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观赏 第一节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法则
园林艺术——6.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5.明暗对比
• 由于光线的强弱,造成景物、环境的明暗, 进而引发游人不同的感受。明,给人开朗活 泼的感觉;暗,给人以幽静柔和的感觉
• 明暗对比强的景物令人有轻快的、振奋的感 受,明暗对比弱的景物则令人有柔和、沉郁 的感受
• 由暗入明,感觉放松,由明入暗,感觉压抑
6.虚实对比
• 园林绿地中的虚实常指园林中的实墙与空 间,密林与疏林、草地,山与水的对比等
3.方向对比
• 在园林的形体、空间和立面的处理中,常运 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对比,以丰富园景。
• 如山水的对比,乔木和绿篱的对比等都是运 用水平与垂直线条方向上的对比。
挺拔的塔矗立在开阔的水边,产生明显的
方向对比,体现了空间的深远、开阔
4.空间开闭对比
• 在空间处理上,开敞的空间和闭锁的空间 可形成对比。如园林绿地中利用空间的收 放开合,形成敞景与聚景的对比,开朗风 景与闭锁风景共存于园林之中,相互对比 ,彼此烘托,视线忽远忽近,忽放忽收, 可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引人入胜。
• 是指利用构图元素之间的动静关系达到突 出主体的目的,静中的动,或动中的静, 都可以形成对比关系。
• 五、渐变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 用在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 感,是一种有顺序、有节奏的变化。渐变的 程度在设计中非常重要,渐变的程度太大, 速度太快,就容易失去渐变所特有的规律性 的效果,给人以不连贯和视觉上的跃动感。 反之,如果渐变的程度太慢,会变生重复之 感,但慢的渐变在设计中会显示出细致的效 果。
• 形体的大小、质感 、方向、色调可以是 变化的因素,同样地,形象特征的统一、 色彩的统一、方向的统一、明暗的统一等 等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整体的把握
• ⒈形式的统一 • ⒉材料的统一 • ⒊线条的统一 • ⒋花木的多样化的统一 • ⒌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中国古代造园手法的杰出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回答:
1. 总体设计原则:中国古典园林总体设计的原则是“以景为主、以园为辅、以水为魂”,即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辅之以人工园林,使水景成为园林的灵魂。
在园林的布局上,注重景色的互补和照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力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2. 地形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在地形处理方面也有独特的手法,主要包括“借景”和“游山玩水”。
借景是指利用周边自然山水、建筑或背景来丰富景观,游山玩水则是通过运用水池、小溪、流水等水景,以及石头、山石等自然岩石,来再现自然风景。
3. 建筑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假山、亭、台、楼、阁、桥等。
其中,假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建筑形式,假山在形态上与自然山石相似,但是它们是人工制作的,通常是用石头、人造石、灰泥、水泥等材料塑造而成。
4. 植物选择: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选择非常严格,一般只选用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和花卉,同时要求植物的姿态、形态、色彩和文化内涵与园林的整体风
格相协调。
5. 具体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具体手法包括“三才”、“四品”和“五峰”等。
三才是指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四品是指松、竹、梅、兰四种植物,五峰则是指山、石、树、水、亭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融合了自然、文化、艺术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元素,它不仅是一种园林设计和建筑的高峰,也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艺术基本原理
•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 因借是利用外景来扩大空间的作法。小中 见大,则是调动内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和联想,达到 扩大空间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效果。这多 用于较小的园林空间。 “一拳代山,一勺 代水” 。
• 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无论是寺观园林、皇家园林或私家庭园, 造园者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仿效自然的 主导思想始终不移。认为只要“稍动天 机”,即可做到“有真有假,做假成真”, 无怪乎外国人称中国造园为“巧夺天工”。 “天人合一”。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自然 秩序,撷取天然精华,布局顺理成章。
入口巷道长达50m,夹于 高墙之间。采取收、放相 间的序列渐进变换的手法, 运用建筑空间的大小、方 向、明暗的对比。
留园平面图 宽敞的前厅 -狭长的曲尺形 走道-敞厅-“古木交柯”漏 窗-“绿荫”豁然开朗
留园中部平面图
1.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 作为风景序列的构成,可以是地形 起伏,水系环绕,也可以是植物群落或 建筑空间,无论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 总应有头有尾,有放有收,这也是创造 风景序列常用的手法。
• 以水体为例,水之来源为起,水之去脉为结,水面 扩大或分支为开,水之溪流又为合。用来龙去脉表 现水体空间之活跃,以收放变换而创造水之情趣。
•
以植物景观要素为例: 作为整体背景或底色的树林可谓基调; 作为某序列前景和主景的树种为主调; 配合主景的植物为配调; 处于空间序列转折区段的过渡树种为转调; 过渡到新的空间序列区段时,又可能出现新 的基调、主调和配调; 如此逐渐展开就形成了风景序列的调子变化, 从而产生不断变化的观赏效果。
公园入口区绿化基调、主调、配调、转调示意图
综合古今各家之说,把中国传 统园林艺术的法则或指导思想归结 如下。
中国园林的造园之法
中国园林的造园之法相地因借作为一条重要的造园法则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首次明确并提出来的。
本文就相地因借的基本原则及美学意蕴进行了论述。
中国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由山水地形、花木建筑、诗文碑刻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与科学规律而建造成的四维时空。
在平面构图、时空构建以及意境构思上它比绘画、雕塑、建筑等门艺术要复杂得多。
从创作上说,会画的人未必会造园,虽然两者亲缘相近,但各有所长。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
故从来叠山名手,俱非能诗善绘之人。
”可见,造园技法对园林艺术是多么地重要。
古时文字记载的“园论”大都是关于造园技艺或设计法则的论述,即对园林形式美规律的研究。
