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观赏 第一节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冶·兴造论》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之 说,它表现了设计、主持人的意图起决定作用。意境指 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景存、境 皇由家意园林活以这皇恩样浩一荡、个至辩高无证上为关主系要意。图
在众多的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 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如避暑山 庄、圆明园、颐和园的景名,就是一定历史人物的审美 意识和文化素养对园林意境的追求。如“食蔗居”位于 避暑山庄松林峪山谷端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 至谷端景最佳之意。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东西方造 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 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为 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精 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 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好的借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这些都符合东方的审 美心理与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塑造了中国人含蓄理 义的习俗。表现在园林布局上就是先藏后露,引人渐入佳境的作 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 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如世外桃源,给人无限向往。如在造园 时,运用影壁、假山水景等作为入口屏障;利用绿化树丛作隔景; 创造地形变化来组织空间的渐进发展;利用道路系统的曲折引进, 园林景物的依次出现,利用虚实院墙的隔而不断,利用园中园, 景中景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它无形拉长了 游览路线,增加了空间层次,给人们带来柳暗花明,绝路逢生的 无穷情趣。
3、因地制宜,随机生动
通过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 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 随势生动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 造园艺术的又一特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 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 主”。《园冶》中也多次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 形”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 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 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 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 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因借是利用外景来扩大空间的作法。小中见大,则是调
动内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 和联想,达到扩大空间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效果。这多 用于较小的园林空间。利用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手法, 以小寓大,以少胜多,是中国画的惯用技法。李渔主张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园冶》要求做到“纳千顷 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掇山要“蹊径盘且长,峰峦 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在不大的的园 林空间内,不是抄袭自然,而是取其精华部位再现组合, 创造峰峦岩洞,谷涧飞瀑之势。苏州环秀山庄就是咫尺 之境,创造山峦云涌、峭崖深谷、林木丛翠、水天环绕 的典型佳作。取得小中见大的秘诀,不外乎山以动势取 胜,峦仿风云变换,峡谷进而仰视,林木层层覆盖,水 面宽而回环。俯可见山影云影;平可视曲水无尽;仰可 望峰峦洞穴。人们可赏、可游、可居、可食,足可见小 中见大无边的艺术效果。巧用对比反衬的方法,可以在 任何局限的小空间里,纳时空之一角,现无限之风光。
第六章 园林艺术观赏
第一节 园林艺术观赏、品评的素质基础
一、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法则
寺观园林以超凡脱俗、普度众生为宗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wk.baidu.com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
这是由多画数为论崇尚移自植然,而自来得其的乐。,乐意在,其中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 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 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据园林的性质、地位 而定。
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无论寺观园林、皇家园林或私家园林,造园者顺应自然,利用自 然和仿效自然地主导思想始终不移。认为只要“稍动天机”,即 可做到“有真有假,做假成真”,外国人称中国造园为“巧夺天 工”。
纵览我国造园的范例,可见巧就巧在顺天然之理、应自然之规。 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自然秩序,撷(xie)取天然精华,布局 顺理成章。这种规律表现在众多的具体造景手法之中,如《园冶》 中论造山者“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 穷,洞、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 另有“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峥;构土成岗,不在石形之巧 拙;……”,“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山林意味深 求,花木情缘易逗。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约十亩之基, 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曲曲一湾柳月,濯 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 桥”,对曲水流觞主张“何不以理涧法,上理石泉,口入瀑布, 亦可流觞,似得天然之趣。”做瀑布可以利用高楼檐水,用天沟 引流,“突出石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寄畅园的八音涧是 利用跌落水声造景的范例。无论古今园林,大水小溪都是人们喜 爱的造园要素。广泛利用天上降水,地下引流,池中挖井,高差
