太学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大一统”措施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难以区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详细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即位后的政治背景,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的改革措施,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即位后的政治背景。

2.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以汉武帝的改革措施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素材。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武帝即位后的政治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讲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如推恩令、设立太学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案例,让学生分析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对于实现汉朝的大一统所起到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2.各小组针对所选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该成果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
(2)该成果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该成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启示。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1)简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及其意义。
(2)分析汉赋的文学特点,并列举一部代表性作品。
(3)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科技小发明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两汉时期的历史画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画卷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场景?这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3.教师提出问题:两汉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2.教学策略: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4.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课堂结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两汉时期的科技或文化主题,查找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加深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必做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选择一个两汉时期的科技或文化主题,如造纸术、汉赋、隶书等,进行深入探究,并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自己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文化,文化史的课程是历史教学中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设计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入手,利用一个个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将三个框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并设计了三个讨论课题,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掌握司马迁写《史记》的条件,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

2.讨论:“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宗教是否有益的?”“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从中你有什么感悟?”,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

2.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

2.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二)教学难点1.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

2.佛教、道教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图片、文本、视频、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电视连续剧导入法:同学们都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孙悟空曾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派了众多天兵天将来捉拿他,都未能将其制服,那最后是谁将孙悟空制服并将其压在五指山下的呢?对,如来佛祖。

同学们知道他是哪个宗教的人物吗?对,佛教。

那佛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吗?如果不是,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除了佛教外,那时我国还有什么其他宗教吗?这些问题同学们能解答吗?别急,学完本课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讲授新课)(板书)第17课汉朝的文化一、佛教的传入1.起源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

要想弄清楚佛教是如何传入我国的,首先应知道它起源于哪里?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在内的一些国家),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他在获得证悟之后,又被人们成为佛陀,简称佛,即觉者。

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板书)2.传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刚学过的第15课的内容吗?张骞通西域后,东西交通贸易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开通。

正是这条通道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也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方便。

西汉末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使臣来到了中国,口传佛经,从此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同学们,你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原后,兴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什么吗?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人到西方去求佛经,不仅带回了一批佛经,还请来了两个印度僧人。

汉明帝派人专门修建了洛阳白马寺,作为他们翻译佛经、宣讲佛法的场所,这就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这时候,有的同学要问了,为什么要取“白马寺”这个名字呢?关于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伴着琵琶曲“白马驮经”为学生讲述)汉武帝到了六十三年,害病死去。

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

有一次,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里看见有个金人,头顶上有一道白光,绕着殿飞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

第二天,他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许多大臣说不出那个头顶发光的人是谁。

有个博士傅毅说:“天竺有个神名叫佛。

陛下梦见的金人准是天竺的佛。

”傅毅的话,引起了汉明帝的好奇心。

他就派蔡愔和秦景两名官员到天竺去求佛经。

蔡愔和秦景经过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天竺国。

天竺人听到中国派使者来求佛经,表示欢迎。

天竺有两个沙门(就是高级僧人),一个名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帮助蔡愔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

蔡愔和秦景就邀请他们到中国来。

公元67年,蔡愔、秦景带着两个沙门,用白马驮着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经过西域,回到了洛阳。

汉明帝并不懂佛经,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对送经前来的两位沙门倒很尊敬。

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阳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把送经的白马也供养在那儿,这座寺因此得名“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在此译出。

以后千余年,白马寺几经兴衰。

现在,寺内存有天王殿、大雄殿等建筑,以及清凉台遗址等。

自此,佛教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

(板书)3.教义与传播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国逐渐盛行起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就是“苦”,生死病老等全都是苦,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

人的今世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

(如时间允许,教师可补充)佛教教义: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

“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

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讨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

“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这种教义宣扬逆来顺受,忍耐顺从等消极的处世观、人生观,也就是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对现实阶段压迫的斗争,而追逐虚无的“不生不灭”,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

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最早的信徒大多数是帝王贵族。

后来,由于对来世幸福的期盼,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

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民间流传,并一直兴盛至今。

两千多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板书)4.影响佛教的传入,为我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

佛教在我国形成了由中国特色的宗派,寺院遍布大江南北,信徒遍布城市乡村,对我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学们能否举例说出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文学方面,不少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经,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至于佛教对我国文学创作命意遣词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如世界、无常、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相对、绝对、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一针见血等都是直接来自佛教的词语。

佛教的传入还激发了神魔小说创作的热潮。

其中脍灸人口的有明朝时创作的《西游记》。

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塔寺建筑。

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

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还有如少林寺、大雁塔等佛教建筑。

由于佛教宣传的需要,壁画和版画也发展起来。

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长佛画而知名于世。

佛教禅宗的思想,还影响到王维一派的文人画和宋元以后的写意图。

印度和中亚的佛教音乐和舞蹈,也逐步传入中国,在寺院的宗教活动中进行表演。

唐代的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在天文、医药等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十分突出。

8世纪的高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子午线,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于医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医方,仅隋唐史籍的记载就达十余种。

藏语系佛教的《大藏经》,更是保存了大量医学著作。

这一时期,除了佛教传入外,还有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逐渐流行起来的。

(板书)二、道教的出现1.产生其兴起时间是东汉后期。

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其产生不是某个教主在短期内创立的,而是经过长期孕育,通过各种渠道汇合而成的,所以无法确定具体的创立年代。

道教的思想主要源于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

以老子为教主。

老子也不是道教的真正教主,而是被道教徒追尊为教主的,被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是春秋时人,不是东汉人;他是思想家,不是宗教家,并非道教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是学术著作,不是宗教经典。

道教的思想虽然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但与道家思想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道教尊老子为创始人是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

(板书)2.教义及传播道教认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是一件乐事,死之后才是痛苦的。

追求仙境,宣扬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以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这种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那么,道教为什么会广泛传播呢?道教迎合了统治阶级希望长生不老、尽情享乐的愿望,利用道教来维护他们的统治。

一些贫苦百姓也想通过修炼的方式摆脱困境,因此道教得以广泛传播起来。

(板书)3.影响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如武当山、崂山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丹药时发明的。

道教还保存并发展了气功。

在文学作品中,《水浒传》中有《张天师祈禳瘟疫》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

道教虚构人物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八仙、灶君、土地、城隍等在民间家喻户晓;道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音乐、绘画、医学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请同学们想一想,比较佛教和道教,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佛教、道教,两种不同的宗教可从发源地、教义、宗教场所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看出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有益的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原始社会,人们受自然界的沉重压迫,对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又无法作出解释,于是便幻想借助一种神的力量,来摆脱生活中的困境。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外,人们又受到社会力量的压迫,对此他们也无法作出解释,同样幻想能借助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拯救自己。

于是便产生了宗教。

所以宗教的本质是“幻想的反映”,“是颠倒了的世界观”。

由于宗教本质上是“幻想的反映”,它就易于被剥削阶级所利用。

在封建社会,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放弃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因此,宗教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

但是,宗教的社会作用又是复杂的,它除了起着麻醉人民的反动作用,在历史上还起过其他的作用,其中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

(板书)三、司马迁与《史记》这一时期,史学有很大发展,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写成了《史记》,它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

(板书)1.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西汉时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