当然这些技法的形成与运用如小中见大、以低衬高的对立统一规律,“道法自然”,因借自然的审美智慧以及强调整体之和谐的美学原则等,实际上体现了传统审美意识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和渗透。
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
计成于《园冶》中将造园用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种。
1.山林地有高有凹,有曲有深,“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为园地之最胜。
造园时只需“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因山就水点缀亭台楼阁,依水流向设置池沼溪涧,“竹里通幽,松寮隐僻”,山林之胜即可出之。
山林地造园如无锡惠山寄畅园、苏州虎丘等。
2.城市地自然景色先天不足,如欲造园,当选幽偏之处,“邻虽近俗,门掩无哗”,贵在显处寻幽,闹中取静。
界墙高筑,以隔内外,粉壁为纸,花木点染,架屋随基,安亭得景。
院广堪梧,堤湾宜柳,虚阁荫桐,清池涵月。
芍药宜栏,蔷薇宜架。
“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倘能于视线开阔之处,建楼台以供登临,则远山近水,寺院塔影皆可尽收眼底。
城市地造园在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如上海的豫园,扬州的个园,南京的瞻园等。
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欣赏与赏析中国园林艺术,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园林构造、景观设计和传统审美角度,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一、园林构造的欣赏与赏析方法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构造,我们可以了解园林的整体布局以及其中的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
中国园林的构造常以整体布局和局部点缀相结合,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园林的整体布局来进行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通常分为前庭、中庭和后庭三个部分,前庭以水景为主,中庭以建筑为主,后庭多为花园。
其中,前庭的水景常以池塘、湖泊等形式呈现,通过观察水的大小、形状和周围的园林景物相互呼应,可以欣赏到水景的变化和整体的美感。
中庭的建筑常以亭台楼阁、假山等形式表现,可以观察其造型、材质和与周围的景物相互融合的关系,体会到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后庭的花园则常以花卉、绿植等为主要景观,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花木的种类、色彩和布局方式,感受到花园的生机和美丽。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局部构件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常以围墙、假山、廊桥等构件进行点缀,通过观察这些构件的形状、纹饰和布局,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例如,假山常常以神奇的形态和精细的工艺赋予园林以山水意境,观察其山石的纹理和形态,可以理解到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意境的呈现。
二、景观设计的欣赏与赏析方法景观设计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景观设计,可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园林中的水景设计来领略水的柔美和变化。
中国园林中常以小桥流水、喷泉和瀑布等形态展现水的美感,观察其中水的流动、声音和与周围景物的交融,可以感受到水景所带来的宁静和舒适。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欣赏到不同季节和植物种类所带来的变化。
中国园林常以花卉、树木和草坪等植物进行点缀,通过欣赏这些植物的色彩、枝叶和花期,可以感受到四季更替和植物生长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其造园手法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种自然与人工融合的空间感。
常见的布局方式包括回字型、中轴线型、开放通透型等。
古典园林以空间层次的设置来表现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常见的手法包括景观与空间的错落有致、主次之间的转化与呼应等。
2. 山水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手法,并将之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布局中。
在布局中,工程师会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建造山体,以形成宜人的景观。
并通过人工的山体塑造手法,如山体开凿、石头堆砌等,使其与周围的景物相协调,形成山水画般的景观。
3. 溪流与湖泊: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园林中营造氛围和增加景观层次感的重要手段。
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水体有溪流和湖泊。
溪流常以弯曲的形态蜿蜒穿行于园林中,配以小桥、感澜、石峰等景观,增添了园林的浪漫情调。
湖泊常常作为园林的中心景观,配以亭台楼阁、绿树花丛等,营造出宁静、开阔的美景。
4. 四季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四季景观的呈现。
通过引入不同的植物、花卉和树木,以及景观灯光设计,使园林在不同季节都能散发出不同的美感。
春季以花卉盛开、鸟语花香的景象为主,夏季注重荫凉和水域的清凉感,秋季以红叶和果实的丰收为主,冬季则以落叶和空寂的景象为特色。
5. 巧用亭、台、楼、阁: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建筑物包括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物常常与山水、花木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亭、台、楼、阁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单层的亭子、高耸的楼阁等。
它们作为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不仅为游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同时也是园林景观中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通过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山水结合、溪流与湖泊、四季景观以及巧用亭、台、楼、阁等手法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打造出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独特美感。
园林艺术欣赏之中国古典园林
特点:范围小,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 深,自然条件好,但略感局促。
江南类型
特点: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自然条件比北方和江南都好。
岭南类型
2、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规模宏大 雍容华贵
北海公园
玲珑素雅 细腻精美
网师园