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 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 超之处,才能随机取势而创造出多方景胜。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风景园林既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 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 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地“因借”手法,给有限的园 林空间,插上了无限风光的翅膀。“因”者,是就地审 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 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 尽为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作法,大大超 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如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寄畅 园仰借龙光塔,拙政园平借北寺塔,玄武湖遥借钟山。 古典园林的“无心画”“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 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晖,秋借红叶, 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强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 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 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 效果。
另外,对山石的玲珑巧安,对建筑的随机摆布,对蹬道的自然盘 曲,对天然风雨云雾的利用等,都是在探索了自然规律之后,才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流传古今中外,经久不衰,一是有符合自然 规律的人文景观,二是具有符合人文情意的诗、碧画霞文祠学。“文因 景成,景借文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正是文、景相依,才更有 生机。同时,也因为古人造园,寓情于景,人们游园又触景生情, 到处充满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才使中国园林深入人心,流芳 百世。
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约十亩之 地,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这种水、 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 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 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 为主,绿地应占有园林面积的85%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 2%以下,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 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宜 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 终不相宜“(红楼梦大观园)。
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
如果说,欲扬先抑给人们带来层次感,则起结开合给人们以韵律 感。写文章、绘画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放有收,由疏有密, 有轻有重,有虚有实。造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如果在一条 等宽的胡同里绕行,尽管曲折渐进,层次深远,确贫乏无味,游 兴大消。节奏与韵律感,是人类生理活动的产物,表现在园林艺 术上,就是创造不同大小类型的空间,通过人们在行进中的视点、 视线、视距、视野、视角等反复变化,产生审美心理的变迁,通 过移步换景的处理,增加引人入胜的吸引力。风景园林是一个流 动的游赏空间,善于在流动中造景,也是中国园林特色之一。无 论是登临泰山,还是游览长江,沿途空间处处都有宽窄、急缓、 闭敞、明暗、远近之别,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交响乐般的呼吸脉 搏。以此为借鉴,园林同样可以创造这种效果。现代综合性园林 有着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内容,多方面的出入口,多种序列交叉 游程,所以不能有起结开合的固定程序,但是,因地制宜、因景 设施的景区布置、景点设置和功能分区还是必要的。可以仿效古 典园林的收放原则,创造步移景异的效果。比如景区的大小,景 点的聚散,绿化草坪植树的疏密,园林建筑的虚与实等等,这种 多领域的开合反复变化,必然会带来游人心理起伏的律动感,达 到步移景异、渐入佳境的效果。
以景名代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的常用手法。如 颐和园“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 水暖鸭先知”一诗;“秋水亭”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苏州网师园的 “月到风来亭”出自韩愈诗“晚年秋将至,长风送月 来”。
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园”、 “怡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 广州越秀公园五羊群雕,揭示了羊城的美丽传说。南京 雨花台烈士群雕,表示了革命烈士的浩然正气。白鹭洲 公园的白鹭群雕,点出了李白诗中“一行白鹭上青天”、
中国园林艺术是伴随着诗歌、绘画艺术而发展起 来的,因而它表现出诗情画意的内涵,我国人民 又有着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风尚,所以又具有 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 乐水”的比德观,又使园林艺术带有“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于是顺着这条漫漫的历史长河,逐 渐形成了我国造园艺术的独特传统艺术法则与手 法。从全国范围而言,纵有南流北派、东西风格 之别,或受到西方古今造园艺术的影响,但中国 的园林艺术却始终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万变不 离其宗。
再如植物配植。古人对树木花草的厚爱,不亚于山水。为了创造 种植条件,为了利用植物的人格化特征创造不同的意境,或利用 植物题名造景,都反映了在植物造景中“天人合一”的哲理。如 《园冶》中多处可见:“开林择剪蓬蒿;……在涧共修兰芷 (zhi)。”“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 “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杂树参天,……繁花覆地,……”, “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开荒欲 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梅”。“寻幽移竹,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古人在植物造景中,还找到一些规律性的配植方式, 丛植而成山林气氛,并突出植物特色,如牡丹园、月季园、菊花 园、蔷薇谷、桃花峪、芙蓉隈、杏化邨、梅花岭、松柏坡、枫林 晚、珍李坂、竹林寺、海棠坞、木犀轩、玉兰堂、远香堂(荷花) 等。清代陈扶摇(陈昊子)的《花镜》有“种植位置法”,其中 有“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花之喜阴者,植北囿而领南 薰。”“梅花……宜疏篱竹坞”;“桃花……宜别墅山隈、小桥 溪畔”;“李花……宜屋角墙头”;“梨……李……宜闲庭旷 圃”;“榴、葵……宜粉壁绿窗”;“木樨……宜崇台广厦”; “紫荆……宜竹篱花坊”;“松柏……宜峭壁奇峰”;“梧、 竹……宜深院孤亭”;“荷……宜水阁南轩”;“菊……宜茅舍 清斋”;“枫叶飘丹,宜重楼远眺”。至于利用植物的性格内涵 进行造景者,多处可见,不再引述。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 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 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园冶》相地篇: 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 “园林唯山林最胜”,而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 应”依乎平岗曲坞,叠陇乔林“。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岗山窟, 丘陵多树等地,少占农田好地,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