规则式 特点:以建筑严谨均衡的几何图形式的空间布 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题。
苏州拙政园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北厅为三十六鸳鸯馆,南厅称十八曼陀罗花馆。
廊
01
“引”且“观”的建筑
02
分单廊、复廊、直廊、曲廊
03
个园——长廊
颐和园的长廊彩绘 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1990年,颐和园长廊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兴建与发展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
按占有者身份分
皇家园林 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 建筑色彩金碧辉煌,建筑体形高大,表现 了封建帝王拥有四海的权威。
01
02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规模浩大、面积广阔 建设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 颐和园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商务风营销计划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园林艺术欣赏》 艺术系网络选修课程
商务风营销计划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1)单元介绍: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写仿自然、寄情山水。这部分学习中,学生要对中国典型的、优秀的园林艺术进行欣赏和分析。 2)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中国园林的风格流派,以及不同种类园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不同风格园林的艺术鉴赏力,通过中国园林的欣赏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 难点:探索不同园林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挖掘更深层次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园林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园林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与自然景观相和谐的环境。
园林中的小桥流水、山石植物等自然元素都要符合自然规律。
2. 造景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景致和情趣,通过布局、组合、构思等手法利用自然材料打造景观,创造出愉悦的观赏体验。
常见的造景手法有映水亭、曲桥、曲径通幽等。
3. 构思深远: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注重当前景观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注重景观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园林的构思要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感,使人在观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景观的延续和流动。
4. 微缩自然:古人认为园林是一种微缩的自然,通过人工的布置和调节模拟出自然景观,使人们在有限空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园林中的人工山水、人工湖泊等都是通过园林师傅的巧妙设计和构建而成。
5. 平衡与对比: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平衡和对比,在布局中追求统一中的多样性,通过大小、高低、色彩等方面的对比来增加景观的美感。
6. 隐逸与养生:中国古典园林追求隐逸和养生,注重创造一种宁静、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在园林中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
这些原则以及其他一些设计理念和手法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原则与技巧
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原则与技巧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造园技巧,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园林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原则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
一、整体性与自然性中国园林注重整体性和自然性的原则。
整体性体现在园林的布局和结构中,追求整个园林的和谐统一;自然性则表现在园林景观的还原和再现,力求与自然的融为一体。
通过整体性和自然性,中国园林艺术创造出了一种宛如大自然的空间,给人以舒适和平静的感受。
二、隐逸与显著中国园林常常采用隐逸与显著的手法来创造视觉上的错落有致。
隐逸是指通过布局和植物选择,使得景观在视觉上有所隐藏,增加探索的乐趣;显著则是通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设置,突出园林的重要元素。
隐逸与显著的结合形成一种艺术的张力,让人在游园中能够留下深刻的记忆。
三、水与山的巧妙应用水和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其应用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在园林中,水可以代表着柔和、灵动和流动不息的生命力,通过池塘、湖泊和人工水流的设置,营造出宁静和动感并存的氛围。
山作为园林的背景和点缀,可以增加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立体的感受。
四、园林中的建筑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多以亭、台、楼、阁为主,以及走廊、厅堂等。
建筑的风格通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古代文字、绘画和音乐等。
园林中的建筑不仅仅是为了人们休憩和逗留,更重要的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共同构建起一幅以人为本的自然画卷。
五、意境的渲染中国园林注重意境的渲染,通过景观、植物和建筑的组合来传达特定的情感或主题。
这种意境的渗透使得中国园林艺术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表达,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六、禅意的体现中国园林中常常融入了禅意的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追求和修身养性的理念。
这种禅意的体现在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亭,都蕴含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精神。
中国园林艺术原则
私家园林因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比较少,常常尺度与比例较小, 采用假山,假水来营造环境,小巧而精致。
尺度和比例
在私家园林中主人家往往会把空间高度 利用通过借景等诸多手法来开拓空间
行尺而皇 着度采家 尺相用园 度互放林 与匹大中 比配的的 例,尺大 上建度尺 的筑与度 协之比, 调间例大 。,直手 建接笔 筑借。 、用传 植真统 物山的 、真皇 水水家 体同园 、时林 假园为 山林了 石建凸 之筑显 间也雄 也和伟 在空气 进间势
分隔给人层次感,还感觉得出空间被延伸了
“外堂戏曲,书房静读”
“ 墙 外 闹 市 , 园 内 幽 宅 ”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院内桃园
观赏特性
自然界的“时”、“空”某种意义上 是无限的,人类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 的视角与表现手段,获取了形形色色、 林林总总的景观片段。园林景观是 “时空”艺术,通过人们的多种感觉 器官去体验其中的美,其中主要用到 的是“视觉”,所以景观概念的核心 就“景”与“观”的结合。对于眼球 的吸引力,直接的手段就是色彩与造 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决定了, 人们在远距离对事物的轮廓、细节还 没有把握的时间,先感受到的是颜色; 光线造成的色彩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在 发生的,这些变化让印象派的画家们 最为着迷
色彩因搭配与使用的不同,会在人们心理产生不同的感受。冷与暖,远与近,兴奋 与冷静等等。如红、橙、黄等暖色系给人以温暖、热闹的感觉,让人兴奋,且有接 近观赏者的感觉;而蓝、蓝绿、蓝紫、白色等冷色系给人以清新、宁静、深远之感。
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 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 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 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 贱!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5.体量对比 苏州园林假山上亭子体量很小,显得山势雄伟, 假山周围树木不能太大,以免使假山显得矮小。 苏州河-昆明湖 6.色彩对比 红-绿,黄-紫,蓝-橙 为对比色。 皇家园林建筑红色宫墙-绿树 7.质感对比 不同材料之间质感能形成对比。 8.明暗对比 由于光线的强弱造成空间的明暗对比 9.形象对比 有长宽、高低、大小、粗细、方圆、 刚柔的不同形象的对比。 10.动静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调和 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与配和达到 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的统一。
2.材料的统一
堆假山的石料、建筑小品制作的材料都要求 统一。 例如沈阳植物园中的建筑和小品多处为仿木 结构,多样统一。
3.线条的统一 堆叠假山的线条要统一。云南石林为纵线条, 无锡杜鹃园黄石假山为横线条。 4.花木的统一 全园要有基调树种,分布广,数量多,起到 统一的作用。 二、调和与对比 (一)对比 在造型艺术中,把两个完全对立的事物作比 较,叫做对比。
四、比例与尺度 数字比例:①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 拉斯学派“黄金分割”称为最美的线段 1: 0.618,应用于古希腊建筑中。 ②2、3、4、5的平方根等 (一)比例 园林中的比例是指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上具 有适当美好的关系,其中既有景物本身各部 分之间长、宽、高的比例关系,又有景物与 景物、景物与整体的比例关系。
密林与草地构成的疏密对比
佛香阁与长廊构成的方向对比
景
苏 州 园 林 中 的 竹 石 小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的 假 山 与 亭 子
中 国 的 皇 家 园 林 建 筑
同一种树木群植产生的协调感
明 、 清 北 京 城 平 面 图
故 宫 御 花 园 平 面 图
遥看南湖岛与廓如亭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季相原则
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合理配 置不同花期的植物,呈现四季
景致。
适宜性原则
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条 件和环境适应性,选择适合当
地生长的植物。
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多样性
通过选用多种植物类型和品种,增加园林的观赏性、趣味性 和层次感。
统一性
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注重植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风格的 一致性,实现和谐统一。
园路布局
主线
连接园林主要入口和主要景点的道路,通 常呈直线或曲线。
小径
连接园林内部各个景点的步行道路,呈自 由曲线或枝状分布。
支线
连接园林次要景点或服务设施的园路,呈 枝状或网状分布。
游览道
为了方便游人游览而设置的道路,通常呈 环状或枝状分布。
05
园林艺术构图的视觉分析
视觉分析的基本方法
01
02
园林艺术构图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历史背景
园林艺术构图起源于古代中国和古罗马时期,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交流,逐 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生态、健康、文化等方面的关注不断提高,园林艺术构图也呈现出多 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注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人性化设计。同时,新技术和 新材料的运用也给园林艺术构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西方古典园林构图案例
法国凡尔赛宫
以大型水池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着草坪、花坛、喷泉等元 素,通过轴线、透视等手法,营造了秩序、庄重、典雅的氛 围。
意大利台地园
以建筑为中心,通过地形、水体、植物等元素的组合,将园 林布局成依山傍水的景色,给人以自然、幽雅的感觉。
现代园林构图案例
上海世博园
运用了现代的构成手法,将各国展馆有机融合在一起,突出了文化交流与科 技展示的主题。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对称均衡 : 对称布局是有明确的轴线,在轴线左右完全对称。对称均衡布局常给人庄重严整的感觉,规则式的园林绿地中采用较多,如纪念性园林,公共建筑的前庭绿化等,有时在某些园林局部也运用。
形象对比:园林中构成园林景物的线、面、体和空间常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在布局中只采用一种或类似的形状时易取得协调和统一的效果即调和,相反则取得对比。园林布局中,形象的对比是多方面的。以短衬长,长者更长,以低衬高,高者更高,这都是形象对比的效果。 体量对比:体量相同的物体,放在不同的环境中,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放在空旷的广场中,人觉其小,放在小室内,会觉其大,这就是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道理。园林布局中常采用若干小的物体来衬托一个大的物体,以突出主体,强调重点,如颐和园为衬托佛香阁的高大突出,在其周围建了许多的小体量的廊。 方向对比:在园林的形体、空间和立面的处理中,常运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对比,以丰富园景。如山水的对比,乔木和绿篱的对比等都是运用水平与垂直线条方向上的对比。
三、节奏与韵律
花架的支柱便是简单韵律
交替韵律
起伏韵律
拟态韵律
四、比例与尺度
园林绿地是由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道路场地、园林水体、山、石等组成,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与尺度关系。 比例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园林景物、建筑整体或者它们的某个局部构件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另一方面是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 (尺度是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习见的某些特定标准的大小系。)。 园林绿地构图的比例与尺度都要以使用功能和自然景观为依据。 园林的大小差异很大。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都是面积很大的园林,其中建筑物的规格也很大;而苏、杭、广东等私家园林,规模都比较小,建筑、景观常利用比例来突出以小见大的效果。
园林设计艺术法则(一)
(一)调和
1. 相似调和
2. 近似调和
3. 局部与整体的调和
(二)对比 1. 空间对比
(二)对比 2. 虚实对比
(二)对比 3. 疏密对比
(二)对比
4. 体量对比
5. 明暗对比
(二)对比 6. 色彩对比
(二)对比
7. 方向对比
8. 动静对比
园林设计基础36园林构图的艺术法则园林构图的艺术法则一统一与变化二调和与对比三均衡与稳定四比例与尺度五节奏与韵律以人为本有法无式一统一与变化整体统一局部变化局部变化服从整体即所谓变中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变化基本形式
园林设计基础
3.6园林构图的艺术法则 (一)
园林构图的艺术法则
(一)统一与变化
(二)调和与对比 “以人为本”
(三)均衡与稳定
“有法韵律
一、统一与变化
整体统一,局 部变化,局部 变化服从整体, 即所谓“变中 求统”、“平 中求奇”、 “稳中觅趣”。
(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变化
基本形式: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
内容:地形、水系、植物、建筑、园路、园林小品等
根据园林的主 题与格调,决 定符合主题的 形式,然后选 择出对这种表 现主题最直接、 最有效的素材。
(二)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与变化
同一园林中的景 区景点应各具特 色,但就全园而 言,其风格造型、 色彩变化均宜保 持整体协调,在 变化中求完整。
(三)风格的统一与变化
二、调和与对比
调和:如果景物之间差异 较小,或景物比较类同, 共性多于差异性,这类景 物的组合即为调和。
对比:如果景物之间差异 很大,大到对立的程度, 差异性大于共性,这类景 物的组合即为对比。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手法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特有地植入社会文化的艺术,源于古人重视生态环境、崇尚宁静和以自然为载体的景观意境,它以简约而不失奔放创新的形式表达出温润而又饱满的意境,给人一种舒适、放松、素雅的心境体验,而这些又在最终的园林建筑形式里得到最大的体现。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手法,是将营造园林的基本技法融汇贯通,营造出一种具有山水、建筑及细部杂块构筑等特点的独特景观空间。
在这一技法中,“对称”和“异对称”等,都是其中方面里的重要部分,其作用是增加园林景观的活力及魅力,让园林处处展现出国门气派。
在山水园林,应用“造山技法”将山水以曲折连绵的线条排列清晰的纹理,使之构筑出如若自然的园林景观,由于山水的变化多端,它就像是一副你一眼看不完的画,每每给人一种流动的情感。
在建筑园林中,应用“造林技法”、“繁多建筑技法”等技法,其中,造林技法用于营造自然景观,采用开口空旷的排列方式,使植物构成一片绿色的絮状体,给人一种被绿色烘托着的恬静寂寥感,而繁多建筑技法,主要运用不同建筑结构类型,形成几何施工特定工艺,使园林中增加更多活泼丰富的气息。
此外,“细部杂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园林景观的独特优美美感。
例如假山、石头、池塘、瀑布、花台等,都可以作为园林的细部,增加园林的生动性。
运用这些“细部杂块”,可以在自然与精致之间取得调和,使园林景观充满趣味性与精神态度。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手法,以回应内在精神和理念,结合建筑的质感和飞洒的绿色,将古典的景观雕琢成微妙的曲线,将形式、工艺、文字及精神结合之中生成一种景观艺术,真实地将社会文明的影子投影到境内,以言文、笔墨和图文画出中国古代的至美、淳纯及宁静的景致。
园林艺术及构图法则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பைடு நூலகம்)线条的统一 在堆石假山上尤其要注意线条的统一,成
功的假山是用一种材料堆成的,它的色调比较 统一,外形比较接近,但是互相堆叠在一起, 就要注意整体上的线条问题。自然界的石山, 表面的纹理相当统一。如云南石林各峰的纵线 条十分明显、人工假山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求 得线条的统一。无锡一个杜鹃园全部用黄石堆 叠,在横线条的统一上是比较成功的。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一)空间对比 (二)虚实对比 (三)疏密对比 (四)方向的对比 (五)大小的对比 (六)色彩的对比 (七)质感的对比 (八)布局的对比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一)空间对比 苏州留园出人口的处理,是空间对比的一个佳例。留园的人
口既曲折又狭长,且十分封闭,但由于处理得巧妙,充分利用其 狭长、曲折、忽明忽暗等特点,应用对比的手法,使其与园内主 要空间构成强烈的反差,使游人经过封闭、曲折、狭长的空间后, 到达园内中心水池,感到空间的豁然开朗。同时,由于人园门以 后,内厅的暗与天井的亮的对比,小院天井与曲廊的明与暗的对 比,还有园门后游览路线西一北一西北-西一北一西……不断的 方向变化,加上大天井、小曲廊、小天井、小院、内院……之间 空间大小的变化,使游人处于明暗对比、方向对比、空间大小的 对比变化之中,从而没有沉闷、单调的感觉。相反,通过对比的 原理,最终进入主空间时,顿觉留园中心水池的主空间明朗而宽 阔。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三)疏密对比 篆刻艺术的布局处理曾讲到,为求得气韵生动,
在位置经营上必须有疏有密,而不能平均对待。所谓 “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提法就是讲究疏密对比的 艺术手法。在园林艺术中,这种疏与密的关系突出表 现在景点的聚散上,聚处则密,散处便疏。例如苏州 留园,其建筑分布很不均匀,疏密对比极其强烈,它 的东部以石林小院为中心建筑高度集中,景观内容繁 多,步移景异,因而人的心理和情绪必将随之兴奋而 紧张。但有些部分的建筑则稀疏、平淡,空间也显得 空旷和缺乏变化,人的心情自然恬静而松弛。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目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
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 因地制宜, 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 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 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 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 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 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 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 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 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 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 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 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 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 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 的园林,得到活水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 源就可。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寄畅园的 二泉水等。有地园林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很 好的一景,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 的趵突泉。有的园林中较大的水面被作为城市 的调节水源和畜水库,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 等。城市园林,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 的河道。古园中的闸桥、闸亭都是为控制外河 和内水而设立的(如《红楼梦》 和内水而设立的(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的 重要一景沁芳桥便是闸桥)。有些城市园林, 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园家便因地 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 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江 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用这种办法救 活水源。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 ,要顺应自然。我国古园中栽花种 树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不加 人工约束。因此,在古园中几乎看 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道 ,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 称、规正的花台,园中植物几乎都 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 们往往间杂种在一起,就象在山野 中一样。有姿态古拙可以入画的老 树,有随时会变化的各色花果,诸 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 园林中互相辉映,给景色平添了不 少山野的自然气息。在苏州的一些 城市园林中,至今人们还能欣赏到 “老榆旁岸,垂杨临水,幽篁丛出” 老榆旁岸,垂杨临水,幽篁丛出” 的野趣(拙政园中部池上两岛)和 “漫山枫树,桃柳成荫”的城市山林 漫山枫树,桃柳成荫” 风貌(留园西部小岗)。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
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又叫障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忌一览无余,一望到边。
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而是通过某种途径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使之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再突然展现出来,使人心情为之一振,达到渐入佳境和步移景异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的渲染力,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抑”。
如颐和园入口处一组大殿(仁寿殿、乐寿殿……)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过了大殿,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了秀美无比的万寿山和烟波粼粼的昆明湖,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尽收眼底,真正的画面才在我们面前展开,达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
这种构景手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如苏州园林的留园、拙政园的门口风景,都有此手笔。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第六章 园林艺术观赏 第一节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法则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东西方造 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 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为 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精 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 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好的借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这些都符合东方的审 美心理与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塑造了中国人含蓄理 义的习俗。表现在园林布局上就是先藏后露,引人渐入佳境的作 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 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如世外桃源,给人无限向往。如在造园 时,运用影壁、假山水景等作为入口屏障;利用绿化树丛作隔景; 创造地形变化来组织空间的渐进发展;利用道路系统的曲折引进, 园林景物的依次出现,利用虚实院墙的隔而不断,利用园中园, 景中景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它无形拉长了 游览路线,增加了空间层次,给人们带来柳暗花明,绝路逢生的 无穷情趣。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流传古今中外,经久不衰,一是有符合自然 碧霞祠 规律的人文景观,二是具有符合人文情意的诗、画文学。“文因 景成,景借文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正是文、景相依,才更有 生机。同时,也因为古人造园,寓情于景,人们游园又触景生情, 到处充满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才使中国园林深入人心,流芳 百世。 文、景相依表现在大量的风景信息之中,体现出中国风景园林的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泰山被联合国列为文化与自然 遗产,就是最好的例证。 泰山的宗教、神话、君主封禅(shan)、石雕碑刻和民俗传说,伴 随着泰山的高峻雄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向世界发出了风景音符 的最强音。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大观园,以文学的笔调,为后人留下了丰 富的造园哲理。一个“潇湘馆”的题名就点出种竹的内涵,一则 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感情,二则表现环境的清凉,三则反映了黛 玉的愁肠,实在深刻而生动。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以脍炙人口的诗句,把寒山寺的 钟声深深印刻在中国和日本人民的心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 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 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园冶》相地篇: 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 “园林唯山林最胜”,而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 应”依乎平岗曲坞,叠陇乔林“。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岗山窟, 丘陵多树等地,少占农田好地,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因借是利用外景来扩大空间的作法。小中见大,则是调
动内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 和联想,达到扩大空间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效果。这多 用于较小的园林空间。利用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手法, 以小寓大,以少胜多,是中国画的惯用技法。李渔主张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园冶》要求做到“纳千顷 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掇山要“蹊径盘且长,峰峦 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在不大的的园 林空间内,不是抄袭自然,而是取其精华部位再现组合, 创造峰峦岩洞,谷涧飞瀑之势。苏州环秀山庄就是咫尺 之境,创造山峦云涌、峭崖深谷、林木丛翠、水天环绕 的典型佳作。取得小中见大的秘诀,不外乎山以动势取 胜,峦仿风云变换,峡谷进而仰视,林木层层覆盖,水 面宽而回环。俯可见山影云影;平可视曲水无尽;仰可 望峰峦洞穴。人们可赏、可游、可居、可食,足可见小 中见大无边的艺术效果。巧用对比反衬的方法,可以在 任何局限的小空间里,纳时空之一角,现无限之风光。
3、因地制宜,随机生动
通过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 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 随势生动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 造园艺术的又一特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 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 主”。《园冶》中也多次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 形”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 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 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 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 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东西方造 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 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为 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精 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 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好的借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这些都符合东方的审 美心理与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塑造了中国人含蓄理 义的习俗。表现在园林布局上就是先藏后露,引人渐入佳境的作 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 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如世外桃源,给人无限向往。如在造园 时,运用影壁、假山水景等作为入口屏障;利用绿化树丛作隔景; 创造地形变化来组织空间的渐进发展;利用道路系统的曲折引进, 园林景物的依次出现,利用虚实院墙的隔而不断,利用园中园, 景中景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它无形拉长了 游览路线,增加了空间层次,给人们带来柳暗花明,绝路逢生的 无穷情趣。
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
如果说,欲扬先抑给人们带来层次感,则起结开合给人们以韵律 感。写文章、绘画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放有收,由疏有密, 有轻有重,有虚有实。造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如果在一条 等宽的胡同里绕行,尽管曲折渐进,层次深远,确贫乏无味,游 兴大消。节奏与韵律感,是人类生理活动的产物,表现在园林艺 术上,就是创造不同大小类型的空间,通过人们在行进中的视点、 视线、视距、视野、视角等反复变化,产生审美心理的变迁,通 过移步换景的处理,增加引人入胜的吸引力。风景园林是一个流 动的游赏空间,善于在流动中造景,也是中国园林特色之一。无 论是登临泰山,还是游览长江,沿途空间处处都有宽窄、急缓、 闭敞、明暗、远近之别,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交响乐般的呼吸脉 搏。以此为借鉴,园林同样可以创造这种效果。现代综合性园林 有着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内容,多方面的出入口,多种序列交叉 游程,所以不能有起结开合的固定程序,但是,因地制宜、因景 设施的景区布置、景点设置和功能分区还是必要的。可以仿效古 典园林的收放原则,创造步移景异的效果。比如景区的大小,景 点的聚散,绿化草坪植树的疏密,园林建筑的虚与实等等,这种 多领域的开合反复变化,必然会带来游人心理起伏的律动感,达 到步移景异、渐入佳境的效果。
以景名代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的常用手法。如 颐和园“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 水暖鸭先知”一诗;“秋水亭”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苏州网师园的 “月到风来亭”出自韩愈诗“晚年秋将至,长风送月 来”。
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园”、 “怡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 广州越秀公园五羊群雕,揭示了羊城的美丽传说。南京 雨花台烈士群雕,表示了革命烈士的浩然正气。白鹭洲 公园的白鹭群雕,点出了李白诗中“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六章 园林艺术观赏
第一节 园林艺术观赏、品评的素质基础
一、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法则
寺观园林以超凡脱俗、普度众生为宗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的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
这是由多画数为论崇尚移自植然,而自来得其的乐。,乐意在,其中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 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 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据园林的性质、地位 而定。
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 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 超之处,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 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 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地“因借”手法,给有限的园 林空间,插上了无限风光的翅膀。“因”者,是就地审 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 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 尽为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作法,大大超 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如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寄畅 园仰借龙光塔,拙政园平借北寺塔,玄武湖遥借钟山。 古典园林的“无心画”“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 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晖,秋借红叶, 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强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 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 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 效果。
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约十亩之 地,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这种水、 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 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 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 为主,绿地应占有园林面积的85%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 2%以下,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 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宜 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 终不相宜“(红楼梦大观园)。
再如植物配植。古人对树木花草的厚爱,不亚于山水。为了创造 种植条件,为了利用植物的人格化特征创造不同的意境,或利用 植物题名造景,都反映了在植物造景中“天人合一”的哲理。如 《园冶》中多处可见:“开林择剪蓬蒿;……在涧共修兰芷 (zhi)。”“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 “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杂树参天,……繁花覆地,……”, “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开荒欲 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梅”。“寻幽移竹,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古人在植物造景中,还找到一些规律性的配植方式, 丛植而成山林气氛,并突出植物特色,如牡丹园、月季园、菊花 园、蔷薇谷、桃花峪、芙蓉隈、杏化邨、梅花岭、松柏坡、枫林 晚、珍李坂、竹林寺、海棠坞、木犀轩、玉兰堂、远香堂(荷花) 等。清代陈扶摇(陈昊子)的《花镜》有“种植位置法”,其中 有“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花之喜阴者,植北囿而领南 薰。”“梅花……宜疏篱竹坞”;“桃花……宜别墅山隈、小桥 溪畔”;“李花……宜屋角墙头”;“梨……李……宜闲庭旷 圃”;“榴、葵……宜粉壁绿窗”;“木樨……宜崇台广厦”; “紫荆……宜竹篱花坊”;“松柏……宜峭壁奇峰”;“梧、 竹……宜深院孤亭”;“荷……宜水阁南轩”;“菊……宜茅舍 清斋”;“枫叶飘丹,宜重楼远眺”。至于利用植物的性格内涵 进行造景者,多处可见,不再引述。
中国园林艺术是伴随着诗歌、绘画艺术而发展起 来的,因而它表现出诗情画意的内涵,我国人民 又有着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风尚,所以又具有 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 乐水”的比德观,又使园林艺术带有“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于是顺着这条漫漫的历史长河,逐 渐形成了我国造园艺术的独特传统艺术法则与手 法。从全国范围而言,纵有南流北派、东西风格 之别,或受到西方古今造园艺术的影响,但中国 的园林艺术却始终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万变不 离其宗。
另外,对山石的玲珑巧安,对建筑的随机摆布,对蹬道的自然盘 曲,对天然风雨云雾的利用等,都是在探索了自然规律之后,才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流传古今中外,经久不衰,一是有符合自然 规律的人文景观,二是具有符合人文情意的诗、碧画霞文祠学。“文因 景成,景借文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正是文、景相依,才更有 生机。同时,也因为古人造园,寓情于景,人们游园又触景生情, 到处充满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才使中国园林深入人心,流芳 百世。
《园冶·兴造论》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之 说,它表现了设计、主持人的意图起决定作用。意境指 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景存、境 皇由家意园林活以这皇恩样浩一荡、个至辩高无证上为关主系要意。图
在众多的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 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如避暑山 庄、圆明园、颐和园的景名,就是一定历史人物的审美 意识和文化素养对园林意境的追求。如“食蔗居”位于 避暑山庄松林峪山谷端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 至谷端景最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